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合集下载

如何应对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何应对年轻人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年轻人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这不仅影响了年轻人的生活和发展,也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年轻人就业难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一、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学校应该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此外,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鼓励创业和自主就业除了依靠传统的就业渠道,我们还应该鼓励年轻人创业和自主就业。

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的门槛和风险。

同时,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为其提供创业培训和项目资助。

此外,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为其创业打下基础。

三、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为了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

政府应该加大职业培训的投入,开设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项目。

同时,加强对年轻人的就业指导,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咨询服务。

此外,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终身学习,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

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年轻人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机会不足。

因此,我们应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减轻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年轻人就业难不仅仅是找不到工作,还包括就业后的压力和负担。

为了减轻年轻人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政府应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同时,加强失业保险和就业补贴政策,为失业和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现状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就业率下降: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许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就业压力巨大。

2. 找工作周期延长: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自动化取代,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从而导致找工作周期的延长。

特别是对于不少专业岗位的毕业生而言,找到与之相关的工作需要更长的时间。

3. 就业素质不足:许多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发现自己缺乏应聘所需的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在大学期间,以学历为主要参考标准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一定的欠缺。

二、原因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教育改革滞后: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导,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缺乏实践机会和真实工作环境,导致毕业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就业市场结构不合理:部分地区和行业的就业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这一方面由于政府缺乏精确的就业市场预测和调控,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行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不足的情况。

3. 求职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求职观念存在偏差,只追求大城市和名企单位,过分追求高薪和舒适环境。

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大学生放弃了一些实际就业机会,导致就业难。

三、对策研究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 教育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意识。

开设更多实践课程,提供更多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2. 优化就业市场: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研究和预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引导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与应对措施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就业压力的原因1.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匹配。

大批高素质的大学生纷纷涌入人才市场,但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却无法跟上。

供需失衡导致了竞争激烈,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1.2 人才结构不匹配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人才结构的不匹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经验相对较少。

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竞争时显得不够突出,从而增加了就业的困难。

1.3 就业观念与期望值较高随着社会对大学生高学历的追求,很多大学生本身对就业的期望也相应提高。

他们普遍希望能够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追求事业上的升迁和发展。

然而,现实就业市场的残酷性往往与他们的期望相去甚远,导致大学生们对就业的挫败感和焦虑感日益增强。

二、应对措施2.1 提高自身素质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实践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实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同时,他们还应该注重综合素养的培养,如加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提升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2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不应局限于传统就业渠道,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如加强校企合作,开放创业渠道等。

同时,他们也可以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通过实践锻炼自己,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提高就业机会。

2.3 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在就业压力面前,应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他们应该认识到,就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来实现。

他们需要调整自己的期望值,不只追求高薪、稳定的工作,而是注重与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文档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一?p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供给量大一直以来,人口基数大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加上建国初期,我国失误的人口增长政策,使我国的人口供给量出现“奔腾式”增长,在20年的时间内,人口总数增加了41383万人。

虽然后来把计划生育定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也并非意味着我国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等于人口压力的减轻。

人口总量大,是形成我国巨大的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基础。

据预测,我国在未来2010年和2015年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62亿和14.13亿。

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以后,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战略制约就业发展从理论上讲,对于许多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失业通常是比增长更重要的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有效解决占世界总人口的1/5的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保持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但在这些理性目标的支持下,长期以来评价政府业绩的标准往往是GDP的增长速度。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将“增长速度优先”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调控目标。

(三)高等教育模式不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急功近利由于历史的惯性等原因,大多数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仍沿袭有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浓重色彩,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现程度。

自从国家采取高校扩招的政策以来,很多高校只注重自身利益和短期效应,盲目扩充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忽略了社会用人的需求,导致师资和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教学实验设施严重滞后于扩招规模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使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拓展严重受限,大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

(四)高校进行就业指导人员短缺、形式单一、内容有局限性许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的手段、工具比较匮乏,只有少数高校能够通过有效的职业测评工具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同时就业指导的课时数少,就业指导教师短缺,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创新是一个社会发达的不竭源泉,而创新的关键在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本科教育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新闻传播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摘要]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行业的需求发展。

职教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衔接势在必行。

新闻传播类专业在二者教育间怎样更好地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闻传播专业;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模式当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新闻传播行业准高技能人才,不同程度地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的突出矛盾。

其外在表现为人才规格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不相匹配;内在表现为毕业生缺乏新技术应用转化能力和面向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

[1]近年来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迫切需要转变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进行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合作衔接,大力推进学生知识能力转型升级,以适应产业升级变化与高新技术的纵深发展。

一、加强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的意义(一)能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增强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现在高职、高专的学生很多都想接受本科教育,这其中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历的不断看重,文凭显得十分重要,许多学生不想在“起点”就输给别人。

另一方面,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读完大专出来以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不够用,缺乏实践技术,于是希望再考取本科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

若广西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有效衔接,设置好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拓宽高职学生“专升本”的升学通道,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终身教育的需要,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作,提升劳动者的职业能力,促进广西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提升。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各种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组成。

而就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在各个行业或岗位上的分布情况。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就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某些传统产业可能会逐渐衰落,而新兴产业则会逐渐崛起,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调整和转变。

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和技能,劳动力的结构转变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是指产业结构发展与就业结构变化之间的一种顺畅和适应性。

只有两者间的关系良好,才能保障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就会导致就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不匹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普遍偏向传统产业,就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很难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增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更高,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转变和调整,确保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一些传统的产业可能会逐渐被淘汰,而一些新兴的产业则会逐渐兴起。

这就需要相应的就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在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原因分析1. 产业结构转型不匹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逐渐衰退,而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大多数大学生通过学习传统专业,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求,导致就业难度增加。

对策: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提供更多与时俱进的专业培训,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

2. 就业观念不合理一些大学生对就业观念存在误区,追求高薪、高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岗位做起。

然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薪高职位的机会有限。

对策: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就业,培养适应基层的意识和能力。

3. 缺乏实践经验当前大学生过于注重理论学习,但缺乏实践经验。

毕业后,很多学生在找工作时无法提供实践能力的证明,使得雇主对其能力产生怀疑。

对策:学校应加强实践教育,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提升实践经验。

4. 校企对接不畅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与对接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度不高,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无法及时传达给学校,导致毕业生与就业市场存在脱节现象。

对策: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建立起有效的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并调整教育培养计划,增加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

二、对策措施1. 优化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实训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

2. 拓宽就业渠道除了传统招聘渠道外,政府和学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创业和自主就业。

提供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减少就业压力。

3. 强化职业指导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理性选择就业岗位,意识到从基层岗位做起的重要性。

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

浅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年第6期Popular Science 大学生曾经是天之骄子,也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梦想,能够考上大学就会有美好的前途和未来。

然而,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断地涌向社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大约600多万高校大学生毕业,然而在遭受整个世界经济不景气,尤其是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下,各行各业的岗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难上加难,更加需要我们的高效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去正确应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顺利就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随着我国就业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由以前的国家统一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意味着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既要面临严峻的就业新形势,又要面临着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考验,更要承受体制和就业观念转变所带来的压力。

尤其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当代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成为整个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新形势下,随着全国高效的扩招,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迅猛增加,就业人数也就越来越多,各个岗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出国留学生大量回国更是加剧了与社会供需之间的矛盾,这是当前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2.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方面。

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许多大学生表现出焦虑不安、思想浮躁、急功近利、一切向钱看等就业心态,认为自己是社会不可多得的人才,既要求工作轻松,又要求工资待遇高,稍有不如自己意的地方就立马跳槽,这种频繁的更换岗位是在人为地制造就业困难。

3.当代大学生很多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很少去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目标是什么,大多数大学生都很茫然,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导致毕业以后找工作遭遇四处碰壁的尴尬境地。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1. 引言1.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的经济学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大学生作为新生代人才,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困境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有很多。

随着高校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数量增加,而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导致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脱节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大学教育过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失业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个人失业会带来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从社会角度看,长期的大学生就业难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增加社会负担,影响国家的发展。

经济学角度解读大学生就业难题,可以从供需关系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供需关系失衡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整体调整社会的教育和就业政策,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匹配。

教育体制也需要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让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实现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应对和解决。

2. 正文2.1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分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分析包括多方面因素。

首先,人口增长和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就业市场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

此外,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另外,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导致一些传统行业就业需求减少,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也是就业难题的原因之一。

此外,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之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提案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提案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提案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就业难题也愈加凸显。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较为复杂,存在着产业结构、人才市场、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提出一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设性方案,并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重视。

一、加强职业教育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健全,且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培养质量不如理工类大学。

不仅如此,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也相对传统,未能及时调整并适应市场需求,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时不能够满足市场对应聘者的要求。

建议探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教学质量,增加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鼓励高校逐步设置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

二、促进公平竞争目前很多大学生求职时,存在着高学历不一定意味着更好的就业机会的现象,而以社会阶层背景和人际关系为导向的情形,则更加突出。

建议在职场竞争中,政策应更加注重公平竞争、多元化的场景,落实包容性发展的思想,推进以学历、实力、拼搏为评价体系的职业评估机制。

三、鼓励创业创新高校学子缺乏职业能力并不一定会导致就业困难,同样的,许多人也在等待自己的机遇。

因此,为了培育创业创新的氛围,带动人才在学习期间积极学习相关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从而在毕业后创业并开创事业,建议政府和院校加大对创业和创新形式的扶持和鼓励,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政策扶持,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就业指导在大学教育中加强就业指导也是当前减缓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这也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组织学生们走出校园去了解市场的需要,建立良好的职业素养,努力提高求职竞争力。

建议加大对硕士研究生和在企业内打工实习的大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推广,建立和完善和与各类企业的校企联合模式,并推行“企业研究生”等相关项目,增强大学生与企业的交流互动。

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是让大学生能够做到“最低保障,最多拓展空间”,这也就需要社会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来确保大学生的就业权益。

《2024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范文

《2024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范文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

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的未来发展和家庭的经济利益,也与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毕业生数量庞大,但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

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存在就业难的现象。

此外,还存在专业不对口、地域限制、企业招聘门槛过高等问题。

三、原因分析(一)供需矛盾1.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传统产业逐渐衰退,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导致部分毕业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2. 岗位增长缓慢:相较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加剧了就业压力。

(二)教育体制问题1. 人才培养模式: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科专业设置:部分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所学非所用。

(三)个人因素1. 职业规划: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对自身能力和兴趣认识不足,导致就业困难。

2. 综合素质:部分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不足,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影响其就业竞争力。

四、解决对策(一)政府层面1. 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完善就业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如提供创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吸纳毕业生。

3. 加强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层面1.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五篇范文]第一篇: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规模和生人数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偏低,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特别是2008年末2009年初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更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和退役军人等劳动力总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等种种因素,中国面临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高峰,全社会就业的形势比较严峻。

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客观的说,这是有失公允的。

我认为,总体来说,有两个大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一、中国大学生处在中国社会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增长,为什么中国在GDP增长达到11%的情况下,整个社会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就业难的问题?据美国之音报导,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政治学教授苏黛瑞就中国大学生为什么过剩的问题发表评论说,中国经济的增长不能够创造适合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结构也不适合吸收社会上的劳动力。

其实质原因是: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是遵循着一个畸形的模式,中国GDP增长的50%依赖出口。

国家和地方的硬件投资开发包括建桥,修路,建各种市政美容设施,修各地政府机关大楼,建各种工业旅游园区等形象工程也是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00万一步步跃升到如今的610万。

但在这些年间中国的GDP不过从10万亿增加到30万亿,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粗放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增长所吸收的劳动力大部份是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

社会就业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相关配套制度相关的户籍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步伐却未能跟上这种就业机制的变化。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构造性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我国劳动力总量相对过剩和构造性失业交织在一起,影响了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问题源于我国的经济和产业构造、劳动力市场构造、高等人才培养构造等问题。

破解大学生就业构造性难题的对策: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整经济和产业构造;促进经济增长与完善体制,改善就业环境;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构造,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总体判断1999年开场,我国高校开场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群众化教育的跨越。

预计“十二五〞期间,应届高校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近700万人。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问题,从外表看,似乎我国高校的扩招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从动态开展角度和世界范围来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

与兴旺国家比拟,美国约有2.7亿人口,大学近4000所,假设要到达如此的比例和规模,中国需要办2万所大学;即使按照韩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规模水平,中国也要办近1万所大学才够。

国内总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办高校,也不过3000多所。

大学在校生的人数还远远达不到国家战略开展的需求。

从长期劳动力需求和总的劳动力构造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开展的必然要求。

但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毕业生在离校前已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其就业形式还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以及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一直徘徊在70%左右,由于毕业生供应的刚性增长,大学毕业生待就业人数也逐年同步增加。

我国整个社会的就业创造能力出现回缩迹象,给大学生就业形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构造性问题我国经济经历了长期的高速增长,理论上讲,创造出的就业岗位数也应该相应快速增长,尤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会相应放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策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策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策略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使得就业市场供给过剩,特别是在传统行业中,已有足够的从业人员。

这导致了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首先,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传统行业对综合能力要求不高,而高校毕业生更多地注重理论学习,实践经验相对不足。

此外,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是新奇的领域,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

其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表现在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加剧。

由于就业市场需求偏向于某些热门专业和行业,导致其他行业就业机会匮乏。

许多高校毕业生只能选择大城市或发达地区就业,这加剧了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压力。

同时,就业问题还催生了大量的劳务输出,使得产业结构空心化。

二、经济发展策略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策略。

首先,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与对接。

高校应该更加关注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市场紧缺的专业,并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机会等方式,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教育培养,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需求信息,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

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

在传统产业中,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对就业的依赖;在新兴产业中,可以培育壮大市场,增加就业机会。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

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

中国如何缓解就业压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人口国家,人口数量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内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也越来越紧张。

如何缓解中国的就业压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发展新经济,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逐渐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的升级,还能够创造大量的新就业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竞争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增强劳动力的竞争力,能够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流动性,并且能够创造更多更具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应不断优化教育和培训资源,以满足人力需求。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就业压力,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困难户等群体。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能够减轻这些群体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保障和助力,通过收入和福利的稳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

四、扩大就业产业规模,提高就业机会中国现有的就业产业结构是单一的,主要是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和创造就业机会,应该有意识地发展一些有利于就业的产业,比如旅游业、体育产业、医疗保健产业、包装、物流等等。

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往往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拉动消费、创造就业机会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五、优化创业环境,增加创业机会中国的就业压力很大,但是创业机会也很多。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创业机会也越来越多。

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和创业者的政策措施,同时提供创业孵化、科技支持、资本支持等支持服务,让更多的人能够成为创业者,降低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与对策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就业岗位短缺、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高等教育结构和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错位、社会机制性障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

要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需要多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学生个人要调整就业观念与期望值,学校要增强专业的适应性与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社会要广开就业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与社会岗位结构和需求之间开始出现了失衡与错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显现并日益突出。

资料显示,2009年以前积累下的大学生未就业人数已超过700万,加上今年的近600万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大学生达1300万之众。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来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已经和正在对中国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强烈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也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1.就业岗位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根本原因近年来,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连年增加。

2007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495万,2008年达到532万,2009年预计达到600万, 毕业生人数的年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同时每年有近100万待就业毕业生累加到下一年。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社会每年提供的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中,除去对应的城镇劳动力转移、部队转业人员安置和社会闲置人员再就业等岗位,只有不到30%,即不到300万个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

由此可见,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毕业生的需求,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无法实现当年就业,供需矛盾突出。

《2024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范文

《2024年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范文

《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展,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显。

这一现象不仅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人才战略和经济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1. 现状我国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总体就业形势严峻,部分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二是某些专业毕业生的供过于求和另一些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

2. 原因(1)供需矛盾: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未同步增长,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2)专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某些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而其他急需人才的领域却缺乏合适人选。

(3)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4)就业观念问题: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对薪资、工作地点等要求过高,导致错过合适的就业机会。

三、影响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对个人的影响: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经济收入和人生规划。

2. 对家庭的影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3. 对社会的影响:可能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

四、解决对策1. 政府层面:(1)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完善就业政策:制定更加完善的就业政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帮助。

(3)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4)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边远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

2. 学校层面:(1)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2)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增加实践课程、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实际情况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严峻.随着高校扩招后的首届学生毕业,今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供求总量失衡、结构矛盾突出,据估计,今年社会用人需求并没有增加,总体上只及往年基本持平,但高校毕业生却比去年增加47万人。

其中,专科毕业生超过70万人,及去年相比增幅大。

有关专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将是基层和中小企业,建议他们根据人才供需的总体形势,尽快降低就业期望值。

同时,有关部门要及早取消对学生就业的种种人为限制,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及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也有不少有利的条件,预计今后5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以7%左右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将达到560万以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这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生对工作岗位目标期望值太高。

另一方面,内地毕业生地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城市,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时下大学生就业难,既是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间热门话题,又包含着学界智仁份说的解释。

如今的社会趋势,我们大学生必须放下者曰:“天子娇子”之尊,正确、理实地看待就业。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尽管大学扩招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平衡是一大原因,但以大学毕业仅占我国劳动力5%比例,及经济增长对未来变素质劳动需求看,培养更多大学生是符合社会长期发展要求的。

问题是就短期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出现。

“供需不平衡”,在深层次上集中反映了我们高速发展中的两个不平衡,,一是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不平稀,出现了经济增长及就来增长脱节的困境。

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也使城市第三产业培育、转型,增长缓慢。

而第三产业弹性系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4,由此出现了就业弹性系数明显下降。

二是社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从长期看有助于缓解这种不平衡。

但从短期看,高等教育投资个人化的改革,事实上带来了就业机会成本增加的结果,使得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当所有毕业生就业的指向性,选择性发生集中时,短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供给就会出现明显过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作者:李长安
来源:《求知导刊》2013年第12期
目前,大多数2013届大学毕业生已经落实了工作岗位,但仍有相当部分人在奔波寻找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本刊自今日起开辟“透视大学生就业难”专栏,从国家产业布局和人才供需关系、单位用人标准、大学生择业观、大学生家长职业观、大学生涯教育、大学创业就业教育、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及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歧视等多个角度,剖析形成这一问题的深层原因,提出建设性建议。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对接
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就业领域中突出的问题之一。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人才结构不能有效对接产业结构、两者的变化和调整步伐不同步,导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脱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开始,我国的人才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大学生从过去百里挑一的“天之骄子”,迅速演变成普通劳动者。

在2000年,我国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有大学学历的人仅占4%,到了2012年,有大学学历的人已经超过了12%。

而在这十余年增长的约1亿劳动年龄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年龄人口就增加了大约8000万。

可见大学扩招在改变我国劳动力队伍的学历结构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产业结构变化中的问题制约大学生就业
在人才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在持续发生。

但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人才结构的变动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长期转而不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速度太慢,削弱了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粗放型阶段,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但收效却并不明显。

其主要特征就是依靠大规模的投资而非依靠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大多数年份都要远超消费的贡献率。

而我国投资的主要方向,则集中到了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铁(路)、公(路)、机(场)”等方面。

这些产业虽然对高端劳动力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绝大多数需求都是以不需要太高学历和技能的劳动力为主。

仅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房地产业为例,2000年,我国的房地产企业数量为47518万家,从业人员为1994.3万人。

到2011年,房地产企业的数量上升到72280家,而吸纳就业人数也跃升到3852.5万人,十年间几乎翻了一番。

其结果,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就出现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普通劳动力“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却“就业难”的奇怪现象。

其次,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阻碍了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最多的产业。

大学生不仅集中在传统第三产业的部门就业,即使在工业企业就业的大学生,绝大多数也从事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管理等工作,也即在生产服务业领域就业,实质是在第三产业就业。

在农业和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也绝大多数是在农村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运输、管理等农村的三产就业。

虽然我国的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而言,依然相对滞后,目前仅占GDP的45%左右。

和国际水平相比,差距更为明显。

目前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降到5%以下,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已达到65%以上。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使得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第二产业。

更应该引起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尽管各种产业振兴和鼓励性政策层出不穷,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甚至倒退的势头。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至2012年的35年间,第二产业有18年即超过一半的时间里增速要超过第三产业。

在2006年至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11.9%,第三产业要比第二产业慢0.2个百分点。

特别是2008年年底开始实行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以来,第二产业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产业的增速,其中2009年快0.6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到2.7个百分点,2011年为1.7个百分点。

2012年,第三产业增速有所回升,但也仅仅是取得了和第二产业一样的增速,并未呈现出超速发展的势头。

再次,在产业地区结构方面,我国产业地区布局的不平衡限制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

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这些地区虽然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强,就业机会较多,但普遍面临着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西部、农村、基层等产业虽不发达但对大学生有强烈需求的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却远远不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产业较为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区,劳动力队伍中大学生的数量也依然偏低。

大学生的过度集中导致在局部地区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另一些地区和部门却无法招到所需求的大学生。

最后,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不相匹配。

国内许多高校只顾追求建设研究型大学或综合型大学,并未根据自身实力和社会需求设置学科,反而纷纷增设诸如法律、金融等热门专业,加之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致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反而成了“冷门毕业生”。

高校专业设置趋同化现象突出,导致某些专业人才严重过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高校新增或调整的本科专业为1850个。

但相比于旺盛的增设专业需求,同年全国范围内撤销的本科专业数量仅为32个,而在2006年至2011年,每年撤销的专业数量都低于这个数字。

另据麦可思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披露,2013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即就业率低、薪资低,且供大于求的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等。

而且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专业连续三年(2011-2013)都是就业红牌专业。

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滞后,致使我国产业发展急需的专门型人才普遍缺乏,技工短缺现象严重。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
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

四大举措调整人才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错位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也要在调整教育结构上面下工夫。

换句话说,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着手,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使国民经济增长尽快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变。

我国目前以投资驱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使得经济增长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要大大高于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相比之下,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创新、服务和质量,是信息化、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及低碳发展的新型道路,以满足居民更高层次上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

毫无疑问,这将大大扩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尽快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第三产业涵盖了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所有行业,包括交通运输、金融、教育、旅游等多个产业部门。

近些年来,第三产业一直充当了吸纳大学生主力军的角色,特别是随着新兴服务业、网络服务业这些新兴业态的发展,对于拉动大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产业也是吸引大学生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

当前,应借助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据国家发改委的一项研究显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增加600余万人;而且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会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第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更注重地区布局的合理性,分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从大学生的就业意向看,绝大多数大学生愿意到企业效益好、工资待遇高、职位稳定的企业去。

但我国竞争力强、待遇好的企业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和东部地区,致使大学生就业区域过于集中。

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却由于产业经济不发达,即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的政策,也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加盟。

因此,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更重视产业的区域发展平衡性。

第四,大力调整教育结构,使高等教育更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高等院校应该主动面向劳动力市场,认真调研劳动力市场现状,科学预测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层次结构,不断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

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改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防止高校“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趋势,突出特色和优势,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将职业教育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对综合类院校、专业院校、高职院校等进行细分。

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应该面向社会需求,紧紧抓住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3-0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