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节教材文言重点篇目梳理1、《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衡乃拟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为..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左右。
尝问天下..,讽议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征拜..尚书。
..,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2、《指南录后序》(节选)〔宋〕文天祥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文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卒惶急无以击轲同上。
卒惶急不知所为同上。
7.而燕国见陵之耻陈矣。
(“陵”通“凌”,凌辱)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10.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文言实词1.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2.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3.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4.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画)5.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6.非有诏不得上(名词,皇帝下的命令,诏书)7.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动词排列)陈言务去(二)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今义:年长之人)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7.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8.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9.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10.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11.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或者谦称自己)12.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13.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利用某种名义或力量)14.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15.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16.诸郎中执兵。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精髓。
本文将对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文言文。
一、语法知识点1.主谓宾定状补主谓宾定状补是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分别由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组成。
其中,定语可以放在谓语之前或之后,状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后。
例如:“太宗即位,乃以文景之治开基,广大王畿,去官租,巨惠安危,陵亿万之众。
”2.并列句并列句是由两个或多个并列的简单句组成的复句。
并列句的连接词有“而”、“则”、“乃”等。
例如:“君子能容之,则小人不怨;小人不能容之,则君子有怨。
”3.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句子中颠倒主谓语序的句子,其中谓语动词通常放在主语之前。
倒装句包括全部倒装、部分倒装、否定倒装等。
例如:“不听君子言,无论如何行,必受其殃。
”二、词汇知识点1.词义辨析文言文中有许多同音异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的含义进行理解。
例如:“乘”有“乘坐”、“乘势”等不同的意思。
2.常用词汇文言文中的常用词汇有很多,例如“而已”、“之”、“与”、“乃”等。
掌握这些常用词汇对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非常重要。
三、修辞知识点1.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种事物间类比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人之相识,贵在相知而不在相见。
”2.夹叙夹议夹叙夹议是将议论穿插在叙述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用相似或对称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同一意义。
例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以上仅是文言文知识点的部分梳理,文言文的学习还需要不断深入和扩展。
希望各位读者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领会文言文的精髓,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环(围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环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觥筹(gōng chïu)射者中(zhîng)弈者胜(yì)颓然(tuí)阴翳(yì)三、重点解词环滁:环绕着滁洲城。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1.通假字句子解析鼓瑟希.同“稀”,稀疏莫.春者同“暮”,“暮春”即春末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童子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师旅加之以师旅..古义:军队。
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
3.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风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端、章甫如会同,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鼓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冠冠.者五六人名词作动词,戴帽子后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小、大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4.一词多义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名词,纵横、方圆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正、将要、才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名词,方形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名词,地域、边境知不吾知.也动词,了解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动词,知道孰为汝多知.乎同“智”,名词,智慧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如果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连词,至于宗庙之事,如.会同连词,或者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动词,比得上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作铿尔,舍瑟而作.动词,起身、站起来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动词,振作青春作.伴好还乡动词,当作5.重点虚词词语例句义项或用法与吾与.点也动词,赞成唯求则非邦也与.同“欤”,语气助词遂与.外人隔绝介词,和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尔.何如代词,你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铿尔.,舍瑟而作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相当于“于”,比风乎.舞雩介词,相当于“于”,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相当于“于”,与、和何伤乎.语气助词,呢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毋吾以.也动词,用(一说同“已”,止)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做为国以.礼介词,用以.俟君子连词,表顺承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状语后置句以吾一日长乎尔“乎尔”是“长”的状语异乎三子者之撰“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浴乎沂,风乎舞雩“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为国以礼“以礼”是“为国”的状语定语后置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宾语前置句毋吾以也/不吾知也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齐桓晋文之事》1.通假字句子解析王说.,曰:……同“悦”,高兴为长者折枝.同“肢”,肢体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这里作动词,做榜样盖.亦反.其本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同“途”,道路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同“矣”,表示确定语气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同“网”,这里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初中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点是初中生阅读文言文的必备素养。
下面,我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一、词语理解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专有词汇、古代俗语等,在阅读中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字义。
2. 用词特点:文言文用词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注意一些古代词语的用法和特点。
二、词组短语的理解与解释1. 动补结构:文言文往往使用动宾结构,需要理解其中的动词和宾语的组合,注意不同动词的用法。
2. 动宾短语:一些固定的动宾短语需要准确理解其意思,如“作为”、“以为”等。
三、句子的短暂理解1. 语序特点: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位置和用法。
2. 修饰成分:文言文中修饰成分丰富多样,需要能够正确理解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解释1. 比喻与拟人:文言文经常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理解其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夸张与夸饰:文言文中有时会使用夸张和夸饰的修辞手法,需要能够准确理解其中的意图和效果。
五、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解释1. 开头段:文言文的开头段往往起到引子的作用,需要能够理解开头段的主旨和主题。
2. 结尾段:文言文的结尾段通常总结全文,需要能够理解结尾段的意图和主题。
六、理解古文作者的意图1. 文言文的背景:了解文言文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其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阅读者的角度:学习文言文需要以古人的角度来阅读,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七、做好文言文的整体阅读1. 上下文理解:文言文的句子和篇章之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把握全文的意义。
2. 文章主题:通过对段落的理解和总结,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主要知识点梳理。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文言文。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作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一直是中国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高中一年级,学生们将开始接触更加深入的文言文知识点。
本文将从语法、句式、修辞手法和阅读理解四个方面入手,对高一文言文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语法知识点1.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十分重要,常见的有“之”、“乎”、“其”、“则”等。
这些词大多数是用来连接或修饰其他词语,改变词语的用法和意义。
2. 语气助词在文言文中,语气助词的使用很丰富,例如“乎”、“哉”、“矣”等。
它们可以表达疑问、感叹、肯定等语气。
3. 动宾关系文言文中,动宾关系非常重要,它常常通过上下文来确定。
正确理解动宾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至关重要。
二、句式知识点1. 并列句并列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并列连词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分句。
并列句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句意明确。
2. 现象句现象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主语和谓语的交替出现,结构简洁明了。
现象句的主语可以是人、物、事物等。
3.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式,它通过连接词引导,修饰、限制主句的动作或状态。
状语从句的连接词有许多,如“以”、“为”、“于”等。
三、修辞手法知识点1. 比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属性、特点或相似之处,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比喻可以使文言文更加形象生动。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事物的程度、范围等,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夸张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 倍数字句倍数字句通常用来增强数量的描述,使用数字词和倍字词来表示。
倍数字句可以使文言文更加准确明了,语言更加生动。
四、阅读理解知识点1. 古文阅读高一学年,学生将开始阅读更多的古文篇章。
通过阅读古文,学生可以理解古代人物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能力拓展通过阅读文言文,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知识梳理
篇目
重点实词释义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吾日三省吾身 (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谋划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论语〉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逾:越过 矩:法度) .. 十二章》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轻视
作动词
分类
例句
释义
形容词的 友人惭. (《陈太丘与友期行》)
感到惭愧
意动用法 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论语〉十二 以……为快乐
章》)
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 形(《陋室铭》)
使……感到劳累
词语
释义
从事
就 靠近
完成
地方、区域 方
正
举例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持就火炀之(《活板》) 瞬息可就(《活板》)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方欲行(《狼》)
险躁则不能治性 (治:修养)
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与日去 (意:意志 日:岁月)
篇目 《狼》
重点实词释义
缀. 行甚远 (缀:连接、紧跟) 一狼仍从. (从:跟从) 而两狼之并. 驱.如故.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顾. 野有麦场 (顾:看,视) 屠乃奔倚. 其下 (倚:靠着,靠)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
9.与
词性 连词 介词
作用
例句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诫
跟随,同
子书》)
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
和,跟,同
行》)
必修4文言文知识梳理
必修4文言文知识梳理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廉颇蔺相如列传》1、秦王一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不”通“否”,用在疑问句末表示询问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苏武传》5、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6、空自苦亡人之地/ 法令亡常/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7、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8、因泣下霑巾,与武决去,“霑”通“沾”,浸湿;“决”通“诀”,辞别9、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张衡传》10、员径八尺“员”通“圆”,圆周11、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12、傍行八道“傍”通“旁”,旁边13、形似酒尊“尊”通“樽”,酒杯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1、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秦贪,负.其强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参考答案】①使…承担②依仗,凭借③违背④辜负,对不起⑤背着2、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蔺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④虞常果引.张胜⑤引.佩刀自刺【参考答案】①引见,延请②牵,拉;③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车头)④牵攀,招供⑤拔3、传①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舍相如广成传.舍【参考答案】①一种文体②传递③传颂④宾馆4、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参考答案】①副词,白白地②副词,只,仅仅5、幸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③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参考答案】①宠幸②侥幸③幸好,幸而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大行不顾.细谨【参考答案】①回头②副词,不过,只是③探望,拜访④考虑7、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③张胜闻之,恐前语发.④及还,须发.尽白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参考答案】①打发,派遣②起事③泄露④头发⑤开仓赈粮8、当①汉亦留之以相当.②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③副有罪,当.相坐【参考答案】①抵押②判处③应当9、语①以状语.武②如惠语.以让单于【参考答案】①告诉②说的话10、食①绝不饮食.②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③廪食.不至④给其衣食.【参考答案】①吃的东西②吃③粮食④食物11、见①见.犯乃死,重负国②何以汝为见.③信义安所见.乎【参考答案】①介词,被②看见③同“现”,表现12、亡①空自苦亡.人之地②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③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参考答案】①同“无”②逃跑③死亡13、属①衡少善属.文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举酒属.客④名属.教坊第一部⑤吾属.今我之虏矣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参考答案】①连缀②嘱咐③劝客饮酒④属于⑤辈⑥类14、善①衡少善.属文②安帝雅闻衡善.术学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④素善.留侯张良⑤不如因善.遇之⑥善.万物之得时【参考答案】①善于②擅长③善行④交好⑤好好地⑥羡慕15、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参考答案】①征召②应验三、指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
高中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摘要:一、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2.古今异义3.词类活用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实例1.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2.必修一《荆轲刺秦王》3.必修一《鸿门宴》三、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课堂训练及答案1.秦攻取之外2.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正文:一、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知识点主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
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一个字可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所不同,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词类活用是指在文言文中,某些词语会根据语境和句子结构的需要,灵活地改变其词性和用法。
二、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实例1.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典型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表示强调;“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通“供”,表示供给。
另外,文中的“夫人”在古代意为“那个人”,而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妻子;“行李”在古代意为“出使的人”,现代汉语中则表示出门时所带的包裹。
2.必修一《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也很典型。
例如,“荆轲曰:‘太子何不遣荆轲?’”中的“何”通“荷”,表示为什么;“太子丹者,燕之太子也”中的“者”通“之”,表示...的身份。
在词类活用方面,例如,“荆轲刺秦王,秦王惊,拔剑击之”中的“惊”用作动词,表示惊慌;“拔剑击之”中的“之”用作代词,指代荆轲。
3.必修一《鸿门宴》《鸿门宴》中的知识点同样丰富。
例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中的“意”用作名词,表示意图;“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用作动词,表示承受。
另外,文中的“项伯”在古代意为“项羽的伯父”,现代汉语中则表示人名;“杯杓”在古代意为“酒杯和杓子”,现代汉语中则表示餐具。
五石之瓠文言知识点梳理
五石之瓠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
1.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通“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二、一词多义。
1. 以。
-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把……当作)-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把……作为)2. 为。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制作)-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因为)- 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做成)-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作为)三、词类活用。
1.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实”,名词作动词,容纳、填塞)2.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大的功用)3. 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程度)四、古今异义。
1. 虽然。
- 古义:虽然这样。
例句:虽然,犹有未树也。
-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 以为。
- 古义:把……作为。
例句:剖之以为瓢。
- 今义:认为。
五、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剖之以为瓢。
(省略“之”后的“其”,应为“剖之以(其)为瓢”,判断句,“以……为”可译为“把……当作”)2. 宾语前置句。
- 世世以洴澼絖为事,而未尝闻也。
(正常语序应为“而未尝闻洴澼絖”,否定句中代词“洴澼絖”作宾语前置)六、重点实词。
1. 瓠(hù):葫芦。
2. 呺然(xiāo):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3. 掊(pǒu):击破。
4. 洴澼絖(píng pì kuàng):漂洗丝绵。
5. 越有难:越人发兵侵吴。
难,发难,这里指军事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示因果关 1、缘故 (名 词)2、表原因 系的关联词 的虚词3、用来, 靠它来。
与外界隔绝
没有出路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秦王大喜,传示美人及 左右
美人
左右
美貌女子
妃嫔 侍卫人 员 作祭礼 的牲畜 函谷关 以西 1、方位词 2、控制
左右皆呼万岁
牺牲
山东
为正义而 死 山东省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诸 侯
五、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对一词多 义现象的考查,一直是高考的热点,我 们应高度重视。
词: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假借义
词 解 义
说
例 朝
义 早晨 朝见 朝廷 朝代
项
例
句
本 最初造字时表 义 示的意义 引 由本义引申出 申 来的意义 义 比 用比喻的方法 喻 形成的词义 义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 译:为……哭泣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译:为国事而死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三者的区别
*使动: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
匠人斫而小之。 宾语怎样了。 [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
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 *意动: [“天下变小了”只是主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观感受]
假 借 义
朝令夕改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改朝换代 今阁下为王爪牙, 为国藩垣 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
爪 牙 畔
喻武臣
借用作另一个 同音词的意义
叛,背叛
引:会意字
本义: ①拉开弓 ,如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 “左右或引相如 去。” 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 “引吭高歌” 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 之。” 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 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 败死。”(《史记· 田单列传》) 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 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 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译:使……复活,使……长肉 舍相如广成传舍。 译:使……住在,或意译安排……住在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译:使……称王,或意译称王天下 齐威王欲将孙膑。 译:使……为将,或意译任命……为将领
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
春风又绿江南岸。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 质或状态。 格式:形+宾=使+宾+形
一词多义现象
鲜
鱼名
新鲜的肉/鲜味 少
/颜色艳丽
一切新鲜的事物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少 落英缤纷,芳草鲜美:颜色艳丽 味道鲜美: 新鲜的肉/鲜味 一切新鲜的事物 数见不鲜: 鲜廉寡耻: 少
词语
古义
指出, 给人看。
行,品行; 为,作为
今义
为指请指示王 书面意见 举动 认为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以为神
把…当做
可以
从而
可以…凭 从,跟随;而, 连词 而且。 祖辈和父辈。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吾从而师之
祖父
爷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词语
4、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 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 如:“卑鄙”: 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 德低,含贬义。 “风流”: 古代有才华,有功绩的杰出英雄,褒义词, 现在轻浮放荡之意,贬义词。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
二、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 同,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 习时可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 彩的转换、单双音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辨析, 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1、词义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
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 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 “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 一切美好的性质。
译:使……绿,或译为吹绿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使……愚,或译为让百姓变愚蠢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译:使……固,或译为固定 秦王恐其破璧。 译:使……破,或译为撞(砸)破
动词 活用为 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 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 种动作行为。格式:动+宾=使+宾+动 译:使……活,或意译为救活
3、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 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 (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 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 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 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 度去分析。
主谓句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语 定语 宾语
A,主语是陈述的对象,就文言文而言,常用名词、 代词充当。 B,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回答主语“怎么样”,就 文言文而言,常用动词及形容词来充当。
项伯杀人,臣活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 译:使……鸣,或意译为敲响 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 译:使……归 吞二周而亡诸侯。 译:使……亡,或意译为灭亡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 译:使……来,或意 译为 招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使……跟从,或意译为 带领
意动 用法
名词 的 意动
渔人甚异之。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人 性质、状态。 格式:形+宾=以+宾+为+形
以……为迟 译:对……感到奇怪 译:以……为羞,对……感到羞耻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认为……奇特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译:认为……奇特
为动用法,简言之, 为动 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 用法 式:[动+宾]=[为] +宾+ 动。 一般译为:“给(替、为)……怎么样”。
6、单音词与双音词
词语
古义
父母兄弟,统 指亲人 妻子儿女
今义
旁系亲属
例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亲戚 妻子
中国
非常 所以 绝境
中原地区
意外事故(名 词)
爱人(女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华人民共 和国 若能以吴越之从与中国 抗衡 很、大(副 词)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余叩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 惑也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通假字的类型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 缪:同“穆” 温和,恭敬。例句中为 姓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从:同“纵”;与“横”相对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 (属:通“嘱”,劝人饮酒)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身)
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 事物。 格式:名+宾=以+宾+为+名
译:把……当作粪土一样 译:把……当作教训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以……为先,以……为后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译:把……当作客人对待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以……为师
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 太子迟之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 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 昼夜勤作息 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 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 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 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主语
谓语
宾语
使
例:(其声) 泣 孤舟之嫠妇
使
E,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了谓语的性质特 点。即: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表 示主语把宾语当作“谁”或“什么”的一种用 法。
图示:
为
主语
谓语
宾语
为
以
例:孔子登东山而 小
以
鲁。
例:成以其小,劣之。
注意:
应为谓语动词
主观行为,故是意动(以------为劣)
形容词 的 意动
意动用法就是形 容词、名词带宾语, 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 词 ,表示 “(主语) 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 语)当作什么”。
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
(1)“认为(觉得)……怎么样” (2)“把……当作……看待” (3)“对……感到怎么样”
名词 活用为 意动
2016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第 1讲 《文言实词》
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 词 、数词 、量词、代词 。
考试内容: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 副词。
一、通假字
通假字包含:本字和借字 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说:本字——悦 借字——说
2、词义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 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如:“臭”, 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 气味; “谷”, 古代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例:“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 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 一个方面的意思了。 如:“涕”, 古代指眼泪(不见复关,泣涕连连),现在 指“鼻涕”; “走”, 古代是跑,逃跑。(直不百步耳,是亦走 也。)现在是“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