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新的开端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史上新的开端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新的开端。
戊戌变法的出现使得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变了之前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戊戌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是由一群士人和官僚发动的一场改革。
当时的清朝政府已经灰心丧气,西方列强侵略,民众起义频繁,国家危机日益加重,需要实行变法以改变现状。
同时,近代科技和西方文明的引入也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制度,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此,戊戌变法在改革思潮的推动下诞生了。
二、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包括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
其中重要的措施包括:1、政治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度,实行选举制度,建立议会制度,颁布宪法,把权力下放到地方政府和民间机构。
2、军事改革:设立新式军队和海军,改革军制,建立海军学校和军校,引进先进的武器和技术。
3、文化改革:废除念经人员的优待政策,颁布《教育条例》,提倡科学和民主思想,鼓励文化交流和西学东渐。
4、经济改革:废除各类海关税制,改善税收制度,积极推动工业和农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
三、戊戌变法的影响戊戌变法的实施虽然短暂,但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之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奠定了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政治影响:戊戌变法的宪政思想和地方分权制度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文化影响:戊戌变法的文化思潮倡导科学和民主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促进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相互融合。
3、经济影响: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建立起现代财政机制,加强了对外贸易,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历史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在思想、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的道路。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不仅包含了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还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塑造出了独特的特点。
第一,封建制度的演变首先,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封建制度下,国家由君主掌握政权,将国土划分为封建领地,封建领主负责管理和保护领地。
这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封建制,但真正达到典型形态的是秦汉时期的分封制。
在这个制度下,地方官员具有很大的权力,在君主和地方领主之间形成了多层次的权力结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开始腐化。
在中晚唐朝,地方豪强兴起,削弱了中央君主的统治力量,导致社会局势动荡。
为了维护统一,宋朝时期推行了“两税法”,将土地的收益归政府所有,减弱了地方豪强的力量。
封建制度的演变表明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动态性。
第二,官僚制度的特点除了封建制度,官僚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官僚制度起到了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进入官僚体系,享受特权和高禄位。
这种制度不仅确保了国家的稳定,还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然而,官僚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官员的选拔主要依靠书面考试,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
另一方面,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不顾民生利益。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对官僚制度进行反思,并在历史长河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第三,平衡之道的追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人们一直追求的是君主权力与地方权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之道既体现在君主权力的制约,也反映在地方政府的自治。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制度可以充分体现这一平衡。
比如,唐朝的“补阙制”,有限度地制约了皇帝的权力;北宋的“知县之地方守”,增加了地方官员的自治权利。
这些制度的出现,既确保了君主的权力,又保护了地方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
治道变革:由硬权力向软叔力过渡
得 公众 的信 任 。 样带来 的吸引力 和支 持力 . 政府不 需强 迫就 这 使 可 获得 公众 的服从 和尊 敬 , 律 、 济和 各种 政策 也就 容易 取得 法 经 正 当性 , 政府 治理就 不会 遇到 很大 麻烦
但 政府 要取 得信任 , 必须 长 时 间服务公 众 , 期密 切 和社会 长
服从 某些 法律 和规 则 . 无形 中影 响 人们 的行 为 和 习惯 , 或改 变对
方 的 偏 好 社 会 治 理 中 的 软 权 力
长期 以来 . 国政府 治理 以官 僚体 制 管理 为 中心 . 中 硬权 力 占
绝 对优势 .但 今 天看来 , . 这种 完全 靠行 政命 令 的 办法 已经 不够 。 软 权 力 和 硬 权 力 必 须 交 叉 使 用 才 能 维 持 行 政 治 理 的顺 畅 和成
如果 社会 总是不 接受 政府 提 出 的证 据 和理 由 .软 权力 就 会 逐渐 消失 能 提供有 说服 力 的证 据和 想法 .是 软权力 的重要 体
现。
随着 网络世 界 的发展 . 治 权力 已出现极 大 的分散 和转 移 . 政 原属 政府 的权 力 . 当部分 已转 移到社 会手 中 相 现 在是政 府 和社
21. 0 2 8◆下◆ 领 导文萃 2 7
度 , 特别需 要适 应公众 在利 益 上 的表达 、 论 、 调 的需求 , 就 讨 协 并
要让 公众 能对 政策 执行掌 握 主动权
其二 . 策取 向要有 正 当性 政
一
个 朝令夕 改 的政策 .或 一些 向老 百姓 巧取 豪夺 土地 的政
沟通 , 能倾 听社 会 意见 。一旦 做不 到 , 治理 就只能 靠硬 权力 。
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
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政治体制演进与变革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
政治体制的演进与变革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进与变革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变革,从封建君主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再到现代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在封建时期,封建君主是权力的核心,通过皇帝、王朝等形式来统治国家。
这种体制的弊端在于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制衡机制,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一些重要的政治体制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改革,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正,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稳定。
元明清时期的官僚体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导致了官僚主义的蔓延和贪污的问题。
二、中国现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试验。
辛亥革命后的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政治迅速向西方的民主制度看齐,实行共和制度,并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平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政治体制转向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成为基本运行机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建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的权力制衡机制。
三、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在现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存在权力过于集中、决策效率不高、反腐败斗争需要持续加强等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化的融合趋势日益明显,需要更加开放和透明的政治体制来应对国内外的挑战。
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落实法治原则,推进政治民主和公民参与。
政府应该积极倾听民意,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_郭锋
#专题研究#唐代道制改革与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的形成郭锋提要:唐代道制改革是以中央集权、分级管理为制度取向的综合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起于睿宗、玄宗之际,至代宗、德宗之际告一段落,经历了景云)开元和乾元)大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的发展特点是改造贞观十道的虚设巡察单位性质,使之逐渐向实体地方管理层级机构方向发展;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是受战争影响,加强了观察使、节度使等使府长官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同时改进加强了道一级建制的制度建设,使之行政实体化。
第二阶段及此后百余年唐廷的地方行政,就在道级单位作为地方最高一级政府的体制下运行,形成道)州府)县分级管理的三级制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关键词:唐代道制改革三级制地方行政体制中国历史上的地方行政体制有一个从秦汉郡县两级制到明清省府州县多级制以及近代以来的省地县三级制的演变发展过程。
唐代道制的改革发展及其所引起的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在这一演变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影响深远,具有总结过去、开启后来,逐渐使三级制成为中国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主导形式的重要意义。
中外制度史研究有一个分析观点:除了经济、文化和政治传统影响的因素之外,一个国家的地方行政管理采取什么形式,一般与国家领土的大小和人口发展条件相关。
迄今世界各国的制度发展史证明,对于地广民众、幅员辽阔,又实行单一制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来说,比较合适的地方行政形式应该是三级制,两级制和多级制则因具有多种不稳定因素,实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往往会多一些。
例如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就因设郡数较多、中央集权对地方的管理因幅度太大而存在力不从心的困难。
所以实行到东汉便呈现出向州郡县三级制发展的趋势。
明清的省道府州县多级制,则因层级过多,省级的管理幅度较大,存在着因管理重叠,政府机构、人员数量多而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财政负担重的矛盾。
三级制的体制,至少从理论上看比较合理,既有利于中央的集权管理,解决两级制条件下中央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也有利于国家行政成本的节约,解决多级制行政成本高的矛盾。
地方政府治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政府治理》课程学习指导书⏹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1、《地方政府治理》的课程内容:《地方政府治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该课程注重基础性,突出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与模式。
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主要部分:(1)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
(2)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
(3)地方政府治道变革。
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社会生态环境等。
(4)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
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
(5)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
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
2、学习基本要求:《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注重专业性与基础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课程学习进度与指导章节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学习指导第一章地方政府的基本范畴与历史沿革2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理解地方政府的基本内涵与外延、地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以及中国地方政府的历史发展。
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注重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地方政府。
第二章* 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4学时以课件学习为主,重点了解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以及功能结构,注意从总体上树立系统、整体的观念来理解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
新时代的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变革
新时代的公共管理与政府治理变革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模式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公共管理和政府治理体系的变革。
一、公共管理体系变革公共管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公共管理体系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
新时代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公共管理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
公共管理体系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来支撑。
因此,应该从教育入手,加强公共管理能力的教育培训,并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加丰富和充分的发展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
现代化的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基于信息技术创新。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推动公共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建设。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公民参与。
公共管理体系的建设不能单靠政府自身,需要广泛发动群众,促进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开信息渠道和民意调查系统,以便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需求。
二、政府治理模式变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治理模式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探索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政府治理模式。
首先,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权利制约。
一方面,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法治原则,不得擅自行使权力,损害社会公义;另一方面,还要实现有效的权利制约,建立和完善权力查处和监督机制,并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保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其次,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公共参与。
政府治理模式必须建立在更规范、更透明的公共参与机制之上。
政府应当将公共参与纳入治理的全过程中,健全公共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以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
最后,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
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新机制,不断推陈出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模式。
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智慧政务系统和数字治理平台,为治理创新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治道变革背景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价值取向
设信 息 和重 大 文 化 活 动 的 组 织 实 施 信 息 等 。文 化信
息 不 仅 能 影 响社 会 公 众 的 文 化 生 活 , 且 能 渗 透 到 而
他们 的思 想 中 , 响 他 们 对 政 府 执 政 的 价 值 观 。 因 影 此 , 府 在 公 开 文 化 信 息 时 , 立 价 值 目标 非 常 重 政 确 要 。传 统 治理 时代 , 国 的政 府 文 化 信 息 公 开 是 有 各 限的 , 即使 有 文 化 信 息 的公 开 , 公 开 内 容 、 量 和 在 数 程 度 上 也 是 不 足 的 。这 与 当 时 的 时 代 背 景 不 无 关
营 , 识形态 的异 同被 作 为 区分敌 我 的唯 一标 准 。 意
因此 , 国政 府 在 公 开 文 化 信 息 时 非 常 保 守 。治 道 各 变 革 时 代 , 平 与发 展 成 为 时 代 的 主 题 , 和 经济 全 球 化
兴起 并 向纵 深 方 向发 展 , 战 思 维 基 本终 结 , 化 交 冷 文 往 日益 频 繁 。各 国政 府 在 公 开 文 化 信息 时都 不 约 而 同 地 以 开放 作 为文 化 信 息 公 开 的 价 值 取 向 。
唯 ・ 社会纵横/ 09 1 2 ・2 0
然 而 , 们应 该看 到 , 府 经 济 信 息 公 开 不论 从 理 论 我 政
上 , 是 从 实 践 上 都 不 够 成 熟 , 亟 待 提 高 , 经 济 还 还 在 信 息公 开 的效 率 方 面 , 急需 关 注和 建 设 。 在 治 道 变 革 时代 , 府 在 公 开 经 济 信 息 时 , 遵 政 应 展 观 , 求 我 国各 级 政 府 在 执政 理 念 、 政 能 力 和 执 要 执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治理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治理变革□□王丛虎今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治理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释放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号,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需要总结过去40年在治理理念更新、政府职能转变、治理工具转换等方面的经验,让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持续动力和突破口。
治理理念:解放思想不停步治道变革,从解放思想开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不断强调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认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同时,邓小平同志也深刻分析了思想不解放的危害,即“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
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
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对立起来”。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不断转变治理理念的40年。
这种治理理念的转变首先表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无不展现着我们党和国家治理理念的变迁。
其次,是经济改革的理念转变。
40年来我们在不断地创新理念,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转向“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党的十四大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再次,是行政理念的转变。
从计划经济时代下的全能政府理念,逐步向高效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
治道变革背景下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取向
便 是新公 共管 理思 想 。 种管 理思 想不仅 重 视经济 、 这 效 率 、 能 的研 究 , 重 视 公 平 、 义 和 民 主 , 心 公 效 也 正 关
共 管 理 的 服 务 效 果 和 质 量 结 果 。 [以 治 道 变 革 来 思 2 1
现 为 政 府 经 济 信 息 公 开 的 效 率 性 、 府 政 治 信 息 公 开 的人 本 性 、 府 文 化 信 息 公 开 的 开 放 性 、 政 政 政 府社 会信 息公 开的服 务性 和政 府政 务信 息公 开的公 正性 。
【 键 词 】 治道 变革 关
政 府信 息公 开
价值 取 向
是政府 政务 信息公 开 的价 值取 向。 效 率 : 府 经 济 信 息 公 开 的 价 率 是 一 A- 济 学 范 畴 , “ 速 度 、 量 等 概 ' 经 它 与 数 念 相 联 系,考 虑 的 主 要 标 准 是 一 定 时 间 界 限 内 的 投 入 与 产 出 之 间 的 比 率 。效 率 是 一 个 数 量 概 念 。 最 小 指 的 投 入 获 得 最 大 的 产 出 ; 率 是 一 个 时 间 概 念 。 在 效 指 短 的时 间 内完成 多 的工作 ; 率是 情 境 的, 在 特定 效 指
的组 合 条 件 下 的 最 优 抉 择 。” 运 用 效 率 来 分 析 和 评 嘲 价 各种 变量 是 现代 社 会 的普 遍诉 求 . 别是 对 经济 特 变 量 的 分 析 和 评 价 政 府 经 济信 息 包 括 中央政 府 的宏 观 经 济信 息 , 产业 、 融 、 易 、 计 等 领域 的经 济 动态. 及各 级 金 贸 统 以 政 府 经 济 管 理 部 门 的 商 务 信 息 、 务 信 息 、 资 信 息 税 投 等 , 能 够 调 控 市 场 经 济 的 运 行 , 导 企 业 的 经 营 行 它 引 为 , 持 国 民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政 府 在 提 供 经 济 信 维
地方政府“大部门制”改革: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文章 编 号 :O 9 4 5 (0 9O 一 O 3 一 O 1 O — 4 8 2 0 )3 2 7 3
自党的十七大提 出我 国行政 体制改革 的重点 是要“ 加大机 构整合力度 , 探索实行职 能有机统一 的大部 门体制 ” 以来 , 大部
或相近事务尽可能由一个 大部 门管理 , 实行综合管理 , 使得 地方 政府部 门逐步 向“ 宽职能 、 少机构 ” 的方 向发展 , 少部 门职能交 减 叉, 变部门之 间“ 扯皮 ” 为部门内部协调 , 有助 于从 体制上理顺地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n r f n e I i A cl 捌 I v a uu t S c l d rcE m ) oi et 石 aS
2 0 年第 3 ( l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 5
No 3 2 0 ( L1 S m No 4 ) . 0 9 V0 1 u . 5
部 门制改革告一段落后 , 大部门制 改革的重心开始转移 到地 方。
目前社会各界对 中央国家机关 的大部 门制改革探 讨较多 , 地 对 方政府推行大部 门制改革则缺乏 相应 的关 注 , 界的研究成 果 学 也不多见 。殊不知 , 方政府 的大 部 门制 改革是新 一轮行政 体 地 制改革的深水 区, 地方 政府大部 门制改革将 成为 未来行政体 制
为地 方 政 府治 道 变 革 的逻 辑 选 择 。 1大 部 门制 有 利 于地 方 政 府 部 门关 系 的优 化 .
在地方政府实行大 部 门体 制 , 种社会事务 由一个部 门来 一
管理. 坚持一件事情原则上 由一个部 门负责 , 不仅避免 了部 门之
间的摩擦和冲突 , 也明确 了该 部门的责任 , 促使其真正承担起相 应的职责与义务 , 有利 于权 责相 匹配, 提高行 政办公效 率 , 防止
社会复合主体与城市治道变革——以杭州市为例
社会复合 主体不仅是 一种发展 理念 , 于城 市发展 有着重要 的意 义 , 对 而且 还是 一种 治道 新理念 , 于城 市政 府 对 的治道 变革也具有 重要 的 意义 。它值得 我们 关注 。 得我们 深入研 究 、 值 总结和 思考 , 因为 它为 中国未来的政 府 治理模 式, 中国未来的城 市治理 , 至中 国整个社会 转型与发展 , 乃 提供 了新的模 式。 关键词 : 州市; 复合主体; 市治道 变革; 活品质 杭 社会 城 生
在 成 熟市 场 经 济 国家 ,城 市 是 一 种 自发 秩 序
新 的社会 结 构 的诞 生 .将 推 动 杭州 市 进 一 步促 进
城 市 经济 社 会 发展 , 一 步 改善 民生 , 升 城市 生 进 提 活 品质 , 而 推 动政 府 自身 的改 革 和 创新 , 进 即治 道
的产物 。市场经济 的充分发展是城市发展 的重要 推 进 器 , 决 策 权分 散 的开 放 社会 ① 0 其 社会 发 而 贝是
参 与 的渠 道 。” ̄ 王 长江 教授 认 为 , I9 1 4 社会 复合 主体 “ 发扬 社 会 民 主具 有 重大 深 远 的意 义 ”] 。本 文 对 【o 】 4 5 认 为 。 州 市社 会 复 合 主体 具 有 多 方 面 的 意义 , 杭 它
新 型 的城 市社 会 , 然孕 育 着新 的社 会 结 构 。 必 在适 应 社会 转 型 的过 程 中 ,杭州 产 生 了一种 新 型 的城 市 组织 结 构 。 “ 会 复 合 主 体 ”它 是 “ 即 社 , 由党 政 界 、 识 界 、 业 界 、 体 界 等 不 同身 份 的人 员 知 行 媒 共 同参 与 、主 动关 联 而 形 成 的多 层 架 构 、 网状 联
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_毛寿龙
收稿日期:2003-02-10作者简介:毛寿龙(1967) ),男,浙江奉化人,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行政学。
¹参见毛寿龙、李梅、陈幽泓:5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6/导言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003年第2期总第10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 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2,2003General N o.10Ó政治学研究Ó现代治道与治道变革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治道,就是人类社会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式。
传统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无限政府、人治政府、专制政府、集权政府和封闭政府等构件,现代治道的制度平台包括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分权政府和开放政府等。
从前者向后者的变化就是治道变革。
本文探讨了传统治道和现代治道的基本内涵,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基本历程,以及治道变革作为一个无休止的变革过程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治道变革;中国政府;制度平台中图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3)02-0086-07治道,英文是governanc e,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关注这一领域的学者来自各个学科,其所运用的方法、理论传统以及所关心的具体问题各有侧重,因此其定义也多种多样。
¹本文将着眼于中国政府公共管理制度平台的角度,来探索现代治道制度平台的核心构件,其次探讨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程及其成就,以及正在面临的问题,然后探讨现代治道不同制度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治道变革实践的意义;最后提出,现代治道变革的进程,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即使取得相当的成就,现代治道也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物力、人力细心呵护。
一、现代治道的制度平台治道,就是人类社会治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模式。
治道变革:公共利益实现机制的根本转变
府 ,要靠全 体公 民选举产 生 ,因而其基本 职能 应该是 进行 公共 选择 ,பைடு நூலகம்供 公益 物品 ,满
足公 共 利 益 。
市 场化 的理论 主张 以交 易来 代 替 投票 程 序或 政 府 独 断 ,以解 决 大 量 的社 会 经 济 问 题 。市 场可 以使具有 自利倾 向的个人 结合在 一起 改变产 出 ,克 服公 共 产品所具 有 的外 部 性 。对 于人们 在现实 中经常 遇到 的负外 部 性 问题 ( 如污染 ) ,人 们 通常 会 寄希 望 于政 府
出 面 干 预来 解 决 问 题 。 但 科 斯 的研 究 表 明 ,政 府 干 预 并 不 是 必 需 的 ,私 人 之 间 的 市 场 交
易 同样 可 以解 决 问题 ,这 就是 所 谓 “ 斯 定 理 ” 科 ,即 :在存 在 外 部 效 应 的场 合 ,只 要 ( ) 在 交 易 过 程 中 不 存 在 交 易 成 本 ; ( ) 产权 是 明确 界 定 的 ,则 不 论 产 权 在 哪 一 方 ,私 1 2 人 之 间 的 自愿 交 易 都 可 使 资 源 获 得 同样 的 有 效 配 置 。 在 现 实 中 ,鉴 于 产 权 不 清 和 交 易 费
收稿 日期 :2 0 .12 0 11 8
作 者 简 介 :麻 宝 斌 ( 9 3一) 17 ,男 ,吉林 敦化 人 ,吉林 大学 行 政学 院讲 师 ,诸 学博 士 。
・
75 ・
维普资讯
民主政府 与专 制政 府 提供 公益 物 品的方法是 7 N# 。专制政 府虽然 不能不 提供 一定 的公  ̄ o 益物 品 ,但 它 是 以 自己的偏好 为参照 ,替 代 所有 其 他 人进 行公 共 选 择 。现 代 民主 国家 ,
治道变革中的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创新
二、当前中国的行政环境一政府 治理范式创新的逻辑起点
西是 “ 范式移植的灾难”也给 我们敲响了警钟,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暴发及其对 不同国家产生的不同影响说明,不同的政府治理 模式及其连续性和一致性程度对整个 国家的经济 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关系重大。因此探讨中国政府 治理范式上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对 中国特定行政环
境的研究 。
收稿 日期 : 2005- 11- 12 作者简介: 陈宇 ( 1977- ) ,男,湖南长沙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该论丈由陈宇主笔整理而成。
16 一
《 甘亥行政 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I 期
. 政 治与行 政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 中后期 ,特别是 90 年代 以 来,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先导与核心的新型经济 一知识经济,在其初露端倪伊始便以前所未有的 速度和能量冲击,改变和重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人类进人了全球化时代 ,知识经济作为 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 日益取代工业经济而成为人 类社会经济活动主宰的同时,也在无情地冲击着 适应工业经济状况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各种社会、 政治、文化生活的制度化框架。第一: 经济全球 化带来世界范围内的制度竞争; 第二: 经济全球 化要求重构政府职能; 第三: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 府进一步分权 ; 第 四: 经济全球化要求政府能力 的提升。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 只有努力增强 自己的应变能力,才能在世界经济 活动规则和制度安排下维护民族利益。经济全球 化对提升政府能力的要求,还表现在政府必须不 断提高公共行政行为的艺术性 以适应复杂多变的 内外关系。重新设计构建适应后工业社会或知识 经济时代的政府治理体系成为 90 年代以来全球共 同关注的头等重要课题 ,因此也就有前一部分所 提到的 “ 理论丛林”时代 的出现。各大小理论群 雄逐鹿,使后进中的发展中国家拓广了思路 ,开 阔了眼界 ,但又身处不知所向的两难之中。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
我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一、清朝末期(1840-1911年)清朝末期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此期间,我国政治经历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为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政治观念和制度,并试图进行改革,以适应当时世界的变化。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政府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国民政府在内的各级政府逐渐实行选举制度,试图建立现代政治制度。
然而,由于战乱不断、外部压力等因素影响,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未能实现民主国家的政治发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封建大一统到共和国政治制度的转型。
我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国家所有制等,试图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政治制度也随之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选举制度的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等。
四、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港澳台等地区的政治制度改革、农村改革等。
我国政治制度逐渐向现代国家政治制度靠拢,其政治参与度、公民权利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轴经历了清朝末期的改革尝试、民国时期的起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建立和改革开放至今的不断完善,展现了一部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史。
随着我国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相信我国政治制度将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为我国的政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我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经波折、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我国政治体制在改革开放之初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方向。
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逐渐获得了自主经营农田的权利,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为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引咎辞职_问责制与治道变革_毛寿龙
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毛寿龙提要:2004年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推行引咎辞职,实行政府官员问责制。
本文分析了引咎辞职以及问责制对于责任政府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基本上还停留于行政性操作的范畴,要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必须在技术上完善引咎辞职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安排,并在制度上重视从行政性问责走向程序性问责。
在此基础上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引咎辞职和问责制对于推进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意义,认为引咎辞职和问责制有利于提升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可能促进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但这两个制度的有效推行,也需要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
这两者是行动改变条件,条件提升行动的关系。
关键词:引咎辞职问责制治道变革作者毛寿龙,男,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100872)自去年开始,中国各级政府发起了一场政府自身建设运动。
在这一场运动中,各级政府勇于创新,发明了种种新的做法。
其中令人比较注目的创新有:引咎辞职与高官问责制。
本文将从制度分析的角度考察和分析这一政府管理创新,认为这些创新对中国政府建设责任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本文也认为,这些措施,基本上还处于行政性操作的范畴,要使其能够持续,还需要从行政性操作走向程序性运作,只有这样,责任政府才能摆脱集体意义上的/成于权力,也败于权力0的困境,才能真正成为具有立宪意义的制度,成为有效政府的适当的制度基础,并进而推动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
一、引咎辞职2003年12月,重庆开县罗家16号井突然井喷,导致243条鲜活生命撒手人寰。
2004年2月5日夜密云县春节灯展发生重大突发伤亡事件,死亡37人,伤15人。
2004年2月15日吉林市因中百商厦特大火灾事故,54人死亡、70人受伤。
2004年4月中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总经理马富才、北京市密云县县长张文、吉林省吉林市市长刚占标先后引咎辞职,原因是他们对相关的责任事故承担领导责任。
2006_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展回顾_毛寿龙
收稿日期:2007-06-26作者简介:毛寿龙(1967— ),男,浙江奉化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与安全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与治道变革。
2007年第6期总第3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ofJiangsuAdministrationInstituteNo.6,2007GeneralNo.36·行政学研究·2006: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进展回顾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2006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在治理意义上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民主政府。
从优先发展到平衡发展,是2006年中国政府治道变革方面取得的最大变化。
2006年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治道变革进程中的重要一年,良好的治理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和技术,也不仅仅是政府推动的改革运动,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善治早就有了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的基础,需要的是在技术上的改善。
而对中国来说,不仅仅要变革理念和技术,更重要的是需要从根本上奠定相关的制度基础以及文化基础,而制度以及文化基础的变化往往是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治理;治道变革;和谐发展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7)06-0088-05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银行提出善治(GoodGovernance)以来,有关善治和治理(Governance)的研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很大兴趣,有关这个方面的研究也就成了显学,对各国政府乃至社会舆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有关治理和善治的思潮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国际舆论界、学术界和各国的政府管理,而且也影响了中国的舆论界、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实践。
2006年,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变革
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给政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与变革,并分析其带来的利与弊。
一、信息传播与公众参与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
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政策、法规等信息,使得信息更加透明和公开。
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政府的相关信息,了解政府的工作进展和决策过程。
同时,互联网也为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到政府决策的过程中。
这种公众参与的方式使得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和透明。
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信息的泛滥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需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公众参与的引导和管理,避免公众参与过程中的混乱和无序。
二、政务服务与电子政务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政务服务。
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各种证件、申请各种服务,避免了繁琐的排队和办事流程。
电子政务的推广也使得政府的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
然而,电子政务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不同,一些地区和人群无法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障碍。
政府需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保护,确保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不受侵犯。
三、政府监管与网络治理互联网的发展给政府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活动更加难以监管和管理。
政府需要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维护网络的秩序和安全。
然而,政府的监管和治理也需要遵循法治原则,不能滥用权力和侵犯公民的权益。
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法律和政策,平衡好监管和自由的关系。
四、政府形象与公众信任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政府的形象和公众信任面临着新的挑战。
互联网上的负面信息和谣言很容易传播,对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造成负面影响。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混乱的时期,从汉朝末年至南北朝,历经了数十个政权的更迭。
在这个时期,各种政治变革也随之而来,其中不同的政权也有各自的政治体系和治理方式。
一、政治体系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南北政权,即势力范围分别在南方和北方的政权;另一种是地方政权,即各地军阀自立为王,形成自己的政治体系。
南北政权的政治体系各有侧重。
南朝的政治体系强调文化和教育,例如宋文帝制定了教育政策,推广了儒家经典。
北魏则强调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建立了完善的官僚制度,加强了对各地军阀的控制。
地方政权则各不相同。
例如前秦早期政治体系更为民主,由公卿和将领共同管理政务,并设立议事机构;到后期则逐渐变为儒家政治体系,更加强调礼教和官奴制度。
而后燕则将儒家和道家思想相结合,建立了符合自己特点的政治体系。
二、治理方式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治理方式也各有千秋,但大多数政权都采取了一些共同的手段。
1. 分封制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体系普遍采用了分封制,这种制度将国家领土划分为各个封地,由功臣或宗室分封占据。
这种制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因统治地区辽阔而失去对全国的有效控制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朝廷官方行政区规格和官方头衔的一种弥补。
例如北魏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在中央集权的同时,也鼓励各地贵族分封国土。
2. 官僚制度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发展了比较完备的官僚制度,有些政权尤其是北晋以后的南朝,采纳了东晋的制度和官年制,强调年资与阶级地位。
而北魏则开创了正朔制,由皇帝指定正朔和岁次。
官僚制度同时也是稳定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3. 政改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制度变动,其动因、对象、程度及成效各异。
例如前燕曾经推行了“六官制”,进行重要的政治改革,旨在整顿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官职待遇等,以整治既往官场混乱的情形。
某些政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提高了官员的薪酬福利,提高了吏治水平。
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多少有着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别策划 S pe cia l S che me
[职能转变实验]
长三角排污权交易试点 入选辞 排污权交易作
为典型的舶来品, 在中国还是 个非常陌生的概念, 简而言之 就是“ 花钱买污染”。当污染 权成为“ 稀缺资源”势必会非 常昂贵, 消费成本高自然倒逼 排污企业提高环保标准, 降低 污 染 指 数 。排 污 权 交 易 标 志 着 中国环保方法创新的起步。
这些创新实验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来 说, 具有深远的治道变革意义, 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
有利于推进市场化的发展, 促进政府 职 能 以 市 场 为 基 础 。这 表 现 在 两 项 地 方 决 策, 一是广东农民手中的农村集体土地, 可以与国有土地同样的身份进入统一的 土地交易市场。现代经济的奥秘是, 资产 都 是 通 过 市 场 交 易 来 获 得 自 己 价 值 的 。如 果没有进入市场, 资产就是死的, 就不可 能增值, 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资 本 。广 东 农 民 土 地 可 以 进 入 土 地 市 场 交 易, 表明广东农民最重要的资产获得了增
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副司长李新民 对排 污 权 交 易 的 评 价 是“: 可 以 发 挥 市 场 机 制 下 环 境 资 源 优 化 配 置 的 作 用 。”尽 管 排污权交易在美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但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还处在探索阶段, 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 零供给”困境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还不完全是一个 自 发 的 市 场 行 为 。国 电 环 保 研 究 所 副 所 长 朱法华介绍, 江苏省内进行的几例异地排
排污权交易的中国困境
■本刊特约记者 刘建辉发自北京
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是潍坊市骨干 企业之一, 最近, 企业因发展需要新 上 项 目 , 年 需 新 增 342 吨 COD 排 放 指 标, 但公司的实际排污总量指标已经用 完。而潍坊市污水处理厂自去年 6 月实行 市场化运营后, 每年可腾出 900 吨 COD 排放余量。双方经过近半年的洽谈, 2005 年 11 月经环保部门同意, 商定由海龙公 司 花 费 21 万 元 一 次 性 购 买 污 水 处 理 厂 500 吨 COD 永久排放权。山东海 龙 股 份 有限公司与潍坊市水处理厂之间进行的 这场交易就叫做水污染排污权交易。
赣州新农村建设 入选辞 新农村建设正
在成为赣州这一农业大市最 热门的话题。赣州以“ 五新一 好”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实 验, 绝不是仅供观赏的盆景, 赣州的贡献在于设计了一个 极易复制和移植的新农村建 设模式。
排污权交易作为一项通过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有益探索, 在中国已经进入实 验的第三阶段,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遭遇了很多困难。
有 利 于 地 方 政 府 民 主 化 。浙 江 椒 江 进 行党代表常任制和直选, 湖北罗田县取消 县常委会, 直接实行委员制, 青岛问政于 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 郑州三票制选干 部, 江苏泗洪县 1. 4 万名党员直选乡镇党 委书记等, 就是其中的例子。这些案例, 有 些属于党内民主, 有些属于政府民主, 有 些属于行政民主, 但都促进了地方民主的 进步。当然, 我们并不能因此说这些案例 一定能够导致中国地方政府的民主化, 但 这些案例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方 政府民主化的进步。民主不是喊出来的, 而是做出来的。这些实实在在的民主实
污权交易都是在江苏省环保厅的努力下 促成的, 企业并不是十分愿意进行交易。
交易不能进行的原因不是没有买方, 而 是 卖 方 太 少 。现 行 的 二 氧 化 硫 排 污 权 交 易 基 本 上 都 是 在 电 力 行 业 之 间 进 行 的 。朱 法华说, 现在电力缺口比较大, 电厂新建 和扩建呈必然之势, 电力企业普遍有未雨 绸缪的考虑, 即使有剩余的排污指标也不 愿意出售, 而希望留待以后自用。
值的空间, 农民将真正拥有了土地资产增 值 所 带 来 的 直 接 和 间 接 的 收 益 。二 是 长 三 角排污权开始交易。排污权交易, 可以改 善排污权的配置, 鼓励企业选择花钱买污 染 还 是 提 高 技 术 来 治 理 污 染 。促 进 资 产 市 场化, 排污权市场化, 实际上就是减少了 政府对土地和排污权的管制任务, 从而为 政府管理土地和治理污染带来了转变职 能的机会。
30 决策 DECISION- MAKING 2006.1
第三阶段, 试点由第二阶段试点地区的点 状 分 布 转 向 江 苏 省 、上 海 市 、浙 江 省 三 个 地区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实验。
据美国环保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杜丹 德 博 士 透 露 , 在“ 4! 3! 1”项 目 中 , 至 少 有 10 笔交易, 涉及排放 4 万多吨二氧化 硫和 7000 万元的交易金额。其中不乏一 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典 型案例。
海淀区成立公共服务委员会 入选辞 海淀实验的根
本 目 的 就 是 要 剥 离 政 府“ 办 事 业 ”的 职 能 , 公 共 委 承 担 公 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单位人、 财 、物 的 管 理 , 促 使 政 府 职 能 向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方向 归 位 。公 共 委 的 成 立 只 是 行 政 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而政府职 能转变也仅是改革指向之一。
再者, 目前各电厂治污技术类似, 脱 硫成本相差不大, 所以排污指标无法有效 地形成差价, 进而通过交易降低治污成本
完整意义上的排污权交易 1999 年由 美国环保协会引入中国, 南通与本溪被确 定为首批试点城市。2002 年 3 月, 国家环 保总局和美国环保协会开始在中国实施 排污权交易项目的第二阶段实验, 选取了 江 苏 省 、山 东 省 、河 南 省 、山 西 省 、上 海 市 、 天津市、柳州市、华能发电集团作为试点 , 简 称 为 4+ 3+ 1。 如 今 这 项 实 验 已 经 进 入
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发展经济, 提高 GDP 来表明自己的政绩, 2005 年很多地方 官员把精力放在政府改革上, 地方政府之 间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相互竞赛, 相互学 习, 而且在政府改革上也相互竞赛, 相互 学习。可以预料, 2006 年地方政府的治道 变革将在相互竞争中进一步发展。■
2006.1 DECISION- MAKING 决策 29
验, 无论成功与否, 都有利于推进中国地 方政府的民主化。
有利于转变地方政府公共管理职能。 海淀区成立的公共服务委员会就是其中 的一个例子。海淀区成立公共服务委员 会, 其目的是要解决公共服务官办合一的 问题, 不让政府直接管事业单位, 而是通 过公共服务委员会来集中管理公共事业 单 位 。让 政 府 职 能 转 向 社 会 管 理 和 市 场 监 管。当然, 要成功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进一 步理顺公共服务委员会与事业单位之间 的关系, 并改革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 系, 改革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 毕竟 海淀区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另一方面, 国家规定新建电厂必须实 施脱硫, 在总量控制的限制下, 即使进行 了脱硫, 仍有可能超标排放, 需要从其他 地方获得排污指标; 再加上老电厂由于设 施落后, 改造难度比较大, 脱硫成本很高 ( 一 般 占 到 电 厂 投 资 总 成 本 的 20%多 ) , 所以实施脱硫的企业很少, 市场自然也就 出现供给不足的状况。
广东集体土地流转 入 选 辞 2005 年 10 月 1
日起, 广东农民手中的农村集 体土地, 将与国有土地同样的 身份— ——同地、同价、同权, 进 入 统 一 的 土 地 交 易 市 场 。对 此 学 者 点 评 是“ 一 个 懂 得 市 场 需 要 的 制 度 安 排 ”。而 农 民 最 朴素的感觉是: 我的土地值钱 了!
可以预料, 2006 年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将在相互竞争中进一步发展。
地方政府治道变革
■本刊特一个很有趣 的现象, 过去, 地方政府的改革, 尤 其是机构改革, 基本上都是在中央的推动 下被动进行的。但 2005 年的地方政府改 革, 尤其是决策创新试验, 却是在中央政 府 允 许 、支 持 下 地 方 大 胆 创 新 的 结 果 。 从 “ 十大地方公共决策实验” 评选结果看, 我 们 可 以 得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2005 年 是 地 方政府决策创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