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事战略调整和转型共26页
7-印度军事战略目标讲稿
印度军事战略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印度独立后迄今,其军事战略在保持霸权主义的进攻性和侵略性之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紧紧围绕国家的根本战略目标,不断调整军事战略的内容.其军事战略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推行了三种不同的军事战略。
一、“西攻北进”战略(1947-一1961年)1947-1961年间,印度执行“西攻北进”军事战略。
西攻,是指对巴基斯坦在军事上实行进攻政策.北进是指在对巴基斯坦保持进攻势头的同时,对我国领土推行蚕食的“前进政策”。
自印度独立至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印度独立不久,尚未摆脱英国殖民体系。
国内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教派矛盾的角逐加剧。
其军队和武器装备基本上是英殖民者遗留下来的;国防预算开支很小(整个50年代,其国防开支每年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8%左右),军力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军事活动主要限于国内。
与此同时,因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领土归属问题,印度在军事上对巴采取进攻政策,以此来解决两国边境的领土归属间题。
于是,印度在1947年10月向巴基斯坦挑起了长达14个月的克什米尔战争。
印度抢占2/3的克什米尔领土后,为巩固在克什米尔地区已取得的成果,保持对巴基斯坦的军事优势和进攻势头。
将绝大多数军队部署在印巴边境,对巴形成进攻之态势。
五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印两国比较友好.但到五十年代末期之后,印度称霸扩张的野心开始显露,妄图吞并我国整个西藏,策动西藏上层叛乱,企图使西藏脱离中国归印度势力范围,并把其军队推进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前沿(1959年8月,印宣布“麦线”以南地区由其陆军接管),逐步将军事矛头指向我国,对我国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不断越线大肆入侵,蚕食我国大片领土(蚕食我领土9.245万平方公里)。
同时,又对我国另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提出领土要求.印度蚕食我国领土和对我领土的要求,实质上是继承了英帝国主义者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前进政策”的衣钵。
在整个这一时期,印度军事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巩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国民经济;针对巴基斯坦适度扩充军事实力(其总兵力由印巴分治时的30万人增加到60万人),以保持对巴的军事优势,不使巴威胁印度的安全;把英殖民军“印度化”,统编全国各土邦王公的部队;注意加强中印边境的军事力量,逐步推行以蚕食中国领土为目的的“前进政策”。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
大变局下印度外交战略:目标定位与调整方向林民旺【内容提要】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印度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切身感受和独到观察。
在印度政策界和战略界看来,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极化是必然趋势,中美将进入较长时期的战略竞争博弈阶段,大变局下的机遇要远远多于挑战。
为此,印度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的这一外交战略调整将给国际格局及中印关系带来复杂影响。
【关键词】印度外交战略;中印关系;国际格局;不结盟;多向结盟【DOI】10.19422/ki.ddsj.2021.04.00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印度方面也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大变局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世界大变局的发展态势。
作为当前国际政治的重要力量之一,印度在大变局中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谋求实现莫迪政府提出的“新印度”愿景。
过去数年,在莫迪及印度人民党(以下简称印人党)的强势执政下,印度在外交战略上进行大调整,对全球局势及地区稳定都产生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着时局的发展进一步呈现出来。
印度对大变局的基本认知2020年9月,印度外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出版了《印度道路:不确定世界下的战略》(以下简称《印度道路》)一书,[1]系统阐述了对国际大势和印度战略的思考。
苏杰生深受莫迪倚重,虽然其声称书中所阐述的思想仅为个人观点,但事实上代表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取向。
[2]结合对《印度道路》相关阐述的分析,以及印度自身的利益与战略关切,印度视野下的世界大变局至少包含以下三个重要维度。
第一,世界正处于新一轮巨变之中。
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当前这一轮世界巨变的起点或拐点时刻,当今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都是这一巨变的具体表现。
印度正在走向“世界军事大国”
尔问题和对 付西线的巴基斯坦 , 避免 陷人东 、 西两线
对敌 的 境地 , 可 达 到 牵 制 、 制 中 国 的 目 的 , 时 又 遏 同
巴基斯坦 国力相对较弱, 因此 , 以优势兵力摧毁或控
制 巴基 斯 坦 就 是 成 为 印 度 近 期 战 略 利 益 的 基 本 目 标 。 这 也是 印度 始 终 对 巴 采 取 进 攻 战 略 的 主 要 原
一
、
控制战略。 由于“ 印度 洋直接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 ,
在 超 级 大 国 的角 逐 中 , 控 制 了 印 度 洋 , 谁 谁就 能 够把 两 大 洋 的 力 量 连 接 在 一 起 ” 因 此 , 度 把 印 度 洋 。 印
2 世 纪 初 争 当 世 界 军 事 大 国 的 目标 , 制 定 了 “ l 并 北
以信 息 软 件 业 为 核 心 的 高 科 技 实 力 的增 强 , 度 的 印 “ 世界 军 事大 国 ” 正 日益 变 成 现 实 。 梦
拉伯海尉近 , 基本 对巴基斯坦形成较大的兵力优势。
在南面 . 印度 采 取 把 印 度 洋 变 成 “ 度 之 洋 ” 印 的
新军 事战略 目 为“ 标 世界军事大 国” 引舫 世界之交 , 度调整了国家安全战略 , 印 明确 提 出
为印度将 来突入亚太 地区提 供战略立 足点。 因此 , 与东盟及大洋 洲国家联 合 , 为其实 现长远 战略 目 可 标莫定地缘基 础。近些 年来 , 印度 海军频繁与 东盟
作 : : .青岛海 军潜 艇学 …治教 … … 2J ̄r 者 仲光 一0 … 研宣讲 师, ̄ l 简 盘3… 升 02 . a ・ 院政
洋 看 成 是 其 争 当世 界 军 事 大 国总 体 战 略 的 一 部 分 近年 来 , 度 不 仅 提 出 了“ 海 歼 敌 ” 略 , 提 出 要 印 远 战 还
印度国家战略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
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
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
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
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
印度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
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
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
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
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印度军事思想
印度军事思想印度官方和军事理论界关于战争、战略、国防、建军和作战等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
是印度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印度进行战争和军队建设等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简史1947年8月,印度宣告独立。
其军事思想是根据国家战略目标的总要求并随着形势变化和军事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按演进过程,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初创时期(独立之初至50年代末)这一时期,印度的战略思想是以文武两手统一全国,抢占边境争议地区,实现英国统治时期的所谓喜马拉雅山"理想边界";作战思想沿袭了英印殖民军传统的攻防战术;建军思想强调文官治军,改革军制,收编土邦部队,成立国防部,陆海空三军分立,全军实现"印度化";国防发展思想强调优先发展经济,适当兼顾国防。
转折时期(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50年代末,在美国和苏联的援助下,印度在南亚推行"西攻北进"战略,准备两线同时作战。
1962年,印度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失败后,军事思想发生转折。
在战略思想方面,由两线出击转为"西攻北防";在作战思想方面,由陆军单一军种的攻防作战,改为侧重陆空协同的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在军队建设思想方面,由偏重发展陆军,转为以陆军为主相应发展空军和海军;在国防发展思想方面,由短时期的紧急备战、国防压倒一切,转为国防与经济并重,执行国防五年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国防。
60年代中、后期,印度在苏联援助下建立起新的国防工业体系,大力更新三军武器装备,形成新的武装力量结构和作战体制,军队战斗力大为提高。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占领了东巴基斯坦首府达卡,支持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从而加强了在南亚的地位。
趋向定型时期(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70年代,印度把战略视野转向印度洋。
其国防发展战略实行国防与经济并重、二者同步发展的方针,国防工业通过特许仿制,逐步实现武器装备国产化和现代化;军队建设强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巩固陆军,提高空军,重点发展海军。
印度海军
(三)企图在控制印度洋交通线中发挥作用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南端,西濒阿拉伯海,东傍孟加拉湾,南临 印度洋,在孟加拉湾的东部、马六甲海峡以西有两个较大的群岛, 印度半岛的西南海域又有拉克代夫群岛,处于西方称之为 " 海上生 命线 " 的印度洋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马汉早在 1911 年就 写道:“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主宰亚洲---.在21世纪,世界的命 运将由它的水域来决定。”印度大力发展海军、增强远洋作战能力, 正是为了企图在控制印度洋交通线中发挥作用。 阿拉伯海通向巴基斯坦的航道和印度洋东部的各条通道将是印度海 军首要的控制点。印度的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正位于国际重要 水道马六甲海峡的正西,于是印度海军在安达曼群岛修建了设施较 完善的布莱尔海军基地和海军航空兵站,在尼科巴群岛上也建立了 海军后勤设施,有利于印度海军在卡住马六甲海峡咽喉要道、控制 印度洋东部交通线中发挥作用,以提高印度的大国地位。
1.优先发展大中型水面舰艇,并逐步实现导弹化和直升机化 发展的具体措施有:1983年4月印度花了6千万英磅从英国购买了参加 过英阿马岛海战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并同时购买了“海鹞” 式飞机和“海王”反潜直升机。从而使印度海军航母特混编队由 1 个增加到 2个。 1979年至 1983年,对原有的英制“维克兰特“号航 母进行了现代化改装,能同时搭载"海鹞"式飞机、经过改装的"阿里 兹"固定翼反潜飞机和"海王"直升机。 1980年至1981年从苏联购买了 4艘"卡辛"级导弹驱逐舰,印度对"卡 辛 " 级导弹驱逐舰进行了部分现代化改装,尾部改建了一个直升机 平台。 从1978年开始,印度自行设计建造"戈达瓦里"级多用途导弹护卫舰, 目前己有 3 艘服役,舰上的主要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是从各国进口 的。该级舰排水量为3,500一4,000吨,编制有30名军官和300名水兵。 装备有苏制对海对空导弹,携载2架"海王"反潜直升机。从90年代开 始,印度自行设计建造"德里"级导弹驱逐舰。
印度军事策略改革
2005年10月20日,印度总理莫曼汉·辛格在海、陆、空高级指挥官联席会议上表示,军事现代化仍将是印度的优先发展领域,印度政府将为印度军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装备。
新世纪以来,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一些新的看点。
军事战略“三大转变”在战略思想上由消极防御向主动进攻转变。
过去,印度主要是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力图保持“地区威慑”。
2000年1月,印军宣布对其军事战略进行重大变革,将过去被动防御型的“拒止威慑”战略调整为强调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惩戒威慑”战略。
2004年8月,印度陆军又提出了新的“冷启动”作战理论,强调“闪电式”进攻作战、快速机动和多点突袭,其核心是先发制人的主动进攻。
在战略重点上由陆上向海洋发展。
长期以来,印度视印度洋为“命运之洋”、“未来之洋”,并努力将印度洋变为“印度之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度战略重心逐步向印度洋“漂移”,加紧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和“蓝水工程”计划,加强海军远洋进攻能力建设。
在战略模式上由常规战略向核威慑战略过渡。
印度认定,在未参与任何军事联盟或战略集团的情况下,掌握一定数量的可靠的核武器可确保印军拥有一种相对的威慑力,使之能有效对付来自外部的各种威胁。
1998年印度核开发由秘密走向公开后,印度的战略模式便开始由过去的常规战略向核威慑战略方向发展。
2003年初,印政府宣布实施“八点核政策”,将建立和保持最低核威慑列为八点之首。
为此,印度构筑了以陆基核打击力量为主体、以空基和海基核打击力量为辅的“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体系,并精心构筑导弹防御系统,大力发展核防护能力。
建设重心“三大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先后改革了国防指挥体制,整合了军事情报体制和国防体制,完善了核指挥与控制体系,加速了军队的转型,同时,印度还大力发展核武,并加强了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战场信息的感知、获取和传输能力。
由军队装备的更新转向军备体系的调整。
1998年,印核开发工作由隐蔽走向公开后,进一步加强了核军备建设,积极发展核战略威慑力量,核武备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印度军事发展脉络
印度军事发展脉络印度的海洋安全战略与印美的合作与矛盾二、印度海洋战略发展及其现状印度的海防建设和海洋战略,鉴于它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基础,也是经历了由备受忽视,发展慢到沿海防御,确保安全然后逐步强大的过程。
印度曾经有过控制印度洋的历史。
不幸的是,由于一个时期严重忽视了海洋战略,对西方殖民主义从海上进犯毫无防御能力,被侵吞了印度全境,沦落为西方殖民地。
印度独立前,由于英帝国的海军称霸世界,所以英印政府不重视也觉得没有必要发展英印海军。
直到1934年才正式组建英国皇家印度海军,作为英帝国皇家海军的附庸,因其兵力十分有限,基本没有形成作战能力。
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只分得28艘轻型舰艇、1万名海军官兵。
所以,在独立前的数年中,印度始终处于。
有海无防,任人宰割。
的境地。
冷战结束后,随着军事力量的增强,印度为了巩固其在次大陆的既得利益,实现其争当世界军事强国的目标,推行。
地区性有限威慑。
的军事战略,正把未来扩张的重点转向印度洋,重点发展海军。
据此,海军确立了“沿海防御一区域控制一远洋进攻”的战略发展思路,明确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并逐步实现由“区域性威慑”控制“向远洋进攻”的战略性转变,力求最终建立对印度洋的控制,变印度洋为印度的洋,以达到对印度洋地区小国实行海洋控制和对大国海军实行海洋威慑的目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印度洋霸主。
自1947年独立以来,印度历届政府都把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作为长远战略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也日渐重视海洋战略的发展。
印度海军的崛起可谓迅速,海军建设取得的成就可谓令人瞩目和震惊,被西方社会称为第三世界中最强大的“区域性海上力量”,然而印度海军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大体上,印度海洋战略的发展和调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发展缓慢的印度海军(1947年一1965年)从1947年起到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前,是印度海军发展的第一阶段。
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确立了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对内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方针,在防务上则沿袭英帝国的大陆防御观,重陆轻海,致力于在陆地上扩展,因而把军队建设的重点放在陆军和空军,海军处于次要地位,发展极为缓慢。
印度的新军事变革
印度的新军事变革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西方军事强国大力推进新的军事革命,对印度的军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度一直认为军队是实现其国家战略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军队建设的指导方针则必须为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服务。
印度的军事战略目标是:以实力为后盾,控制弱小邻国,遏制东北部邻国,排挤大国对南亚和印度洋事务的干涉,巩固其在西亚的既得利益,积极争当世界军事强国。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度制定“适当控制数量,重点加强质量,进一步提高战斗力”方针,积极迎接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大力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抓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海湾战争后,印度鉴于世界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认为其军队建设指导方针已不适应新时期建设的需要。
尤其在武器装备的采购、研制和开发方面,由于缺乏切合实际的中远期建设规划作指导,印军遇到以购买为主还是以研制为主等问题的困惑。
为此,政府明确国防部及其下属各部的计划职能,采取措施加强陆海空军与国防部、国防部与政府计划部门的协调,专门研究有关武器装备采购的决策、方法和程序等问题,以便于军队和政府共同制定中远期建设规划。
1995年,印度制定了《1995~2015年国防建设计划》。
作为军队建设的战略性长期规划,它强调从外国引进和自行研制各种信息系统,提高信息作战能力。
根据该计划,印度将引进俄罗斯的空中预警指挥飞机、以色列的雷达干扰设备、英国和瑞典的炮兵定位雷达、法荷联合生产的“捕蝇者”全天候防空雷达与火控系统。
该计划还要求加大信息技术开发的投资力度,重点研制情报收集、侦察、监视、电子对抗等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制定中期建设规划——《国防建设十年规划》,提出在2005年以前,按照全面发展、有选择地实施的原则,采取引进、自制和改进相结合的方式,使其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自给率达到70%。
以此为依据,印军还制定了《五年建设计划》。
根据远景规划,陆军确立“控制部队数量、提高质量”的发展方针,目标是建立一支力量均衡、具有多种作战能力的现代化陆军,重点是提高陆军的火力、机动能力、突击能力、立体作战能力和攻防能力,能在南亚各种地形与各种气候条件下遂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
印度“东进”政策分析及应对建议
大型海军演习“米兰-2018”参演国军事人员合影美日澳印四国领导人参加四方安全对话合影太地区投送军事力量的能力。
倚美谋求更大势能。
印度将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增多、影响力增大视为一种威胁。
印度军方曾表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活动越来越活跃,印度要继续维持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同时加速推进‘东进’政策,以扩大在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印度认为,美国推出“印太战略”,为印度实施“东进”政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印度可在美方助力下加快“东进”步伐。
为此,印度对美国“印太战略”采取了迎合姿态,并积极参与美日印澳“四机边制”和“马作,提升自身大国地位,拓展战略空间,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印度“东进”政策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
东盟国家一直有“大国平衡”战略的传统,不愿在大国之间选边站队。
俄乌冲突爆发后,尽管东盟各国立场不同,但东盟先后两次集体发声均未公开谴责俄罗斯,体现了东盟的中立立场。
2022年,柬埔寨、泰国和印尼分别担任东盟、APEC、G20轮值主席国,美国不断施压,要求上述三国拒绝俄罗斯参加有“马拉巴尔-2021”联合军事演习印度国防部长于2022年6月8日访问越南进一步强化对印战略牵制。
在印度加速“东进”的背景下,中国需加快“西进”步伐,以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为主要平台,深化与南亚、中亚等国合作,以对印度“东进”形成有效牵制。
特别是中国有必要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面向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利用自身的市场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对有关国家形成更强吸引力,有意识在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培育印度的替代国,弱化其“东进”势能。
进一步增强地区事务影响。
掌控马六甲海峡是印度“东进”政策中的重要一环,而马六甲海峡也是中国大宗商品货物进出口所必经的一条战略要道。
目前,马六甲海峡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三国共管。
为此,中国需采取切实举措,对三国在马六甲事务上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必要支持,对印度染指马六甲保持高度警惕,并通过参与相关海上军事演习、海上救援、科学考察等活动,持续增强中国对马六甲事务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印度军事改革:动因、现状及困境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CY2262420219)作者简介:袁 群(1971—),男,安徽淮北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黑 然(1992—),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关系研究。
① 卡吉尔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为了争夺克什米尔地区而在1999年爆发的战争,印度方面遭受的伤亡较大,但最终以印度的胜利告终。
2022.7No.7,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7月July,2022印度军事改革:动因、现状及困境袁 群,黑 然(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军事改革是印度进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军事力量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家安全挑战,在内外因素的驱动下,莫迪政府正以空前的力度狠抓军事改革,竭力打破国防建设的桎梏。
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受国防军费长期不足、军事外交伙伴选择受限、国防参谋长一职再度空缺及军内争斗不断加剧等现实问题的影响,印度军改深入推进可谓举步维艰,而莫迪政府今后采取的措施也将切实关乎军改进程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印度;莫迪政府;军事改革;地区霸权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7-0050-09 印度军队的前身是英国在印度建立的殖民地军队。
[1]1947年国家独立后,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为目的,印度海、陆、空三军历经“印度化”过程,建立并逐渐完善了三军国防体制,从而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兵种配置。
[2]如今,印军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成为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推行地区霸权政策的有力工具,加上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Modi)上任后大力推动国防建设和军事改革,截至2021年,印度在全球军事力量年度评估中已居于第四。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其中,海军获得了756亿卢比的采购装备的资金。 海军计划购买先进潜艇、海上监视飞机、一颗人 造卫星和3艘航空母舰。
从俄罗斯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戈尔什科夫 海军上将”号航母,从英国购买价值17亿美元 66架“鹰”式高级教练机,以及从以色列购买 3架11亿美元的“费尔康”空中预警机。凭借 “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舰载“米格29K”战机,印度海军届时可在一天内控制数千 万平方公里的印度洋海域。
三是震憾周边无核国家, 防止对印安全构成威胁。 四是以核武器为后盾, “劝阻”区外大国插手南 亚和印度洋地区事务。印 媒体曾透露,印度将部署 350--400枚核弹头,并计 划在今后30年内拨款160 亿美元用于发展和部署核 武器。
1997年,印对邻国政策做出重大调整,推 行“多予少取”的“古杰拉尔主义”政策, 与各国关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1998年, 印度核试引发南亚地区核军备竞赛,导致南 亚局势急剧紧张,南亚其他国家对此仅作谨 慎表态。1999年,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爆 发卡吉尔冲突,南亚局势恶化,南亚其他国 家均对此表示关注,呼吁印巴两国保持克制 和冷静。2002年,印与南亚其他邻国关系 继续有所发展。
近年来,印度在分析国家安全环境时将核武器发 展和扩散视为影响印度安全的重要因素。
印度军事改革——新动向与新风向
印度军事改革——新动向与新风向作者:王瑟来源:《世界知识》 2020年第4期文/王瑟2019年12月30日,印度总理莫迪正式宣布任命刚刚退役的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为印度首任国防参谋长。
这被印国内舆论视为军事改革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事实上,此举是印度自2017年以来开启的新一轮军事改革进程的组成部分。
本轮军改虽然面临重重挑战,但莫迪政府的强势地位仍为军改带来一些新的风向。
印度军事改革出现新动向早在2015年12月,莫迪就曾对三军参谋长表示“兼顾国防现代化和军队规模的增长,既困难又没必要”,暗示政府希望军队能够集中力量推动国防现代化。
2016年,国防部任命由陆军退役中将谢卡特卡尔牵头的专家委员会,专职负责研究如何通过军改推进国防现代化。
同年,该委员会向政府提出99条军改建议,政府最终决定采纳其中的65条,印度新一轮军改由此启动。
综合来看,印此轮军改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启动陆军改革。
2017年8月,印国防部宣布启动独立后首次大规模陆军重组计划,精简后勤和非作战机构,裁汰冗员,具体措施包括:关闭全部军队经营农场及非作战区域的军属邮政设施;优化整合陆军通信力量及各级军械维修单位;将5.7万名军官和文职人员重新部署到一线战斗岗位;等等。
2018年9月,时任陆军参谋长拉瓦特宣布将对陆军所有机构、人员进行整体评估并向国防部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调整陆军总部机构设置,根据现代化战争需要新建或取消部分岗位,裁撤、合并部分职能重复的行政机构,被裁撤机构人员部分调至一线战斗岗位,部分直接转业;二是重组部分步兵师为“一体化战斗群”,战斗群将部署于印巴和中印边境,规模介于旅与师之间,拥有步兵、装甲兵、炮兵和独立的工程、信息、后勤力量;三是改革军官晋升机制,解决中高层军官晋升难问题。
2019年3月,国防部宣布同意陆军先行提出的部分改革措施,此外还宣布重组部署于印巴边境的第九军,作为“一体化战斗群”的先行试点。
世界主要军事力量的战略调整与转型
世界主要军事力量的战略调整与转型国家战略能力作为重要的国家安全思想,经由军事实力思想和综合国力思想等两种国家安全思想演变而来。
新中国成立后,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是军事实力思想。
二战结束后,世界很快进入长达40多年的冷战期,以军事对抗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始终是其主旋律。
这一时期,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和主体。
积极扩军备战,大力提高军事实力,是当时世界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思想和主要做法。
冷战背景下,新中国面临严重军事威胁,全力发展国防力量,尽快提高军事实力,是确保国家安全的唯一选择。
我国的经济建设也在首先满足国防需求的前提下,实行大小三线建设,力图以强大的国防实力来制止外部入侵。
国家在以军事实力为主体力量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也在综合运用政治、外交、文化等其它力量辅助军事力量慑止战争,维护生存。
改革开放后,维护国家安全的理念转变为综合国力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国家应对军事威胁的压力大大减轻,对军事实力的要求明显降低。
世界各国普遍感到,为应付战争威胁大力进行军备竞赛,过度加强国防建设,给国家经济造成沉重负担,甚至使国家经济走向崩溃的边缘,从根本上危害了国家安全。
这一时期,不再依靠建立军事优势而是通过发展谋求国家安全,即通过增强综合国力获得国家安全。
综合国力思想的基本内涵是,夺得国家安全主动权靠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关键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从临战状态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标志着维护安全从军事实力思想向综合国力思想的转变。
我国综合国力思想突出强调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其它各项建设包括军队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工作,全力积累和扩大物质财富,为保障国家安全建立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和平发展的需求催生了战略能力思想。
我国和平发展是在世界多极化艰难推进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实现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互动性增强,国家发展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综合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新内涵,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特点突出。
印度国防
x简论印度国防政策姓名摘要:印度是南亚大国,随着国力的发展,其国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21世纪印度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其主要内容是全力推行大国外交,实行低限度核威慑,不断加强国防力量,确保区域军事优势,扩大海洋活动范围等。
关键词:印度国防政策印度是南亚大国,随着国力的发展,其国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21世纪印度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军事强国”。
全力推行大国外交。
为争当地区军事大国,印度紧紧抓住世界多极化发展契机,积极开展大国外交,以求更多地参与亚太安全事务。
一是加强印俄战略合作。
2000年印度与俄罗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发展核力量和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问题上得到俄罗斯的支持。
二是加强印美双边关系。
印度与美国签署了指导21世纪印美关系的框架性文件《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确立印度和美国“持久的、政治上有建设性、经济上有成果的”新型伙伴关系。
三是发展印日伙伴关系。
印度在同日本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全方位对话基础上,建立了全球伙伴关系。
四是恢复同中国和欧盟的关系。
印度重新调整“向东看”政策,加强同东盟的政治对话、经济交往和军事合作关系。
2、实行低限度核威慑政策。
印度发展核武器除了有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目的外,还旨在对中国形成所谓“核对称”,与中国进行军事抗衡;保持对巴的核威慑优势,以加强和巩固对南亚次大陆的控制权;将核打击范围扩大到印度洋海域,制约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达到向印度洋扩张的战略目的。
为此,印度加紧核武器的运载工具和核武器小型化的研制与开发,组建战略核部队,建立核力量指挥与控制体系,加强对战术核武器实战运用的理论研究。
3、不断加强国防力量。
印度继续坚持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并重的方针,在全面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军费开支,确保国防建设目标的实现。
经济建设中重视军民两用企业和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核能技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4、确保区域军事优势。
印度战略计划(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作为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印度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系统的战略计划。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教育等多个方面阐述印度战略计划,以期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二、政治战略1.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制度,确保政治稳定。
2. 提高政治透明度:加强对公共资源的监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3. 增强民族团结:弘扬印度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消除民族矛盾。
4. 推进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保障公民权利。
三、经济战略1. 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 激发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4.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深化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
四、军事战略1. 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确保国家安全。
2. 发展新型军事力量:注重发展信息化、智能化军事力量,提高军队战斗力。
3. 深化军事改革:优化军队组织结构,提高军队指挥效率。
4. 加强国际军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外交战略1. 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2. 拓展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话语权。
3. 加强南南合作:深化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4. 倡导和平发展: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六、科技战略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
2. 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
3. 培养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4.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相结合,提高经济效益。
印度军事战略调整与转型
对巴由军事对峙转为军事进攻
3、 保陆制海战略(70—80年代)
巩固在南亚次大陆的霸权地位
把战略触角伸向印度洋
4、地区性有限威慑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印巴对抗失去了大国美苏间的抗衡;边境趋 于缓和;国内经济难以维持军费开支
战略背景
战略目标
称霸南亚,遏制中国,控制印度洋,争当世 界军事大国
《史记》:张骞派副使到身毒(今印度)。
公元前二世纪,古代罽宾(今克什米尔)与汉朝就有往来。
佛教东传:两唐书中就曾有系统的天竺国(今印度)的记载,《宋史》又 有注辇国(9-13世纪印度南部大国)使节朝见宋国皇帝的记载。 元朝时期,政府曾立法管理与印度东海岸的自由贸易往来。 从1775年开始,印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之际,中印 仍有往来。
印度近年来不断加大国防领域的投入,国防开支逐年 攀升,其中军备采购费上涨尤为显著。1997-2004年 间,印度一直占据世界武器进口第一大国的位置,约 占同期全球武器采购支出的10%。
目前印度与美、法、新加坡等国的联合军演已经机制 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也已恢复。同时, 印度还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联合反恐行动,尤其重视 加强同美国、以色列及东盟国家的反恐协作。经过努 力,印度逐渐摆脱了因核武器风波而造成的国际孤立 和外交被动局面,国际影响逐渐提升,进一步拓展了 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
(5)“劝阻”外国不要干涉南亚和印度洋事 务,阻止其与南亚国家进行军事合作,特 别是阻止中国同印的邻国发展军事关系 ;
(6)加速与东盟建立经济上的“战略联盟” 和 “军事合作”关系,扩大印度的影响;
(7)不断加强军事实力,争取成为世界军 事大国。
战略部署 “西攻” “北防”
印军进行的改革进展如何
印军进行的改革进展如何去年,前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就任国家首位国防参谋长,并担任总理的首席军事顾问,不仅负责长期国防规划和管理,包括人力、装备和战略,而且还负责印度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行动”,其作用相当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标志着印军联合作战改革又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01印军联合作战改革历程长期以来,印军为建立联合作战体系作了全方位的准备。
印军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首次尝试小规模联合作战以来,特别是1999年印军在印巴冲突之后,开始了联合作战理论研究和联合作战指挥系统的改革试验。
第一,建立过渡时期的联合指挥机构。
为了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潮流,积极应对未来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立体战争和“网络中心战”的严峻挑战,印军致力于加强作战指挥体制改革,2001年成立了联合国防务参谋部,作为国防参谋部组建的过渡机构。
作为参谋长委员会的参谋部门,联合国防参谋部主要负责制定国防政策和发展计划,协调三军联合作战。
下设核指挥与管理战略部队司令部,国防情报局,负责指挥三军情报及驻外武官,国防信息安全与研究局,负责实施三军信息战。
2018年,由内阁安全委员会批准成立的防务网络局,航天局,以及特种部队司令部也都在联合国防参谋部之下。
第二,发布各类联合作战命令。
二十一世纪以来,受多场局部战争的影响,印军加强了对联合作战的研究,各军种相继颁布了具有联合作战特点的作战条令。
其中包括:2006年发布的《联合作战命令》《联合反恐命令》、2008年发布的《联合两栖作战命令》《联合特种作战命令》、2017年发布的《联合训练准则》等。
该系列条令成为印军开展联合作战的基本原则,也是制定联合作战计划、开展联合作战行动的基本依据。
第三,探索建立联合战区司令部。
2001年,印军成立了第一个地区联合作战指挥部,即安达曼·尼科巴联合司令部。
这个司令部辖区为安达曼群岛和尼科巴群岛,主要负责辖区内及附近地区的海空防御,一方面是为了有效控制孟加拉湾和马六甲海峡,以支持印军未来的“东进”战略,并加强印度在印度洋的战略优势,维护印度的海上安全利益;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建立和运作联合司令部的规律,为印度今后进一步发展整个联合作战力量体系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