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二首》学案

合集下载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进士。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⒉背景介绍《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是苏轼词中的代表作,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谪。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正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2.以各种形式朗读本词,读出气势。

3.辨形组词。

①纶()②墙()③瑾()伦()樯()谨( )④蓑( ) ⑤峭( ) ⑥啸()衰()俏()潇()【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⒈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赏析,并探讨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 (2)

高二下册《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苏轼词两首》,培养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词的结构、意境和语言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词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和欣赏《苏轼词两首》,把握诗词的基本结构和意境。

2. 分析诗人的语言表达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

2. 学生准备好相关的词学习材料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并与学生共同回顾上一课的内容。

阅读与解析(15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苏轼词两首》的原文和注释,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并尝试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结合注释逐句解读词的含义和语言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蕴。

分析与讨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苏轼在《苏轼词两首》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探讨这些手法在表达词意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感、意境、修辞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词作仿写(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仿写一首苏轼风格的词作,可以选择《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作为模板,也可以自选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仿写。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体会苏轼的词作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词作,并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苏轼的词有什么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苏轼的词,朗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更多的苏轼的词进行学习和欣赏,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学案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学案6:第5课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1.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2.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3.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学习重难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学习方法】反复吟诵法,问答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词①词的起源: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

“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②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③词的分类:按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婉约派: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派:苏轼、辛弃疾等关于豪放派词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

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

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

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知人论世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据《汉书·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

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14苏轼词二首责任1920年,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当心打坏了街坊家的玻璃。

街坊向他索赔美元。

在当时,美元是笔不小的数量,足足能够买125只生蛋的母鸡!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可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错负责。

男孩犯难地说:“我哪有那么多钱赔人家?”父亲取出美元说:“这钱能够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我。

”此后,男孩开始艰辛的打工生活。

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美元这一“天文数字”,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想这件事时说,经过自己的劳动来肩负过错,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微感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集》赏读:君子的行为,应寂静地涵养自己,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淡泊以明志,寂静而致远。

德高莫高于仁爱人,为政莫高于博利人。

——《新书》赏读:道德高的没有高过对人广泛施爱,当政者最高的治理方式莫过于对广大人民有益。

拥有仁爱之心,是为人之道。

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荀子》赏读:用善行来洁身自爱,就能够比较尧舜。

可见人们增强自我涵养是多么重要啊。

易穷则变,变则通,公则久。

——《周易》赏读:《易》这门学识,走到终点就要变化,变化此后就能通畅,通畅此后便能(使你的事业)长远。

变通一词,启迪人们遇事不用死钻牛角,而应当懂得通融、屈伸。

一、作者视窗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隐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在文学艺术方面可谓全才:其文汪洋恣肆,理解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辈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善于行书、楷书,能开创新意,用笔丰腴跌荡,有天真绚丽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两首词的背景,词语的含义,翻译和解析词中的意象和表达。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1. 朗读和背诵两首苏轼的词。

2. 理解和翻译两首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

3. 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

教学难点:1. 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翻译。

2. 苏轼的词风特点的分析。

二、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其中包括两首苏轼词的文本、注释、翻译和解析。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苏轼的生平介绍、词的发展历程等。

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苏轼词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苏轼的词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二、学习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学习第二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 解读词中的重点词语和意象,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 教师示范翻译和解析词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第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分析苏轼的词风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词的共同特点,如用词、意象、情感表达等。

《苏轼词二首》教案18 鲁教版

《苏轼词二首》教案18 鲁教版

《苏轼词二首》教案18 鲁教版[鲁教版唐诗宋词选读]10苏轼词二首学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定风波》(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词作者的思想感情3、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读背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训练想象能力。

【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有《东坡乐府》。

二、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

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赋词怀之。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①上阕:望月写景(实景、虚景)下阕:怀人抒情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哪些地方运用了想象?明确:实景:明月、酒、青天、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联想:明月(月圆)___团圆(人圆)想象:明月____青天___宫阙____琼楼玉宇3、找出词中最能体现作者“出世”与“入世”矛盾思想的语句。

《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苏轼词二首》教(学)案

《轼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育目标】1、了解轼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词风。

2、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诗词的意境。

3、比较阅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4、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诗歌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教学重点:1、诵读、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词豪壮的情调。

2、通过诵读感受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所体现的情感和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 朗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聚:第一课时教学容:研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导入新课:在历代文人中,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

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

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

现代作家林语堂对他极其崇拜,并写有《轼传》,说“他是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轼,走进轼的诗词,看一下这位历史文人将要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二、轼生平及其创作背景1、作者简介: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词两首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情怀。

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预设】三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新课,熟悉字词(音形义)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1、旷达人生仕途坎坷:“乌台诗案”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an)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2、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与父苏洵。

弟苏辙合称“三苏”3、背景:本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被贬斥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的苏轼,身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

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回顾苏轼名篇名句(看谁积累的名句多)(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第一课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的】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并学习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高中语文《苏轼词二首》教案2篇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苏轼词二首》教案2篇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教学目的了解词的结构特点和感情基调学习写一些欣赏评论文字背诵这两首诗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词歌赋无所不精。

此词是一首悼亡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任密州知州时。

苏轼感于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宦海沉浮,仕途不顺,生活坎坷,倍加怀念亡妻,思念之情刻骨铭心,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二、读解鉴赏1、读背这首词2、读解上片先写思念,分三层。

第一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开篇就将生死永别的沉痛感情倾泻而出。

十年来,生死相隔,两相茫然,令人悲痛,用不着思量,也难忘怀。

第二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退一步假设,即使单方面倾诉,远隔千里,自己的凄凉怎能告知亡妻呢?第三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又放宽条件,忽略生死时空限制,真能会面,拟想那情景已经是苍老难识了。

这里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妻子死后十年的坎坷生活对自己的折磨。

下片继写梦境和梦醒后的苦恼,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这层写生死相隔梦中相见。

虽然往昔生活情景依旧,她坐在窗边,对镜梳妆,然而这次相见,却凝咽无语,离愁别绪化作千行热泪滚涌而出。

第二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梦醒后的悲哀。

作者自忖在以后的岁月里,能让他牵肠挂肚的只有那片明月下的小松冈了。

全词在绵绵的哀思中结束,寄托了无尽的怀念之情。

写作上虚实相映,愁思百转,缠绵悱恻。

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初步感知1、背景简介: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

2、朗诵二、解读鉴赏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赤壁景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2、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这些景物有何物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作者依次生发了哪些怀古情思?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4、小结:实景与虚境思考回答:解读上阕,品味语言,赏析作品壮美的景语。

苏轼词两首 学案

苏轼词两首  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编写:王智斌审核:樊洁姓名: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2、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

3、填空。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

文学史上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课内学习】一、自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思考(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2)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3)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

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4)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5)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二、自读《定风波》,思考(1)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3)“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4)“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5)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课后检测】1、判断下面各项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第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2. 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剖析其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3. 分析词的结构、语言特点及艺术表现手法。

密州出猎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导读:苏轼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曾任过文学、政治重要职务,被后人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作品包括诗、散文和词等多个体裁,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宝库的一朵奇葩。

对于苏轼来说,密州出猎是一个主题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外观看似自然景物描绘,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慨。

正文:一、词的背景分析《江城子·密州出猎》描述了一个凉爽的夜晚,词人躺在床上,凭窗眺望着天空中的牵牛织女星。

这是苏轼在自己的早期生活中创作的一首词,也是苏轼对自然景物以及对爱情的深刻思考的结晶。

二、词的语言特点分析1. 词调婉转流畅,意境深远。

词的开头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描绘明亮的灯光、轻盈的纱帘以及飞舞的萤火虫,营造出一个寂静而美丽的夜晚氛围。

2. 用字雅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手法。

苏轼巧妙地将凉爽的夜色与织女牛郎这一民间传说中的爱情故事相结合,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三、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1. 用光影交错的描绘手法。

苏轼通过“银烛秋光”一词,将秋夜的月光映照下来的光辉形容成了银色的烛光,为整个词揭开了序幕。

2. 用比喻来表达内心情感。

苏轼运用了“密州出猎”来比拟自己对诗词创作的渴望,用“卧看牵牛织女星”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憧憬。

这些比喻手法巧妙地渲染了整首词的意境。

结语:《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的一首优秀词作,通过景物描写、比喻手法等艺术手段,展现了苏轼对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向往。

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此词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词作,并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启示。

【第二篇】赤壁怀古导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赤壁怀古》;2. 理解苏轼处境下的兴起、壮志与无奈;3. 分析词的结构、语言特点及艺术表现手法。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学生)

苏轼词两首 导学案 (学生)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如《赤壁赋》;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词又是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2、背景资料:“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附配套课件+习题),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内容,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学习方法】合作探讨诵读法【教具准备】ppt【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回顾旧知:请同学自己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自由诵读,初步感知: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

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

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都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苏轼词二首》导学案高二语文组(教师版)2016.9.5一、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二、知识链接:1、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

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课前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芒鞋:吟啸:料峭: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濠头中学《苏轼词二首》学习设计课型:诗歌鉴赏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主备人:董金星徐晓红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阔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学习重点:体会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方法指导:结合词人身世背景与作品风格,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引导先学:(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

诗、词、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

诗,他是北宋四大诗人之一;散文,他是“唐宋古文八大家”的佼佼者。

而他最富于开创性的艺术贡献是词的创作。

在宋词的发展史中他具有开疆拓土之功。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为艳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人们的传统观念。

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认为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认为这才是词的正宗。

而苏轼登上词坛后,他以其超拔的才气,凭他在文坛的地位和影响,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卷四)的程度,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

这就大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功能,起到“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作用。

他在写作传统的婉约词的同时,大量写作豪放词,豪放词风就是由他开创的。

这对宋词的繁荣昌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2、注重下列词语的意思:⑴快哉亭,在黄州。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题一作《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张偓佺,即张梦得。

⑵湿青红,青红指油漆之色,湿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涂,色泽鲜明。

⑶欧阳修《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按:"山色"句本王维《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⑷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江水广阔,明净如镜,倒映出两岸碧绿的山峰。

⑸一叶白头翁:一叶,指小舟。

白头翁,指舟上船夫。

郑谷《淮上渔者》"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浦浦风"。

⑹未解庄生天籁....:《庄子·齐物论》:“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庄子谓天籁”乃发于自然的声响,此借指风。

⑺刚道:硬说,偏说。

⑻一点浩然气...:《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浩然气”,指最高的正气和人格节操。

⑼千里快哉风...:《风赋》:“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二、学习过程(一)课文品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词通篇将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的胸襟,凛然的正气充满全篇。

(主旨)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而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

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景象。

“长记平山堂上”以下五句,是通过回忆和联想来描写眼前景色,表现手法为。

用“长记”二字,唤起他曾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蒙的江南山色的回忆。

于是用这种记忆中的景象和眼下所见之景进行比较,二者非常相类似。

这样把快哉亭和平山堂融为一体了。

下片用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以及远处的景色。

开头五句,用特写的笔法描写亭前广阔江面的倏忽变化、、风云开阖的壮观,由此生发出江湖豪兴和对人生的见解。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中,呈现出一幅平静优雅的山水画卷。

“忽然浪起,掀起一叶白头翁”,写一阵巨风,江面急剧变化,波涛汹涌,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恶浪中掀舞。

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惊险镜头,但是渔翁并不惧怕,他对这种与狂风恶浪搏斗习以为常,这实际是作者面对政治祸难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堪笑兰台公子”直至结束,化用宋玉《风赋》中的典故,借对风的议论,将作品的题旨进一步点明和深化。

而作者在此却故意在鸡蛋里挑骨头,批评宋玉这位“兰台公子”不懂得庄子所说的天籁。

《庄子·齐物论》中认为事物有天籁、地籁、人籁之分,风是属于“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

宋玉却把风硬分为雌雄,岂不可笑?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这种浩然之气,才能领略“千里快哉风”。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豪迈的胸襟,他与张怀民同被贬官黄州,他们都能“不以贬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黄州快哉亭记》),何等旷达!《定风波》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

体现了作者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

“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认识水平,所得的感悟结果是不同的。

没有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是不可能有这种体悟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

这是“我”在政治生涯中的心理体验。

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

“也无风雨也无晴”。

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

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二)练习和测评1、“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用了什么的典故,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2、讨论:“莫听..?”刻..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3、思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三、课后拓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具体分析。

四、学习后记参考答案:《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写景、抒情和议论;虚景实写;虚实结合《定风波》: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练习:1、“浩然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快哉风”语出宋玉《风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只要胸有"浩然之气",就能享此"快哉风",并无"大王"、"庶人"各享"雄风"、"雌风"之别。

2、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诗歌鉴赏: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5分)①同意。

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

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

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

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

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

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