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 练习十三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用,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四的相关内容: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讲评: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评析,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2. 板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四的相关题目。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乘除法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3. 在课后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乘除法了,那么谁能告诉我,乘法和除法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在新课的讲解中,教师应详细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对于乘法,可以强调乘数与被乘数的关系,以及乘法口诀的记忆;对于除法,可以强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以及除法的运算规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修订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编号 10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单位:淄川区松龄路小学姓名:付加永电话: 5271502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二、“有余数的除法”在学段学习中的位置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段目标中有“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除法是四则运算中较难的一种,也是学生难于掌握的一种运算。
除法的学习本学段安排三次,第一次是二下“表内除法”,第二次是本册“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包括竖式计算。
第三次是三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又是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三、单元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一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当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进行口算或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目标解读1、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算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
为了减缓这种状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操作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另一方面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实际背景,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教材在教学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之前,先教学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了解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然后再学习有余数除法,这对除法算式的结构的认识是有好处的。
但对有余数除法如何定商,教材却没作要求,那么在达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策略—估算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策略—估算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估算的意义和方法2.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3. 估算题目的解答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出估算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估算的意义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估算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估算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估算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5. 总结提升:总结估算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记录下来。
2. 请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七、板书设计1. 课题:解决问题策略—估算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难点5. 教学过程6. 教学反思7. 作业布置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完成作业,并能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它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例如估算购物时的总价,引出估算的概念。
第2单元第6课时 问题解决(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第6课时问题解决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阅读题目、分析问题、列出算式、计算结果、验证答案。
2. 学会运用乘法口诀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问题。
3. 学会运用简单的图形知识解决问题,如长度、面积、角度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口诀和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投影仪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例题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 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交流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板书设计:1. 板书问题解决2. 板书内容:列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一些典型的例题和解题思路。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
2.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策略—估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策略—估算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能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1. 估算的意义:让学生理解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
2. 估算的方法:介绍并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找整法”、“分解法”等基本的估算方法。
3. 估算的应用: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估算方法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实例,引起学生对估算的兴趣。
2. 新授:介绍估算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估算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1. 解决问题策略—估算2. 内容:包括估算的概念、方法、应用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让学生做一些估算的练习题,巩固他们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2. 实际应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来引入估算的主题。
第十单元 第8课时 练习十三(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第十单元第8课时练习十三(Word教案)教学目标1. 巩固和加深对第一册数学上册前十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练习十三的内容包括前十单元的知识点,如:数的认识、加减法、乘法口诀、几何图形等。
2. 练习的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应用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前十单元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十单元的知识点。
2. 讲解:对练习十三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讲评: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评,指出错误,总结经验。
板书设计1. 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重点和难点。
2. 可以使用图表、流程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让学生回家后,复习前十单元的知识点,完成练习十三的剩余题目。
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检查,做到准确无误。
课后反思1.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讲解是否清晰,是否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等。
2. 学生要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如是否认真听讲,是否主动提问等。
3. 双方都要积极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此教案共2000字以内,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此,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精心策划,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导入。
导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通过提问、小测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十单元的知识点。
《练习十三(第9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练习十三(第9课时)》(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我知道,今天的练习十三(第9课时)将会是他们学习道路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这是一节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使用的是苏教版的教材。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9课时,练习十三。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涉及100以内的加减法。
孩子们将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今天的教学难点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对于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纸、计算器和一些小玩具作为奖励。
五、教学过程我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小明的妈妈给了他5元钱,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2元钱,他还剩下多少钱?”让孩子们思考并解答。
然后,我会讲解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例如:23+56=?我会带领孩子们一起思考和解答,讲解进位和退位的处理方法。
接着,我会进行随堂练习,给孩子们一些加减法的题目,让他们当场计算并解答。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将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例题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孩子们观看和理解。
七、作业设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练习纸上的20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
这些题目将涵盖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帮助孩子们巩固和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对加减法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加减法,例如算算零钱、计算购物价格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就是我对于《练习十三(第9课时)》的教案设计。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连加和估算)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6课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运用连加和估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我们主要学习第四单元的第六课时,这一课时主要让我们学会如何运用连加和估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题和练习来掌握这个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连加和估算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们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连加和估算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连加和估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给学生们展示一幅情景图,图中有一排苹果,每排有3个苹果,共有3排。
我会让学生们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 例题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个例题,例题会是类似于“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小蓝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的问题。
我会带领学生们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答。
4. 估算讲解:我会用PPT展示一个估算的例子,例题会是类似于“我有20个苹果,我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少个?”的问题。
我会带领学生们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5.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估算后,我会给学生们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会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包括连加的步骤和估算的方法,以便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2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小蓝有4个苹果,请问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 我有20个苹果,我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少个?答案:1. 2+3+4=9(个)2. 20个苹果大约有20个。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6、练习十三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6、练习十三教学内容教材53---54页练习十三教学提示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解决问题后,安排的一节巩固课,练习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进一”“去尾”的问题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例5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小组合作为主,通过讨论得出不同的两种解题方法,分别是乘法和除法,沟通过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生:根据具体情境,我们可以采用“进一法”“去尾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53页第1题师:引导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生:读题,思考。
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生:已知条件,有15位老师乘出租车开会。
生:每辆出租车能做4人。
生:要求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
师:要想求出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交流,汇报。
先求可以坐满的车数和剩下的人数,再求至少需要几辆出租车。
生:列式解答并展示解答结果。
15÷4=3(辆)……3(人),至少用3+1=4(辆)师:说说为什么加“1”。
生:3辆车都坐满后还剩3人,剩下的3人也要坐一辆车。
所以加1。
2.出示教材53页第2题师:引导学生读题,弄懂图意。
生: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解答。
生:展示解答结果,30÷4=7(个)……2(元) 30÷8=3(个)……6(元)最多买7个水杯,3个水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所学的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出示例5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信息,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有3个小组,每组有4人,一共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3×4=12(人)2. 探究新知(1)探究乘法的意义出示例6,引导学生观察每组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组。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每组有2只小鸟,一共有3组。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2×3=6(只)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教材第50页“做一做”,引导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并订正。
3. 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九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交流并订正。
4. 总结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运用所学的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四、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51页练习九的第2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使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总结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练习十三_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练习十三_西师大版教学内容教材53---54页练习十三教学提示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解决问题后,安排的一节巩固课,练习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形。
在教学“进一”“去尾”的问题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依照具体情形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例5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小组合作为主,通过讨论得出不同的两种解题方法,分别是乘法和除法,沟通过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我们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生:依照具体情境,我们能够采纳“进一法”“去尾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摸索,使学生在倾听与摸索中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53页第1题师:引导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生:读题,摸索。
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生:已知条件,有15位老师乘出租车开会。
生:每辆出租车能做4人。
生:要求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
师:要想求出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交流,汇报。
先求能够坐满的车数和剩下的人数,再求至少需要几辆出租车。
生:列式解答并展现解答结果。
15÷4=3(辆)……3(人),至少用3 +1=4(辆)师:说说什么缘故加“1”。
生:3辆车都坐满后还剩3人,剩下的3人也要坐一辆车。
因此加1。
2.出示教材53页第2题师:引导学生读题,弄明白图意。
生: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解答。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及反思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第1课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1、“试一试”和第42页课堂活动1以及第43页练习十第4题。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类比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春天来了!老师组织同学们去踏青,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第40页情境图)提问:请观察数学书第40页的插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适当梳理。
)师: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来解决。
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买西红柿的问题。
(板书课题: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二、探索新知1、观察例图,提出问题请观察数学书第41的例题图(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2)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吗?(3)怎么列式解决?(20÷2=)(4)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2、探索算法(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算出结果。
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小棒,动手分一分,看看结果是多少。
(2)引导学生根据分小棒的过程和结果,说说口算方法。
①2个十除以2,等于1个十;②因为10×2=20,所以20÷2=10.3、理解算理学生用20根小棒代替20元钱,两根两根的分,平均能够分成10份;就是20元钱,每2元分成一份,平均能分成10份。
4、计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后,将例1的第一个问题补充完整。
5、及时练习(1)完成“试一试”中60÷2和70÷7(2)小组交流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4课时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西师大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的第4课时,主要讲解如何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中包含了如何根据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来计算经过时间,以及如何利用经过时间推算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能够根据结束时刻推算出开始时刻,反之亦然。
同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难点:如何根据结束时刻推算出开始时刻,反之亦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我早上8点开始上课,现在下课了,请问我们上了多久的课?2. 讲解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通过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来计算经过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
3.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计算经过时间。
例如:小明早上7点出门,走了30分钟后到达学校,请问小明几点到达学校?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讲解如何推算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通过已知的一个时刻和经过时间来推算另一个时刻。
例如:已知小明早上7点出门,走了30分钟后到达学校,请问小明几点出门?6. 例题讲解: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推算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
例如:已知小明下午3点15分开始打篮球,打了45分钟后结束,请问小明什么时候结束打篮球?7.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和推算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小红下午2点开始做作业,做了1小时后完成,请问小红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答案:下午3点(2)小华早上6点开始跑步,跑了30分钟后回家,请问小华什么时候回家?答案:早上6点30分(1)已知小李下午3点45分结束打篮球,打了45分钟,请问小李什么时候开始打篮球?答案:下午3点(2)已知小明晚上7点30分开始看电影,电影时长1小时30分钟,请问小明什么时候结束看电影?答案:晚上9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经过时间的概念,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4课时_探索规律
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第4课时探索规律【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1.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和数有什么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出示多媒体课件: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找出的规律。
4.教师: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在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自主探究(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1)”。
1.数一数。
提问:每个图形中有几个小正方形?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 6 12 242.议一议。
仔细观察这些数,比一比,算一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2倍。
学生2:我发现3×2=6,6×2=12,12×2=24……学生3:我发现每两个相邻的数,它们是2倍的关系。
学生4:我发现数字排列的时候,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
(二)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2)”。
1.问:仔细观察图形和图形下面的数,比一比,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班内交流。
学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一半。
学生2:我发现16÷2=8,8÷2=4,4÷2=2……学生3:我发现每两个相邻的数,它们还是2倍的关系。
学生4:我发现数字排列的时候,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
2022年西师版三年级上教案第四单元第4课时(教案精品)
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推理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1.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图形和数有什么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出示多媒体课件: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找出的规律。
4.教师: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在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二、自主探究(一)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1)”。
1.数一数。
提问:每个图形中有几个小正方形?学生集体回答,教师板书:3 6 12 242.议一议。
仔细观察这些数,比一比,算一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内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2倍。
学生2:我发现3×2=6,6×2=12,12×2=24……学生3:我发现每两个相邻的数,它们是2倍的关系。
学生4:我发现数字排列的时候,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
(二)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议一议,填一填(2)”。
1.问:仔细观察图形和图形下面的数,比一比,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班内交流。
学生1:我发现第2组图形中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第1组的一半。
学生2:我发现16÷2=8,8÷2=4,4÷2=2……学生3:我发现每两个相邻的数,它们还是2倍的关系。
学生4:我发现数字排列的时候,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示意图。
3.试一试。
出示教材第49页“试一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 练习十三-西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练习十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内容1. 复习加减乘除基本运算: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
3. 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熟练运用加减乘除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鞭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加减乘除基本运算的规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讨论:针对练习中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练习十三2. 内容:加减乘除基本运算的规则、练习题、解题步骤等。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独立完成。
2. 口头作业:要求学生向家长讲解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一份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6课时练习十三》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进行教学。
重点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阶段:- 复习回顾: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时练习十三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内容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
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材53---54页练习十三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教学提示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解决问题后,安排的一节巩固课,练习运用不同的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进一”“去尾”的问题时,要让学生联系实际
生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教学例5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小组合作为主,通过讨论得出不同的两种解题方法,分别是乘法和除法,沟通过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严密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运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我们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根据具体情境,我们可以采用“进一法”“去尾法”。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用所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倾听与思考中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53页第1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说一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生:读题,思考。
交流得到的数学信息。
生:已知条件,有15位老师乘出租车开会。
生:每辆出租车能做4人。
生:要求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
师:要想求出至少需要多少辆出租车,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交流,汇报。
先求可以坐满的车数和剩下的人数,再求至少需要几辆出租车。
生:列式解答并展示解答结果。
15÷4=3(辆)……3(人),至少用3+1=4(辆)师:说说为什么加“1”。
生:3辆车都坐满后还剩3人,剩下的3人也要坐一辆车。
所以加1。
2.出示教材53页第2题
师:引导学生读题,弄懂图意。
生:交流解题思路。
独立解答。
生:展示解答结果,30÷4=7(个)……2(元)30÷8=3(个)……6(元)最多买7个水杯,3个水壶。
师:说说为什么把余数舍去。
生:因为剩下的钱不够买1个的了,所以要舍去。
3.出示教材53页第5题
师: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生:小组交流,讨论解法,说说解题思路。
生:汇报,可以先求出小芳做一个这样的学具用多长时间,再与18分进行比较。
生:我是这样想的,可以先求出小明做5个这样的学具用时多少,再与75分比较。
生:选择合适的方法独立计算。
生:汇报结果,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结果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性,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3、4、6、7、8题。
第3、7、8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交流解题思路,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思考题
新兴商店:买5送1,要买六盒花5盒的钱即可。
阳光商店:要用降价后的钱数乘以盒数才是花的钱。
(四)达标反馈
1.84÷6= 30÷3= 91÷7= 60÷3=
2.估算
43÷8≈82÷9≈17÷5≈36÷5≈
3.有39名游客乘船看风景,一条船可以乘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
4.每张桌子只能坐5人,有24位客人,至少需要准备多少张这样的桌子?
答案:1. 14 10 13 20 2. 5 9 3 7 3. 39÷6=6(条)……3(人)6+1=7(条) 4. 24÷5=4(张)……4(人)4+1=5(张)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我们又复习巩固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问题。
生:有的我们可以用“进一法”,有的可以用“去尾法”。
生:根据题意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是一样的。
师:看来大家掌握的都很好。
在以后的解决问题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练习十三答案:3. 42÷2=21(元)60÷3=20(元)21>20 阿姨买的便宜些。
(方法不唯一)
4. 84÷3=28 76÷4=19 96÷4=24 72÷2=36 蜻蜓飞的最快。
5. 18×5=90 90>75 小芳做的快,(方法不唯一)
6. 84÷7=12 14-12=2(元)
7. 8÷4=2(桌)48×2=96(元)96<120 4人一桌合适。
8. 2×4=8盒8÷6=1(箱)……2(盒)2×15+84=114(元)114<120 批发一箱再买2盒省钱。
思考题:7×5=35 6×6=36 35<36 新兴商店买便宜。
(六)布置作业
1.有95张纸,每8张纸装订一个本子,可以装订几个本子?
2.六个人去划船,船票每人16元,如果包一只6人坐的船需要87元,怎样租合适?
3.妹妹买了3个笔记本花了6元,我买了1个笔记本,用了3元,我俩谁买的便宜?
答案:1. 95÷8=11(个)……7(张)可以装订11个本子。
2. 16×6=96(元)96>87 包船便宜
3. 6÷3=2(元)2<3 妹妹买的便宜。
板书设计
练习十三
1.第1题“进一法”15÷4=3(辆)……3(人),至少用3+1=4(辆)
2.第2题“去尾法”。
30÷4=7(个)……2(元)30÷8=3(个)……6(元)最多买7个水杯,3个水壶。
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几个学生小组交流时没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弄懂题意,课下应让结对子的同学加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