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A.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B.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D.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8.《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亩之勤(劳力)。”这说明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B.牛耕C.耧车D.机耕
19.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隋唐时期,“天下之盛,扬为首”“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元时期,“苏湖熟,天下足”。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主题是( )
A.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B.江浙逐渐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江三角洲城市快速发展D.江浙人民的美好生活
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男耕女织D.牧业为主
14.以下是根据相关著作整理清代江南地区部分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变化
康熙雍正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
土地价格(每亩)
4到5两
50两
稻米价格(每升)
6到7文
30到40文
布匹价格(每丈)
30到40文
100到200文
这表明清代这一时期
A.物价的变化受世界市场影响颇多B.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业已难以为继
C.精耕细作的农业模式进一步完善D.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导致物价波动
15.宋代私人编撰农书开始兴盛,并广为流传,既有综合性的《陈旉农书》,也有大量专业性农书如《蚕书》、《荔枝谱》、《橘录》、《笋谱》、《菌谱》、《菊谱》《洛阳牡丹记》。这反映了宋代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高二历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元明清三代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

以上数字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B.中原人口南迁,带走了北方的文化C.南方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D.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实行对汉族的文化歧视2.如果某一地主生活在武则天时代,他能够炫耀的财富不可能有( )A.精美的青铜酒樽 B.色泽鲜艳的彩瓷C.削铁如泥的钢刀D.田园中闲置的曲辕犁3.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 )A.原始社会 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4.“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自元代流传下来的一首民谣,它表达了人们对黄道婆的感念之情。

黄道婆的杰出贡献在于( )A.丝纺织业 B.棉纺织业C.麻纺织业 D.毛纺织业5.“官哥汝定钧,一片值千金。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仅次于官窑,排在第二位。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哥窑属于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当时水平最高C.宋代手工工场生产发达 D.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口6.郭沫若认为:虽然《春秋》关于“初税亩”的记载仅仅几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7.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

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土地买卖频繁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8.“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

”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附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测试附答案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构造与特色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全部文明成就的基础是A. 农业经济的发展B. 统治者的正确决议C. 生产工具的改革D. 社会矛盾的和缓2、察看以下一组相关春秋战国期间的历史图片,所能获得的正确认识不包含春秋期间的铁锤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铁口犁战国期间的铁制农具(图略)A. 铁制农具出现并宽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明显提升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3、牛耕技术在中国出现和渐渐普及全国分别是在A. 春秋战国、汉朝B.秦代、汉朝C.春秋战国、唐朝D.秦汉期间、宋朝4、《史记·货殖传记》记录“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而足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汉代江南的经济状况是b5E2RGbCAP①人烟稀罕②耕种技术落伍③商品互换不发达④贫富分化的程度低A. 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D.③④5、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根源因是A. 贵族、官僚及豪强侵占良田C. 政府采纳不抑吞并的政策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别6、土地吞并的主要危害是①威迫政府财政收入A. ②③④B.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①②③ C. ①②④③阻挡了生产力发展④致使地方盘据D.①③④7、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应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应了宗教矛盾。

小王以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应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色,这主假如指p1EanqFDPw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盘剥B.小田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8、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知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联合④带有开放性A. ①③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自足”即产品富裕B. 带有封建性和落伍性C.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第一是知足自我花费10、某学生收集和研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同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遇到人们的建庙崇敬,则他们父子修建的工程是DXDiTa9E3dA. 郑国渠B.都江堰C. 六辅渠D.灵渠11、战国期间,关中地域农民创建了一种沟渠,到现在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域流行,该渠名为A. 郑国渠B.井渠C.灵渠D.白渠12、商朝号称“青铜时代”,以下哪一项不切合当时相关青铜器的历史状况A. 已宽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B. 青铜器生产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C. 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 生产规模相当大13、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向来当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停改革,出现以水利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RTCrpUDGiTA. 春秋战国B. 汉武帝时代C. 东汉初年D. 唐朝14、唐诗名句“夺得千锋翠色来”描述的是A. 我国古代精深的青铜器锻造技术B.唐朝越窑青瓷的漂亮色彩C. 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D.有名的唐三彩15、 .最早规定商品买卖一定明码标价可追忆到哪一朝代的法律文件A. 秦代法律B. 汉朝法律C. 隋唐法律D.明朝法律16、“凡市,以日敲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练习带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综合练习带答案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卷1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1.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A. 铁器使用B. 牛耕的使用C. 筒车的使用D. 水排的使用3.《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生产力提高,开始使用金属工具B. 井田制已彻底瓦解,封建经济的形成C. 赋税制度重大改革,土地私有出现D.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4.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根源在于()A. 封建专制下的政治腐败B. 商品经济的发展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贵族地主的压迫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6.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

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

”这反映了()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D. 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驱使庄户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使唤他们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下降B.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C.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三个时期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2.明初洪武年间规定: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不许涂饰彩色。

正统一十二年(1447年)稍有变通:“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这表明A.明中期以后废除了等级制度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C.资本主义萌芽改变阶级秩序D.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3.“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B.外部竞争C.管理僵化D.利益内耗4.筷子一词最早出现明朝中后期的苏州,它原称“箸”,由于舟行讳“住”,故把“箸”改为“快儿”,此后,筷子一词从苏州流行到全国,由此可以推断,筷子一词流行主要得益于A.小农经济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C.社会风俗影响 D.苏州航海业发达5.下列关于西汉都城长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里设有专门的贸易区域——市C.当时的市区与住宅区还没有严格分开,方便了人们的生活D.官府设有专职的官员管理市6.康熙晚期已对外贸路线加以收缩,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

主要是为了防范A.倭寇卷土重来 B.明朝残余势力C.沿海居民外迁 D.西方势力东来7.唐代及以前,商人只能在规定的地点即设有围墙的市内从事交易活动。

市闭门后及开门之前无故行走者将被打20鞭子。

而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C.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 D.不抑工商政策的实施8.“一个商业性民族,往往会在物质、艺术上产生一定的飞跃,频繁的人口迁徙导致了文字系统的正式成型,我们终于迎来了可以通过考古发现的正统王朝商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

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B.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C.国家“重商”政策确立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2.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收税。

其主要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土地私有化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C.抑制了土地的兼并D.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3.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帝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是()A.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B.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家安全C.阻碍了古代小农经济的发展D.抑制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4.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

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

”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6.1647年,清政府规定,准许寓居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以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但是“禁入省会”、“止令商人载货下澳贸易”,结果“每岁通市不绝”。

这一现象表明()A.海外贸易管制相对宽松B.朝贡贸易关系迅速发展C.清廷海外贸易占据优势D.海禁政策得到有效执行7.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汉代蜀锦织机模型,结构复杂精巧,一些部件上还残存有丝线和染料。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练习题第1题【单选题】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农耕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繁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 )A、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验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 )A、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生产组织形式B、外国经济侵略导致自然经济解体C、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D、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民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是在( )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清代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据史载,西汉统治者经常对农民采取一些“扶贫”措施。

例如,公元前67年,汉宣帝下令“假(农民)公田,贷种、食”;公元2年,汉平帝下令以“赐(农民)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此举主要是为了()A.抑制土地兼并现象B.增加地主经济收入C.弥补生产资料不足D.打击商人敛财致富2.“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材料描述的我国古代冶炼工艺技术产生于()A.夏商周B.春秋战国C.魏晋南北朝D.宋元时期3.清朝王应奎的《柳南续笔》中记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材料中的棉之功“过于蚕桑”的主要原因是()A.棉布温暖舒适,一直是中国民众的主要衣料B.棉纺织技术代表了当时中国手工业的最高成就C.棉布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D.棉布实用价廉,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4.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省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说明战国中晚期在上述地区()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5.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路造屋开门了。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了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了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了6.“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土贵要予赋水轮》)该诗描述的灌溉工具是()A. AB. BC. CD. D7.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A. AB. BC. CD. D2.顾炎武曾说: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这一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B.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C.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4.2005年12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提案,决定废除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农业税,农业税源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5.古代中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技术精湛。

下列对其发展节点的叙述,符合史实的是()A.原始遗址中出土的骨梭、陶纺轮等说明丝织业已经萌芽B.汉代丝织品远销大西洋为中国赢得“丝国”称呼C.唐代私营纺织业规模扩大,官营纺织业衰落D.明代部分地区纺织业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6.下图是建国初陕西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和“骑驼乐舞三彩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们()①动地展示了唐朝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 ①有助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交通状况①证明了唐朝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多样性 ①增加了我们对唐“厚葬”之风的直观感受A. ①①B. ①①C. ①①D. ①①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A.汉都长安B.唐都洛阳C.宋都东京D.元都大都8.《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5小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古代农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出现牛耕B.战国时期关中地区牛耕普及C.西汉时期政府重视推广牛耕D.东汉牛耕使用存在地域差异2.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国家统一、民族融合,青瓷与白瓷闻名世界,丝织技术开始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其京都为当时东西文明的交汇中心。

这一时期应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唐宋时期,政府不仅不排斥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经营活动,相反,把手工业者和商人纳入国家专卖制度中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国家只在批发环节上控制商品经营;明清时期,国家对盐实行专卖,其他商品都可以自由经营。

材料反映出()A.政府实行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B.政府对工商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调整C.民间贸易完全突破了官府的限制D.政府对商业活动实行严格管理4.《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

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A.夏商时期到西周时期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5.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6.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

这说明汉代()A.法律体系完备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政府依法治国7.王祯《农书》记载,有一农具“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和一垅,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

该材料描述的是()A.耧车B.曲辕犁C.翻车D.花楼机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doc

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练习题.doc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练习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张豹成选编2012年2月14日)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答案)1.先秦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农用动力革命是指()A.铁器的使用B.牛耕的出现C.耧车的使用D.翻车的使用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 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3.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耕作工具的不断发明与创新。

但是自一种新的耕作工具被发明之后,技术家们在这个领域再也没有出现大的突破。

请从下列四个选项中选出这种工具()A.翻车B.曲辕犁C.筒车D.耧车4.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统治阶级的提倡B.国家分裂的影响C.社会人口的增加D.铁器、牛耕的出现5.祈盼“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詞养业为辅C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D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6.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①引进国外高产农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②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③农田灌溉面积扩大和生产工具改进促进农业发展④出现专业的经济作物生产区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7.“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一一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实行的土地国有制②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③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④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随之消失了 A.①②④ 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8.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9.北魏、隋、唐的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缓和阶级矛盾C.保证赋税收入D.使农民有土地生产10.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A.纪念庆贺节日B.岁时农事节日C.宗教祭祀节日D.西方传统节日11.“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

高二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题及答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第一轮复习学案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扫描】考纲内容课标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商业的发展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导航】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主要部门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其中,古代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鼎盛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中国已【知识网络】参见“步步高”P74页。

【考落伍于世界工业文明之大潮。

点概要】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农业的起源:①原始农业:从___经济向___经济发展而来。

②地域特色:北方以___生产为主,南方以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

③产业结构:以_______为主,以______为辅,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①早期农业/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石器锄耕。

生产模式:奴隶集体耕作,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

②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_____。

生产模式:开始形成于_____时期,个体农耕,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3)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具体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原始社会:石器、骨器――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极少,仍以石器、骨器为主――春秋:铁器牛耕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推广――西汉:犁壁、犁耕法、耧车――三国:翻车(人力灌溉工具)――唐代:曲辕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筒车(水力灌溉工具)。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2(人教版必修2)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训练2(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社,古代指土地神;稷,指五谷神;合起来代指古时国家大事祭祀。

《汉书·高帝纪下》载:“又加惠于诸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

”高帝此举()A.体现了以农立国的思想B.体现了皇权与神权的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D.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力2.如图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使用四齿钥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铁器开始使用B.注重精耕细作C.牛耕尚未推广D.仍旧刀耕火种3.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4.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5.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6.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D.精耕细作7.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青铜农具极少。

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A.青铜器具太笨重,不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B.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王室和贵族使用C.青铜器不如铁器锋利,不便于推广使用D.青铜铸造规模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发展要求8.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立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9.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①白瓷出现 ①青瓷出现 ①瓷器大量出口 ①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①①①①B. ①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①2.《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

”该工具是()A. AB. BC. CD. D3.《晋书·苏峻传》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峻纠合得数千家,结垒于本县。

于是豪杰所在屯聚,而峻最强。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国家均田制度遭到破坏B.豪强地主经济的扩张C.重农抑商政策收效甚微D.政府社会控制力量缺失4.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5.在宋代,“发展众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是沟通城乡的桥梁”。

以上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A.草市B.夜市C.晓市D.街市6.杜牧曾说,“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由此可见唐代()A. “市”突破了时空上的限制B.经济中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C.都市中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D.草市繁荣且多设于交通便利之处7.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8.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写道:“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小农”成为“最重要的变量”的原因是()A.人口数量较大B.地域分布广泛C.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D.封建土地所有者9.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正面影响是()A.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10.《荀子·富国》中记载:“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高中人教版本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1.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2.史载: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纴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袘,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A.分工细致B.规模巨大C.品种丰富D.供不应求3.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

”“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西汉时期D.明清时期4.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C.由夜市逐渐发展而来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5.《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出现过工厂雇佣现象,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

”中国古代棉纺织业没有出现雇佣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主要是官营手工业D.小农经济的阻碍6.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精美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繁荣时代的代表作。

它们铸造于()A.原始社会B.商周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7.《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

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

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A.城市职能向商业转变B.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C.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D.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8.《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材料反映出()A.劳动人民的勤劳B.商业经营受时间限制C.商业政策的宽松D.城市的繁华景象9.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然而宋代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各图,其中反映我国古代早期农业耕作方式的是
A B
C D
2.我国古代长期领先世界并且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①丝绸技术②采煤技术③冶铸技术④伐木技术⑤制瓷技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我们现在知道“商人”这一称呼来源于
A.从事商业的人 B。

善于经商的人 C.善于经商的商朝人D。

专门从事商业管理的人
4.右下图是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一张“交子”,“交子”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
它最早出现在我国的
A.汉朝 B.唐朝C.宋朝D.明朝
5.明清时期我国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徽商和晋商 B.晋商和湘商 C.徽商和粤商 D.晋商和鄂商
6.北宋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市坊不分 B.日中为市 C.早市、夜市相连 D.出现了古代四大名镇
7.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说:“要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非末。

”明太祖这一作法说明中国古代A.农业一向比较发达 B.手工业一向比较发达
C.统治者一贯重农抑商 D.明朝统治者重农抑商
8.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点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生产的主要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④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9.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的是
A.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B.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C.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D.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0.“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中国古代
A.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 B.奴隶社会井田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均田制
二.材料解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原始社会,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土地不属于个人所有,而是属于整个氏族公共所有的财产。

当时,由于生产力所限,人们只能集体进行劳动,由氏族首领分配劳动成果,土地也就由每个氏族公社和种族部落共同占有共同使用,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土地制度。

——金昌农业网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为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上》
材料三“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为什么在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种土地制度?
(3)材料三中“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针对材料四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代封建政府所采取的共同措施及结果。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准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准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7
请回答:(1)根据三则材料分析明清时期采取的外交政策。

(2)分析上述外交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三.探究题
13.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却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你是如何看待两人在对待“重农抑商”问题上的差异?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参考答案
1.C 2.D 3.C 4.C 5.A 6.B 7.D 8.B 9.C 10.B
(4)面对土地高度集中现象,历朝统治者一般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

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而且使中国开始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都被拒之门外,中国士大夫也开始养成夜郎自大的思想观念,中国的发展步伐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这也成为中国在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

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的发展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专政,壮大秦国的实力具有重大的积极作用。

因此商鞅的观点是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是正确的
但到了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成了主要方面,它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因此黄宗羲的观点也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