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

全国通用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练习(精品解析)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精准培优专练一、单选题1.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消息传出,武汉三镇舆论大哗,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大江报》因此声名大振。

该材料可用于佐证A.辛亥革命的思想准备B.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言论自由成社会共识D.维新变法影响深远【答案】1.A【解析】从材料“1911年7月”“《大江报》因发表两篇鼓吹革命的时评被政府封禁”“全国各地报馆纷纷响应支持《大江报》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革命派从思想上进行比较充分的准备,故A项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背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言论自由成为共识和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D项。

2.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答案】2.C【解析】材料对人们乘坐交通工具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规定,有利于人们形成文交通出行习惯,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的养成,C正确;材料与“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无关,排除A;材料的规则,不只是适用于中国人,也适用于租界的外国人,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排除D。

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问:此事汝母知否?阿苏回:此不干母亲事,且母亲亦任我自由择配。

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业】

课时作业2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联合考试)“编结毛辫,向非汉制所遗。

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

现已实现改革,积习自当力除。

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

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

”该告示的写作者认为()A.留辫已成风俗,应尽量保留B.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C.满汉民族必须平等相待D.应与清政府作必要妥协解析:“剪否听民便宜”“并非必仿泰西”等字眼意在强调应理性地看待社会风俗变迁而不能整齐划一,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可以保留也可以不保留,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理性地看待而非作必要妥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B2.(2018·佛山高三评估)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叶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20世纪初叶,B项正确。

19世纪中期,妇女没有得到解放,排除A。

图示信息无法确定是20世纪20年代,故排除C。

20世纪50年代迟于20世纪初叶,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答案:B3.(2018·榆林高三诊断)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思考一:1876-1894年铁路发展为什么缓慢?
同治二年(1863)上海洋商禀请造上海至苏州的铁 路时,总理衙门即指示李鸿章:“铁路与发铜线, 事同一律,万难允许”,并要求“密致通商各口岸, 一体防范”。 ——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政府明令禁止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淞沪铁路。但 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
1、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1)政治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 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和工业化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 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解放思想
近现代工商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城市 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3)思想上: 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促进 思想解放,自由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 (4)科技上: 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 用品、娱乐设施等不断丰富
(5)进步人士的推动
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 西方学习,进步人士的鼓吹与提倡(如:维 新派人士倡导的不缠足运动) (6)民众心理: 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三、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
▲鸦片战争:列强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维新变法: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辛亥革命: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数据来源:《剑桥中华民国史》与国家统计局权威数据)
3.5 3 2.5 2 1.5 1 0.5 0 0.04 1.27 1.03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版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课后限时集训: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时间:45 分钟分值:85 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39 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 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 .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 •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 [A 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不符,故A 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项完全解体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故c 项错误;D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 项错误。

]2. (2017汉中高三质检)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 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 •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 [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 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排除;D 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3. 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 .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 .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 .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 [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单选题1.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

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

该年画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答案】1.D【解析】《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 项正确。

2.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

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 B.志在于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 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答案】2.B【解析】《中外纪闻》是维新派创办的报纸,“西国格致有用诸书”说明其创办的目的是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思想进步,故B项正确。

A项错在晚清的腐败政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C项错在该报纸并不能平息社会矛盾。

该报纸并非晚清大众传媒的创新,创新是指以前没有而现在新出现的事物,没有证据说明该报纸是中国近代的第一份报纸,故D项错误。

3.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

”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答案】3.D【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练习17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A.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B.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D.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解析:认识逐渐趋同,与材料中“民国后的舆论强调”“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传统服饰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故B项错误;材料中“舆论强调”“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反而表明尚未完全西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服制”是指“趋用西式”和传统服饰,而非城乡服饰,故D项错误。

答案:A2.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国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8·菏泽市模拟)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说明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占主导地位说法也欠妥,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课时训练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2.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D。

答案:D3.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考点复习巩固提升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8-2019年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专题考点复习巩固提升练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近代中国的服饰发生巨大变化。

下图服饰反映的共同特点是( )A.古为今用B.中西合璧C.彻底西化D.去繁就简解析:B 改良旗袍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袍和在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因此二者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选B项;A、D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中国没有彻底西化,排除C项。

2.民国政府在初期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而只是按性别、场合的不同加以区分了。

这说明( )A.体现了平等原则B.传统服饰已消失C.中山装已经普及D.完成了服饰统一解析:A 从材料“自此服装形制已不按职位、身份”,可知材料反映了民国政府从服饰上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民国时期服饰具有新旧并存的特点,传统服饰没有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服饰不按职位、身份,不能表明中山装已经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统一服饰,故D项错误。

3.以下四张照片是近现代中国女性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服饰。

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女性时尚的着装是( )解析: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服饰,图二是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之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图四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流行服饰,故A、B、D三项可排除。

图三是20世纪50年代女性最时尚的着装:列宁装,因此正确选项是C。

4. “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阏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孙,生理所证,岂得云诬。

至因缠足之故,动作竭蹶,深居简出,教育莫施,世事罔问,遑能独立谋生,共服世务……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其先事革除,以培国本。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新版最新版

[比较辨析] 报刊、影视、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 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 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思维导图]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答题术语]
1.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中 和习俗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变。
(5)火车 ①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 浮列车专线。 ②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
[思维导图] 影响近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__大__清__邮__政__局______“ 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__中__华__邮__政____,邮局邮路扩展。 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邮__电__部____成立,开创邮政 代。 (2)电报 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 开端。 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更名为______________。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兴建 ①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②2008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农村网民规模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催生 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②消极:存在着信任度和安全感较低、沉迷网络等负面影响。
近代 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___旗
表现 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___中__山__装_ 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②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___军__装___和“干部服 ③改革开放以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
2.饮食 (1)中餐:四大菜系。即__鲁__菜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中西餐并 3.建筑 (1)传统居室:____四__合__院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近代建筑: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 后,京、津等地出现__完__全___欧__化___的新式住宅。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含答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1.下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A.②③BC.①③④D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答案 B2.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D.解析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答案 A3.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 B. C.“师 D.解析 本题为图片理解题。

第一识别标志是时间,1878年属于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对西方的学习还处于“器物”阶段,故官方发行的邮票不会出现“兴民权”的思想,可直接选出D 项。

图上英文及阿拉伯数字对应B 项,邮政局对应C 项,大清与龙对应A 项,用排除法也可选出D 项。

答案 D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898~1900年B.1901~1911C.1912~1927年D.1928~1937解析 本题为材料理解题。

从材料中多次出现的“新”、“旧”可定位到清末民初这一新旧交替的时代,把答案锁定在B 、C 两项之间。

再根据“新内阁成”联系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责任内阁制”这一重点概念,从而排除B 项。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第15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后限时集训北师大版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联考)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

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B.洋纱洋布C.自由平等观念D.欧洲风俗习惯B [坚船利炮是打开中国近代国门的武器,故A项错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外国洋纱洋布等商品输入,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瓦解,妇女为了生计走出家门,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故C、D两项错误。

]2.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西餐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B.近代中国广大城乡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C.西餐逐渐受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上层居民的欢迎D.西餐已取代中国饮食习俗C [材料侧重介绍西餐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但其影响仍局限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故A、B两项错误;西餐在通商口岸和部分大城市出现,报刊加以宣传,“华人间亦往食焉”,说明西餐受到部分上层居民的欢迎,故C项正确;西餐馆的出现不能说明已经取代中国饮食习俗,故D项错误。

]3.下图为近代《图画日报》上刊载的《上海社会之现象·妇女亦乘脚踏车之敏捷》的图文报道。

该报道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B.20世纪初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50年代B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着旗袍骑自行车郊游”反映了服饰和交通工具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的进步,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辛亥革命后,故B项正确。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该言论表明()A. 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 五四运动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 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2、南京临时政府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以及蔡元培、宋教仁,甚至包括孙中山这些公众人物的大力倡导,使民国初年人们的生活观念有了新的走向。

其表现之一是( )A. 改良旗袍深受城镇女性青睐B. 西装和中山装成为男子日常衣着C.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D. 废大人、老爷之称,以先生代之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 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 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 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5、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在此,梁启超()A. 强调报纸的商业功能B. 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C. 主张首先改良社会风气D. 肯定报纸的舆论教化功能6、近现代中国女性婚恋观的文化折射时代变迁。

以下体现民国初年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B.“一工二干三军人,宁死不跟老农民”C.“只要成份好,其他不计较” D.“夫妇有义则合,无情即离”7、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15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某某模拟)民国建立,强调服制的“整齐划一”,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

这一举措( )A.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B.增强了传统服饰的西化色彩C.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D.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C[据材料“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可知体现了职位身份的差异不符合题意,故A 项错误;据材料“常礼服除了传统的长袍马褂外,另一种为西式”可知,传统服饰和西式服饰并存,提高了西方服饰的地位,而不是传统服饰的西化,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仅从服装变化上无法说明实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故D项错误。

]2.(2018·某某某某九中高三阶段测试)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她们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

这些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 )A.女性自主意识开始觉醒B.某某与科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C.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女性参政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C[题干材料信息“以妇女参政团体为依托,掀起了勇争参政的女权运动”体现了观念已经影响到女性群体,反映出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所以C项正确;题干材料所述现象是在女性自主意识觉醒之后才出现的,所以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某某与科学的思想,所以B 项错误;D项“社会普遍认同”不符合史实,排除。

]3.1912年,孙某某就任临时大总统当天即发布《改用阳历令》,废帝王纪年而为国家纪年,又推举阳历为国历,然阴历仍占据民国初年社会主流。

1928年后某某国民政府强力推行国历运动,但与阴历有关的民俗文化仍然支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

政府只好在国历与阴历之间进行调适。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课时训练(2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答案)

课时训练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C2.19世纪末,中国部分地区“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

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洋灯,火锅名洋锅。

……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炳烛里谈》)这一记载主要说明了 ( )A.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商品输出为主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C.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一些中国人对“洋货”的使用和推崇,这反映了部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A与史实不符,当时西方国家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与史实不符,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故选D。

答案:D3.苏州模拟《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

”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民国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C4.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B.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C.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解析:本题主要描述的是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改变,首先,祠祭属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次从题干中可以看到“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表明农民祠祭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严谨,祠堂的作用也已经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改变(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限时集训(十五)(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对应学生用书第32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B[A项与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

”下列史实能为费教授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D[根据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可知,这里强调的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

A、B、C三项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排除;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

] 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

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 【导学号:62160077】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

]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

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B[根据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可知,国人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确。

]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

……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

这反映了()A.徐园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D[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仅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互为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可知,这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种选择,故D项正确。

]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

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输出白银便达2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

这反映了() 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B[A项不能反映材料后半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戊戌时期……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可知,这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先进习俗取代落后习俗的必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仅能反映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可程度不断增加,故D项错误。

]7.1920年,上海政府发布布告,否定“一切所穿衣服或故为短小袒臂露胫或摹仿异式不伦不类”,并称其“招摇过市恬不为怪,时髦争夸,成何体统。

”“故意奇装异服以致袒臂、露胫者,准其立即逮案,照章惩办。

”该布告表明()A.自由开放之风已渐入民间B.五四运动促成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A[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开放的西式穿着传入中国的禁止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五四运动与国人思想解放,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政府禁止开放西式穿着不等同于反对西方生活方式,故D项错误。

]8.“时装”是近代社会才出现的概念,其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和随意性。

“时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不受某种人为的限制,随意选择。

“时装”概念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了()A.近代社会的变迁B.思想观念的变化C.西方文化的影响D.制衣技术的进步A[“时装”属于服饰文化的内容,其变化的根源是社会的发展进步,故A项正确;思想观念的变化与服饰的变化有关,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制衣技术的进步对时装有影响,但不是根本影响,故D项错误。

] 9.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D[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立法整顿,规范报纸广告业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该广告宣传抵制外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报纸广告比重的变化,故C项错误;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由此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

]1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

“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B[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可以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

] 11.下表为1927年《学灯》编辑部对社会上婚姻观念的抽样调查情况,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婚姻观念()C.保守思想占主流D.淡化了门第观念A[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927年”和对解散婚姻观念所占比例的增多,可以得出此时受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婚姻观念的影响属于内因,政局动荡是外因,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新潮思想占主要地位,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牵扯门第观念,故D项错误。

]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

这是因为() 【导学号:62160078】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D[汪伪政权所禁止刊登的是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而并非有关抗日的内容,故A项错误;“众多”一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社会思潮”在材料中也同样没有提及,故C项错误;如果任由不利“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统治区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

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

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

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

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

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

(8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

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1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是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

第二小问,从材料一,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并结合甲午战后,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进行分析说明。

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和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可知,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从材料二“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可知,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第二小问,从材料二时间“辛丑之交”,结合辛丑年间的历史事件回答即可。

第三小问,从材料二报刊的发展状况较好可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从报刊的地点和内容可知,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从材料二对《民报》的评价可知,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