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说”专题教学设计与评析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
老舍小说京味风格探析_老舍小说对京味的表现老舍是一位生活积累厚实、创作激情旺盛的作家,他的创作跨越了两个时代——现代和当代,成就卓著。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他们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是写他最熟悉的生活。
他的作品主要以他对市民阶层的深刻了解,塑造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市民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开辟了现代文学创作题材的新领域。
从作者伦敦早期三部小说看,老舍的创作兴趣与写作水平都在渐渐提升之中。
刚开始创作时,有“幽默冲淡了正义感”的倾向,但自幼濡染京城满族文化,使用俗白而富有生活情趣的北京方言,描绘北京风土人情,以喜剧方式演绎悲剧的风格特点,为现代文坛吹来了全新的风,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风格是“京味”。
它是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土人情、特殊的文化趣味的精妙展示所形成的一种独特审美趣味。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画卷。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的画卷长廊里有寿棚寿席、巫婆的请神画符、坐花轿的婚礼、热闹的赶集庙会等,古都底层社会的众生相以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细节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古老、颓败的皇城根下的四合院与胡同市民的生活情趣、文化取向被演绎得生动无比。
老北京人要面子、讲排场、喜气派,向往精致的生活艺术,讲究老礼与老规矩,追求散漫、苟且偷安、温良敦厚的生活态度,老舍在北京市民的庸常百态中揭示了其文化心理构成,也形成了“京味”的风格。
这样的“京味”气息弥漫于老舍作品气氛的营造之中、人物形象塑造、风俗的刻画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有大量的对其精致、高贵、雍容的赞叹与欣赏,也有对美的不可避免的衰败与凋谢的惋惜与伤感。
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京味小说单元总说
• 此外,北京话特点还有:
• 词尾可加“个”字
•
无实际意义,如“今天”叫“今儿 个”,同理还有“昨儿个”、“明儿个”、 “后儿个”、“大后儿个” 。另外,“自 己”也叫“自个儿”或“自己个儿”等。
• 后缀词尾的应用
•
无实际意义,但有了它,句子更形象, 比如“苦了巴叽”、“甜巴丝儿丝儿”、 “黑不溜秋”、“花里胡哨儿”、“滑不 机溜”、“热乎乎儿”、“硬邦邦”等, 更生动,使人感受更深切。
关于京味小说的题材: 早期作家: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
八旗子弟:没落情绪,潦倒生活 各行各业普通人:小人物的时代境遇
新时期作家: 更多挖掘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
• 京味小说的大致发展
• ㈠ 八旗子弟的京味小说
• ①老舍 ②邓友梅 ③刘心武 ④汪曾祺
• ㈡ 革命风云下的京味小说
• 杨沫 《青春之歌》
乡土文学的共性
• 3、关切故乡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巨 大变化,流露出牵挂与针砭,期望 与忧虑。
树立小说阅读的建模意识
环 境 往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本级和上 一级为最基本) 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对人物、对主 题三方面作用。 往往要考虑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 两个方面 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甚 至还要考虑到情节推进、社会环境设计 等。
• • • • • • • • •
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 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京味小说知识梳理
• (一)学生自读
• 阅读泛读导引《京味小说别开生面》, 回答下列问题: • 1、什么是京味小说? • 2、“京味小说”和“京派小说”有什么 区别? • 3、列出文章中提到的“京味小说”代表 作家和作品。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浅析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立在 自己 对 生 活 的感触 之 上 的
“
这 种对 事实本 身
,
舍的 生 活 经 历
思 想 形 成 和老 舍 的
“
京 味 小说
”
加 五 四运 动
但是他却是受到五 四运动 的风波决 在新文学 的激荡下
, ,
京 味小说
”
中独特 存在 的
。
展现
作 品 中呈 现 给我 们 的
“
北 京味儿
”
,
俗白
。
,
凝练
。
现 出浓 郁 的
京味
“
京味
不仅仅是 一 种风
其次 说
”
,
“
五四
。
”
运动为 老 舍开 启 了
“
京 味小
着 阶级 矛 盾 的现 实社会 生 活 的可 笑是 老 舍 第四 合
, ,
他是 将他 的 幽默 建
。
格现 象
更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内涵
,
。
在 本 文 中会 从 老
“
的思 想 主 题
,
虽 然 老 舍并没有真 正 意 义 上 参
京味
是 老 舍作 品 的亮点
,
在其作 品 中有 京 味 小说
“
”
出中国社会 现 代化 的变革变 革过程 中底层 人 民 的
味小说
”
的 艺 术 风 格 进行 探 讨不仅仅 能 够 让 我们
,
对北京人文景 观 的描 写 的文 化 趣 味
艺 术风 格
。
特有 的风 韵 和 体现 出来
“
命运
、
心 理和 思 想
。
“
京味小说
自主选择,有效指导—“京味小说”专题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与母谗 摄i
必修 四—— 《 官划 蔷痴及 局外 》 斗 鲨 》 荷 龄 《 《
必修五—— 《 装在套子里 的人 》 华威先生 》 铸 《 《 从 篇 目的 编选和泛 读导 引的内容 安排我 们可 以
“ 京味小说 ”是北 京版高 中 《 语文 》选修 四 “ 语 花淀 》 竹 林的故 事 》 “ 《 , 泛读导 引”为 《 小说与抒情 ) ) o 言运 用 ・中国特色小说 ”中的专题 ,共编选 了四篇
精 细 的提炼 ,调 动 了 日常生活语 言 的强 大表现 力 ;
多样 性 ,学生在 完成这 四个 单元的学 习任务 之后应
邓友梅采 用 中国传统小说 和评 书的手 法 ,塑造 了特 该能够 对小说 有个 基本 的认 识 ,能够 积 累一 些 阅读
殊 的京都人物 ;汪 曾祺善于挖 掘北 京人的深层心 态 , 鉴赏经验 ,并且形成一般 的阅读思路 。 但 因为是选修课 的 “ 实验” 在选修 “ , 京味小说” 传达北 京人 的神 韵 、气质 ;陈建 功则在展 现俗 世平
北京文 化 ,能够 引起 学生浓厚 的 阅读 兴趣 ,为他们 有 些初步 的认识 。 因此 ,在 这次试 验过 程 中,学 生
提供多角度、多侧面 的学 习素材 。
如 果 按 照 正 常 的 教 学 进 度 ,学 生 在 选 修 这 一 专
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单元教案设计——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版语文选修(四)专题四教材分析:“京味小说”是北京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四)“语言运用·中国特色小说”中的第四单元,《〈北京市高中课改实验版·语文〉介绍说明》中指出将该专题与“红色经典”放在这里,是“考虑到高三学生负担的特殊性,故安排了2个阅读难度不大的专题”。
本专题共编选了四篇小说:老舍的《过年》、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汪曾祺的《云致秋行状》和陈建功的《辘轳把胡同9号》。
老舍的小说对北京口语进行了广泛的吸收和精细的提炼,调动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强大表现力;邓友梅采用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的手法,塑造了特殊的京都人物;汪曾祺善于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质;陈建功则在展现俗世平民生活的同时表现出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情味。
这些小说承载着深厚的北京文化,关照真实的北京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
学生分析:高三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本专题也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所以适宜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对作品进行深度阅读,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期望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意识,抵抗在“90后”中泛滥成灾的“浅阅读”现象,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个性化表达”是高三学生亟需提高的能力,需要让学生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积极投入到这看似与考卷无关实则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题中来。
教学目标:1、了解“京味小说”的形成及其特点;2、品味京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独特魅力;3、感受作品中体现出的北京人的精神世界与北京文化。
4、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四篇小说的异同,明确不同作家的面对同一生活的不同关照角度。
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预设:本专题面对的实际情况是:课文长,课时紧,然而难度低。
.京味文化小说解析
3、作品分析
《钟鼓楼》以薛纪跃的婚事作为核心事件, 横向对生活进行切入,在生活流程中截取 1982年12月12日从早到晚12个小时。采用 “散点透视式”、“莲花瓣”式的结构方式, 相当全面地展示了北京普通市民平凡而耐人 寻味的生活。
四、其他描写北京市井民俗见长的作家
陈建功的《轱辘把胡同》 李龙云的《小井胡同》 苏叔阳,张辛欣等表现当代北京市民生活与 心理,刻画北京市民众生相的一系列作品, 形成了以刻画北京市民风俗见长的作家群体。
2、内容概要
刘心武在《钟鼓楼》里展示了八十年代北京市民 生活的缤纷图景。 作者认为,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向读者展示一 幅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斑斓画卷,显示当代北京 的社会生态景观。因此,小说的艺术独特性便集 中体现在现代《清明上河图》式的美学追求上。 三代人在古老而现实的钟鼓楼这座文物背景里, 在共同的时空中,产生心理的交织,冲突和演化, 共同构筑起这部小说的文学情境,一台多声部的 立体声响。
京味文化小说 ——北京乡土、风俗 画作家
一、概说
京味文化小说因为它的发祥地是北京,因为 首都的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 化地位而独树一帜,并且由于北京作家群阵 容整齐强大而引人注目。 京味文化小说不仅反映着独特地方特色的北 京民情风俗,而且还产生着倡导民风,规范 语言的功能,因而成为外地文化的重要参照 系。
五、刘绍棠的《蒲柳人家》 1、关于作家 刘绍棠(1936-1997)男,汉族,著名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儒林村)人。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 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 1979年平反。 1997年3月11日病逝。终年61岁。
2、《蒲柳人家》内容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 发表于1980年,曾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起 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小说人物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 复杂。
京味小说课件
作品简介
通过对北京梨园行历史变迁的描述,生动刻画 了一个“乐天派”演员云致秋的个性形象----淳 朴厚道人缘好,善良热心乐助人,为人正直有 才干,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间调和。可“文 革”改变了他的命运,因无奈于外在的巨大压 力使他为了自保而不得不揭发领导,交代保密 材料,晚节有亏令他后悔了一辈子以致郁郁而 终。
多少年来,“甘子千从没为画儿韩的事 感到理亏心虚,慢慢地,连画儿韩这个人都 不大想到了。”他从忘却的记忆中所以重新 想起画儿韩,并引发了他的道德忏悔和内疚 的感情,这不能不归因于三中全会以来我们
国家落实各项政策,开发智力资源,因而激
发了甘子千产生一种新的道德观念,即举贤 荐才,把“搞四化用得着的人物”画儿韩请 回文物界。甘子千自释前嫌,真心诚意地寻 访画儿韩,这在道德观念上一种巨大的转变 化!
《辘轳把儿胡同9号》
作者简介 陈建功,1949年出生于广西北海,1957年迁居北京。1968年
高中毕业后做煤矿工人十年。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继 续学业。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皇城根》, 《建功小说精选》,《建功散文精选》,其代表作品有短篇 小说集《迷乱的星空》,中短篇小说集《陈建功小说选》, 中篇小说集《前科》,《谈天说地》,随笔集《从实招来》 《北京滋味》,电视剧本《皇城根》《青春之歌》,短篇小 说《丹凤眼》、《飘逝的花头巾》分获1980年、1981年全国 优秀短篇小说奖及1980年、1981年《北京文学》奖,《鬈毛》 获1986年《十月》文学奖,《太阳石》获《东方少年》中篇 小说奖,根据其中篇小说《找乐》改编的同名电影获1993年 柏林电影节青年影评大奖、东京电影节金奖、西班牙圣塞巴 蒂安电影节奖、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放生》获 庆祝建国45周年中篇小说优秀奖,《皇城根》获庆祝建国45 周年长篇小说佳作奖,特写《探访:大饭店W·C》获庆祝建 国45周年报告文学佳作奖等。作品有多种译本在海外出版。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赏析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赏析
骆驼祥子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以其独特的京味语言而闻名于世。
骆驼祥子的京味语言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从语言的形式上来看,骆驼祥子的京味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有许多古老的词汇和古老的语法,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古老的气息。
其次,从语言的内容上来看,骆驼祥子的京味语言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其中有许多深刻的观点和深刻的思想,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
最后,从语言的结构上来看,骆驼祥子的京味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其中有许多精致的句式和精致的比喻,使得读者能够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总之,骆驼祥子的京味语言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形式、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了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思考,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骆驼祥子》专题探究之品析“京味儿”教学设
《骆驼祥子》专题探究之品析“京味儿”教材分析《骆驼祥子》是统编本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名著阅读的重点篇目。
第三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感受“小人物”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注重熟读精思,要从小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对于《骆驼祥子》,教材建议的阅读方法是:圈点与批注。
《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给通俗朴素文字又增添了“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使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小说的地方特色。
二、学情分析这学期带着学生们整本书阅读首先进行的是《红岩》与《青春之歌》的主题阅读。
学生已掌握了“默读”“精读与跳读”“圈点与批注”等读书方法。
基本学会运用内容重构、梳理提取信息等读书策略。
对于《骆驼祥子》的阅读,在本课之前全班已经完成了作品的通读,祥子小传的撰写、洋车夫的简介这两个专题探究。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品味“京味儿”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课下查找一些资料,帮助理解。
三、教学设想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设想:由《骆驼祥子》语言特点导入,引出“京味儿”话题。
学生汇报课下收集的关于京味文学、京味小说的资料,了解老舍语言特点及《骆驼祥子》京味的体现;小组内选择一个角度,圈点批注自己感受;小组内讨论交流品析,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参加“‘京味儿’我来读”班级朗读会,要求有展示有关于片段中是如何体现“京味儿”的解说。
在资料的收集整理中了解京味文学及京味小说特点;在圈点批注品析中领会老舍语言“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在朗读和解说中,升华对老舍语言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目标1.选择专题四中的一个角度,圈点批注散发着“京味儿”的片段或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2.在小组内交流,品析,重点说说片段中是如何体现“京味儿”的。
3.小组推荐有代表性的片段参加“‘京味儿’我来读”班级朗读会。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教学设计
骆驼祥子京味语言教学设计一、引言京味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学习京味语言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京味文化的了解,也对提高汉语水平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以骆驼祥子这一经典的京味小说为例,设计一套适合初级汉语学习者的京味语言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2. 掌握部分京味语言的词汇和短语3. 能够运用所学的京味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和书写4. 增加对京味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三、教学内容1. 骆驼祥子的故事背景介绍在第一课中,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骆驼祥子这位京味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他的外貌、性格特点以及他的梦想。
2. 京味语言的词汇和短语在第二课中,教师将向学生介绍一些京味语言的常用词汇和短语。
例如:“搏命”、“赶脚”、“爷们”等。
通过听音辨识、句子填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场景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
3. 京味语言的口语表达在第三课中,教师将重点教授学生一些京味语言的口语表达。
例如:“这个问题咱不说?”、“你当我还当你是二愣子?”等。
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运用所学的表达方式。
4. 京味语言的书写在第四课中,教师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京味语言的书写方式。
例如:“菜刀嘴,豆腐心”、“人算不如天算”等。
通过练习书写这些词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和书写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学习和运用京味语言。
2. 听说读写综合教学法:通过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活动1. 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扮演骆驼祥子等角色,用京味语言进行对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听音辨识:播放一段京味语言的对话,要求学生听懂并用汉语解释对话内容。
史铁生笔下的京味:《我与地坛》备课教案
史铁生笔下的京味:《我与地坛》备课教案史铁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以其善于描绘人情世故、良心的文风而著称。
史铁生笔下的小说,往往带有浓郁的京味儿,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与事情,都能带给读者深刻的感受力和体验。
《我与地坛》就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史铁生的个人经历为蓝本创作,深刻体现了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坛文化。
地坛在北京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北京最有名的地方之一。
地坛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北京的传统文化之一。
史铁生在其小说《我与地坛》中讲述了在地坛祭月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和故事,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发展,深刻地体现了地坛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小说的叙述者是史铁生,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史铁生。
小说的开头,史铁生向读者讲述了他与地坛的渊源,以及他从小就对地坛文化的了解。
在小说中,史铁生生动地描绘了地坛祭月的场面,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这个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魅力。
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史铁生也讲述了一些趣事和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也都是有着深刻的地坛文化内涵的。
比如,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史铁生讲述了一个名叫张福贵的人物,他是一个修补钟表的行家里手。
张福贵不但解决了史铁生的钟表故障,并且在地坛祭月过程中,也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圆明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情况下解决了一件复杂的问题。
通过讲述张福贵的故事,史铁生既深入地挖掘了地坛文化的内涵,又塑造了一个新人物。
除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之外,史铁生还通过描绘景物、风景和生活细节等方面,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和特色文化。
从小吃摊到玩具城,从四合院到庙会,史铁生让读者感受到最真实的北京韵味和人情。
史铁生的小说《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浓郁的北京风俗文化特色的作品。
通过对场景、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刻画,史铁生深入地挖掘揭示了地坛文化的内在魅力和特点,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北京味。
读完这部小说,读者不但会对地坛文化和北京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会从中汲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生活启示。
《北京》教案:品味京味小吃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北京》教案:品味京味小吃和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理解小吃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学习制作和品尝一些经典的京味小吃。
4.探究北京的民俗文化,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北京的独特文化氛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北京小吃的历史和文化地位。
学习制作和品尝一些经典的京味小吃。
了解北京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感受北京的独特文化氛围。
2.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制作小吃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北京的民俗文化,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活动法本教案通过制作京味小吃和探究北京的民俗文化两个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
2.合作学习法在制作小吃和探究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合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课堂讲授法和展示法老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述和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北京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1.第一课时: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1.1.教师向学生介绍北京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思考北京的文化特色和独特魅力。
1.2.学生们可以在课下自主查找和了解一些北京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准备在下一节课进行汇报。
2.第二课时:探究小吃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1.讲解北京小吃的历史和文化地位,介绍一些经典的北京小吃,例如炸酱面、豆汁、羊蝎子等。
2.2.学生分组制作经典的京味小吃。
老师提供食材和制作工具,学生需要自行制作,完成后进行品尝。
2.3.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体验,谈谈小吃在北京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3.第三课时:探究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3.1.讲解北京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例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介绍一些传统的节日习俗,例如舞狮、扭秧歌等。
3.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了解一些传统的节日和民俗文化,准备在下一节课进行展示。
4.第四课时:展示学习成果,感受北京文化的独特魅力4.1.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所了解的北京历史和文化、小吃和传统节日等内容,让其他同学了解和感受北京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老舍·京味儿》公开课正式教案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京味儿》,使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掌握《京味儿》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京味儿》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 《京味儿》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重点:1. 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京味儿》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 《京味儿》的艺术特色四、教学难点:1. 《京味儿》的艺术特色2. 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京味儿》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京味儿》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阅读法:鼓励学生阅读老舍的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六、教学步骤:1. 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京味儿》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京味儿》,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京味儿》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4. 分析讲解:详细讲解《京味儿》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等。
5. 实践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尝试分析其他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京味儿》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八、教学反思:1. 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京味儿》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是否需要调整。
九、课后作业:1. 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
2. 结合《京味儿》的阅读体验,分析自己喜欢的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教学资源:1. 老舍的作品集《京味儿》2. 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资料3. 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评论文章《老舍·京味儿》公开课正式教案(六)六、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京味儿》。
语言应用小说 第四单元 京味小说 小说教学3个着力点-——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讲座 课件(26张)
突出矛盾
小说世界:观念更新、探索深化、类型多样 教学领域:理念滞后、知识陈旧、技法单一 1、可以用: 2、不深刻: 3、不够用:(偏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
小说阅读新知识的开发、转化
着力点1:情节与人物
1、情节图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没有揭示情节的内在规律 ---适用范围有限:传统写实小说(林教头) 2、福斯特:事件之间要有因果关系,才算是 情节。 ---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故事)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情节)
诗歌是各民族文学早期的长子
小说是各民族文学成熟期的宠儿
--反映社会、人生的广度、深度无与伦比 --小说的世界本身极为丰富,多姿多彩 --读者多,受众广 --与戏剧、电影、电视的结合能力强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小说教学:“立人”价值;阅读能力的培养
京 版
小说
散文
诗歌
戏剧
必修1 1个单元 2个单元
——小说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新课标:小说教学定位
加强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力度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 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 …思考和认识。
2、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整体把握;发现质疑;揣摩语 言)
3、注重个性化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 性阅读) 4、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 养心灵。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艺术, 体验思考,探索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3、孙绍振: ① 好的情节因果,不是实用理性的因果,而是 审美的情感因果。 ② 好情节,是把人物打出常轨,让人物的深层 心理,非常规心态暴露出来。 ③ 诗与散文大体在常态心理结构中表现人物心 灵,而小说却能打破常态心理结构,把潜在的 意识、人格挖掘出来,在情感的失衡与恢复平 衡的过程中,揭示人性的奥秘。
京味小说
• 情节、人物、环境--------小说 • 北京的语言、场景、文化--------京味 • 授课中注重这两方面的结合,才能使学生 更好的全面体会京味小说的特点。
举例
• (1)情节、场景方面讲述的是发生在京城 各个阶层的故事,展示了北京的风俗文化 • 《过年》 • 情节:写了清末北京城一户经济拮据而颇 讲礼数的旗人家庭如何度过旧历新年的故 事 • 风俗:清末旗人过年的风俗,如:守岁、 拜年、包饺子放铜钱、祈福、年关讨债、 做满月的礼数与面子、逛庙会 儿化音还能准确表现人物思想和情感。
讨论
• 1选取课文中的任何一个人物,以此人为例,来谈 谈北京人的特有的文化气质 • 2 《辘轳把胡同9号》中韩德来的“表现欲”能否 代表北京人的普遍心态? • 3寒风中的北京城——谈《过年》中的环境描写 • 4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称谓表现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 • 5我不知道的北京的那些事-------被遗忘的北京风 俗 • 6京腔京韵自多情-------谈北京话中的儿化韵(或 语气词)
不同的京味小说家的作品比较
• 第一代:老舍 • 第二代:邓友梅、陈建功、 汪曾祺 • 第三代:刘一达、王朔
讨论
• 1老舍对京味小说的贡献 • 2比较第一、第二代京味小说,看第二代京 味小说的发展 • 3谈谈新一代京味小说中的京味元素 • 4汪曾祺到底属于京派作家还是京味作家? • 5老舍京味小说与邓友梅的风俗小说之比较
本单元的教学设想
• 抓住两条线: • 共性--------京味小说 • 个性--------风格不同的京味 小说家的作品比较
一、京味小说
• 1什么是京味小说? • 定义: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 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挖掘北京人特有的 精神特质的小说。 • 2“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的区别 • “京派”注重的是人与整个社会、与大自 然的整体关系,而不太注重北京地域的色 彩与味道。
专家点评——先行者的有益尝试——评吴欣歆老师的京味小说教学
四、促进探究深入。引导学生将阶 段性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
选修课突出的是专题学习,一 个专题探究结束,学生在呈现的学习 成果中往往能发现一些可以继续深 入探究的内容,这个内容将启动下一 个轮次的探究,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就 能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深化阅读感 悟,积累阅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言语 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能够概括出来。京味小说”中人物 的三个特点——好讲究、要面子、讲 礼数,而且能在小说中找到很多例 子来分析这些特点,这说明学生的 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这是相当不 错的。但这终归只是学生自发的,自 己确定主题、确定专题、分析研究所 达到的程度。对于如何深化学生的 这种探究深度,从而帮助学生更好 地形成探究能力,教师还可以再做 一些努力。
第三,如何使汇报和交流的形 式更加丰富。选修课上的学习成果 汇报和交流的形式还可以再丰富一 些。宣读小论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或 其他的汇报形式都可以,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对小论文再做一些评 注,然后让大家来谈一谈读这篇小 论文的感觉。虽然一节课不可能采 用多种形式,但我们应该在这方面 多做一些探索。
教学频道。新课程
BEIJING EDUCATIoN
出的新的要求。二是教师对学生学 习这个专题全过程的要求和组织更 加细致,更加到位。教师在这个教学 设计中关注的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内 容,而且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前前后 后,甚至是影响学生今后学习的方 方面面内容。这比必修模块对教师 的教学要求更高了。三是在课堂上, 教师不是简单地去组织学生讨论, 而是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 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进而 达到一定的鉴赏目的。
tit掌l曩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o新课程
三个角度赏析京味
三个角度赏析京味XX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XX的人事,塑造了XX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XX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写XX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XX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XX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XX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XX用原汁原味的XX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首先XX小说中大都是写XX真实的地理环境。
这是因为XX的西北角是XX的摇篮,于是它也就自然而然地是XX小说中的背景和人物的摇篮。
如《骆驼祥子》以西安门大街、南北长街、毛家湾、西山为主:《四世同堂》中XX把小说的故事定格在一条僻静狭窄的小羊圈胡同,把它描述为“一个葫芦”:“嘴”窄小,“脖子”又细又长,只有“胸”和“肚的位置才展开一块空地,周围有六七家院门。
这些描述详尽绘出了小羊圈胡同的地理环境。
这些以XX为背景的真实地理环境是XX最熟悉的,同时这些真实性又增加了XX小说故事的真实性、亲切感、立体感,而且使小说中充满了“京味儿”。
其次,XX对XX美丽的自然景观是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写到的北海、护国寺、西山、北山、积水潭的美丽风光,是XX心目中XX的样子。
他写北海白塔的美丽和红墙春色,也写西山北山的冬、积水潭的夏。
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骆驼祥子》、《正红旗下》这四部小说中XX都写到了积水潭,其美丽的风光描写令人神往。
在xx的小说《赵子曰》中的风光绘画简直就是一首诗,那娇嫩刚变好的小蜻蜓,也有黄的,也有绿的,从净业湖而后海而什刹海而北海而南海,一路弯着小尾巴在水皮上一点一点,好像xx就是一首诗,它们在绿波上点着诗的句读。
净业湖畔的深绿肥大的蒲子,拔着金黄色的蒲棒儿,迎着风一摇一摇的替浪声击着拍节?正因为XX的自然景观都像积水潭这般丽,富有朝气,所以XX不惜笔墨地再三咏叹,以显示古老XX的魅力。
不仅如此,XX用XX话描绘在XX街头上祭灶时节的气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味小说”专题教学设计与评析作者:吴欣歆刘宇新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年第09期编者按:开设选修课,可以说是这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项大的改革。
2008年9月起,选修课将开始大量进入课堂教学。
2008年的4月中旬,北京市顺义区教委就在顺义一中开展了新课程改革经验成果展示、研讨活动,其中,吴欣歆老师就选修课的教学,做了“京味小说”选修专题的教学展示,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的刘宇新老师结合如何开展选修课的教学问题对这节课做了详细点评。
这里辑录吴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后反思以及刘宇新老师的点评,以期对教师们新学期的选修课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教学设计——“京味小说”专题教学设计◆吴欣歆一、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利用必修阶段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养成的学习习惯学习选修模块;引导学生自主选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方式,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各个阶段学习的成果,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选修模块的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设计意图选修模块的学习重点是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定的,学习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有效解决。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设计学习流程,安排学习活动;二是发现问题,采用个别指导和集体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三是将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推进学习的深入。
三、教学过程本单元的学习共用10个课时,每课时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方式如下。
第一课时学习任务:第一,自读“泛读导引”《京味小说别开生面》,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京味小说”?2.“京味小说”和“京派小说”有什么区别?3.“京味小说”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第二,梳理阅读心得:1.阅读“泛读导引”后,我最想了解“京味小说”的什么?2.阅读“泛读导引”后,我最想读的“京味小说”是什么?第二课时学习任务:自主阅读专题(四)的篇目,以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和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第三、四课时学习任务:自主阅读专题(四)的篇目,自主选择篇目,拟订学习主题,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500字左右的小论文。
学习流程:读书——思考、质疑——明确学习专题——拟订题目——查阅资料——完成小论文的撰写。
第五课时学习任务:阅读同学撰写的小论文,交流阅读体会,记录其中有价值的选题。
学习流程:学生自愿结组(每小组10人),小组同学循环传阅小论文,用旁批的形式记录阅读体会,在笔记本上做好摘录。
在学生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随时介入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修正、提升,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下课前提交自己渴望继续探究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探究题目,将学生分成5个合作学习小组——人物组、语言组、文化组、“新京味小说”研究组、新旧北京变化研究组。
第六课时学习任务:在多媒体合作学习教室分组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边查阅边讨论、整理,并选择主要内容打印出来,为下节课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讲授搜集和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1.准确提取关键词使搜索更加快捷;2.比较同类资料,在搜索的过程中筛选;3.加工整理文字资料,以方便查阅。
第七课时学习任务:各组分别交流查阅的资料,继续分析、比较、筛选,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如果以论文形式呈现要进一步讨论论文的题目和内容提纲。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以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寻求解决方案。
第八课时学习任务:按照讨论后的内容提纲,各组组员独立撰写小论文。
第九课时学习任务:各组组长组织交流组员的小论文,选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整合成本组的学习成果,准备在全班汇报交流。
第十课时学习任务: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同学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教师反思——转变教师角色,凸显选修特点◆吴欣歆在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教师角色的变化带来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教师关注的不再只是讲什么、问什么,而是如何设计合理的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使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自然得以实现时,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也就能够自然得以凸显。
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设计学习流程,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阅读经验在选修阶段,教学设计的重点已不再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而是“学什么”和“怎么学”了。
因此,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上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学什么”,涉及到学习内容的选择,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专题,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选题指导。
“怎么学”,最关键的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如何运用合理的学习流程一步步推进学习的深入。
学习流程的设计与学习内容和学生旧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经验密切相关,合理的流程设计要尽力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突出选修课“专题学习”的特点,基本思路是:积累知识,总体认识——整体阅读,整体把握——单篇研读,选题探究——展示成果,交流碰撞——整体研读,综合选题——呈现成果,解决问题——选择角度,深入探究。
从学习流程的设计上来说,学生在不断深入研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不断深入研读,研读与探究相辅相成,最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知识和方法在选修课上,自主、合作是主旋律,教师的“讲授”是学习过程的有益补充。
教学内容在教师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常常随机生成,在这种状态下,教师“讲”在学生需要时,教学内容处于“最佳呈现时机”,对学生的帮助作用非常明显。
例如,在各小组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向老师求教如何可以使检索更加有效,这虽然不涉及语文的知识,但涉及到针对语文专题学习的信息素养,教师就要讲授一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一般方法;再比如,教师可能“预设”了引导学生选题的教学内容,但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能够自主选题探究,这个内容就只能“忍痛割爱”。
应该说,在选修课上,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呈现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发展状态不断调整以求“最佳呈现”,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效性。
三、介入学习过程,及时发现问题,个别指导与集中讲授相结合在突出学生自主性、选择性的同时,教师还要随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修正、提升。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有共性的问题集中解决。
在学习京版教材选修(四)“京味小说”专题的过程中,教师个别指导的问题有:1.在《过年》的美好中作者为什么要插入对沙尘暴的描写?2.写《过年》,为什么要先写“六、七月”的父亲,这与“过年”有什么联系?3.民国时期汉人和满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大家普遍存有疑问的问题有:1.如何分析京味语言的表达效果?2.“京味小说”中的人物到底有哪些共同特点?3.“京味小说”中的人物称谓表现了北京人的什么特点?另外,针对学生在大量占有资料后普遍存在抛开作品只研究资料的倾向,教师可以采用集中讲授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探究的基本思路:我在小说中关注到了什么?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搜集到了哪些相关的观点?最后形成的观点是什么?要用什么方式呈现?这样的梳理能够在讲清本单元的重点、核心的同时,保护学生拓展认知领域的热情。
个别指导和集中讲授的结合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促进探究深入,引导学生将阶段性学习成果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选修课突出的是专题学习,一个专题探究结束,学生在呈现的学习成果中往往能发现一些可以继续深入探究的内容,这个内容将启动下一个轮次的探究,这样循环往复,学生就能在逐层深入的探究中深化阅读感悟,积累阅读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言语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都可以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成为学习新的起点。
教师可以“借力发力”,借助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探究的深入。
例如,不同的学生在单篇研读中选择了不同的探究角度,展示这些学习成果,利用交流与碰撞,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选题中建立起联系,为学生结合整个单元选题探究打好基础。
在选修课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像是在爬山,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以爬到不同的高度,不同喜好的学生能看到不同的风景。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应以帮助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站在学生身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指导,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
这样,学生不仅能拥有选择权,还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更好地行使选择权。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专家点评——先行者的有益尝试——评吴欣歆老师的“京味小说”教学◆刘宇新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欣歆老师做了一节区级研究课,课题为“京味小说”。
这一课题是语文新课程选修课中的一个内容。
吴老师的这节课作为北京市选修课预实验研究的一部分,为日后选修课的开设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吴老师的这节课,在以下三个方面带给人们有益的启示。
一、实现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自然衔接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要在关注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根据学生的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这种“共同基础”和“个性特长”,体现了必修与选修的相互关系。
吴老师的这节课就把“共同基础”和“个性特长”很好地衔接在了一起。
在“京味小说”这一专题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吴老师运用到了北京版教材必修(一)至(五)中讲到的小说的相关知识,例如,小说的一些基本要素以及人物的描写、情节的安排等。
“京味小说”的教学设计是在前面必修课完成对小说一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小说的特色发展。
所以说这节课的实施,是在必修课打下的基础之上,继续提升学生对于小说特色的认识。
这种“衔接”在推进选修课时必须要坚持。
二、有效地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三种能力在吴老师的“京味小说”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选修课可以更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种能力,即一定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这既是高中教学的基本目标,又是高中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同时也是高中教学质量的保证。
吴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设计研究专题,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几篇“京味小说”中去品味人物和语言,这无疑又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审美能力;最终又让学生自己撰写小论文,就更是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这种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的这三种能力上更有效。
三、恰当地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吴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新的角色定位。
这种定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很好地设计了一个围绕“京味小说”这个专题的教学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