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学习方法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论语十则文言文原文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出处:《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 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注: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
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注释》,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论语十则》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
《论语十则》原文翻译及重点字词解释论语十则细讲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
《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则》文言文翻译及解析有哪些?今天小编分享一些有关《论语十则》初中文言文翻译及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十则》文言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翻译及解析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一、激趣导入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
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对。
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
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二、整体感悟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2、朗读成诵: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
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
论语十则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其次表现在人物个性描述上。第三,丰富的感情色彩。第四,场景感强。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体现在语言艺术方面,通俗平易,明白畅晓,口头语言为主,精粹、洗练、典雅、严谨,形成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的独特风格。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出现。句式灵活多变、舒展自如、长短不拘,有很强的表现力,尤其善于把深邃的哲理凝聚于具体形象之中。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1.口语化语言
2.简约凝练
3.叠句,排比,如诗一般
4.传神的虚词
5.多句并列
应用比喻形象说理
7.富有哲理,启发性强
《论语》的文学价值还表现再人物个性描述上《论语》不是人物,重在记言而略于记行,记小事多记大事少,多记片段而不求系统,但即使这样,人们从《论语》中仍可看出孔子的性格面貌,特别是他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精神,对学生认真严谨、热情诚恳的态度,使人感到如目见耳闻可亲可敬。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则见于《里仁》篇,第七则见于《述而》篇,第八则见于《泰伯》,第九则见于《子罕》,第十则为《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高二语文教学中,论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论语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
通过研读论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人文素养。
因此,本文将根据高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一套论语教学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知识;2. 掌握论语中的十则言论,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3. 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教学内容十则论语篇章的学习和解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15分钟)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程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论语篇章(6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读一则论语,并总结其主题和核心思想。
随后,小组进行展示并讨论。
3. 上台讲解(30分钟)分析每则论语的背景知识、核心观点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价值和意义。
4. 分组讨论(40分钟)请学生根据所学论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组讨论并撰写小组作业,涵盖论语在当今社会的运用和实际意义。
5. 课堂展示(20分钟)各小组进行作业展示和互评,促进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的理解与欣赏。
6. 总结提问(1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反思自身的学习收获。
五、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课堂讨论,加深对论语的理解。
3. 互动教学法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评价根据学生的小组作业,评价学生对论语思想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论语原文及注释材料提供学生所需的论语原文和相关注释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论语。
《论语》十则 每则翻译_意义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过的知识按时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4)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5)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6)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 ùn,生气,发怒。
(7)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8)曰:说,说道。
(9)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0)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11)不:不是。
(1)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2)自:从。
(13)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曾子像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论语十则作者:孔子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
《论语十则》原文及翻译、注释等第一则: 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非常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探讨学问,不也非常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而:连词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自:从知:了解而:连词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论语十则翻译、解析
论语十则先秦:佚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七年级上古诗文名句
七年级上古诗文名句一、《论语十则》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择善而从)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扁鹊见蔡桓公》:讳疾忌医三、《乐羊子妻》1、说明为人必须洁身自爱,不能贪财好利: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2、说明学习必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四、《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实写,平淡,耕种情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虚写,幽美,月夜归耕图)道狭草且长,夕露沾我衣。
(实写,平淡,归途情况)衣湿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虚写,愿望,强调不要在污浊德显示世界中失去自我)五、《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名句:清幽恬静的山村风光,从近到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名句:以动物写西湖早春风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名句:以植物写西湖早春风光)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七、《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庭院中环境,简朴、清净、勤快)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名句:周围的自然环境,拟人,山水有情)八、《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丰收年景,农民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曲折多变的景色,名句,富含哲理)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日前夕的热闹)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论语十则学习态度
论语十则学习态度相信很多人在中学时代都已经学习过论语十则了,这论语十则主要是孔子的学生把孔子的话汇编成书就成了这流芳百世的教育典范了,论语十则关于学习态度是怎样说的?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论语十则学习态度,希望对您有用。
论语十则学习态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论语十则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十则快速记忆法
论语十则快速记忆法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中的十则经典语录,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需要记忆的重要内容。
下面介绍一些快速记忆《论语》十则的方法。
一、学会分类记忆
《论语》十则经典语录,可以分为“仁爱”、“学习”、“修身”、“治国”、“处世”五个方面。
我们可以将这五个方面分别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记忆每个经典语录的内容。
二、学会联想记忆
联想记忆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记忆内容。
例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让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样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这句话的含义。
三、学会背诵记忆
背诵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记忆内容。
我们可以将《论语》十则经典语录背诵下来,这样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回忆起来。
四、学会应用记忆
学习《论语》十则经典语录,不仅仅是为了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
我们可以将这些经典语录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论语》十则经典语录是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借鉴的智慧,同时也是我们需要记忆的重要内容。
通过分类记忆、联想记忆、背诵记忆和应用记忆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记忆和应用这些经典语录,从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