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实用11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
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
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第45页)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部经典,阅读《论语》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十则名言的学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中的道德观念。
第一则学案:父母之言经文:《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中强调了子女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阐述这则经文的含义,分析为什么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应有之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孝心。
第二则学案:言必行之经文:《论语·述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坚持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言行一致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言必行之的原则。
第三则学案:乐学好问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论述这则经文,阐述为何乐学好问是一个人具备良好素质的表现,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好奇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学案:友善待人经文:《论语·述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与人为善的原则。
学生可以通过解读这则经文,探讨为什么要温故而知新以及如何通过善待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则学案:德行与修身经文:《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案分析:这则经文强调了德行及修身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这则经文,探讨为何君子要追求高尚的德行,并通过例子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第六则学案:诚实守信经文:《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君子不器。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优秀教案设计(精选9篇)《论语》十则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3预习指导: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愠罔殆谓哉焉诲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一、三分钟演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3.通假字4.朗读与背诵5.四种特殊句式:四、朗读指导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处理方法: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八、小结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2.背诵全文。
B类3.默写全文。
C类[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 10.《《论语》十则》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
【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难点【相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学习字词生字: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厌:满足。
【参考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见到贤能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要自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论语十则导学案
课题
《论语》十则
姓名
徐可佳
学科
பைடு நூலகம்时间
学习
目标
1、读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2、能概括每则的主要意思。
3、讨论课后练习题,说说“君子”人格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过程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知人论世,参考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其核心思想。
三、再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圈画疑难点。然后把相应的句子写在学案上,对难解的字词做好标识。
第二课时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质疑解疑交流展示
一、轮读课文。
二、自主完善学案中第一课时的三、四、五题。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质疑解疑(生质疑,师生解疑)
五、课堂检测:见大屏幕(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六、交流展示:课后题
七、点拨与提升:
1.关于孔子的“礼”与“仁”的学说
2.富贵与“义”
3.克己复礼
八、作业:
课后练笔:
题目:1、我看“君子”
2、《论语十则》---则的启示
语
言
积
累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难解字词句:
四、在课本上写出每则的主要意思
五、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积累:
(一)、注音:
盍()诲()裘()
敝()肱()少()者怀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十则学案
六、理解探究
1.试着翻译课文。
第一则:
第二则:
第三则:
第四则:
第五则:
第六则:
第七则:
第八则:
第九则:
第十则:
2.从《<论语>十则》中我们应该学到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释疑:
1.用文中的话回答对待“贤”与“不贤”我们应该怎样做?
2.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己所欲”时就要“施于人”吗?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学习重点
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解释;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整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懂得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课前预习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
3、给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 乎 愠() 三省() 传()不习乎曾()子 罔() 殆() 诲()女()知之乎弘()毅() 凋() 焉()哉()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课后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2、翻译下列句子: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用的重点文言实词,正确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3、理解各则名言警句,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名言警句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反省自我,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仁”和“恕”的真意,开阔胸襟,提高个人修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十则语录的内涵。
难点:激发自我反省,感悟名言警句对自身修养的意义并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文导入先向学生提问(你们对孔子和《论语》了解多少?),再运用多媒体播放山东济宁“孔庙”的视录像与讲解和电影《孔子》中的经典片段,加深学生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
孔子被后世成为“至圣”,也就是说他是圣人中的圣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
今天,我就和同学们去孔子以及他的学生们那里儿汲取一点智慧。
二、初步感知1、仔细听课文的朗读示范,注意字音和断句,完成下列填空题。
(1)论()语.(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4)三省()吾身.(5)传()不习乎.(6)学而不思则罔().(7)思而不学则殆().(8)诲()女()知之乎..(9)是知()也.(10)弘毅()..(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2)其恕()乎.2、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老师听后指导,纠正断句,划分节奏,展现句子的层次关系.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教案1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语文:2.10《论语十则》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0课《论语十则》学案教师寄语:“半部《论语》治天下”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解读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资料袋:1、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学习过程字词积累1、读准下列字音、并记住它们的意思。
①论语(lún) ②说(yuè):通“悦”,意思是愉快。
③诲女(rǔ)知之乎:同“汝”,人称代词“你”。
④是知(zhì)也:通“智”,聪明。
⑤愠(yùn):生气,发怒。
⑥三省(xǐng)吾身:察看,检查。
⑦传(chuán)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⑧罔(wǎng):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⑨殆(dài):有害。
⑩弘(hóng)毅:强毅。
自主理解2、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论语》十则学案
总第(15 )课时
《论语》十则
一、学习目标
1、读课文,背书下注释
2、课文阅读研讨,归纳知识点。
3、完成练习题。
二、重点:实词与名句积累;理解文章内容
三、难点:学习文章的写法
四、学习指导
1、读文正字
2、译文
3、背诵书下注释
4、读课文研讨归纳知识点小组交流
5、完成阅读训练
五、当堂训练
1、《论语》是记录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孔子,名字,时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家。
3、解释实词:
时习说愠
君子吾日
三省信传
罔殆女
是知弘毅
凋其恕
4、《论语》十则中有写学习方法的,有写学习态度的,也有写品德修养的,请各写出两个例句:
学习方法:(1)
(2)
学习态度:(1)
( 2 )
品德修养:(1)
(2)。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语十则》,旨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语录,期望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仁爱之心和诚信品质。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此外,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论语十则》学习的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重点包括孔子的仁爱观、学习观、道德观等方面,需要认真研读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难点则在于如何将这些古代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此外,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古雅,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和理解其语言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思考与实践,努力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出自《论语》?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的是哪种思想?A. 仁爱B. 忠诚C. 谦逊D. 勇敢三、简答题1. 请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标题: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学生将了解并理解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论语十则的介绍与分析:学习并理解《论语》中十则的内容、背景和涵义。
2. 文本阅读与解析:学生通过阅读《论语》文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重要观点和表达方式。
3. 论语十则的讨论与解读: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理解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相关活动:例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论语》中的道德准则。
5. 作文撰写:引导学生从论语中得到的启示或触发的思考,写一篇小议论文,表达对其中一则道德准则的理解和看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介绍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
2. 文本阅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论语》十则相关章节,理解文本的文字表达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并展示对某则论语的理解和看法。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听一些学生分享的讨论结果。
2. 课堂讲解:老师对《论语》十则进行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应用。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对话场景,理解并感受其中的道德准则。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反思。
第三课时:1. 复习: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询问学生对于论语中道德准则的理解和应用。
2. 个人思考:让学生思考并记录下自己对某则论语的理解、感悟和应用。
3. 作文撰写: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写一篇小议论文,表达对某则道德准则的理解和看法。
4. 交流展示:学生逐一交流自己的作文,互相倾听和评价。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与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第一篇:《论语》十则教案《论语》十则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板书:政治上:主张仁义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语录体(格言体)《论语》的体式对话体叙事体板书: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反复诵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
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找出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结合注释或者工具书找出适当的词义项,然后会通顺翻译;2.学习孔子不断努力、安贫乐道、克己复礼的处世态度;【文化常识】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熟悉字音】踰()盍()诲()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二、课文自习:根据页下注释和工具书找出重点字词并释义1.《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重点字词自释:思考:这一则研讨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重点字词释义:思考:这一则研讨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公治长》: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积累其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课时:2课时一、基础自学【课文导读】《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
其中善于学习和个人修养的语录很有借鉴意义。
它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远的影响,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论语>十则》是从中节选的十条,整篇都是人生格言,或谈求知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修身做人,都给人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其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等都是妇孺皆知的修身养性的名句。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首先要会读会写“愠,罔,殆,哉,悦”等生字,能理解并运用“温故知新,三省吾身、死而后已、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其次要了解并记住文言文中常出现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还要能区别、熟记文中谈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不同语句,并联系实际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注解: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解: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学案
10、《〈论语〉十则》学案(3课时)姓名第一课时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了解《论语》和孔子二、自主学习1、了解《论语》2、了解孔子3、学生试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4、听读课文,感受语言之美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人不倦. ()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 松柏之后凋. ()其恕.()乎5、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语气(二)串讲课文,理解文意6、分析第一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解释句中词语说:愠:不亦……乎: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7、分析第二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②解释句中词语日:三省:为:信: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三、当堂训练1、孔子名___, 字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 ____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3、注音愠()论()诲()柏()殆()弘()罔()第二课时一、了解目标3、积累词语,理解课文,掌握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4、学习古人严警治学珍惜时间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自主学习1、分析第三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解释句中词语故:可以:为: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2、分析第四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解释句中词语罔:殆:而:③口头翻译本则文字④朗读背诵本则文字3、分析第五则①学生朗读,用“/”划分节奏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互补•<论语>十则》学案单元目标:1.通读四篇儒道两家代表作品,疏通文意,落实重要文言诗句知识;解读文章思想内涵,并适当补充相关观点,以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与认识。
2.对儒道两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文化心理和文化人格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大致理解儒道互补在现实社会人生中的运用价值。
3.加强诵读,背诵一些片段,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疏通文意,落实重要词句,解读文章思想内涵,读出自己的体会与认识;补充《论语》中与“君子”“仁礼义”等相关的重要观点,加深对儒家思想的了解;背诵十则《论语》,引导课外有重点地阅读《论语》经典语录,增加积累。
相关链接: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自主学习:㈠文言基础知识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曲肱()诲()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不逾矩()B.写出加点字的通假字。
①可谓好学而已(已:通“矣”)②知者乐,仁者寿(“知”通“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
C.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盍各言其志?()④愿无伐善,无施劳()()⑤饭疏食()⑥请事斯语矣⑦小人长戚戚()⑧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⑨天下归仁焉()⑩一日克己复礼()D.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㈡学生根据注释,口译节选各则,并思考与批注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试背诵课文。
合作探究:1、诵读课文,选出一二则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录,说说它所表达的观点及自己对这一思想的阅读体会和认识。
2、结合阅读指南,说说《论语》十则主要表达了怎样的儒家思想观点?《论语》中多次提到“君子”品性,你能梳理出多少有关语录吗?联系日常的为人处世,讨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人格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我的疑惑:总结归纳:学习本课,你对儒家思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吗?训练评估:课堂检测:一选择题。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敏于事而慎于言慎:谨慎,慎重B 愿无伐善,无施劳施:施加C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由:听凭D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从事1.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吾十五而志于学不义而富且贵B 诲女知之乎高余冠之岌岌C 愿无伐善自矜功伐D 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3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组是:A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既来之,则安之B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饭黍粱者餍,餐糟糠者饱C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衣锦还乡D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窈窕淑女,钟鼓乐之4 下列关于《论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成书于战国初期,是儒家经典之一。
B “仁”“义”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述而》里,孔子就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C 在《论语颜渊》里,孔子说要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回复到礼教的要求上来。
D 《论语学而》篇里提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君子不应过分看重物质条件,而应注重精神追求,即“好学”。
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3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课后作业诵读下列<<论语>>名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与此相反。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巧言乱德。
小不忍则乱大谋。
(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当仁,不让于师。
(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有过失时,好象日蚀月蚀一般。
他犯的过,人人皆得见之;当他改过时,人人又恢复仰望崇敬之心。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策划事情,有没有尽心?和朋友相交,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我所传授的学业,有没有不纯熟的地方?”◎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读书人心胸不可以不宽大,志气不可以不坚强,因为他要担负重责大任,而且要走很远的路。
他以行『仁道』于天下为己任,这个责任是不是很重大,至死方休,这段路程是不是很远呢?”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要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没有才能。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各人志气行业不相同,就无法相互策划考量了。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孟子见梁惠王》,口译全文,落实词句含义,总结文章所传达的孟子的思想观点,理解它与孔子思想的联系;补充阅读<<孟子>>名句,加强思想与文化的积累,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
相关链接:一、孟子其人其书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
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二、孟子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孟子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