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导学案(已整理)

合集下载

《论语》十则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十则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启示。

《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思想,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髓。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论语》的十则,本文将对这十则进行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收获。

二、《论语》十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子曰:“仁者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8.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分析与解读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巩固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去学习、去实践,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2.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我们应该以己所不欲之事,勿施于人,换句话说,要对他人保持尊重和善意。

3.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我们要善待自己的朋友,对他们心存感激和关爱,同时不要忘记承担自己在友谊中的责任。

4. 子曰:“仁者无忧。

”这句话表达了仁者的内心状态。

仁者不但有爱心和善意,还有智慧和勇气,因此他们的内心始终清净无忧。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才能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经验。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去实践、去总结,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易误读字踰矩( ) 诲.( ) 曲肱.( ) 戚.戚( )二.通假宇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三、名句背默1.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外在的饮食和居住安定,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教诲子路要有认真求学态度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两句,写君子和小人行为品性的差异。

4.《论语》中孔子提出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学习境界的名句是,。

5、《论语》中,两句,反映出孔子不受不义之财的义利观。

6.孔子认为达到“仁”需要做到“四非”,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五、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点拨】: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锦山蒙中导学案
课题
《论语》十则
姓名
徐可佳
学科
பைடு நூலகம்时间
学习
目标
1、读文,能正确疏通文意.
2、能概括每则的主要意思。
3、讨论课后练习题,说说“君子”人格对我们的启发意义。
过程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知人论世,参考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其核心思想。
三、再读课文,参考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圈画疑难点。然后把相应的句子写在学案上,对难解的字词做好标识。
第二课时
学习方法:合作讨论质疑解疑交流展示
一、轮读课文。
二、自主完善学案中第一课时的三、四、五题。
三、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四、质疑解疑(生质疑,师生解疑)
五、课堂检测:见大屏幕(解释字词、翻译句子)
六、交流展示:课后题
七、点拨与提升:
1.关于孔子的“礼”与“仁”的学说
2.富贵与“义”
3.克己复礼
八、作业:
课后练笔:
题目:1、我看“君子”
2、《论语十则》---则的启示




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③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⑥克己复礼
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难解字词句:
四、在课本上写出每则的主要意思
五、完成下列文言知识积累:
(一)、注音:
盍()诲()裘()
敝()肱()少()者怀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七年级上10.《论语》十则 导学案

七年级上10.《论语》十则 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会读会翻译本文,学会进一步去学习文言文。

2、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成语、格言、警句等。

3、能把文中的学习方法和修身原则学以致用,进一步完善自己。

预习提纲一、基础知识1、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孔子、论语及儒家相关知识等)2、查工具书,结合课堂检测1,学习重点字、词,并从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进行归纳。

3、听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语气停顿等,翻译课文。

二、能力提升4、反复诵读课文,归纳每则语录的中心意思。

5、这十则语录主要集中在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试从以下三点归纳。

相关语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6、结合以上三个方面,概括出成语、格言、警句等,并谈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三、拓展延伸7、与课文相对照,自己在学习、态度、做人等方面做得好与不足的地方或就某一点、某一句、某一成语,谈谈自己的感想。

上课流程一、由《两小儿辩日》故事导入;二、学生结合课堂检测1、2,展示基础知识部分1、2;三、听读课文,展示基础知识3;四、再读课文,展示能力提升4;五、理解课文,展示能力提升5;六、背诵课文,展示能力提升6.七、全班自由展示拓展延伸7. 课堂检测1、给下列字词注音或解释。

不亦说.乎愠.君子谋忠是知.也凋.齐恕弘毅三省.罔.殆.诲愠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而道远2.孔子,名,字,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家,家,学派的创始人。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2)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语句是:。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4、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文化一直沿袭到现在都值得颂扬,你能说出现代社会提倡的一个已在《论语》中存在的流行主题理念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宽容快乐回收站:(谈感想、体会、收获)。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4)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8)一、学习目标学习《论语十则》,旨在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研读这些经典语录,期望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仁爱之心和诚信品质。

同时,也希望通过学习,能够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技巧,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

此外,还希望能够通过学习《论语十则》,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论语十则》学习的重难点在于深入理解孔子的思想精髓,把握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其中,重点包括孔子的仁爱观、学习观、道德观等方面,需要认真研读并体会其中的深刻内涵。

难点则在于如何将这些古代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此外,由于《论语》的语言较为古雅,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和理解其语言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思考与实践,努力将孔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是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思想的创始人。

二、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句不是出自《论语》?A.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表达的是哪种思想?A. 仁爱B. 忠诚C. 谦逊D. 勇敢三、简答题1. 请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含义。

《论语》十则 导学案

《论语》十则 导学案

罗一中课堂指南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魏园华审核课题:10、《论语》十则课型:新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一、预习导学(一)走近作者,由每个小组查找资料然后互相交流。

(1)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yì)(现在山东曲阜)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为“圣人”。

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2人,有“弟子3000,贤人72”之说。

(2)题解:《论(lún)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之书。

(二)、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进而读顺全文。

(完成下列字的读音,如有补充就写在下面)。

lún yuèyùn xǐng chuán wǎng d ài huìrǔzhì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罔殆诲女知之是知也(三)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四)借助有关资料疏通文义。

找出下列的知识点:1、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智慧,聪明。

)2、重点词语的含义。

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可译作“但是,可是,却”。

)学而不思则罔(1)、而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然后,并且”。

)温故而知新(2)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为人谋而不忠乎(而:无实义,可不译。

)(3)知温故而知新(知:“知道”。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论语》十则导学案《论语》十则导学案一、认识先贤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二、《论语》简介1、《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

共20篇,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2、常识扩展“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三、经典研读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重点字词饱:饱足安:安逸,舒适敏:敏捷,勤快于:对于(在)而:表并列慎:小心,谨慎就:靠近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焉:语气助词已:通“矣”,了(2)翻译: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3)研讨:此则讲了哪些方面的问题?(这一则谈的是学习的态度、表现和要求)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重点字词有:通“又”。

于:在。

立:自立。

不惑:遇事不疑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遵从,随。

踰:逾,越过。

矩:规矩。

(2)翻译:先生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事不疑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但不超越规矩。

论语十则 导学案

论语十则 导学案

25、《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孔子,了解儒家文化的精髓过程与方法1、理解十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2、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为人处世。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向古人学习,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态度和品德修养。

2、理解大意,学习古文的方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生齐答:有兴趣。

(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介绍孔子及其《论语》: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2、《论语》是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3、欣赏孔子相关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三、预习检测: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理解和分析:课文十则分为三部分,讲述的是做人的道理。

第一至三则,讲个人的道德修养。

一日三省、见贤思齐、宽容第四至八则,讲个人的抱负追求。

远大的理想抱负,讲求仁义道德第九至十则,讲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
【课文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
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
乎? 传不习乎?”
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十则学案

论语十则学案

中国文化经典《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熟读、背诵一些片段。

学习难点1、了解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2、熟练背诵全文3、重点虚词:主要是“于”、“而”、“之”、“且”,请学生针对原文,选择例句自己归纳其用法。

4、学生根据注释,依此翻译节选各则,并思考每一则所反映的儒家的思想是什么,体会孔子思想的博大与深邃。

学习方法:诵读法研读法学习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更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

(二)孔子、《论语》简介孔子(公元前552或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建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今本《论语》共二十篇。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三)检查学生预习内容。

课前预习内容A.语音盍()诲()裘()敝()肱()少()者怀之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乐(),仁者寿。

B.通假字1、可谓好学而已(”)2、知者乐,仁者寿();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重点字词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③敏于事而慎于言回虽不敏④五十而知天命⑤是智也⑥盍各言其志⑦愿无伐善,无施劳⑧天下归仁焉⑨小人长戚戚⑩一日克己复礼D.本课中所涉及的成语与格言。

10《论语》十则_导学案

10《论语》十则_导学案

10《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每则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流畅地背诵课文2、能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并记住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1、会解释每则中重点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会。

【资料链接】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自主预习】(一)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孔子,名字,春秋时()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是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记录的书,是一部体散文集。

《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3、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 )女.( )知之乎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4、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再想想现代汉语含有该字的词语或成语,比较词义是否相同。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难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预习提纲】1.文学常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字词。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â邑)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3.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4.重点词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5.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试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三个方面归纳文章中的句子。

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合作展示】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

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3.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1)成语类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思考下面的问题。

(1)“学而”章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

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

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2)“温故”章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3)“诲女”章《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

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

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5)“岁寒”章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检测反馈】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学而》)⑶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⑷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⑸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⑹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⑻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6分)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⑶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⑷温故而知新()⑸学而不思则罔()⑹择其善者而从之()2.《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3分)3.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3分)4.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5分)5.“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5分)6.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4分)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4分)8.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4分)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5分)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1.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写)(5分)12.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4分)13.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4分)1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学习心得】10.《论语》十则【预习提纲】5.(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合作展示】4.(1)“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

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5)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检测反馈】1.⑴表并列⑵表转折⑶表并列⑷表承接⑸表转折⑹表承接2.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3.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为人的态度即个人修养4.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5.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在大难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

意思相近即可10.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⑵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⑷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11.任重而道远12.“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