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版
《论语》十则导教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儒家、道家两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看法,如“仁”“礼”“义”“孝”“道”“自然”“无为”等,并能有自己的领会。
2.对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及其互补性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此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二、增补资料1.作家作品( 1)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从小就对“礼”感兴趣,年青的时候便精晓“礼”,曾到东周向老子问“礼”。
孔子30 多岁就已经很有学识,在诸侯国中有了一些名气。
35 岁时,为避鲁国内争,孔子去了齐国,齐国不可以用他,他又回到鲁国。
在他50 岁的时候,鲁定公起用他,并渐渐器重他,他在政事上很有作为,在外交斗争中也获得了成功,鲁国的民风很快大有改良,这是孔子政治上最愉悦的一段期间,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
但鲁定公最后懒惰于政事,对孔子等人也慢待起来,孔子见机而作,带上学生开始漫游列国。
14 年后,孔子返回鲁国,致力于整理文件和教育弟子,以此而终。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首创人,他的思想较为全面地保留在《论语》一书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共 20 篇,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这一书名的由来,据《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论语》的篇名是从各篇开头部分摘取的两三个字,并无特其余意思。
2.背景资料春秋期间,西周那种邦国分封制度(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国朝奉周天子,为王室效劳)已被打破,周王室地位衰微,无力掌控、拘束各诸侯国。
各诸侯国致力于武力讨伐,争强图霸。
天下争战不停,动乱不安。
春秋后期,诸侯国的数目已大大减少,只剩下十几个。
而诸侯国内部的矛盾又突显出来,许多诸侯国的国政被国内公族、卿医生掌握,公族、卿医生和国君之间矛盾尖利,甚至出现了国君被逼出逃、臣子弑君篡国的事情。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识《论语》,走近经典。
教学重点: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各则语录的字面意思。
教学方法: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各则语录,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疑导拨法。
教学过程:。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一.易误读字踰矩( ) 诲.( ) 曲肱.( ) 戚.戚( )二.通假宇可谓好学也已.(“已”,通“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明智)三、名句背默1.孔子认为君子不追求外在的饮食和居住安定,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谓好学也已。
2.孔子教诲子路要有认真求学态度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两句,写君子和小人行为品性的差异。
4.《论语》中孔子提出学习分为“知学”“好学”“乐学”三个学习境界的名句是,。
5、《论语》中,两句,反映出孔子不受不义之财的义利观。
6.孔子认为达到“仁”需要做到“四非”,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家作品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五、合作探究1.如何评价子路、颜渊、孔子的“言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点拨】:在三人“言志”的语言中,显出了他们不同的个性。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主题:学习《论语》十则教案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十则。
2. 理解和分析《论语》中的十则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3.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学习《论语》十则:逐则阅读和讲解《论语》中的十则,包括其原文、翻译和解释。
3. 分析和讨论:对每则《论语》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其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
4. 练习: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其他句子或段落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5. 总结与评价:总结《论语》十则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评价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方法:1. 导入:使用图片、视频或案例等多媒体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阅读和讲解:教师先阅读原文,然后对其进行解释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
3. 分析和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全班进行分享和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互相启发。
4. 练习: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写作练习或语言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和运用所学知识。
5.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核心思想,并对《论语》的现实意义进行评价和展望。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观察和评价他们对《论语》十则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进行的写作练习或其他形式的练习,评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学生个人发表的见解和观点,评价他们对《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拓展活动:1. 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来进行《论语》的讲座或研讨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习资源。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项目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和应用《论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学资源:1. 《论语》的中英文版本及注释。
2. 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箱等,用于导入和展示相关资源。
3. 讨论和分享的工具,如小组讨论的策略、学生讨论记录等。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Word文档
语文学科导教案主备教师:周旭审查教师:刘艳、教研组长:课题《论语》十则课标要求简易文言文,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异诗文80 篇学习内容这篇课文是中考的必考篇目,要求全篇背诵,内容较简析为简易这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学情剖析文的学习方法和翻译方法还没有完整掌握,还要进行不停地锻炼。
认识文言文的一般知识,能掌握要点字词知识目标的读音含义和“而、为”两个虚词的一般学用法。
习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目能力目标培育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的能力。
标感情、态联系自己学习经历,领会课文丰富出色的文化底度与价值蕴,正直学习态度,改良方法。
观要点理解掌握要点词语的读音含义,正确朗诵背诵理解课文难点累积文言虚词,理解课文所包含的深刻真理,知识导航1、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是朗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利;二是专心领悟课文的意思,不依赖译文;三是自己着手,累积词语。
2、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利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畅。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切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料原文词义。
意译有必定的灵巧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地点能够变化,句式也能够变化。
意译的利处是文意连接,译文切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畅、流利、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可以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详细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凡是古今意义同样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胸怀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不必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方“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相关推荐《论语》十则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十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篇1教材分析: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教学重、难点: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教学过程:《论语》教案篇2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论语十则导学案
学生学习行为
创设 情境 导入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
2分
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 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 思想、 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 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 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 〈论语〉十则》 。
合 习 作
作
学 习
15 分
理解重点词语 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教师要加以 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 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 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学 时 总编 5 课时
1
学 习 方 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导 学 过 设 计
结构 程序以及 时间预设
教师导学行为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 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凝聚力, 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 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 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 句的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 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展 示
5分
交 流
课 堂 练 习
1.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 这个句式说话。如“ ‘学而时习之’与学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 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 ,又如 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2 .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 2.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 则的内容大意 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论语十则》导学案1
《论语》十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4.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学习重点:准确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含义。
学习难点: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预习内容:1.熟读课文。
2.识记书下注释。
3.学习语录,试着用现代汉语说出其意义。
(二)预习练习:1. 给加点字注音论.语()编纂.()不亦说.()乎不愠.()不思则罔.()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2.填空:(1)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创始人。
(2)《论语》是记录及其的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编纂而成,其中有不少是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内容。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学而.时习之而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知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之知之为知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为.人谋而不忠乎为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课堂导学:读一读——朗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全文,把握文言文朗读节奏。
【方法链接】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1)读时要字正腔圆。
“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2)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
(3)处理好轻重,把握好重读与轻读。
(4)注意语速、语调等,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标出自己难以解决的生僻词句。
【方法链接】①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串连词义理解句子——思考整则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通假字及解释:A.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
2024年《论语》十则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则,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学而》篇和《为政》篇。
具体内容包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君子不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等十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字面意义,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将《论语》中的儒家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论语》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字词解释、句子翻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原文及注释、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论语》前十则,让学生熟悉文本。
(2)逐句解释,分析句子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3)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解读《论语》中的名句。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论语》前十则,巩固所学内容。
(2)针对每个名句,设计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论语》中的某一则,展开讨论,分享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儒家思想关键词:仁、义、礼、智、信、孝、悌、谨、信、爱、周、比、器等。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以及学法指导】1、依据基础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熟记【基础案】中的【基础知识】一(黑体部分)、三、四、五,了解【基础知识】二;(A1、A2还需要完成【拓展案】,B1完成【拓展案】的一部分)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的“我的质疑”处。
4、注意效率,限时完成。
【学习目标】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学习难点: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基础案】(课前全体学生必须完成,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
)【基础知识】:一.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孔子对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注重“学”、“思”结合,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他认为做人应该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文言文小知识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新人教版
10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课时】两课时【预习导引】1.了解孔子及《论语》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②解释:愠——生气、发怒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学习态度——传不习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导学案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寄语:(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一、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学习过程:二.预习导学(看谁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静心自学。
)(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有关知识。
比比谁知道的多。
1、孔子:2、《论语》:(二)、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是知( )也(三)、翻译下列语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并写在下面。
三.学习研讨(相信自己,我能行!)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
简介文言文翻译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⑵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⑶读后讨论:★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论语十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论语十则》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课题;《《论语》十则》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品德修养。
【重点难点】1.掌握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一、教你知道: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10《论语》十则_导学案
10《论语》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每则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流畅地背诵课文2、能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并记住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1、会解释每则中重点字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2、概括每则的思想内容,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体会。
【资料链接】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自主预习】(一)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孔子,名字,春秋时()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是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记录的书,是一部体散文集。
《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3、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结合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 )女.( )知之乎不知为.( )不知,是知.( )也4、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从之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先解释加点的词语,再想想现代汉语含有该字的词语或成语,比较词义是否相同。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则》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导学重点】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2.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导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两课时
【预习导引】
1.了解孔子及《论语》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②《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①注音: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是知.(zhì)也
②解释:愠——生气、发怒
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
3.认真阅读课文(含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文、课下注释等),整体感知课文,思考问题:①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学习态度——传不习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在文中圈画出你感到难以理解的句子,认真品读,准备课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检查预习1
二、研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检查预习2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②.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或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③.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
探究的词句摘要:(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①.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
②.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课外作业
1.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熟读课文至会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儒家学说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探究学习后五则:
1.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
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再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
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段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凭什么是以:因此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二)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1.解释第一则中的加粗词语。
(1)惑:疑惑(2)忧:忧愁(3)惧:害怕
2.将第二则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这一则是论述的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这则是从学习态度方面论述的。
3.从第三则语录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不畏严寒,坚强(意思对即可)。
四、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
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外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