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课《17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

合集下载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七课第一课时《地表物质的迁移》 - 副本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十七课第一课时《地表物质的迁移》 - 副本


互相交流,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它小组参观学习,

奖励一颗星。
【导学提示二】4+4+4
1、任务: 观察岩石分化的现象;通过观察 和搜集资料等形式,了解身边的岩石分化现 象。
2、流程:学生自主实验,小组交流,小组推 荐展示。
3、评价:小组成员汇报,完全准确者得星。
身边岩石的分化现象: 1、气温的变化使岩石崩裂: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七课— 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学习目标: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 石风化的作用,知道温度变化会使 岩石碎裂分解;了解身边的分化现 象的例子;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导学提示一】7+7+6
一、任务:(1)小组分工合作,探究岩石碎 裂的原因。(2)进行模拟实验,做好观察记 录,。(3)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学习任务。 二、流程:实验操作-讨论-交流展示 三、评价:讨论回答,声音洪亮,答案正确 者各得1颗星。
合作研究
要求:1、各小组按照老师的要求实验后,做 好记录,了解到昼夜气温反复变化会使岩石 碎裂。

2、各组观察后,做好记录。
实验:岩石碎裂 (一)
实验过程:将一块页岩放在火上加热 一段时间,然后迅速放进水里冷却; 接着再加热,再冷却,反复多次。观 察岩石发生的变化。 注意几点:1、选取较薄的页岩;2、 岩石不能加热过久,以免炸裂;3、 岩石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 轻一些。
难点知识 (1分钟) 收集岩石风华的图片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为下次上课做准 备)
上网查资料了解岩石的风华
实验记录: 岩石反复多次加热并投放在水中 后,岩石逐渐碎裂。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主要介绍了地表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和迁移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这些作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地表物质迁移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知道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难点: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水循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地壳运动等在地表物质迁移中的作用。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探究地表物质迁移的详细过程和原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表物质迁移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地表物质迁移的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

2.实验器材:准备相关实验器材,进行实地演示和实验。

3.作业材料:准备相关作业材料,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表物质迁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地表物质是如何迁移的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2024年秋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17.《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3.汇报总结。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三、拓展活动,激发对家乡的认识。(预设5分钟)
[PPT29出示]你想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表的变化。
四、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只有地球的内部变化会改变地形、地貌。( )
2.微风的力量很小,对土地没有侵蚀作用。( )
2.[PPT21-24出示]学生讨论,汇报人类开采矿石、修筑大型水坝、过度放牧、滥砍乱伐等活动引起地表变化。
3.[PPT25出示]播放视频,总结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三、自由活动:提出保护地表的合理化建议。
1.[PPT27-28出示]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表环境呢?
2.学生交流:该植树造林种草、停止乱砍滥伐、停止围湖造林等。
3.风能吹起土壤和沙子,但不能改变岩石的形状。( )
4.雨水降落到地面便会溅起泥沙,开始对土地的侵蚀。( )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过程中,土壤的颗粒越大越容易被水流带走。( )
二、选择题
1.水土流失不会引起( )。
A.破坏土壤肥力 B.阻塞河道 C.形成高山
2.我们常能看到地表有沟壑,这是由于( )造成的。
1.[PPT10出示]出示河流入海口和瀑布下岩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水流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猜测是对地表产生影响的自然因素。
2.[PPT11出示]分组实验——让水从土堆的顶部落下,观察。
思维导航:1.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根据实验推想自然界中的水流对地表有什么影响?
教学 难点
1.能用科学语言表述出古今地表的变化。
2.通过搜集的资料,总结概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4.17《地表的变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4.17《地表的变化》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2021秋青岛版科学六三制(2017)五年级上册
4.17《地表的变化》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4.17《地表的变化》
单元
第四单元《地球和地表》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分析
《地表的变化》是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地球和地表》单元的第六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火山与地震现象认识基础上,综合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地表形态改变的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改变的双重性,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引导学生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并提出注意事项,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水流对地表产生影响。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并得出结论。
(5)教师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
活动二: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
1.谈话:除了水流能改变地表形态,还有哪些自然因素会引起地表变化?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自己家乡的地表曾经发生过哪些变化吗?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搜集资料或者开展调查,了解自己家乡地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从本节课有限的探究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产生新的想法和探究欲望,将探究活动继续延伸到课外,逐渐形成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板书
地表的变化
(学生回答。)
2.黄土高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它的将来还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咱们就来探究地表的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视频导入,让学生感知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变化,对本次探究主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铺垫。
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17《地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7《地表的变化》(教案)

小学科学17《地表的变化》(教案)地表的变化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地表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节课将通过讲解和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地表的变化以及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这节课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观察、描述和解释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表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表变化的原因。

4. 引导学生意识到地表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教学板。

2. 沙盘或模型地面。

3. 实地考察工具,如放大镜、石头、测量工具等。

4. 图片或视频素材。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表的样子和特征,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地表变化的认识。

例如:“你们是否注意到周围的地表在改变?什么可能导致地表发生变化?”2. 讲解地表的变化(10分钟)通过幻灯片或教学板展示不同地表变化的图片,例如:土地滑坡、河流冲积等。

讲解每种地表变化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强调自然因素(如风、水、气候等)和人为因素(如建筑、开采等)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3. 实地考察(20分钟)带领学生到学校周围的户外环境进行实地考察。

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变化的现象,并鼓励他们描述所观察到的不同地表特征和变化情况。

给予学生放大镜、石头和测量工具等工具,让他们更仔细地观察和测量。

4. 讨论和总结(15分钟)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实地考察中观察到的地表变化,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表变化的原因,并总结不同地表变化的分类。

例如,山体滑坡是由于山体松动或降雨引起的。

5. 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制作海报或展示板,展示他们所学习的地表变化现象和原因。

每个小组或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地表变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鼓励学生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形式呈现。

6. 探究性学习(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地表变化的。

通过示例和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开采、建筑和环境破坏等行为对地表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上册《17 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 粤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17 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 粤教版

《17 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

2.通过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分析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相关图片、牛奶盒、泥沙和小石子、有棱有角的砖块、玻璃瓶、页岩、酒精灯、木槽四、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导入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台湾基隆野柳风景区的女王头覃岩等)。

问题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你还在那里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些岩石为什么会这样?目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谁造成这样奇特的景观。

新课讲解:活动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导入是什么原因让坚硬的岩石碎裂,逐渐分解呢?实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快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材料上要选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但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得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岩石为什么会裂开?请学生尝试讲述岩石裂开的过程。

目的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探究岩石裂开的原因。

活动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导入在高山上,在一块很大,很光滑的崖壁上,竟然长着一棵千年古树。

思考石头上怎么会长树呢?还那么粗壮?猜测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尝试解释石头长树木的自然现象。

观察观察课文图片。

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岩石碎裂?引导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以及化学风化等。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外表、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根底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拟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及定义,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学情分析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外表;而热胀冷缩、流水及风的搬运作用,学生都有肯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能依据资料推测某地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了解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3了解地表的变迁是个漫长的过程。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觅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过程
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觅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反思
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依据观察
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2021最新教科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1最新教科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1最新教科版科学(2017)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第1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台地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年级:五(上)内容地表物质的迁移(二)设计人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流水具有搬运作用;2、能力培养目标:知道石笋的形成和不断长大的岛屿;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泥沙怎样搬家;学习难点石笋的形成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片1—2 片1展示课题;片2 展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1分钟)学生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片3—片8 片3:展示导学提示一。

片4-片8:导入新课,指导学生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进行实验,作好记录,交流实验成果,适时给予评价,优秀者得1颗星。

4+4+3分(11分钟)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讨论、展示。

片9-片11 片9:展示导学提示二。

片10-片11:指导学生实验、合作探究,小组成员汇报,优秀者得1颗星。

(12分钟)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确定实验研究内容并且推荐一一颗星汇报与交流展示。

片12-片14 片12:展示导学提示三。

片13-14:学生查找资料和图片并作好记录。

小组成员汇报,优秀者得1颗星。

(12分钟)小组查找资料和图片后推荐一颗星汇报与交流展示。

片15 片16:展示本节课重难点让学生自学与交流。

(2分钟)学会确定研究内容,制定研究的方法,提高交流的水平。

然后合作探究与质疑。

片16 布置课后作业,为下次上课作准备。

课后学生作好记录与观察,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地表物质的迁移(二)1、泥沙什么样“搬家”;2、石笋的形成;3、不断长大的岛屿;教学反思。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17、《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小学 科学 粤教版 五年级上册17、《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17.地表物质的迁移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①、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能力培养:①、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养观察和分析。

②、通过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细心观察、敢于质疑的精神。

②、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三、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四、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五、教学准备:酒精灯、镊子、打火机、页岩、冷水、烧杯、相关图片。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导入:展示奇特岩石的图片问题: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你还在那里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些岩石为什么会这样?目的: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是谁造成这样奇特的岩石。

(二)活动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导入:是什么原因让坚硬的岩石碎裂,逐渐分解呢?实验: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安全、快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材料上要选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但同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得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能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岩石为什么会裂开?请学生尝试讲述岩石裂开的过程。

目的:通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测,探究岩石裂开的原因。

思考:石头上怎么会长树呢?还那么粗壮?猜测:学生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与常识,尝试解释石头长树木的自然现象。

观察:观察课文图片。

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岩石碎裂?引导: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以及化学风化等。

媒体:播放“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的视频。

目的:通过观察推测,了解岩石风化的原因。

七、作业布置: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石笋的形成,回来交流汇报。

八、板书设计:17.地表物质的迁移岩石的风化作用。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粤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教学设计

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年级:五(上)
内容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设计人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知道温度变化会使岩石
碎裂分解;
2、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身边的分化现象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研究的乐趣。

学习重点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学习难点收集岩石风华的图片
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片1—2 片1展示课题;片2 展示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

(1分钟)
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片3—片7 片3:展示导学提示一。

片4-片7:导
入新课,指导学生小组实验探究,适
时给予评价,优秀者得1颗星。

7+7+6
分(2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讨论、展
示成果。

片8-12 片8:展示导学提示二。

片9-片12:
学生收集资料,小组成员汇报,优秀
者得1颗星。

(12分钟)
通过收集资料,推荐一颗星汇报与交
流展示。

片13 片13:展示本节课重难点让学生自学
与交流。

(2分钟)
学生认识本课的重难点
片13 片13:布置课后作业,为下次上课作
准备。

确定课后学习的具体内容
板书设计
地表物质的迁移(一) 1、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2、观察岩石风华的现象
教学反思。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7课《地表物质的迁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地表物质的迁移》是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地表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原理,认识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力量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物质迁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地表物质迁移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掌握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原理,掌握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表物质迁移现象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提高学生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原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概念。

2.难点:地表物质迁移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物质迁移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概念,阐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过程。

3.观察与实验:学生观察自然景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地表物质迁移的实际情况。

4.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地表物质迁移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5.总结提升:归纳地表物质迁移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类活动对地表物质迁移的影响。

《17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新部编本

《17地表物质的迁移》教案新部编本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17 地表物质的迁徙》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各样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知道流水拥有搬运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培育察看和剖析。

2.经过察看岩石风化的现象,培育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培育仔细察看、敢于怀疑的精神。

2.培育尊敬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经过模拟岩石风化的实验,认识各样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课难点:培育察看、剖析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教课准备有关图片、牛奶盒、泥沙和小石子、有棱有角的砖块、玻璃瓶、页岩、酒精灯、木槽四、教课过程情形导入:导入展现奇异地貌的图片(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邻近的波涛岩、台湾基隆野柳景色区的女王头覃岩等)。

问题看看这些岩石像什么?你还在那边看见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些岩石为何会这样?目的让学生产生激烈的研究欲念:是谁造成这样奇异的景观。

新课解说:活动一:研究岩石碎裂的原由导入是什么原由让坚硬的岩石碎裂,渐渐分解呢?实验温度对岩石的损坏作用。

模拟温度对岩石碎裂影响的实验中,为了使实验成效明显、安全、迅速,一定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资料上要选用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而后忽然投入冷水中。

但同时要注意提示学生岩石在酒精灯上不可以加热得过久,免得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注意不可以遇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问题岩石为何会裂开?请学生试试叙述岩石裂开的过程。

目的经过实验现象进行推断,研究岩石裂开的原由。

活动二:察看岩石风化的现象导入在高峰上,在一块很大,很圆滑的崖壁上,居然长着一棵千年古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2. 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

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三、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

四、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五、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七、二、新课
八、(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九、(1)模拟实验
十、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
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十一、(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
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
化学风化等
(三)泥沙怎样“搬家”?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

2.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
缓慢流出。

3.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

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
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
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
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

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

而在水流的冲刷摩
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

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
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

(拓展)石笋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

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
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
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

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
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