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活化的数学魅力

合集下载

生活化数学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生活化数学课堂更具魅力[论文]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更具魅力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的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若能以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使静态的感受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从而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通俗、易懂,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学校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他们善于发现校园内的数学素材。

只要把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乔迁”到课堂,学生就会产生数学就在身边的亲切感、真实感。

如学校操场的周长是多少,教室的面积有多大等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如:家中物品的形状、每块地砖的面积、每天的支出情况、每月电表上的数字,然后算一算一个月、一年的电费是多少。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社会是个大课堂,学生从社会生活中获取数学资源的途径有多种,可以从电视、网络、书籍上了解到,还可以从小伙伴之间的游戏中获取……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的事物入手,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身边许多熟悉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所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

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数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对数学课堂产生了厌倦和恐惧感。

数学并不应该被局限在枯燥的公式和算术之中,它实际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充满“生活味”,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食物、交通、购物等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理解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比例时,可以通过模拟烹饪过程来让学生计算原料的比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实际运用的知识。

在引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来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数学游戏和趣味数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拼图比赛、数学算术比赛、数学趣味运算等活动,通过竞赛、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便可以在参与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和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渊源和应用,加深他们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定理的发现历程以及数学应用案例,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和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一种枯燥的知识,而是一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学科。

通过讲解数学故事和数学历史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和挑战来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充满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数学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凸显魅力

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凸显魅力

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凸显魅力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数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在教学中,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捕捉“生活现象”、返回“生活天地”等方法,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凸显其独有的精彩和魅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课堂;魅力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注意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让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凸显其独有的精彩和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在每堂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往往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情境。

因为,生活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因此,我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努力把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课堂上充满生活的气息,将数学知识的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在教学“买文具”时,我就利用了商店的文具柜,让学生观察文具柜里商品的标价,从而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利用放学的时间到商店里去观察文具柜的标价牌,并让学生回忆商店里的标价牌的特点。

从中观察到文具柜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接着请个别学生上讲台来演示买文具和卖文具的情境,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还请一位同学饰演粗心的售货员,把标价牌的小数点的位置写错了,3.50元写成0.35元,然后问学生:“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让学生在四人小组中讨论,从而引起他们对小数学点的重视。

这样教学,能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又能很好地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

只要我们充分地运用经验,就能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把经验提炼为数学,实现知识和生活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数学是生活中的一分子,离开了生活,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小,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就是对数学应用性的精彩叙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课堂教学效果就会成倍增强。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扮靓数学课堂,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气氛热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课堂活动中,从而体验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一、生活经验升华数学问题解决数学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是具体的。

因此,在教学时,要肘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

这样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学生要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买物品时得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以免不够等等。

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学完统计初步知识后,我帮助学生制作表格,统计家中的家具、电器等情况,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和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数学的面纱被揭开了,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孩子们个个都充满了信心,积极地寻找身边的数学。

二、数学知识媒介解决生活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

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我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举办诸如测量身高、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窗的宽度等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同时获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性数据。

感悟生活,让数学魅力重现

感悟生活,让数学魅力重现

学No.10 202063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数学”正被广泛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生活数学并非空谈生活,而是在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对生活化数学内容进行挖掘,并创设生活化数学情景。

由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认识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挖掘数学价值。

关键词: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魅力感悟生活,让数学魅力重现林月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362000)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还能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与学生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

而近年来,“生活数学”被广泛应用于课堂,“生活数学”的出现让数学教学近距离接触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能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因此,数学教师应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学习内容,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景,从而充分结合数学教材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领悟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感受生活化数学魅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较强的学科。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数学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

数学知识主要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则能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知识,使学生易于理解。

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挖掘生活化教学素材,再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受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以《认识方向》教学为例,该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以及西北的辨认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熊妈妈让熊宝宝帮忙去超市买一包盐,然后再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可是熊宝宝不熟练路线,熊妈妈告诉熊宝宝,出了家门往左走就是超市,从超市出来往右走就是图书馆。

生活化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生活化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生活化数学教学充满魅力摘要: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

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

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充满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在探求新知时,我们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

例如: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兰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数共有30个。

妈妈说:“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我给你换换。

”小兰说好。

妈妈收了小兰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兰3张1元钱纸币。

小兰觉得吃亏了,哭了起来。

你们说她吃亏吗?为什么?然后分组讨论解决问题。

再如: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时,我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明今年12岁,但他却说,他只过了三个生日。

小明的说法对吗?学生第一反应,小明的说法错了,但老师紧接着宣布小明的说法是正确的。

为什么呢?我们学过了《认识年月日》你们就知道原因了。

这样很自然地引出新课。

让数学课焕发生活魅力论文

让数学课焕发生活魅力论文

让数学课焕发生活的魅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这也就要求数学教师注重“生活化”的教学,用生活的眼光来审视课堂教学,赋教学于生活的内涵,使教学过程焕发生活的气息,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让学生理解数学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上出的效果不同,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

要将枯燥无味、抽象化的数学课上的生动有趣,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学、接受数学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我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张大嘴巴哈哈笑,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

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这样的教学使孩子们觉得数学学起来很有趣。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精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近感和熟悉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笔者认为应从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最后再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去,积极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数学教学模式。

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内容生活化小学生由于年龄特征。

其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得的知识大都是通过对事物具体形象的感受。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按照学生的这一思维规律,根据教学具体内容,恰当采取教学方法,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有效创设相关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研究。

如执教《统计》一课时,统计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小学生难以明白。

因此教师应该灵活采取教学方法,如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编排进去,将班中学生的家庭住址分布情况做成一个平面图,让学生从中一眼就能看出自己和同学的居住位置。

此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还有一种比平面图更清晰明了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条形图。

条形图可以具体的指出每一条街道上居住着多少同学。

学生对此感到十分好奇,纷纷参与讨论制作图表,师生围绕上述情况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都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把现实中有意义的内容融入学习,学生在生动具体、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觉,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二、捕获生活情境,让数学探索生活化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所以应用性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严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对它产生畏惧心理。

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生活化的体验和实践。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且更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下面我们将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方法和策略。

我们应该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存在和应用。

在教学中可以引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数学原理,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

可以通过购物、做饭、测量等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应用。

我们需要提倡数学思维的培养。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也就是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出其中的规律和关系,运用数学思维进行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引入数学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数学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而且数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数学的魅力,通过观察、测量、推理,从而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数学游戏也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数学游戏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方法,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散发数学魅力

让数学走进生活  让生活散发数学魅力

丛 中 飞 舞 的 蝴 蝶 、快 乐 的 小 朋 友 … … 漂 亮 的 画 面 配 上 美 妙
的 音 乐 ,使 学 生 仿 佛 置 身 在 情 景 之 中 。 又 如 ,在 学 习 “ 购
物 ” ( 识 人 民 币 )这 节 课 时 ,笔 者 先 请 学 生 看 一 段 购 物 认 情 境 的 录 像 , 然后 结 合 实 际 说 一 说 对 人 民 币 有 哪 些 了解 ?
《 学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 数 学 是 人 类 生 活 的 工 小
具 ;对 数 学 的认 识 不 仅 要 从 数 学 家 关 于 数 学 本 质 的观 点 去
以 及 学 生 的 生 活 环 境 ,让 学 生 在 情 景 中 学 习 ,在 情 景 中 掌
握 ,就 成 为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和 求 知 欲 的 有 效 手 段 及 方
虽 然 买 东 西 是 学 生 日常 生 活 中 比较 熟 悉 的事 情 , 但 是 把 它
数 学 规 律 往 往 是 人 们 在 实 践 中 发 现 问 题 后 提 出猜 测 ,
并 通 过 科 学 实 验 加 以验 证 的 。 如 果 学 生 能 经 历 同 样 的 实 践
活 动 , 或 许 也 能 发 现 并 提 出 大 胆 猜 测 和 假 设 。 在 此 基 础
数 学 教 学 生 活 化 ,把 学 生 的 生 活 经 验 数 学 化 ,化 抽 象 的数 学 为 有 趣 、 生 动 、易 于 理 解 的 事 物 ,让 学 生 感 受 到 数 学 其
3数 学 教 学 和 学 生 的生 活 经 验 相 结 合 ,从 学 生 已 有 的 知 . 识 背 景 出 发 ,选 取 生 活 中 的 例 子 作 为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情 景 素 材 , 引 发 学 生 浓 厚 的 兴 趣 , 让 学 生 在 动 手 操 作 中 获 得 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魅力论文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魅力论文

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摘要: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生活联系应用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环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以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和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能使数学教学具体,生动,直观形象,为此,笔者认为:一、用生活实例,激发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如教学“认位置”这节课时,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仅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生数学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为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数学”的道理,把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在做综合练习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宽4米的客厅,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充满魅力

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充满魅力摘要: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教学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

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认为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致盎然。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的学前数学知识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论文]

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论文]

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从关注生活,激趣数学;联系生活,体验数学;挖掘生活,感受数学;面向生活,学以致用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数学生活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首先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这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因此,数学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看社会,用交流的思想去体验生活、感悟社会,力求在课堂上奏响“生活”的乐章,让“生活”点亮数学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知识性、灵性及它的价值,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与亲切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一、关注生活,激趣数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而且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忆有关的知识储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诱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上课伊始,设计猜谜的活动。

出示:一分为二、七上八下、十拿九稳、百里挑一、百发百中等一些成语。

让学生猜这些都是什么数,同学们看到谜语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进来,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分数”来。

通过猜谜语活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连游戏中也有数学,可见学好数学太重要了。

再如,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问学生:“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稳?”生答:“因为车轮是圆的。

”教师又问:“把车轮做成其它形状的,如方的,椭圆的……可以吗?”同学们都被这司空见惯的现象激起了极大的兴趣。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展现数学魅力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展现数学魅力
需的 日常生活工具,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数 学来源于生
活、 扎根 于生 活 且 运 用 于 生活 , 学 生 运 用 数 学 的 过程 兴趣 化 、 将 生 活 化 , 学 生 在 生 活 中 运 用 数 学 知 识 , 高 数 学 能 力 提 供 一 为 提
个 广 阔 的 空 间 。让 学 生 把 课 堂 中 学 到 的 知 识 返 回 到 生 活 中 去 ,
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 家具 、 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
电器 等 。设 计好 图纸 后 , 做 市场 调 查 , 过 各 种途 径 调 查 建材 再 通 规格 、 号、 型 价格 等 一 系列 信 息 。在 这 些 活 动 中 , 生 既 能将 已 学

创设情境生活化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测量一下地砖 的长和宽 , 并算出它的面积 , 最后估 算一下客厅
里 铺 这样 的地 砖 需要 多少 块 ?如 果 一块 地 砖 5 , 共 需要 多 O元 一 少 钱 ?我 在 教学 中又 开 展 了“ 计 你 的 卧室 ” 学 活 动 , 这 个 设 数 在 活 动 中, 求 学 生 先 做 好地 面 的设 计 , 括 家 具 摆 放 的 位 置 , 要 包 还
需要, 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 个发现者 、 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 儿
童 的 精 神世 界 中 这种 需要 特 别 强烈 。我们 要 在 小 学数 学 教 学 中 积 极 创 造 条件 , 量 满足 学生 的这 种 需 求 , 过 观 察 、 作 、 尽 通 操 思考
同学们用 3 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 , 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
进 行 探 究 。在 探 究过 程 中, 们 俨 然 一 个 个 小 小 设 计 家 , 过 同学 经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

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生活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体的学科,它是一门智力的艺术,也是一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科。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却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他们觉得数学和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只需要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和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我们应该让小学数学走近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激情。

一、数学和生活融合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

在购物时计算价格、量体温、测量角度、算账、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例子。

我们可以通过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融合,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在购物时鼓励孩子亲自计算价格、算找零;在做饭时让孩子帮忙量材料,比如米、面、水等等;在出游时让孩子帮忙规划行程、计算时间等等,这些都是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的好方法。

二、游戏中学习数学小学生喜欢玩游戏,他们喜欢和朋友一起玩耍、比赛,这样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增进友谊。

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一些数学知识。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方式来教孩子计算,学习算术等基础知识;也可以通过数学拼图、数学问答等游戏来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游戏来学习数学不仅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来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魅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学会测量尺寸、计算比例等数学技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简单的烹饪,在烹饪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计算比例、测量材料等数学知识;还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和数学有关的展览,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通过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和直观地了解数学的实际用途和价值。

四、培养数学思维数学不仅是一个计算问题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数学走进生活,体验和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数学走进生活,体验和感受数学的魅力

让数学走进生活,体验和感受数学的魅力当代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

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将课外的日常生活知识引进课堂,使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数学的魅力。

从而营造学生喜爱的课堂生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首先喜爱上课,然后才能喜爱学数学。

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教师应积极地欣赏学生的所有感知,让他们切实感受数学的力量。

一、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因此,作为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人为本,让数学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空间内以新颖灵活、充满童趣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

比如:“统计”这一教学内容贯穿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

因此,要教学好这一内容,就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做好准备,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合作进行调查。

如,近10天的晴雨天记录,本班同学所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班男女人数,等等。

做好这些数据的调查,是学生学好统计的第一步。

所以,必须先让学生了解到你所调查的是一件什么事;其次,让学生互相合作试着学习绘制表格;最后,通过分类、整理,进行数据分析。

这一过程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的过程,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顾问”、“同伴”。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加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并且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魅力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体验数学魅力
的测量方法。 最后 大家统一认识 , 去同存 异 , 以下几种 有
如 : 习《 时 , 学 圆》 出示一幅颜色鲜艳 的用 正方形做 轮子 的 自行车 , 问同学们这 自行 车漂亮 吗?喜 不喜欢 ( 不喜
欢 )为什么 ( , 虽漂亮但踩不动 )老师把正方形 车轮换成 ,
主要方法 : 利用 阳光下 的影子 ; ① ②利用标杆 ; ③利用镜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 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 “
于现实生活 中 , 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 界 , 并 才能切 实体 会到数学 的应用价值 。” 学习数学知识 , 是为 了便 于更
好地去服务生活 。学生 只有 亲身体验 的知识 才能真正
理解和灵活运用 , 而且通 过开展实践活动 , 可 以拓展 还
三、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知识— —感受数学魅 力
满个性与灵气 , 才能使数学的教与学更加丰 富多彩 !使 学生感受 到我们生活 的世界 ,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 ,
从 而更加 热爱生活 , 热爱数学 , 真正使数学生活化 、 生活
数 学化 。
参 考文 献 : f 数 学课 程 标 准解 读 [ . 师 范 大 学 出版 社 . 1 ] M】 北京
“ 兴趣 是最好 的老师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 的
数学问题 , 在教学 中, 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 出发 , 利用学 生感兴趣 的生活素材 ,以丰富多彩 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下怎样测旗杆 的高 。怎样 利用相似j 角形 或投影 的
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 ?大家先集 中讨论方 案 , 再分 散实际操作 , 最后集 中总结交流 。 作业布置下去后 , 学生 汇报测 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 总结 出了七八种科 学合理

魅力数学源自生活

魅力数学源自生活

魅力数学源自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用”好教材,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走进数学。

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核心,是现代的科学的大教育观。

《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用”好教材,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知数学、认识数学、走进数学。

1.创设情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

因此,当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

2.引导实践、总结规律、寓教于乐“实践出真知”,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地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奥秘,总结出规律,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在生活中享受数学的魅力
让学生在生活 中享受数学 的魅 力
徐 颖( 吉林省榆树市红星乡中心小学, 榆树 1 3 0 4 0 0 )
教育是培 养人 的社会 活动 ,教育 必须关 心所有儿 童的最 经历 , 可 以使 数学 由抽象变 得具体 , 激活学 生 的思 维 , 激发 学
充分的发 展 ;而学校 的责任则是 创造能使每 一个学生 达到他 生的兴趣 。在教 学 中 , 学生要 积极创设学生熟 悉的生活 情境 ,
可 能达到 的最高学 习水 准的学 习条件 ,学校必 须给学 生奠定 使学生从生活 中感受 、 理解和运 用数学 。
终生学 习的基 础 , 素质教育不 是选拔适合教 育f t  ̄ J L 童, 而是创 造 适合每个 儿童的教育 。数学学 习过 程是一个不 断地探 索和
三、 到生活 中去 运用 。 体 验数学
堂教 学 中, 教 师应努 力创造适合每个 儿童的教育 , 要 充分认 识 学生 的实践能力 。 学 习了《 利息》 之后, 可 以 引导学生 算一算存 学生 的巨大发展潜 能和个性 差异 ,努力培 养学生积 极的学 习 款利 息有多 少 , 到期 后应取 回多 少钱 , 怎样 存钱最 合算 等等 。
生 活环境 , 从学生 的经验和 已有 知识 出发 , 创设 生动 的数 学情 与 自然科 学 、 人 类生活 的联系 , 不 断增加 数学 的信息 量 , 让学
境, 有 意识地还原 数学知识生活 背景 , 使得数学 问题生活化 。

生学 习数学 的过程 成为 “ 做 数学 ” 、 “ 用数学 ” 和“ 会生 活 ” 的过
以学 法定教法 。 这 样教学 , 起点低 、 层次 多 、要求高 , 适应 了学 过情 境的 设计 , 激发 了学生 的兴趣 , 学生对 数学 有了兴 趣 , 学

走进生活,彰显数学教学魅力

走进生活,彰显数学教学魅力

走进生活,彰显数学教学魅力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本源。

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理念。

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如何对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摄取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数学意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练习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

实践证明,设计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教学,一定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使注意力变得自觉、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践,探究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生活实践是创造的源泉,脱离了实践活动的数学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领会。

在实际教学中就要把课堂知识的学习和社会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的方式生活化,用动手实践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紧闭的心智,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知识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丰满、鲜活起来。

这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验生活化的数学魅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
【教学意图】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新颁布的《国家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而我要教学的分数又是生活中经常接触但又比较抽象的概念。

鉴于学生认识概念的顺序总是有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期间需要经历从不完全到完全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活动,这样教学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着手处理:1、正确、准确地把握好认识分数的层次。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什么是平均分、怎样平均分、平均分后的结果是什么”。

2、以多种方式理解分数的内涵。

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来比较。

3、注意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

即在实际生活中用分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整个一节课始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一份,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若干,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感受分数
1、CAI:播放秋天森林里树叶的队形表演。

2、表演最精彩的是小枫叶队。

同学门看一看它们表演的队形用到了我们已学的哪些数学知识?每次队形的变化都是每队的片数都同样多,也就是数学上说的怎么分?(平均分)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柳叶认为自己的表演也是平均分,并且同样出色,孩子们这片柳叶的表演是平均分吗?
(是。

因为它是沿着叶脉把一片柳叶平均分成了两队。


4、每队3片,可以用数字“3”表示;每队9片,用数字“9”表示。

那柳叶的每队不到一片该怎么表示?(半片)
5、用数学的方法如何表示这个“半片”,自己研究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

为此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柳叶变化队形设疑,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自己创造数学上的“一半”,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认识二分之一,理解1/2的意义
1、认识1/2
(1)展示学生设计的结果。

(2)古代的人对这个问题也很感兴趣。

首先古埃及人是这样写的:11。

你们能看懂表示的意思吗?(下边的两竖表示什么,上面的一竖表示什么?)
后来印度人改成了:2。

谁来讲讲它的意思?
最后阿拉伯人写成了:1/2。

这就是咱门现在用的数学上表示“一半”的方法。

看一看,阿拉伯人发明的“一半”和印度人发明的“一半”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横)你们能说出它表示什么吗?(平均分)
2、读、写1/2
(1)谁会读?(二分之一)
(2)讲解1/2 的写法:先画一条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了2份,上面写1,表示其中的1 份),请大家自己书空写一下。

(3)这半片树叶可以用1/2表示,另外半片可以怎样来表示呢?你是怎样想的?
3、进一步理解1/2
现在我们回头来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得到这片树叶的1/2的?(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通过自己创造“一半”对1/2已经有了认识,再通过向学生介绍1/2的发明历史,既让学生理解了1/2的意义,又丰富里学生知识,使教学多元化。


4、辨析1/2
老师还在一些物体上找到了它的1/2,请大家来帮我看看我找的对吗?(CAI演示)
(1)学生的画只涂了一半颜色;(2)小丑的表演服;(3)把一个三角平均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色;(4)把一个圆不平均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涂色。

(5)平均分的西瓜。

【通过对生活中1/2的辨析,真正理解1/2,以及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丰富学生对1/2的认识。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
5、你们还能说出一些像1/2这样得数吗?
(学生说:1/3、1/4、1/15……)把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通过让学生思考举例为导入以下的分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同时也为下面的折涂分数的打下伏笔。


像1/2、1/3、1/4、1/15……这样的数,就叫分数。

6、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读写。

(1)让学生自己试着读黑板上的分数。

(2)(指着1/2)中间一短横叫分数线,2是它得分母,1是它得分子。

(3)说一说1/3、1/4、1/15的分子、分母。

(4)同位交流1/3、1/4、1/15表示的意思。

【在学生理解1/2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理解其他分数,而不能掌握的孩子也能通过合作学习快速学会。


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互助意识。


三、认识四分之一
1、谁能把这幅图用分数表示出来?(1/4)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2、取出一张老师为你准备好的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自己动手折折、分分、画画表示出纸的1/4
3、学生交流折的1/4。

说哪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图中有几个1/4 ?
四、认识几分之一
1、刚才我们折出了纸的1/4,现在请你再拿出一张纸(取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请你们运用这张纸来认识你喜欢得分数。

【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习水平。

这样教师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难的问题,帮助他们克服了学习上的自卑心理。

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1/2、1/3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习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也为他们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如有的学生在折纸时表示出了3/4这个分数。


2、让学生小组合作,说一说自己表示的是哪一个分数,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

【通过学生对学具材料的操作,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如何得出这一系列的分数,同时通过独立的操作和思考,还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生操作的结果让人出乎意料,不仅表示出示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而且还展示了1/8、1/10的多种折法,1/3与2/6的关系。


四、欣赏分数,应用分数
1、刚刚我们通过对不同的图形的折折、画画认识了不同的分数,现在我们到生活中找一找哪还藏着分数?
(学生说的有钟面的例子、两个同学坐位的例子、分糖的例子、调味盒的例子、伞的例子等等。


2、智慧眼:快速找出下面图形中用分数表示不对的地方。

(主题图的变化)
3、学校为迎开封菊花花会,要重新栽种花坛和美化操场,先征求设计方案。

要求如下:(1)必须让黄色占整个设计的1/2;(2)可以用多种颜色;(3)花坛设计为长方形、操场设计为正方形。

同学们,这是我设计好的操场美化方案。

解释先把正方形平均分成16份,黄色涂了1/2,红色涂了2/16,绿色涂了1/4,粉红色涂了1/16,兰色涂了1/16。

我相信咱班的同学一定能设计出使我们学校最美丽的设计方案。

【在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门前有一块标牌,上面写到:“我看见了,但可能忘掉;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我做到了,便真正理解了。

”学习数学也一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最终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设计方案为一道拓展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实践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依托生活,返回生活,实践第一”。

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相信必能调动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教师以及“兴趣”这一老师的引导下,容易体验成功的喜悦,必然又促进他们学习的热情。

这种良性的循环就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