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章 知觉
重点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内在动力,将考察那些别人看不见而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个人的不同方面。
第二章 知觉
第三章 学习和记忆 第四章 动机与价值观 第五章 自我 第六章 个性与心理图式
第二章
第二章 知觉
产品、广告等营销刺激只有被消费者知觉才会对其行为产生影响。消
费者形成何种知觉,既取决于知觉对象,又与知时的情景和消费者
◆ 物理属性(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糙等)
◆ 化学属性(容易挥发、溶解、气味、味道) ◆ 生理变化(疼痛、舒适、凉热、饥、渴、饱)
◆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 “感觉剥夺”实验
◆ 外部感觉
◆ 视觉 ◆ 听觉 ◆ 嗅觉 ◆ 味觉 ◆ 肤觉
◆ 内部感觉
◆ 运动觉 ◆ 平衡觉 ◆ 内脏感觉
视频:成龙A计划片段
知觉的种类
① ② ③ ④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距离、形状、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
带有固定的倾向。
知觉的基本特征
①
② ③ ④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② ◆
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知 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 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整体由于个别。
(2)相似律。物理属性(强度、颜色、大 小、形状)相似的个体易被知觉为一个 整体。
先前的知识与经验密切联系。本章重点讨论知觉过程及影响知觉的因 素,同时探讨消费者对品质和购买风险的知觉。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讲解
所有被试都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有人产生幻觉。 大部分人中途退出。
一、什么是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实验结果:受试4天后的被试,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 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幻觉;注意力涣散、思 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坚持14 天的被试,在此后的8天之内不能学习。
第二章 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第三节 自我知觉 第四节 归因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四、错觉
一、什么是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 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反映形式的基础。
知觉的选择性特点能够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少 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其他因素的 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 释知觉对象。
引起错觉的原因很多。感知条件不佳、客观刺激不 清晰、视听觉功能减退、强烈情绪影响、想象、暗示以 及意识障碍等都能引起错觉。
四、错觉
光渗错觉——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
光渗错觉——有几个黑点?
四、错觉
菲克错觉
线条干扰错觉
四、错觉
四、错觉
公共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的含义:具有一致性目标的人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所构建起来的相互协作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群体。
2、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特点:(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的群体。
(2)组织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的(3)组织的本质是一个相互协作的关系体系(4)组织是有边界的。
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1)物质要素:人员、经费、物质设备(2)精神要素: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组织文化、运行秩序、制度规范4、公共组织的特点(基本属性):(1)法制权威性(2)层次性(3)公益性5、公共组织行为的基本属性;个体性、整体性、公益性、公共性。
第二章知觉、归因与公共组织管理1、知觉的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2、社会知觉的特点(1)社会知觉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2)社会知觉遵循图形—背景原则(3)社会知觉需运用图式。
3、社会知觉偏差及其管理启示:(1)首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第一印象的基础上长期、反复地考察一个人,这样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认识。
(2)近因效应管理启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进行宣传教育时,要让自己的观点在最后得到重复和强调,使员工加深印象,形成符合管理者需要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以使员工在日后的工作中形成正确的社会知觉。
(3)刻板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应抛弃陈旧的、古板的观念,以公正合理的视角去管理人。
应该与不同的群体成员进行长期、深入、一对一的交往。
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某类人的消极刻板印象,以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管理绩效。
(4)晕轮效应管理启示:作为公共组织的管理者,在管理时必须防止晕轮效应的出现。
不能由一点便论及全部。
认识员工,切记狂热;要注重内涵品质,不要注重外表;要持发展的观点,不要僵化、静止;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去捕捉现象背后的本质。
(5)期望效应管理启示:管理者如果对员工给予积极的期望,确认员工有较大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给予员工以鼓励和帮助,那么员工就有可能因管理者的所作所为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工作更加努力,工作绩效就会很快得到提高。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
《组织行为学》主干课复习大纲南开远程主干课复习大纲(组织行为学)一、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本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最基本的基础课程之一,为进一步学习工商管理各个领域,包括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的课程打下基础。
同时,该课程也是工商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提高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本课程从导论(主要包括第一章、导论和第二章、组织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三章、个性和情绪、第四章、知觉和归因、第五章、工作态度和第六章、工作环境中的激励)和群体行为(主要包括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基础、第八章、团队、第九章、沟通、第十章、冲突和第十一章、领导)三个方面探讨组织管理中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以及组织行为的经典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
与管理学科中以职能管理为研究范围的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不同的是,组织行为学是在众多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经过百年的发展,其理论和应用价值,随着学科自身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和研究者的承认和重视。
特别在今天,组织的内外部情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灵活性、扁平化这些二十一世纪“新组织”的特点,表现在组织行为的各个层面,带来了组织行为管理的重大变革。
管理劳动力多元化、应对员工流动性增强和忠诚度减弱、改善道德行为、跨文化沟通和冲突、平衡工作—家庭冲突、激发组织变革和管理工作压力等都成为组织行为学在新的情境下所面临的新课题,这就为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
本课程试图通过任课教师的上课讲授、案例分析、定期的课程报告、在线练习和课程考试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所涵盖的范围,以及进行管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而对其规律性和可操作性有一定深度的理解,并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0015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第五节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第四节群体凝聚力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第一节协同效应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第三节群体沟通第四节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四节竞争与合作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第二节群体间冲突第三节冲突的管理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一节领导与决策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第一节行为第二节动机第三节需要和目标第四节激励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节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节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第六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概论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第三节组织行为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四节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第十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建立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第二章 知觉2
第二章知觉第一节知觉概述一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例:当我们行走在林荫道上,不仅看到各种颜色,听到各种声音,闻到各种气味,而且认识到这是美丽的街心花园,那是汽车在行驶,人群川流不息,即在我们头脑中产生了花园、汽车、人群的整体形象。
这就是知觉。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离开了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直接作用,既不能产生感觉,也不能产生知觉。
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
外部世界的大量刺激冲击我们的感官,我们倾向于有选择地输入信息,把感觉信息整合、组织起来,形成稳定、清晰的完整映象。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观事物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这些加工过程提供额外的解释,成功地为我们在环境中导航。
二知觉的生理机制50年代以来,由于感受野的研究,人们对神经系统的分析、综合的功能,有了新的进一步的了解。
在人的神经系统的不同水平上,存在着各种特征觉察器,它们分别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特性或属性作出反应。
在进行特征觉察的同时,人的神经系统也在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上实现着对刺激性质的整合和综合。
以视觉系统为例,外侧膝状体细胞在网膜上的感受野为“中心周围”对抗的圆形感受野,它接受来自网膜感觉器和视神经节细胞的输入信息,并对细小的光点敏感。
当一系列外侧膝状体细胞会聚到同一“皮层简单细胞”上,并和这个细胞发生突触联系时,便形成了皮层细胞左一右排列的感受野,它对光棒或直线敏感。
在这里,皮层细胞又整合了外侧膝状体输入的信息,并对直线作出反应。
在皮层细胞更高的层次(复杂细胞和超复杂细胞)上,由于皮层细胞的整合水平的提高,因而对刺激特征的分析也变得更概括、更一般化了。
现代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揭示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的分析、综合机能。
感觉皮层的一级区实现着对外界信息的初步分析和综合。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将引起某种感觉的丧失。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例题】人们在夜空中很容易看到启明星, 这是利用了知觉刺激物的()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答案:A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 团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一般知觉更多强 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社会知觉不仅强调对 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及对有 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A强度 B重复性 C似动 D活动性
国第籍一形、 节民状族一等般知心知理觉觉定势有。 几个构图原则:
①接近性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封闭性原则 ④良好图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效应
角色知觉是对某人的社会地位、身份及行为规范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D.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
2客观因素 。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1)刺激物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重复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分为3种:①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的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②一致性资料,与周围
单眼线索:①物体重叠 ②线条透视 ③空气透视 ④ 明暗阴影 ⑤运动视差 ⑥眼睛调节 ⑦纹理梯度
双眼线索:①双眼视轴的幅合 ②双眼视差
二、知觉的分类★
二、知觉的分类★
2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影响因素:(1)物体运动速度。(2)观察者与运动物 体之间的距离。(3)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 状态,会导致参照系的不同。 运动知觉的种类:(1)真动,(2)似动,(3)诱动,(4) 自动,(5)运动后效。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在一个组织中,发生各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行为及其心理原因,通过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定义的理解第一,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第二,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第三,方法是系统的方法第四,研究的目的是提高预测和引导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1、边缘性2、应用性第二章人的知觉差异与行为管理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的适应性感觉的对比性感觉的相互作用知觉:是直接作用于认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共同点: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产生的主观映象都是具体的感性形象。
区别:感觉是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反映。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人脑中储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织,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1.知觉者的主观因素:兴趣、爱好、动机、知识、经验、情绪等等2. 客观因素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就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
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提出分类: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社会知觉的偏差与管理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个印象。
是人们初次见面时,通过对方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的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
晕轮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认知活动。
近因效应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管理心理学 分章节习题
管理心理学分节习题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第一节管理心理学的对象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BD )A.个体心理B.群体心理C.公众心理D.组织心理E.顾客心理1、下面所列举的职能中,哪一项不属于管理者的特殊职能(D )A计划B组织C领导D执行1、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常常扮演下面哪些角色(ABD )A人际角色B决策角色C操作员角色D信息传递者角色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任务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心理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A)A.普通心理学B.管理心理学C.工程心理学D.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3.谈话法是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要使谈话有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ABD )A.事先拟好提纲B.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C.必须善于使用摄像仪器D.对谈话内容的记录应该系统、完整、详尽E.要投入感情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C )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测验法第二章管理心理学及其理论思想的发展简史第一节外国管理科学及管理心理学的发展简史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A ) A.莱维特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B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D.科学管理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C )A.莱维持B.马斯洛C.闵斯特伯格D.泰勒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C) A.早期管理理论B.传统管理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理论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C) A.人性管理理论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C)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2.霍桑实验主要包括哪几个阶段?(ABCD )A.照明实验B.福利实验C.访谈实验D.群体实验E.奖励实验4.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ABE )A.古典管理心理学B.行为管理心理学C.工业心理学D.群体动力学E.现代管理心理学31.古典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分别由以下几种理论组成(CDE )A.人际管理理论 B.人性管理理论 C.早期管理理论 D.传统管理理论 E.科学管理理论简答题36 简述西方国家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个体差异与管理
• (二)态度的特性: • 1、社会性。这是指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中,并指向和作 用于社会。 • 2、针对性。任何一种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特定对象。 • 3、协调性。构成一种态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 4、稳定性。指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 改变。 • 5、两极性。指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态度。 • 6、间接性。态度不是指行为本身,它只是行为表现前的 心理状态,即行为准备态度。
• 二、态度差异与管理
• (一)态度的概念
• 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
价与行为倾向。
• 态度由三种因素构成:
• 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 • 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 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 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 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 (三)管理者怎么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 度: • • 1.工作参与度的概念 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 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 值实现的重要程度。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性。参 与工作强调了这样的信念:工作是一个人生命的中心部分。 参与工作有利于增强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感觉,这对组织和 个人都有影响。
• 案例:新上任的销售部王经理 • 新上任的经理花了一周时间调查研究,一是了解 每个销售员每月完成的销售量,平均25-30台,二 是走访同类厂,好的销售量是30-35台每月,三是 制定销售员奖金、浮动工资与完成销售量挂钩。 • 在召开全体会议上,推出方案: • 一是销售量定为38台; • 二是完成指标得全奖,否则每台扣20%奖金
• 2)相应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行为: • ①只注意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办法, 运用领导者的权力和严格的控制系统,来指挥监 督职工行为,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 ②把金钱当作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手段,把惩罚作 为协调人员行为的主要管制措施; • ③只关心工作任务的完成而不关心职工的感情和 精神需要的领导方式,是一种不相信群众,只看 消极面,单靠管、卡、压的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chapter2.能力和知觉
第二节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他们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这种反应是个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对环境事物作出的主观解释。
知觉在影响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
假如我们所期待的知觉与组织的实际期望是一致的,那么可能产生有效的绩效。
反之,我们的知觉是对现实的歪曲或不准确的描述,那么结果将是不适当的行为和无效的绩效。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者知觉者之所以存在这种差异,与他们经验、经历和知识有关,也用他们的性格、性别、情感、好恶有关。
2.知觉对象对象的背景、声音、外型、大小、运动、新奇等等都会影响人的知觉判断一个实体越实在,人的知觉受物质实体的影响就越大,就越接近实际,个体知觉的差异就越小。
一个实体越抽象,或了解越不充分,人的知觉受实体的影响就越小,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就越大。
对那些外观比较相似,或在时间、空间上比较接近的知觉对象,人们常常会将他们归为同一类,而它们可能毫无相关或仅仅在于外表比较相似。
3.情景在不同的情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知觉感受也不一样。
当一个人在高压之下,如时间压力、环境条件限制下,他的知觉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将会减弱,知觉判断就容易发生偏差。
对比也是影响人的知觉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为管理者必须认识到,员工是根据知觉而不是客观现实作出反映的。
当知觉歪曲或不准确时,人们会作出以组织的观点来看不适当的或不受欢迎的行为。
管理者要想使下属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必须保证下属正确得感知信息;为了使组织成员更有效地工作,必须确保其成员准确的理解组织对他们的期望。
三、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
人们总是试图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做出解释,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或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4、一般知觉与复杂知觉
• 一般知觉: • 视知觉 • 听知觉 • 嗅知觉 • 味知觉 • 肤知觉
复杂知觉:
• (1)时间知觉 • 是客观事物持续性、速度、顺序性
在人脑中的反映。 • 长短时间知觉——长时估计与短时
• 例:三次考试 王某同学: 甲、甲、乙;李某同学:乙、 乙、甲。王某是意外,李某是侥幸。
四、青少年感知觉的特点
• 1、感知觉的有益性和目的性提高 • 2、感知觉的精确性不断发展 • 3、出现逻辑性知觉 • 4、感知觉的不随意性、片面性、不
稳定性等特点依然存在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 一、感知规律在教书育人中的运用 • (一)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 运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重视直观教具的应用 • 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标本、实物、演示性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 感知觉越生动、越精细,思维、记 忆就会越清晰、越深刻。
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
• 一、定义 • 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反映。
• 感觉剥夺实验
• 赫布(Hebb,1950)
• 感觉如被剥夺,人的认识活动甚至 心理的健康都会受到干扰。
感觉剥夺试验装置
• 后图:会动的画面
• 总也抓不住的小黑点儿 • • 德国视觉科学家迈克尔·施若夫和E.R.
威斯特于1997年发现勒索闪烁的网格 幻觉。 • 在知觉两个相对立的颜色时,这两种 相对立的颜色导致一种叫做侧抑制的 生理机制,由于在看图的过程中,眼 睛不停的跳动,使得侧抑制不停的产 生,从而使得上图中出现了闪烁的点。
•
• 观察力的培养: • 1、正确对待儿童的提问。 • 2、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目的。 • 3、做好充分的观察准备。 • 4、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
管理心理学课程习题答案8.1 习题集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说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D 5.C二、多项选择题1.ABD 2.ABCDE 3.ABCD 4.ABD 5.ABE三、判断题1.√2.×管理心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正式诞生于美国。
3.×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实验。
第二章知觉差异与管理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D 4.A5.C 6.B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CDE 3.ABDE 4.ABCDE 5.ADE 6.BCDE三、判断题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2.√3.×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4.×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自我概念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三部分。
5.√四、简答题1.影响个体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知觉对象以及知觉发生的情境。
2.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角色置换、相互支持、由衷地赞美他人的优点、自我显示等。
3.自我知觉是通过他人评价、社会比较和内省等途径形成的。
4.常见的归因偏差主要有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责任归因中的偏见等几种。
五、案例分析题1.用“镜中我”理论分析。
2.略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验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C 4.D5.A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CE 3.ACE 4.BC 5.ABCD三、判断题1.√2.√3.×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4.√5.√四、简答题1.个性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等特征。
2.性格的结构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理智特征。
3.能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和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几方面。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感觉画家乔纳森的故事引发我们对感觉的思考P73这部分的任务就是要解释人们身体和大脑如何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刺激——视觉、声音等——产生感觉的。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中的结构-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经冲动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如:苹果的颜色、形状、甜度、质量等等。
(注意和生活中的感觉概念相区分)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通过感觉我们还能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饥饿、寒冷等,因而进行自我调节。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给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可以区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工厂的火警报警器要多响工人才能在喧嚣的机器声中听到,飞机控制板上的警示灯要多亮才能看起来比其他灯亮两倍?咖啡中加多少糖才能感觉到甜?左右两只手提不同重量的重物,一边比另一边重多少才能感觉到差别?(二)和感觉相关的几个重要概念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我们看不到空气中的灰尘,落到身上我们也感觉不到,如果灰尘凝结成颗粒,我们就感觉到了。
世博园中的降温设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二者成反比关系。
2、感觉的适应(P75)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明适应”“暗适应”3、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触觉的差别阈限,结果发现,对刺激物的差别感觉,不决定于一个刺激物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物的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管理心理学第三节-知觉差异与管理1
指个人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以及人际关系、 社会事件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1、个人的知觉 2、人际知觉
3、自我知觉
第二节 社会知觉
如何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行动、意向等做出推 测和判断?
非言语沟通:表情、注视和姿势
基本线索
脸部表情为首选
最少愤怒、恐惧、快乐、悲哀、惊奇和厌恶是普遍一致的。
他们代表什么?——先自知,而后他知
L-------仁爱主义---有无限的宽容心量,能够普遍爱一切人和 事物,并给予高贵的价值。但却容易失去行动力,以致成为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M-----道德主义-----信仰外在权威的“他律道德”,重社会规 范,轻个人自由,尊重客观秩序。不过,由于过分严肃,却 容易变成“礼教吃人”的无情的流弊。 H-----情感主义----重视家庭,典型“慈母”形象,选择嫁给 “严父”,他的理想不是严,是和谐,强调每个人都受到照 顾和被爱。但也造成由柔顺慈详而带来的问题。就是是非不 分,所谓“妇人之仁”,常常牺牲自己去维持家庭。 B----理智主义----认为公平为基本原则,强调客观利益的公平。 缺点行事太逻辑化,容易流于冷漠无情,轻忽道义。 S----现实主义----“性”可以最真实、最感人,当道德破坏了, 理智的公平原则没了,活下去就回到“衣食”了。
鸡尾酒效应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
知觉的特征——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 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 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同一对象产生的知觉不尽 相同。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知觉的特征——理解性
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四节
归因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 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
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100元钱引发的思考 家政服务公司的小王在领取工资时,发现雇主张奶奶 给自己的报酬比双方的约定多了100元而未做任何说明。 对这个难以理解的现象,小王作了如下四种归因: ◆ 张奶奶数错了钱; ◆ 张奶奶在故意考验自己是否贪财; ◆ 张奶奶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所作出的辞退前的准备 ; ◆ 张奶奶对自己工作的额外奖励。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二、社会知觉偏见
社会刻板印象
二、社会知觉偏见
社会刻板印象
二、社会知觉偏见
社会刻板印象
第三节 自我知觉
一、什么是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精神自我
二、自我知觉的形成
他人评价 社会比较 内省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恒常性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二、社会知觉偏见
知觉差异与管理解读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然后要求各 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一个人?
?四、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生理因素 兴趣爱好 动机需要 知识经验 个性特征 情绪心境
四、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二)客观因素 1. 2. 1.社会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3. 2.认知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关系。
?五、社会知觉的偏差
(一)首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三)晕轮效应 (四)定型效应 (五)对比效应
? 二、社会归因理论
? (一)[ 美]F?海德的归因理论
? 情景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 者决定于主观条件。 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的环境、 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 、运气、任务的难易等,称为情景归因。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 动机、情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具备的特 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另一方面又受制于个体的人的 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相对性
? 2.知觉的整体性
? 3.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对环境所接触到的一切刺激因 素,在知觉时并不是全盘接受,它是有选择性的。面 对大千世界的百态万物,我们人类是渺小的,不可能 对纷繁复杂的对象进行同时感知。在同一段时间内, 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些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是 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恩等人的研究证实了晕轮效应的存在。
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缺少知觉对象信 息的情况下,就做出了整体判断,或由于受到某种情 感的支配而忽视了其他因素。 由于晕轮效应容易造成对他人的认知偏见,所以应 注意克服。
二、社会知觉偏差
投射效应 是指个体将自己的特点推广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 以己度人,把自己的情感、意志、特征投射到他人 身上,认为他人也是如此,结果往往对他人的情感、 意向作出错误判断。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辩证地、一 分为二地去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应 的良方。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3、知觉情境 我们在什么情境下认识和了解物体或事件也很重要, 周围的环境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知觉。 在周末晚上的夜总会上,一个身穿晚礼服、浓妆艳 抹的25岁女性不会引起太多的注意。但同一女性同样穿 着出现在课堂上,则会非常吸引我的注意(以及班里其 他同学的注意)。
四、错觉
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被歪 曲地感知为与实际事物完全不相符的事物。错觉可以发 生在视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其他知觉方面。在众多的 错觉中,视错觉最为普遍。
你只看见了什么?
四、错觉
四、错觉
第二节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偏差 三、印象管理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社会知觉的概念
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过程不仅包括主体的社会经验对有关信息、 线索进行选择识别的知觉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 归纳、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社会知觉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社会知觉是协调人 际关系,调动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的重要心理成分。管理水平的提高,组织效率的发挥, 团体内部凝聚力的增强,都受社会知觉的影响。
一、什么是知觉
客观事物 属性
形状、 颜色 大小 眼
感官
脑
滋味
气味 质地 重量 温度
舌 肤觉 鼻 味觉 皮肤 嗅觉 视觉
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3、感觉和知觉的联系和区别 两者的区别如下: 两者的联系如下:
(1)产生的来源不同。
(2)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 基础。
角色知觉。是对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 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包括对自我角色的知觉、对 他人角色的知觉和对角色期待的知觉。
二、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投射效应 定势效应
二、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 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 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次发生的知 觉。就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 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1、知觉者 在影响知觉方面最相关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的知识经 验、态度、动机与需要、兴趣、情绪、注意和期望等。 知觉者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至于看到 了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内在的心理状态。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2、知觉对象 知觉对象的特点也能影响到知觉的内容和结果。 在群体里,声音洪亮的人比安静的人更容易受到注 意。很有吸引力的人和没有吸引力的人也是如此。新奇、 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以及知觉对象的其他因 素都能影响到我们的知觉。
(2)也有学者认为,人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 因效应作用较大;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作用 较大。 (3)还有学者认为,两种效应到底谁起作用,取 决于知觉者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
二、社会知觉偏差
晕轮效应
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将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 出印象扩大为整体行为特征,进而产生美化或丑化知 觉对象的现象。
第二章 知觉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第三节 自我知觉 第四节 归因
第一节 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三、影响知觉的因素 四、错觉
一、什么是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个别属性 的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 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反映形式的基础。 例如,人们对黑板的感觉,形状、颜色、质地等。我 们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尝到味道,嗅到气味,这些 都是感觉。
一、什么是知觉
2、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象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 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的综 合整体反映。 人的知觉除受客观环境制约外,还受个体主观心理条 件的影响。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因而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有较大差异。而认知差异又直 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差异。
二、社会知觉偏差
近因效应
是指在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指在总体印 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 影响更大的现象。
在前面陆钦斯的实验中,稍作改动就出现了近因效 应。
二、社会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各自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1)陆钦斯认为,同一个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 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深 刻,这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应;而同一个人的两种 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2、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 释知觉对象。
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和对象时,总是根据以前所获 得的知识和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它们。对同一个知觉 对象,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其内容的广度、深度、精 确度的知觉有很大差异。
陆钦斯的实验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存在。来自二、社会知觉偏差
特征: (1)表面性:第一印象主要由个人的认知因素和 情感因素相结合而产生。 (2)片面性:由于接触时间短暂,只能认识某些 方面,容易出现以貌取人、以偏概全的现象。
(3)类化:在第一次接触时,个体总是根据自己 对他人的表面的、片面的认识给对方加以分类。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隐匿图形 你觉得这仅仅是一些斑点吗?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不完整图形——你觉得这个图形像什么?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个体在知觉时能把由许多部分或 属性组成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 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 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什么是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实验结果:受试4天后的被试,产生了许多病理心理 现象:对外界刺激敏感、出现幻觉;注意力涣散、思 维迟钝;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坚持14 天的被试,在此后的8天之内不能学习。 实验说明:人必须获得周围一定量的刺激,才能维持 正常的心理活动。先天无痛觉者易受伤害。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 改变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具体表现为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和明度恒常性等。
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 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与发展。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 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 的简单相加之总和。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恒常性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优先把知觉对象从背景 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 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 知对象的外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知觉的选择性特点能够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少 数重要的刺激或刺激的重要方面,排除其他因素的 干扰,从而更有效地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2、社会知觉的分类
对他人的知觉。指对他人的需要、动机、情感、观 点、信念、性格等内部心理状态的知觉。包括对外 部言行的知觉和对内心活动的知觉。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 括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人和他人的关系两个方面。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 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二、社会知觉偏差
定势效应 又称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 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简化了人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对某一 群体的人做概括的了解,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够帮 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的速度,填补社会 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但刻板印象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 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一、什么是知觉
刺激物 感受器
传入神经
大脑皮层相应的感觉中枢
感觉
一、什么是知觉
假如没有了感觉,会怎么样?——“感觉剥夺实验”
加拿大心理学家D.O赫布让自愿参加这项实验的被试, 进入一个特别布置的、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房间内,尽 量剥夺一切感觉信息: 给被试戴上半透明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 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 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所有被试都感到无法忍受的痛苦,其中有人产生幻觉。 大部分人中途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