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与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一般来说,我们先是根据有限的信息对其形成第一印象,然后再收 集相关的信息,并经过整合形成整体印象。当然,我们的认知过程不可 能完全准确,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1.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2.社会特征 所属群体、社会角色 3.心理特征(具有社会评价意义) 人际关系(真诚 vs 自负)、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热情、真诚 A>B
注:括号中为权重
(四)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途径或线索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神 态以及行为习惯等的观察和了解进行,这些就构成了社 会知觉的基本途径。
2、语言
“口为心苗,言为心声”
由于一个人所说的话能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言不
由衷的话已司空见惯。 “卖瓜的谁不说瓜甜” “口是心非”。不仅听他说什么,更重要是看他做什 么,如何做?
3、 行为
Jones 与 Davis ( 1965 ) 相 应 推 论 理 论 ( 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对应推论是对行为进行归因的一种方式,即人们常由人的外显行为来推 断其内在动机和人格品质,内在动机和人格是外显行为的原因。 程序:先了解行为者动机,若有意的,再推论品性。 影响相应推论的因素: ( 1 )行为的社会合意程度:合乎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 一个人的内在特质。 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或不为社会所接受时,越能对人做出 本质归因。 (2)行为的自由选择性:非外在强大压力下才做的。 好人=好的行为 坏人=坏的行为

知觉与归因

知觉与归因

初遇华生
“没有那回事。我当时一看就知道你是从阿富汗来的。 由 于长久以来的习惯,一系列的思索飞也似地掠过我的脑 际,因 此在我得出结论时,竟未觉察得出结论所经的步骤。 但是,这 中间是有着一定的步骤的。在你这件事上,我的 推理过程是这 样的:‘这一位先生,具有医务工作者的风 度,但却是一副军人 气概。那么,显见他是个军医。他是 刚从热带回来,因为他脸 色黝黑,但是,从他手腕的皮肤 黑白分明看来,这并不是他原 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这 就清楚地说明他是久病初愈而又历 尽了艰苦。他左臂受过 伤,现在动作品来还有些僵硬不便。试 问,一个英国的军 医在热带地方历尽艰苦,并且臂部负过伤, 这能在什么地 方呢?自然只有在阿富汗了。’这一连串的思想, 历时不 到一秒钟,因此我便脱口说出你是从阿富汗来的,你当 时 还感到惊破哩。” 回原文
9 近因效应 人们有时会根据最近、最新的消息来对某个人或 事物进行认知判断。
先入效应和近因效应常常在实践活动中被联合 使用。 某单位实行年度总考核,一员工每次都能得高分, 但其实际努力并不比别的员工好。 其诀窍有二: 一是每到一个新部门,或接触新的领导或同事,他 总是表现的特别好。 二是每年考核前的几个月他也表现的特别积极。
注視著中央的黑點。過一段時間後黑點 周圍的灰色薄暈就會漸漸縮小。
數數看有幾個黑點! :o)
這些水平線都是平行的嗎?或是彼此之間是有角度的呢?
看看她是什么人
少女与老妇
戴项链的少女
可怜的老妇人
1 知觉的选择性 人的背景、需要、经验和能力等有所不同, 会选取和事物有关的一部分信息进行选择, 形成结论,这种现象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盲人摸象—— 能力的不同 组织进行改革—— 利益的需要
二、知觉的种类和重要性 1 知觉种类 (1)自然知觉 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对天体和山川河流等自然界 事物的认识和判断 如:月食现象、龙卷风 (2)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对社会环境 中生活的人及其关系的认识,包括对他人、 群体和对自我的知觉。 如:我和领导的关系 我在组织里要扮演的角色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

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第二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 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即把他人 或自己的行为加以解释和推测。 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B•维纳的归因理论 H•凯利的归因理论
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者决 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判断 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如个体周围 的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 强制作用、外部奖赏或惩罚、运气、任务的难易 等,称为情景归因。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 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品质、动机、情 绪、心境、态度、能力、努力及其他一些个体所 具备的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刻板印象: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所产生的一种 比较固定的看法。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常 根据某人所在团体的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判断。 刻板印象的作用:刻板印象减轻了信息加工负担, 但在很多情况下刻板印象是一种社会偏见。
对比效应:对一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不是孤立进行 的, 往往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这种 现象叫做对比效应。
实验操作
洛钦斯把这两段相反描述的材料给予不同的组合: (1)描写热情外向的一段先出现,冷淡内向的一 段后出现。 (2)描写冷淡内向的一段先出现,热情外向的一 段后出现。 (3)只出示一段描写热情外向的材料。 (4)只出示一段描写冷淡内向的材料。 洛钦斯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织阅读一组材料, 然后要求各组被试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怎样的 一个人?
凯利认为,人们的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 两次观察难以判断,必须在类似的情境中做多次 观察,根据多种线索做出内部或外部归因。
三度归因理论的归因维度 区别性:指个体在不同情景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 为。 一致性: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其他人是否一致。 一惯性:指个体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试用社会知觉偏差和归因理论来对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试用社会知觉偏差和归因理论来对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

试用社会知觉偏差和归因理论来对学生和老师的行为进行分析归因是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论,它直接影响和决定随后的行为,是影响个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教师和学生还会寻找学习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归因。

其中教师的归因是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是学生在学校的“权威人物”,它是传递知识和社会价值观的社会代表,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归因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归因,进而影响学生的后继行为,也就是说,教师的归因及后继行为(如对学生采取的行为、态度、情感等)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行为结果进行归因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然而,教师对他人及自己行为原因的推断并不总是正确的,在归因过程中常常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导致归因偏差。

因此,对教师的归因偏差进行分析并加以矫正,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归因理论及其对学生成就行为的影响1.1 韦纳的成就行为归因理论韦纳在研究人们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时认为,根据控制点这一纬度可以从内在的和外在的方面进行归因,同时还要考虑原因的稳定性与否。

籍此,他把个体工作成败的归因分为4种类型。

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和运气。

韦纳进一步认为,个体把自己的成败归因于何种类型,对其本人将来的行为会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研究指出,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产生满足和自豪(使人满怀信心地对待未来事件),而把失败归于内因,会使人感到羞耻和沮丧(面对未来信心动摇);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容易或能力强),会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或能力差),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

1.2 教师归因对学生归因以及学生后继行为的影响韦纳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可控性维度与他人的反应关系极为密切。

在学业成就上,勤奋努力(可控因家)通常比能力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奖励;在失败时,缺乏努力比缺乏能力则更常受到惩罚。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 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 加以平均。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知觉与归因讲课文档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基础知觉与归因讲课文档
念,价值观等动力成分,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第3页,共40页。
人的行为模式
■ 华生的观点:
“刺激~反应”(S~R)
■ 托尔曼的观点:
刺激~心理加工~反应( S~O~R)
■ 勒温的观点:
人的行为B是个体特征变量P和环境变量E的函数。 即:B = f(P×E)
第4页,共40页。
人的知觉
一个例子:经理怎么了
第24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或哈罗效应,是指在
知觉过程中,通过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 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成为整体行为特征的 认知活动。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
外貌与人的特性关系的评估(P30)
第25页,共40页。
社会错觉
♦ 定型效应:也叫定势效应或刻板效应,是指人 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 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 烈影响的效应。
两个三 角形的 颜色一 样吗?
举例:知觉对象的颜色
第30页,共40页。
人的归因
➢ 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
➢ 归因就是观察者形成的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或者动机的解释。 人们既会对某个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形成印象,还会深入探究某 种行为或事情发生的原因,心理学上称后者为归因。
➢ 主要研究三个问题:
第36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提高知觉和归因准确性的方法: 从多个角度获得信息 从多个来源获得信息 从多个时间点获得信息 要采用理性和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第37页,共40页。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创造性?
提高个体的信 息量和知识
专业知识 创造力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精品课件 10
(一)知觉者因素
• 态度 • 价值观 • 动机、需要 • 兴趣 • 经验 • 期望 • 个性特点
精品课件 11
小资料2-1:关注点
• 一个生产皮具的企业出了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要 求各部门的主管参加诊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开发部主管说生产部门不按设计的样品来做,生产出来 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50%;
• 认知结构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精品课件
14
(二)知觉对象因素
• 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 重复等。
• 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注意、重 视。
• 强度法则: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 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
容易被感知。 • 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知。 • 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
精品课件 36
•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 考价值。
精品课件 37
(三)晕轮效应
• 一个经理与下属的故事: • 一起购办公用品+一包烟; • 看望生病的同事,一起买水果、点心+先尝尝。 ✓ 贪小便宜--我炒你鱿鱼。
•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中国人则问:真棒!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请问这种鱼怎么做
好吃?清蒸还是红烧?
精品课件
44
• 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 一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
• 日本人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 额的全球市场。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知觉、判断和归因(刘毅)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知觉、判断和归因(刘毅)

第三节 归因与管理
一、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问题: 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 (1)理解某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对影响因果 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关系的内部与外部因素进行分析; 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 (2)评价归因后果和造成事件结果的责任, 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对此作出推论; 并根据人的行为表现对此作出推论; 评价人的特征, (3)评价人的特征,并对进一步的工作态度 与行为的预测。 与行为的预测。
3. 决策的类型 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一个完美理性的决策者是完全客观和符 合逻辑的,从而选择那些最可能实现目标最大化的 合逻辑的, 决策方案。(最优决策) 。(最优决策 决策方案。(最优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由于管理者不可能分析所有决策方 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 案的所有信息,因此他们只是制定满意的、而不是 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满意决策) 。(满意决策 使目标最大化的决策。(满意决策) 直觉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 直觉决策:是一种潜意识的决策过程,基于决策者 的经验和判断, 的经验和判断,而不依靠系统性的和详尽的问题分 析。
张红今天管理心理学课迟到了, 张红今天管理心理学课迟到了,你如 何归因? 何归因?
独特性高、普遍性高、一致性高 归因刺 独特性高、普遍性高、一致性高—归因刺 激客体—外因 激客体 外因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高—归因行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高 归因行 为主体—内因 为主体 内因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低—归因背 独特性低、普遍性低、一致性低 归因背 景—外因 外因
(1)忽视结果的先验概率 ) 赌徒为何相信自己可以预测赌局的结果? 赌徒为何相信自己可以预测赌局的结果? 2) (2)忽视样本大小 彩民根据最近一月的摇奖情况做出预测 (3)对机遇的误解 ) 对员工绩效的随机抽查是否可以确定其绩效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五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亲和
成就
动机
利他
动机
动机
权利 动机
侵犯 动机
一、亲合动机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 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亲合需要引 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则导致亲合行为。
(一)亲合的起源
依恋
真题分享
1.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 联系的心理倾向是( )。(单选)
答案:D
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 (一)社会视角 • (二)自我价值保护 • (三)观察位置 • (四)时间因素
真题分享
13.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 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 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归 因偏差。(单选)
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 • 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
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
相亲
近因效应
离婚
(二)光环效应
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会对 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予肯定的评价。这 类现象叫光环效应,也叫晕轮效应。
毁掉普希金的“晕轮效应”
• 自然动机 • 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难度系数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真题分享
1.(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单选)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

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 • • • • (一)对他人表情的知觉 面部表情 目光接触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知觉的选择性
(二)对他人人格的知觉
• 他人人格知觉--个体对他人的看法,对 他人的印象。 • 个体将他人许多有意义的特征进行比较、 概括与综合,形成一种总的印象。但这些特 征的重要性不一样,有些处于知觉中心,有 些则处于知觉的边缘。许多研究发现,热情 还是冷漠在对他人人格知觉中,处于中心位 置是中心特征;而文雅还是粗鲁则被认为是 边缘特征。
四、归因原则
• 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个体归因时往往遵 从一定原则(倾向性)
(一)不变性原则 迷信的形成
某些人会信息某些事件与一些超自然 力量等有关系
•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人们归因时, 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 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 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 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 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 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外界刺激
图式 (认知结构)
图式扩展
图式改变
对此事件有没 有主动图式? 没 有 新 事 件 输 入 寻找相应图式
产生推理-- 存贮事件 --存贮推理 长 时 记 忆 关 于 事 件 的 输 出 信 息
创造新图式 是 是否找到了图 式? 否
图式的作用
•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 • 3.影响记忆个体知觉 • 4.影响自我知觉
• (二)光环效应——在第一印象形成 中,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维度。 人们初次相见,彼此最先作出的判断 是相互喜欢与否。个体对他人所作的 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 象。 •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 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 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 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

5-6社会知觉归因理论与人的期望

5-6社会知觉归因理论与人的期望

3、“角色知觉”——“责任制”管理方式:明确自己和每个员
工在组织中的位臵,明确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责任和要求,巧 妙处理角色冲突。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一、第一印象效应
在对他人的知觉过程中,给人所留下的第一印往往成为 今后判断他人的基础,甚至很难改变。
启示1:管理者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看人不能
社会知觉的类型
1、对个人的知觉:通过对他人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的知 觉,进而对他们动机、情感、意图等的认识。
“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A、根据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仪表、衣着、言行
(注意自己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B、知觉者的主观因素,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重点关注他人
的某一方面(有人重仪表,有人重道德,有人重智力,等


3、理解性:人们的感知是根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
理解事物;对于知觉对象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其
知觉就越丰富,认识也越深刻。知觉的理解性:直
接理解、间接理解
[例如]对于一棵树,画家、木匠、植物学家对树
的知觉就不同。
直接理解:看到一个事物就能直接叫出名字
间接理解:事物的外部特征不是很明显,需思维活动
运气或任务太难)。对别人的成功归因于情境因素,对别人 的失败归因于内部归因。
自卑的人:将失败归因于内因,将成功归因于外因
五、知觉研究在管理中的应用
对人的知觉实际上就是对人的看法、评价判断 从管理工作的角度看,知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就业面试; 二、绩效评估; 三、职工的努力程度;
四、职工的忠诚度。
人际圈的细分
1、开放区域:是赢得他人的关键,要大而且强烈, 要充分显示 2、盲目区域:是人们认识自我的领域,也是人们交 往的取向;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

社会知觉的种类与效应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

它包括了对他人的特质、动机和情绪的觉察,并通过观察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来了解社会。

社会知觉有很多种类和效应,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种类和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是指在初次接触他人时形成的关于他人的印象。

第一印象效应指的是,在认识他人的初期阶段,最初的印象会对后续的感知和评价产生持续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的外貌、穿着、姿势等因素都会在我们第一次见到他时给我们留下印象,并会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整体评价。

2.归因理论:归因指的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或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研究个体是如何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将其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特质)或外在因素(如环境因素)的。

例如,当我们看到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为他的个人能力不足,或者将其归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利条件。

3.偏见和歧视:偏见是指个体对于他人的不公正和片面的看法和态度,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不平等对待。

偏见和歧视往往是根据个体自身的社会化、文化背景以及媒体等因素形成的。

这些偏见和歧视会导致对特定群体的不公正对待,形成社会不平等。

4.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是水平比较,即与同一群体的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垂直比较,即与其他群体的成员进行比较。

社会比较对于个体的自我认同和满足感有重要影响,但也可能导致焦虑和不满。

5.群体类比效应:群体类比效应指的是个体在认识他人时将其归属于一些特定群体,并通过对该群体的特征和行为做类比来进行判断。

群体类比效应往往基于个体对一些群体的固有偏见和刻板印象而产生,导致对该群体的一般化和歧视性评价。

总之,社会知觉是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认知和理解,它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社会知觉的种类和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和社会,并避免偏见和歧视的产生,促进社会公正和和谐。

管理心理学——知觉和归因

管理心理学——知觉和归因

二、知觉的选择 个体对一些对象知觉,而不对另一些
对象知觉的现象。
外部因素(刺激本身) 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情境因素
1、外部因素
是指影响s是否被注意的那些因素。
大小 强度 对照 运动 重复 新奇性
2、内部因素(知觉者本人)
当个体看到一个物体,并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时,受到知觉者本人特点的明显影响。
归因占用认知资源,因此人们不是无时不刻 都归因,通常在两种情况下会归因,一是发生出 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一、行为的内部与外部原因
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 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 度等;
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 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 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
彼此类似的元素,如在形状、颜色上或 别的属性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归为一类,从 而影响对复合体中图形的知觉。
4、 闭合性
对于不完全的刺激,知觉倾向于将其充 满与完善化。
根据经验和想象,管理者能够填补所需 的信息而做出决策。
5、连续性 把物体视为连续模式的倾向。
启示: 在商业企业中,连续可以用来预测未
人际关系---- 相似程度 相似性导致吸引的原因
•人们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 •相似的人可以为我们的信仰和态度提供支持 •人们认为与自己相似的人喜欢自己
人际关系---- 互补性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 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 互补因素增进人际吸引,往往发生在感情
二、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能力 努力
内部归因
任务难度 机遇
外部归因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

社会知觉的分类以及归因的模式社会知觉及其效应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 1、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 2、社会知觉的分类(1)对人的知觉(主要指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的认识)(2)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3)角色知觉(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的效应 1、第一印象效应(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服装等方面的印象,一般来说第一印象是消极的)。

2、晕轮效应(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

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的内容:1、心理活动的归因2、行为的归因3、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二、归因的模式归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于1985年提出来的。

1、海德的两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和个人倾向归因。

海德是基于人类总是试图从周围世界得出某种意义这一考虑而提出归因模式的,是从(外归因)和(内归因)来建构他的归因模式的。

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知觉者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

04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04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知觉和归因)

本章目录 本章包括: 第一节、知觉 第二节、社会知觉 第三节、归因 第四节、印象管理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 二、知觉的过程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亦称“认知”、“认识”,是人们很熟悉的心 理活动,它比感觉要复杂,并常和感觉交织在一起,被 称为知觉活动。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对 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 映。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 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 识过程。如果没有感觉为基础,没有以往知识经验的作 用,人的知觉很难发生。
(二)知觉的选择

图像一背景示例
(二)知觉的选择
影响我们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原因包括主、客观 两方面:其一,客观因素。影响知觉的客观因素指的是外界 的或环境方面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对象 与背景的差别,活动的程度、重复程度、新颖性和熟悉性, 其中某一个、两个因素或全部因素都可以在任何同一时刻起 作用,影响你从背景中分离出知觉对象。其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在知觉者自身中存在的影响知觉选择的各个方 面。知觉者的个性、知识和经验,需要和动机都影响着个体 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提出了著名的三度归因理论。他 认为人的行为原因十分复杂,仅凭一次观察,有时难以推断 某人的行为原因,往往需要在类似的情景中作多次观察,根 据多种比较才能做出合适的归因。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取决于 三个要素,特殊性、连续性和一致性,如下图所示。
图 凯利的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第三节、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三、归因偏差
一、归因的概念
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 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 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 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归因有许多类别,根据归因涉及的范围,可以 把归因区分为心理归因、行为归因和综合归因三大 类;而根据归因对象所指,也可以把归因区分为主 观归因和客观归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知觉与归因理论
产生错觉的原因: 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 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管理中,可以巧妙的利用错觉 达到预期的目的。
56
56
常见错觉-1
57
57
常见错觉-2: 请紧紧盯着20秒,有何发现?
58
58
59
60
61
第二节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的概念: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
决亍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亍感知者的目的、态 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63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定型效应(Stereo Type Effect)
投射(Projection)
64
(三)知觉选择性的特点 1.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1)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 为知觉的对象。 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 为知觉对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线暗淡、声音微弱 ,轮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 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 个整体的过程。 人所接受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是单一的、零散的 ,知觉是把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从整 体上把握某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之所以能够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组成一个整体 ,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部分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个复合刺激物。
5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理解性
(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 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 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 验也会存在差异。

心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心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对感觉整合后的反映)2.比率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3.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4.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5.前摄抑制: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

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7。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8。

智力:我国一般认为是知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一种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

大多数人认为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的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9。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10. 想像:人脑对已有表象经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1。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12。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3。

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的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4。

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15。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16.遗忘:对记识过的内容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发生错误的回忆会再认17.离差智商:是以智力的正态分布曲线为基础,将人们的智商看做是以平均数为100,标准为15的正态分布,它表明被试的分数相对于处于同龄标准化样组的均数之上或之下有多远。

18.观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觉整体性是指个体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直接 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部分整合为一 个整体的过程。 人所接受的客观事物的感觉信息是单一的、零散的 ,知觉是把这些感觉信息进行整合的过程,是从整 体上把握某事物的基本特征。 人之所以能够把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组成一个整体 ,是由于事物的属性或部分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 是一个复合刺激物。
63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First Impression Effect)
晕轮效应(Halo Effect) 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定型效应(Stereo Type Effect)
投射(Projection)
64
知觉接近性
38
38
2.相似性原则 人倾向于把在大小、形状、颜色、亮度和 形式等物理属性相同或相似的刺激物组合在一 起形成一个整体。 这种按照刺激物相似特性进行组织的知觉 倾向,符合知觉组织的相似性原则。
知觉相似性
40
40
3.连续性原则 知觉的续性原则是指个体倾向于把具有彼此连 续或运动方向相同的刺激物,或即使其间并无 连续关系的刺激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二)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1.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刺激物本身的特征,例 如接近、连续或相似等,以及各部分之间结构 成分密切相关,而且还受到个体的主观状态, 特别是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2.刺激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对个体产生 整体知觉的作用不同。客观刺激物的关键性成 分或关键性特征对知觉的整体性起决定作用。

Company Name
知觉的理解性同言语的指导(暗示)有密切的关 系,它能使知觉的过程更加迅速,映像更加完整 。

Company Name
(二)知觉理解性的特点 知觉理解性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知觉理解性是以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 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 知识与经验是知觉理解的基础,正如黎柏的研究 所表明的那样,不同的人,由于知识与经验不 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知觉理解程度也会有所 差异,从而导致对该事物的不同知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 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 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管理中,可以巧妙的利用错觉 达到预期的目的。
56
56
常见错觉-1
57
57
常见错觉-2: 请紧紧盯着20秒,有何发现?
58
58
59
60
61
第二节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的概念:认为对人、对群体的知觉不仅取
决亍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亍感知者的目的、态 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2.知觉理解性受言语指导的重要影响 言语指导可以为知觉理解性指引组织方向。当刺 激信息判断标志不甚明显的时候,适当的言语指 导可以帮助个体唤起过去的知识经验,促进个体 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一组平面图形,乍看之下,三个图形好像依次由 规则的三角形和逐渐趋于复杂的图形组成,但很 难确定三个图形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因此难 以确认是一套什么图形。 假如告诉知觉者这是一套长方体图形,知觉者就 会借助自己关于长方体的知识经验,很快地确认出 这是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的透视图,并形成明 确的知觉经验。

Company Name
二、知觉选择性(戒知觉的相对性)
(一)什么是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 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 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 工的过程。 视频案例 由于人每时每刻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众多,因 此不会,也不可能对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所 有刺激信息进行反映,而是主动地挑选某些刺 激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 扰,以形成清晰的知觉,并迅速而有效地感知 客观事物来适应环境。
符合知觉组织的原则,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 彼此相邻或接近的刺激物,或者具有连续性的刺激物 、在视野中相似的刺激物等,都容易组成图形而从背 景中凸显出来被知觉加工和处理。
(3)刺激物符合“良好图形”原则,即图形具 有简明性、对称性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在视野中,对称部分、具有良好连续的部分、存在简 单结构的部分等容易组织为图形而成为知觉的对象。
Company Name
第一节 知觉 知觉的四个基本特性:
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 对象做出某种解释是它具有某种意义) 相对/选择性(根据事物乊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 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恒常性(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 不变)
图形与背景的组织是最简单的知觉组织形式,它把作用于 感官的一系列感觉信息组织成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物体或 图形。图形有时被称为知觉形象或知觉对象。从这个意义 上说,知觉过程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知觉对象的过程。
人在知觉范围内对图形与背景的辨识反映了知觉的 选择特性。从背景中选择图形的特征有: (1)图形有形状,背景相对而言则没有形状。 (2)背景似乎是在在图形的背景的背后连续伸展,没 有分界的轮廓线。 (3)图形具有某些物体的特征,背景看似无形的东西 。 (4)图形凸显在前面,背景似乎衬托在后面。 (5)图形往往具有一定的意义,容易被记住。
(4)刺激物轮廓封闭或趋于闭合时容易成为知觉的 对象。 视野中封闭或趋于闭合的部分容易组组织为图形而 成为知觉的对象,它符合知觉组织的闭合原则。
2.封闭与主观轮廓
由于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是作为整体作用于 人的,因此,客观事物作为一个复合刺激。 其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它 们之间形成了某种固定联系,并在人脑中保存下来。 在知觉过程中,这种通过主观上的补充、简约、替代、 改组等活动,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 过程称为封闭性知觉。
态度 价值观 动机 需要 兴趣 经验 期望 个性
小案例: ①“关注点” ②看图联想 ③对钱币大小的估计
51
知觉对象因素
(1)大小法则 (2)强度法则 (3)对比法则 (4)动感法则 (5)重复法则 (6)新颖法则
52
情景因素 ① 时间
② 工作环境 ③ 社会环境
小资料: 情景对自我知觉的影响
3.知觉选择性受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人的知觉选择性不仅依赖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 ,还与知觉者的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目的 和任务、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刺激物对个体的意 义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联想:“踢猫效应”

Company Name
三、知觉整体性
(一)什么是知觉整体性
社会知觉
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和团体特性的知 觉。
自我知觉
是指个体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 态的认识。 小资料:
人际敏感性
62
人际知觉的一致性觃律
当获得关亍某个人少量的信息资料后,就力图对 他的大量特性作出判断,形成一致的印象。
对物的认知允许事物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而 对人的认知通常不允许人的各种特性不协调一致。
四、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是指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 觉的客观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其知觉映象的过程 。知觉恒常性是个体知觉客观事物的重要知觉 特征,它在视知觉中表现比较明显。
由于知觉的恒常性,使人们在环境发生变化 时,仍然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
知觉的恒常性
35
35
知觉的组织原则
知觉的组织原则: 个体因主观经验的影响使客观刺激情境带有强烈 的组织倾向。 1.接近或相邻原则 人倾向于在视野中,把在时间或空间上相邻 或接近的刺激物更易知觉为整体,这是由于在知 觉过程中,当刺激物之间的辨别性特征不明显时 ,人经常会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寻找 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而获得合乎逻辑或有意义 的知识经验。
45
45
5.同域原则 人倾向于将处于同一地带或同一区域的刺激物 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形状,这种知觉组织 原则称为知觉的同域原则。
它们看起来像什么?-1
47
47
它们看起来像什么4
49
49
二、影响知 觉的因素 知觉者因素 知觉对象因 素
情景因素
50
知觉者因素
(三)知觉选择性的特点 1.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 (1)刺激物强度大、对比明显、颜色鲜艳时容易成 为知觉的对象。 光线强、声音响、轮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 为知觉对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线暗淡、声音微弱 ,轮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刺激物在空间上的接近、连续,或形状相 似时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知觉的基本特点
(3)了解常见的错觉
(4)掌握人际知觉的一般觃律 (5)了解人际知觉的常见错觉 (6)了解归因理论
3
第一节 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 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它是对事物 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 反映(如颜色、气味、外观等)。知觉是对于对 象的各种不同属性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 的反映。
结果表明,如果先看A图,再看B图,100%的被试 会把B图看成是年轻女子;如果先看C图,再看B图 ,96%的被试会把B图看成老妇人。个体因为先前 知觉经验的不同而导致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产 生如此大的差异,充分表明个体对刺激信息的理 解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而 形成了知觉定势。
5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知觉理解性
(一)什么是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自己 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解释,并用语 词加以概括标志以赋予其意义的组织加工过程 。 同一个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的人 对它的组织加工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知觉经 验也会存在差异。
心理学家黎柏(Leeper, 1935)以如下图所示 的A、B、C三张图片为材料,研究个体先前的 知觉经验对后续知觉理解的影响。A图为一位 年轻女子,C图为一位老妇人,B图则同时具有 两者的特征,既可以看成是年轻女子,也可以 看成是老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