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16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4分)“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王永清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
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
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未。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
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
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
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
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
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
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
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6.《阿房宫赋》《六国论》综合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熟悉了朦胧烟火中的阿房宫,深谙于诗赋中的阿房宫,已成为2000多年来国人对美好事物的人文宣泄。
但2003年至2004年阿房宫遗址的科学考古工作,却让世人体会到了阿房宫的真实生存状态:纸张、遗存、甚至想象式的,皆是过去时的存在。
阿房宫最早载于司马迁的《史记》:“(始皇)三十五年……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
"历史学家班固也留有关于阿房宫的墨宝。
而最为后世崇拜的是唐代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壮丽的文学想象。
阿房宫因此在过去时中存在了2000多年,直到2002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筹建并成立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开始翻开阿房宫过去时生存状态的一页。
秦阿房宫遗址为秦都咸阳的上林苑遗址故地。
为确定“阿城”就是现在的前殿遗址,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对古文献进行了一番“知识考古":《水经注·河水》载“池水北经镐京东,秦阿房宫西”。
李毓芳认为,这里的“池水"指西周已有的“彪池”。
彪池位于现在的沣镐村西,距王寺村西南二里有余。
虽历经沧桑,但是彪池低洼的地势现在仍能看清;彪池水向北流,恰恰经过一东西向规模宏大的夯土台基的西面,而该处夯土台基就是现认阿房宫前殿遗址。
据当地群众反映,在1949年以后还看到过前殿遗址夯土台基西部有一道南北向土墚,高约1米,且土墚东西两侧有碎瓦片,后被村庄覆盖。
同样,在台基东部亦存在上述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著名秦汉都城考古学家李毓芳分析判定,群众反映的遗迹现象应为“阿城"的西墙和东墙。
因现在的前殿夯土台基南部勘探和发掘中未发现南墙遗迹,这样一来,在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之中的阿房宫前殿遗址与文献记载中的“阿城”情况是一致的。
阿房宫考古队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在前殿遗址已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试掘和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基本搞清了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范围及其所属遗迹的分布,至此阿房宫前殿遗址中有无宫殿建筑成为关键。
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
历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7-10题。
(12分,每小题3分)2004年(福建卷)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收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
如果把物体放置磁场,原子核可以在磁场中旋转。
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决定原子核旋转的频率和方向。
在磁场旋转的原子核有一个特点,即可以吸收频率与旋转频率相同的电磁波,使原子核的能量增加;当原子核恢复原状时,就会把多余的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绘制物体内部精确的立体图像。
水约占人体体重的2/3,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水分比例不一样。
有趣的是,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会导致水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好能在磁共振图像中反映出来。
因为水由氢和氧原子构成,氢原子能够起到类似显微指南针的作用。
在身体暴露于一个强磁场,无线电波的脉冲传递到位后,原子核的能量便开始改变。
在脉冲之后,原子核返回先前的状态,一个共振波便发射出来。
这样,原子核振荡的微小变化就可以探测出来。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编程,可以创建一个包括不同水含量和水分子运动的反映组织化学结构的三维图像。
从而在被观察的身体部位产生非常清晰的组织或器官图像,有利于弄清疾病的病理变化。
由于磁共振成像与X射线、CT等原理完全不同,故对人体没有兵贵神速,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不同疾病的检测;尤其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疾病的检测,更能显示它优于CT。
它可以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鉴别更加独到。
它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高于CT数倍,能够敏感地检测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亦更早地发现病变。
语文全国乙卷答案2021
1.C 【试题分析】以偏概全。文中第四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 考察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 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 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 篇文本。那么C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 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就不严密了。
9、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 品简要说明。
⑤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 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 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 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①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 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②“买卖不成仁义在,先 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 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区分“计数”与 “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 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3.D 【试题分析】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 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对远读结 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 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可见,并没 有实现主体从具体的学者到计算机的转变。B.“远读不是要深化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以偏 概全,原文第三段说“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可以归 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 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可见,并不仅仅只是“发掘文本集合的 共同形式特征”,还有揭示内在结构特征。C“数字人文的价值, 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于 文无据。文本中并未提及“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
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8篇)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答案(5篇)一、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文段选自《培根随笔》,“明智”意为“通达事理,有远见”,“以史为镜,可知得失”的论述与“读史使人明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第一空填“明智”,从而排除掉A、D两项;“灵秀”意为“灵活、美丽”,诗歌往往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故“读诗使人灵秀”;“庄重”意为“(言语、举止)不随便,不轻浮”,“伦理学”是关于道德问题的理论,是研究道德的产生、发展、本质、评价、作用以及道德教育、道德修养规律的学说,可以让人变得庄重而不轻浮。
故选B。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分论点。
文章划线句论述的话题是“读书这一行为的作用”,分别为“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深刻、使人庄重”,“明智、灵秀、深刻、庄重”是从性格方面在阐述读书对人所起的作用。
故选D。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
可结合《培根随笔》一书的艺术特色来分析。
文本没有应用任何人的论述来帮助论证,故A项“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自己的观点”分析错误。
故选A。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语言特点。
本文题为“谈读书”,该文语言肌肤特色,具体表现为:语言警示性强;形象生动;大量排比句式,不仅造成了雄辩的语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思维的条贯与规整,本节选部分语言生动,并无批判性的语言。
故选D。
二、5.【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观点的把握。
解答此种题型,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分清作品阐述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观点,而分论点只是中心论点的一部分,一个方面。
本题,四个选项在文本中都有强调,但A项是舆论的观点,非作者的观点;B项表意不清,并非观点;C项仅是陈述,观点不明确。
D项是结论,是对舆论观点的反驳,也是作者的观点。
2021年全国乙卷语文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比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仔细辨别真伪对错。
C项,以偏概全。
文中第4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方法也适用于单篇文本。
那么C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就不严密了。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所说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理解错误。
文本第二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选项逐一对应文本相关语句,核对、比较、分析,最后判断正误。
A项说人文研究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与原文矛盾,原文说“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文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C项所说的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缩小了文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数字人文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进行数据化,而对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进行数据化研究。
D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文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力。
同时涉及对读图信息能力的考察,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查看相关图表,最后进行对比辨析,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颠倒等问题,从而判断正误。
高中语文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16张PPT)
• 2.找差别,包括语意与关系
11
仔细推敲,细心辨别(对比法+排除法)
1、比词语
2、比关系(因果、条件、假设、总分等)常在因 果关系上设题。 3、比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论点、论据、 论证 高考命题者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 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
《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文艺学论文
《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文艺学论文
《“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社会历史论文
《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文艺学论文
《谈谈〈古文观止〉》
文学论文
理解 句子
筛选 整合
考点考向 归纳 概括
√
论证 分析
√
观点 态度
√
√
√
√
√
√
√
√
√
√
√
√
√
√
√
√
题目信息
选文
类型
《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政论
《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史学论文
《留住乡愁》
社会学论文
《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 忆与隐私边界》 《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史学论文 法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文艺学论文
15
1、完成《步步高》 P160. (2018·全国卷Ⅰ) 2、完成《3年课标》 (2020·全国卷Ⅰ1--3)
16
√
√
√
√
√
√
√
√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 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 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 因与B类同。
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
文本阅读
文体及文体特征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 文章”和“自然科学类文章”。
“社会科学文章”:一般包括哲学、经 济、教育、语言、历史、文化、伦理、 民俗、宗教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 “自然科学类文章”:指研究自然科学 及技术方面的文章,涉及生物学、化学、 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 地理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 学科。
(三)找(筛选信息),--找信息区间,找差别, 找错因。
(1)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根据题意,将各选项的相关内容、和相关表述(带着选 项中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标出,并在旁边写上相应序号 注意不要遗漏,因为很多选项不是哪一处的意思, 有些是几处或几段乃至全文主要意思的概括。 (2)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A.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 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 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B.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 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 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温馨提醒:
选项的设置上的特点 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稍加 改造,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 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 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3.第三遍阅读:局部精读 对照文题,精读答 题区间答题(10分钟)
真题导练
第一部分[引论] (①) 亮出中心论点:知识分子 应特别重视并应负起“知识的责任” 第二部分 [本论] 第一层次③ 论述“知识的责任” 的第一层含义——要有负责的思想,并具体阐明 “负责的思想”的含义及成立过程。(需以事实为 根据,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从艰难困苦 中奋斗出来的真理,才能叫“负责的思想”) 第二部分 [本论] 第二层 ④ 论述“知识的责任”的 第二层含义是“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并举 例论证负这个责的具体做法(要有“推进和扩充” 真理的精神)及其意义。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 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 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 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 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 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 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2. 第二遍阅读:整体读 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 路,归纳观点(5分钟) (1). 抓关键,作连线,理清思路 画出各段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没有的简要概 括段意)后, 画出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 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将这些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归纳概括,确定观点 明确:观点是什么?如何提出观点?——观点与 材料的关系怎样?(是先观点后材料,还是先材料 分析后观点)——行文中论证部分的结构是总分式、 并列式还是层递式?)。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 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 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 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的原理解释 分析现象。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 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 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更不要说还要扣 题展开分析了。
福建省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在细读式批评中,联系作家本人、社会背景,对深入、准确地理解文本,是有益而无害的。
事物的发展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月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所谓“搭子社交”,就是指通过社交平台或应用程序,以寻找共同兴趣、目标或者活动为前提的社交方式。
“搭子”社交覆盖了诸多领域,例如“饭搭子”“旅游搭子”“羽毛球搭子”等。
年轻人通过不同类型的“搭子”探索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满足了个人在不同生活方面的社交需求。
搭子社交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精准的陪伴,满足用户在特定领域中的社交需求。
一方面,通过搭子社交,人们可以参与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另一方面,在这里,人们可以找到更多同样喜欢某一活动或话题的人,相互交流经验、分享资源,进一步提升各自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在过度社交化的时代,人们正在经历“熟人社交倦怠”。
人们常常采取各种“断连”的方式来逃避过度连接的社会环境。
“反连接”并不是指无条件断绝一切关系,而是断绝特定情境下可能给个体带来过大压力和负担的关系,使个体重新获得必要的私人空间、时间和自由。
年轻人在建立搭子关系时,通常会选择避开当前的圈子,与陌生人建立联系。
因此,他们更加注重搭子关系的实用性,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通过默契的距离感的维持,双方可以轻松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无需假装熟悉或频繁互动。
对于在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来说,父母的关怀往往受到地理距离的限制,朋友之间需要“跨越半个城市或者多个时区”才能见面,而爱情也并不容易获得。
因此,年轻人常常会面临孤独的时刻,需要独自进行一些活动来填补这种空虚感。
年轻人倾向与陌生人进行社交,可能是因为他们更有动力去寻找新的人际关系,以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开拓个人发展的机会,并获得新的信息和资源。
可以说,搭子社交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成为了传统固定关系的补充。
(摘编自腾讯媒体研究院2023-09-08《“搭子”社交: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精准陪伴关系》)材料二: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安土重迁、世代稳定的特点,在日常的生产劳作中,形成了以差序格局为基础的熟人社会。
《“干净”是最好的气质》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14分)“干净”是最好的气质王永清①人最好看的样子,是干净。
一直喜欢那些目光清澈的人,干净、自然、纯真。
眼睛是心灵之窗,内心干净,才会有眼神的干净。
当一个人以孩子般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世界也就变得简单纯净起未。
②干净的人善良,无邪念。
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唯恐人知。
做坏事的人,内心是不干净的,带着包袱生活,心理负担何其沉重?常见四处逃亡的罪犯被抓后“一身轻松”。
心存善念的人内心光明、干净,看到在风中卖菜的大娘,就把她的菜全部买下来,好让她早点回家。
给流浪汉两个馒头,让有急事的行人用一下你的手机。
或者,把垃圾从绿化带里带到垃圾箱里,给陌生人一个微笑……总之,一直沿着善念走下去,就会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人人都面善,心中油然涌起对万事万物感恩的情愫。
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
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
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
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⑤干净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
一个地方如果干净的人多了,这个地方的环境会更为清朗、清爽。
因为大家行事光明磊落,不算计人,不欺骗人,不出卖人,该办的事一定办,不该办的事一定不办,自然民风淳,风气正,政风清,人心平和。
⑥孟德斯鸠说过:美必须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在形象上如此,在内心中更是如此。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唐书·王维传》云:“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
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
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在安史之乱中逃避不及,被迫出任叛军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凯茜·卡鲁斯指出,所谓创伤记忆,“是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
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这些创伤记忆在王维诗中反复出现。
如《与魏居士书》云:“偷禄苟活,诚罪人也。
”《责躬荐弟表》云:“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
”不过,细读王维诗文也会发现,他在直接涉及自己的诗文里,对创伤事件往往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且只表示戴罪有愧,不作或少作辩白,只有为之作文的友人与自己有相似相近的遭遇,王维才充分显示出表现创伤记忆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显示这一特色,还有必要从王维创作的一个习见现象谈起。
王维《山中寄诸弟妹》云:“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对面写起:前一首是“身在山中,却从山外人眼中想出,妙悟绝伦”,后一首则“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实际上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此处与彼处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又在这一定的距离之外远远、静静地仔细端详和打量,造成彼此之间既离又合、似合又离的特殊效果。
与从对面写起十分类似,王维诗中还每每出现从一定距离之外回看、遥看的场景。
王维也很喜欢以这种回看、遥望的方式来为诗作结,如《观猎》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最后,王维诗的这个特点,在他为陷贼和出任伪职的经历所深深痛苦的晚年,也在其有关创伤记忆的诗文里被延续下来,得到另一番巧妙运用。
也就是说,王维以这种从对面、从一定距离之外静观和书写的“作法”,不仅像在《与魏居士书》等作品里那样只表示有罪有愧,还试图替他人——更替自己,作必要的辩白。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解析版)
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语文真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付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原创)
听香①香,具有超越有形世界的特点,尤其是那淡淡的幽香,似有若无,氤氲流荡,可以成为无影无形的境界气象的象征。
中国艺术家重视香,与他们所推崇的以神统形的美学观念有关。
②中国园林设置一个有形的世界,还有个无形的世界。
香的灵韵就是这无形世界的主角。
所以园林特别注意花木的点缀。
岸边的垂柳、山中的青藤、墙角的绿筠、溪边的小梅,都别具风味。
春天看柳,夏日观莲,秋天赏桂,冬日寻梅,一一得其时宜。
小山丛桂之于网师,雪海梅天之于寄畅,修竹参差之于个园,紫藤盘旋之于瞻园,园园都是香天秀地。
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玉兰,如同这处不起眼的景点的清魂,没有了她,这建筑几乎成为空设,毫无引人之处。
园林家说,香是园之魂。
园林的叠山理水固然重要,但花木的搭配尤其不可忽视,它往往是园林的点景,香是突破静态空间的重要因素。
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玉兰堂”、“远香堂”,又有所谓香洲、香影廊等景点,就是在香上做文章。
花的点缀,或黄或白或红,颇有讲究;或灿若云朵,或小若微尘,布置很是停当;有的欲露还藏,有的欲扬先抑,真能引起人无尽的遐思。
③前人有诗云:“冷香飞上诗句。
”中国艺术的形外之神是由人的心灵“飞”上去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艺术家将自己的“冷香”熏入画中山水、槛外疏竹、乐中平沙,真正的艺术是人心灵的低吟。
为何说是“冷香”呢?这是和“热流”相对的。
有一等之心灵,方有一等之艺术。
中国艺术特别重视高逸的灵魂,这高逸的灵魂,即是所谓“冷”了。
诗言志,画写心,书如人,没有一颗高逸的心灵,就不可能有巨大的穿透力;没有不同流俗的性灵,就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艺术重视形式之外的神韵,不光是一个表现技巧的问题,而跟人的内在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
心中有冷香逸韵,为艺才能有妙意天香。
正因此,我以为,形神问题不是一个形式美感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心灵的问题。
朱栏白雪夜香浮,不是空洞的色彩对比或者什么朦胧追求,而是表现一种生命的境界。
④冷香是忧伤,是灵魂的自珍,也是清净精神的表白。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含解析)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全国Ⅰ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读书杂谈》(鲁迅)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读书杂谈鲁迅①说到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
②所谓职业的读书,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
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③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性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扣智识。
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
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满心想道,“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
④因为出版物大多,读者不胜其纷纭,便渴望批评,批评家也便应运而起。
批评这东西,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
但__似乎应该暂作别论。
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就忽而变成批评家。
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文章中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
凡__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
印度有一个比喻: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
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上,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不久,又有人笑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
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就是两人抬着驴予走。
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
⑤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le Waihona Puke 原文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但它是前果后因。 而C项呢,却是倒因为果,颠倒了因和果的关系。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 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 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原文信息:《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 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 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 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 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 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 帝书》不应更晚。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3- C ) 文本在一定程度上 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 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 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原文信息:文本与接受訧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 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 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 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 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 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 结构去理解古人.
复习对策
5、技术操作流程——定区间,找对应,比对定答案
(2)将选项切片,认真对应比对 ①比对词语。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
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 原文意思一致。
复习对策
6、技术操作流程——定区间,找对应,比对定答 案 (2)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②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分两步: A.审查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 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 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 系居多。 B.比对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 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 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
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2-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 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 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原文信息: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 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 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 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细微的差别,分句表达先后顺序变化,逻辑有没变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 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既未提及,也 无法推断出来。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2- B) . 文本的
“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 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 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原文信息: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1-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 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 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 一门显学。 原文信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 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 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 术美学中的显学。 原文说的是“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 要的美学问题”,而不是说它“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 畴”。
复习对策 4、明辨设题陷阱
(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 种错误。 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 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 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1-B)钱穆说过:如果老子其人其书的 时代不明,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的联系和发展就无法弄清, 《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
“可见这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 崇高地位极有关系”属无中生有,原文既未提及,也 无法推断出来。
复习对策
6、技术操作流程——定区间,找对应,比对定答案
(2)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④比对肢干是否对应。
题干中若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限制词时,题肢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对应
关系,否则就犯了答非所问的错误。
二是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 逻辑关系。
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把文章和试题进行比照(比用词、比句间关系 、比推论、比题干与题肢),确认对还是错。
(1)形同意同 (信息吻合 (2)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3)形似意异 (迷惑性大 直接判断) 实质一致) 格外留意)
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 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 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形异意同 (有所转换 实质一致)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T3-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 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 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3-C)申不害、慎到、韩非都学过黄老 之术,他们著作的语句与《黄帝书》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见这 三人的引用阐发,与《黄帝书》后来享有崇高地位极有关系。
原文信息:《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 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 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 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 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 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 帝书》不应更晚。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2- D) 《老子》有“以德
报怨”之说,所以“子曰:‘何以报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一句应该是《论语》引 用《老子》的铁证,并且是对《老子》的批评 。
《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
原文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 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 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丢掉了基本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使“理解就是误读, 创造也是误读”变得绝对化,所以推断不成立。 同时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 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 (2)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比对依据和结论。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是比对所述原因、 条件、结果(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是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三步解题法: 读原文,明确主旨思路 读 读题干,明确考查问题 找 找依据,发现信息来源
三步 阅读 比
比题文----看异同 比细节---看用词有无差异 比关系---看逻辑是否严密
比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比肢干---看肢干是否对应
复习对策
6、技术操作流程——定区间,找对应,比对定答 案
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 依据排除的。
归纳小结
①树立观念:答案就在原文中。 通读全文 (了解) ②牢记步骤 ③明确排查顺序 排错:与原文比较,内容错误的 排异:与题干不符合的 排无: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的 找准相关句(判断) 对比辨析 (确认)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 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B.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 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C.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 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 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
④比对肢干是否对应。
题干中若有“根据”、“证据”、 “原因””性质”等限制词时,题肢与题干
之间要能构成对应关系,否则就犯了答非所问 的错误。
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位 置。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和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度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 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
复习对策
核心:语言感受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
复习对策 2、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和精读
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
抓关键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 准备。(基本观点、脉络层次)
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
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
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 “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限时15分钟,以熟悉题型和命题特点为主要任务,突 出整体把握文意的训练。
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 依据排除的。
(2015•湖北卷T6-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 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 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原文信息:“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仿效“天” 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 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 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 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 神秘的对应关系。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 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 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 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