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扎根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巴洛斯(Barrios)和葛兰德(Granada)于1950年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人类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新的知识或者观念时,会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参照物,从而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

在经济学教学中,扎根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经济学教学效果是指学生在经济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影响因素及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先验知识水平:扎根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前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会对其后续的学习产生影响。

具有高水平的先验知识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 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呈现方式:教学材料的设计和呈现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扎根理论认为,当教学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契合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教学材料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效果。

3. 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扎根理论认为,当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积极参与和互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4.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扎根理论认为,当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时,他们更容易进行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学习效果。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首先探讨了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然后明确了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指标,接着分析了影响因素和机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果,讨论了局限性与展望,并提出了实践意义。

本研究为进一步优化经济学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扎根理论,经济学教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机制研究,案例分析,评价指标,研究结论,实践意义。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高等教育日益发展的背景下,经济学教学作为重要学科之一,在教学效果提升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应用,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经济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旨在深入理解经济学教学中扎根理论的应用,并通过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分析,揭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通过研究教学效果的机制,进一步探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化路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验证理论研究的有效性,为经济学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优化经济学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济学人才。

1.3 研究意义经济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究影响教学效果的机制,从而提高经济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在我国,有效教学概念于19 97年首次在陈在 孔 孟时代,中国古代 教育家 就 对有 效 教学的思想有所 实践。孔子提 出“因材 施教”,提倡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以提 高教学的 有 效性。孟子 认 为,理 想 之 教学“ 有如 时雨化之者”[1],强调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以调动 学生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王夫之认为,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启发学生“自悟”的过程,教师 所采取的一切教学措施和方法是为让学生由被动 转为主动,从不自觉转为自觉,只有这样的教学才 可称为好的教学[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 “教学做合一”,反对教和学脱节,提倡培养学生 实际生活中做事并取得成功的能力,认为这才是 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2019 年第 14 期 第 40 卷 总 936 期 No.14, 2019 Vol.40 General No.936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教学 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何雪莲 祝怀新 朱芝洲
摘 要 教学效果是教学质量优劣的集中体现,不同年龄和教龄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存在差异,整体而言, 年轻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教学评价低于老教师。运用扎根理论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质性研究结果显 示,造成教师间教学效果差异的原因有教学设计、教师经验、教学反思、教学期待、教师专业能力、教师共情 等教师的内在影响因素,其中区分度比较大的因素是教师共情;课程类型、领导与教学督导听课也是造成教学 有效性不同的重要外部因素,学生更原意参与实用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听课会让教师和学生更投入 课堂教学。 关键词 有效教学;影响因素;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4-0041-06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有效教学影 响因素模型构建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开始借鉴扎根理论,以深入探究教育问题。

本文针对经济学教学实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一、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基于语境的研究方法,强调在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中,理解人类现象和经验的意义。

其主要特点包括:1.重视叙事性的数据,例如访谈、会议记录、日志等,以深入了解具体的事实背景;2.遵从经验性的数据,即从实践出发,通过对具体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分析来揭示问题本质;3.注重对比分析,比较不同经验的异同和探究多元的解决方案。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学生最终能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扎根理论认为,经验性的数据可以反映出针对特定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和问题。

例如,对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理解学科内部逻辑、定义、定理和原则。

通过此种方式,学生可以逐渐形成对经济学现象和规律的深刻理解。

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操作。

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扎根理论框架中,经验性的数据可以帮助分析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最为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师可以采取创新的教学策略,如案例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掌握知识,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教学环境是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实践和参与情况。

在扎根理论中,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

例如,通过观察教学现场和听取学生反馈,可以发现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方法,通过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三大要素,促进了了解经济学教育效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智慧教育2023年第5期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熊㊀烨摘㊀要高校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其数字能力关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㊂西方学者构建的数字能力分析框架不能充分揭示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搜集多来源资料,可以构建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模型㊂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受到由行为主体层㊁政策支持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物质基础层㊁环境保障层组成的因素作用链的影响㊂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能力应从以下维度系统推进:在行为主体层,增强高校教师主体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认知;在政策支持层,加大教育数字化政策供给,优化教师数字能力顶层设计;在组织管理层,变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加强高校组织管理;在物质基础层,加强数字化新基建,完善教育数字化公共服务机制;在环境保障层,强化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优化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培育环境㊂关键词数字化转型㊀数字能力㊀教育新基建㊀扎根理论㊀数字鸿沟作者简介:熊烨,管理学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院讲师㊂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 转型期弱势群体教育利益补偿机制的政策研究 (19YJC880115)①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㊂②黄荣怀㊁杨俊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中国教育报“,2022年4月6日㊂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移动通信㊁大数据㊁云计算㊁人工智能㊁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兴起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㊂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㊂‘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数字化战略行动㊂①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不是在教学中简单应用数字技术,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数字化,其核心在于促进全要素㊁全业务㊁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涉及课程内容㊁教学模式㊁评价方式等教与学过程的各个方面㊂②信息技术与教师㊁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㊂高校教师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421智慧教育者,其数字能力关乎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㊂数字能力被欧盟教育委员会认定为个体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之一,①无疑也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㊂近年来,新冠疫情引发了线上教育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对教师的数字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㊂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数字能力并不能充分满足新时代教育转型需求,研究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索优化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㊂㊀㊀二、文献回顾㊀㊀(一)数字能力内涵在教师教育领域,数字能力的研究最早集中在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指的是正确使用和评估数字资源㊁工具和服务并将其应用于终身学习过程的能力 ②㊂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这一定义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议,出现了 计算机素养 互联网素养 媒体素养 多模式素养 等概念,③事实上,这些概念都与在教与学中有效使用数字资源有关㊂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学生通常意味着优先考虑使用适合教育环境的数字工具和技能,并确定如何在特定的学习单元中使用这些工具和系统㊂这种研究途径基于以下假设,即 为职前教师配备了一套基本的能力,他们就可以将其转移到未来的课堂实践 ④㊂然而,这类研究被批判为狭隘的技术中心主义,缺乏真实性,未能考虑技术使用的社会文化背景,属于低效的简化设计㊂⑤最近的一些研究呼吁放弃以技能为中心的数字素养概念,转而采用数字能力的概念,以识别未来教师更为多样化的知识㊁能力和倾向㊂Janssen等认为,数字能力显然不仅包括熟练使用设备和应用程序,还包括合理使用ICT(ICT即 信息通信技术 ,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缩写)时在法律和道德㊁隐私和安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知识和态度,了解ICT在社会中的作用,对技术秉持平衡态度㊂⑥这一概念承认技术知识和技能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并采取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立场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更好地支持学生在未来的课堂上更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而且必须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技术的使用及其影响㊂此外,能力的概念意味着不断521①②③④⑤⑥周凤飞㊁王俊丽:‘欧盟DIGCOMP分析及启示“,‘图书情报工作“,2014年增刊第1期㊂PaulGilster,DigitalLiteracy,Wiley,1997,p.220.MengJungTsai, Domaleandfemalestudentsoftenperformbetterthanfemalestudentswhenlearningcomputers?AstudyofTaiwaneseeightgraders computereducationthroughstrategicandcooperativelearning ,JournalofEducationalandComputingResearch,vol.26,no.1(2002).ColinHarrison,DonnaE.Alvermann, Criticalinternetliteracy:Whatisit,andhowshouldweteachit? ,JournalofAdolescent&AdultLiteracy,vol.61,no.4(2017).WGChrist,WJPotter, Medialiteracy,mediaeducation,andtheacademy ,JournalofCommunication,vol.48,no.1(1998).RachelM.Heydon, Makingmeaningtogether:Multi-modalliteracylearningopportunitiesinaninter-generationalartprogramme ,JournalofCurriculumStudies,vol.39,no.1(2007).WilfriedAdmiraal,FelixVanVugt,FransKranenbrug,etal, PreparingpreserviceteacherstointegratetechnologyintoK-12instruction:Evaluationofatechnology-infusedapproach ,Technology,PedagogyandEducation,vol.26,no.1(2016).GeirOttestad,MarijanaKelentric',GrétaBjörkGuðmundsd, Professionaldigitalcompetenceinteachereducation ,NordicJournalofDigitalLiteracy,vol.9,no.4(2014).JoseJanssen,SlaviStoyanov,AnuscaFerrari,etal, Experts viewsondigitalcompetence:Commonalitiesanddifferences ,Computers&Education,vol.68(2013).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的修订,以反映技术系统和用途的变化㊂㊀㊀(二)数字能力框架数字能力日益受到教育学界的关注,尽管学者们对数字能力的内涵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关系解读和呈现方式的差异推动了教师数字能力框架的多样化发展,代表性框架包括SAMR㊁TPACK等㊂SAMR(substitution㊁augmentation㊁modification㊁redefinition)本质上是一个描述性框架,描述了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层次和阶段:在替代阶段,技术是一种没有功能提升的替代性工具;在增强阶段,技术是一种功能增强的直接替代性工具;在改进阶段,技术用于重新设计重要任务;在重构阶段,技术能够创造过去难以想象的全新任务㊂①虽然SAMR框架通过提供描述性的 目标点 来发展实践,可能对职前人员和在职教师有用,但是没有提供可能代表每个阶段的实践类型或对方法的具体说明㊂②Mishra和Koehler的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TPCK)模型则是一个更广泛㊁更具包容性的框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SAMR的缺点㊂TPACK致力于 解释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和教学内容知识如何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技术教学 ③㊂该模型对技术㊁教学和内容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贡献进行了理论化处理,将每个元素视为一个核心,通过支持性教学法,将学科概念知识与对技术潜力和能力的理解结合起来,以加强学习㊂④其他代表性框架还有教师教育信息素养框架㊁批判性数字素养框架等㊂⑤整体而言,教师数字能力框架强调内涵式发展,试图超越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回归以主体为中心的价值理性,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㊂⑥㊀㊀(三)数字能力影响因素一些学者聚焦行动者层面开展因素分析,如教师的态度倾向㊁工作经验㊁学历㊁教学反思能力等㊂⑦还有学者认为,不能仅仅从行动者层面分析数字能力的影响因素,还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学校组织环境下进行考察,学校的基础设施㊁领导㊁组织管理㊁针对性培训㊁621①②③④⑤⑥⑦RubenR.Puentedura, Transformation,technologyandeducation ,http://hippasus.com/resources/tte/puentedura_tte.pdf.GarryFalloon, Fromdigitalliteracytodigitalcompetence:Theteacherdigitalcompetency(TDC)framework ,EducationTechnologyResearch,vol.68,no.3(2020).MatthewJ.Koehler,PunyaMishra,WilliamCainm, Whatis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TPACK)? ,JournalofEducation,vol.193,no.3(2013).PMishra,MJKoehler, 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Aframeworkforteacherknowledge ,TeachersCollegeRecord,vol.6(2006).AnnaKlebansky,SharonFraser, Astrategicapproachtocurriculumdesignforinformationliteracyinteachereducation:Implementinganinformationliteracyconceptualframework ,Australian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vol.38,no.11(2013).JulietHinrichsen,CoombsAntony, Thefiveresourcesofcriticaldigitalliteracy:Aframeworkforcurriculumintegration ,ResearchinLearningTechnology,vol.21(2013).冯永刚㊁陈颖:‘智慧教育时代教师角色的 变 与 不变 “,‘中国电化教育“,2021年第4期㊂AllahNawaz,GhulamMuhammadKundi, Digitalliteracy:Ananalysisofthecontemporaryparadigms ,JournalofScienceandTechnologyEducationResearch,vol.1(2010).HeriMudra, Digitalliteracyamongyounglearners:Howdoteachersandlearnersviewitsbenefitsandbarriers? ,TeachingEnglishwithTechnology,vol.20,no.3(2020).CristinaSánchez-Cruzado,RaúlSantiagoCampión,TeresaSánchez-Compaña, Teacherdigitalliteracy:TheindisputablechallengeafterCOVID-19 ,Sustainability,vol.13(2021).RuneJohanKrumsvik, Situatedlearningandteachers digitalcompetence ,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ies,vol.13(2008).智慧教育办学层次等因素会对教师的数字能力产生影响㊂①此外,有学者认为国家政策也会对教师的数字能力产生影响,教育系统政策文件中的目标和愿景可以转换为学校层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最终对教师的数字能力产生影响㊂②综上,数字能力已经受到学术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数字能力的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一系列的数字能力框架,对于研究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具有启发价值㊂但是,整体而言,当前对于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依然不充分,有待在实证基础上开展针对性㊁系统性研究㊂㊀㊀三、研究设计㊀㊀(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索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制约因素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创始人Glaser和Strauss声称,其初衷在于 填平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尴尬的鸿沟 ③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建构理论为目的,主张抛弃先验性的结论和假设,在情境数据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建立理论,其基本逻辑是深入情景收集数据,经过不断比较,对数据进行抽象化㊁概念化的思考与分析,从中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理论㊂④对资料的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最为重要的环节,包括开放式编码㊁主轴编码㊁选择性编码三个层级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适用于因素识别类问题,即从数量庞大的基础资料中发现影响某一问题的几类因素,在此基础上剖析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进而构建关于研究问题的中层理论㊂⑤这一方法已经被学者用于研究公众低碳消费模式影响因素㊁谣言引发集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等因素识别类问题㊂⑥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议题,尚未形成成熟㊁系统的模型,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开展模型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㊂721①②③④⑤⑥Ann-Louise,Petersen, Teachers perceptionsofprincipals ICTleadership ,ContemporaryEducationalTechnology,vol.5,no.4(2014).RubenVanderlinde,JohanVanBraak, Thee-capacityofprimaryschools:Developmentofaconceptualmodelandscaleconstructionfromaschoolimprovementperspective ,Computers&Education,vol.55(2010).PatriciaWastiau,RogerBlamire,CarolineKearney,etal, TheuseofICTineducation:AsurveyofschoolsinEurope ,EuropeanJournalofEducation,vol.48,no.1(2013).GeirOttestad, Schoolsasdigitalcompetentorganizations:Developingorganisationaltraitstostrengthentheimplementationofdigitalfoundedpedagogy ,InternationalJournalofTechnology,KnowledgeandSociety,vol.4(2008).FabioNascimbeni, Rethinkingdigitalliteracyforteachersinopenandparticipatorysocieties ,InternationalJournalofDigitalLiteracyandDigitalCompetence,vol.9,no.3(2018).易烨㊁薛锋:‘ 数字经济 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研究 基于浙江省335名专任教师的实证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5期㊂SDexter, LeadershipforITinschools ,inJVoogt,GKnezek,InternationalHandbook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Springer,2008,pp.543-554.BarneyG.Glaser,AaselmL.Strauss,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StrategiesforQualitativeResearch,AldineTransaction,1967,pp.1-3.姚曦㊁王佳:‘国际品牌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提升路径 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3期㊂贾哲敏:‘扎根理论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3期㊂王建明㊁王俊豪:‘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与政府管制政策 基于扎根理论的一个探索性研究“,‘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㊂佘廉㊁王雨萱㊁吴国斌:‘谣言引发集合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扎根理论“,‘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㊀㊀(二)数据来源在数据收集上,本研究利用多种数据来源和数据收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类㊂第一,访谈资料㊂以高校教师为访谈对象,聚焦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这一问题㊂笔者于2022年1月面对面访谈了工作单位的9位教师,平均每人访谈时长40分钟,受疫情影响,还以邮件的方式访谈了其他高校11位教师㊂从年龄段来看,35岁以下教师6位,35岁至45岁教师6位,46岁至55岁教师7位,56岁以上1位㊂从专业类别来看,文科教师7位,理科教师7位,工科教师6位㊂第二,知网文献㊂收集了18篇与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相关的核心论文㊂第三,政策文本㊂收集了近3年与教师数字能力相关的政策文本㊂综合多种来源的资料,建立扎根理论研究资料库,形成可进行开放式编码的素材㊂㊀㊀四、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模型构建㊀㊀(一)开放式编码及其范畴化开放式编码是编码的第一环节,要求研究者抛弃个人的 偏见 和现有研究的 定见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解,围绕研究问题,通过反复比较,重新定义现象㊁发展概念㊁提炼范畴㊂本研究采用人工编码的方式开展资料处理,并通过三人对资料同时编码之后汇总讨论的方式来检验编码的效度㊂对收集到的多来源资料进行逐字逐句阅读,摘取与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相关的记录,汇总整理进行标号,经过反复比较分析提炼出初始范畴,初始范畴是对原始资料的概念化和抽象化㊂根据初始范畴开展进一步的理论采样,继续收集资料,将新资料与原有资源提炼的范畴进行比较,最终合并汇总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初始编码表(表1),共获得教育数字化态度㊁教育数字化认知等41个初始范畴(因篇幅有限,完整的开放式编码表可联系作者查阅)㊂表1 开放式编码表初始范畴原始资料1.教育数字化态度(1)教师个体的态度和信息素养等是影响常态化按需应用的主要阻碍因素㊂2.教育数字化认知(2)教师 应用主体 意识不足,积极主动性还不够㊂3.学历与教龄(3)教师的个体因素如学历㊁教龄,参与培训情况如次数㊁总时长㊁模式数量等对其数字资源应用能力有显著影响㊂4.专题培训(4)在学校层面,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培训的次数对教师的数字资源应用能力有显著影响㊂学校应分阶段安排数字能力培养内容,重视培养教师知识型实践能力,依托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行合一,打通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育通道㊂5.培训频率(5)教育信息化政府培训次数对校本培训次数有负向调节作用,校本培训教师参加比例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次数有负向调节作用㊂6.学历与性别(6)不同性别的教师数字能力存在差异,我们单位新入职的年轻的男博士的数字教学能力相对较强㊂7.数字化教学经历(7)一般而言,教师开展的线上教学越多,数字能力越强,疫情期间,很多年龄相对较大的教师必须开展线上教学,这对数字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㊂821智慧教育续表初始范畴原始资料38.领导推动(79)单位领导对于教师数字能力的重视很重要,例如在工作会议上强调,在评价指标中体现,我们单位今年的教师教学竞赛就特别注重对一些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㊂39.软件配置(80)在本科生的 电子政务 课程中,教学大纲非常注重软件的实操,安排了10个实验学时㊂我们单位虽然有电子政务实验室,电脑和网络全覆盖,但是缺乏一些电子政务教学的软件,制约了教师数字化教学的探索㊂40.人员配置与维护经费(81)教师数字化教学需要单位在软件硬件方面提供支持,最近几年我国高校都加大了投入,购买了一些软件,成立了与数字化相关的实验室,但是也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很多软件没有更新,这需要长期的经费投入和专业人员的配备㊂41.社会认同(82)信息化时代教师开展数字化教学的探索需要社会的支持,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倾向于传统教学,对新的教学方式缺乏热情,数字化教学需要学生和家长的配合,社会观念的转变很重要㊂㊀㊀(二)主轴编码原始数据经过初始编码被分解为 碎片化 的代码,而主轴编码的目标则是要将分裂的数据再次整合成连贯的整体㊂主轴编码的目的就是把不同层级的范畴联系起来,并探究其内在联系㊂①主轴编码在初始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范畴,通过发掘范畴的含义和内在联系将资料重新整合,最终得到与主题相关的主范畴㊂在41个初始范畴的基础上开展主轴编码,通过内涵比对和归类提炼出人口统计特征㊁心理要素㊁教学实践等16个副范畴,进一步聚合出行为主体层㊁政策支持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物质基础层㊁环境保障层五个主范畴,如表2所示㊂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和副范畴主范畴副范畴初始范畴行为主体层人口统计特征年龄㊁教龄㊁学历㊁性别心理要素教育数字化认知㊁教育数字化态度教学实践数字化教学经历㊁教学软件掌握情况㊁教学模式创新政策支持层顶层设计发展目标㊁行动方案㊁数字平台政策倡导政策数量㊁发文级别资源投入经费支持㊁建设指导㊁项目建设㊁数字公共服务机制组织管理层领导重视领导推动㊁责任落实管理机制考核评价㊁过程管理㊁管理模式组织培训专题培训㊁培训频率规章制度制度建设㊁标准规范㊁发展规划921①熊烨:‘我国地方政策转移中的政策 再建构 研究 基于江苏省一个地级市河长制转移的扎根理论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9年第3期㊂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续表主范畴副范畴初始范畴物质基础层硬件状况设备配备㊁网络覆盖软件状况软件配置㊁数据库建设更新维护人员配置㊁维护经费环境保障层文化环境教育数字化氛围㊁学习习惯市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㊁数字资源服务市场社会环境学习型社会㊁社会认同㊁社会信息化程度㊀㊀(三)理论编码与模型构建理论编码进一步提高了概念的抽象层次,通过发掘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梳理出 故事线 ,并在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建立系统的联系,通过资料与正在成型的理论的互动进一步把握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最终发展出新的理论㊂①本研究的核心范畴是 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 ,它由行为主体层㊁政策支持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物质基础层㊁环境保障层五个主范畴组成(如图1所示)㊂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反映了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核心要素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增强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提供了方向㊂图1㊀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模型㊀㊀(四)理论饱和度检验为了检验研究的理论饱和度,在之前的访谈资料之外,随机访谈了本校的两位教师㊂对访谈资料依次开展开放性编码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反复提炼样本内容与理论类属的联系㊂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比对,并未从新的样本中发现新的范畴,每个主范畴内部也没有发现新的关系结构,检验结果符合 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影响因素模型 的关系结构,因此本研究的扎根理论编码和框架构建趋近理论饱和㊂031①周文辉:‘知识服务㊁价值共创与创新绩效 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4期㊂智慧教育㊀㊀(五)模型阐释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受到行为主体层㊁政策支撑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环境保障层㊁物质基础层五方面的影响,各个层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彼此关联,构成影响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完整链条㊂行为主体层是与行为主体 高校教师相关的因素层,包括教师的认知心理㊁实践经验以及人口统计特征等方面㊂调研发现,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行为主体层面的制约性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教育数字化认识水平偏低,缺乏对数字化教学的整体性认知,对新兴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跟进不足;教育数字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临近退休的教师投入数字化教学的精力不足;数字化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尽管新冠疫情推动了在线教学的普及,但整体而言,我国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依然不足,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依然需要进一步探索㊂政策支持层是指促进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政策因素㊂2022年11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用于对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但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依然需要行动方案㊁数字平台㊁项目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㊂组织管理层是指高校教师组织管理层面的因素,不仅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涉及高校管理部门,在宏观的政策和微观的教师之间还存在一个组织管理层面,这个层面将宏观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可供考评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对教师的个体行为和认知发挥引导和规制作用㊂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教师数字能力的培育工作,但在领导责任考核㊁过程管理模式创新㊁日常规范建设㊁培训内容更新等方面依然存在提升空间㊂环境保障层指的是与高校数字能力相关的文化㊁市场㊁社会等环境因素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校教师受到更大范围环境性因素的影响㊂调研发现,制约我国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因素包括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习惯不足㊁数字资源服务市场发育不足㊁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认知有待增强等㊂物质基础层指支撑教师数字能力的软㊁硬件物质基础因素㊂尽管近些年高校人均计算机配备率和网络覆盖率都有大幅提升,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软件开发和配备方面依然滞后,实验室的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㊂数字能力并非仅仅依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它内嵌于学校组织㊁公共政策㊁物质基础以及生态环境之中㊂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提升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㊂尽管高校教师自身的认知和态度很重要,但是依然需要学校组织管理的优化㊁公共政策的供给㊁物质基础的夯实㊁数字环境的培育等客观因素的保障,任何一块 短板 都将制约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提升㊂行为主体层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内在因素,政策支撑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环境保障层㊁物质基础层通过行为主体层发挥作用;与此同时,政策的顶层设计会对组织管理起 指挥棒 作用,也会通过影响资源投入的方向促进物质基础建设,改变社会信息化程度等环境因素,由此可见,公共政策在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㊂组织管理和物质基础是直接作用于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客观因素,在我国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二者的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㊂综上,行为主体层㊁政策支撑层㊁组织管理层㊁环境保障层㊁物质基础层的协同推进对于提升131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至关重要㊂㊀㊀五、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优化路径㊀㊀(一)行为主体层:增强高校教师主体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数字化认知行为主体层是影响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核心层,其他因素通过影响主体发挥作用,因此,主体意识和认知水平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重中之重㊂在调研中发现,我国高校教师主体层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师对数字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技术持消极态度甚至抵触情绪,对自身数字能力的短板缺乏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对数字能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将数字能力简单等同于使用技术工具,对数字信息管理㊁数字内容创造㊁数字安全㊁数字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关注不够㊂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我国高校教师的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其教育数字化认识㊂第一,树立正确的数字技术观㊂数字化时代需要新的教师发展理念,教师应转变过去将信息技术仅视为教学辅助手段的工具性观念,将数字教育融入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将数字技术视为撬动教学模式变革的杠杆,形成系统的数字教育理念,实现由 器 到 道 的观念转变㊂第二,提升高校教师对数字能力的重视程度㊂当前,已经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数字能力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㊂高校教师要将数字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发展的 双轮 ,将数字能力提升纳入职业生涯规划,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方法和理论,全面提升依靠数字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敏感性㊁主动性和创造性㊂第三,强化高校教师对 数字教师 的身份认同感㊂数字公民是在虚拟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㊁工作和生活的公民身份观念㊂①教育信息化时代,需要强化高校教师对 数字教师 的身份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模式的形成,激发高校教师提升数字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㊂㊀㊀(二)政策支撑层:加大教育数字化政策供给,优化教师数字能力顶层设计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一系列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规划㊁行动计划和改革意见陆续出台,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㊂2022年11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方向,但是高校教师数字能力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依然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供给㊂公共政策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㊁制度的建设以及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我国高校教师数字能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需要加大对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提升的政策支撑力度,优化顶层设计,尤其要关注以下三个问题㊂第一,高校教师的数字鸿沟问题㊂针对我国高校教师在年龄㊁专业㊁地域上显现出来的数字鸿沟问题,需要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㊂一方面,深化教师供给侧改革,将数字化能力纳入教师录用的标准体系,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校教师中数字能力 弱势群体 的帮扶,坚持整体提升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高校教师数字能力提升工程,统筹提升区域内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注重对欠发达地区和职业院校等 低洼 地带的政策帮扶,改善不同区域㊁不同办学层次之间高校教师数字能力不平衡问题㊂第二,政策供给中的工具失衡问题㊂从政策工具的角度来看,高校①JasonOhler,DigitalCommunity,DigitalCitizen,CorwinPress,2010,pp.165-169.231。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摘要】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研究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在介绍了背景和研究目的,阐述了研究的意义。

在正文中,首先探讨了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影响因素和研究机制,并进行了实证和案例分析。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结论,提出存在问题与展望,并得出研究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深入了解经济学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及机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效果、扎根理论、影响因素、机制、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研究结论、问题、展望、研究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为经济学教学改进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机制研究、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旨在为提升经济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建议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具体来说,我们将通过分析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深入挖掘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探讨这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我们将对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实证分析,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研究结论。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旨在为经济学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持,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也希望通过研究结论的总结和问题展望,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推动经济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3 研究意义教育科研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而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如何运用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教学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机制研究可以揭示扎根理论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作用机制,加深对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途径的认识。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扎根理论的内涵,特点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 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一、扎根理论的文献回顾在国内研究中,扎根理论被应用于多个相关领域研究,张泽洪等从医方视域应用扎根理论探讨医患信任违背的深层次因素。

结果发现:患方就医善意、就医正直与就医能力、医学固有特征、制度社会情境这5个主范畴对医患信任违背存在显著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上述5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医患信任违背的作用机制模型。

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管控政策以修复医患信任提供理论思路与实施路径。

于兆吉等通过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得出影响突发性网络舆情演化的三个因素分别是官方信息发布、参与者的动因和行为决策,并结合突发性网络舆情演化过程,分析参与者在网络舆情传播扩散的过程中发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包括健全网络舆情的政府引导机制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来合理引导并控制突发性网络舆情的发展。

二、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与框架(一)研究程序扎根理论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步:1.从资料中产生概念,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

2.不断地对资料和概念进行比较,系统地询问与概念有关的生成性理论问题3.发展理论性概念,建立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 ;4.理论性抽样,系统地对资料进行编码 ;5.建构理论,力求获得理论概念的密度、变异度和高度的整合性。

6.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三个级别的编码。

1.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三所工科类高校的访谈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三所工科类高校的访谈为例

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9期75㊀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扎根理论的导生关系对研究生知识产出影响研究 (J G L X 19_064);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食品科技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及对策研究 (2018S J A 0201).作者简介:俞建光(1979-),男,江苏宜兴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对三所工科类高校的访谈为例俞建光㊀李元梓㊀朱㊀涛(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江苏南京226019)摘㊀要:引入扎根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三所工科类院校各个年级研究生的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后开始资料分析,找寻到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㊁教育资源㊁奖惩机制㊁职业规划㊁工业实践九个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四个关键影响因素对研究生质量影响的作用路径,尝试构建起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以期对工科类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提供相应的资料支撑和理论支持.关键词:扎根理论;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1.09.039㊀㊀工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是工科类高等教育金字塔中最顶尖的层次,其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发展水平和层次.在现实意义上,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会受到纵横不同层次和维度多种因素交织的合力影响.在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工科研究生培养质量作用发挥的异同比较,以及若干不同因素处于同一系统内部相互影响作用的关系之后,加强对可监测影响因素持续的过程控制和不断深入的改革,力使培养质量的发展方向保持正向,从而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本文立足扎根理论,将其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基础,通过研究生㊁导师访谈第一手资料的直接获取,并深入分析原始资料,探讨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因素,梳理出影响效果较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路径,从而构建出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以期为工科类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探索提供资料支撑和理论支持.1㊀资料分析与研究结果1.1㊀资料与数据分析通过对扎根理论基本内容一般性理解,在遵守基本操作原则的前提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操作,对收集到的访谈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通过三级编码(开放式编码㊁关联式编码㊁核心编码)将现象概念化,并把概念整合打造成范畴并逐步确立出核心范畴,以寻求发现资料中具有关联性的因素.在对访谈资料按照操作程序一级编码的过程中,将访谈的关键记录以及相关录音资料转录所得到的文字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从经过凝练的文字资料里探寻存在关联的概念类属,提取出若干关键词并将这些关键词简单命名化,再进行概念化处理,最终可以获取得到28个开放式编码,分别是导师个人性格㊁导师指导方式㊁导师指导频率㊁课题方向难度㊁科研课题创新性㊁产业化可行性㊁课题组内部关系㊁高校科研重视度㊁科研参与度㊁考研初试难度㊁考研复试难度㊁学生科研素质㊁学生目标规划㊁学生科研占用时间㊁学生主动学习能力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㊁实验室硬件设备㊁学术论坛㊁师资力量㊁毕业考核机制㊁高校研究生奖励水平㊁延期情况㊁学位获得情况㊁工作想法㊁专业社会认可度㊁工厂实践频率㊁实习㊁生产认知.在经过对开放式编码继续加工总结提炼后得到9个二级编码.访谈资料二级编码获取的价值意义在于找寻到并确认各个概念类属之间的联系,加以利用,将开放式编码有机地串联㊁整合在一起,更加全面更加清楚地去解释若干现象的萌发形成的过程和原因.如此,在28个开放式编码中有效提取整合形成9个关联式编码,包括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㊁教育资源㊁奖惩机制㊁职业规划㊁工业实践.这9个关联时编码就是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将访谈资料进行科学化的三级编码旨在分析多个概念类属及其内在联系,确定出具有强大关联连接能力和关键影响作用的核心概念类属,薄利出一条主线作为主体,这就是集中抽象出来的核心编码.它可以较为紧密地联系其他的概念类属,更为有效地表达关系之间的内部逻辑,并最终完成整个理论的构建.深入分析9个关联式编码,发现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这5个核心编码是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影响因素.1.2㊀研究结果1.2.1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9个影响因素和3个重要影响因素表1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编码情况关联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提及频数参考点覆盖率导师指导导师个人性格㊁导师指导方式㊁导师指导频率142073%科研课题课题方向难度㊁科研课题创新性㊁产业化可行性122062%学术氛围课题组内部关系㊁高校科研重视度㊁科研参与度122058%生源质量考研初试难度㊁考研复试难度㊁学生科研素质102051%学生积极性学生目标规划㊁学生科研占用时间㊁学生主动学习能力82042%教育资源高校科研经费投入㊁实验室硬件设备㊁学术论坛㊁师资力量72037%奖惩机制毕业考核机制㊁高校研究生奖励水平㊁延期情况42018%职业规划学位获得情况㊁工作想法㊁专业社会认可度32014%工业实践工厂实践频率㊁实习㊁生产认知2209%㊀㊀进一步对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㊁教育资源㊁奖惩机制㊁职业规划㊁工业实践这9个因素进行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这四个因素被关注的频率相对较高,分别为占比73%㊁62%㊁58%和51%.由此可见,这4个因素对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最劳动经济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9期76㊀㊀为明显,是重要影响因素.1.2.2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表2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4个直接影响因素及作用途径直接因素作用于其他影响因素被提及的频率导师指导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72%科研课题学术氛围㊁学生积极性63%学术氛围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58%生源质量职业规划㊁工业实践52%㊀㊀对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九大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直观看出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这4个核心编码,除了自身直接作用之外,也会作用于不同的路径方式,作用于其他影响因素,以深刻影响培养质量(见表2).导师指导这个直接因素(相关频次占比72%)作用于科研课题㊁营造积极的学术氛围的全过程,协同式对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科研课题(相关频次占比63%)与学术氛围㊁学生积极性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学术氛围(相关频次占比58%)直接影响着学生积极性,合力提升着研究生的科研综合素养.生源质量(相关频次占比52%)与职业规划和工业实践之间广泛地也存在着显著联系,研究生的生源质量间接体现着研究生个人的职业规划水平,进而影响工业实践和科研产业化的相关进程,直接影响工科类研究生的工科学术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1.2.3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通过三级编码程序性方式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这四个直接主要影响因素串联成主线,探寻其与教育资源㊁学生积极性㊁工业实践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可以建立出如图1所示的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它不仅直接将9个影响因素生动展现,同时也直观性揭示了各个因素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复杂多重的作用关系和内在联系途径.图1㊀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㊀讨论本文尝试从工科类高校研究生切身感知的角度,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小组访谈为主要形式,确定了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㊁学生积极性㊁教育资源㊁奖惩机制㊁职业规划㊁工业实践等9个概念类属,即影响工科类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九大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清晰反映现象的核心类属概念及其价值关系,进而构建出基于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4个直接影响因素及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的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以明确各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途径.2.1㊀导师指导导师指导是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工科类研究生培养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稳固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居于高水平位置的关键.研究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研究生的大面积参与有助于导师尽早结项其承担的纵横项课题项目,在单位时间内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不同于本科阶段导生关系交往局限于实际课堂上的教与学,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往往肩负了更多的义务与责任,与研究生在思想㊁课业㊁心理㊁生活㊁交际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紧密和深层次地交流.这不但有利于导生之间逐步建立起稳定且深厚的导生情谊,而且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着正向的激励.2.2㊀科研课题在工科类高校中,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与本科生较为不同,研究生强调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结合,而且研究生在科研方面所用的时间更多一些.所以,工科类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提升.部分受访研究生认为,科研课题这一因素促进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整个大的学术团队内部存在明确且科学的合作与分工,有了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个人才能从环境中受到熏陶.也有其他受访者认为,科研课题的难度大小会影响研究生本人的科研积极性以及未来科研素养的发展趋势,间接地影响着工科类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从而体现出工科类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㊁学术氛围等综合评价.2.3㊀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影响每一个学科内涵建设的核心因素,究其原因在于它不仅决定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和深度,还决定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高低.学术氛围与研究生教育培养密切相关,若一所工科类高等院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那么在该校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就会受这种学术氛围的潜在影响,学生相互激发对科研更多的兴趣与热爱,愿意投身科研事业,久而久之,影响着该校研究生教育培养.2.4㊀生源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以 创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 为办学宗旨.因此,提高高校生源质量是高校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必由之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关口是精准把好入学质量关.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无可厚非地直接影响研究生未来培养目标的潜力与后劲.生源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输出质量,继而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潜力,也决定着高校教学㊁科研等工作的出发点.2.5㊀学生积极性众所周知,在日常实际教学过程中, 兴趣天然就是最棒的老师 ,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第一动力,也是发明创造不竭的精神源泉.在本科生教育教学中,实际课堂上学生展现出的积极性或活跃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门课程教师授课水平.当谈到工科类高校研究生的积极性,不仅仅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表现在各实验室中,体现在对科研的兴趣上.若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积极性水平保持较高水平,那么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可以提升自身的科研综合素养.对于高校来说,研究生对科研事业的积极性体现着该所高等院校在教育培养上隐性作用.2.6㊀教育资源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积极发掘和利用校内外尤其是互联网上的各种现有可依托的教学资源,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达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工科类高等院校要适应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需求,整合优势资源,不断创造条件,着力加强工科类学科的软硬件建设.在软件建设方面,营造严肃活泼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活动,树立良好的学术作风.硕士点㊁博士点㊁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是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在硬件建设方面,实验仪器设备先进与否是很大程度上成了决定了研究生掌握新技术㊁新方法的关键因素.为适应新时代下工科类学科内涵建设的需要,工科类高等院校应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㊁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稳定的研究生培养科研平台.2.7㊀奖惩机制近些年,各大高等院校为激发学校的科技潜力,提升学校的科研综合实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现代商贸工业2021年第9期77㊀基金项目:交通强国视角下高等职业教育与稳就业研究项目(Z J S 202028).作者简介:任圆圆(1986-),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道路与铁道工程.奖惩机制.若在校科研团队或教师,发表高质量学术文章等高水平学术成果,各大高校都会给予适当的奖励以鼓励其继续为科研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对于研究生而言,每所高校都会存在一定的毕业考核机制,以 鞭策 学生认真完成自身学业,更多的是促使学生科研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实力的提高.2.8㊀职业规划高水平高质量且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成果是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但学术成果孕育的整个过程则始终以科学的方法贯穿其中.如何在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将学术成果的孕育与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融合起来,形成协同发展效应,这是对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难题挑战.若一位研究生头脑中有较为清晰的职业规划,那么这位学生的未来发展也较为明亮.对于各高等院校,无论是培养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注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使每位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发展有较为清晰的目标,这样高校人才教育培养输出总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2.9㊀工业实践与许多文科类高等院校不同,工科类高校会注重将科研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业生产中,将科创成果产业化㊁实践化,以满足国家对工业生产的需求.因此,在工科类高校中,提升研究生的工业实践能力,科创实验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效能的能力,培养其工程实践意识也是较为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将技术工业化,能否将科创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也是一个工科类科研项目应考察和注意的问题.教育培养出科创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是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满足市场对各个行业的需求.3㊀总结本文采用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的质性研究方法,对三所工科类高等院校各年级研究生的访谈数据进行三级编码的资料分析,从中找到了导师指导㊁科研课题㊁学术氛围㊁生源质量等9个影响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9个影响因素相互在一定程度上有所联系,部分因素之间相互影响㊁相互作用.总的来说,工科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校教育水平与教学方式等众多因素都有所联系.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是各所工科类高校的办学宗旨,各大高校应适应当今工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参考文献[1]郅军锐.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155.[2]邓婕,吴林海,王晓莉,等.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与模式构建[J ].科技创新导报,2017,14(18):226G229.[3]潘娟华,郑庆岚,林伟连,等.研究生教育生源质量提升的四个关键环节 基于浙江大学的个案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5,(10):71G73.[4]潘娟华,郑庆岚,林伟连,等.研究生教育生源质量提升的四个关键环节 基于浙江大学的个案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5,(10):71G73.[5]李小青.博士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剖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S 1):27G30.交通强国建设时期交通类高职院校绿色创业教育研究任圆圆(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铁道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18)摘㊀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交通强国建设时期.交通类高职院校在实现交通强国建设的过程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㊁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本文分析了交通强国建设时期交通类高职院校开展绿色创业教育理论基础,剖析了交通类高职院校绿色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方向出发,提出了明确绿色创业人才培养定位㊁营造绿色创业文化氛围㊁加强绿色创业实践教育等交通类高职院校实现绿色创业教育的路径,为交通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㊁就业提供参考.关键词:交通强国建设;交通类高职院;绿色创业教育中图分类号:F 2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21.09.0400㊀引言2019年,我国发布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明确了交通强国的建设要分两个阶段进行实现,2021~2035年交通强国基本建成,到2050年,交通强国全面建成.交通强国的建设必不可少的是高质量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撑,交通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而光荣的使命,应准确把握交通强国时期交通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为高效㊁绿色㊁经济的现代交通体系的打造提供支撑.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不仅给交通类高职院校带来发展机遇,也对其进行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建设交通强国的短板是绿色创业人才短缺,借助交通类高职院绿色创业教育,培养绿色创业人员可以使一部分就业人员转换为创业人员,不仅可以解决我国交通类人才的就业问题,还能够助力交通强国的建设.1㊀绿色创业教育绿色创业教育由绿色创业和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绿色创业是创业者以绿色创新为导向,识别㊁开发和利用创业机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行为与过程.«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促进资源节约利用.绿色发展成为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末, 绿色大学 的概念被提出,王大中教授对绿色教育进行了初步阐释.发展初期,绿色教育注重环境㊁课堂㊁科技㊁师资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其发展,目前已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希望通过绿色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兼具生态㊁经济㊁环保等多重价值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催生更多能够解决环境问。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扎根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劳登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解释学习和记忆以及人们对各种信息的处理方式。

近年来,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的经济学学习效果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等。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学习所需的基本条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经济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内部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因素。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在经济学教学中,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学习与记忆的机制。

根据扎根理论,个体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组织来理解和记忆知识。

对于经济学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经济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情感和态度对经济学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

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情感体验和态度会影响他们对经济学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教师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教学制度以及评价体系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对人们对经济学的态度和理解会有所不同。

教学制度和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进而影响学习效果。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作者:徐军玲王彤来源:《科教导刊》2020年第06期摘要基于对H大学大一经济学课堂学生的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高质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产出路径。

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因素、教师因素、个人因素、小组学习、课程因素、学习环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六种因素的正向发挥可以对教学过程施加正影响,提高教学过程的知识输出作用,实现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扎根理论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机制中图分类号:G424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ki.kjdkx.2020.02.053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Economics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XU Junling, WANG Tong(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view data of the freshmen in economics class of H Universit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conomics basic class and constructs the model, and explains the output path of high 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behaviorism learning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ing factors, teachers' factors,personal factors, group learning, curriculum factors, learning environment affe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e positive play of these six factors can exert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 the knowledge output ro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achieve high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Keywords grounded theory; teaching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践中发现,部分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为了提高经济学教学的效果,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教学方法和影响因素。

为了更好地理解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本研究将对扎根理论进行概述,并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探讨相关的研究方法,并深入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机制。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具体探讨该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通过本研究,希望提供对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的全面认识,为经济学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具体来说,通过分析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挖掘教学效果受到的影响因素,以及揭示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旨在为提升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学领域中的作用机制,为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术成就,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这也有助于拓展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视角,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1.3 研究意义经济学教学一直是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的发展。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扎根理论在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研究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

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引言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学科,它旨在提高人们对如何分配资源以满足各种需求、有效利用和充分利用资源的认识。

由于涉及的知识较为琐碎,教师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假设学生生活经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扎根理论产生了,它以学习环境中的文化和实践为基础,分析和反映学习者(学生)如何接受知识。

本文旨在运用扎根理论,探讨经济学教学效果受影响的因素及机制。

一、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1.学生知识结构因素:经济学教学效果受学生个体思维形式和知识结构的影响。

其中,学生有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结构阻碍学生获取经济学的知识。

2.有效的知识视角:经济学教学强调学生知道何时使用经济学以及如何从中受益,因此,学生如何从总体角度理解经济学知识对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影响。

3.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指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过程、分析问题和发表想法的权利。

如果没有文化权利,则学生受到认知内涵的限制,影响教学质量。

三、未来研究建议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建立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改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果;2.建立有效实践环境,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实践环境如何有效激励学生参与思想实践活动,形成有效思考策略;3.研究文化权利机制,明确教师如何创造学习环境,营造被动学习氛围,建立学生文化权利,帮助学生协作和认知。

结论本文详细探讨了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并分析了学生知识结构、有效的知识视角以及文化权利机制的影响。

同时,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建立学生知识结构的研究方法、建立有效实践环境和研究文化权利机制等。

促进学生对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知识,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扎根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应用的一种理论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从实证数据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究,以寻找潜在的因果关系。

在经济学教学领域,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有助于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1. 教学方法的选择扎根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可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了解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学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教学演示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进行选择和实践。

2.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扎根理论认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

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可以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国际经济等方面进行设计,但应该合理匹配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

3. 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情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自身情况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习目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因素,并结合扎根理论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学习效果。

1. 认知因素经济学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认知是一个积累过程,需要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价值导向。

在此基础上,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使其获得有价值的知识。

2. 情感因素情感因素对于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学习环境和气氛的营造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并给予解决的建议和支持,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参与度。

3. 行为因素行为因素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2卷第1期[收稿日期]2023-07-19[基金项目]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学改革课题(LZYJG202117);2019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思政专项)(19GXSZ53YB)[作者简介]徐亮(1987—),男,浙江丽水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硕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廖传景(1974—),男,浙江苍南人,温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教授,博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徐 亮1,廖传景2(1.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浙江 丽水 323000;2.温州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浙江 温州 325035)[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对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深入访谈,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Nvivo12.0软件进行编码,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模型。

结果显示: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体因素、客体因素、过程因素、保障因素等四个主范畴。

研究结论可为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有效教学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扎根理论[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871(2024)01-0067-05 一、问题的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颁布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并为该课程的开展提供相应指导。

学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展开了大量研究。

第一,该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得到普遍认可,比如张金健和陈静静通过课程前后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照研究,发现该课程对提高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效果[1]。

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化学教学中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职业认同感则会影响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看法和态度。当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 高度的认同,便会有更多的动力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从而向卓越 教师的方向努力。此外,职业认同感还能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 高其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
领导力对幼儿教师的成长也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领导力可以帮助教师有效 地与幼儿沟通,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领导力也有助于教师在团队中发 挥积极作用,提升团队整体的素质和水平。具有领导力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卓越 教师,他们在团队中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团队成员共同成长。
因此,为了优化化学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动力,学校和教师 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生个性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研究样本仅局限于特定的学校和教 师群体,可能无法涵盖所有情况和背景。此外,本研究主要了影响因素的静态关 系,而未考虑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不同地 区、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师群体,以及不同年级和学科领域的情况。可以采用更 动态和复杂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深入探讨各因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
二、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然而,民 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晋升标准不明确、晋升机会不均等、 评价机制不完善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民 办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本次演示选择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影响因素作 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民办高校教师职 称晋升的影响因素。首先,本次演示将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影响因素分为外 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层面,并从这两个层面对民办高校教师职称晋升的影响因 素进行深入探讨。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育资料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 教育资料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持续多年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规模扩大与质量保证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受到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学质量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几乎都遵循着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用事实去证明观点。

本研究将从大量事实出发,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来研究高校教学质量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一)扎根理论方法“扎根理论”是目前被公认为定性研究中最权威与最规范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其核心在于应用若干量化技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术以理论归纳和文献演绎的方式对质化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在定性研究中吸收了定量研究的优点,是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并且该方法具有动态性,可以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补充来改进结论或者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比较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其关键环节是资料分析和理论建构。

(二)数据采集研究目标的信息是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原始资料来源越广泛,资料搜集得越丰富,与研究目标相关性越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强。

因此,本研究在搜集大量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法来获取相关资料。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将访谈对象确定为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学管理者,即他们本人既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又是管理教学工作者和教师的管理者。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以高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以高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以高
职学前教育学为例
蒋铮;吴水青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职教》
【年(卷),期】2022()10
【摘要】一、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推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主要集中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三个文件里.这些文件充分肯定了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对高职院校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对其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行了科学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其中明确提出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课堂革命”,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需求型人才.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蒋铮;吴水青
【作者单位】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
【相关文献】
1.基于扎根理论的学生感知对分课堂教学效果初步探究
2.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
3.影响新疆高校汉语教学效果因素的
诊断与分析——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为例4.新建本科院校《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5.基于扎根理论的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

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

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
式的分析
许云华;李万莲;林传红
【期刊名称】《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
【摘要】教学方法在调节人才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关系到现代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经管类在校大学生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以“您最想对课堂教学提的意见”、“改进方法”、“如何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吸收知识的转变”三个问题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看法,以全面了解学生视角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为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结果显示:教学方式、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及学生自身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总页数】6页(P69-73,18)
【作者】许云华;李万莲;林传红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高职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与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 [J], 丁佩芬;王若明
2.民办高校形象形成的理论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 [J], 庄海刚
3.基于科学文献聚类分析的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改进 [J], 金玉然;戢守峰
4.外国游客感知视角的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基于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分析[J], 高军;马耀峰;吴必虎
5.新建本科院校《统计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 [J], 赵国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扎根理论是一种以深度理解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其在经济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探讨了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一、影响因素1.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并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实际生活和经济社会现实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另一个因素。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一种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传授,这种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问题导向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生特征学生特征也是影响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特征,采用差异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机制1. 感知经济学知识的深度扎根理论认为,学生只有通过对经济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经济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2. 扎根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背景扎根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背景对他们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因此,在经济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背景,采用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3. 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框架综上所述,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是多方面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的深度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知框架,从而提高经济学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关键特征及影响因素[摘要]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从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工作者的角度,
通过对文献探讨和深度访谈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明晰了高校高质量教学的特征,识别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从高校因素、教学工作者因素和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等方面构建了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四因素立体模型,提出了以教学安排、社会关系、考评机制和教学环境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对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质量扎根理论影响因素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持续多年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使我国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

规模扩大与质量保证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受到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和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高校教学质量已经有了不少研究,但几乎都遵循着理论到实证的研究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用事实去证明观点。

本研究将从大量事实出发,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来研究高校教学质量的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扎根理论方法
“扎根理论”是目前被公认为定性研究中最权威与最规范的研究方法。

它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搜集的现实资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其核心在于应用若干量化技术以理论归纳和文献演绎的方式对质化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论在定性研究中吸收了定量研究的优点,是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并且该方法具有动态性,可以随着研究资料的不断补充来改进结论或者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比较规范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其关键环节是资料分析和理论建构。

(二)数据采集
研究目标的信息是扎根理论方法的基础,原始资料来源越广泛,资料搜集得越丰富,与研究目标相关性越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强。

因此,本研究在搜集大量与教学质量相关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访谈法来获取相关资料。

根据本研究
的目的,我们将访谈对象确定为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学管理者,即他们本人既承担过或者正在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又是管理教学工作者和教师的管理者。

研究采用了结构化的深度访谈,让被访者从自身的管理角度来谈教学质量的问题。

访谈资料都是叙述性语言,研究对一手资料进行了整理整合,以保证资料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方面的内容。

三、扎根理论研究的过程
(一)高校教学质量特征资料的开放性译码过程
开放性译码过程是经由密集地检测资料来对各现象加以命名与再类属化的过程,不仅要将收集的资料重新归类、分组,进行概念化,而且要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并且更利于操作。

开放性译码可以细分为下面的过程:首先是对概念化过程的界定,即重新或解释定义现象,再者是挖掘出相关内隐的范畴,从而在深层次方面进一步为这些范畴命名,最终发掘范畴的性质,确定其维度指向。

另外一种意义上说,对范畴的性质及其维度进行界定是为了确保概念到范畴的提炼操作尽量科学明晰。

对于一般的操作,概念和范畴的命名有多重来源,有的来自文献资料,有的来自访谈记录,有的是笔者研讨的结果。

45页表1是高校教学质量特征资料进行开放性译码的过程。

(二)主轴译码过程
主轴译码是将开放性译码中得出的各项范畴联结在一起的过程。

主轴译码要做的仍然是发展范畴,只不过比发展性质和维度更进一步。

为此,我们将开放式编码中能呈现不同范畴之间联系的资料逐一分析,从而解析出其中潜在的脉络和关系。

通过分析,我们将原始资料中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可以形成以下五个大类的关系(如45页表2所示)。

(三)选择性译码过程
选择性译码过程指的是经由科学的方式筛选出核心范畴,并将它系统地同其他范畴予以关联,验证其之间的关系,把过于概念化且尚未发展完整的范畴补充完备的过程。

它首先要求识别出能够关联并统领其他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工作;其次利用现有资料以及由其衍化、开发出来的范畴、关系等简要明释全部现象,通过建模将核心范畴同其他范畴进行直接关联,用全部资料去支持和验证这些联结关系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最后继续挖掘其他范畴使其具有更系统化、更深刻、更完备的特征。

选择性译码过程中的资料分析与前面的主轴译码具有相似性,但相对而言,它所处理的分析层次,无论是操作层面还是理解层面都更为抽象。

本研究将表2中的五大类分为学校因素与教学工作者责任因素及好的教学质量的标准。

其中考评体系和教学环境为学校因素,教学安排和社会关系为教学工作者因素,好的教学质量的标准为学校因素和教学工作者因素共同决定,影响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

四、研究结论
(一)优良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征
1.合理的教学安排。

汇总被访者的意见我们发现,合理的教学安排,必须从合理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设计、完善的教学过程组织入手,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对照不同的教学大纲,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据此选择合理而实用的教材和内容。

在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理念,明晰授课思路,为组织好教学过程做准备。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发展,制定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情施教,进行差异性教学,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