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史复习资料
第4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古代文献记载有“仓颉造字”。
2.汉字字体的演变3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小篆→隶书;隶书→楷书。
3.纸张发明以前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表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
4.公认的书籍形制为商代中后期开始使用的简策。
5.纸张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其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西汉时期。
6.大约4世纪,中国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7.迄今存世的最早的印刷品,是1974年于西安市西郊西安柴油机械厂出土的梵文陀罗经咒单页。
8.现在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江苏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9.元代农学家王祯所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10.《邸报》是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11.清朝最大的一次采用木活字印书的活动是乾隆年间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12.华氏会通馆印行的《宋诸臣奏议》,是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
13.清朝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14.活字印刷的种类:泥活字印刷、木活字印刷、铜活字刷。
15.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彩印时代,是我国继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后,对世界印刷技术的又一大历史贡献。
16.套版印刷方法有两种:一种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的颜色,一次印成,称为涂版或套色;二是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称为套版或套印。
17.中国雕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地区的时间,有可能在十一二世纪,至迟不会晚于1350年。
18.德国人约翰•谷登堡在1445年发明了铅活字印刷。
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19.近代著名藏书家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将古代的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中国编辑出版史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朝政治和经济的情况。
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文字。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
2,杀青:将竹简放在火上将水分烘干,以防蠹朽的工序,在烘烤的过程中,新鲜的竹条上有水分的渗出,类似人的出汗,且颜色由青变黄,故又称汗青。
3,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缣帛是丝织品,包括帛,素,缯,缣等,故帛书又称为素书或缣书。
4,藩刻体:指明代各地藩王所刻的书。
5,馆阁制度:在宋代修史时正式形成。
宋初,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三馆,秘阁,崇文院统称馆阁,是国家的藏书机构,兼有国家典籍的编校和收藏功能。
6,史馆制度:太宗贞观三年,于中书省置秘书内省,专职撰修五代史。
另设史馆于门下省,开我国设馆修史之例。
史馆的主要职责是受命编修前代史书和本朝国史典志等,即官修史书。
7,史官制度: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8,宋初的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9,坊刻:指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
10,殿本: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所刻大多为皇帝钦点之书,然后通过赏赐,颁行,发卖等多种渠道流通天下,世称殿本。
11,活字印刷术:毕昇总结雕版印刷术的经验,发明出活字印刷术,即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12,陈起:从事编著、出版、卖书和藏书诸业,书铺所刻图书在当时负有盛名,流通古藉数万计。
以刻技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成为坊刻精品,为后世珍重。
二、填空1,铜器铭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具有历史内容的篇章,又称金文。
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1)由表意图简化为约定俗成的象形文字,是汉字产生过程中的重要质变。
(2)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叙》、《竹书纪年》、《世本•作篇》、《荀子•解蔽》。
(3)汉字的萌芽:五六千年前,浙江陶器、陕西彩陶上的简单符号。
(4)清光绪年间,河南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
(5)汉字字体的三个演变阶段:商周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小篆→隶书是最大的变化,标志着汉字由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
(6)简策:使用竹片,公认属于书籍的形制。
版牍使用木片。
(7)简与策的区别:数量多少。
(8)简牍,影响后世的纸本书籍制度:书写形式从上到下、从右至左;版面设计中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卷、册以及图书术语(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
(9)纸张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西汉,灞桥纸、金关纸、马圈湾纸等西汉古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技术,扩大造纸原料来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渡的转折时期。
(10)造纸术的传播:东亚周边,越南;4世纪,朝鲜;5世纪,日本。
向西传播通过西域与丝绸之路,先到中亚与西亚各国,再到北非与欧洲各国;8世纪,阿拉伯;12世纪,欧洲。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1)雕版印刷术产生的时间,隋唐之际可能性最大。
(2)迄今存世最早的印刷品:1974年西安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初唐印刷品。
(3)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根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发明的。
(5)活字印刷具体过程:用胶泥刻字;烧字;排版;印刷;回收活泥字。
(6)沈氏活版印刷实物:《玉堂杂记》、《近思录》、《小学》、《经史论说》、《泥板试印初编》(翟金生)。
(7)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
(8)元代王祯,用木活字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得县志》,作《造活字印刷法》附于《农书》之后,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中国出版史知识
中国出版史知识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三个最基本的部分即理论、历史和方法。
通过研究历史,得出好的理论方法。
出版起源
两种说法
唐代说,发明了雕版印刷
汉代说,造纸术发明
中国出版史分期
先秦说
出版是选编作品,加工复制以及广泛传播。
当时就有如《礼》、《乐》、《春秋》等的编辑和传播。
竹帛并行时期(汉代)纸写本时期(唐代)印本书时期
简册制度(造纸)卷轴制度(印刷)册页制度
出版史脉络
一条线,两个点—造纸和印刷。
造纸术的“西汉说”和“东汉说”。
西汉说
西汉说:古纸的出土,即植物纤维纸。
灞桥纸、金关纸、中颜纸、马圈湾纸、放马滩纸等西汉古纸的多次发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东汉说
蔡伦对造纸有总结、改进、推广之功。
《后汉书·蔡伦传》: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纸张发明之前的文字载体
竹帛并行时期
甲骨青铜石刻竹帛
纸发明之后
进入纸写本时期。
印刷术之后
进入印本时期。
数字出版时期
一个多元化的时期,纸张、印刷、电子书并存的一个时期。
各个时期的不同制度
竹帛并行时期,简牍制度纸写本时期,卷轴制度印本时期,册页制度。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1.宋代四大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2.孔子编辑图书的思想:目的明确、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择善而成3.西汉的图书编校机构: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4.东汉的图书编校机构:兰台、东观、仁寿阁、石室、宣明殿5.魏晋南北朝的修书机构:秘书监6.隋朝的修书机构:著作省,属秘书省管辖7.唐朝秘书省基本上是一个图书管理机构,不再从事图书编撰活动。
图书编撰活动主要由集贤殿书院承担。
另外唐代还专门设立了史馆,撰修国史8.东汉的书业中心:洛阳9.魏晋南北朝在南方和北方分别形成了以建康和洛阳为中心的书业格局。
另外,还有南方的荆州、成都、寿春、襄阳;北方的邺城。
10.隋唐的书肆: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成都)、金陵。
另外,福建的福州、泉州、建安的书肆也颇为有名。
11.五代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2.宋代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3.辽中央官刻机构:印经院14.金代的中央刻书机构:国子监15.元代的中央刻书机构: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学提举司,其中以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16.明朝中央官刻机构:经厂和国子监,另外,中央政府各部院、都察院等机构也都刻书,特别是礼部、兵部、工部,刻书较多17.清朝中央官刻机构:武英殿和国子监18.元时期的地方官刻:浙西、浙东、江东、江西、福建19.南宋的著名坊肆: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尹家书籍铺20.南宋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福建坊刻、蜀中坊刻21.元代的坊刻:平水、建阳22.明代的坊刻:建阳、南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23.清代的坊刻:北京、南京、苏州24.私家刻书家:朱熹、陆游父子、廖莹中、岳珂、张海鹏、黄丕烈、鲍廷博、叶德辉25.唐朝刻书中心:四川最多,江苏、浙江次之。
长安和洛阳26.宋代刻书中心:汴京、四川、浙江、福建、江西27.元代刻书中心:大都、平水、杭州、建阳28.明代刻书中心:建阳、苏州、金陵新安、杭州、北京等地刻家云集,刻本众多,是明代刻书的中心地区。
编辑出版史复习
【重点】出版委员会p31.成立背景、领导人2.主要工作【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采取的重要措施p14(一)新华书店的统一 p14(二)出版发行印刷实行专业化分工(编印发)p15(三)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p17(四)加大建设国营出版社的力度p19(五)“一五”计划 15年远景规划p26(六)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p32(七)重视提高出版物的质量p201、重视书评工作的开展 p342、重视图书校对工作 [三审三校制度五审五校制度(一校样,二校样,清样)]3、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而奋斗4、建立“三审制”(一稿二稿清样)【重点】出版事业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1957.1—1966.4)p53/54第一节: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中的出版事业1957.4.27《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P54—P58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第二节:“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出版工作一、出版界的“大跃进”运动从上海开始迅速推向全国 P601957.5 反浪费反保守1958 “双反”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倡议书1958.3.10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二、出版数量大幅上升,出版质量大幅下降(一)追求数量指标(多、快)(二)图书质量低劣 1、滥编书籍 2、出版技术问题多 3、图书装帧质量差(三)滥出丛书三、发行部门“放卫星”“夺冠军”,大搞群众运动(一)积压(二)强行摊派(三)四处建书店四、中共中央对书籍出版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制定每年度出版指标(二)制定正确的选题策划(三)加强图书组织、审稿工作(四)提高员工的知识业务水平(五)各出版社之间发挥共产主义精神,共同合作第三节:出版事业的全面调整一、整顿、精简中央一级出版社和刊物(一)合并出版社:把相同性质出版部门并为一家,由精干人员领导(二)严格执行书稿三审制(三)《关于中央一级机关精简刊物工作的报告》二、检查和处理内容有错误的图书有错误的图书做停售处理三、压缩和控制报刊书籍用纸(一)调整新闻出版用纸供应计划(二)一般图书用灰黑色纸印制(三)保证教科书、马列经典、毛泽东著作的图书用纸量四、缓和图书供应紧张状况七项措施:改进图书分配,加强计划发行,重印急需图书,挖掘存书潜力,收购旧书再售,开展租书业务,改善服务态度五、对历年出版的图书进行重点清理分四类清理:1、马恩列、斯大林、毛著作,党、国重要文件2、质量好,内容重要,有好评的书3、内容基本上好,有局部缺点但材料丰富的书4、内容错误,停售的书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订制改进出版工作的条例【重点】第四节:文化思想领域的错误批判p76文化思想领域“左倾”错误的发展对出版工作的影响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导火线:刘志丹第五节:1957年—1966年4月出版工作的主要成就一、图书出版(一)各类图书出版成绩显著1.马列毛著作2、文学著作《星火燎原》丛书《红旗飘飘》3古籍整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4、学术论著5辞书出版《辞海》中华书局《辞源》商务印书馆(二)中小学教材的分、合阶段第一阶段:分教科书地方化第二阶段:合教科书集中编制(12年制)(三)高等教育、材出版取得硕果二、出版教育与出版科研(一)出版教育与培训1、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文化学院2、员工培训(二)出版科研1949-1957翻译苏联图书 1958-1966自主科研工作第三章:“文革”时期的出版事业【重点】“文革”发动的导火索p100导火索:对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1965)标志:1966.5.16 《五一六通知》《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重点】出版系统的“文化大革命”一、“文化大革命”对出版事业的摧残(一)出版界成为被“彻底批判”的“五界”之一(二)出版机构遭到破坏,编辑人员遭批斗下放 1966—1970(三)图书品种、数量锐减(四)大量图书被封存、销毁二、极左思潮下图书出版业的畸形发展(一)配合政治运动的图书大量出版1、毛泽东著作数量剧增(毛泽东著作、语录、画像)2、样板戏图书大量出版(二)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出版工作(三)评法批儒图书泛滥《论尊儒反法》(四)评水浒批宋江大量出版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图书发行工作(一)破坏1、新华书店的破坏2、超量发行毛泽东著作(二)恢复1、业务恢复(新华书店统计工作)2、包扎机械化四、出版革命力量与极左思潮的斗争(一)周恩来纠正极左思潮,恢复出版工作的重要措施1、开始关注出版工作的恢复《新华字典》的修订出版2、1971年召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1)不要割断历史(2)“否定一切”就是极左思潮(3)封存图书就是搞思想垄断(4)多出书,广开言路3、宣传毛泽东思想要讲究时效4、从推动《新华字典》的修订到批准中外语文词典十年出版规划邓小平三项指示为纲理论指示,反修防修;保证人民安定团结;发展好国民经济十六字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第二章 出版历史知识(肖东发)
经》 1966年在韩国发现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 隋大业三年(607年)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印本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经历了一个长期实践、不断 完善的过程,在公元6—9世纪,大体走过了印章— —捶拓——千佛像捺印——单页佛像——大批量窄 幅经咒——图文并茂的整部佛经这样一个历程。
四、造纸术向世界传播的路线
900 795 793
8世纪开始西传
751 中国
3世纪左右造纸术首先传入越南
1690 1575 1150 1100
4世纪造纸术又向东传入朝鲜 5世纪经 7世纪左右 朝鲜 传入印度 传入日本
19世纪,在澳洲的墨尔本开始 造纸。经过一千多年,中国发 明的造纸术传遍全世界。
第四节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古代刻书业 官刻
私刻 坊刻 古代刻书业的编辑业务
1.官 刻
官刻,也称政府刻书,是指中央国家 机构以及地方各级行政文化机构、各省 官书局等单位出资或主办的出版印刷业。 基本可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
五代:1.冯道奏法雕刻儒经:
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后 周广顺三年(953)国子监主持, 以《开成石经〉》为底本,雇民间 技术人员,广布天下。五代刻书是 印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官刻开 始,雕印儒家经典,提高印刷质量。
第三节纸的发明与影响
纸的概念及其演变
《现代科学字典》中对纸有了新的 解释:“任何一种纤维通过排水作 用所粘成的一种薄页。”
其他文明古国的文字载体
(埃及)古莎草 (古巴比伦)泥版书 (古印度)贝叶经
(古欧洲)羊皮
造纸术发明的时代
一、植物纤维纸的发明时间 东汉蔡伦说:《后汉书· 蔡伦传》。 西汉发明说:古纸的发现。灞桥纸、金
出版历史知识
1、原始社会五帝∶前2528年-前2029年青铜器2、先秦时期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甲骨文金文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篆文字最多“毛公鼎”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最早石刻秦国石鼓文简牍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墨子》镂于金石记载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金文(小篆)最早年代的竹简曾侯乙墓墨书篆体3、秦汉时期秦朝∶前221年-前202年小篆(秦篆)隶属汉朝∶“熹平石经”“一体石经”隶书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1973年出土马王堆汉墓帛书职业抄书人“佣书”洛阳纸贵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西汉有纸扬雄《法言吾子》书肆最早出现文献书市:槐市东汉∶25年-220年蔡伦改进纸-促进建安文学魏晋学术繁荣-章草发展今草-楷隶体纸-越南中国图生产的第一次飞跃隶书-八分书-钟繇楷书“真书”“正书”公元2世纪法卢字《法句经》最早少数民族4、三国两晋南北朝抄书人“经生”三国∶220年-280年包含魏,蜀,吴;241年“正始石经”“三体石经”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南北朝(420年—589年)纸四世纪传入朝鲜中亚5、隋唐时期雕版印刷隋朝∶581年-619年经石刻房山石经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纸五世纪朝鲜传入日本唐朝(618年—907年)八世纪阿拉伯造纸钞书人八世纪雕版印刷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雕版存世最早的印刷品1974年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佛经佛像最多其次历书韵书晚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私刻:发端坊刻:相当普遍,佛经最多6、五代十国后唐宰相冯道《九经》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四川成都-雕版印刷中心最早的官刻本,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先河,印刷术从民间走向官府,田敏校勘7、宋元时期私刻:相当普遍《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最早编辑出版业务条例宋∶960年-1279年含北宋,南宋;两宋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官刻:国子监-书库官刻书售书北宋∶960年-1127年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沈氏活版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相国寺书市鬼市子南宋∶1127年-1279年十二世纪欧洲造纸十一~十二世纪雕版印刷传入阿拉伯南宋末年雕版书替代手抄坊刻:很大发展-建阳余仁仲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尹家书籍铺。
编辑出版史复习资料
1.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的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
2.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 萧相国世家》。
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图书一词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文字和图画的密切关系。
3.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奠基之作叶昌炽《藏书记事诗》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
4.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他半个世纪以来都致力于中国印刷史的研究,取得了中外瞩目的成就,曾荣获中国印刷术协会评审颁发的第一届“毕昇奖”和“森泽信夫印刷奖”。
5.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的编纂机构。
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在教化。
(东汉的兰台东观五代北宋的三馆)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
十分重视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
第一部综合性目录是西汉刘向《别录》6.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典籍最多、图书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7.中国书籍既注重实用,又注意美观,讲究装帧设计。
8.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是出版印刷发行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
9.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损失惨重,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10.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部可以称为世界之最的大书。
(最早的一部类书《皇览》,世界上最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康熙百科全书》,《四库全书》)6.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古墓中发现并出土的一批竹简古书,用蝌蚪文书写,魏襄王墓出土,经西晋荀勖等人整理的古书75篇,被称为汲冢书。
6.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1.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中国编辑出版史 复习
中国编辑出版史复习
该范围为前几届考试范围,不确保一定会考。
此外,填空题和选择题主要是通过通读全书来复习。
名词解释:
殷墟甲骨P50 杀青P92 馆阁制度P187 毕昇P261 藩刻本P328 史官制度P61 帛书P97 太平广记P235 陈起P247 殿本P334
简答:
1、文字的产生经历的阶段P39
2、两汉政府设立了那些图书编纂机构P109
3、什么是熹平石经P117
4、五代时雕刻九经的意义P218
5、宋版书多善本的原因P259
6、元代印刷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291
7、鲁迅的主要编辑思想P426
8、中共早期出版机构主要有哪些P448
论述
1、孔子的编辑思想、成果及其深远意义P81
2、中国近代出版业的主要变革P357
3、汉代刘向父子编校国家图书的成就及其意义P112
4、印刷术发明的经过及意义P202。
出版历史知识
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 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刻本
《套印的色彩》02:28-03:30;04:05-06:38;07:08 《复制中国画》02:16-05:20;08:28
饾版拱花作品
【明】胡正言《十竹斋画谱》、 《十竹斋笺谱》
【明】颜继祖《萝轩变古笺谱》 【清】《芥子园画谱》
三、坊刻 特点:
a.出版主体:书商 b.内容丰富,佛经最多,民间用书次之。 c.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播大众文化。 d.积极采用新技术,有众多发明和革新 e.经营能力强,但为牟利不免粗制滥造、弄虚作假
发展:
【五代、北宋】未有实物流传,记载少
【南宋】万卷堂,陈宅书籍铺,尹家书籍铺,临安书坊 《圣宋文海》
法》,排印《旌德县志》
最早活字印刷的报纸:【明】崇祯年间《邸报》 最大的木活字印刷:【清】乾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活字印刷史上重要文献:【清】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
版程式》 民间活字印本:【清】乾隆年间《红楼梦》
(三)铜活字印刷
明代普及成熟 华氏《宋诸臣奏议》: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
出版家黄丕烈——“顾黄”
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咸绘本
第四节 古代的图书贸易
一、早期书市
我国的图书贸易产生于两汉时期
【西汉】杨雄《法言·吾子篇》:“好书而不要 诸仲尼,书肆也。” 文献中最早关于书肆的记 载。
《三辅黄图》中记载的 “槐市” ,是图书贸易 萌芽的标志。
【清】苏州,成都,北京 明清图书流通特点: 1)图书市场:逐渐完善,经营手段多样; 2)发行格局:批发为主、零售为辅、批零结合, 发行网络:长短途结合,覆盖面日益扩大
3)品种增多,市场竞争激烈 4)广告推销五花八门
出版史复习资料
一.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总的来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交流大体经历了“有声无言”和“有言无文”两个阶段。
其后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又经结绳记事、契刻和图画三个阶段,方才产生文字。
(一)文字产生的过程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简策和简策制度1.将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连起来,专门用来书写并供人阅读,这种书籍制度就叫“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
三、帛书和帛书形制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帛,是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通称,又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今人则以“缣帛”作为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统称。
所以帛书又称“素书”或“缣书”。
帛书的书写格式沿用了简策的形式,是有界行的(也有预先织成的),其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朱介),黑色的称为“乌丝栏四.xx对造纸的贡献第一、新原料的采用和制造方法的改进。
第二、使造纸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对于造纸术的普及和推广亦有一定的贡献五.子书的特点:①②③④⑤⑥“子书”大多非作者生前所成,而是在死后由他人编辑。
“子书”号称某书为某子所著,但往往有他人作品掺杂其间。
“子书”书名也为后人所加,除极少数外。
“子书”一般不具著者的名字。
“子书”连篇题也是没有的。
“子书”大多不是长篇宏论或事情的记述,而都是单篇的合编,有的还断头断尾,也有的是片言只语集合而成,说不上有什么系统性。
六.xx的编辑思想及其历史意义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是孔子从事文献编撰坚持的第一原则,也是其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
②“不语怪、力、乱、神”。
也就是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
所谓的怪、力、乱、神,就是宣扬怪异、暴力、叛乱和神鬼之事。
③“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治也。
即专持异端观点的危害可以休矣,也就是要持中庸之道。
④“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所谓多闻阙疑,就是要求多听,多看,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而不必妄改。
在进行必要的校改时,则应采取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的态度。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外出版史复习知识点整理一、中外出版史概述中外出版史是研究各国在不同时期的出版发展史,包括出版物的产生、传播、销售等各个环节。
在现代信息时代,出版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知识获取至关重要,因此了解中外出版史对于深入了解出版业的运行机制和出版产业链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古代出版史中国古代出版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的“焚书坑儒”和汉朝的“策文字”,但真正出现具备现代意义的书籍印刷和出版是在唐朝的初期。
唐朝的文化繁荣促进了书籍的编纂和印刷,出现了木活字印刷术和雕版印刷术,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
宋朝时期进一步发展了印刷术,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在元朝和明朝时期印刷业达到了巅峰,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和文献。
三、中国现代出版史四、西方出版史西方出版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古希腊,书籍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的。
在古罗马,出现了纸张和卷轴形式的书籍,为后来的书籍制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中世纪时期,由于宗教、战争和文化倒退等原因,出版业几乎完全停滞。
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业复苏,出现了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开始以印刷形式广泛传播。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出版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报纸、杂志和图书。
五、现代出版业的变革20世纪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版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成为主流,纸质书籍和传统出版业面临巨大的冲击。
电子书籍的出现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和阅读资料。
此外,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为图书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六、版权和知识产权七、数字出版和自媒体八、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国际化和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出版将成为主流,纸质书籍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国际出版业的交流和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出版物的全球流通将更加便捷。
此外,图书和出版物的多样化也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如有声图书、移动阅读和社交阅读等。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
中国出版史复习提纲字数:1200字以上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出版1.中国古代的书籍传播方式1.1古代的口头传承与手抄本1.2从竹简到纸张的演变1.3卷轴书籍及其在古代传播中的作用1.4古代的印刷术及其影响2.隋唐时期的出版2.1抄写坊的兴起与书籍贸易2.2木刻印刷术的发展及其应用2.3佛经的印刷及其影响2.4隋唐时期的出版社及其作用3.宋元明时期的出版3.1金属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2造纸工艺的改进及其对出版的影响3.3十三经的出版及其影响3.4转经活动与手抄本的传承第二部分:近代中国的出版1.清代的官方出版1.1官方的书籍编纂与出版1.2官方出版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3翻译文献的收集与出版1.4官方出版的限制与审查制度2.近代中国的民间出版2.1民间书籍贸易的兴起与发展2.2民间印刷社的兴盛与消亡2.3近代私人藏书与书店的兴起2.4海外华人出版社的发展及其影响3.新中国的出版事业3.1新中国成立后的出版政策与法律3.2国家出版事业的建立与发展3.3人民出版社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3.4新中国时期的图书市场变迁第三部分:当代中国的出版1.数字化时代的出版1.1电子出版与数字化阅读的兴起1.2网络文学与自媒体的出版形式1.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出版新业态1.4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与挑战2.当代中国的图书市场2.1图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2.2外国图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3畅销书与文化现象的关系2.4中国图书市场的国际竞争力3.出版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3.1出版产业链与版权保护体系的建立3.2盗版与侵权问题的挑战3.3新技术对版权保护的影响3.4中国出版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实践结语:中国出版史的启示与展望1.知识的传播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技术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出版史复习材料
河洛图书说法来源:最早见于《易经》和《尚书》。
是关于中国图书起源的原始说法。
这个传说充满神话色彩:在伏羲时代,龙马背负“河图”从黄河出现;神龟背负“洛书”从洛水现身,带来远古的智慧。
内容:“河图洛书”:原始形态已无法考证,现在呈现的面貌是由一系列抽象神秘的符号所组成的数字方阵。
汉代儒士观点:河图就是八卦,而洛书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九畴》。
现代形态:以黑白圈点表示的河图和洛书出自宋代,据说为北宋初著名道士陈抟绘制,以一至九的排列为河图,一至十的排列为洛书。
河洛文化”的意义解析:(1)哲学观的早熟:图案组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生成、宇宙存在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认识。
(2)古代文化成就的多样:如对世界和社会有序性的认识、”幻方“等数学成就、与洛书相关的《洪范九畴》为古代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
(3)神秘性和权威性:河图洛书产生的传说本身,还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感应意识。
很可能伏羲创立了八卦,大禹制定《洪范九畴》,传说则把这两项重要成果归之为神授,被授者成为天与神的力量的体现者。
(4)文字学启示:汉字产生之前存在图画和简单符号作为传播工具,黄河和洛水一代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甲骨文我国原始文字指早于甲骨文的文字形态。
殷商甲骨文(距今3400年)已经是十分系统成熟的文字,在它之前存在一个漫长的原始文字演化期。
甲骨卜辞定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记录卜辞的文字称为甲骨卜辞。
是档案而非书。
发现:1899年王懿荣“龙骨”达仁堂收藏: 据胡厚宣统计,今存15万片,国内12万片。
时间:夏商周三代,甚至更早的年代。
内容和结构:序辞(时间、地点、人)、命辞(问题)、占辞(占卜结果)、验辞(应验事实)价值:研究商代历史、校订古文献、研究文字和图书的发展。
简牍制度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
以经过刮削的竹条、木板为书写材料,编连诸简,成为一策(册);以尾简为中轴从左向右收卷,成为一札,为我国汉代以前图书的普遍形式。
《世界出版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世界书业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一,世界书业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1、纸的发明与使用2、书记复制活动的开创与发展3、印刷技术机械化的实现二,莎草纸:1、莎草纸的制作公元前2600 古埃及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2、现存最古老的莎草文献是:普利斯莎草纸3、莎草纸缺点:莎草纸为植物纤维,容易被刺破或划破;时间久了,水分蒸发了也会很脆,容易破。
三,羊皮纸1、帕加马发明了莎草纸。
2、用山羊羔皮经过依稀类工艺制造出两面光滑,书写方便的羊皮纸。
3、大张羊皮纸的使用,开了后世“开本”之先河。
四,非商业化的书籍复制1、书吏——记历史或者祭神2、教材制作3、私人抄书手的出现五,图书复制业的暗流(理解,请大家阅读课本)六,机械印刷业的出现1、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生前排印的杰作之一就是《古登堡圣经》,是现存西文第一部完整的书籍,也是最早的机械金属活字印刷品。
2、机械印刷厂的推广3、早期机械印刷业的特点:A、印刷、出版是一家;B、早期的印刷书籍形态均为古版书;C、早期的印刷本在语言与文字上仍未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绝大多数作品仍是以拉丁文作作和印刷出版的。
第二章世界书业的形成过程及其本质特征世界书业形成的客观条件1、普及教育与大学的兴起2、文艺复兴思想的萌芽3、机械印刷术与当时的欧洲社会审查制度的结束兴起:书籍印刷制度起初是印刷特许权制度。
它是印刷商之间为得到皇室庇护从而拥有对某些出版物的特有印刷权所进行激烈竞争的产物。
结束原因:1、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2、废止许可证法,印刷物合法性得到承认;3、理性思想的广泛传播。
第三章世界书业管理一、净价图书协议优缺点:优点:有益于书价平稳,保护消费者的权益;有利于保证图书的质量;稳定市场;保护文化产品。
缺点: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利于思想自由;@制定协议的原因:图书不是一般商品,不能完全按照自由贸易协定,保护精神产品,保护市场秩序,保护中小企业与出版社。
@实行净价协议的国家:英法德日中;英国后废除;法国一度反复又恢复;日本几经周折,废除音像出版物净价协议。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可以远溯到五六千年以前。
半坡遗址彩陶。
分三阶段:1.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隶书变楷书。
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1.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商代开始用简策-竹、牍—木;3.春秋后期:帛书;4.纸: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争议:东汉说、隋唐说、唐初。
有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时间不晚于公元690-699年。
2.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经效:解放了生产力,把书工从手工抄写的劳苦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图书制作效率,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为书肆保证供应,降低了图书成本,减轻读者经济负担;2)社效:使各类图书有更多机会广为流传,调动文人著书积极性,为人们更多接受文化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
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
包括如下步骤:1.用胶泥刻字,2.烧字,3.排版,4.印刷,5.活字回收,按字韵分别存在木格里。
沈氏活版。
宋元用此法刻书;今能见到的泥活字印书实物,是清代苏州人李瑶和安徽泾县人翟金生两家用毕昇遗法自造泥活字印刷的书籍。
(二)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约在1194-1205年。
元代农学家王桢,再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中外出版史复习特别编辑
1.《说文》云:“牍,书版也。
”所谓版,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
2.战国末期,吕不韦将《吕氏春秋》一书公布于咸阳门前,这就是一种早期的出版活动。
3.《熹平石经》是儒家经典最早的官定本。
4. 1702年在英国创办了第一份日报,报名是《每日新闻》。
5. 天一阁是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后来成了乾隆为藏《四库全书》而建七阁的范本。
6.清代康熙年间官私编修了多部大类书,影响最大、体例最完备的当数《古今图书集成》,被国外称之为《康熙百科全书》。
7.关于汉字的产生,有一个流传久远的故事,成书于战国时间的《世本•作篇》中就有:“黄帝使仓颉作书。
”的记载,美国作为也将此“作书”人奉为12大文化圣人之一。
8.在陶器上刻画的符号和文字称为陶文,春秋战国和秦砖汉瓦上的这种文字,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9.《理易》包括本经和易传,是我国最古老最神秘的一本占筮书。
10.《力文解字》一书中提到,秦始皇时定书体有八种,称为“八体”,分别是大篆、小篆、虫书、隶书、刻符、摹印、署书、殳书。
11.《资治通鉴》在编辑上有两大创新点:一是编纂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分三个步骤;二是辅助之作:《资治通鉴目录》、《资治通鉴考异》等。
12.印章的优点是用阳文反字可以印成白纸黑字,阅读效果好。
13.宋代四部大书为《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
14.清朝禁书按照三种方法分类处理,即全毁、抽毁和改窜。
1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起因是”封问题,而实质上它是专制的封建思想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
16.史官的主要职任是记录本国大事、编纂史书、“君举必书”。
这一传统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
17.宋代校书对工作量的规定,称为“校雠日刻”。
18.史官所职掌有秉笔、执简、掌书、守典、奉法、决狱、册祝等时期。
19.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史料记载在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一书中。
20.冯道刻印《九经》,使我国图书形式主流开始由手写本转变为印刷本,我国古代图书出版活动由此开始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出版考试1
出版考试1第一章中国古代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一、文字(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传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最早的文献是《易·系辞下》。
迄今所知较成熟的最古文字,是清光绪年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在汉字演进过程中出现过的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和金文因其载体而得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小篆(又名秦篆)。
(官方) 隶书是秦时源于民间的字体。
(民间)隶书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
东汉中期出现的八分书奠定了汉字的方块形象。
自从楷书出现之后,汉字的字体趋于基本稳定。
楷书延用至今,在历史上与书籍复制的关系最为密切。
书籍编辑出版的基本条件:成熟、系统、简洁、便用、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
(二)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献是现存的公元2世纪写在桦树皮上的佉卢字《法句经》。
阿维吾尔族—回鹘文—1938年形成现行文字二、文献载体(一)早期文献载体纸发明以前用以承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主要有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与缣帛等。
1甲骨记录卜辞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青铜器文字最多的一件是西周的毛公鼎,铭文有497字。
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或“铜器铭文”,其中钟鼎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
3石头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是东周秦国的石鼓文。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
房山石经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
石经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出版物,但已具有出版的意义。
东汉蔡邕、李巡在刻经时做的校订经籍文字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编辑工作的成分。
4 简牍竹、木片,竹片称作“箭”,木片称为“牍”。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
在纸张大量生产和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因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沿用时间超过千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总的来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交流大体经历了“有声无言”和“有言无文”两个阶段。
其后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又经结绳记事、契刻和图画三个阶段,方才产生文字。
(一)文字产生的过程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简策和简策制度1.将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连起来,专门用来书写并供人阅读,这种书籍制度就叫“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
三、帛书和帛书形制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
帛,是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通称,又有素、绢、纨、缯、缣之分。
今人则以“缣帛”作为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统称。
所以帛书又称“素书”或“缣书”。
帛书的书写格式沿用了简策的形式,是有界行的(也有预先织成的),其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朱介),黑色的称为“乌丝栏四.蔡伦对造纸的贡献第一、新原料的采用和制造方法的改进。
第二、使造纸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对于造纸术的普及和推广亦有一定的贡献五.子书的特点:①“子书”大多非作者生前所成,而是在死后由他人编辑。
②“子书”号称某书为某子所著,但往往有他人作品掺杂其间。
③“子书”书名也为后人所加,除极少数外。
④“子书”一般不具著者的名字。
⑤“子书”连篇题也是没有的。
⑥“子书”大多不是长篇宏论或事情的记述,而都是单篇的合编,有的还断头断尾,也有的是片言只语集合而成,说不上有什么系统性。
六.孔子的编辑思想及其历史意义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这是孔子从事文献编撰坚持的第一原则,也是其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
②“不语怪、力、乱、神”。
也就是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
所谓的怪、力、乱、神,就是宣扬怪异、暴力、叛乱和神鬼之事。
③“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攻,治也。
即专持异端观点的危害可以休矣,也就是要持中庸之道。
④“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所谓多闻阙疑,就是要求多听,多看,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而不必妄改。
在进行必要的校改时,则应采取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的态度。
七.史记的体例及编纂的特色1.体例:以人为纲的独创体例①“本纪”共12篇,以年月为序记录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
②“表”共10篇,以表格、按一定顺序记录人物、事件。
③“书”相当于后来的“志”,共8篇。
④“世家” 30篇,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历史传记。
⑤“列传”共70篇,为将相大臣、王公贵族等人物传记。
⑥以“论赞”引发史评始于《史记》。
2.特色:1.首先在选材上,《史记》博采古书及档案材料,除了采用《六经》中的资料外,还博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之类的古书,用裁剪、熔铸的方式加以改编。
2.其次在编撰体例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3.开了后世“论”、“赞”的先河八.许慎关于汉字的六书: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九.史馆制度:史馆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为修《隋书》而设立1史馆独立成立2宰相监修国史3史官资料提供制度化4编修前代史书及本朝国史5隋唐以后诗人修史被禁十.类书1定义:类书是辑录文献中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者韵编排、以便巡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简单地说,类书是采撷群书,区以类部,以便巡检和征引的工具书。
2唐代著名类书:《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十一。
历代图书的编辑特色.1秦汉图书编撰的特点第一,就编撰形式而言,汉代图书的编撰体例已渐完善。
注释成为汉代经书著述的一种重要方式。
第二,就图书内容而言,以经书编撰为主,其他类型著作也很丰富。
2魏晋南北朝图书编撰的特点第一,就编撰机构而言,秘书监作为官方主要修书机构的地位得到巩固。
此外,北齐文林馆和北周麟趾殿也参与了图书编撰活动。
除官方编撰图书外,私家图书编撰活动也相当盛行。
第二,就图书内容而言,这一时期图书编撰有四个特点:一是史书大量出现。
二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不少著作侈谈老庄,以道释儒。
三是志怪小说较多。
四是多体文集开始出现,文学著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
第三,就编撰形式而言,抄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一种著述方式。
第四,就图书编撰质量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著迭出,成就颇高。
3隋唐图书编撰的特点第一,史馆和宰相监修国史制度的建立,为官修书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物质基础。
作为专门的修书机构,史馆在人才录用、岗位责任、经费开支等方面,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
第二,图书编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时代性。
第三,就图书内容而言,四部皆备,尤以史书、法律、类书、文集为多。
第四,就图书编撰形式而言,传奇、类书、别集、科举考试书等大量涌现。
4宋代图书的编辑特色第一,图书编撰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二就编撰机构而言,书局是宋代官方图书编撰的重要组织形式。
第三,就编撰图书种类而言,宋代除了编撰经书之外,还编撰了大量史书、医书、类书和诗文别集等。
第四,就编撰形式而言,两宋多有创新。
5 元代图书编辑特色第一,就编撰机构而言,元代官方以翰林国史院为主,不少机构参与了图书编撰,如奎章阁学士院、艺文监、秘书监和司农司等,它们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第二.就编撰图书种类而言,元代官修书以史书、政书见长,经书则主要以翻译汉文文献为主。
民间图书编撰则以诗文集为特色,子书和医书也有不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官私都编修了不少农业类的书籍。
第三.就编撰体裁而言,元曲、杂剧的编撰是元代图书编撰的一大特色。
6清代图书编辑特色第一,以章学诚等为代表的编撰家在丰富的图书编撰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全面系统的图书编撰理论和方法,标志着图书编撰学在清代已经成熟。
第二,就编撰者而言,清廷官修机构有常设、例设和特设三种形式,中央修书以翰林院为主,清末地方官修书则以各地官书局为主。
清代官方修了几部有影响的大书,如《全唐诗》、《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全唐文》等。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书目,《古今图书集成》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第三,就图书内容而言,官修书四部皆备。
第四,就编撰形式而言,清代各类图书的编例已经规范化。
不少图书通过书前凡例说明其编撰方法。
另外,清代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图书编撰形式,学案体就是其中之一。
十二.《五经正义》及《十三经注疏》的构成:五经正义》为经学义疏的结集,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和《春秋左传正义》,其中《周易》十六卷,用魏王弼、韩康伯注;《尚书》二十卷,用汉孔安国传;《毛诗》四十卷,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一百二十卷,用汉郑玄注;《春秋左氏传》六十卷,用晋杜预集解。
十三.书肆与槐市的区别1槐市是由政府出面组织的,以读书人之间互通有无为目的,集市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是固定的,图书交易也主要以儒家经义为主;2书肆是由民间书商组成,以赢利为目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
其图书种类丰富,既卖儒家典籍,也卖诸子诗赋等书籍,且经营方法灵活,敞开售书,允许自由阅览。
这样既可招揽读者,也利于贫苦知识分子求知自学,深受各类读者的欢迎。
历史上就有依靠书肆自学成才的例子,十四.我国古代印刷术(一)雕版印刷1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代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由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决定了的。
2雕版印刷发明的重要意义:影响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带来了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放了生产力,;它大大提高了图书制作的效率,缩短了出书周期,加快了知识信息的传播速度它繁荣了图书市场,降低了图书成本。
(二)活字印刷1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它对于普及知识,促进生产,传播文化,沟通中外学术交流,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从总的看来,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出版业中,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
原因是,雕版藏至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后,仍可继续进行刷印,重印不难;而古代的活字印刷技术,因无法解决重印的问题,每一次的重印,都须费工重排,在一次印数较少的情况下,反而不如雕版印刷经济。
只有那些大部头的图书,或者印数确定的家谱之类的文献,活字印刷才能体现出它的经济优势。
十五,宋代四大类书的编辑1,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四大类书为最著。
A《太平御览》:1.太平”是指修书时太平兴国年号。
据说书成之后,宋太宗于每听政之暇,日读《御览》三卷,因此改称《太平御览》。
2.该书一改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等错误,参详条次、分门定目。
1000卷,分55部,5426类。
其体例是先列部、类名称,类目下罗列古书中与此相关的内容。
3.《太平御览》是一部大型类书,该书以征引繁富著称,共征引经、史、子、集、释、道各类古籍1689种,包括诗、赋、铭、箴则达2579种(一说2800多种)。
B《太平广记》:1.该书的编纂自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开始,至三年(978年)八月完成,用时仅17个月。
2.该书专门汇录汉至北宋初年的短篇笔记小说,取材于野史、杂记、小说、佛藏、道经等。
全帙500卷,按类分55部,部下收罗相关笔记小说,并用小字注明出处。
C《文苑英华》:1.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昉监修,预修者有吕蒙正、李至、李穆、李范、杨砺等20人。
其任务是“阅前代文集,撮其精要,以类分之”,至雍熙三年(986年)十二月书成罢局,历时4年3个月。
2.该书1000卷,目录4卷,分36门,门下又按文体分为各类,类下收罗诗文。
所收作者始于梁末,尤以唐人作品为多,实为《文选》之续作。
D《册府元龟》:1.始修于景德二年(1005年),王钦若、杨亿监修,预修者有钱惟演、刁衎、杜镐、戚纶等18人。
2.其编书目的是“取著历代君臣德美之事,为将来取法”,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书成罢局,历时8年。
3.册府”指本书有如书府一样的丰富内容;“元龟”即大龟,含“龟鉴”之意。
其意是指本书的丰富内容皆可作为君臣的鉴戒。
4.该书取材极为严格,只限于“正经”、“正史”和部分子书,凡非正史的小说,人物传记等一概不入。
十六,《资治通鉴》的编撰程序及原则1编撰程序先作丛目,次作长编,最后删削定稿成《资治通鉴》正文。
2编撰程序:史料编纂和史书撰著两个阶段。
a.丛目几乎把所有的史料网罗殆尽,并据事目加以排列,较好的解决了史料的广泛收集和初步整理问题。
b.长编着重在史料的鉴别、筛选和考证上下功夫,是更高一级的史料整理工作。
3原则:第一,丛目未成,不可遽然作长编。
第二,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第三,“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第四,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第五,“大抵长编,宁失于繁,毋失于略十七,马端临与《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