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息牧场的兴衰――彰武设县始末
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
收稿日期:2004-01-19;修订日期:2004-05-17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项目“东北地区100年LUCC 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KZ CX2-S W -320)子课题阶段研究成果一部分。
作者简介:李 为(1935-),男,黑龙江省宾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经济地理方面科学研究工作。
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李 为,张平宇,宋玉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12)摘要:论述了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过程、特点和趋动因子。
指出封禁时期土地开发主要集中于辽河流域及辽西地区,吉、黑两地只有零星开发,总的呈现一派大荒景象。
开禁后,先后在奉天、吉林、黑龙江进行了大面积的放垦。
大规模的移民和高速度的土地开发世所少见。
最后分析了影响东北地区土地开发的主要趋动因子,指出巨大的人口压力、连年的大灾荒以及清朝政府的土地开发政策是造成清代晚期东北地区大规模移民和高速度土地开发的重要原因。
关 键 词: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趋动因子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1-0007-10 清代,是东北地区土地开发的重要时期。
由于清初满族入关,加上实行二百多年的封禁,致使本区除辽河流域等局部地区有所开发外,基本上是森林茂密、草野茫茫、地阔人稀,呈现一派大荒景象。
清代中后期本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发,使本区土地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本文拟对东北地区土地开发过程、特点及其趋动因子进行分析探讨。
1 封禁时期的土地开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地区为发祥之地,即所谓“盛京为国家肇基之地”,“吉林为我朝根本之地”等,并为保留满族骑射之风及采捕人参、野牲等东北特产,从康熙七年(1668)开始实行二百余年的封禁。
为了防止汉人进入私垦地亩和偷挖人参,防止蒙人越界游牧,特设柳条边墙。
柳条边南起凤凰城(今辽宁凤城)西南,向东北经兴京(今辽宁新宾)折而西北至开原北的威远堡,又从威远堡折而西南至山海关接长城,名为“老边”,也叫“盛京边墙”。
语法复句的类型专项练习(有答案解析)
语法专项练习(一)1.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ㅤㅤ①中国民歌的体裁..,其中以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最具代表性。
②劳动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非常丰富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③它产生于劳动,又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真实地反映着劳动的状况和劳动者的精神面貌。
④由于劳动方式的多样化,因此劳动号子的种类繁多,如工程号子、船夫号子、农事号子等。
A.“体裁”是名词,“丰富”是形容词,“民间歌曲”是偏正短语。
B.“劳动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这句中,“结合”作谓语。
C.“它产生于劳动,又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
”这是转折关系的复句。
D.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将“由于”改为“既然”。
2.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
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忠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因为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宝贵”“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动词。
B.“留取丹心照汉青”中有错字,“汉青”应改为“汗青”。
C.画横线句子表示因果关系。
D.画波浪线的句子朗读的感情基调应是高亢,铿锵的。
3.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
”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
”均是假设复句,其中“笑几声”是补充短语。
B.在词典中,“敝”的含义之一是“谦辞,用于称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据此可推,“敝处”的词义是“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
C.《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两人都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阜新市历史及地名由来
阜新地名的来历政史学院历史学系11级四班武思云 11071109 我的家乡阜新位于辽宁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老城。
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而在历史上,阜新大多是少数民族政权的所在地。
西周和东周春秋时期,今阜新市属幽州地域,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
东周战国时期,燕长城横贯今阜新境内,燕长城以北仍属东胡,南部介于燕国辽西、辽东两郡之间。
秦代,今阜新市为秦地,分属辽东、辽西郡。
在燕长城以北处为东胡族辖地。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匈奴大败东胡,今阜新市属匈奴左地。
西汉,今阜新市属于汉王朝的幽州刺史部,仍为匈奴左地。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王朝打败匈奴,今阜新市属乌桓地。
东汉,今阜新市南部属汉王朝的幽州刺史部,北部为东部鲜卑游牧地。
三国,今阜新市北部属东部鲜卑(东接扶余,西邻拓跋鲜卑),南部属魏地。
西晋,泰始十年(274年),今阜新市北部属鲜卑慕容部,南部、西南部属西晋平州昌黎郡。
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归附于晋,拜为鲜卑都督,今阜新市全境均属慕容部管辖。
东晋十六国,今阜新市先后为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等几个更替的割据政权占据。
东晋成康元年(335年)时,今阜新市大部属前燕昌黎郡,北部小部分(今彰武最北部)地区属契丹辖地。
前秦时,今阜新市大部为前秦昌黎郡平州辖境,北部地区为契丹辖地。
后燕时,今阜新市北部属契丹辖地,南部为后燕昌黎郡所辖。
北燕时,今阜新市南部为平州辖地,北部为契丹所辖。
南北朝北魏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臣附于北魏,并向南徙,今阜新市逐渐为契丹驻牧地。
南北朝170年间,今阜新市为契丹辖地。
隋代今阜新市北部为契丹辖地,南部属隋王朝的燕郡(郡治今义县)。
唐代唐灭隋后改郡称州。
唐太宗贞观初,今阜新市北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及彰武县境)属契丹辖地;南部属唐河北道北部的营州(卅治在今朝阳市)。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府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西北部)。
阜新历史文化
阜新历史文化在辽宁的西北部,有一座美丽富饶的城市—阜新。
她位于东经121°1'—122°56',北纬41°41'—42°56'之间,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
近海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这里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寒暑宜人。
193万人口中,城市人口78万。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
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厦第一龙”,被国内外考古学界称誉为“玉龙故乡”,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提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阜新历史上属边塞地区,多数年代是少数民族割据政权的管辖地。
秦汉,隋唐,元明时期都有关于阜新的历史记载,清顺治初年,清廷在今彰武县境置官牧场,名杨柽木牧场,属盛京礼部。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养息牧场。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养息牧地区设置彰武县。
翌年,在土默特左旗境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
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1948年3月18日阜新全境解放,同年4月18日阜新市政府成立。
属辽北省。
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划归辽西省。
1954年6月19日,撤销辽东、辽西两省建制,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归属辽宁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阜新是龙文化的故乡,又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
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是由青海喇嘛宗客巴所创立。
清朝入关前,喇嘛教就已传入东北,清朝入关以后,更是大力弘扬。
清朝统治者在征服内蒙过程中,深知蒙古人秉性刚毅,惟借宗教才可使其化勇敢尚武为懦弱驯服。
因此把扶持喇嘛教定为国策,用喇嘛教来驾驭蒙古。
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修建瑞昌寺(即黑帝庙),喇嘛教即传入此地。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阜新地区,喇嘛庙多,喇嘛多,可谓蒙古地区个盟旗之最。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
阜新地区蒙古族探源王紫晨话说元太祖十五年(1220年)晚春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蒙古大军带着家眷从锡林郭勒大草原开向辽西的医巫闾山,为首的将军身材高大魁梧,憨厚淳朴的脸上依然透出几分威严。
他叫别里古台,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的弟弟,被成吉思汗封为广宁王,是去广宁(今北镇)赴任的。
当队伍路过医巫闾山北麓一个丘陵环抱的盆地时,别里古台和他的属民被这里开满黄花的草甸子深深吸引住了,就叫此地为“细河塔拉”(开满黄花的草甸子)。
细河塔拉也就是阜新盆地。
后来别里古台的一部分属民就在细河塔拉驻牧下来。
这部分属民由于是跟随别里古台这位“汗阿巴嘎”(汗,皇帝;阿巴嘎,叔叔)即皇叔而来,因此被称为“阿巴嘎那日”,也就是“叔叔们”。
“阿巴嘎那日”也就成为他们的姓氏,后来简化为“安”(安、阿谐音)。
据《阜新市少数民族志》记载,他们是最早定居在阜新地区的蒙古人。
他们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蒙古人有着深厚渊源的血缘关系。
传说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
《蒙古秘史》开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
”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
其实,“苍狼”和“白鹿”都是人名。
“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汉译《蒙古秘史》时把“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译成“苍狼”和“白鹿”了。
苍狼和白鹿也是蒙古人的图腾。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夷族东胡一支。
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
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另一支,称为“室韦”。
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
由于室韦诸部中蒙古部的强大,“达怛”(鞑靼)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
彰武县其他
彰武县其他
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全境呈枫叶形,全县总土地面积3641平方千米。
彰武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结合的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全年四季变化明显,雨热同季,光照充足。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彰武县常住人口333643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此地设县治,并因其地处柳条边门彰武台边门外,故称彰武县。
1959年1月,锦州专区撤销,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彰武县始归阜新市领导。
彰武县境内有大郑铁路穿城而过,有国道丹霍公路(G304)纵贯南北,京沈公路
(G101)横跨东西;省道康彰公路(S303)、库二公路沟通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和辽宁省。
彰武县境内主要景点有8处: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天下奇沟大清沟、东藏佛教圣地千佛山的摩崖造像和圣经寺、那木斯莱风景区、巨龙湖景区、闹德海水库、兴隆山水库、高山台省级森林公园。
2018年10月22日,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彰武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
彰武县草牧业发展对策
•2019年第9期Local Animal Husbandary地方之窗彰武县草牧业发展对策文I岳密江赵丈虹(辽宁省彰武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是农业农村部2016年划定的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彰武县是辽宁省畜牧业养殖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连续多年丫E50%以上.2018年主要畜种的饲养量分别达:肉牛42.4万头、奶牛5.8万头、肉羊178.0万只、生猪169.7万头、驴马等3.4万匹一、彰武县推进草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1.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近年来,国家陆续制定出台了“振兴奶业肯蓿发展行动”“促进草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粮改饲等T.程项I」加速推进草牧业发展,加快构建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是维护国家工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是推 进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种植结构的关键切人点;是实现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有效促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2.具备良好的区域资源基础彰武县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土地面积545万亩,人均占冇土地13亩;全县耕地面积17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4.14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5.15亩;全境森林面积2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水械占地29.5万亩,其中河流、水库水面13.1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115万亩.具有发展草牧业良好自然资源3.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畜产品消费水平和结构的不断升级,牟羊肉等草牧业产品供求趋紧、价格高企.在彰武县大力发展草牧业对落实突破辽西北战略,优化畜牧业结构、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畜牧业新的增长点、缓解畜产品供求矛盾、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彰武县推进草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干旱少雨彰武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春季多风,全年主导风向南风全年平均气温7.2°C.最高温度38.2°C,最低温度为-33.8°C平均无霜期156天。
浪淘沙 回彰武
《浪淘沙回彰武》宋立民2024年2月大风吹幽燕⑴,狂沙漫漫,风火台上起狼烟⑵。
历史风烟⑶都不见,(眺)望柳河⑷边。
往事越千年,契丹故地⑸,摩涯千佛⑹有遗篇。
亲朋好友今又见,暖我心间⑺。
⑴彰武县名源于彰武台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县,以地处柳条边栅彰武台门之北,故取名彰武县。
“彰武”含有表彰武功之意。
彰武县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版图。
⑵彰武县历史遗迹风火台,建于何时不详,古代通讯不便,一旦发生敌情时,瞭望人员在高处的风火台上点起狼烟,用于传递信号。
⑶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在历史上沙化土地面积曾占到全县总面积的96%,是辽宁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
面对肆虐风沙,彰武人民寸步不退、誓守治沙,以愚公移山般的勇毅,硬是在荒漠上干出了一片新绿洲。
⑷柳河是彰武县的标志性河流,发源于内蒙古奈曼旗,在彰武县境内全长117公里,由西向东,汇入辽河。
⑸彰武县历史上在西晋、北魏时属鲜卑境。
东晋十六国时期属前燕、前秦、后燕辖区。
南北朝、隋时入契丹境。
唐、宋时期仍属契丹族的活动地区。
⑹千佛山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坐落在阜新市彰武县城东北的大四家子镇阿古庙屯。
位于彰武、法库、康平三县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距四阜高速包家屯出口5.5公里,海拔246米,总面积15.9平方公里。
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千佛山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以峰峦、峭壁、古枫、怪石等自然景观为特色,佛、洞、水享有盛名,是集宗教祭祀、摩崖石刻艺术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相传清光绪年间,五台山和尚朱温久募化至此,见此山突兀而起,山石林立,便立誓要摩刻佛像一千尊,后因战乱而中断,但千佛山因此得名。
现保存完好的摩崖造像158尊,是佛教石刻艺术瑰宝。
阿古庙活佛在此山修炼,每逢祭祀活动,前来拜佛、祈求活佛摩顶的信徒络绎不绝。
⑺本文作者1963年4月出生于辽宁彰武县的一个小村庄,长期在外工作,辗转于内蒙新疆等地,本文创作于回乡时与亲朋好友团聚时。
闾阳驿堡 闾阳驿驻防 养蚕 养育兵 养息牧厂
满族词典▲闾阳驿堡地名。
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闾阳镇。
地处明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城西南,系辽西走廊交通驿站必经要道。
天命七年(1622)为后金攻取。
清入关后隶广宁防守尉属协领所管旗界。
额设满洲佐领1人,汉军佐领1人,汉军骁骑校2人,旗兵202人。
随着八旗兵民的迁入,渐成满汉杂居之地。
▲闾阳驿驻防清代八旗驻防之一。
闾阳驿,即今辽宁省北镇县闾阳镇。
康熙二十九年(1690)设置佐领驻此,定制满汉合驻。
额设满洲佐领1人,汉军佐领1人,汉军骁骑校2人,满洲、汉军领催16人,骁骑184人,匠役2人。
由广宁防守尉兼辖。
▲养蚕也称育蚕。
满族早期社会生产部门之一。
此业源于汉族,满族先世尚不通晓。
至满族兴起时,始有本民族的养蚕业。
天命元年(1616)正月,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下令国中开始养蚕,然后进行缫丝,用以纺织绸缎。
八年(1623)又派数人学习纺织蟒缎补子,比女真人“所织只麻布”前进了一步。
至皇太极时养蚕业已在其统治地区普遍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养育兵清代兵种名。
清定鼎中原后,兵有定额。
随着满族人口日增,急需解决生计问题。
顺治十七年(1660),从满洲等各旗中,挑选余丁4,800人,训练技艺,给予正兵一半饷钱(1两),10岁以上余丁即可参加挑选,人数不足之佐领,亦可从9岁以下幼丁中挑补,此即养育兵。
分为有米、无米两种。
至清末,养育兵增至27,000余人。
其中满洲有米养育兵12,664人,无米养育兵5,428人,共18,074人。
▲养息牧厂又写作阳什穆、阳柽木。
因系为清皇家牧养生息猎捕的禽兽的场所,后人谐音切义而直书为“养息牧场”。
该场设在锦州府广宁县(今辽宁北镇)北210里之杜尔笔(或写作都尔鼻)山下,以前隶口外牧场,自乾隆十五年(1750)归盛京将军管辖,遂成为盛京三大牧场之一。
其辖境大体包括新旧苏鲁克两部分,约当现今彰武县全境。
具体位置,东、北两面与宾图王地相接;西界蒙古札默特王地;南为边壕围绕,东西宽l50里,南北袤250里。
阜新市各县区名称由来
阜新市阜新县衙设在鄂尔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①新""语意,取""阜新""②字为县名。
清宣统③年(1911年)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48年3月18日,阜新地区全境解放。
4月18日,成立阜新市政府(县级),属辽北省。
1949年1月1日,阜新矿务局和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成立,领导阜新市。
1949年4月21日,撤销辽北省建制,阜新市划归辽西省。
1952年2月,阜新市升为地级市,中共阜新煤矿委员会改为中共阜新市委员会。
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
1958年4月,撤销阜新县,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1959年1月,辽宁省实行市管县体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由锦州专区划归阜新市领导。
阜蒙县清太宗崇德②年(1637),清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建土默特左翼旗,下辖18个扎兰(即甲刺章京,也叫参领,是旗下军事单位长官),分管80个佐领,卓索图盟(内蒙古①盟名,清初设置,在旧热河省东部,会盟地点在北票)设立后隶属于该盟。
旗扎萨克府邸先后建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富荣镇⑦家子镇,最后迁至今王府镇。
由于土默特左翼旗属民大部分为蒙古勒津部落,所以民间称此地为蒙古勒津,今称蒙古贞。
清光绪②十⑧年(1902),热河都统锡良上奏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光绪②十⑨年(1903)冬,阜新县正式建置,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及奈曼旗南部和朝哈尔哈唐图哈拉哈旗(均在今内蒙古库伦旗)汉民事务,归朝阳府所辖。
阜新县衙设在鄂尓土板(今奈曼旗青龙山),以""物阜民丰,焕然①新""语意,取""阜新""②字为县名。
清宣统③年(1911)移县治于水泉(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县城)。
1954年6月19日,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市属辽宁省。
【彰武地名】城郊乡各村屯地名来源
【彰武地名】城郊乡各村屯地名来源城郊乡本文是1985年统计数据城郊乡是1981年10月由彰武镇分出建立城郊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划为城郊乡。
城郊乡东邻二道河子乡,西依柳河与五峰镇为界,南与西六家子蒙古族乡,北和西北接兴隆山乡和前福兴地乡。
辖8村民委员会,33自然村,共有3,944户,14,631口人。
乡人民政府驻地在彰武镇内建设街北侧。
全乡总土地面积51.7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26,334亩,以粮食,蔬菜生产为主。
1984年粮食总产量为631万斤,比1983年提高42%。
蔬菜播种面积为3,800亩,产量达到3,182万斤,比1983年提高14%。
城邻乡耕地面积较少,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83年以来,发展小井灌麦,增加小麦播种数量,变一茬为两茬,已取得良好效果。
城郊乡地处城郊,交通方便,市场广阔,发展商品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乡办工业已有汽酒、针织、玉器、农具、阀门、旋木等厂,年产值已在200万元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办企业,联户和个体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83年全乡只有51家,1984年猛增到312家。
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专业户、重点户发展到1,154户。
198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历史上较高水平。
为全市先进单位,阜新市人民政府奖给汽车一台。
全乡现有5所小学,教师47人,在校学生已有1,059人。
驻在城郊的有县种畜场、柳河林场、气象站和彰武地震台,农业高中等单位。
黑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黑坨子。
位于城郊乡东部。
耕地5,034亩。
以农业为主,多油料,甜菜等作物。
447户,1,774口人。
辖4自然村。
以驻地得村名。
黑坨子,自然村,是黑坨子村民委员会驻地。
位于城郊乡驻地彰武镇东,相距3.2公里。
耕地2,029亩,多小麦、大豆、甜菜等作物。
有养鸡、鸭专业户和运输业专业户。
194户,759口人。
彰武至第子沟公路由村中通过,设有站点。
村内有黑坨子小学。
村落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据传早年这里遍地生长黄花,曾名“黄花甸子”。
养息牧场的兴衰——彰武设县始末
养息牧场的兴衰——彰武设县始末王紫晨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东与康平、法库两县接壤,南和新民市相邻,西隔绕阳河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望,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全县物产丰饶。
土地面积36.7万公顷,有耕地11万公顷;林地面积1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全县水资源总量5.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46座,加上塘坝,控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33.3%;县内已探明黄金贮量2500公斤,还有贮量丰富的硅砂、草炭、陶瓷黏土、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煤等矿产资源。
彰武风光旖旎。
独特的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郁郁葱葱的万亩松林和广袤苍凉的大漠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天下奇沟大清沟碧波万顷,幽深静谧,令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巨龙湖景区湖、岛、风车交相辉映,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闹德海水库雄浑壮观,号称“塞北小三峡”;高山台景区树木参天,历尽沧桑的古烽火台在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柳河两岸柳林漠漠烟如织。
富饶美丽的彰武在建县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清皇家牧场。
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1902年7月19日),彰武县正式设立。
大清皇家牧场——养息牧场的兴衰彰武历史悠久。
1983年挖掘的“平安堡遗址”,被考古学家鉴定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是高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的足迹。
今彰武县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版图;西汉时南部地属辽东郡,北部属乌桓地;东汉时属鲜卑活动区;北魏、西晋时属鲜卑境;东晋十六国时期属前燕、前秦、后燕辖区;南北朝、隋时入契丹境;唐代仍属契丹族的活动地区;辽时属上京道临潢府辖区;金时属北京路懿州(州治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境;元时属中书省宁昌路,后归辽阳行省辽阳路懿州辖区;明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后屯卫。
广宁,即今辽宁北镇市。
明九边之一的辽东镇即设于此,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今阜新市区、彰武以南和医巫闾山以东地区。
广宁后屯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置于懿州,当时一个卫驻军屯5600户。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东迁原因及驻牧地简析
北元时期察哈尔部东迁原因及驻牧地简析樊永贞;钢土牧尔;潘小平【摘要】蒙古察哈尔部于16世纪中叶举部东迁,最初的博迪阿拉克汗率察哈尔等部众从现大同北部的乌兰察布市中部地区,东迁到了现锡林郭勒盟的南部沙漠和赤峰市的北部一带.后来达赉逊库登汗率领蒙古左翼万户再次东迁到兴安岭以东的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袤草原地带,使蒙古的政治中心东移.察哈尔等部众大规模东迁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躲避强盛的右翼蒙古之侵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选择优良的牧场,还有辽东兀良合、泰宁、福余三卫封建主的欢迎等,既有被动因素也有主动因素.【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4页(P39-42)【关键词】蒙古族;北元;察哈尔;驻牧地;东迁【作者】樊永贞;钢土牧尔;潘小平【作者单位】察哈尔右翼后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内蒙古白音查干 012400;察哈尔文化研究促进会,内蒙古白音查干 0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北元时期蒙古左翼万户东迁,在察哈尔部的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此事件不但在蒙古族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蒙古北元政权未来的走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在蒙古文献中缺少记载,而在明朝的一些档案资料中有一些零星的记录。
本文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察哈尔部东迁的原因及其驻牧地作一简要分析。
北元时期,达延汗曾经统一蒙古各部,并建立了六个万户,分为右翼三万户、左翼三万户,汗廷驻帐于左翼察哈尔万户。
达延汗去世后,其长孙博迪即蒙古汗位,称阿拉克汗,仍驻帐于左翼察哈尔万户。
博迪在位期间,秉承了其祖父达延汗的遗志,领导蒙古各部,也曾经强盛一时,并受到明朝朝廷和北部守将的瞩目和重视。
由于博迪汗即位时(正德十四年,1519年)只有14岁,①所以当时的明人称博迪汗为察哈尔小王子。
据《明史》记载:“时小王子最富强,控弦十余万”。
②当时博迪汗领有察哈尔万户之克什克腾、浩齐特、敖汉、奈曼、翁牛特、乌珠穆沁、苏尼特、阿拉克卓特、主亦惕、乌齐叶特等部。
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与习俗
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与习俗阜新地区满族的由来与习俗王紫晨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东六家子镇,有几个自然屯,分别叫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养息牧门,住户基本上都是满族人。
他们的祖先大都住在清朝柳条边彰武台门附近的门街。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发大水,门街被冲毁,住户逃散,形成这几个新的自然屯。
这里的村民是最早迁来彰武的满族人的后代。
满族在周代称为肃慎,在东北的黑山白水之间过着渔猎生活。
到了汉代,肃慎人的后裔称为挹娄。
南北朝时,称为勿吉。
隋唐时,又称为靺鞨。
到了五代十国时,称为女真。
12世纪初,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举兵反辽,先后灭掉辽国和北宋,建立金国,入主中原,形成和南宋对峙的王朝。
进入中原的女真人接受了汉人经济与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融入了汉族之中。
但留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仍然以渔猎为生,这就是后来满族的远祖。
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女真人的民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征战,统一了东北境内的女真各部,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东北建立后金。
明天启六年(1626年),他的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改女真(诸申)为满州。
第二年,改国号为清。
辛亥革命后,满州简称满族。
阜新地区满族大部在彰武县。
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彰武县有满族人口37761人。
历史上彰武满族的来源:一是守边兵丁及住户。
清代柳条边建于顺治初年,它是为保护清皇室的“龙兴重地”而设置的一条封禁线。
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南端,西南东北走向,计长91华里。
彰武台边门,即设在今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养息牧门屯。
柳条边的彰武台门,距今县城50华里,当时是内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设满洲防御1员、笔帖式(文书)1员,领催(会计)1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
边门兵丁职责是分班守护,关闭边门,稽查人员出入。
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
辽北柳条边大体走向考证
辽北柳条边大体走向考证辽北柳条边大体走向考证刘兴晔柳条边(旧边)顺治初年,大体走向是:法库依牛堡子边门 - 蔡牛前边 - 镇西堡边西 - 新添堡边西 - 山头堡旧门(北大壕) - 土口子 - 土门子 - 开原平石门 - 柴河老边 - 铁岭老边台 - 铁岭夹河厂(嘉祜禅门) - 兴京旧门。
旧门:依牛堡子旧门、山头堡旧门、铁岭土口子边门、柴河平石门、嘉祜禅门。
一展皇边(老边)顺治十一年时,大体走向是:新民东西旧门- 康平边台子-前后旧门-开原庆云三台子-古城堡-单楼台-古台子-金沟子巴尔虎营子-马千总台-杨堡-威远堡边门-清河汪多罗束-开原中固下土口子土门子-松山堡上土口子-老边- 上老边-柴河堡老边村-铁岭老边台-夹河厂(嘉祜禅门)-兴京旧门。
边门:新民旧门、康平旧门、威远堡边门、开原土口子土门子、嘉祜禅门。
二展皇边(新边)康熙十年,大体走向是:养息牧门- 法库旧门-开原庆云三台子-古城堡-单楼台-古台子-金沟子巴尔虎营子-马千总台-杨堡-威远堡边门-毛家窝棚-潘家屯-安静沟-十八里河-八棵树镇八道岗子-林丰乡新边村-湾子沟-清原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
边门:养息牧门、法库旧门、威远堡边门、威远堡边门、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
三展皇边倒退四十(定边)三展皇边,倒退四十,大体走向是:彰武台边门- 法库叶茂台(后增设边门)-顺边屯-五台子-四台子-三台子(法库边门)-西二台子-东二台子-老边-西头台子-小头台子-东头台子-开原庆云三台子-古城堡-单楼台-古台子-金沟子巴尔虎营子-马千总台(后设边门)-杨堡-威远堡边门-毛家窝棚-潘家屯-安静沟-十八里河-八棵树镇八道岗子-林丰乡新边村-湾子沟-清原土口子边门-英额门边门-旺清边门。
边门:彰武台边门、叶茂台边门、法库边门、马千总台边门(后增设)、威远堡边门、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
新民旧门:公主屯镇,旧门村,分东旧门村、(西)旧门村,养息牧河左岸岔口。
阜新市的由来
阜新市的由来阜新市系辽宁省省辖市。
位于辽宁省西部,与省会沈阳市直线间隔147.5公里。
往南经锦州可直下京、津;北上通辽可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东达沈阳及辽东沿海城市;西邻朝阳乃至内蒙古自治区,是辽宁西北的交通枢纽。
阜新全境呈长矩形,中轴斜交于北纬42°10'和东经122°0'的交点上。
阜新地域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84公里,总面积10355平方公里。
阜新市有海州、安定、新邱、细河、清河门5个市辖区,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彰武县。
2005年全市人口为1926815人,其中城市人口为781795人,乡村人口为1145020人。
阜新历史长久。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查海人”就在今阜新地域繁衍生存,勤劳劳作,发明了辉煌的查海文化。
辽代,今阜新地域是其战略腹地和牢靠前方。
明末清初,驻牧于此的蒙古民族为开发这片热土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公元1629年(后金三年),占领今阜新地域的蒙古兀良哈部落领袖善巴率部归顺后金。
1637年(清崇德二年),清朝廷在今阜蒙县境内建土默特左翼旗,善巴任旗扎萨克(旗长),后从属于卓索图盟。
汉民事务先后由塔子沟厅(治所凌源)、三座塔厅(治所朝阳)、朝阳县管理。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热河都统锡良(1 8 5 3——1 9 1 7年,字清弼,巴岳特氏,蒙古镶蓝旗人。
历任山西巡抚、热河都统、东三省总督等官职,以耿直清廉、勤奋务实而著称)上奏清朝廷请在土默特左翼旗境建阜新县,实行县旗并存,蒙汉分治体制。
以“物阜民丰,面目一新”语意,取“阜新”二字为县名。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冬,由朝阳县析置阜新县,阜新县正式建治,管理土默特左翼旗全境、奈曼旗南部及朝哈拉哈旗(今库伦旗六家子乡)、唐古特哈拉哈旗(今库伦旗格尔林乡)的汉民事务,为朝阳府管辖。
县衙最初设在奈曼旗鄂尔土板(青龙山),后迁到水泉(今阜新镇)。
阜新市因煤而兴,因煤而立。
早在1739年(清乾隆四年),今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就发现煤田。
浅析彰武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浅析彰武县农村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彰武县作为辽宁省畜禽养殖大县,实施畜牧强县战略,畜牧业产值实现50.4亿元,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和数量的不断扩大,养殖业已成为主要的环境污染源。
摸清养殖污染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展治理措施,控制养殖污染已势在必行。
标签:生态示范;治污减排;治理措施彰武县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东连康平、法库两县,南接新民市,西侧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邻,北依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库伦旗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全境呈枫叶形,总面积3641平方公里。
彰武县设20镇4乡、184个行政村、4个街道、16个社区,总人口42万。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养殖业迅猛发展,畜禽养殖给群众带给了经济利益,丰富了消费市场的同时,养殖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1 彰武县畜禽养殖现状1.1 养殖种类及特点彰武县畜禽养殖主要为生猪、奶牛、肉牛、蛋鸡、肉鸡、羊、鹿等,养殖品种多样,养殖范围遍布全县24个乡镇。
1.2 养殖现状调查彰武县共有24个乡镇,据统计,全县2015年养殖数量总数为:其中:养殖黄牛数量为62745头;奶牛数量为69722头;生猪数量为360734头;羊数量为241270头;禽类数量为5307575只。
以上均为存栏量。
全县规模化养殖场共有85家,其中生猪养殖场29家,肉牛养殖场11家,奶牛养殖场33家,肉羊养殖场5家,禽类养殖场6家,其余均为养殖专业户。
2 彰武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调查2.1 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畜禽养殖污染主要为养殖粪便和尿液,主要的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参考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源产排污系数手册》,估算出彰武县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物产生量总计为40992.51吨/年,其中污染物含量为氨氮325.45t/a,总磷61.71t/a,COD 7325.26t/a,2.2 养殖污染危害彰武县养殖粪便清理方式以干清粪为主,粪便处理方式基本由附近农户拉走经简单堆存发酵后还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场的兴衰——xx设县始末xx彰武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东与康平、法库两县接壤,南和新民市相邻,西隔绕阳河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相望,北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
全县物产丰饶。
土地面积36.7万公顷,有耕地11万公顷;林地面积12.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3%;全县水资源总量5.3亿立方米,中小型水库46座,加上塘坝,控制面积占全县总面积33.3%;县内已探明黄金贮量2500公斤,还有贮量丰富的硅砂、草炭、陶瓷黏土、珍珠岩、膨润土、沸石、煤等矿产资源。
彰武风光旖旎。
独特的章古台国家沙地森林公园,郁郁葱葱的万亩松林和广袤苍凉的大漠风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天下奇沟大清沟碧波万顷,幽深静谧,令多少游人流连忘返;巨龙湖景区湖、岛、风车交相辉映,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闹德海水库雄浑壮观,号称“塞北小三峡”;高山台景区树木参天,历尽沧桑的古烽火台在蓝天白云下巍然耸立,柳河两岸柳林漠漠烟如织。
富饶美丽的彰武在建县前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清皇家牧场。
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十五(1902年7月19日),彰武县正式设立。
大清皇家牧场——xx场的兴衰彰武历史悠久。
1983年挖掘的“平安堡遗址”,被考古学家鉴定为新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是高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证明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先民的足迹。
今彰武县春秋战国时属燕国版图;西汉时南部地属辽东郡,北部属乌桓地;东汉时属鲜卑活动区;北魏、西晋时属鲜卑境;东晋十六国时期属前燕、前秦、后燕辖区;南北朝、隋时入契丹境;唐代仍属契丹族的活动地区;辽时属上京道临潢府辖区;金时属北京路懿州(州治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境;元时属中书省宁昌路,后归辽阳行省辽阳路懿州辖区;明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广宁后屯卫。
广宁,即今辽宁北镇市。
明九边之一的辽东镇即设于此,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辽河以西,今阜新市区、彰武以南和医巫闾山以东地区。
广宁后屯卫,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正月置于懿州,当时一个卫驻军屯5600户。
永乐八年(1410年)徙治于义州卫城(今义县)。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骚扰,应付瓦剌和鞑靼的战争,明王朝采纳了辽东都司指挥使毕恭的建议,在提督辽东军务王翱的协助下,修筑了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从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修建,首先修建的是辽西、辽河套一带的边墙,历史上称为“西墙”。
广宁后屯卫西撤和辽西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被隔于边墙之外,遂成为蒙古部落的游牧之地,名为苏鲁荒(苏鲁,满语,“闲散荒凉的地方”)。
清崇德二年(1637年)八月于今彰武高山台附近筑都尔鼻城。
第二年三月竣工,后改名屏城。
有东西门各一。
清太宗皇太极赐门额:一曰“安边”,一曰“广边”。
清入关前,曾以都尔鼻路线北征蒙古,南征明廷,为“全辽管钥”。
清入关后,屏城遂被废弃。
大清崛起于东北,清朝统治者怕汉人流入东北,影响“骑马射箭”的“武略本习”,因之实行封禁政策。
为保护“满族之本习”,保护养生之地,保护满洲贵族统治者独占东北的特权利益,禁令汉人向东北流入,同时于顺治元年(1644年)开始筑柳条边加以保护。
柳条边墙修筑以后,彰武地区处于边外,杨柽木河(柳河)流域茫茫草原,水草丰茂。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征讨明朝。
为了夺取明朝政权,他利用蒙古诸部分裂的形势,对蒙古王公有的征讨,有的联姻,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特别是对蒙古科尔沁部,他不仅自己娶了科尔沁部两个王公的女儿为妻,还有4个儿子也娶了蒙古王公的女儿。
其中他的八子皇太极娶了科尔沁左翼中旗王公宰桑的次女博尔济吉特氏为妻,她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博尔济吉特氏的儿子福临登基,就是顺治皇帝。
他既为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外甥,科尔沁部蒙古王公自然感到无比荣耀,于是就以5000头牛和100只羊作为贺礼献给朝廷。
朝廷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牛羊,遂决定就近在杨柽木河流域建立牧场。
顺治四年(1647年),清廷决定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牧民来此放牧。
蒙古察哈尔部从成吉思汗的年代开始,就成了蒙古骑兵的中坚力量。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察哈尔首领达赉逊库登汗位,因受蒙古土默特部落俺答汗压迫,率部众徙牧于辽东边外。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继承蒙古帝国大汗。
林丹汗驻帐于广宁北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一说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辽庆州故城),力图继承大元可汗的事业,称雄蒙古。
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与林丹汗同岁的后金汗王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兵败西走大板申(今呼和浩特市)过黄河,后入青海。
天聪八年(1634年),43岁的蒙古帝国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
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部属归附后金,后金授予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于满洲八旗,形成了察哈尔八旗。
其镶黄、正黄、正红、镶红四旗,驻张家口外;正白、镶白、正蓝三旗,驻独石口外;镶蓝一旗,驻杀虎口外。
顺治四年,朝廷派乌合日艾等官员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来32户牧民,共236口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四月到达苏鲁荒。
他们分别是察哈尔蒙古八旗正红旗乌力吉苏木的邰姓;镶红旗乌音太苏木的包姓,班达拉西苏木的白姓;正黄旗宝地沙拉苏木的白姓,长寿苏木的白、李两姓;镶黄旗达西门苏木的包、杨两姓;正白旗达格得恩苏木的白姓,察嘎苏木的罗姓,敖赛苏木的洪姓;镶白旗喜令根苏木的白姓,扎来苏木的包、白两姓;正蓝旗额尔和图苏木的吴姓,密和苏木的齐姓,巴杰苏木的赵姓;镶蓝旗昭日格图苏木的戴、白两姓,旺那苏木的宋姓。
分别落居在杨柽木河流域的道日代(今彰武县大冷蒙古族乡东大板)、萨日图勒(今冯家镇沙力士)、齐胡台(今五峰镇石岭子)、冲合勒(今大冷蒙古族乡程沟)以及今赏屯(今属二道河子蒙古族乡)、岔山稿(今属苇子沟蒙古族乡)、瓦斯茫海(今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西六村)、鄂伦苏(今两家子乡两家子村)、大德阁(今大德乡大德村)等地,即陈苏鲁克地方。
当时称杨柽木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
苏鲁克,蒙古话,意思是牧主贷给别人放牧畜群。
苏鲁克本是封建主征用劳役的一种形式。
朝廷从察哈尔蒙古八旗征调来牧民,是以苏鲁克形式将牛羊拨给牧民放牧的,因此也称苏鲁克牧场或直称牧场为苏鲁克。
清朝廷迁都北京后,东北的“三陵”(新宾永陵,沈阳福陵、昭陵)所需祭畜大部分仍依靠苏鲁克供应。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和土默特左翼旗第四任札萨克额尔德木图正式奉旨,将科尔沁左翼前旗大部土地和土默特左旗东部土地由盛京礼部管理(乾隆三十九年改由盛京牧群司管理)。
牧场东西150里,南北250里;东境至科尔沁左翼旗界(今为康平县境)90里,西至土默特左旗界60里,南至彰武台边门60里,北至科尔沁左翼前旗界(今科左后旗及康平县界)200里。
牧场供“三陵”祭品,遂将杨柽木牧场改名为养息牧场。
杨柽木河也就改为养息牧河了。
牧场中心设在杜尔笔山(高山台山)下马帐房。
养息牧场林茂草丰,乾隆皇帝还在那儿打过猎。
那是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日(1754年9月6日)的事。
乾隆皇帝第二次东巡去盛京(今沈阳),五月初六由北京圆明园起銮北上承德避暑山庄,至七月初五出避暑山庄入喀喇沁境,经敖汉、土默特、科尔沁诸部,进入养息牧河(今柳河上段)流域并驻跸于此处,行围打猎4天。
《清实录》《起居注》《清帝东巡》等书均有记载。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日丁酉(即二十日)上行围……是日驻跸养息牧河东大营。
戊戌(二十一日)上行围……是日驻跸彰武台(指彰武台河,即今柳河上段)东大营,翌日如之。
”乾隆驻跸彰武台东大营时,还看望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下嫁的三女固伦和硕公主及额驸色不腾巴拉珠尔。
此外还有一些赏赐活动。
乾隆以后,牧场不仅供应“三陵”祭品,而且还供应宫廷王公所需的乳酪、乳饼等畜产品,并供应武备院所需皮革以及驻察哈尔部军士的犒劳,供应量不断增加。
于是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再次扩大牧场,将牧场西北的今库伦旗三家子一带新扩展的牧场,定名新苏鲁克(其旧址约为今彰武县境西北柳河东西向两岸之地带,即彰武县的四堡子乡和库伦旗的白庙子、代西花、龙王庙子、奈林稿、扣河子等村屯,均属当年的新苏鲁克牧场范围),由养息牧场调拨1000头红牛(黄牛)来这里,调遣驻义州的赵、李、白、何、黄5户蒙古牧民来此放牧。
杨柽木河流域牧场称陈苏鲁克。
新苏鲁克不受养息牧场管辖,直属盛京牧群司管理(彰武设县后新苏鲁克为彰武县管辖,先后划为西北乡、五区。
)养息牧自清初封禁后,使草原稳定了近百年,促进了这里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形势的变化,汉族人民出关开垦土地,使牧场牧地逐年减少。
到嘉庆九年(1804年),查出私垦草地达24万多亩,而且屡禁不止。
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遂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命盛京将军晋昌主持划定以今柳河与绕阳河之间黑牛群牧地为试垦区,在申金花(后称衙门街,今彰武县平安乡平安村)设总管衙门,办理试垦事宜,派佐领一员任养息牧场总管,防御二员为东西两界界官,有马、步兵119名,另有帖写办事,负责催征地租。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于养息牧场的牧民人口不断增多,他们为了维持生计,逐渐地扩大开荒。
当时的盛京将军依克唐阿(1833—1899,字尧山,扎拉里氏,满洲镶黄旗人。
曾任黑龙江将军、盛京将军。
清末爱国将领,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于辽东英勇抗击日军)同盛京兵部侍郎溥顾出盛京(今沈阳),为开垦养息牧场,于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五(1896年3月28日),取道大荒地出边到养息牧场,先后到陈苏鲁克之红牛群、黑牛群、高山台等六段地进行实地勘察。
依克唐阿在对养息牧场巡视之后,认为“养息牧场地方若放任闲旷,该牧场等势必进行大量私垦,莫如酌留不堪耕种之土地及牧段,一律招募民人开垦”。
这年三月,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清政府请奏拟在养息牧场招垦,得到朝廷允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盛京兵部侍郎溥顾率大批人马,来养息牧牧场浩力保办理荒务。
找来时任牧场翼长松音(邰姓)、特格喜(戴姓)宣布“招垦出荒”章程,而特格喜当场反驳。
溥顾以朝廷命官不执行朝廷规定当面革了特格喜嘎拉达(翼长)职务,并下发出荒招民文告。
从此,养息牧场正式招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因牧丁向朝廷上告,招垦又暂停下来。
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牧丁呈控案得到解决,又复行招垦。
到年底,放出荒地58万余亩。
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牧场已垦荒61800余垧。
至此,长达250余年的牧场终于解体。
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之后,人口骤增。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场地方已有村屯84个。
哈尔套街成为境内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