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中国古代史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卷20

2013届高考历史复习检测卷20

福州三中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为两大部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40分,全卷合计100分。

完卷时间:90分钟。

2.答题过程中请注意答题格式和答题规范,不合要求者,一律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2.著名史学家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

”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A.皇帝和丞相的权力分配上B.中央机构的运作方式上C.地方的管理方式上D.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3.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

兵权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这段话说明宋朝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4.理清历史发展线索与把握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面。

依据下图显示的内容,空格处应依次填入①世卿世禄②门阀地位③才能道德④文化文章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5.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

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C.科举制的推行D.军机处的设置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7.“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学生)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学生)

2013年中国古代史高考真题1.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2.《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3.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4.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5.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6.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7.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8.《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2013届高三历史试题

2013届高三历史试题

2013届期末高三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

根据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礼部、中书省、工部D.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2、《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A.《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B.《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D.《诗经》反映了统一的趋势3、有资料显示,自梭伦时代起某段时期内,雅典的公民权对新移入的外邦人有条件地开放。

到伯利克里时期则规定,其父母皆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拥有雅典公民身份。

这说明()A.梭伦时代雅典公民权向所有居民开放B.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顶峰C.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表现为公民范围的不断扩大D.随着雅典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公民权的限定日益严格4、查斯丁尼安皇帝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A.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B.是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族人民的万民法C.注重调解贸易以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D.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5、1545年,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的发现和开采引发了震动全欧洲的、持续两个世纪之久的“白银热”。

这股“白银热”对历史进程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B.推动了拉丁美洲经济的繁荣C.加快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D.促成了葡萄牙殖民帝国的兴盛6、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

2013届高三历史试题

2013届高三历史试题

(山西师大附中12.10)1. “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

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

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

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材料中所说的“道”是什么?A.中国传统思想道德 B.科学技术 C.民本思想和制度 D.自然规律(山西师大附中12.10)2.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

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

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思想(山西师大附中12.10)3.“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伏尔泰(山西师大附中12.10)6.《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山西师大附中12.10)8.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二、五、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古代的“草市”可以追溯到()A.商代 B.六朝 C.宋代 D.明代3.(2011年3月蚌埠市质检1题)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A.夏禹B.商汤C.周武D.秦皇4.(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6题)自秦以后,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古代中枢权力机构也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为分割宰相兵权而设立的机构是()A.枢密院B.中书省C.三司D.内阁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A.铁牛具、牛耕的推广B.水利工程的兴修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6.(2012年3月泉州市质检14题)“春秋出孔子,南宋有朱熹。

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座落在武夷山的“朱熹纪念馆”殿前大门两侧有“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的草书楹联。

对以上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A.朱熹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局面B.福建是朱熹宣传理学的重心C.朱熹继承与创新了儒学思想D.朱熹思想的影响力超过孔子7.图1—49是中国境内出土的早期人工冶炼铁器,其冶铸时间是()A.新石器时代晚期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8.(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5题)这是台湾某教科书对历史上某个时期的解释,该时期是A.夏商西周B.春秋战国C.秦汉三国D.两晋南北朝9.(2012年1月泰安市期末3题)下列观点中.与其他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10.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

2013届高考中国古代史测试题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姓名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西周因推行分封制而使统治得到巩固,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却受到破坏,各国纷纷放弃,原因是A.西周结束后,天下战乱不断B.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提高C.人们的思想没有西周时淳朴D.各国纷纷效仿商鞅变法2.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直接作用是A.导致土地所有制的重大转变B.促进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C.加快了封建制度的确立进程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3.“朝秦暮楚”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与这一时期人才得到重用有关的因素不包括A.政局动荡不安,战争频繁B.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C.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D.重视人才成为统者的普遍政治倾向4.《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庄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的回答A.迎合了汉武帝仁政的意愿B.违背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C.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符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初衷6.2007年,安徽六安一个古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封胶东康王少子庆为六安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根据这一材料可以断定A.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分封制为主B.汉武帝分封大批刘姓诸侯王以拱卫中央C.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D.分封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7.(2012·湛江调研)《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王沈缺乏治理才能B.九品中正制有弊端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度只看出身8.(2012·宁德质检)以下选项是某历史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史”时引用的内容。

2013年全国名校高三模拟历史试卷分类汇编_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

2013年全国名校高三模拟历史试卷分类汇编_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解析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3·南京调研)《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A.中央集权B.官僚政治C.家国一体D.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体现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分封的诸侯中与周王同姓的贵族占大多数,说明形成了一套以宗法制为纽带,分封制为体现的,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2.(2013·安徽示范高中模拟)《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C.“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D.“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颂扬了公刘杀猪庆贺建都,让大家有吃又有喝,人们尊他做大家的君主和族长,反映了宗法制的内涵;题干材料“君之宗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

A项体现的是儒家“与人为善”的思想;B项反映了刘邦衣锦还乡的荣耀;C项体现了等级制度;D项反映了大小宗关系,体现了宗法制,符合题意。

3.(2013·洛阳模拟)《百官春秋》记载:“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其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周)成王时,彤伯(王室成员)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A.中央官制B.嫡长子继承制C.王位世袭制D.地方行政制度【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宗正“掌王亲属是也。

秦因之”,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早期的中央官制的继承与发展,故选A项。

B、C两项一题干材料不符;D项显然不符合秦朝的史实。

4.(2013·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周朝规定同姓不婚。

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

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分析能力。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综合检测题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综合检测题

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历史考前演练试题命题范围:必修Ⅰ、Ⅱ、Ⅲ综合检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某项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孟德斯鸠评价的是A.宗法分封制B.三省六部制C.中央集权制度D.君主专制制度2.对下列两幅图片(图7、图8)信息理解正确的是①宋代商业活动已重视广告效应②雕版印刷技术依然在使用③娱乐活动体现商业化色彩④绘画描写市井生活,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5.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图2所示“车”字形体演进的基本趋势是图2A.逐渐形象化B.逐渐多样化C.逐渐简约化D.逐渐国际化6.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7.代议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形式。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古代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宁波市高三期末考)“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

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12题)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

”在伏尔泰和一大批思想家的推动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写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

这从本质上说明()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思想一脉相承B.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根本性影响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D.启蒙思想家借用孔子宣传资产阶级思想3.《旧唐书》载:“(唐朝)长安(年号)中,(扬州)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富甲天下”。

扬州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得益于( )①地处交通要道②自然经济发达③江南经济发展④政府放弃抑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右图中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5.雅典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的原因不包括()A.发达的商品经济B.健全的民主政治C.辉煌的古典文化D.完备的法律规范6.(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考5题)“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13题)下列说法中,最能反映《十二铜表法》历史地位的是A.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形成B.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利益C.镌刻发表在十二块铜板上D.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8.(湖南省四市九校2011届高三联考2题)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精心整理】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精心整理】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1、(2011全国新课程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

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

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国古代史试题(卷2)

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国古代史试题(卷2)

山东省聊城市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题卷(含详解):中国古代史试题(卷2)(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对应学生用书第131~132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年济南模拟)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是这么给封建社会定义的,“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

”依据你的理解,这样的社会实行()A.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郡国并行的二元体制解析:C材料中的信息“封君”,说明是分封的诸侯国,“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符合这一特点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A项出现于古希腊,B项出现于秦朝,D项是西汉初年的地方体制。

2.(2012年厦门模拟)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

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办事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B.官僚政治的弊端C.中央集权的削弱D.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从材料中“秦汉以后”“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认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存在弊端。

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3.我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千姿百态,形式多样。

下列书法的种类依次是()A.隶书楷书小篆行书B.行书隶书草书楷书C.行书篆书草书楷书D.草书篆书行书楷书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书法的种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各种书法的特点。

由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四幅书法依次是:草书、篆书、行书、楷书。

4.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12013年秋期高三历史试题

12013年秋期高三历史试题

2013年秋期高三历史试题命题人:心灵释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2.在都城举行了宏大的册封仪式后(如右图),受封者率领军队、人民前往东方的封地,结果受到封地上的土著军队攻击,好不容易才将土著居民征服。

接下来的首要工作是筑城,用来作为未来统治这个封地的基地。

这是哪一时期的政治状况( )A.西汉初年B.周朝初年C.唐朝初年D.清朝初年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B.宗法制的消亡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4.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

”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5.《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赏(偿)稼”。

这说明()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B.当时的法律已日趋健全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6.“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法律已见端倪B.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7.雅典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2013年高考历史限时卷(34)

2013年高考历史限时卷(34)

2013年高考历史限时卷(三十四)一、单项选择题:12.【解析】答案A。

从材料看《盘车图》诗画结合,重视写意,选择A项。

13.A解析:④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在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此前。

说封建制度衰落,是就历史趋势和潮流而言的。

14 【解析】学生分析本题时,须对科举制有全面的认识,并把科举制实行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

此前,地方的豪强地主操纵了用人权,而科举制改变了这一局面,把选拔人才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不正确。

【答案】 B15.D解析:思考本题时,不仅要找出二者的局限性,而且要是它们共同的局限性。

16 .【解析】答案C。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题眼在于“解释现代文化”“近世文化史......占三分之二”,依据材料中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强调“时代性”,而并不能体现是否强调真实.科学及结构是否合理。

17 .C解析:成吉思汗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杰出人物,中共此举是为了强调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共赴国难。

18 .【解析】答案C。

本题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时间考查历史阶段特征。

19 【解析】人文主义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简单说就是以人为本。

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而不是神圣的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这显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答案】D20 【错误解答】A【错解分析】考生缺乏对不同时期列强殖民扩张的对比、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的是17~18世纪和19世纪两个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还不能用机器制造大量物美价廉的商品同东方的商品竞争,只能依靠暴力公开抢掠。

而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廉价商品,列强为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便以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扩张。

【正确解答】 B21.D解析:①②④的表述正确,而③在题干中得不到反映。

22 .【解析】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的理解,D项涉及冷战时期德国分裂。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 中国古代史含答案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 中国古代史含答案

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卷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南通市期末2题)有学者在评论中国某一制度时说,它“导致……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并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这一制度是指A.郡县制B.科举制C.察举制D.行省制2.(2011年9月湖北重点中学起点考试3题)右边古地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2012年3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8题)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

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4.(2011年11月蚌埠市期中14题)“摇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

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此语讽刺的可能是A.九品中正制B.察举制C.世亲世禄制D.八股取士5.(2012年1月中山市期末4题)欧阳修的《盘车图》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A.山水画,重视写实B.花鸟画,浓墨重彩C.文人画,重视写意D.人物画,形神俱备6.(2012年9月南京市高三调研1题)《诗经》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关于周人的“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②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③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④创立了王位世袭制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0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河北省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古代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

河北省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 古代史专题训练 (含解析,新课标 全国通用)

某某省某某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古代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某某省马某某市三模)读下图,从中我们可直接得到的信息包括()①农业税相对稳定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2.(2011年12月某某诊断1题)《某某子·原道训》记载:“鲧(禹的父亲)筑城以卫(护)君,造郭(外城)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

”这表明当时A.宗法制逐步形成 B.分封制雏形形成C. 夏朝疆域基本固定 D.国家机器雏形产生3.(2011年9月某某某某八中高三月考2题)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4.实行某某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的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5.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局面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6.(2012年某某省某某市高三一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不包括A.商业市镇兴起 B.农产品商品化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出现大商帮7.(2011年3月某某市测试5题)嘉峪关汉墓中画像砖上有童子驱鸟护桑图、采桑图;墓后室画像砖上有蚕茧、丝束、绢帛。

还有像缫丝的工具,墓中还发现丝织物。

这些信息主要说明( ) A.某某西部已从游牧转向农耕文明 B.画像砖主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C.丝绸之路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运河 D.汉代某某西部出现蚕桑与丝织业8.(2011年4月某某十一县联考25题)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1 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1 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二轮复习专项突破测试卷(含解析):中国古代史专题训练1一、选择题1.景德禅师语录。

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观点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2.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宋朝对外贸易发达C.宋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D.商业税收入成为宋代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3.(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读下面两幅图,对比分析后我们可以得知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的最重大变化是A. 东京城的布局不再讲究整齐划一B. 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取消C. 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D. 北宋城市的商业功能更为突出4.(2012年广东省韶关市高三二模)学生子游对孔子前后言论不一提出批评,当时批评孔子的人不少,有人还骂他是丧家之犬,但是自汉代以后不断为孔子溢美,成为天下第一圣人。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孔子时代人们不把他当圣人看B.被溢美的孔子不是真实的孔子C.孔子被不断溢美的过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过程D.自孔子诞生起就成了政治符号失去原有的真实5.(2012年辽宁沈阳四校阶段测试)“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致良知6.(2012年1月黄冈市期末26题)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共同之处是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7. 2008年8月8号,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有震撼人心的一幕: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也表达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解析】选D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相关知识。

“君主专制的刚性”和“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家天下”,而“官僚政治”则反映了“公天下”。

A项错在“地方分权”的表述上。

B项错在“中央集权”的表述上。

C项与题中材料无关。

故选D 项。

2.秦汉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职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解决好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选B A项不属于一贯“理念”,没有准确反映材料。

B项揭示了四个机构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因此是正确的。

C项错在“根本”的表述上,古代封建制度改革最根本的出发点是加强君权。

D项不正确,明朝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

故选B项。

3.《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A.太学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D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从材料中的“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培育了顺从性”,较全面反映了科举制度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故选D项。

4.“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解析】选D 因为“史实”是历史事实,“史论”是评论,“史识”是科学结论。

题中A项是史实,B项是史论,C项是史论,D项是史识。

故选D项。

5.《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解析】选D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差失”,“驳正”,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功能。

A项反映的是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B项是清朝军机处的影响。

C项不正确。

故选D项。

6.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解析】选B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

题中,A项的表述不正确,行省制度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对后世影响深远。

B项与题中的“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从便区处”等,可以反映出来。

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地方官员必须由朝廷任命。

D项与题中材料无关。

7.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 本题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

A项与题中材料无关,内阁成员是由“编、检、讲读之官”。

B项不正确,“内阁”地位低,“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不是决策机构。

C 项不正确,内阁不是决策机构,并没有都在六部之上。

D项反映了内阁这一机构的本质特点。

正确答案选D项。

8.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

”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解析】选C 本题考查宰相制度。

宰相制度首次确立于战国时期,故A项不正确。

B项发生在隋唐时期,不正确。

C项符合史实,是正确的。

D项的表述错在“督责所属各郡”的表述上。

故正确答案选C项。

9.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层,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背景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三省六部制度的实施,加强了皇权,故A项和C项是错误的。

三省六部制下,行政决策皇权与三省之间有一定的制约关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但不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故B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

正确答案选D项。

10.清代有学者说:“天子建国,则诸侯于国为大宗,对天子而言则为小宗。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说明了()A.清王朝继续推行宗法制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C.宗法制以分封制为基础D.天子行使大小宗双重权力【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两种制度的相互关系,关键是读懂“于国”、“于天子”这两个重要的信息源。

题中材料没有提及是清朝,故A项过于武断。

B项正确,从分封来看,嫡长子是大宗,而分封的诸侯对于天子而言,就是小宗。

C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

D项表述是错误的。

故正确答案选B。

11.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内涵,考查学生解读和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

“军机处设在皇宫内”的初衷是便于皇帝宣召,也是为了保密,故A、B两项都是正确的。

在清代,“行走”的意思就是临时调遣的非专任官职,故D项是正确的。

题中材料只谈及军机大臣遴选的对象,并未涉及遴选的标准,故C项是错误的叙述,符合题意。

12.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解析】D 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早出暮入”、“不敢怠倦”,主要原因是为自己生产,“不强必饥”。

A、B、C三项均明显不符合题意。

13.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A 材料中“深广的护城河”,反映了城市的军事政治功能,“市”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故①、②是正确的。

“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反映了古代政治体系的等级森严的特点,故③也符合题意。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14.《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的。

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

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篇章。

请问这一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最可能是()A.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B.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C.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D.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解析】A 解本题需要联系魏晋南北朝“五胡内迁”,隋、唐出现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高潮,少数民族内迁,把农田改为牧场等基本知识,因此A项符合题意。

B项不符合史实,由于畜牧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不乏水利专家”的现象。

C项不正确,黄河中游西侧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农业生产比较落后。

D项不符合史实,少数民族政权未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

1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海禁”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解析】A 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没有产生独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政府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故A项是正确的。

B项的表述上错误的。

鸦片大量流入是在鸦片战争前后与“明后期清前期”的时间不吻合。

D项与“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的表述不相符合。

16.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

”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议,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

”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①海瑞正确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②丘浚客观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贫富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D 从丘浚的“限田”、“均田”、“暂而不可以常”等分析可以看出,封建政治家不可能找出解决限制土地兼并的科学方法,故①分析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