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命本真

合集下载

奉献给孩子回归本真的"生命教育"

奉献给孩子回归本真的"生命教育"
【 课程探 讨 】
曾经 , 一 位语 文老 师 要 求学 生 以 “ 我 最 ” 为 题写 一 篇 作 文 , 有 一 个 学生 这 样 写 道: “ 我 最讨 厌 的一件 事 —— 上学 一 七 学, 讨 厌死了, 见他 的鬼去 吧 , 把 书扔进 锅 里 , 用 小 火 煮 上一 天 , 拿 出来 再 用锤 子 砸 、 砸、 砸, 再 浸 入 浓 氨水 、 浓硫 酸 、 浓 硝 酸— — 用棒 球 棒 打, 狠 狠地 打 、 摔, 送 人 火炉 , 烧成 灰 , 最后 为 它 拍 张照 , 留作 幸福 的纪 念 。” 这是 在 网上看 到 的一 份 真实 资料 , 在我 为之 痛 心 、 震 惊 的 同时 , 不 禁 发 出这 样 的 疑 问: 今天 , 我们 的孩 子 怎么 了 ?今 天 , 我 们 的
… …
萎 0 0 - 0 0 奉 ຫໍສະໝຸດ 熬 教育 又怎 么 了?
毋庸 置疑 , 当今 的 学生 是 幸 运 的 , 他们 吃 的是有 营 养的 食 品 ,穿 的是 高档 的服装 , 玩 的是 现 代化 的玩 具 , 如 众 星捧 月 般 的“ 小 皇帝 ” 。 他 们 理 应 受 到 与 之 相 匹 配 的 教 育—— 有 营 养 的 、 先进的 、 最 利 于 他 们 成 长 的教 育 , 即促 使和 引领 学 生灵 动鲜 活 的生命 自主 地成 长 , 使其 完 美的 人性 在教 育 教学 过 程 中得 到 自然地 发展 与完善 。 然而, 事 实并 非如 此 ! 处于 激烈 、 残酷 的竞 争 时代 , 加 之教 育 管理 部 门为选 拔 人才 、 体 现其 政绩 应 运而 生 的应 试教 育 愈演 愈 烈 , 于是 , 社会 、 学 校乃 至 家庭 便纵 容 或迎 合了 这种功 利式 教育 。 他 们 关 注 的往 往 只是 学校 的升学 率 , 两 眼紧 紧盯 着 的也仅 是 孩子 的成 绩 , 以为只要 孩 子学 习 好, 一 切 就 万 事大 吉 了 , 而 把 各 种存 在 于 学 生 身上 的 隐性 或外 显 的不 和谐 因 素 ,如 : 任 性、 自私 、 蛮 不讲 理 、 骄傲 自大 、 意志 薄 弱等 , 统统 忽 略不 计 了。 中 国从来 就是 一个 不缺少 德 育的 国家 。 但是, 去 看看 我 们 的课 堂 , 不 得 不令 人深 思 : 思 品教 学 ,脱 离 了儿童 的 现实 生 活世 界 , 局 限于 书本 的世 界 ,回避 了纷 杂 的现 实 生活 , 人为地 造成 了 “ 纯而 又纯 ” 的教 育 。 学生 犹 如 只 空 空 的美 德 袋 , 任 由教 师往 内倾 注 “ 品 种繁 多 ” 的道 德 , 而 作 为学 习主 体 的 学 生则 缺少 民主选 择 的权 利 , 缺少 自主的 合作 探究 和积 极的 实践体 验 。 孩 子们所 经历 的书本 世 界无 法与 周遭 的 生活 世界 自然 地 沟通 起来 , 思 品教学 无法 真 正触 及孩 子们 的 真实 内心 。 于是 乎 , 造 就 了许许 多 多在 课 堂上 和在 生 活 中表 现截 然不 同 的“ 两 面人 ” 。 由此 可 见 , 学 生任性 了 , 自私 了 , 并 不 意 外, 这 是情 理 之 中的 事 ; 学生 把 读 书 看 成 最 讨 厌 的事 , 也不 足 为怪 , 这 也是 必然 的结 果 。 只是 啊 ,作 为 一 名普 通 的小 学 思 品 教 师, 在 看 到这 样 的 现 象之 后 , 内心 的悲 痛 是 不言 而喻 的 : 难道 我们 的 品德 教育 只 能这 样

【教学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

【教学论文】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教育回归本真当今的中国教育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麻木的世态人情,浮躁的学术研究,狂猛的崇洋之风和乱刮的瞎指挥风,深刻的影响着人的思想认识、情感取向、价值定位,靠拍脑袋拍出来的“创新真理”、缺乏实践的“书斋定律”和邯郸学步的“效颦理论”,深刻地影响着舆论导向,甚至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混乱的教育教学现状中,我们探寻魏书生的教学思想,不失为在喧嚣中寻找一份宁静的捷径,透过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更能擦亮寻求的眼光,穿透迷雾,还教育一份本真。

教育的行当里流行这样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说透了,就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会学、能学、善学的学生,在于通过最初的“教”达到最终“不教”的目的。

从目前各地轰轰烈烈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看,理念的更新和转变,模式的探究和实践,都是出于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何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让今天的教育能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抓一个“本”字首先,抓住教师备课之本,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

这里体现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读后感悟很多。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所谓的“润物细无声”,正反映了教育的变化过程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在教学上,教师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为人父母,育人的经验也是慢慢感悟出来的。

一个好教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然后顺着这种正道,终成大器。

教育需要合理地对待学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着跌下去和爬起来。

他一跌到,你就去惩罚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励他自主地站起来,那他也许会耍起性子,干脆不起来,等着你来拉扯他。

对学生来说,错误是什么?错误是一种经历,错误是一种行为,错误是一种认识的暂缓,错误是一种履历性的成长资源。

学会使用这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需要教师发挥慢的艺术。

在课堂上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常嗫嚅着嘴,想回答又说不出来,或者说来说去不在点子上。

这时,作为教师的你,是急躁地打断作一番暗示,还是给他们一些思考的时间?也许你为了急于听到孩子“正确”的回答,过早地把现成的知识和盘托出,迫不及待地将知识填塞孩子们的头脑……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

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学困学生,他们之所以出现目前的这种现象,是由于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不愿意去学习,有的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为老师,可以先不要责怪他们,应该满腔热情的帮助他们,静下心来和他们谈心,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夸夸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正确对待孩子,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的目的,建立信心,这样才能逐渐的赶上去。

但更多的时候,在对待这些孩子的态度上,我们很多教师和家长有太多的恨铁不成钢、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长、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教育心得: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然而,如今的教育系统已经变得繁杂、功利化,忽视了教育的本真。

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我们应该尊重并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培养创造力: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创造力是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我们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综合素养: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包括情感、社交能力、健康与体育、审美和人文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平衡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守法守纪,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总结起来,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到原点,我们需要重视个体差异,培养创造力,强调综合素养,以及培养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帮助他们全面发展,成为未来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才。

课堂走向生本,教育回归本真

课堂走向生本,教育回归本真

《课堂走向生本,教育回归本真》摘要:“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我感慨生本教育实验区的勇气,即使为了应对高考和中考,基础教育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却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以学养考”,六年,学生只要学,不统考,但我们仍然满怀憧憬,愿意借教育改革之东风,让课堂走向生本,让教育回归本真郭思乐教授为分享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陶渊明的三句话为题出版了三本书,今天,我也想借这三句话来梳理我眼中的生本教育。

初见——望晨光之熹微“生本教育”的提法,大家都不陌生。

2012年左右,教育教学改革的流派很多,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榔口中学“三三六”模式等。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人民教育》刊登的生本教育专辑。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

”“教师要做生命的牧者,不要做知识的纤夫。

”7年前读到的句子仍然记忆犹新。

我感慨生本教育实验区的勇气,即使为了应对高考和中考,基础教育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却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以学养考”,六年,学生只要学,不统考。

我震惊生本教育实验产生的巨大学习能量,在否弃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获得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取得超过应试教育终端考试的成绩。

1999年,华阳小学等校开始做生本教育,使用生本教育的方法和用书,实验班五年不统考,到了第六年统考,华阳小学的语文、数学分数全市、全区最高。

华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考当年升高中的作文题,超过当年80%的中考生。

广外附小二年级的学生讨论当年高考题材料作文《捐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侃侃而谈,可圈可点。

郭教授说,认识生本不怕考的事实,可为今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考做准备。

让课程回归幼儿生命成长的本真——《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评介

让课程回归幼儿生命成长的本真——《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评介
者 提 出要坚 持 在过 程 中 、 近幼 儿 心灵 、 贴 行动 导 向 、
活 中遇到 的 问题 . 有情 境性 的 , 是 幼儿 的发展 特 点也
决 定 了他 们 的 学习需要 情境 性 就像 书 中所提 到 的 “ 习场 ” 的方式就 是一 种很 好的情 境性 学 习方式 实
实 >场 不是 一个情 境 , - - j 而是情 境脉络 . 也的本真
《 活化 的 幼 儿 园课 程 》 介 生 评
2 0
11本栏目主持人: 1 2 狸壅焦 = 丝zz j 里 堡 eg f = ; n

8@! £ . 婴
标 的 基 础 上 , 择 有 生 活 性 、 宜 性 、 味性 、 合 选 适 趣 综
长在儿 童手 掌上 的 . 果把这 只手 掌 当成成人 的 , 如 那 么儿 童 的 身心发展 就 不 能依 据 正常 的途 径 前进 . 而
每 次 活动 也 因此 变成 枯 燥 乏味 .脱 离儿 童 实 际 生 活 幼儿 园课 程要 积极 理解 和 关注幼 儿的 生理 和 心 ”
理 的发展 ,根 据社 会要 求 ,积极 营造适 宜挑 战 的环 境 . 幼儿在 自己真 正的 生活 中获得 充分 的发 展 让 二 、 幼儿 用适 宜 的方式 学 习 让 幼 儿 园课 程是 生 活化 的 .一 日生 活都 有教 育意 义。 幼儿在 一 日生活 中会遇 到很 多问题 . 些 问题 和 这
中 , 活化 课 程让 行 政人 员 、 家 、 长 、 师 、 儿 生 专 园 教 幼
都参 与 到其 中 以学 定教 的原则 指导 下 . 渗 透性 在 用 的思 维 . 主要 采用 主题 的方式 进行 幼儿 园课程 编制
为 了保证课 程 真正趋 向幼儿 的生 活 、真 正促 进幼 儿

以求真的态度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教育让师生快乐成长

以求真的态度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教育让师生快乐成长
3 湖北 ・ 台诲 4 教育 缟 讯
开足 、 学生在校时间过长、 每天一个小时体育活 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等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在校
处 于 一 种 “ 教 育 ”被 塑 造 ”被 成 长 ”被 创 新 ” 被 “ “ “ 的状 态 , 育 与其 本 真 状 态 渐 行渐 远 。 校 要 走 教 学
标就是让学生感悟生命 的珍贵 ,体验生命交流
的愉 悦 , 获 生 命 成 长 的幸 福 。 收 当前 , 中教 育 现 状令 人 担 忧 : 生 的课 业 初 学 负 担 过 重 、 班 加 点 搞题 海 战术 、 程 不 能 开 齐 加 课
业发展提 供保 障, 加快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速度。 实施 了《 师培 训工程》 科研兴校 工程》 教研 教 《 《 强技能工程》 名师工程》 实施每学期读一本教 《 , 育教学理论书籍、 讲一节公开课 、 写一篇教学论
去 功 利 化 ,回归 到 一 切பைடு நூலகம்为 了学 生 的发 展 和
把 教 学 改革 的实 践 目标 定在 探 索 、创 造 充 满 生命 活 力 的课 堂 教 学 上 ,因为 只 有 在 这 样 的课 堂 上 , 生才 能 全 身 心 投 入 , 们 不 师 他
传统 的填 鸭 式 课 堂 枯 燥 无 味 ,机 械 训
练 让 学 生 失 去 了 自 由 ,老 师 讲 学 生 听 ”老 “ “ 师 说 学 生 做 ” 的教 学 方 式从 根本 上 泯 灭 了 学 生 的 好 奇心 、 究欲 。 师 的教 与 学 生 的 探 教 学 充 满 了 功 利 主义 色 彩 ,求 知 本 身 带 来 的
学 校 引 领 教 师 回 归 到 知 识 分 子 的 本 位 上 来 . 教 师 保 持 宁 静淡 泊 的心 境 , 让 守住 教 师 的社

回归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向

回归生命——教育的根本指向

们 的教育并不关 乎人 的生命 , 使人在教育 中不再 关 注 它 自身 , 而是关 注社 会 的需 要 , 育成 了个 体 教 为获 得某 种 素 质 而 在 未 来 过 上 “ 福 ” 活 的工 幸 生 具 。教育 只教 人掌握 “ 以 为 生 ” 何 的本领 , 放弃 了
引 导受教 育者 对 “ 为何 而 生 ” 的思 考 。成 “ ” 成 材 、 “ ” 器 的教 育 在 社 会 中泛 滥 , 育 成 了培 养 工 程 教 师、 设计 师 、 医生 等职业 的代 名 词 , 而对人 的生命 、 灵 魂 的关 注却 被 教 育 遗 忘 , 如 一 个 哲 人 所 说 , 就 “ 如果 一种 教 育 没 能 触 及 到 人 的灵 魂 , 能 引起 未
然 生命 和价值 生命 的双 重 存 在 , 自然 条 件 和社 是
“ 教育 , 是人对人 的主体间的肉灵交流活动 , 包括知识 内容的传授 , 生命 内涵的领悟 , 意志行为 的规范 , 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 将文化遗产交给 年 轻一代 , 他们 能 自由的生成 , 使 并启 动 其 自有天 性。 ( ” 雅斯 贝 尔斯 ) 】 ’ 就 是要 在我 们 的教 育 H《 也
1 2
通 过生 活进 行 教 育 , 教育 就 是 生活 本 身 。就 如 杜
威 所言 “ 教育 在它 的最广 的意义 上 就是 这 种 生 活
教育 是培养 人 的活动 , 任何 时代 , 它都肩 负着 培养 社 会 所 需 要 人 的重 要 使 命 。现 代 社 会 的变 革, 生产方 式 和生存 方式 的变 革 也 推动 着 教育 的
似机械化的机器大生产 , 制造着一个个分毫不差
的“ 格 产 品 ” 造 成 一 切 属 于 个 性 追 求 的 消 失 。 合 , 本应 活 泼可 爱 、 喜欢 自由 和创 造 的 学 生却 被 沉 重 的 书 本 、绝 对 的 真 理 变 得 唯 书 、唯 科 学 是

坚守教育纯粹 回归教育本真——武汉市恒大城学校“纯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解读

坚守教育纯粹 回归教育本真——武汉市恒大城学校“纯真教育”学校文化内涵解读

江城学校风采摘要: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学校生存的理由,生存的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

基于此,武汉市恒大城学校在办学之初,就确立了“纯真教育”的办学理念。

文章从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体系、行动文化、育人模式等四个方面对“纯真教育”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体现了学校坚守教育纯粹,回归教育本真的办学思想。

关键词:纯真教育;育人存真;尚纯致真;和真学校办学思想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武汉市恒大城学校是一所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是恒大城小区配建校。

基于对学校办学现状的“问诊把脉”和对未来发展的科学思考,我们提出了“纯真教育”的办学理念,力求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契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特色办学为重点,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

一、“纯真教育”学校文化解读纯,丝也(《说文解字》)。

其本意是蚕丝,也就是黑色的丝,用它来做祭祀戴的帽子,不杂有其它材料,故也指纯正,纯粹,含有纯净、美好之意,用来形容美、善、笃厚的事物或人品等。

真,其本意是本质、本性,引申为真实,真也指人或事物的原样、本样,有真实、真诚、真理、诚信之意。

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

真,是一种高尚的人品和人格,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境界。

纯真,现代则多用来形容本性善良、纯洁真挚的孩子。

我们选择用纯真来表达我们的教育思想,是想表达我们对于生命之初那份纯真的尊重,对教育真、善、美目标的追求,对理想教育那一份纯真的执着,期待通过我们的教育实践架起理想和现实的桥梁,让教育少些功利,回归教育的纯粹与本真。

教育的本真是基于对生命纯真的尊重与守护。

“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托尔斯泰)。

教育源于对生命纯真的尊重,对生命纯真的尊重就是尊重先天禀赋中可贵的品质。

儿童对人单纯真诚、充满善意,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他们无忧无虑、快乐单纯,他们精神十足、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他们不囿于成规、敢于尝试……纯真教育主张,纯真犹如自然的种子,播种于每个人的心底,只要悉心呵护,就会破土萌发并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生命之花。

“本真教育”解读(略)

“本真教育”解读(略)

“本真教育”理念下的“扬帆”课程体系一、“本真教育”办学理念具体解读:“回归教育本质,追求成长真谛”内核:“唤醒与滋养”【本】根源、本质、滋养。

教育的本质是发展,是滋养,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本”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真】本性,自然,唤醒。

教育的真谛是求真,让生命个体在追求和实现全面发展中懂得生活,学会思考。

“真”既是教育的信念,也是教育的憧憬,综上所述,“本真教育”是学校对生命个体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适切性地思考与实践,意在将教育的内驱力转化为追求人的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统一。

办学宗旨:“扬帆美丽童年,驶向幸福人生”校训:“至真至善,日进日新”为校训育人目标:培育“纯真友善,灵动慧思,坚韧阳光的本真少年”纯真友善指向学生德育发展过程,纯真是本性,友善是行为;灵动善思指向学生智育发展过程,灵动是表征,慧思是本质;坚韧阳光指向学生身心发展过程,坚韧是品格,阳光是心态;本真少年指向学校育人期待,本真是特质,少年是希望,理解为:回归本真特质,奠基少年未来。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1.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破传统,为学生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支持,在适应自然环境,顺应自然规律,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学会合作,自我完善等方面做好系统规划,引领学生徜徉于课程海洋之中释放本我、绽放真我、超越自我。

课程总体目标体现了“一核心三维度”的特点,“一核心”即是以学校育人目标为核心,“三维度”即是通过课程所要展现的对“本真少年”的培养方向及路径。

2.课程结构学校课程体系模型的构建从“成长进程”和“成长需求”两个维度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借鉴IB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各层次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贯通,最终形成学校课程体系“三层四类”组合模式。

课程结构模型中的纵向层次依据学生生命个体成长的进程,以培养“完整的人”为导向,将学校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优长课程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主体主要由国家课程和部分地方课程整合而成,意在通过课程引领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让学生感受到生的伟大,活的有意;拓展课程主体主要由部分地方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整合而成,意在通过课程引领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生的快乐,活的精彩;优长课程主体主要由学校精品社团活动和传统体验活动整合而成,意在通过课程引领创造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生的精致,活的满足。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生活 在同一个校园之中是育英特有的资源。如何利用这一特有资 源,全校教师达成四点共识:学校是学生的学校,是学生寻找 伙伴的地方,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到学校不仅要向 老师学习,还会更加主动地向同学、向伙伴学习;育英学校是 小、初、高一体化学校,有“ 大带小”“ 小促大”的先天优势;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其生活成长缺少同伴交流 与同伴教育。正是这样的理念指引下,育英学校形成了这样 的风景“: 小学生办大讲堂,中学生做观众捧场”“ 六年级学生 是三年级学生的友爱学长”。
44
治校
教育需要返璞归真
文 | 杨志成
返璞归真的本意,是指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教育原本是基于人的生命,发展人 的天性,培养人的生产能力,促进人和谐幸福生活的社会活动。教育返璞归真就是使教育回到本原状态, 去掉教育的浮躁性和功利性,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教育回归本真。
育英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育英学校的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是回归 生命本源、传递生命气息的教育,是返璞归真的教育。
学弟学妹尊重和善于向学哥学姐学习的精神是一种正能 量,这种正能量的传递、关爱的传递、成长的接力会是 育英学校最大的财富——今后无论散落何处、扎根何地, 这都会是育英学子的特质。在这样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中, 育英学校有家一般的温暖,让每一名孩子都在这里受到 亲情般激励,享受成功的奋斗与喜悦。
让教育返璞归真,就是要让校园成为孩子生命发展的乐 园、一生的精神家园。午饭后的育英校园,宛如儿童的乐园, 小学生在人造假山上攀爬,初中生带着小学生在石板下翻看 蜈蚣,还有的学生在校园水沟中放下刚刚完成的纸船,而初 中的几个女同学站在旁边,欣赏着弟弟妹妹们的戏耍,好不 惬意;操场上学生们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观看比赛,而操场边 一个角落里,一个小学生正拿着开放书架上的图书聚精会神 地阅读,仿佛周围一切都是寂静氛围;走进图书馆,一大批孩 子正在阅读自己精心选择的图书,这与操场的热闹氛围形成 鲜明对比。这不正是我们理想的校园情景吗?这不就是返璞 归真的学校生活吗?

放飞幼儿天性 让教育回归本真

放飞幼儿天性 让教育回归本真

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在当下,许多教育者和家长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的成长需求,因此提倡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逐渐兴起。

放飞幼儿天性并不是放任孩子放纵自己,而是侧重于引导、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

它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充满爱意和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发展。

而让教育回归本真则是在教育中回归最初的目标,让教育回归到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怀和培养。

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孩子们往往被安排好一切,他们的时间表、兴趣爱好、甚至将来的职业都被规划得丝毫不留自主选择的余地。

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习惯依赖于外部的指导和规定,缺少主动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而放飞幼儿天性则鼓励孩子们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和教育机构都倾向于过度保护孩子,孩子们被包裹得过于严密,没有机会独立思考、做决定和解决问题。

而真正的成长需要独立面对挑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放飞幼儿天性则提倡孩子们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追求给予孩子们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在传统的教育中,往往存在着过度的功利性和功利化的倾向,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和心灵成长。

而放飞幼儿天性则提倡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和关怀,让他们在有爱意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这样的情感支持和自由环境将使孩子们更加快乐、更加自信、更加有爱心。

放飞幼儿天性让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理念更强调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和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身心健康和品格的培养。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回归教育本真心得体会

在繁忙而喧嚣的现代社会,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在这其中,我们似乎逐渐失去了教育的本真。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提出“回归教育本真”的口号,旨在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回归教育本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回归教育本真的内涵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力。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

2. 强化基础知识教育:基础知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3.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5.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回归教育本真的实践体会1. 教师角色的转变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思考。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2. 课程设置的创新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要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增加实践性、探究性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教育评价的改革回归教育本真,要求我们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从单一的成绩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的评价。

回归教育本真 渲染生命底色--麻城市第三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

回归教育本真 渲染生命底色--麻城市第三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

21特别策划JUJIAO 聚焦2021-05·湖北教育回归教育本真 渲染生命底色——麻城市第三小学德育生活化实践与创新文/麻城市第三小学 李伟霞麻城市第三小学,地处麻城市经济开发区中心,创建于1962年,五十多年来,学校饱经岁月的沧桑,栉风沐雨,四易其名,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由一所村办小学逐渐成长为麻城市的窗口学校。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2138名学生,是一所环境优美的城区建制公办小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创新开展德育工作,如何挖掘德育的新内涵,如何寻找德育的落脚点,这是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校教育如果偏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趣乐交融的文化生活、真实体验的社会生活,将是难以想象的。

学校要努力创设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与家庭和社会建立合作的伙伴关系,让学生处于一个和谐的教育场的作用之中。

育人先育德,为此,麻城市第三小学把德育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结合麻城市教育局“4610”生活体验式德育工作要求,挖掘自身特色、地域特点,创造性地调度各种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目标——生活育人。

学校德育从生活入手,把“生活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生活化”德育途径,将活动融入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融入校外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让学生回归生活,促进学生自主、自信、自律、自强良好品质的养成。

在校园生活中拓展德育途径近年来,学校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育人这个大舞台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和发展。

学校以校内生活为主体,以周边社区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扎实开展新时期德育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校内生活场景的教育,社区资源的发掘、整合与运用研究,科学有效地创新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模式,拓展课程空间和渠道,让德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通过学校、社会支持性环境建设,在校内外形成“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人际关系和积极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获得对自我、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认知,形成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构建心行教育 回归生命本真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构建心行教育 回归生命本真

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构建心行教育回归生命本真作者:董超刚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09期● “心行教育”办学校武汉市光谷第二高级中学坐落在“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学校秉承“关注人性,改善人心,教学相长,敏学善行”的办学理念,倡导“自由、生长、完美”的核心价值观。

以心行教育为核心,以质量教育为中心,以尊重教育为导向,以特色教育为支撑,大力推行实施“双分教学”、“导师制”、“项目管理”等措施,培养具有终身学习的强烈愿望和行走未来的复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并打造“有思想、有智慧、有品位、有担当”的教师队伍。

● “敏学善行”炼品质学校全面推行学生管理“导师制”,充分调动学生追求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

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不断完善操行评定机制,促进学生规范自身行为。

同时,在学生中进行“校长助理”、“学生民主评议团”、“文明寝室形象大使”选聘,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让其学会自我管理,切实建设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学生自主管理文化。

学校还创建“立天地之心、行无为之事、做有道之人”的德育活动体系,开展军训、登山、远足、校园辩论赛等系列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文化育人的目的,形成顽强拼搏、积极奋进、蓬勃向上的学校精神。

● “双分教学”创特色“发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从而“双分教学”(分层教学、分组合作学习)应运而生。

学校遵循“基础教育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思想,积极开展分层式教学和分组合作式学习,遵循“学生不同、个性不同、选择不同、教学不同”的教学思路,追求“减负又实效”的教学境界,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

实施“双分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因人施教,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并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 “尚真求美”铸师魂学校通过健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弘扬高尚师德,并不断拓展教研资源渠道,加强校内、跨区域教研交流,让更多的教师走出去。

游戏: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路径

游戏: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路径
基本游戏观是 自由论 , 即将游 戏看作 是与 被迫 的劳动相对立的 自由活动 。 真正对游 8世纪 虽然我 国的游戏源远流长 ,但游戏在 中国人 的印象 中基 戏进行专 门研究 的第一人应该是 1
康德 、 席勒之后 , 本上与玩耍 、 乐联系在一起 , 娱 始终难登大雅之堂 。教育又历 德 国的启蒙文学家席勒 。
实践产生广泛影 响。这里的 “ 游戏”概念与平常意义上对 “ 游 勒认为 : 只有 当人 是完全意 义的人 的时 “
戏”的理 解不 同。石中英首先提 出的就 是 “ 戏人 ”的形 象。 候 , 游 他才游戏 ; 当人游戏时 , 只有 他才完全 游戏是人类 的 自由本 性和 “ 人人都喜爱游戏”、 人人都 生活在游 戏之 中”、 人人都 是 是人。”因此 , “ “
并不是 ‘ 游戏者 ”’ 。他深刻地看 到了游戏在教育 中的作用 ,认 为 : 完整人格充分展现的途径与证 明 ,
“ 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 中游 戏状 态的缺乏是造成教 师 无所用 心的普通 意义上的娱乐 , 而是一种 厌教 、 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 ‘ 戏的精神应该 渗透 到 创造过程 。 游 这种状 态没有太多 的目的性 和
课 堂比小学 的课 堂活泼 , 小学的课堂 比中学的课 堂活泼 , 中学 与大学 的课 堂则充斥 了呆板 与麻木 。 课堂上各种规矩太 多, 其
中大多要求 学生 “ 听 ” “ ” 坐姿 、 的高度 、 、乖 , 举手 拍手的动 作 都有统一 、 规范的要求 。 学生好动 、 好问的天性 被压抑 , 只能
来被认为是一项 极其神圣 、 严肃 、 规范的活动 , 因此 , 在我 国 , 游 戏理论逐渐 成为 在多种人 文学科 和社 教育与游戏一直没有走 向融合 。在幼 儿教育或文学评论的文 会学科得以广泛应用 的基础理论。 席勒把 献资料中 ,仪把游戏 当作小孩 子的玩意 ,这是一个很深 的误 游 戏看作是 自由的活动 , 着重提 出了 “ 审 解 。并不是只有 儿童才需要游戏 , 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中 , 游戏 美的游戏”, 实际上是指他心 目中的人 这 而 都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我 国学 者石中英教授在 《 教育哲学 的理想或本 真的存在状态 的和谐统一 , 导论 》中提 出 “ 重塑教 育知识 中人 的形象 ”( 括游戏人 、 包 文 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戏 。 教育可 以被看作 化人 、 劳动人三种 ) “ 。 游戏人 ”的概念是 在 2 O世纪初被正式 是一种审美 的游 戏, 是指人 以感性与理性 提出的 ,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 同和青睐 , 尚未对教育理论 和 和谐统一的方式进行的有形式 的活动。 但 席

暖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追寻生命本真

暖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追寻生命本真

暖教育,回归教育本质,追寻生命本真作者:陆梅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5年第25期暖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全程赏识和期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为智育和德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暖教育给学生以信念支撑,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人生转变的一种力量,学校是实现他们梦想的地方。

一、暖教育,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仅要关注当下,也要关注未来。

今天学生分数的获得不应以学习兴趣的丧失与消解为代价,不能让大量的学生在课堂上陪伴着做与未来无关的事情。

真正的课堂要有穿透力,给孩子终身的影响,给孩子以认识世界的好奇心、求证能力和创新能力。

好成绩只是装饰蛋糕的美丽奶油花朵,而教育者不要忘了发展孩子们个性迥异的认知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这座庞大的蛋糕底座。

有人说,中国的老师更关注学生学业的发展,外国的老师更关注学生成长期间能力的发展。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传统教育体制因袭下的教育功利倾向。

这种单向度的教育价值追求导致学校个性化的育人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学校走向了考试文化和成绩文化。

学校和老师把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育人标准,最后不管是卧虎藏龙的精英学校还是生源较差的民办学校,最后走出来的都是统一复制出来的应付考试的机器,代价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消解、个性的泯灭和人格的畸形发展。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校和老师给他留下了怎样苦难的记忆。

其实,对教育者而言,人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向大学输送人才,不能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让学生由个体的人变成社会的人。

因此,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我认为暖教育应有以下特征:二、暖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绽放生命色彩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那些举手的优秀学生,那些热爱思考、回答的学生,还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和发展,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自信与成功,收获到信念与力量。

让教育回归本真议论文

让教育回归本真议论文

让教育回归本真议论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虽然已经过去,但它留给了我们太多关于生命的感伤和叹息。

日后,也许我们人类还会遭遇到诸如风灾、非典、洪水、战争等其他各式各样的自然或人为的灾害,“人类要幸免于难,就必须从内心深处改变,从.生命教育做起”。

"在惨痛的教训之后,教育理当展开彻底的反思和应对。

摒弃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理性正视生死议题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重生乐生的,“死亡”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字眼,人们对于“死亡”总是采取回避的态度。

尽管儿童从幼年开始就对死亡产生了疑问,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或者大众传媒教育都对其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往往采用只言片语的數衍或遮遮掩掩的回答来描述死亡。

习惯于用“走了”、“乘鹤西归”、“上天堂”等词语来表达日常生活中生命的逝去。

忌讳谈死,甚至与死的读音相近的数字和汉字也尽量避免使用。

这导致了死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空缺。

中国人对死亡如此“无知”。

因此,当灾害突然发生在身边,当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却又必须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人们的内心将会严重失调,灾害带给人们心理的冲击也会异常的强烈,难怪人们遇到灾害从天而降时,不知所措,慌乱异常,抗逆力差,难以走出心理的阴霾。

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人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在与死者对话的时候,人才能获得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宁静和超越,才能获得生活的勇气和智慧。

”四生死的议题不容回避,更需要理性正视。

科学而系统的死亡教育可以剥去死亡神秘的浓雾,向青少年传授适宜的死亡知识,使他们认识清楚死亡的本质,认识到死亡是一切生物都无法摆脱的自然规律,解除对死亡的陌生和恐惧,正确看待死亡现象,这种自身内部的整合尽管有一个矛盾和冲突的过程,但却需要正视与协调。

生命教育应该突破传统讳言死亡的误区,帮助人们理性直视死亡现象,这应该是一种由“死”出发而执著于“生”的教育,是“向死而生”的教育。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说:“谁教会人死亡,就是教会人生活。

”生命教育应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这启发着人们克服自身懒惰的情绪和不当的欲望,,努力奋发;也让人知道除了死亡,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眼前的灾害打击、挫折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进而自信、乐观、坚强、满怀希望,具有强大的抗逆力,成为打不败的不倒翁。

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思课程建构精要

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思课程建构精要

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思课程建构精要不曾看见过胡华老师的模样,但是通过她所写的文字而传达出来的教育思想,以及花花草草幼儿园那么多有趣的活动,那么饱满而丰富的课程,心里就在勾勒形象,胡华老师一定是一位充满着教育情怀和人格魅力的老师,她一定浑身透发着智慧的气息,她一定是那么地喜欢孩子,一定是那么爱钻研。

昨晚我们的吴老师给我们看了胡华老师的采访《回归本真——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再一次印证了我的思考和想法。

从整一篇文章来看,胡华老师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就是“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

为什么回归,那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需要,是教育回归原点的需要,是幼儿园建设的需要,是儿童发展的需要;如何回归,胡华老师带领着团队从以传统文化为线索的课程编织到以“儿童而来,回到儿童内心”的课程内涵,最后再细致地落实到每一项活动中,从而系统而深入地架构着幼儿园自然教育这一课程。

非常喜欢胡华老师的这段话,她说:一所理想的幼儿园,精神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精神内涵”,就是生命的活力会活跃在幼儿园的每个地方。

当置身其中时,会感到一种流动的力量撞击着心灵。

幼儿园真该如此,课程真该如此,希望就是每次路过幼儿园的角落之时,每次看到孩子活动之时,都能够有这番感动,喜欢看到孩子们丰富的活动,喜欢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喜欢聆听孩子们自由而快乐地穿梭在环境与材料之中而发出的笑声。

关于作品,即便稚拙,却能够看到孩子们自己对事物的各种表现和尝试,每每陈列,都将是一种风景。

唯有如此,幼儿园的课程才真正彰显了魅力,才真正为孩子着想。

从胡华老师的花花草草幼儿园想到了自己的幼儿园,事实上很多理念都是一致的,胡老师倡导利用自然元素进行活动,我们也正努力地想将自然空间、自然资源纳入到课程之中;同样我们也在老师们那儿倡导着这样一种理念:孩子是有学习能力的,就如我们的吴老师所说“孩子的潜力在环境里,在材料里,也在老师的观念里。

放手,可以发现儿童的力量”,一直以来,从吴老师对我的指导,以及我对老师们的指导,都要求渗透着这样的一种教育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回归生命本真没有生命的世界,是残缺的世界,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精彩。

生命构成了世界存在的基础。

在所有的生命存在中,人是一种超越其他生命,具有自我意识的特殊存在。

人不断地在寻求着对于自我的超越,追求着自身价值的不断升华,使自己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赋予无限的意义。

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如果教育缺乏生命的气息,教育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

因此教育必须回到生命本真,只有植根于生命的教育,才有存在的价值。

1 生命的意蕴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

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生命尺度中最基本的存在。

人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能够对其做出自主的选择。

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联系。

只有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坚实基础。

精神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意识性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根本特质,它使人扬弃了动物的本能,成为自在的存在。

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

精神生命通过指导和提升人的肉体生命,将自然生命存在意义拓展并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层面。

使人不再受到本能、欲望和环境的制约,探寻到生命的真谛。

当然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并不是对立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生命发生的,是自然生命的结晶和升华。

社会生命也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

忽视人生命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只是强调人精神生命的自由,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不自由。

人只有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充实并引导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融通,是人生命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完满的生命。

三者的协调发展,才是人生命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生命的真正发展。

2 教育与生命的关联2.1教育中生命的根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是人为的实践活动,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

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基础上的,且是为了人而存在。

失去了生命基础,教育就会变得抽象,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内在统一。

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为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

叶澜教授曾这样来定义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1]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体生命。

教育要努力创造人的生命世界,促进人生命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生命光彩的不断展现。

教育是唤起人生命意识、挖掘生命潜能力量的一种活动。

人的生命是多重生命的统一体,是超生命的生命,人的生命发展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

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

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无限潜能的技师,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只有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2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教育是人成长乃至生存的一种形式。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超生命的统一。

动物也有自然生命,但是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也就是说动物自身的生命特征适合于特定的自然环境。

弗洛姆(erich fromm)说,人就本能而言,是自然界最软弱的,这种软弱是人类学家所称谓的“人的未特定化”。

虽然人的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伊始处在自然界中的不利地位,但是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具有可塑性,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为教育的出现提出了必要性。

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避免未特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下去。

人的生命与自然、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人生存于自然、生命、文化所构建的关系网中。

人肉体生命的发展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

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使人的生命完整。

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

只有教育才能让人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呼唤着教育,教育是人生命的需要。

生命的成长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文化是人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资源。

人作为精神存在离开了文化,就成不了人。

狼孩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

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它将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使人不断地成长,天性得到释放。

教育与生命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命是人的深层次核心的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外界的介入和支持。

教育就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所存在的。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的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始终。

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富有价值和意义,教育的本身就在于生命的教育。

3 教育中生命的追寻人只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

意义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的依据。

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直面人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

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所以关怀生命是对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呼唤。

教育促进、实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育应创设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人是处在现实中、关系中的人,“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

”[2]人一方面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又在努力摆脱和超越这种关系的束缚,实现生命的自由。

自由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由的发展而非束缚性的压抑,人的自由在不同的关系中得以实现,表现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自由,与自身发展之间的个性自由。

教育作为一种人作用于人的活动,它应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

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个性自由存在的前提,教育中如果缺乏自由,教育就会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压抑与忽视生命的个性。

教育是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活动,而不只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要为个体生命提供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可能空间,使个体的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的潜在力量得到发挥,使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创造的动力,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3.2教育应帮助个体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不仅仅是情感,也不仅仅是面对某种对象的感觉,或者是自身身体变化的感觉,而是经历过生命的磨难、奋斗,在付出过自身的努力和主动争取后的一种体验。

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是对孤独、挫折感的战胜,是对迷茫和困惑的超越。

在本体论意义上,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断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它使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

[3]生命活动是关涉人的心灵深层的精神活动,它只能通过对生命的真切体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

建立在生命价值基础上的教育要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就必须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引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他们进入学校时,已带着完整的对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方式。

教育从生命体验入手,可以激发他们既有的完整性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生命体验以其时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断地将个体的发展纳入到体验的体系之中。

3.3教育应提升个体的生命的境界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人的生活必须有意义来装扮。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拥有怎样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境界,他就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

在世界的意义中所反射出来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能力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坚持不懈的追求。

教育是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的活动,它应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

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提出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虽然从分类上有着差异,但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境界向道德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标识。

所以说教育要通过引导人进行自我反思、与人沟通和交往,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促进人生命境界的提高。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动,教育本是生命的教育。

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的过程是生命的不断积淀、发展的过程。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教育这个微观层面上来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生命的本真,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光彩。

教育要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教育要为生命发展提供动力;教育要唤醒生命的意识,挖掘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要张扬生命的个性。

[4]现实的教育对于生命原点的偏离,呼唤着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教育植根在生命的土壤中参考文献:[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2](美)埃尔德著,田禾,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30.[3]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新华文摘,2001(7).[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52-1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