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两首集体备课(高一必修2)
诗经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诗经》两首集体备课主备人:侯淼《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淇水”意象感知卫女情感历程,通过虚词“矣”体悟情感变化,感受语言之美。
2.分析卫女形象,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3.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分析诗歌人物形象,鉴赏人物自我觉醒之美。
第一课时一、导入《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她们或明眸善睐,或娴静柔美,或大胆执着,或活泼顽皮,无论是《兼霞》中的在水伊人,还是《关眼》里的窈窕淑女,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
不过学者鲍鹏山在《第三只眼看《诗经》中却说“《诗经》里最完美的女性当属那位卫国女子”,也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氓》中的女子,这到底是怎样呢?让我们带着疑问学习这首诗二、知识积累《诗经》简介。
三、文本解读1.听《氓》的配乐录音带,要求学生给个别字词注音。
2.学生齐读全诗,诵读提醒:(二二节拍)。
3.整体感知,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大意。
4.初赏课文,进一步理清诗歌结构,理解故事发展与情感发展的相互结合请大家找一找,淇水在诗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展示全诗)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正好对应了这出爱情悲剧中的三个阶段:恋爱,婚变,决裂(板书)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在三次涉淇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一次:先来看第一次,请一个学生回答,你觉得第一次渡过淇水时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心情?甜蜜、期盼(板书:甜蜜)好,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地朗读一下第一章。
(指导朗读)其实,就在第一次渡过淇水之后,诗中还写到了一次隐含的渡过,同学们知道在哪里吗?就在第二章的“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此时的女主人公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幸福,开心(板书:幸福)总结:“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高一语文学案:4《《诗经》两首》(新人教版必修2)
4、《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的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完成对《氓》的阅读,第三课时,完成对《采薇》的阅读。
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我的疑问”处。
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
氓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深入探索爱情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学习重点1、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2、针对学生早恋现象,拓展学习,培养高尚的爱情情操学习难点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
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了解重点字词所包含的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走近《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诗经》二首 的说课稿
《诗经》二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的道德品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意语文的人文性”的要求。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体会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3.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感情,领会诗歌明理、鉴戒及抒情言志的作用。
4.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领略古代诗歌优美隽永的风姿,产生热爱古典文化的感情。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
九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动画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表演法。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理解难度不是很大,因此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主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字词障碍。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和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引出《蒹葭》这首诗。
然后简介作者及作品。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4 《诗经》两首 第1课时)
4 《诗经》两首从容说课《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其“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历代文人骚客从中获益众多,《氓》是一首弃妇的怨愤诗,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经过,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子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教授本课时,一是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婚姻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比兴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内心的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学完这两首诗后,还应该适当补充讲解《诗经》的其他作品,可以选《诗经》中的其他爱情诗篇,如《蒹葭》《桃夭》《柏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全诗分为六章,每章八句,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从结构上看,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表现思归之情;第二部分包括第四、五章,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即最后一章,写归途的情景,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教授本课时,可先以复习征战诗歌的名句导入,分析征夫的形象时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结合心里感受来谈,最后,安排学生以其他形式改写这个故事,一方面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方面通过学生改写的成功与否,来看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的高低,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讲《采薇》,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诗经》,故简介《诗经》这个环节必不可少,要求学习小组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看,教师注意归纳总结学生应该记住的相关要点,教学过程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征夫久戍边疆的心情,第二课时讲《氓》,首先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明白这个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其次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特征,可以从“氓”前后态度的变化加以对比分析,最后再拓展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对女主人爱情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的讨论, 两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可讲授《诗经》的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作品(教师可指定篇目)或写读《诗经》笔记等,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意并能熟练背诵这两首诗歌,3.理解《氓》中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采薇》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的朗读,感知课文,2.小组合作并探究,理清课文大意,积累相关的字词,3.情感交流,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了解《采薇》中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含意,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同情《氓》女主人公的不幸的爱情遭遇,体会《采薇》中征人的感情历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里,战争的疑云似乎从未停止过,古今中外的文人也因此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句给你印象最深的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名句呢?生1:(抢先回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生2:风萧萧兮易水寒,生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生4: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生5:大风起兮云飞扬,生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师:(赞许)太精彩了,同学们列举的诗句实在是太有代表性了,这些前人的诗句,凝结着人类崇高的情感,代表着人类面对战争时复杂的心情,几千年前的诗句,在今人读来,犹能感受到诗句间流动着的无穷的魅力,【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一篇与战争有关的很古老的诗歌,来自《诗经》的《采薇》,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那古老而又年轻的故事,感受征人的情感和泪水, 【多媒体出示课题,】[推进新课]师:《诗经》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所在,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上来介绍《诗经》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掌声欢迎!【学生鼓掌,第一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小组代表: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作者不详,《诗经》又叫《诗》或《诗三百》,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赋”“比”“兴”,以及“风”“雅”“颂”合起来称为《诗经》“六义”,【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师:讲解得非常详细,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有什么问题?【学生思索,】生:我想具体地知道“赋”“比”“兴”是什么意思?小组代表:我这里有个定义,不过,我也不怎么清楚它的意义,让老师来告诉你吧, 【出示课件,】【学生哄堂大笑,】师:莫笑,莫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个同学的态度很好,其他同学切莫不懂装懂,我们来求救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知道的?生1:我来说说“赋”吧,我们来看看这个定义,所谓“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直接铺陈叙述,而且是比较详细的描写,例如,例如……【学生想举例,但想不出,】生2:“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拿另外一件事物来比喻这个事物,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生:(齐声)比喻!生3:看来我只能尽“兴”了,【全班一起笑,】生3:“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引起正题,譬如大家最熟悉的《诗经》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者要描写的主题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但诗歌开头先从河边恩爱欢畅的水鸟谈起,因为水鸟的成双成对和恩爱状与沉醉于爱河的人们有共同之处,所以,由河边的水鸟谈到青年男女的爱情,显得形象而又自然,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师:看来,同学们中间有不少的专家嘛,我再补充一句,这三者中,“比”和“兴”时常是连用的,“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我们称它为“比兴”,下面,我们就正式走进课本,看看这位征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好吗?【同学们七嘴八舌,最后推荐了一位男生,】【学生翻开书本,随后朗读,声音响亮,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不错,】师:大家说他读得好吗?生:(齐声)好!【学生鼓掌,】师:我也觉得很好,朗读主要是注意节奏、重音、情感,《诗经》是以四言诗为主,杂以二言至八言,因此,朗读时可采用二二式节奏,如:“雨雪霏霏”,可以这样读,“雨雪/霏霏”,好,下面我们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记住二二式节奏,其他同学跟着小声读, 【一位学生朗读,】师:非常不错,把这首诗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接下来,大家一起读一遍!【学生齐读课文,】【疏通课文,幻灯片出示重要实词及通假字,】【学生迅速正音,】师: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谁能告诉我它究竟是在说什么?生:诗歌写的是征夫渴望归家的情景,师:归家?你是怎样知道的?生:前三节都有“曰归”这样的字眼,师:找得准确!那么,诗歌是怎样去写他渴望归家的呢?【学生讨论,】生:好像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来表现他内心的渴望,师:答到点子上了,怎样看出是时间的推移呢?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师:是啊,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大家一定注意到诗歌的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这种形式叫——生:(齐声)重章叠句,师:看来,大家都做了预习工作,没错,的确是重章叠句,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呢?生: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师:回答得很好!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它主要是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反复的效果,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大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那么,诗歌写征夫的思归是不是一成不变呢?生:(齐声)不是!生1:第一章作者仅仅说,到了年底,还回不了家,并抱怨:“靡室靡家,狁之故,不遑启居,狁之故,”是“狁”害得他有家难归,生2:第二章则说:“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渴载饥,”他因思乡而心中烦闷,好像火烧一样,而且感到饥渴难忍,还想到:“我的驻地没有一定,连捎个家信也不可能,”生3:第三章,眼见已到十月小阳春了,回家还是没有指望,戍卒不禁发出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心情极其痛苦,谁能宽解呢?师:三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显然,随着戍边时间的延长,乡情也日益深重,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那么,诗歌除了写征夫思归外,还写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生:还描写了他在边境的生活,师:概括得很好,再具体一些,生:将帅们驾着车马上路了,戍卒也踏上艰难的征途;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卒们则围在车的两旁,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师:从中还可以看出些什么呢?生:他们南北转战,一个月要转移多次,不敢安居;他们时刻警戒,不敢松懈,因为他们面临的是极其凶狠的敌人,师:看来,从字面上看,这一部分没有写思归,是不是离题了呢?【学生思考、讨论,】生:当他们拖着疲乏的身子,挣扎着在车马后面奔跑的时候,当他们靠着车厢躲避敌人乱箭的时候,当他们日夜不得安歇的时候,怎能不加倍思念安宁和平的生活呢?生:写边疆生活的艰辛就是衬托征夫们的思家和渴望和平生活的情感,师:是啊,在疆场上奔波的日子的确让人觉得度日如年啊!那么,他回到家乡了吗?生:回到了,师:回到家的心情如何?生:很哀伤,师:诗歌是怎样表现这种哀伤的?生:通过景物描写和对比,师:好,深入分析,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正是春天,柳丝低拂;而今天呢,“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天“我”重返故乡,却是雨雪迷蒙的冬天了,师: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除了景物描写,还有吗?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是写戍卒归途上的情形,路途是那么遥远,似乎总也走不到尽头,他忍渴耐饥,挣扎着走向故乡,师:是啊,千里迢迢,征夫好容易回到了故乡,日日思家,日日盼回家,为什么回到了家却又哀伤呢?【学生思考、讨论,】生1:大概是“乐极生悲”吧,【全班一起笑,】生2:可能是“物是人非”,所以哀伤吧,师:有意思,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大家作为作业好好探讨一下,师:下面,大家带着感悟再读诗歌,在读的时候,感受一下上古时期的这种淳朴的民风,以及诗中征夫的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分钟,】课堂小结师:《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全诗以“采薇”开篇,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结束,首尾照应,突出地表现了戍卒所遭受的身心痛苦,笔端始终萦绕着浓重的悲怨情调,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这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他深深地感动着千千万万的读者,布置作业师:那么今天的作业,一是将这首诗背熟,二是分析征夫归家后的心情,板书设计归1.采薇思3.归家之哀。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采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1、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2、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
(放音频)3、学生具体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
)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
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
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
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14.《诗经》二首◎课前自主【走进作者(品)】如果说中国的诗是浩瀚的海洋,那么《诗经》就是这片海洋的发源地;如果说中国的诗是高耸的山峰,那么《诗经》就是这座山峰的奠基石;如果说中国的诗是绚丽的花园,那么《诗经》就是这座花园里的奇葩。
《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又名《诗》《诗三百》《三百篇》。
自西汉武帝始称为《诗经》,意为诗歌的经典。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风”。
“风”又叫“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的民歌。
因此有时又用“风”代指《诗经》。
“邶风”“卫风”就是“邶国的民歌”,“卫国的民歌”。
●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赋、比、兴手法(参课后练习第二题)。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六义”。
【背景感知】(略)【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静女其殊.()踟蹰..()()卜筮.()愆.期()偕.老()淇水汤.汤()美人之贻.()2. 根据课文填空。
()我彤管乘彼()垣()首踟蹰说()女美士()其行匪我()期3. 解释下列词语:蚩蚩:愆期:复关:咎:无与士耽:其黄而陨.:二三其德:。
女也不爽:夙兴夜寐:不思其反: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课文初探】5、《氓》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概括情节。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教案【篇一:河北省武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诗经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本文选学《诗经》两首诗:《氓》、《采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共收录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共160篇,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诗经“六义”。
1.背诵默写,这是学习古典诗歌的传统方法。
背诵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来记诵;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即先背一些容易背下来的诗句或段落,然后再贯穿起来背整首诗。
2.了解《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前三点指《诗经》的体裁,后三点指《诗经》的表现手法。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诗歌的鉴赏。
3.学会“披文入情”。
对于诗中人物情感的把握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要注意从具体的诗句入手,要重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要人云亦云,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能死搬套语,硬贴标签。
课文解读氓①②③③布:一说是货币。
④贸:交换,买。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悄悄①②③儿借口向我求婚事。
①匪:通“非”,不是。
②即:就,靠近。
人教新课标必修2精品教案(4 《诗经》两首 第2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个不衰的话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氓》。
师: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强调朗诵。
接下来,我们一边欣赏一舟老师朗诵的《氓》,一边迅速地梳理本课的生字词。
【多媒体播放一舟老师朗诵的《氓》;学生迅速拿起纸笔,一边听朗诵,一边勾画重点字词。
】[推进新课]师:在一舟老师低沉、哀怨的朗诵中,我们初步感知了这个故事。
下面,我们请第二小组的同学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将他们找到的生字词和一些知识点和大家分享。
掌声有请。
【掌声中,第二小组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
】小组代表:(打开课件,边展示边分条解说)我们找到的生字词有:氓.(mãnɡ)蚩蚩.(chī)愆.期(qiān)垝垣..(ɡuǐyuán)涟涟.(lián)卜筮..(bǔshì)汤汤.(shānɡ)咥.(xì)晏晏.(yàn)桑葚.(shân)通假字有以下几个:“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中的“说”通“脱”,解释为“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中的“泮”通“畔”,“边岸”的意思。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的“于”通“吁”,“叹息”的意思;“无”通“毋”,不要。
古今意义的词语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本指“那个人”;今义所指为“道德败坏之人”,如流氓,音念“mánɡ”。
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三岁,古义指多年,是虚指;今义是三岁的年龄的意思。
词类活用的现象有:(1)名词作状语。
如“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寐”,分别解释为“在早晨”“在晚上”。
(2)使动用法。
如“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分别解释为:使……不专一;使……三心二意。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如“三岁食贫”,解释为贫困的生活。
特殊句式有两个:“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判断句。
以上为我们小组的展示,不好的地方,请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正。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教案:4诗经两首
4《诗经》两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2、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3、把握诗中人物性格与领会抒情主人公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4、把握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意,探究复杂的感情。
2、品味诗歌特色,掌握比兴手法与重章叠句的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2、体会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学会理解,感恩。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3)丰富而复杂的感情,重章叠句的手法。
(二)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三)课型朗读多媒体(四)课时三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氓》1、导入语: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国风”,民间歌谣。
“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
“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2、朗读、背诵⑴听录音。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qiān qiāng cúshāng愆.期将.子无怒徂.尔淇水汤.汤⑵自由朗读。
⑶齐读。
⑷背诵。
3、重点字词:⑴将子无怒将,愿,请。
⑵泣涕涟涟涕,泪。
古今异义⑶于嗟鸠兮于,通“吁”。
⑷犹可说也说,通“脱”。
⑸女也不爽爽,过错。
⑹言既遂矣言,助词。
⑺隰则有泮泮,通“畔”。
⑻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4、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
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
情节线索:“恋爱”——“婚变”——“决绝”⑵概括主要内容。
《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诗经》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继续熟悉与学习《诗经》这一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2. 理解《诗经》的形式与内涵;3. 掌握《诗经》的韵律与韵脚;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欣赏能力;5.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如朗读、讲解、写作等。
二. 教学内容:1.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三.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欣赏解析、分析讲解、小组讨论和思维拓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
四. 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投影或讲解的方式展示《诗经》的由来、概念及历史背景等,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2. 第一部分课文《关雎》的解析(1) 韵律与韵脚。
给学生朗读全诗并注意韵律的规律,让学生一起商讨判定韵脚的方法及规则。
(2) 内容理解。
教师通过普及《关雎》的背景以及意象,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全诗内容和意义。
(3) 交流分享。
将学生分成小组,带领他们就全诗中的句子、词语、意象等进行交流分享,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感受。
3. 第二部分课文《桃夭》的解析(1) 韵律与韵脚。
基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全诗的韵律和韵脚特点,让学生掌握固定格律对诗歌表达的作用。
(2) 内容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全诗,并在全诗解析前通过小组交流分享理解全诗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对于全诗中意境和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3) 思维拓展。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就全诗内涵对比而选择拍照、画画、写作、演绎等方式进行创作,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实质,将学习的内容活跃出来。
4. 总结回顾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根据所讲解的内容来进行巩固或综合性练习,并适当提出创造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加强学生对于《诗经》两首的理解。
五.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情况。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四课《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氓》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特殊句式,体悟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熟语。
3、领悟主人公的情感。
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手法1. 诵读法:2.讨论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氓》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有人说,婚姻是一座围城。
老师说,爱情是感性的,婚姻是理性的。
自古以来,爱情就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主题为世人所歌颂。
纵观历史,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悔;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的浪漫;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取舍;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忠贞。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爱情有关的诗歌——《氓》二、指导诵读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注意二二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三、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蚩—→媸泮—→畔匪—→非2.实词:将<请,愿> 即<走进,靠近> 愆<延误> 体<卦象> 咎<不吉利> 贿<财物,嫁妆>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
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熟语: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兴:本义起床)信誓旦旦:誓言真挚诚恳总角之交:幼年时的交情5.特殊句式:氓之蚩蚩: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匪来贸丝:省略主语尔兄弟不知:省略宾语之四、思考探究1、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4 《诗经》两首》作业设计方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诗经》两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通过学习《诗经》两首经典诗歌,感受古代诗歌的美感和韵律。
3.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文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诗歌赏析、翻译、填空等。
2. 选取两首《诗经》中的经典诗歌进行深度阅读和理解,包括注释、赏析、翻译等。
3. 选取一首诗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对诗歌主题和意象的理解。
4. 选取一首诗歌,尝试将其改编为现代诗歌或散文,不少于300字。
要求体现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同时表达出诗歌的主题思想。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建议学生在课后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做好笔记和总结。
2. 作业完成后,请将所有作业文档化(如PDF、Word文档等),以便老师批改和反馈。
3. 作业中如有疑问,请及时向老师请教,以确保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思想。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理解和分析能力、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
优秀作业将展示给全班同学参考学习。
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将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经》相关知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认真听取老师的批改意见,根据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
2. 学生可自愿向老师请教,寻求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3.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改进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诗经》的理解和认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也将更好地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深入理解《诗经》两首诗的内涵和思想,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诗经》两首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诗经》里的重章叠唱的特点。
•2.掌握《氓》与《采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奏和这两首诗的比兴运用的特点。
•4.培养结合注释初步读懂古诗的能力;品味、体会文章的内涵,提高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
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305篇,孔子皆歌弦之。
”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背景资料《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
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
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文体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020年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4《诗经》两首教案(3)
24、《诗经》两首[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教材分析]:《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情感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2020年秋高中语文 4《诗经》两首(氓、采薇)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氓》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启发法教学用具课本《诗经》相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全班背诵《蒹葭》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泉,又被称之为“诗三百”。
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诗经》名篇《蒹葭》,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经》去欣赏品味她的美——《氓》。
二、目标展示(1分钟)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三、《诗经》知识点回顾(6分钟)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
被列为“五经”之一。
3、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7、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多数为隔句用韵。
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
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
四、读(20分钟)1、自主朗读,解决文中重点字词读音。
蚩【拼音】:[chī] 匪【拼音】:[fěi]淇【拼音】:[qí] 垝【拼音】:[guǐ]徂【拼音】:[cú] 隰【拼音】:[xí]泮【拼音】:[pàn]2、听音频朗读,注意把握本诗节奏。
诗经两首教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
诗经两首教案高一语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诗经两首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知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内容和主题。
重点难点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鉴赏艺术手法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诗经》概述《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天仙配》中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随手摘下花一束,我与娘子戴鬓边。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一)、简介《氓》1、《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
全诗分六章,每章十句。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最新整理)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即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鼠的形象揭示了统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见惯了唐诗的华美,宋词的艳媚,如今看来却不及这些四言小句的玲珑可爱。
对我而言,与其说《诗经》是一本诗集,倒不如说它是一本故事集,有的描绘战争的残酷,有的叙述爱情的甜酸……它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人们对生活最真实的反映.短短四个字,精炼至极却也绵长至极,仿佛只要失去一个笔画,藏在其中冗长的情感也会随之消失,即便有些长短句糅杂,却更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偷偷跑了出来,给阅读增添了几分跳跃和趣味。
2.写作背景(1)《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2)《采薇》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狁之故。
’云云。
”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
3.相关知识四言诗四言诗是诗体的一种。
“四言”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而基本上是四言体.四言诗体盛行于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西汉一朝虽也有五言体兴起于民间歌谣,但文士之作,大体还是用四言体。
但东汉之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
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
如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诗经两首》集体备课稿宁强荣程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第一部分:《诗经》简介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现在的新诗,可谓源远流长。
关于《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首,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含体裁“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体裁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宴饮所作,小雅多为个人抒怀。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修辞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部分:《诗经两首》解析《氓》1、读课文《氓》,疏通字词氓蚩蚩匪来贸丝愆期将子无恕乘彼垝垣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于嗟鸠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帏裳靡室老矣夙兴夜寐咥其笑矣隰则有岸言笑晏晏2、【原文释义】氓之蚩蚩(氓,(méng):古义指男子;蚩蚩:老实的样子;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抱布(货币,一说布匹)贸(买)丝。
匪(通“非”,不是)来贸丝,来即我谋(来找我商量婚事。
即:靠近;我谋:宾语前置)。
送子(对男子的敬称)涉淇(渡过淇水。
淇:淇水,卫国的河流),至(到)于顿丘(地名)。
匪我愆期(推延日期。
愆(qiān):过,误),子无良媒。
将(音(qiāng),请,希望)子无怒,秋以为期(把秋天当作婚期)。
乘彼垝垣(登上那破旧的墙。
乘:登上;垝垣:垝(guǐ),垝垣:破颓的墙),以(目的连词,来)望复关(诗中男子的住地。
一说返回关来)。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泪流貌)。
既见复关,载(相当于连词“则”)笑载言。
尔卜尔筮(你用龟甲和蓍草占卦。
卜:用龟甲卜吉凶;筮(音诗):用蓍草占吉凶),体无咎言(卦象没有不好的话。
体:卦体,卦象;咎言:凶,不吉之言)。
以尔车来,以(介词,把)我贿(财物,嫁妆)迁。
桑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未落,其叶沃若(润泽貌)。
于嗟(相当于“吁嗟”,叹词)鸠(斑鸠。
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指男子)耽(沉湎于爱情)!士之耽兮,犹可说(通“脱”)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坠落)。
自我徂尔(到你家,嫁与你),三岁食贫(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
三岁:指多年)。
淇水汤汤(水盛流貌),渐(沾湿)车帷裳(女子车上的布幔)。
女也(语气词,表示停顿,下面同此)不爽(差错),士贰(差错)其行(德行)。
士也罔极(没有准则,行为不端),二三其德(三心二意)。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
靡:无,不;室劳:指家务活);夙兴夜寐(早起晚睡。
夙:早),靡有朝矣(不止一日)。
言既遂矣(我在你家既已久了。
言:句首语气词,不译;遂:久),至于暴矣(你就对我粗暴,虐待我了)。
兄弟不知(通“智”),咥(音(xī),大笑貌)其(语气词,不译)笑矣。
静言(语气词,不译)思之,躬自悼矣(自己独自悲伤。
躬:自己,自身)。
及(与)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淇水)则(总是)有岸,隰(当作湿,水名,即漯河)则有泮(通“畔”)。
总角(古时儿童两边梳辫)之宴(安乐,欢乐),言笑晏晏(和柔貌)。
信誓旦旦(诚恳貌),不思其反(没有想到却反悔)。
反是不思(违反了就不想了。
是:则),亦已(止,指婚姻生活结束)焉哉(语气词)!【译文详览】农家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
原来不是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
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
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我曾登那缺墙上,遥望复关盼情郎。
望穿秋水不见人,心中焦急泪汪汪。
既见郎从复关来,有笑有说心欢畅。
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
拉着你的车子来,快用车子搬嫁妆。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
唉呀班鸠小鸟儿,见了桑堪别嘴馋。
唉呀年青姑娘们,见了男人别胡缠。
男人要把女人缠,说甩就甩他不管。
女人若是恋男人,撒手摆脱难上难。
桑树萎谢叶落净,枯黄憔悴任飘零。
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
淇水滔滔送我回,溅湿车帘冷冰冰。
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男人太无情。
真真假假没定准,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
起早睡晚勤操作,累死累活非一朝。
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
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哈哈笑。
净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伤悼。
与你偕老当年话,老了怨苦更增加。
淇水虽宽有堤岸,沼泽虽阔有边涯。
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
海誓山盟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算了吧!3、【赏析品鉴】《氓》诗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一是婚前的美好爱情;二是诉说婚后不平等、不美满的家庭生活;三是对背弃信誓之人并不留恋,抱着“亦己焉哉”的决绝态度,毅然大归离开男家。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氓》诗一、二章,用赋直陈女主人公与氓从美好纯真的恋爱到结婚的过程。
据女主人述说,她原本是一位靠采桑、养蚕、缫丝卖钱为生的乡间桑女。
在生产品交换的集市上与一青年男子氓相遇,相互在交易中接触相识。
她追忆说:“当初那氓说用他的布来换我的丝,其实是借故来向我谋求婚事的。
他的憨厚、朴实引起我的好感,我愿意与他相处。
每次相会,我都送他渡过淇水,一直到顿丘才肯分手。
他多次恳求我嫁给他,甚至一再抱怨我有意拖延佳期。
我也一再向他解释说: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还没有选好媒人向我家正式行求婚之礼。
你可千万别生我的气,那么咱就把金秋作为婚期好了。
”通过相处,一个热烈追求,一个痴心相爱。
经占卜问筮、说媒请亲之礼,男娶女嫁,终成婚眷。
女主人公对这一段恋爱生活,是那样痴情向往。
诗中第三章,为全篇转捩点,采用比和兴的手法,通过女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为下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张本,来表达她的感情已由开始的爱情得意高峰,顿时跌落到失意绝望的深谷。
第六章,是这首诗的总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章。
女主人公唱道:“开始你对我发誓,夫妻要白头偕老,如今老来却使我恨怨。
淇水虽宽尚有岸,沼泽再广也有边,惟我之痛苦无限?回顾少年未嫁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还在耳,谁料翻脸变冤家。
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此算了吧。
”女主人公认为,既然你背叛初衷到情意已断、恩爱已绝的地步,我何苦为你的负情百思不解、自寻苦恼呢!对此,她并不徘徊留恋,愤而决绝大归,表现了她性格的刚毅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综观全诗,实为刺时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4、探究实践它的主题有四:一是崇尚美好、自由的爱情、婚姻生活;二是申诉男女不平等、为妇之苦,对遭虐待、被歧视的地位和处境表示不满和反抗;三是对朝三暮四、喜新厌旧和忘恩负义之徒进行揭露和批判;四是告诫社会同友要当心,不要再上那些负心郎的当。
5、背诵全文《采薇》1、阅读课文,疏通字词。
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王事靡盬四牡騤騤玁狁孔棘雨雪霏霏2、【原文释义】采薇(豆科植物,今俗名称大巢菜,可食用)采薇,薇亦作止(作:生。
止:语助词)。
曰(说,或谓语助词,无义)归曰归,岁亦莫止(一年将要结束。
莫:通“暮”。
岁暮,一年将尽之时)。
靡(无,没有)室靡家,玁狁(音(xiǎn yǔn):北方少数民族,到春秋时代称为狄,战国、秦、汉称匈奴)之故。
不遑(没空。
遑:闲暇。
)启居(启:跪坐。
居:安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火势很大的样子,此处形容忧心如焚),载(语助词)饥载渴。
我戍(驻守)未定(安定),靡使(传达消息的人)归聘(探问)!采薇采薇,薇亦刚(指薇菜由嫩而老,变得粗硬)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阳月,指夏历四月以后)止。
王事靡盬(音(ɡǔ),休止),不遑启用。
忧心孔疚(孔疚,非常痛苦。
疚:痛苦),我行不来(不来,不归。
来:回家)!彼尔("薾"的假借字,花盛开貌)维何(是什么)?维常(常棣,棠棣)之华。
彼路(通"辂",高大的马车)斯何?君子(指将帅)之车。
戎车(兵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驾兵车的四匹雄马。
业业:马高大貌)。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騤騤(马强壮貌)。
君子所依(乘),小人(指士卒)所腓(音(fěi),"庇"的假借,隐蔽)。
四牡翼翼(行止整齐熟练貌),象弭鱼服(象弭:象牙镶饰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