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心理探析
浅析青少年吸毒心理
浅析青少年吸毒心理在毒品势力的日益猖獗的今天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有与毒品接触的机会如稍不留神就有被卷入的可能。
而青少年又处在一个心理状态较为脆弱、动荡、多变的时期这使得他们对毒品的免疫力尤为低下极易受其侵蚀。
那么究竟是什么心态促使许多青少年投入恶魔的怀抱从此无力挣扎呢?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青少年的吸毒心态。
1、好奇的心态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变化。
它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无关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
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新奇或愈复杂个体对之愈好奇。
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
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比中、老年人强烈得多。
而且他们会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
吸毒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充满了未知的诱惑对于青少年就更是如此。
虽然并非不知道染上毒瘾的后果但幼稚单纯又颇具好奇心的年轻入却在这种偷尝禁果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尝试一番。
尽管初次吸毒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然而我们却发现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所占比重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二。
好奇是促使青少年的一个首要原因。
对吸毒行为产生好奇心理的外界刺激因素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毒品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
由于毒品是国家统一特管物资政府明令严禁其进入商品市场。
贩毒分子的毒品买卖活动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的毒品的神秘特性常常会激起一些青少年的想象和疑问。
另一个是吸毒情景的隐蔽性。
可以说绝大多数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吸毒人员的吸毒情景。
即使知道一点也是从别人的传言中获得的。
对毒品的想象和疑问持续了一定时间后就有可能对毒品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并导致不少青少年试图亲临其境以观实情的想法和实际行动。
他们总是要采取直接手段或间接手段千方百计地去靠近毒品、观察毒品、甚至目睹吸毒者的现实行为。
而采取直接手段涉入毒品的某些环节以满足自己对毒品的某种心理需求和感官刺激要求则是他们中一部分人最感惬意的途径。
在这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下极少数青少年抱着“体会体会吸毒是什么感觉”、“抽着玩玩”、“试一试”、“尝尝新鲜”的轻率态度与毒品发生了实质性的关系。
试析吸毒贩毒违法罪犯者的心理活动
试析吸毒贩毒违法罪犯者的心理活动曾有这么一件轰动全国的大血案,1995年10月31日,福州市发生一起罕见的暴力犯罪案件:吸毒人员陈旺、高升与林昌清等,因吸毒过量失去控制,持散弹枪在福州市劫持汽车3辆,沿途乱撞并疯狂地向政法干警和群众开枪射击,造成死伤23人的我国吸毒人员因吸毒过量造成危害最严重的案例;曾有这么一次震惊世界的扫毒大行动,1992年8月31日,我警方在云南省的平远地区,开展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扫毒行动,历时83天,共抓获贩毒贩枪犯罪分子854人,收缴毒品900多公斤,没收毒资、赃款1047万元,美元5000元,并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住房、汽车等犯罪工具。
在对犯罪分子处理时,共判处死刑10人,判处有期徒刑80多人;曾有资料显示,1988年首次公布的全国吸毒人数为5万人,以后逐年递增。
1997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54万人;曾有吸毒者这样描述毒瘾发作时的感受:好像千万只蚂蚁在骨头里乱窜,奇疼奇痒,生不如死,一旦放开了毒品的门,就等于挖好了自己的坟墓。
有资料显示:1991年6月26日在纪念国际禁毒日之际,云南省司法机关依法处决罪大恶极的贩毒分子70名。
1991年一年,我司法机关共抓获毒品犯罪分子18479名,其中被逮捕的8080名,判处刑罚的5285名(其中判处无期、缓刑、死刑的有866名)。
1992年一年,我司法机关共逮捕毒品犯罪分子7025人,依法判处刑罚的6588人,其中判处死刑(含死缓)和无期徒刑的1354人。
1995年一年,我司法机关依法逮捕毒品犯罪分子12990名,依法判处刑罚的9801名,其中判处死刑(含死缓)和无期徒刑的2042名。
……法律对毒品犯罪的严厉打击和吸毒的严重后果均说明了这样的事实:吸毒是为自己挖掘坟墓,贩毒是自己走向刑场。
那么如上述数据显示的为何还有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走向自我毁灭呢?是怎样的心理驱使他们“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苦苦的思索和认真的研究,在此半粗略甚至是浅显的研究所得提供给同仁,以求抛砖引玉。
第六讲 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心理学探析
第六讲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心理学探析毒品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刑法》规定毒品犯罪主要包括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走私制毒物品罪、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强迫他人吸毒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
毒品犯罪的产生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国际气候等客观因素有关外,犯罪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
一、毒品犯罪心理毒品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产生除了与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国际气候等客观因素有关外,犯罪分子特有的个性、气质、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也是导致其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制毒、吸度、贩毒过程中,犯罪分子的不同心理状态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是吸毒者最常见的心理表现。
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常常是在某些场合看到别人吸毒,或者是在别人的诱惑下觉得吸毒新鲜、刺激、好玩,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理沾上毒品,逐渐深受其毒害而不能自拔。
刺激心理是吸毒者企图通过吸食毒品来寻求精神刺激的心理状态。
有的因受挫折打击;有的因钱太多却深感生活无聊;有的对事业期望过高却经常失意等等。
一般初次吸毒大多是由于好奇心理的趋使或毒贩的诱惑。
可是,一旦吸食上瘾,吸食者为了经常获得那种虚幻的快感和刺激,便不顾一切地找钱、找毒品,最后必然是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既严重摧残自己的身心健康,也破坏了家庭,损害了他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2、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
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吸毒者的身体和心理上。
无论鸦片、海洛因,还是大麻、可卡因等的毒品,都是程度不同地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管制的物品。
青少年吸毒行为和心理分析及防控对策
青少年吸毒行为和心理分析及防控对策戒毒专家告诉我们:“想不受毒品的侵害,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尝试毒品!”对于第一次尝试毒品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展开研究,调查分析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寻求吸毒行为的主要原因和解决这些原因的方法,最终达到减少青少年涉毒的目的。
一、吸毒人员第一次尝试毒品的行为和心理因素调查分析为了调查吸毒人员第一次尝试毒品的行为和心理因素,我们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和平时的禁毒工作经验的积累,设计制作了吸毒人员第一次尝试毒品时行为和心理调查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年龄、学历、职业、家庭状况、婚姻等基本情况,对毒品、毒品的危害、吸毒违法性的认识,毒品、毒资的来源、尝试毒品的心态、场所、时间、种类,吸毒前后家庭的影响力调查等。
调查对象主要分布为:广州潭岗劳教所、广州市戒毒劳教所、广州市第二劳教所中的强制戒毒人员2256人,广州市荔湾区帮教对象中的吸毒人员87人,医院自愿戒毒人员28人,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371份,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主要结果如下:(一)第一次尝试毒品时的基本情况调查:吸毒人员第一次尝试毒品的调查:18-28岁的年龄段占了60%,18岁以下占了62%,青少年涉毒问题相当严重;低学历(初中以下)人员占了85%;吸毒人员中无业、待业、失业人员占了75%;单亲、离异、分居、父母双亡等不稳定家庭占了30%;未婚、离婚人员占了62%。
所有这些迹象表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18-28岁的人员是高危人群,没有固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有充裕的闲散时间,在管理上处于真空状态的人,极易遭受毒品的侵害。
针对这部分人的管理教育,社区、家庭的教育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二)第一次尝试毒品前对毒品、毒品危害、吸毒违法性认识调查:通过调查,吸毒人员在第一次尝试毒品前,对毒品、毒品的危害、吸毒违法的认识,30%的人员表示不知道,42%以上的人员表示不是很了解,正是对毒品的无知和模糊的认识,导致了好奇心理的产生,也是导致主观上尝试毒品行为的发生。
吸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吸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吸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
在相当多的国家,吸毒人员首先被视为精神戒毒人员,从这一角度上说,吸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戒毒人员。
经过脱毒治疗,戒毒人员的身体初步得到了恢复,注意、记忆、思考的能力也比吸毒时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戒毒综合症的出现,再加上有些人多次戒毒失败,各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方面的特点戒毒期间是戒毒人员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如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需求与满足的矛盾,这些内心矛盾使得戒毒人员常处于感情的漩涡中。
我们常看到不少戒毒人员在戒毒初期很短时间内就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当他们为自己取得成绩沾沾自喜、对前途充满信心时,却听到充斥于戒毒场所的“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调;看到“二进宫”、“三进宫”、“多进宫”吸毒人员的泛滥后,有很快陷入了沮丧、失落的情绪之中。
正是因为戒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善于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容易对戒毒期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为力,以致进一步加深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二、人格特点近年的戒毒研究表明,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其人格特征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
他们吸毒后,因受社会、家庭对戒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就业、交友、婚姻、经济等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使他们借助毒品麻醉自己已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
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性评价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和家庭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毒品犯罪心理
恐惧心理是毒品犯罪者对本身行为产生恐惧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常常伴随着从毒品犯罪意识开始到犯罪行为实施后的整个过程。对毒品犯罪者而言,从犯罪意识的形成、犯罪行为的完成直到犯罪证据的被查实,恐惧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在公安人员的盘问、查缉时,这种心态特别明显。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常见为手足无措,贼眉鼠眼,目光游离不定,举止生硬僵直,手足不时颤抖,屏息静气,脸色发白,浑身直冒冷汗等。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逛街、买东西时,总怀疑别人在监视、跟踪,担心犯罪行径被人发现,总是小心谨慎地处世。而且对人、对事敏感多疑,有时外部出现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刺激也会令他紧张不已,特别是在海关、边防检查口岸进行例行检查时,他们的表情会异常地严肃、紧张;当检查人员的注意力转移时,其脸上的神情才会放松,出了关口,才会如释重负地大出一口气。毒品犯罪特别是吸毒者也能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有时主观上也想尽快终止这些不良行为,远离毒品,从而产生了难以摆脱的恐惧感。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者因情绪影响而作出的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最为普遍。有的青少年对毒品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明辨是非能力差。同时,学校、家长也未能很好地针对青少年成长、发育的规律去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导其成长,从而造成了他们人格、心理的缺陷,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不相符合,由情绪上的敌对性导致心理上的逆反性。主要表现有:法律不允许的事,学校、家长不允许的事他偏要去做,专门对着干。有的人,包括一些成年人,明知沾染毒品是危害国家、社会以及本人的,却依然参与制毒、吸毒的犯罪活动,陷入罪恶的深渊。
2、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毒品吸食者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也叫成瘾性。这种心理状态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吸毒者的身体和心理上。无论鸦片、海洛因,还是大麻、可卡因等的毒品,都是程度不同地使人形成瘾癖的物质,是国家有关部门专门管制的物品。成瘾性是毒品区别于一般毒物的重要依据,其中尤以海洛因的毒害性和成瘾性最大,可卡因、吗啡次之,鸦片相对少些,其他兴奋剂、致幻剂类毒品的成瘾性也不小。一个人一旦吸毒成瘾,往往很难戒除。即使戒毒后,复吸率也很高。
犯罪心理学教程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PPT课件
第二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指犯罪心理预防所产生的
积极作用,包括人格塑造功能、心理调节功能、 社会控制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即通过健全 人格的培养、提高人的心理素质,以最大程度地 预防和减少犯罪,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 人格塑造功能,是犯罪心理预防的最基本功能,
它是指犯罪心理预防对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所具 有的积极影响。
• 其次,被害人请求严惩犯罪分子的要求由于种种
原因得不到满足。
第五节 刑罚特殊预防的功能
• 一、刑罚的惩罚功能
能
• 三、刑罚的感化功能
能五、影响特殊预防的主要因素
二、个别威慑功 四、教育改造功
• (一)预防对象的个性差异性
• 刑罚特殊预防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
防对象的智力状况、发育状况和受教育状况。
• 心理调节功能,是指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 制机制,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并由此 使自己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 态。
• 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控机制指引着个体在具体
社会情境之中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大致行为方向:
一是发动作用,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 努力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进行活动;
第三节 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一、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
• (一)重视家庭培养 • (二)加强学校教育 •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首先,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建立预防犯罪的工
作机构和机制。
• 其次,彻底清除各种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加强党风和廉政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 最后,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坚决依法查禁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和克制自己不 合理的需求、消极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意外 爆发和不当行为。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十三章 毒品犯罪心理分析
(二)安抚功能 对罪犯适用和执行刑罚,使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安抚被害人的心灵痛苦,满足他们复仇欲望,避免 私人报复行为,预防因此而导致的新的犯罪。
五、对刑罚一般预防功能局限性的分析
潜在犯罪人指虽未实施犯罪行为,但具有犯罪倾向 的人。 (一)一般预防对潜在犯罪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不了解刑法规定又未耳闻目睹他人犯罪被定 罪被执行情况的人,刑罚难以起到警告和威慑作用
第一节 犯罪心理预防概述
犯罪心理预防:指通过给与行为人的心理以某些影响以达 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换言之,犯罪心理预防就 是通过消除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结构或阻抑行为人形成犯罪 心理结构,以达到预防行为人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一)犯罪心理预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 (二)犯罪心理预防是通过教育对个体健全人格施加影响 (三)心理预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 (四)心理预防是一种积极预防,它面向所有社会成员
心理调节功能,是指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的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个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 制机制,心态从不平衡调节到相对平衡,并由此 使自己在心理、生理、精神和行为达到和谐的状 态。 在实际生活中,自我调控机制指引着个体在具体 社会情境之中的具体反应方式和大致行为方向:
一是发动作用,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努力 克服困难,调动自己的全部能力进行活动; 二是制止作用,即抑制和克制自己不合理的 需求、消极的情绪,以及这种情绪的意外爆发和 不当行为。
二、刑罚适用中的不公正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刑罚适用中公正地对待被惩罚者,是使被惩罚者及 其他公民对犯罪产生羞耻感的基本条件,而对羞耻 感的认识程度又决定着刑罚的威慑和预防效果。刑 罚适用中公正的对待所有公民可能比增加刑罚惩罚 更能减少犯罪。 (一)刑罚执行的及时性对预防效果的影响 刑罚的裁断、执行与犯罪行为的实施和完成之间的 时间间隔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越短越好。 司法实践也表明,犯罪行为被侦破揭露的时间长短 直接影响着刑罚与犯罪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这种联 系能否在公众的心中得以确立和巩固也会进而影响 刑罚的效力。
吸毒人员心理状态探讨
吸毒人员心理学分析
依据被测者比例,从上表可得出如下结论: (1)女性吸毒人员心理不健康指数比男性吸毒人员 高,女性吸毒人员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状况。 (2)吸毒持续时间越长,心理不健康程度就越严重, 除强迫症状与精神病性因吸毒时间延长有所缓解 外,其余因子均随吸毒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3)吸毒者心理不健康指数基本不受年龄的影响。 (4)文化程度越低,心理不健康指数越高,尤其是 精神病性因子。 (5)恐怖因子以及偏执因子有随入所时间延长而上 升的趋势。
吸毒人员心理学分析
1.3吸毒者最常见的10项症状及发生率:(见下表) 总分偏高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紧张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 病性 正常 男性 13人 15人 21人 13人 13人 15人 19人 13人 11人 10人 33人 女性 6人 4人 8人 6人 8人 7人 5人 4人 6人 3人 9人 吸毒5年以下 9人 8人 17人 9人 9人 9人 10人 6人 8人 7人 27人 吸毒6年以上 10人 11人 12人 10人 12人 13人 14人 13人 9人 6人 15人 30岁以下 10人 9人 15人 9人 10人 10人 9人 7人 9人 6人 22人 31岁以上 9人 10人 14人 10人 11人 12人 15人 10人 8人 7人 20人 小学以下文化 6人 6人 10人 7人 9人 6人 8人 6人 7人 6人 9人 中学以上文化 13人 13人 19人 12人 12人 16人 16人 11人 10人 4人 33人 入所1个月以内 6人 4人 11人 4人 7人 7人 9人 2人 4人 3人 8人 入所1个月以上 13人 15人 18人 15人 14人 15人 15人 15人 13人 7人 34人
吸毒人员心理状态分析
浅议吸毒人员犯罪心理
浅议吸毒人员犯罪心理在如今的社会中,吸毒成瘾的人数与日俱增。
吸毒人员的犯罪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很少有人深入分析吸毒人员犯罪心理。
本文将尝试探讨吸毒人员的犯罪心理,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1. 自卑心理大多数吸毒人员成瘾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的缺陷感到不安。
他们可能经历过童年或成年时期的虐待、忽视、自尊心的低落、或其他遭受创伤的事件。
吸毒成瘾带来了短暂的释放感和类似自我转移的效果,使吸毒者暂时地感到快乐和满足,但这只会导致吸毒者对吸毒的更强烈的追求。
因此,在经历一些挫败和挫折后,吸毒者可能会选择从其他人的身上得到追求胜利的感觉。
这是一个重要的犯罪心理因素,因为吸毒者往往会寻找他们的“价值”,而这些价值往往会导致非法和破坏性行为。
建议:社会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给他们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
2. 寻求刺激吸毒者经常寻求新的体验和刺激,吸毒成瘾就是这种刺激的一种表现。
然而,吸毒成瘾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吸毒者会继续寻找其他的刺激,包括犯罪行为。
这意味着他们往往涉足非法和破坏性的行为,甚至会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更多正面的刺激,如非毒品的体育活动、文化娱乐等,从而为吸毒者提供积极的期望和体验。
3. 思维混乱吸毒成瘾会影响个人大脑的工作方式,导致思维混乱。
吸毒者往往会经历意识模糊、妄想、幻觉、失去控制,以及物质使用带来的行为改变。
这种思维混乱加剧了吸毒者的逃避行为,使他们愈发沉迷于非法和破坏性的行为。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吸毒人员的康复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模式,并帮助他们认清自己。
4. 社交隔离吸毒人员往往难以融入社区。
这种社交隔离会使吸毒者更加孤独和不安,因此他们可能会选择从其他吸毒者那里获得社会支持。
但这些人往往也是吸毒成瘾的,他们可能鼓励和支持其它人继续吸毒,而犯罪行为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社交行为。
建议:政府和社会应当提供社区支持和帮助,帮助吸毒人员融入社区,并找到更健康的社交方式。
毒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毒品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毒品是导致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它导致了许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胁。
此外,它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在本篇文章中,将探讨毒品对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并考虑如何处理毒品问题以及预防未来的毒品问题。
毒品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毒品影响着个体的智力、情感和行为等所有方面,它们可以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个体。
首先,毒品可能影响个体的记忆。
在使用一些毒品后,个体可能会遗忘某些记忆,这种影响会随着毒品使用的增加而加剧,并在停止使用后逐渐消退。
其次,毒品可能导致情感问题。
根据研究,使用大麻和可卡因等毒品可能会导致个体出现情感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敌意等。
最后,毒品使用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个体使用毒品后可能会更容易地从事犯罪行为,例如盗窃、抢劫和暴力等。
毒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除了对个体的影响外,毒品问题也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犯罪、健康损失和社会福利成本等。
在犯罪方面,毒品可能会导致非法交易,并为犯罪活动提供了经济来源。
此外,毒品使用者可能会因为需要财务支持而参与非法活动,或者采取非法方式获取药物。
在健康方面,毒品使用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免疫和呼吸等各个系统。
毒品使用可能还会导致严重的传染病,例如艾滋病(HIV)和肝炎等。
在社会福利方面,毒品的使用增加了社会福利成本。
这些成本包括医疗费用、社会救济金和儿童福利等。
如何处理毒品问题为了处理毒品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其中一些措施包括:1. 教育:提升个人对毒品危害性的认知,以及如何避免毒品的患上和使用。
2. 强制措施:例如对非法药物进行强制管制,加强打击非法交易和制造等犯罪活动;还应建立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来处置毒品犯罪行为。
3. 医疗干预:为吸毒者提供各种形式的医疗援助,帮助他们戒毒并提供心理治疗。
4. 社区治疗:鼓励吸毒者参与社区戒毒计划,以便获得灵活的戒毒计划和支持。
如何预防未来的毒品问题除了处理现有毒品问题外,还应该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未来的毒品问题。
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
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摘要】这篇文章旨在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
在我们会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正文部分将包括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概述,循证矫正角度分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的作用以及个体心理特征分析。
在我们将探讨循证矫正为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并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的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吸毒人员背后的心理成因,并为预防和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吸毒人员, 心理成因问题, 循证矫正, 社会环境, 家庭因素, 个体心理特征, 解决方案, 预防, 干预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吸毒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社会治安和公共卫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吸毒人员不仅易患传染性疾病,还可能引发犯罪行为,危害社会稳定。
了解吸毒人员的心理成因问题,寻找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吸毒人员的心理成因问题并非单一,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征都可能对吸毒人员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对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匮乏,很少有研究从循证矫正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本文旨在从循证矫正角度出发,对吸毒人员的心理成因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预防干预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促进社会吸毒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工作的开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循证矫正的角度,深入探讨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为吸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分析吸毒人员的心理成因,揭示其吸毒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心理机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干预吸毒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和个体心理特征在吸毒人员心理成因中的作用,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最终,通过对循证矫正方法在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中的应用和效果进行探讨,为吸毒人员提供更全面和科学的心理矫正方案,从而促进其康复和社会重返。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在当今社会,毒品犯罪案件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共安全和人们的健康。
毒品犯罪案件不仅破坏了社会的安全稳定,也给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对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和思考,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了解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和危害。
毒品犯罪案件的特点是危害性极大,它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也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
毒品的危害性非常大,它可能导致吸毒者产生严重的身体疾病,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毒品还会破坏人们的家庭关系,使得家庭陷入困境和痛苦当中。
毒品犯罪案件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毒品犯罪案件的原因。
毒品犯罪案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由于生活困难,缺乏就业机会,可能会选择走上贩毒之路。
其次是心理问题的影响。
一些吸毒者可能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导致他们沉迷于毒品。
在一些缺乏监管的地区,毒品交易可能会得到一些地方政府的默许,这些也是导致毒品犯罪案件频发的原因。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毒品犯罪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为毒品犯罪案件找出解决的办法。
首先是要严厉打击毒品犯罪行为。
我们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来打击毒品犯罪行为,提高毒品犯罪的成本,使得毒品犯罪者无法逃避法律的制裁。
其次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我们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引导人们远离毒品,使得人们对毒品的危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们还需要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贫困地区的就业机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减少贩毒行为的发生。
通过这些办法,我们可以为毒品犯罪案件找出有效的解决之道。
我们需要重视毒品犯罪案件的社会影响。
毒品犯罪案件不仅破坏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大力度打击毒品犯罪案件。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制度,提高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让毒品犯罪者无处藏身。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毒品犯罪案件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对社会秩序与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查与思考。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毒品犯罪案件的发展状况。
通过调查毒品犯罪案件的数量、类型、
地域分布等信息,我们可以了解到毒品犯罪的趋势与特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可
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我们需要研究毒品犯罪案件的犯罪动机与背后的原因。
毒品犯罪涉及人员众多,其犯
罪动机可能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压力、个人成就等多种因素。
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我们
可以了解到不同犯罪分子的社会背景与心理状态,从而探索出有效的预防与干预手段。
我们还需要关注毒品犯罪案件的社会影响。
毒品犯罪不仅直接导致犯罪分子与吸毒者
的身心健康问题,还会对社会秩序与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我们
需要对毒品犯罪案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加强毒品犯罪案件的预防与打击工作。
在预防方面,我们可以加强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毒品的认知水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
在打击
方面,我们可以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毒品犯罪分子的惩治力度,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打击跨国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案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与思考。
只有通过了
解案件的发展状况、犯罪动机与背后原因,关注社会影响,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打击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毒品犯罪案件一直是社会治安的重要问题,它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针对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工作十分重要,它有助于揭示毒品犯罪的成因和演变趋势,进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打击措施。
对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应当注重深入分析毒品犯罪的成因。
毒品犯罪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调查人员需要进行细致的调查,探索毒品犯罪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打击策略。
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需要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手段在犯罪调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使用DNA技术可以帮助调查人员追寻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使用网络追踪技术可以揭示毒品交易的线索;使用监控设备和卫星定位技术可以追踪毒品犯罪的嫌疑车辆和人员。
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调查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有助于更好地打击毒品犯罪。
调查人员在毒品犯罪案件调查中还应注重与社区和各相关部门的合作。
毒品犯罪是一个群体性事件,它涉及到很多社会角色和组织。
调查人员应积极与社区居民、警察、司法机关和社会工作机构等合作,共同构建起防范毒品犯罪的合力。
通过信息共享、案情协查和资源整合,可以为毒品犯罪的调查和打击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对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还应注重犯罪嫌疑人的后续跟踪和帮助。
有时候,一些犯罪嫌疑人可能存在因各种原因导致犯罪行为的问题,例如家庭问题、心理问题等。
调查人员应关注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心理状况,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有利于社会治安的维护和整体稳定。
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工作。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技术手段的支持、合作与帮助,才能更好地揭示和打击毒品犯罪,为社会安宁和人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毒品犯罪的心理分析
内容摘要: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毒品犯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来综合体现的。
毒品犯罪人犯罪心态是一种心理活动,它的的产生既不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而是遗传素质和社会环境、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从心理的角度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的蔓延,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以贩养吸心态分析一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一)毒品犯罪的定义毒品:是指滥用后易形成瘾癖性因而被国家依法管制的精神药物和麻醉药品。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 ,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健康适动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毒品犯罪的概念可表述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其特点在于:一是明确了毒品犯罪触犯了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不区别是违反国际公约还是国内立法,是违反国内刑事法律还是行政法规;二是强调毒品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区别上述管理法律规范中的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三是明确了涉及违反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制的法律、法规所构成的犯罪和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犯罪均是毒品犯罪。
(二)我国毒品犯罪案件现状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自上而下和社会的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
我国已由毒品过境受害过转变为毒品郭靖宇消费并存的受害国。
毒品犯罪日益猖獗,且呈蔓延膨胀之势,犯罪手段趋于智能化和武装化,社会危害越来越大,毒品犯罪问题相当严重。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案件主要呈现一下四大显著特点:一是涉案毒品的数量增多、危害增大,即毒品犯罪大要案增多。
从收案情况看,涉案毒品数量越来越大,毒品数量通常有上千克,过“吨”的案件也屡有发生;毒品犯罪有团伙化、家族化、集团化趋势;毒品犯罪再犯的比例也在增大。
二是毒品种类增多,新类型毒品不断出现。
除海洛因外,制造、贩卖“冰毒”、“摇头丸”的案件呈上升趋势。
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
从循证矫正角度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摘要】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涉及到各种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对生理成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吸毒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循证矫正方法在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为吸毒人员提供更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整合多方因素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心理成因问题的矫正效果,为吸毒人员的康复提供支持。
进一步研究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对循证矫正实践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干预策略,提高吸毒人员的康复成功率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成因、吸毒、循证矫正、心理干预、社会因素、生理成因、心理影响、治疗方案、矫正效果、研究、实践、政策制定、指导意义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吸毒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吸毒不仅仅是一个行为问题,更是一个心理问题。
吸毒人员往往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成因,如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认知问题等。
了解吸毒人员的心理成因,对于帮助他们戒毒、恢复正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循证矫正的角度出发,对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进行深入解析,探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对吸毒行为的影响,以及循证矫正在解决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吸毒人员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成因干预措施,提高心理成因问题的矫正效果,为循证矫正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研究目的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其复杂性使得干预和矫正工作变得十分困难。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并从循证矫正的角度出发,寻找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的复杂性,探讨不同因素对其心理状态的影响;2. 探讨生理成因如何影响吸毒人员的心理状态以及吸毒行为;3. 分析心理因素对吸毒行为的影响,揭示心理成因对吸毒人员的影响机制;4. 探讨社会因素对吸毒人员心理成因的影响,分析社会环境对吸毒人员心理状态的作用;5. 探讨循证矫正在解析吸毒人员心理成因问题中的作用,探讨其在干预和矫正工作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与思考毒品犯罪是一种影响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其所带来的危害涉及众多方面,包括社会、经济、人身等多个层面。
毒品犯罪涉及到的主要对象是毒品的生产、销售以及使用者等,这些人都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问题的出现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等不同因素造成的。
因此,对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应当重点围绕这些因素展开,并进行有效的思考和探讨。
首先,在调查毒品犯罪案件时,警察应当全面了解被调查人的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以及教育水平等情况。
尤其是对于那些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环境中、家庭破碎、缺乏父母关爱的人,警察需要关注他们在社会中的融入程度、心理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规划。
如果这些人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犯罪的境地,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其次,对于那些销售毒品的人,警察应当从供销渠道、销售对象、销售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
人们购买毒品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比如家庭、工作、学习等),也可能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等原因。
警察需要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建立识别及时制止机制等。
最后,对于那些吸食毒品的人,警察应当从心理和身体健康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支持。
很多吸毒的人出于对于未来的忧虑、生活的困苦,同时还面临家庭和社会压力,导致他们放弃了对自己的关注和保护。
警察需要向这些人提供心理和生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尽快从毒品的危害中摆脱出来。
总之,毒品犯罪案件的调查是一个复杂但必要的过程,要求调查人员应当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性化的态度,充分考虑到被调查人的真实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降低社会的危害程度。
同时,社会全面重视毒品问题,构建更全面的社会体系和法规制度,将有助于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学研究法制博览2019年02月(下)
毒品犯罪心理探析
张倩倩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上海200050
摘要:在当今世界,毒品问题已成为一大公害,毒品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毒品犯罪人的犯罪心态是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犯罪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探析毒品犯罪的心理特征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探求毒品犯罪的成因,从而为预防和遏制毒品犯罪、更有力地打击毒品犯罪提供一些浅显的法律思考。
关键词:毒品犯罪;犯罪心理;以贩养吸
中图分类号:D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6-0099-02
作者简介:张倩倩(1993-),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公安法学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犯罪学。
近些年来,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毒品犯罪频发,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就毒品犯罪和吸毒者的心理特征作出简要的探讨和分析,以便更深入的了解毒品犯罪,从而预防毒品犯罪、减少毒品犯罪的发生。
一、毒品犯罪心理概述
毒品犯罪是一种特殊类别的犯罪,它的产生不仅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与犯罪分子特有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有关,毒品犯罪分子特有的心理状态是毒品犯罪区别于其他犯罪的重要方面,尤其表现在吸毒、制毒和贩毒的过程中。
二、毒品犯罪心理特征
毒品犯罪心理特征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知特征
一些毒品犯罪人的法制观念淡薄、认知能力低下。
因为我国境内毒品犯罪大多发生在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落后,使得法制宣传教育也不够,所以大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认知水平较低。
这些落后地区的毒贩把制毒、贩毒活动看成是做生意,不认为是犯罪。
而一些重大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人、犯罪集团明明知道自己从事的是违法犯罪活动,在侥幸心理驱使下,明知故犯。
(二)意志特征
毒品犯罪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侥幸心理和冒险心理。
侥幸心理是毒品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心理原因。
侥幸心理是指从事贩毒、制毒等与毒品交易有关的犯罪人员心里存有可以侥幸规避法律制裁的心理。
毒品犯罪人员形成侥幸心理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毒品犯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类型,是在近些年开始频频发生,我国在管理毒品、缉毒工作中的经验不足,同时,我国有着较长的边境线,防范控制困难,使得犯罪分子心存强烈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查缉毒品的设施、技术不先进,我国缉查毒品人员不足,防范不严,以致于一些犯罪分子在主观上形成有机可乘的侥幸心理。
此外,贩毒分子事前策划十分周密,贩毒分子的犯罪手法十分隐蔽,交易过程灵活,通常交货地点、付款地点都不是同一地方,不易暴露,难抓现行,也很难获得翔实的直接的证据,这些因素进一步强化了犯罪人员的侥幸心理。
冒险心理是指毒品犯罪能获得高额的利润,犯罪人员宁愿冒着被法律制裁的风险也要从事犯罪行为的心理。
并且在制毒、贩毒、运输毒品的犯罪分子中普遍存在这种冒险心理。
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毒品价格差别特别大,所以毒品交易可以赚取差价,能获得高额的利润。
毒品犯罪者为了获得这种巨额利润不惜以青春和生命作赌注。
因此,一些犯罪分子觉得一些小偷小摸行为见效慢,于是便开始肆无忌惮地从事见效快,能获得高额利润的制毒、贩毒活动。
另外也有一些人在这种暴利的驱使下,在一些偏远的农村或者山区种植毒品的原植物,或者参与境外的贩毒集团的走私毒品、贩卖毒品活动,以牟取暴利。
可见,牟取暴利的贪婪欲望正是驱动毒品犯罪冒险犯罪的心理动力基础。
(三)人格特征
1.敏感多疑,阴险狡诈,反侦查意识强。
大多数贩毒人员社会阅历广,知识经验丰富,有的具有犯罪经验,具有与政法机关打交道的经历,因此,他们往往敏感多疑,阴险狡诈,掩饰性强,善于伪装,有较强的对付公安机关查缉的能力。
2.贪婪欲望。
牟取暴利的贪婪欲望,是毒品犯罪的共同心理动力。
毒品犯罪尽管风险很大,却是一本万利的勾当。
悬殊的价格,高额的收益,极具诱惑力。
在贪婪欲望的驱使下,犯罪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实施犯罪,表现出强烈的冒险意识和亡命徒式的意志特征。
丰厚的利润不断刺激着毒品的生产、贩运,而且毒品价格的地区差异悬殊,贩毒成功一次,一夜之间就可暴富
·
99
·
2019年02月(下)法制博览法学研究
起来。
因此,贩毒分子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制造和贩卖毒品。
3.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受到心理情绪的影响毒品犯罪人员做出的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反的心理。
一般在青少年的身上具有逆反心理的现象比较多。
因为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生理影响,青少年极易产生反抗的心态,青少年时期如果家长、学校不能很好地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会很容易造成他们的人格、心理的缺陷,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会使他们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逆反心理的表现有,家长、学校不允许做的事偏要做。
法律不允许做的事非要做,明明知道沾染毒品是危害本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却仍然要参与吸毒、制毒和贩毒的犯罪活动。
4.自控力差,易受诱惑和暗示,贪图享受,回避矛盾,攀比,虚荣。
吸毒者之所以会有毒瘾,原因多种多样,情况也很复杂。
有的是出于好奇;有的是被胁迫、被引诱;有的是轻易相信传言:毒品能治疗疾病、增强性功能;有的是遇到挫折后心灰意冷,用毒品来麻醉自己的心灵;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与其人格中的上述弱点有关。
三、吸毒者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特征
吸毒者的认知特征表现在,吸毒者对毒品的危害缺乏正确的认识,容易受人引诱而吸毒,如一些青少年认识水平低下、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交友时不分好坏,结果交上了一些做毒品生意的朋友。
也有的青少年则是由于对人际交往的错误认识,为了加入某个同龄人团体,向团体成员表示诚意而不情愿地吸食毒品。
此外,有很多吸毒者以为吸毒能够治疗疾病或者减肥而染上毒瘾。
究其原因,往往是由于道听途说,和社会上广泛流传着吸食毒品可治头痛、治胃病、治失眠、减肥等谣言,一些人错误地认为毒品有治疗顽疾的特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吸食毒品,结果却上瘾了,或者产生对毒品的依赖。
(二)动机方面
1.好奇动机。
好奇动机表现为受好奇心的驱动,由于猎奇的心理而吸毒。
由于好奇的原因而吸毒的人数占大多数,而且是以青少年吸毒者居多。
由于青少年时期固有的身心特点,大多数青少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加上他们原本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听别人说吸“白粉”使人感到神奇、好玩、舒服,见一些人吸毒觉得过瘾,就会产生亲身尝试的想法。
2.追求刺激的动机。
一些人觉得生活单调枯燥,会逐渐产生一种空虚、麻木和乏味的感觉,所以他们会尝试寻求解脱、改变现状,渴望接触新生事物,渴望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他们就极易去效仿、去体验、去冒险,进而走上吸食毒品的不归路。
很多步入吸毒歧途的人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3.逃避动机。
在很多情况下,吸毒是个体在空虚、挫折和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压力越来越严重,一些人在这种压力下变得孤独、空虚、抑郁,为了逃避生活的压力,有的人便吸食毒品,在心理上追求解脱。
这种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起始于对社会、对生活、对工作的不满足感和失落感,为寻求解脱,出于逃避动机的吸毒者中大多是成年人。
(三)人格特征
在人的一生中遭受挫折和各种压力是难以避免的,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由于缺乏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当他们的生活中出现某种危机和挫折时,就会用毒品来降低他们的不满和追求快乐。
吸毒者大多数都有人格上的缺陷,包括缺乏自我控制,轻信盲从,崇尚享乐主义,精神和情绪时常处于抑郁状态,以及叛逆、冲动、不负责任等。
这些人格缺陷与吸毒行为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表现为许多人之所以吸毒是因为其具有人格缺陷,而长期吸毒又会进一步促使吸毒者人格退化。
在这些人格缺陷者看来,吸毒是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生活空虚时或者在巨大压力之下寻求解脱和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以上是笔者对于毒品犯罪心理和吸毒者心理特征所阐述的一些肤浅的认识。
在我国当前的毒品犯罪形式十分严峻的态势下,希望通过探析毒品犯罪心理特征,深入细致地分析吸毒者个体的心理特征,对于分析毒品犯罪发生的原因和毒品犯罪的预防提供一些心理依据。
[参考文献]
[1]宋晓明,董晓薇,张赛宜,吴兴民,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张保平,李世虎,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3]拜静荣.现阶段毒品犯罪的社会心理成因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2).
[4]姚峰,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5]巫洪才.凉山彝区毒品犯罪心理的成因及防控措施研究[J].新西部,2013(9).
[6]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M].法律出版社,2010.
[7]梅传强,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8]姚建龙,倪献文,成苏南,赵平,周颖.涉毒罪犯的心理特征及其心理矫治[J].犯罪研究,2005(5).
[9]莫丹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诱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犯罪研究,2015(5).
·
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