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认字写字、能结合重点的词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蜜蜂是如何给列宁引路的。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

2、复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组词。

3、开火车读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读词4、蜜蜂给谁引路?——列宁。

(课件出示)二、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一)朗读第一、二段。

师:(出示列宁图)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先来看一、二段。

1、指名朗读1、2段2、讨论:1)你读出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小组交流,教师相机知道理解“附近”、“当地”等词。

2)列宁和养蜂人关系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分辨词语:“常常”和“往常”。

(课件出示练习)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学生回答)3、集体朗读1、2段。

(男女同学各读一段)(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吗?他是怎么找到的?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1、默读这一段2、指名朗读。

3、教师指导分句读第三段。

4、课件出示:默读第3小节,用“”画出表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位置的词语。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5、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自己的话和本组同学说一说。

其他同学送可以试着画出列宁的路线图。

(学生活动,说路线、画路线图。

)6、小组汇报并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

1)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2)学生上台展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并口述。

师:你能根据列宁的路线图再叙述一下吗?7、课件出示路线图,学生口述。

8、思考: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见了什么?他是怎么分析的?)明确: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26引路蜜蜂教学设计(第二 课时)

26引路蜜蜂教学设计(第二 课时)
朗读感悟
合作交流
出示问题,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你知道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是怎么看出来的?
(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你能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吗?
2、自读交流,小组合作,相互讨论。
3、汇报成果。
(1)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很要好。因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从“常常”一词可以看出。(“常常”是时常、经常的意思。)
4、他()平常就很爱运动,所以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
在练习中巩固词语的意思
布置作业
1、完成《能力》。
2、阅读关于列宁的故事。
板书
设计
26、蜜蜂引路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看、发现:许多蜜蜂
列宁仔细观察:采……飞进…
教学
反思
(2)因为列宁想找养蜂人谈谈怎样养蜂,往常派去找的人不在,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只好亲自去找。
师:“往常”是什么意思?(“往常”是过去、平常的意思。)
(3)师:那么列宁当时是怎样来分析养蜂人就住园子里的呢?
注意发现:花丛中的蜜蜂。
仔细观察:蜜蜂——园子——小房子
分析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联系
(因为养蜂人不知道是谁带列宁来的,所以感到十分惊讶。)
(列宁笑着说,是您的向导蜜蜂把我带来的。)(“向导”是指“带路的人”。)
师:列宁凭借细心观察和科学分析,在蜜蜂这个“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养蜂人的。所以孩子们,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
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比单独讲解效果会更好。
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再根据意思读出感情。
指导写字
指导写“蜂。附近。”三个字。教师范写,学生写,教师巡视。
指导书写,重在让学生观察后,正确书写生字。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难点: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认读词语莫斯科附近谈话交谈惊讶引路指引列宁果然采蜜蜂蜜敲门推敲2、人物介绍二、带读(读懂每一句话,以理解段意)。

列宁为什么要让蜜蜂引路呢?(请学生口答)1.答案从课文的哪一段里面找?2.请同学们根据问题来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

理解“往常”的意思。

(过去的时间里)(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呢?(即把第二段意思连起来说说。

)因为列宁想()可是()所以列宁就()。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2)指名读第4自然段。

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

(吃惊)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是谁?。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板书:仔细。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4)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

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_蜜蜂引路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_蜜蜂引路_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

小学语文教学2016.02案例优选ANLIYOUXUAN【教学目标】1.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2.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1.复习生字和词语:蜜蜂、引路、谈天、委派、观察、果然、惊讶、附近、莫斯科。

2.回顾故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人物(列宁、养蜂人)。

二、学习课文,探究感悟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2)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3)“往常”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选词填空:常常往常▲暑假里,林荣()到游泳馆去游泳。

▲她()练习钢琴就很认真,所以在学校的艺术节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丁宁()放学都是奶奶来接的,但最近却()是阿姨来接。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思考: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不在,别人也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列宁最后找到养蜂人了吗?(1)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知道的?“惊讶”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养蜂人的话。

(2)列宁是怎么回答的?理解“向导”。

第四自然段中列宁说的“向导”是指谁?列宁说话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指导朗读列宁的话。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练习读、指名表演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采用变序教学法,在了解事情的起因后,立刻转入事情的结尾,在学生心中制造悬念:列宁是如何找到养蜂人的?从而调动学生研读故事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思考:蜜蜂不会说话,它们是怎么给列宁引路的呢?(1)小组合作学习。

①每个小组都有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这几幅图片,你们能弄明白它们的位置,并在桌子上摆出来吗?②想象说话:列宁在路上是怎么想的呢?(课件出示:当列宁从住处出来后,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心想:__________。

于是,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区别“常常、往常”的意思。

3.培养学习列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通过本组的课文,我们知道本组单元的主题是要准确对待问题,擅长思考。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继续去感受生活中的趣事,请大家翻开课文119页。

二、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在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2、指名归纳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积累语言。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过渡:列宁是一个伟大的人,那么会跟小小的蜜蜂发生什么事呢?请大家默读第一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汇报。

板书: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人物:列宁养蜂人3、师小结:这是我们平常写文章的六要素中的三要素,我们写文章时要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4、列宁和养蜂人的关系怎样?你从哪个词看出来?(常常)你还能够用哪个词来代替?(经常)。

5、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二)讲读第2自然段。

1、过渡:有一天,列宁又想去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麻烦,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列宁遇到了什么麻烦?2、理解“往常”的意思。

(一如既往)3、用“常常、往常”选词填空。

4、师小结并板书:列宁亲自找养蜂人(三)讲读第3自然段。

1、过渡:那么这件事的经过,结果怎样,列宁最后能不能顺利找到养蜂人呢?请大家自由读第 3 自然段,边读边找出列宁在蜜蜂的引领下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板书:小路花丛蜜蜂园子小房子2、出示句子: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很多蜜蜂。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3、列宁要去找养蜂人,那你知道列宁住在哪儿吗?(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长长的小路。

)谁能看着板书把列宁一路上看到的景物连起来说一说?(四人小组交流)5、师小结并板书:(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山下有一条长长的小路,小路旁边有花丛,花丛中有蜜蜂在采蜜,离花丛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小房子。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掌握生字的结构和读音。

1.3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蜜蜂的兴趣。

2.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3通过课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1.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2.教学难点:1.1理解蜜蜂的生活习性。

1.2掌握生字的结构和读音。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2.课文朗读与理解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1.2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1.3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生字词学习1.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1.2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

1.3学生自主练习生字词的书写。

4.蜜蜂生活习性讨论1.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蜜蜂是如何生活的吗?5.课后实践1.1教师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蜜蜂,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1.2学生分享观察成果,教师点评。

1.2学生自由发挥,谈谈自己对蜜蜂的认识。

1.3教师拓展蜜蜂的其他知识,如蜜蜂的用途等。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1.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1.2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实践:1.观察身边的蜜蜂,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

2.拍摄蜜蜂的照片,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蜜蜂的特点和行为背后的科学原理。

例如,教师可以问:“为什么蜜蜂会带回蜜?它们是如何找到家的?”对话示例: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蜜蜂为什么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吗?”T:“对,但还有其他原因吗?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蜜蜂引路 (2) 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 (2) 教学设计
4分钟
2
学生初读读文,以读准字音为主
分节朗读,
随机正音,指导 书写“场”和“哭”;
大约
18分钟
3
研读课文,感悟文本的语言文字
自读自悟, 小作者的三个美 好的愿望。
大约
15分钟
4
小结
3分钟
教学活动详情
教学活动1:激情导入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解决问题
走进《蜜蜂引路》这首儿童诗中,去感受小作者那美好的心愿教学设计方案来自课程26蜜蜂引路
课程标准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5、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教学内容
分析
《蜜蜂引路》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6课的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 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 人。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高尚的同情心、爱心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兴趣。
学情分析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和 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 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 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 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多动脑筋,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 判断,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了解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过程。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准确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2.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等【教学课时】第二课时【设计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读读、想想、做做、画画,亲身经历。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蜜蜂有什么本领吗?(点名回答)2、课件出示字词,点名认读,齐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了解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过程。

1.自学指导:(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试着用简单的一两句话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谁?他做了什么事?(点名回答:列宁利用蜜蜂找到养蜂人。

)【边读边想,学会概括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2.展示交流,当堂检测。

(1)了解起因。

A.列宁住在哪儿?列宁为什么要找养蜂人?(指名读一、二节)B.板书:莫斯科,板画小山。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第二个问题。

)C.比较句子,区别词语的细微不同。

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往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选词填空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及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2)理解体悟。

A.默读第三自然段,把列宁经过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B.同桌讨论完成填空题:花丛在,园子在,小房子在。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准确理解“旁边、附近”的细微区别)C.点一名学生上黑板画出列宁经过的地方。

再请一学生看图介绍列宁行走的路线。

(重点看学生是否读懂课文,有没有真正理解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过程。

)【动手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

同时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D.第三自然段只写了列宁在找养蜂人的途中看的和做的,却没有写他怎样想的,现在我们大家都来想一想,说说列宁当时是怎样想的。

(公开课)26.《蜜蜂引路》教案

(公开课)26.《蜜蜂引路》教案

26.蜜蜂引路(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26.蜜蜂引路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学生学情分析:本课教育孩子们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在教学本课时,我们老师应注意不拔高人文要求。

毕竟我们的教学对象才二年级。

对于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所要传递的精神,也许只能领会其中的一点,我们只要通过学习后懂得那么一点点道理就行。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情境与活动)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领会列宁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特点。

五、设计理念与策略1.朗读体验法——多读,体验列宁的细心观察。

2.画图辅助法——画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线路图。

3.总结归纳法——对能找到养蜂人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

六、教学媒体与资源PPT课件、图画纸七、教学板块与意图【共生式情境教学】【第二课时】置。

(3)思考:“附近”和“旁边”有什么不同。

3.画一画。

画线路图。

思考:列宁还看到了哪些景物?为什么列宁只注意这些景物?朗读:描写列宁动作的语句。

填空: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列宁是怎么想的?理解“果然”的意思。

有“果然”写句子。

总结思考:列宁是一个怎样的人:男女朗读寻找过程。

二、学习第四段1..集体朗读第四段。

景物和位置。

(3)区别“附近”和“旁边”3.画一画。

老师要求小组合作把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线路图画出来。

(老师根据学生的画进行评论和板书。

《蜜蜂引路》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蜜蜂引路》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曾文燕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三、四段,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3、理解“附近、观察、惊讶、向导”等词语的意思。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象、幻灯片、自制图片教学过程:一、听歌引入课题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来听一首歌:“嗡嗡嗡”谁能猜出这首歌唱的是谁?(板书:蜜蜂)对了,小蜜蜂不但爱劳动,它还有一种本领,就是为人们带路(板书:引路)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课文“蜜蜂引路”,请翻开课文。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

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师可提示:(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2)列宁的家在哪里?(3)他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2、引入新课。

3、师示范对话,说说老师用什么语气读养蜂人的话?4、理解“惊讶”,养蜂人为什么会惊讶?5、指导朗读此句。

6、列宁是怎样说的呢?谁来试试?7、理解“向导”,用亲切、风趣的语气笑着说。

8、同桌练习对话,试着带表情、动作去读。

六、总结全文。

1、课题是“蜜蜂引路”,可是蜜蜂真能引路吗?其实蜜蜂采完蜜就回蜂巢只是一种本能,它并不知道列宁利用它带路,所以,在这里“蜜蜂引路”其实是列宁的一种幽默说法。

2、(指板书)列宁通过仔细观察蜜蜂,找到了养蜂人的家(边说边划箭头),所以,他称蜜蜂为“向导”(板书:向导)。

3、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学到了列宁细心观察,爱动脑筋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细致、认真、多动脑筋。

板书设计:10、蜜蜂引路一边走一边看列宁——————蜜蜂————养蜂人仔细观察(向导)。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注重读中理解,朗读感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探究意识。

设计特色:
重点词句,主动发展,积极思考,进行探究性教学。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认读生字,并重点指导书写生字“附、派”。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小结。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
导:列宁想和养蜂人交谈什么事,他为什么这一回要亲自去?找到蜂人了吗?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并说明原因,列宁为什么亲自去找养蜂人?(两个原因)
2、理解“经常、常常”
出示句子:两个带点词意思一样吗?
A、列宁常常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B、经常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小向导的“指引下”找到了养蜂人。

老师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导:列宁找到养蜂人,他们见面后是怎么样的?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看——想。

图上画着谁?他们的表情怎样?会说些什么话?
生回答:
2、课文是怎样写的,我们齐读、、、、、、
生读;养蜂人的话。

导: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生接着读列宁说的话。

重读“向导”“领”并理解
3、同桌对读,分角色读,并口头交际。

(续编故事)
五、归纳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自由读课文
精读课文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谈: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炎”。
敲:左右结构,左边是“高”,右边不要写成“支”。
讶:左右结构,左边是“言”,右边是“牙”。
导:上下结构,上边是“巳”,下边是“寸”。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谈天:聊天,闲谈。
惊讶:感到很奇怪;惊异。
向导:带路的人。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年级语文下册
《蜜蜂引路》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6、蜜蜂引路第2课时总第66课时
学材分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情分析
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心得体会:
课题26、蜜蜂引路第1课时总第65课时
学材分析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
学情分析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课文主要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引路,找到养蜂人的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蜜蜂引路这什事?(第二、三、四自然段)
3.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猜一猜
说一说
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
理解词语的意思。
默读课文
想一想
讨论
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20蜜蜂引路
3.蜜蜂给谁引路?蜜蜂是怎样引路的?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自学生字
1.指名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认清字形。
引:左右结构,左边是“弓”,右边是“1”。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艹”是“其”,右边是“斤”。
派:左右结构,左边是“氵”,右边共6笔。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小黑板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本班实际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yǐnsīpàitánqiāojīngdǎo
引路 莫斯科 派人 谈天 敲门 惊讶 向导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
教学心得体会:
默读课文
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学习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导学策略
教学准备
生词卡片、投影片。
导学流程设计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本班实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猜一猜:有一种昆虫,专门在花丛中采蜜、传授花粉,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它是谁吗?(蜜蜂)
2.揭示课题:“引路”是什么意思?(带路)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20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
教学反思
达标情况分析: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