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身物质的过程,称为同化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称为异化过程。

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在刺激作用下具有能迅速地产生可传布的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以及引起不可兴奋组织产生应激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称为兴奋。

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通过改变自身机能来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通过体液运输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而引起机体某些特殊生理反应的调节过程,称为体液调节。

靶细胞和靶组织:人体在体液调节过程中,被调节的细胞称为靶细胞,被调节的组织称为靶组织。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生物节律:生物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节律。

非自动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非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2、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

4、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7生理负荷:是指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在发挥本身所具有的生物学功能,保持一定生理机能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为克服各种加载的内、外阻力(负荷)所做生理“功”8、糖酵解:指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该过程因与酵母菌生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似故称为糖酵解(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9、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

其保持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水平。

0、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1、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2、肌丝滑行学说的过程: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即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动,结果相邻的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至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3、动作电位与静息电位产生原因:静息电位是K离子由细胞内向细胞外流,造成内负外正,这是基础,当K离子的静移动两等于零时,其电位差值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这就是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由于Na离子在细胞外的浓度比细胞内高的多,所以他一般向内扩散,但他由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控制,安静时关闭,受刺激时,通道激活钠离子内流,造成内正外负,出现电位变化,形成峰电位上升支,最后达到一个平衡点时,钠离子平衡电位。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5.肌小节: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7.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

8.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1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红细胞比容12.血液粘滞性:决定血流阻力的因素之一。

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13.内环境:细胞外液,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4.等渗溶液:正常人在体温37ºC时,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5800mmHg)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15.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16.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常以左心室的每搏量为标准。

17.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18.窦性心动徐缓: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达到40-60次每分钟19.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20.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2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2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2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钟通气量24.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以氧分压(PO2)值为横坐标,相应的血氧饱和度为纵坐标25.肺通气: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26.每分通气量:呼吸深度(潮气量)x呼吸频率(每分钟呼吸次数)27.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X呼吸频率28.有氧氧化: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肌肉活动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9.去极化:去极化时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10.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1.超极化:膜内电位复值较静息电位时加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即极化状态加强1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13.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14.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当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16.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7.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18.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液态镶嵌模型: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易化扩散:是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某些膜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易化扩散有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两种类型.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能量,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释放实现的跨膜物质主动转运过程,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入胞: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等通过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G蛋白: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因此也称7次跨膜受体.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使: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三磷酸肌醇,二酰甘油和Ca2+等.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组成,是细胞兴奋的标志.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保持着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使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超射: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由零电位变为正电位的过程称为超射或反极化.跳跃式传导:有髓神经纤维在轴突外面包有一层具有电绝缘性的髓鞘.两段髓鞘之间为郎飞结.由于结间髓鞘高电阻和低电容,当某一结外产生动作电位时,局部电流将主要在结区之间发生,并使邻近的郎飞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过程在郎飞结处重复,好象动作电位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这种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量子式释放:神经肌接头处ACh的释放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的,称为量子式释放.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分解细胞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终板电位:终板膜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肌接头释放的ACh 与N2型ACh受体结合后,导致与受体在同一分子上的通道开放,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是指细胞在一次兴奋的初期,无论接受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再产生兴奋,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此期,兴奋性降低到零.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会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兴奋-收缩耦联:肌膜的动作电位借Ca2+为中介引起肌丝滑行的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包括:①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向内传导到细胞深处;②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③肌浆网对Ca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及其与肌丝滑行的关系.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称前负荷.前负荷能改变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后负荷:是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等长收缩:肌肉收缩中只有长度发生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只有张力的增加的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三)问答题简述细胞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点.细胞膜以蛋白质和脂质为主,糖类只占极少量.细胞膜的共同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膜脂质以脂质双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膜蛋白主要以球形或α螺旋结构分散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可分为表面蛋白和整合蛋白两大类.表面蛋白主要分布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内表面或外表面,与膜表面结合较疏松.整合蛋白约占膜蛋白的70%~80%,其肽链一次或反复多次穿越脂质双分子层,与脂质很难分离.细胞膜中寡糖和多糖链以共价键的形式与膜蛋白或膜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过程可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则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以及出胞和入胞等.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被转运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是否逆电位或逆化学浓度的转运,以及转运中是否需要细胞参与供给能量.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移动称为单纯扩散,这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过程.机体内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有O2和CO2等.单纯扩散的能量来源于高浓度电化学梯度本身所包含的势能.2,易化扩散体内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较小的物质,借助于膜的某些蛋白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的参与下,细胞依靠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或低电位一侧移向高浓度或高电位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可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其中,进行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离子泵将细胞代谢产生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离子跨膜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不是直接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ATP供能,而是依靠另一物质浓度梯度的势能储备而实现的主动转运,多见于小肠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转运.4,出胞和入胞出胞是指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从细胞排出的过程,也称胞吐.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就是出胞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如红细胞碎片,侵入体内的细菌,病毒,异物等进入细胞的过程称为入胞,也称胞吞.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固体物,则称吞噬;如果进入细胞的物质为液态,则称吞饮或胞饮.受体介导式入胞是最主要的入胞形式.这是一种与细胞膜表面受体有关的入胞.简述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的相同点是:扩散的动力都来自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由于物质移动的能量来自高浓度溶液本身所含的势能储备,因而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也称为被动转运.两者之间的不同点是:①单纯扩散所转运的物质是脂溶性的,易化扩散的物质是非脂溶性的;②单纯扩散率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当物质浓度很低时才保持这种关系,浓度增大时则表现出饱和现象,通道易化扩散的能力还决定于通道的关闭和开放,对离子转运的特异性不如载体严格;③单纯扩散是一种单纯的物理过程,易化扩散分别需要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协助.简述Na-K泵的本质,作用及生理意义.在膜的主动转运过程中对细胞生存和活动最重要的是进行Na+,K+主动转运的Na+-K+泵.Na+-K+泵即Na+泵,因其具有ATP酶活性,也称Na+-K+依赖式ATP酶.Na+泵ATP酶分解产生的能量,用于将胞内的Na+移至胞外和将胞外的K+泵入胞内的逆浓度梯度转运,故其主要作用是"驱钠摄钾".当细胞内Na+浓度升高或细胞外K+浓度升高时,都可激活钠泵.一般,每消耗1分子ATP,可泵出3个Na+,摄入2个K+,故钠泵是一种生电性泵.据估计,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大约将代谢所获能量的20%~30%用于钠泵的转运活动.钠泵的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①由钠泵造成的细胞内高K+,是细胞进行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②钠泵的活动能将细胞内Na+和与之相伴的水泵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渗透压和形态.③钠泵活动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建立一种势能储备和保持细胞内外Na+,K+不均匀分布.这样,膜上的离子通道一旦开放,Na+或K+便可迅速地顺浓度差进行跨膜扩散,这也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具有兴奋性和产生兴奋的基础;同时,钠泵活动建立的Na+浓度势能储备也是一些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进行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试述细胞膜受体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细胞膜受体是将细胞外信号导入细胞内的重要枢纽,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不同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由不同的膜受体介导.外界的刺激多种多样,可以引发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但其间的信号转导过程却都是通过少数几种类似的途径或方式实现的.1,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目前已确定体内至少存在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三种类型的通道样结构.在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系统中,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组成部分.例如终板膜上与乙酰胆碱(ACh)特异性结合的N型ACh受体,是将运动神经的兴奋传给肌细胞的关键受体.受体和通道在同一个分子上.当两个ACh分子与受体分子上的α亚单位结合后,受体-离子通道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致使通道开放,Na+,K+都能通过,产生终板电位.在神经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Na+,K+,Ca2+的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控制这类通道开放和关闭的因素是通道所在膜两侧跨膜电位的改变.另外,许多细胞如耳蜗毛细胞膜上感受外来机械信号可能使膜的局部变形或牵引直接刺激附近膜中的机械门控通道,进而完成细胞内的信号转导.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是最大的细胞表面受体家族.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其介导完成的.通过G 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受体分子具有酶的活性,即受体与酶是同一蛋白分子,称为酪氨酸激酶受体;另一类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但当它被配体激活时立即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使之激活,称为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试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信号分子-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后,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的过程.通过G蛋白耦联受体完成跨膜信号转导需要有膜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蛋白激酶等一系列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中的信号分子参与.大约有100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信息分子调节靶细胞功能是通过它介导的.1,G蛋白耦联受体(7次跨膜受体) 与G蛋白耦联受体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尽管千差万别,但G蛋白耦联受体在分子结构上属于同一个受体超家族,都是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其中含有7次跨膜疏水区域.当细胞外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可以触发受体蛋白的构象改变,受体再进一步调节G蛋白的活性,将细胞外的信号传递到细胞内.2,G蛋白G蛋白是可与鸟苷酸结合的蛋白的总称.G蛋白连接着膜受体和细胞内的效应器蛋白(酶或离子通道).G蛋白有两类,包括单体G蛋白和异源三聚体G蛋白,其共同特征是:①由α,β,γ三个不同的亚单位组成;②具有结合GTP或GDP的能力,并有GTP酶(GTPase)的活性,能将结合的GTP分解形成GDP;③G蛋白构象的改变可激活效应器蛋白,使之活化,从而实现细胞内,外信号的传递.3,G蛋白效应器G蛋白效应器包括催化生成第二信使的效应器酶和离子通道.G蛋白效应器酶主要有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磷脂酶C(PLC),依赖cGMP的磷酸二酯酶(PDE)和磷脂酶A2等.4,第二信使如将与细胞膜结合的细胞外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则第二信使是指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目前,已知的第二信使物质主要有环一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一磷酸鸟苷(cGMP)和Ca2+等.5,蛋白激酶这些第二信使既可直接作用于效应蛋白,也可活化相应的蛋白激酶,后者包括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PKA),依赖于Ca2+的蛋白激酶(或称蛋白激酶C,PKC)等.这些蛋白激酶的激活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使信号得到逐渐放大,产生各种生物学作用.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G蛋白耦联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系统中的配体-受体复合物与靶蛋白(酶或离子通道)的作用通过与G蛋白的耦联,导致细胞内信使分子浓度或膜对离子通透性的改变,从而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胞内影响细胞的行为.根据第二信使及其以后作用途径的不同,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有:①cAMP-PKA途径腺苷酸环化酶位于细胞膜上的G蛋白效应器蛋白,可环化胞浆中的ATP生成cAMP,cAMP可进一步激活PKA,PKA再使某些底物蛋白发生磷酸化.这些底物蛋白通常也是基因表达的调节因子,表达的蛋白质可使细胞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cAMP也可通过调节离子通道来实现第二信使的作用.②IP3-Ca2+途径许多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激活另一种G蛋白Gq,Gq能激活膜上的磷脂酶C,催化细胞膜上的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分解为DG和IP3两种第二信使.IP3受体激活后可导致细胞内Ca2+库中的Ca2+释放到胞浆中去.Ca2+作为第二信使,Ca2+既可以直接作用于底物蛋白发挥调节作用,也可以和胞浆中的钙调蛋白(CaM)结合后发挥作用.③DG-PKC途径细胞的PLC水解PIP2生成的另一个产物是DG.DG是脂溶性的,存在于膜的内表面,可活化蛋白激酶C.PKC有多种亚型,广泛分布于不同的组织中,激活后可使底物蛋白磷酸化,产生多种生物效应.④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G蛋白也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第二信使调控离子通道的活动实现信号转导.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未受到刺激而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表现为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大都在-10~-100mV之间.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的.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进行选择性跨膜移动,可能是细胞膜保持膜内较膜外为负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7~14倍,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20~40倍.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其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是跨膜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Ek).此即静息电位.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除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及膜对K+有较高通透性外,Na+-K+泵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总之,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或锋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兴奋标志.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个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个迅速的,可逆的,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不同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动作电位形态不尽相同.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个部分组成的.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动作电位由去极相(上升支)和复极相(下降支)组成.后电位指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前经历的一段较长的微弱电位变化的时期.后电位由后去极化或称负后电位以及后超极化或称正后电位组成.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通透性发生变化形成的.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很大.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首先激活膜上的Na+通道,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大量的Na+通道被激活开放,Na+大量通过易化扩散跨膜进入细胞内.随着Na+内流增加,膜进一步去极化,而去极化本身又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如此反复形成Na+再生性循环,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既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何谓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只要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就相同,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而刺激引起的去极化达不到阈电位时,则不能形成Na+内流和去极化的正反馈,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一特性称为动作电位"全或无"特性.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及其传导过程表现为"全或无",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在单一可兴奋细胞,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则其幅度即达最大值,不因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引起同一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相等.②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有所衰减,即呈不衰减传导.试述阈刺激,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在产生兴奋的有效刺激三因素中,固定了强度-时间变化率和刺激的持续时间不变,达到阈强度引起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称为阈刺激.当刺激强度增加达到阈强度后,由于刺激引起的去极化明显,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数量增加,形成Na+内流与去极化的正反馈,使膜去极化迅速发展形成动作电位上升支,从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看,阈电位是使去极化突然转变为锋电位的最小膜电位水平.也即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一般可兴奋细胞的阈电位大约比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可见,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在于能否使静息电位减小到阈电位水平,而与导致这种膜电位减小的手段或刺激方式无关.即膜电位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此时的去极化不再依赖于刺激强度,膜电位的变化成为一种自动的过程并直至动作电位结束.阈下刺激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除极化反应,称局部电位或局部兴奋.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相比,其基本特点如下:①不是"全或无"的,而是有等级性和衰减性的,局部电位去极化幅度随着阈下刺激强度的大小而增减,呈等级性;②电紧张扩布.局部电位仅限于刺激部位,不能在膜上远距离扩布,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这种去极化电位迅速衰减和消失;③可以总和,互相叠加.先后多个或细胞膜相邻多处的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电位可以叠加,产生时间总和,空间总和.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关键术语有氧工作能力:是指能反映本人的有氧供能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最大吸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运动后过过理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下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乳酸阈:在有氧供能的递增负葆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与安静时的值接近,可是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还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第14章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称为赛前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靛步提高的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久,一些不良反应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稳定,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运动负荷阈:指体育课或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到高限的范围训练效果: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使机体结构与机能发生一系列良好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这一良好的适应性变化称为训练效果第十五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运动性力竭:是指运动性疲劳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机体衰损的表现自由基:是指外层电子轨道含有未配对的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健身锻炼、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及结束后,生理功能逐渐恢复与提高的过程超量恢复: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公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积极性休息:是指用转换活动的方式消除疲劳的运动手段第十二章肌肉力量肌肉力量:机体依靠肌肉收缩克服和对抗阻力来完成运动的能力称为肌肉力量,通常按照其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区分为最大肌肉力量、快速肌肉力量和力量耐力三种基本形式最大肌肉力量:通常是指肌肉进行最大随意收缩时表现出来的克服极限负荷阻力的能力快速肌肉力量: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常见表现形式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亚最大阻力的能力绝对力量:是指机体克服和对抗阻力时表现出来的最大肌肉力量,通常以肌肉收缩克服和对对抗的最大阻力来表示相对力量:是指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等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肌肉肥大:主要由肌纤维增粗、肌肉横断面积增加和结蒂组织增多等引起的肌肉体积增大现象超负荷原则:是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超大型负荷不是指超过本人的最大负荷能力,而是指力量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的负荷,其中包括负荷强度、负荷量和力量训练频率中枢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动员肌纤维参加收缩的能力第八章酸咸平衡与肾脏排泄酸碱平衡: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含量及比例,维持体液PH恒定,称为酸碱平衡缓冲体系与缓冲作用:由弱酸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本系具有缓冲酸、碱、保持PH的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碱储: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力,故反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碱贮备,简称碱储酸碱平衡紊乱:体内酸性、碱性物质过多或不中,从而产生酸中毒或碱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为酸碱平衡紊乱。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常考的57个名词解释1. 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第一信使生物体内结合并激活受体的细胞外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淋巴因子、生长因子和化学诱导剂等物质,通常统称为第一信使。

3. 第二信使指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刺激脑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放大后传递给效应器产生效应,是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必不可少的中介物。

4.应激反应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的急剧增高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将这种非特异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5. 体液免疫以B细胞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

体液免疫的应答反应过程包括感应、增殖和分化、效应三个阶段。

6.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比例称为血细胞比容。

7. 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暂时性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8.碱储备由于血浆中的NaHCO3 是缓冲固定酸的主要物质,习惯上将血浆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100ml 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所有运动鞋服,年底特价下单请加V:tiyu0069.肺容积肺内气体的容积总量称为肺容积,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

10.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功能余气量等于余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

12. 解剖无效腔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体中,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前呼吸道内的气体是不能进行交换的,这一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13.氧储备在正常情况下,02 除了维持机体代谢消耗外,还有一小部分储存在体内待用。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

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2.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神经、肌肉、和某些腺体等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为兴奋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4.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二、简答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答:①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②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③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2.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3.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的收缩称之为等长收缩4.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之为离心收缩5.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6.运动单位:一个á-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二、简答1.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答:(1)形态特征 :○1快肌纤维直径较慢肌纤维大○2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3慢肌纤维含较多血红蛋白,因而导致慢肌纤维通常呈红色○4慢肌纤维含较多线粒体,且线粒体体积较大○5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配,运动神经纤维较细,传导速度慢(2)生理学特征: ○1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2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纤维○3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较快肌纤维强(3)生物化学特征:○1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2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2.简述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机能:是指人体整体及其各组成系统、器官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现象3、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这是一切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结。

4、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在受刺激时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5、阈刺激:刺激有强弱或大小的差别,凡能引起某种组织产生兴奋的最弱(最小)刺激强度成为阈刺激。

6、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7、适应性:机体长期处在某种环境变化时,会发生不断调整自身各部分间的关系,及相应的机能变化,使自身和环境间经常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8.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9.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10.主动转运: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某些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过程。

11.基强度: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延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者最基本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12.时值:两倍于基强度的刺激,刚刚能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

13.静息电位:在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14.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发生一次短暂而可逆的变化。

15. “全或无”现象:“全或无”现象:无论使用任何种性质的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它们在同一细胞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波形何变化过程是一样的,并在刺激强度超过阈值时,即使刺激强度再增加,动作电位幅度不变,这种现象称为“全或无”现象。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与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与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与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就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就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与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与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第2 / 6页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与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23身体素质:就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与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与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与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与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与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与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与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就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第3 / 6页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与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与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就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与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第4 / 6页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与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34.在脑干中轴部位内许多形状和大小各异的神经元组成的脑区,其间穿行 着各类行向不同的神经纤维呈网状,因此解剖学上称这一部位为脑干网状结构。
19.比肌力 20.肌电图
1阈值:在固定剌激作用时和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条件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 必须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2.强度一时间曲线:在固定刺激强度一时间变化率情况下,将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各个不同由 阔强度和与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记在直角坐标系上,所得到的一条类似于X 曲线的曲线,为强度一时间曲线。
11在昕觉系统的各级中枢中,特征频率不同的神经元在解剖上是按一定顺 序排列的,每一个特定部位感受一种频率的声音,这种定位方式被称为音频区域 定位。
12.通过基底膜不同部位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空间构型传递声音信息称为单 位编码。
13.在任何动物的体表或组织内部,存在着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 所形成的剌激结构和装置,称为感受器。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元氧分解生成乳酸过程中(又称 酵解) ,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粒体内)彻底氧化 成H20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8.呼吸商: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的CO2量'与摄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7.化学性突触传递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的化学物质来完成的,这些化学物质 通常被称为神经递质。
8.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或重力不平衡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也可称之 为前庭觉。
9.根据声音的频率,昕神经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传递声音频率信息,称为频 率编码。 而 产生生物效应的大分子被称为受体。
17.肌肉的收缩能力:是指肌肉收缩时本身的机能状态,它是影响肌肉收缩的 内部条件。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1、能量统一体: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运动项目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的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称为能量统一体2、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3、阈强度:是指在一定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4、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5、动作电位:在有效刺激下,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出现迅速可逆性的波动,这种可逆性迅速变化的膜电位称之动作电位6、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特征的肌细胞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7、强制收缩:若增加刺激频率,是每次刺激的间隔短于单收缩所持续的时间,肌肉收缩出现融个现象,即肌肉不能完全舒张,成为强直收缩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肌肉长度缩短9、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10、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加阻力,肌肉积极收缩但被不变11、肌电图:是指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图形12、静息电位: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13、不完全强直:增加刺激频率时,肌肉未完全舒张就产生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出现部分融合,称为不完全强直14、完全强直:如果继续增加频率,使肌肉在前一次收缩期末之前就开始第二次收缩,肌肉收缩反应出现完全的融合,称为完全强直1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16、运动单位:一个运动单位与它所支配的那些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17、脊髓反射:人们把那些潜伏期短、活动形式固定、只需外周传入和脊髓参与的反射活动成为脊髓反射18、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的调整不同部位的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总称为姿势反射19、前庭反应: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住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07年1.强度—时间曲线2.肌电图3.血氧饱和度4.有氧氧化系统5.反应速度08年1.离心收缩2.运动单位募集3.最大通气量4.血液氧容量5.第一心音6.外周阻力09年1.等长收缩2.肌纤维选择性肥大3.肺泡通气量4.血氧饱和度5.运动性疲劳6.每分心输出量7.氧亏8.基础代谢率9.前庭反射10.稳定状态10年1.身体素质增长的顺序性2.保护性抑制学说3.离心练习4.水下称重法5.减压反射6.“静脉泵”或“肌肉泵”7.第二心音8.心肌“全或无”9.血红蛋白氧容量10.应急反应11年1、热服习2、运动性疲劳3、最大氧亏积累4、假稳定状态5、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6、超等长练习7、最大心率贮备百分比8、心跳徐缓9、脉压10、氧通气当量12年1.位觉2.应激3.射血分数4.静脉泵5.心脏离心性肥大6.心搏徐缓7.力量耐力8.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9.最大氧亏积累10.中枢疲劳13年1.氧通气当量2.心肌细胞的自律性3.心率阶梯现像4.力量训练的交叉转移现象5.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6.肌肉生理横断面7.假稳定状态8.闪光融合频率9.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10.骨龄14年1.外周化学感受器2.窦性心律3.每博输出量4.心脏离心性肥大5.力量的“交叉转移现象”6.最大摄氧量利用率7.低氧训练8.向心性肥胖9.最大摄氧量间接测定法10.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时间:2007-06-15 00:00:00 | 作者:佚名| 浏览[ 507 ]名词解释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

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

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

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

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

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

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

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

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

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

22、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

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

;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

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

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

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

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

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

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

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

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

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

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

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

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

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

39、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15—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

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

正常人安静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

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0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

如舒张压低于50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则认为是低血压。

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

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

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

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到50次/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

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腹式呼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

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

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简称。

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

52、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1500-2200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900-1200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3500-4000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

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毫升。

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

55、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毫升,称为血液的氧容量;每100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为氧饱和度。

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

57、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1300-2300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240-500毫升。

58、每100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59、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

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需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