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3课时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育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联系的广泛性、客观性含义;(2)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3)系统的含义与特色2、理解目标(1)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多样性;(2)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想方式;3、运用目标(1)唯物辩证法是对于世界广泛联系的科学。
(2)运用有关原理,联合生活实例,解析生计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b5E2RGbCAP(3)列举生活实例,依照有关原理,组织学生议论如何才能兼顾全局,选择最正确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育和锻炼综合性思想,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p1EanqFDPw二、能力目标1、经过学习,侧重培育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解析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析、办理和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DXDiTa9E3d2、使学生初步拥有从盘根错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实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看法看问题的能力。
RTCrpUDGiT3、使学生初步拥有坚持和掌握整体和部辩解证关系的能力、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办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差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想方式认识事物和办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5PCzVD7HxA 三、德育目标1、建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坚持用联系的看法看问题,自觉保护人类生计的环境,确信全部以时间、地址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掌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停获得成功的要点。
jLBHrnAILg2、建立整体意识,培育全局看法,正确办理好个人与集体或别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xHAQX74J0X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兼顾考虑,优化组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三个方面的分析,阐释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它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全过程,又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为以后学习发展观、矛盾观打下基础,在整本教材中,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第一组:
归纳:联系的普遍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说出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因而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
第二组:
归纳:联系的客观性和方法论要求
举例:生活中违背联系客观性的事例
辨析: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组:
归纳:联系的多样性和方法论要求
【教学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要从理论上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并不难,难在实际运用中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教学流程】
第一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开场白: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材料分析: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4、牵一发而动全身
5、木桶理论:一个木桶由许多木板组成,木桶的容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学习指导(一)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系统的含义、特征;理解和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树立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的意识,培养和锻炼综合的思维能力,最终使自己逐步树立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学法指导1.运用辩证的、全面的分析方法,去认识整体与部分的相互关系,克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片面的认识缺陷。
既看到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要看到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既看到整体在地位和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又不忽视部分的地位和作用。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首先,运用所学的关于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道理,剖析生活中的实例,如搞好班级的各项工作,就需要搞好班级中卫生值日的安排、运动会上各个项目的组织和运动员的调配等,从而在知识的应用中真正体会到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需要立足于全局,同时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
其次,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中选取恰当的实例,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知识点拨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本课第一框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了解了世界的联系图景。
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了解和说明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
改造世界,就必须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和处理问题,所以,树立联系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我们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首先,二者是相互区别的。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思维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它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其次,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内容;3.理解联系观在实践中的应用;4.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基本内容;2.联系观的实践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演示;2.小组讨论;3.课堂练习。
四、教学内容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回顾在上一课中,我们讲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以辩证法为核心,与唯心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包括辩证思维方法、阶级斗争观、实践性和历史观。
2.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1 联系观的概念联系观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联系观认为事物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联系作用,事物才能得以存在、发展和变化。
2.2 联系观的基本要点联系观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点:•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的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辩证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发展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
3. 联系观的实践应用3.1 实践是联系的来源联系观认为实践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过程,是反映和实践的辩证过程。
3.2 实践是联系的展示通过实践,事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展示。
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而得以暴露和表现出来。
实践活动是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手段,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3.3 实践是联系的实现实践活动的进行,实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
实践是连接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实践,人们能够将对事物之间联系的认识应用到实际行动中,从而实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4.1 开展辩证思维训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江苏省南通市《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教学案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戴南高级中学高三政治备课组【单元线索】本单元讲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唯物的辩证法,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状态怎么样: 第一,世界是辩证的。
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 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
第二,世界是唯物辩证的。
即世界的联系、发展、矛盾是客观的,既不是“绝对精神”赐 予的,也不是主观臆造的。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如下: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和 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 意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第7课内 容 目 标 观察社会现象和 自然现象,领会世界 是普遍联系的,学会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解析事物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尝试用 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 工作。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 学 建 议 ◆列举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实例, 如生物链的存在,病毒的出现与人口 密度、生活习惯、环境之间的关系, 说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策划一个项目,如学习中的课程组 合、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用系统 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制定实施方案, 并 说明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 道理.学 习 要 求 了解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 征。
理解 联系的含义。
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 导意义。
运用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了解 系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运用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考点整合 考点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 之间以及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P54 (1)含义: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的 、 、 。
(2)原理内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 中,孤立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3)方法论要求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1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为了缓解泉州中心市区交通拥堵问题,3月19日我们首次试行“朝五晚九”工作制,正如大家所希望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这种制度的出台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思考,也需要“对应”措施的出台才能真正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视频显示该制度出台后百姓的反响)一个制度的出台不仅仅是其本身的问题,还可能引起非常多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本框题所要探讨的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生探究活动教师指导活动设置意图探究活动1: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蜈蚣是种小动物,它那发达的毒腺足以使比它大得多的毒蛇毙命,一般的毒蛇对它无可奈何。
青蛙在毒蛇面前是弱小者,但它可以以蜈蚣为美食,蜈蚣不怕凶狠的毒蛇却怕青蛙。
有趣的是,捕蛇者经常发现三个冤家对头共处一室却相安无事。
毒蛇、青蛙、蜈蚣是不会有谋略的,可是经过了世代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他们不仅形成了捕食弱者的本领,也形成了利用自己克星的天敌保护自己的本领。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指导(一)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法指导1.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次,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运用心灵反思法,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某一项成功的创意,反思当时的过程以及促成成功的各种因素,体验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
由此得出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4.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联系,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高认识、运用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自觉性。
二、知识点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在唯物辩证法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
不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就无法理解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要准确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个基本命题,必须掌握好以下知识。
(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特别是联系观的重要性;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方法;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联系观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哲学问题,如“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原因”等,激发学生的思考;2. 学生回答导入问题,引出唯物辩证法的概念。
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2. 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三、联系观的应用方法和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例,如“如何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3. 学生代表组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联系观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2.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联系观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联系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2.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寻找更多联系观的应用案例,并进行分析和讨论;2. 学生可以组织辩论赛,探讨联系观在社会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思维深度。
教学资源:1. PPT和多媒体设备;2. 相关案例分析材料。
生活与哲学《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教学案例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识准备:整体与部分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方法论要求,即系统与要素的原理以及方法论要求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例题示范:在战火中涅槃的考文垂市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向德国空军发出了对英国城市考文垂市实施大规模轰炸的作战命令,代号叫“月光奏鸣曲”。
就在德国空军接到作战指示的同时,英国的超级密码机也破译了德军要空袭考文垂市大教堂及工业区,以及空袭时间用的战术、飞行航线的情报。
丘吉尔得到这一情报后,立即召集有关人员讨论对策,在权衡利弊得失后,决定不对考文垂市发出预告,甚至包括老弱病残人员,也不做事先撤离疏散的工作。
丘吉尔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保住超级密码机。
因为,如果英国政府马上对考文垂市采取特殊的防御措施,希特勒就会怀疑其密码可能已被破译,这样,德军不仅会改变行动计划,而且还会更新密码系统。
1940年11月14日晚7时05分,考文垂市遭到了德军长达10小时的狂轰滥炸。
然而,英国拥有破译德国密码的超级密码机的秘密保住了。
此后,超级密码机在破译德军情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英军在英伦三岛保卫战中,抵御了德军的强大攻势,还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点评:(看我的——)整体和部分(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应该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不尽一致,甚至出现矛盾的时候,必须做到局部服从全局,甚至不惜牺牲局部利益来保证全局利益。
模拟练习:只贷一美元的犹太富豪一位犹太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只填了一美元的贷款凭证,贷款部的经理看着穿着豪华的顾客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犹太人从皮箱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国债、债券等放在经理的办公桌上问:“这些做担保可以吗?”经理清点了一下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是的,我只需要1美元。
”犹太人说着办理完手续,准备离去。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标题: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联系观的内涵。
2. 掌握联系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联系观的兴趣。
2. 提问:你认为什么是联系观?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1.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联系观的内涵。
2. 解释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作用,强调联系观是辩证思维的核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联系观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矛盾中的重要性。
案例分析:1. 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方面联系,找出问题的根本矛盾。
3. 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讨论与总结:1. 分组讨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2. 总结联系观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联系观的核心要点。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联系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拓展活动: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一个问题,并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2.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更多关于联系观的应用实例。
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展示,分享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联系观的经验和成果。
教案评价:1. 通过引入生动的实例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通过讨论和总结,巩固学生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
3. 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注意事项:1. 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案内容和难度。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1课时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单元设计从知识目标来看,本单元是在上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以怎样的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这些问题依然没有跳出“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
如果说第二单元是从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那么,本单元则侧重于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用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壮丽画面。
这一内容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说,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因此,本单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单元的续篇。
从能力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本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用唯物辩证的基本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之,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全书的终结和归宿,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方法论准备。
附:单元知识结构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整体设计教材分析在本课中,第一课时分析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和多样的。
第二课时讲解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方式,是我们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前提和基础。
这两课时的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遵循一个严密的逻辑顺序。
高中思想政治《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复习一一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树立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理解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掌握并运用系统优化方法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阐释联系三个特征,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教学难点:联系的客观性、整体与部分和系统优化方法理解 < 【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联系观的知识点进行系行检查、强调,夯知识梳理(四)易错易混点统复习实基础知识1、任何事物之间都是自主思考、阐让学生对通过相互联系的。
2、联系是普述观点、说明理由易错易混点的思遍的、客观的,因而是无条件的。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4、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5、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创造出事物的联系。
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考解析,进一步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情感升华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同学展示述。
重点在于引领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本节课我们主要复习齐读幸福和美好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未来不会自己出学习了联系观,我们要现,成功属于勇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毅而笃行的人”来题,把今天的学习、生活共勉状态与高考目标、人生梦引领学生自觉地把联系的观点运用的生活中去学会学哲学,用哲学。
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因为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掌握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能够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3.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4.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回顾1.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辩证思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联系性等。
步骤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概念和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2.讲解联系观的概念和内涵,包括联系观的本质、用户认识事物的关联等。
步骤三: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介绍联系观的基本原理,包括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特殊性、由量到质、对立统一规律等;2.解释联系观的基本方法,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区别、运用对立统一法分析问题的方法等。
步骤四:运用联系观分析问题的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案例,要求学生运用联系观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分析结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思维。
四、教学资源1.教材:教科书《唯物辩证法导论》第七章;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向学生提供一些问题,要求运用联系观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2.课后作业:布置一篇文章,要求运用联系观分析自己身边的一个问题,并形成个人观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包括概念、内涵、原理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优秀教学案例高二政治优秀教学案例议题式教学卡(人教版必修4)
一、案例背景
“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高二政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尤其是联系观的核心概念和应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联系观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展示我国科技成就的发展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联系观的实际运用。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为后续的小组讨论做好铺垫。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联系观的核心概念,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从而深化对联系观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1.通过讲解联系观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联系观的内涵和特征。
2.举例说明联系观的普遍性,如自然界、社会领域和人类思维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联系。
3.引导学生认识联系观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讲解联系观的多样性,包括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等。
2.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科技成就背后的联系观原理,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和分析中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联系观的应用。
1.通过问题驱动、讨论交流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三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考试说明。
1.了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理解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考生必背(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 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二)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客观性及要求(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之所以是客观的,从根本上讲是因为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具体说来,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3、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
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三)联系的多样性4、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5、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中教案
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中教案政治必修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高中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从自然界内部到人类社会内部、人类思维内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都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整个世界是一幅由多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呢?
【回答】联系是普遍的、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建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人际关系,营造团结、互助、礼让的良好氛围。
【回答】我们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体现着自身的涵养,将来还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必须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时刻用师范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
【回答】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作为学生,我们在校时的努力怎样,直接影响将来的就业,我们的素质如何也直接影响国家的教育质量。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珍惜各种有利条件,自觉抵制不利因素,一步一个脚印,勤勤奋奋学习各门知识,苦练各项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才能胜任将来的教学工作。
【本课归纳】新课已经讲完了,请大家合上书本,梳理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学习了
学习了一个定义:联系
理解了三个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讨论了三个问题:
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有没有必然联系?
2、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
3、学习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十八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案
清泉州阳光实验学校第十八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络观教案新必修4授课班级:高二〔4〕〔6〕班科目:思想政治④生活与哲学课题: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络观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识记:(1)联络的含义(2)联络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局部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根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理解:(1)联络的普遍性、客观性(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3)整体与局部、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1)运用联络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络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2、才能目的:(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根本观点的才能(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才能,培养同学们用联络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络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二、【教学重点、难点】:1、世界是普遍联络的;2、学会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3、整体与局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三、【整体感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理解联络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络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络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络的三特征,深化领会联络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络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详细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络着。
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络之网上的局部或者者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络的有机整体。
联络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络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络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世界是普遍联络的〔一〕、联络的普遍性1、联络的含义所谓联络,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知识准备:
(一)联系的含义、(二)联系的特点1、普遍性2、客观性3、多样性4、条件性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
例题示范:
泰姬陵的保护神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自己的爱妃泰姬建造的,它矗立在印度朱目拿河南岸广阔的阿格拉平原上。
泰姬美丽非凡,在一次远行中,随沙贾汗远征,因奔波劳顿难产而死。
沙贾汗出征归来,为她建造了漂亮的寝陵,以寄托哀思。
这座寝陵中间是圆形大理石墓室,两旁是风格优美的清真寺,寺中有黄金圆柱,白银大门,园内栽有奇花异草,典雅端庄,被人们称为印度的明珠。
随着印度工业化的发展,泰姬陵受到了酸雨的袭击,白色的大理石泛起了黄色,光洁的墓室生出了小孔,银制大门一片乌黑,草木也渐渐调零,失去了迷人的光彩。
印度政府决心采取措施保护这颗明珠,几位生态学家提出,桑树不怕酸雨,而且还吸收二氧化硫,是一种抗污染的树种,有较强的清除污染的能力,建议在泰姬陵周围栽种桑树,印度政府采纳了这个方案,因为栽种桑树最方便最节约也最美丽。
化工厂方向吹来的污染空气,被桑树挡在外面,经过层层过滤,进入陵区的空气已经大大
地被净化了。
泰姬陵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点评:(看我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联系,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使事情趋向成功。
模拟练习:
“喝酒”荣获诺贝尔奖
探测高能粒子运行轨迹的仪器——“气泡室”的发明原理,是发明者——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尔在喝啤酒时,看到酒杯中一串串上升的气泡,猛然想到自己一直在研究的课题——怎样探测高能粒子的飞行轨迹。
于是,他用啤酒代替高能粒子穿越的介质,顺手拿起几粒碎小鸡骨头代替高能粒子,等到酒杯中的气泡冒完后,将其丢入杯中啤酒里,随着碎骨的沉落,周围不断冒出气泡,用气泡显示了碎骨粒下降过程的轨迹。
他立即回到实验室,经过不断实验,当带电粒子穿越液态氢时,其所经过的路线同样出现了一串气泡,终于以这种方法清晰地呈现出高能粒子飞行的轨迹。
格拉塞尔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点评:
智慧分享:
请同学们也讲一个关于“联系”的趣味案例,供大家分享(先
在小组内交流,后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
案例:(看我的——)
专家点评:(1、案例是否符合要求,2、案例是否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3、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典型性,4、案例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
我是专家,我的点评如下:
本课心得:
1、知识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联系的含义以及特点?)
2、生活方面:(友情提示:同学们是否认识到科学研究与生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