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3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22
23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1.练习快速默读法,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培养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1.快速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课文叙事有详有略,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3.学习我国登山队员的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基本过程一、导入(多媒体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最后定格珠峰峰顶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你们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一年我国运动员把奥运火炬传递到珠峰峰顶的情景!那一刻,你们一定非常激动,一定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其实,早在1960年5月25日凌晨,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就完成了从珠峰北坡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登上地球之巅》,随作者一道去了解那激动人心的往事,感受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二、交换资料学生交换收集的资料,简介珠穆朗玛峰,简介中国登山队员征服珠峰的活动。
三、自由朗读,积累词语学生自由朗读,疏通字句,标明段序。
教师用多媒体提示学生需要积累的字词:四、快速默读,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完成下列题目:(多媒体显示)1.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过程划分成几个阶段,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3.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4.表现了登山队员们怎样的精神品质?学生独学,后讨论,交流,明确:1.(参考)(1)登山队出发。
(2)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3)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2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布置预习1、了解珠穆朗玛峰的有关知识,搜集与课文有关特别是刘连满后来情况的资料。
2、熟读课文,能概括内容。
3、掌握字词(课后、文中)4、圈点好词句。
教学目标1、提高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叙事要注意详略,选材要有典型性。
3、体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4、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提高复述的能力,感悟登山勇士的优秀品质和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环境的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出示喜玛拉雅山和珠峰的相关图片。
珠穆朗玛峰的神奇、美丽是人类的向往,尤其是那些无畏的探险家,无数次的激情攀越,更令我们佩服,不过最终夺取这份殊荣的是我们国家的登山队员们,中国人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登上地球之巅》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1、解决字词问题(1)课后生字词一人领读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勇往直前(2)文中生字词峰巅滞留缭绕窒息匍匐迸散斩钉截铁2、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能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吗?生: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然后讲述这是一个怎样激动人心的过程。
明确复述重点:(1)5月24日9时30分,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出发。
(2)岩壁陡滑,第二台阶挡住了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用了五个多小时。
(3)天渐黑,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人冲顶。
(4)刘连满将救命的氧气留给他人,写下遗言信。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优秀4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篇一这是一篇通讯。
关键词是“探险”。
全文有三千多字,是训练学生概述课文内容的好材料,而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阅读也不得不这样做(缺乏充分的预习)。
如何寻找契合初一学生特点的切入口来进行长文短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基于以上考虑,本堂课主要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为:1、快速默读,概述课文内容;2、课文为什么浓笔重彩描写刘连满?3、探讨探险的意义。
[教学程序]一、导入·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读题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
2、板书课题——释“巅”。
3、怎么读——节奏、重音、语气——生读。
4、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8.一三米]二、快速默读,概述文章内容1、不看材料在题目前加上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中国登山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于1960年5月25日凌晨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2、快速默读课文,说说“登上”背后的故事,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五分钟准备)先同桌互述,再相互交流,推选代表复述(男女各一名,视情况)。
[可能的过渡]——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连满,作者花了许多笔墨集中描写他。
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有(6)(7)(11)(14)(壹五)(16)。
三、关于刘连满的对话1、男女生读相关文字,作者的哪些语言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讨论]A、对比式写法;B、内心独白;C、其他。
2、刘连满最后并没有登上珠峰,作者为什么花大笔墨写他?(作者是不是有点不知轻重?)学生的回答可能有:(1)他遇到的困难也就是其他队员遇到的困难如——寒冷、黑夜、缺氧;(2)他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教师小结: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其他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也不只是这次登山活动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3)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知识目标: 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 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2. 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疏通文意,并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的音、义并搜集有关珠峰的知识教师:1,投影仪、录音机、歌曲《珠穆郎玛》、自制投影的资料 2.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教学思路:先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后让学生合作探究,感受写景的妙处。
然后延伸拓展,以认识和理解为主旨,对学生进行感情的熏陶。
教学课型:新授教学设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与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和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珠穆朗玛》。
欣赏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26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丰富有关珠穆郎玛峰的有关知识2. 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能力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对人物进行描写报道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教学重点:对主要登顶运动员的的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每一位登山队员对成功登顶的贡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这里所说的“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吗?(生答)对。
珠穆朗玛峰。
那么,大家对珠穆朗玛峰峰的了解有多少吗?(生答)【PPT展示】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积雪常年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随处可见,空气稀薄,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也不少见。
就是这样的一座高峰,要成功登顶极其不易。
那么,我们的登山英雄们是如何成功登顶的呢,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2.检查预习首先,让我们检查一下课前预习情况。
字词积累:巉岩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头昏眼花腰酸背痛3.整体感知接下来,让我们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注意这些信息(PPT展示),完成这道题的填写:(时间) ,登山队员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大约两个钟头,著名的“”挡住了去路他们采用的办法登上最后三米天色黑下来,他们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留下到8830米时,三人开始无氧攀登朦胧夜色中,朦胧夜色中,我国登山运动员终于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从北路登顶极其不易,这是一条“连飞鸟也无法越过”“充满死亡的路线”。
4.问题探究。
在这个让人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时刻,有一枚“珠峰登顶英雄”奖章,大家说说,我们应该颁给谁?是给刘连满、屈银华、王富洲还是贡布?为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用原文来说说颁奖理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20
新集中学七年级语文学讲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体会登峰的艰难和队员们的大无畏精神3、研读刘连满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重点】体会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勇往直前,团结协作,敢于献身等精神【学习难点】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妙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精神。
1、了解作者2、搜集珠穆朗玛峰及人类攀登珠峰的相关资料3、字词过关(1)、给加粗的字注音:耸立砭骨崔巍匍匐阴霾余暇缭绕履践滞留窒息养精蓄锐冰镐(2)、解释下列词语:砭骨:履践:崔巍:迫不及待:斩钉截铁4、课前朗读课文,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二小组讨论、合作互学(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检查课前预习(小组交流展示课前预习)(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读课文,理清运动员登顶珠峰的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登山运动员攀登珠峰的全过程。
(小组选代表交流展示)(四)二读课文、品读文章语言互动1 :现在我们假设他们爬的是我们邳州的艾山,或是巨山,还会如此的轰动吗?互动2:通观全文,请你把能体现艰难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互动3: 从这写些句子中你读出了什么?互动4: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你觉得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样的一往无前呢?(五)三读课文、认识人物形象文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他让你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读出具体的句子)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六)四读课文、品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很美,请说说其作用。
(七)课堂小结三、达标反馈、检测促学(补充习题P8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件_3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 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 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在藏族神话中被 认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万 山之尊、地球之巅。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 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 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 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
19、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 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5、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 好几次。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 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6、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他用双手插 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 一寸一寸地上升。但是,由于体力不济, 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 的地方。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 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 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 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 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 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 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
5、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 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 高山靴也难踩稳 。
6、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 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16、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
17、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 一片,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 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 付出巨大努力。
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 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1960年5月24日:9:30---- 出发 两个小时后------ 上升了约70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7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 23 课课题:《登上地球之巅》【课标分析】(一)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1.能利用工具书独立识字;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浏览的阅读方法。
3.理清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材分析:《登上地球之巅》是第五单元第三课,写的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 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描述的是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珠峰北坡攀缘而上,踏过千年的冰封,克服重重的困难,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地球之巅的事迹。
登山队员的大无畏精神,让每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使这些怕苦怕累的中学生为之触动。
2.教学重点:阅读并概括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事详略。
学习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以及学习课文详略得当、选材典型,表达方式多样的写作技巧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学情分析】作为十几岁的孩子。
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科学充满好奇,对大自然也怀着一颗探索的心,这篇课文,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课文大意。
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求知欲强。
但是学习习惯却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学习,独立思考。
但也有的学生依赖性强,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但是随着习惯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这两个班的学生一定能得到大的发展。
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画自己喜欢的语句,作赏析。
初一的学生感性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想象力也非常的丰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阅读 23 .登上地球之巅》研讨课教案_3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23.登上地球之巅□教学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学习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团结协作、英勇献身的精神。
□学情分析1、学生对长篇的记叙文的学习普遍感到棘手,需要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2、七年级学生缺乏对当时攀登珠峰的相关情况的理解,需要提供助读资料,引导进入文本。
□教学方法:速读、品味、探究。
□教学重点:理解登山队员的形象和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速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
□教学准备:提前预习,在熟读中产生问题;做好课件,尽量简单实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入语】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然后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这段视屏记录的是我国的登山队员登上珠穆朗玛峰时的部分情景,在半个世纪以前有一群中国人从北坡登上了环境非常恶劣的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他们为什么能创造这个奇迹?凑巧的是报道这个奇迹的人又是我们湖北黄冈人郭超人,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呀,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景吗?让我们一起化身成小超人,重走珠峰路,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郭超人先生的《登上地球之巅》。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小超人带你重走珠峰路)【主问题1】登山队员们是如何登上峰顶的?1、填表格,知内容。
【方法指导】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根据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找出关键词句。
.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珠峰海拔8500米左右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登山队出发第二台阶第二台阶以上珠峰海拔8830米左右珠峰峰顶2、展图示,说过程。
【方法指导】结合表格内容,看图回顾。
【过渡语】是啊,登山队员们勇攀高峰的一幕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英雄们仍然能够成功登顶,那么,他们依靠的是什么的支撑?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全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能够体现登山队员们的精神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训练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将文本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个性表达。
2、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
2、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
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文中刘连满这一人物言行的讨论深刻理解“英雄”的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珠穆朗玛自然风光图片。
导语:无限风光在险峰。
神奇美丽的珠穆朗玛峰让人无限向往。
它以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超越了极限,在高耸入天处生存。
1960年5月25日,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以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在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时刻。
那么中国队员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登上地球之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温那段往事,了解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
(板书课题及作者:《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
二、初读课文,提取信息(10分钟)
(一)要求快速默读课文,勾画圈点出关键信息(比如登山的时间,海拔高度,重点事件及人物)。
(二)用竞赛方式检测默读效果
读完全文,抢答问题:
1、文中四位运动员向珠峰最后多少米冲击?他们当时的位置海拔是多少米以上?
_____300多米;海拔8500米以上。
2、上升约70米以后,挡住他们去路的叫什么?
————“第二台阶”。
3、他们用什么方法战胜了”第二台阶”?谁毅然当“人梯”?
——他们用“人梯”战术。
刘连满甘当“人梯”。
4、“死亡地带”谁因身体原因留了下来?他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他给谁留了一封信?
——刘连满;献出自己剩余的氧气给队友;给王富洲写了信。
5、到多少米时,其余三人的氧气用完了?他们决定怎么做?最终结果如何?
——8830米左右时,他们决定继续前进。
胜利登顶。
(三)概括课文内容
1、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主要情节。
2、语言流畅、通顺,口齿清楚。
3、加入自己的语言,要富有感情。
评价:同学互评,教师点评。
三、片段朗读品味思考(10分钟)
安排学生跳读,勾画文中体现登峰艰难的语句。
朗读品味。
提问:
1、登顶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困难都有哪些?
2、队员们胜利登顶依靠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体会详略有致的写法。
明确:
困难是:寒冷、黑夜、缺氧、体力不支
登山队员的精神: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团结协作、舍己为人
四、合作探究走进英雄(10分钟)
出示三位队员胜利登顶的照片。
提问:几位队员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
他是英雄吗?
精读14、15段,说说刘连满身上让人感动的品质。
学生小组探究,班内交流。
——典型事例1.第二台阶前他甘当“人梯”;2.生命垂危时刻他献出氧气给其他同志。
表现他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
他虽然未登上顶峰,于自己留下了缺憾,但他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他是登山对中的一员,他身上映射出中国登山队、中国运动员以及我们中国人的坚强、勇敢和无私。
教师: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位了不起的英雄后来怎样了,老师给大家讲一讲他后来的故事。
介绍一:就在刘连满舍出氧气默默等待死神降临时,死神也畏惧英雄的气魄。
很长一段时间的昏睡,他渐渐恢复体力。
他的三位返回途中的队友,都严重体力
不支。
他们是在他的帮助下顺利下了第二台阶,安全返回营地。
介绍二:在庆祝中国登山对胜利登上珠峰四十周年时,湖北电视台举办了一个电视节目叫“往事”。
记者去探访刘连满,几次都没遇到。
年过花甲的他正忙碌着找份工作养家糊口。
后来在电视台,记者让他谈当年没有登顶的感受以及献出氧气的思想根源。
他的回答诚恳而又质朴。
白板显示,让同学大声朗读。
我自己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想在这里冒尖,也没有这种想法,这是集体的,不管谁登上去都代表我们国家。
因为当时我认为党和国家以及人民需要我这样做,我应该这样做。
登山队我认为每个队员都能做到这一点,不是说我一个人能够把氧气舍出来给别人。
五、课堂小结
多么朴实的话语,生活遭遇困顿却无怨无悔,为了祖国的荣誉不惜舍弃生命。
这就是刘连满,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又是一个铮铮铁骨的英雄。
同学们,有探险就会有牺牲,但是人类从没有因此而停住脚步。
希望大家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世界,战胜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个珠穆朗玛峰。
六、布置作业
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以前文的劳伦斯·奥次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寒冷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
黑夜登山队员团结协作
舍己为人
缺氧勇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