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天空领航——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结硕果 拳拳士子报国心——记我国著名航天控制专家陈祖贵教授

科技创新结硕果 拳拳士子报国心——记我国著名航天控制专家陈祖贵教授

和同 志们 设计成 功 了我国第一个 用计算
机 控制卫 星的方 案 .并在 国内率 先将现
个 名额 。从此 ,他与航 天结 下了不解 之

空 间垃圾 变卫星 的创 举 、卫星飞 船发
代控制理论 应用于 卫星姿态 控制 ,成功
缘 ,长 期从事卫 星控制 系统和飞船 G C 射无窗 口技术 、 N 飞船返 回控制技术 、 航天 采 用 了推 广的卡 尔曼滤波 、最优控 制和 ( 制导 、 导航与控制 )系统 的研究 、 设计 、 员救生 控制技术 、飞船惯 性导航 系统在 自适应控 制等先进 技术 ,解 决 了步 进脉 试验和飞行控制工作 …… 5 2科 学中国人 轨 自主标定技术 、飞船 高精度姿 态确定 冲控制技术单脉 冲极限环的稳定 问题 。
项重 大科技创 新奠定 了坚实基础 积蔷
了雄厚 实力 。 他从 曙光一 号”到 神舟号 “ ,投
当棒棒军 .用棉花堵 住鼻孔 钻进下水 道
捡破 铜烂铁……
身飞船研 制二十 年 。全 程参加并 见证 了
14 9年底 解放军 的大部 队挺进 四 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 。 9 负责 了神舟 5 艘飞船 混合仿真 。1 7 3年完成了卫星 /地面计 9 Jl 江津解放 了 , r 他得救 了。 岁的他 从 G C系统 的研制 试验和飞行 控制工作。 十 N
案。 他与研制小组成 员一起刻苦攻 关 完 成 了卫星控制系统数字机和模拟机的数模
育了我国 “ 两弹一星 的文 韬武 略 . 聂荣 验 的磨练 、 经验积 累 , 对航 天事业不懈 的 臻 邓稼 先……这里 还是 另一位老航 天 追 求和创新思维 的形成 为他 后来 的多
人 的 故 乡。 少 年 时 的他 上 山 砍 柴 下 地 拾 草 ,

历经沧桑百载 跨越世纪征程 我国空间技术创始人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历经沧桑百载 跨越世纪征程 我国空间技术创始人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历经沧桑百载跨越世纪征程我国空间技术创始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作者:***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24年第01期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产学研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原副主席。

1999 年9 月18 日,新中国诞生50 周年前夕,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23 位“两弹一星”功勛奖章获得者授勋仪式。

20 多年过去了,在世的“两弹一星”元勋还有3 位:最长寿的103 岁的王希季、95 岁的孙家栋和周光召。

王希季(1921.7.26 出生),昆明生人,祖籍云南大理,商人家庭出身,在兄弟7 人中排行老三。

王希季读中学时喜欢打球,还参加过戏剧社,演过街头剧。

王希季的父亲希望他学门手艺,于是他便进了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原云南工学院前身之一)。

大概读了1 年,王希季去参加西南联大的入学考试,被西南联大机械系录取,1942 年毕业。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王希季进了一家兵工厂。

几年兵工厂生活,让他看到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的工业太落后。

于是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王希季于1947 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动力和燃料专业。

1949 年10 月,当王希季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时,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

他很快找到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要求立即回国。

不少同学都劝他读完博士再回去,有的甚至劝他干脆就留在美国。

但他考虑到自己留学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祖国解放了,自然应该回国效力。

于是,在1950 年春天,他踏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商船回国。

王希季回国后,先后在大连工学院、交通大学和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8 年10 月,王希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党旗下庄严承诺,要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祖国。

1958 年11 月,王希季被上级安排到一个秘密单位报到。

2022年中考高分作文热点素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

2022年中考高分作文热点素材: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之先进事迹解读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授予两位科学家:一位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顾诵芬,另一位是国际核能领域的著名学者、战略科学家王大中。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两位科学家之先进事迹,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2中考满分作文助力。

先进事迹一顾诵芬:鹰击长空夫子扬清芬顾诵芬,1930年2月4日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宇航学会会员,被誉为“歼8之父”。

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航空战略科学家。

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提起歼教-1、歼-8、歼-8Ⅱ,军事迷们都不陌生。

这几款在我国航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飞机,都由顾诵芬主持设计。

他是我国航空领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双院士”,奠定了我国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气动力设计的基石,推动了我国气动力研究、设计基础手段建设发展。

出生于战乱时代的顾诵芬,在“七七事变”中亲历了日本飞机的空袭和轰炸,深刻意识到“没有航空知识,将来必定受尽欺负”,更让年幼的顾诵芬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曾暗暗发誓:“一定要搞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专业后,顾诵芬参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项挑战是我国首型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气动力设计。

由于国外技术封锁,国内没有先例可循。

听说北航图书馆有一份相关的国外文献,顾诵芬借了一辆旧自行车,天天晚上到北航查找抄录资料。

1964年,歼-8飞机的研制被提上议程。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后期作为总设计师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他发现发动机喷流对飞机平尾效率有很大影响,当时国内尚无喷流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经过研究,顾诵芬创建了一个“妙招”——“买了红毛线,剪成150毫米,贴了整个垂直尾翼跟后机身上。

肩负航天使命 向着荣光而行——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部长胡海鹰

肩负航天使命 向着荣光而行——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部长胡海鹰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肩负航天使命 向着荣光而行——记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部长胡海鹰 肖贞林他扎根航天事业15年,攻坚克难、勇创佳绩,在卫星系统设计、空间态势感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创新成果,部分成果填补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空白;他兢兢业业、追求卓越,以党员标准践行在研任务,以党员精神守护在轨星辰;他时刻谨记国家领导人的殷殷嘱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航天精神,凝聚青年力量,致力于为中国的航天梦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部长胡海鹰。

如今,胡海鹰已经从一名稚嫩青涩的年轻工程师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成果突出、引领团队的优秀型号总设计师。

回顾自己在航天领域的奋斗历程,胡海鹰快人快语道:“热爱是一刻的,剩下的全是责任;喜悦是一刻的,剩下的全是投入。

身为航天人,我们必须时刻在路上。

”愿做无名之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留下过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如“两弹一星”时代的钱学森、赵九章,载人航天时代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这些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共同支撑起了我国航天事业的一片天空。

实际上,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航天人外,在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壮大的背后,还有数不清的科研、技术工作者,他们同样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与年华,尽管默默无闻,但都无怨无悔地投入其中。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思想过硬、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庞大的英雄团队,中国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

作为一名航天人,胡海鹰多年来一直为自己的事业感到自豪。

他如是说道:“其实做科研也是一种情怀,我们是真的想为国家做些事情。

”2006年,胡海鹰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以后,来到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航天事业当中,主要从事卫星系统设计、空间态势感知等方面的研究。

孙家栋

孙家栋

人物简介孙家栋,1929年生,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14.81,-0.06,-0.40%)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我国卫星事业和深空探测事业的开拓者,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并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

听说过他的人,都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

见过他的人,都忘不了他那温和的笑容、温暖的大手。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嫦娥一号”迈出中国深空征程,40年100余颗中国星,他的“孩子”有34个。

81岁时,他又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他给自己打3分,在5分制里,这是个及格分。

他就是孙家栋。

不是起点的起点2009年3月5日,钱学森给孙家栋写去一封信,98岁老人亲手签了名。

信中说:“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孙家栋一字一句细看,为钱学森在信中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感动不已,心绪难平。

1967年7月29日,一位姓汪的部队参谋驱车直接找到孙家栋,讲明来意,传达指示,随后又直接将他从北京南苑送到当时北京西郊的友谊宾馆。

从造导弹到放卫星,人生的转折,似乎也只是十几公里的距离而已。

由钱学森推荐,在导弹设计领域已小有名气的孙家栋,38岁时受命领衔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现在看简单,但那个年代第一次搞,就连一个满足质量的简单的21芯插头都找不到。

工业水平、科技水平都有差距。

”孙家栋回忆说,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判断,要求无论如何也要在1970年把第一颗卫星送上天。

但从当时情形看,已经取得不错成绩的科学院卫星研制工作由于受“文革”冲击几乎停顿。

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

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

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2022年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钱学森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钱学森感动中国事迹篇1神九的一飞冲天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再次取得新突破,在举国上下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更加深切地缅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他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是20世纪应用数学和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他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

“一个人能顶五个师”,“历经五年磨难毅然回国”,“缔造‘两弹一星’和中国航天工业”,这是钱学森最具代表性的几段描述。

而《钱学森故事》一书,更加全面、立体地反映了钱学森一生高尚的品格、坚定的信念。

他的无私奉献,他的民族气节,他的艰苦朴素,他的高瞻远瞩,他对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无不彰显这位伟人的光辉人格。

其中最令我感动和震撼的,是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他的妻子蒋英曾说,“他是一位把祖国、民族利益和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说得上是一位精忠报国、富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什么是爱国?”,钱学森的一生对此做出了最生动、最透彻的诠释。

爱国,首先是一种不计私利的胸怀、一种祖国利益至上的豪情。

在回国前夕,钱学森所在的加州理工学院对他极力挽留,不仅开出了优厚的待遇条件,而且一再强调“中国航空领域一片空白、无法给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科研条件对科学家意味着什么,钱学森很清楚,但他却坚定地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这使我不由得想到了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不同的经历,同样的胸怀!爱国,更是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钱学森曾提到自己一生中的三次激动:一是归国前向导师冯·卡门教授辞行时,导师真诚地褒奖他,“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他感到作为中国人无比地自豪;二是在建国十周年之际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时,他“激动得整夜睡不着觉”;三是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一道作为共产党员优秀代表受到表彰时,他感到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心情激动极了”。

孙家栋简历——精选推荐

孙家栋简历——精选推荐

孙家栋简历[编辑本段]1.孙家栋航天专家(图示)基本情况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29年生,男,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个人经历[2]18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

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这个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5分的同学,照片要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

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

195 8年,孙家栋就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

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此时孙家栋已是五院导弹总体设计部副主任。

和9年前回国时一样,他再一次放弃了自己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导弹领域,担起卫星研制的重任。

这一年他37岁。

从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

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

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

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9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长,参加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协议谈判。

飞天中国梦 挥翼向苍穹

飞天中国梦 挥翼向苍穹

特稿│Scoop Scoop特 稿传承精神 奋勇前行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在广大航天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1970年4月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饱含着对老一代航天人的高度嘉许,饱含着对新一代航天人的殷切希望,饱含着对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重托期待,这是极大的勉励、鼓舞和鞭策。

今年,火星探测任务和“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计划将先后实施,“探月”和“探火”任务将是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又一次跨越式突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国航天人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勇攀航天科技高峰,为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做出应有贡献。

飞天中国梦 挥翼向苍穹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轫于1992年,二十余年间经历了“神舟一号”的壮丽启程,“神舟五号”的载人首飞,“神舟七号”的出舱漫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完美“牵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及“天舟一号”的交会对接,“三步走”中的前两步任务已于2017年取得全面胜利。

在“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0周年之际,当众人还未从中国航天日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的喜悦中走出来时,中国航天事业又发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

5月5日,中国空间站建设的核心骨干——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腾空而起。

这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发展战略任务迎来了“开门红”,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飞行任务正式拉开序幕。

航天就是我的“爱好”--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的长寿经

航天就是我的“爱好”--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的长寿经

38益 寿长寿林苑2019.07航天就是我的“爱好”王明洪——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的长寿经航天就是我的“爱好”2010年1月,孙老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大会结束后,新华社发表了一篇名为《有一种纯粹令人敬仰》的评论:“对工作严谨敬业,对名利淡泊知足,对他人宽和谦逊……在孙家栋自己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1月27日,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播出记者访谈——孙家栋: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12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时代先锋:航天赤子孙家栋》的文章,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爱国奉献的楷模》。

面对荣誉,孙老表现淡然,他说:“我干了一辈子航天,党和人民给了我很多荣誉,但我觉得自己仅仅是千千万万航天人中的普通一员。

搞了一辈子航天,航天就是我的‘爱好’,这辈子都不会离开了。

能够造一辈子中国‘星’,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

”当年,由他主持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后,由于“文革”混乱,他没能指挥卫星发射,也没能作为卫星发射成功的功臣观礼团成员登上天安门城楼。

事后,孙老说:“坦率来讲,在‘文革’那种政治形势下,大家都没有追求个人的荣誉,也不会有太大的失落感,因为我干的卫星是在天上了。

那晚,我独自在原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风云二号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如今已步入鲐背之年,但依然忙碌在航天科技的第一线。

2018年5月4日,89岁的孙老赴深圳华大北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与公司员工进行了互动交流,并对导航芯片的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当年10月,他又赴广东肇庆,到肇庆新区考察新区建设情况,并到四会市考察了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供优质产品的广东四会互感器厂有限公司。

孙老的健康长寿和他的淡泊明志、经常用脑、爱岗敬业等有着一定的关系。

39长寿林苑益 寿2019.07天安门广场等待着,就看卫星什么时候过来,这倒是最关心的事。

”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航天发射绝非小事,在关键乃至危急时刻需要有权威者一锤定音的意见,这就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要将一切顾虑抛在脑后。

王希季:国之需,我之责

王希季:国之需,我之责

王希季:国之需,我之责作者:王高岩来源:《新青年》2019年第09期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成就卓越。

曾任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负责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设计,并首发成功。

他的科研成果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并于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当年获此殊荣的23位科学家中目前健在的3人之一。

勤奋读书,高一即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王希季1921年7月生于昆明一个白族家庭,由于父亲经商,家境尚可。

到了上学年龄,父亲便将他送进学校,希望他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

王希季深知父亲的良苦用心,上学后学习非常刻苦。

王希季上高中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之际,他即将读完高一那年,当时的教育部门为了抓紧培养人才,打破常规,允许学习好、有能力的高中生不受年级限制提前报考大学。

消息一出,很多学习好的低年级高中生都跃跃欲试,王希季也在其列。

这一次他又靠扎实的知识积累在报考的高一学生中脱颖而出,被全国闻名的重点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录取。

心系国家,义无反顾改行搞科研1942年王希季大学毕业。

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动力与燃料专业。

到了美国,王希季顾不上欣赏异国他乡美丽的自然风光,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一如既往地发奋苦读。

每天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挑灯夜读更是家常便饭,很快便跻身本专业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者的行列。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正准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得到消息,立即决定回国为新中国建设贡献才智。

1950年春,王希季和华罗庚教授以及一些立志报国的中国留学生一起,乘船穿越浩瀚的太平洋回到新中国怀抱。

踏上祖国大地,王希季先来到大连,任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后又赴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热血院士·叶培建

热血院士·叶培建

热血院士·叶培建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19年第43期格言航天精神是航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继承和弘扬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

榜样力量叶培建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携手星辰大海,一辈子赤诚热血,勇争第一,就是叶培建的真实写照。

叶培建受父亲影响很深。

填写大学志愿时,他接受了军人父亲的教诲,“我们国家需要强大的空军。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航天部卫星总装厂,从此与航空航天有了不解之缘。

1978年,国门刚刚打开,叶培建赴瑞士纳沙太尔大学微技术研究所读博士研究生,自认为是半个军人的叶培建从没想过“定居国外”,报效国家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回国后,他先是在502所工作,参加了“红外热轴探测系统”的开发,1995年,他作为技术负责人参加了深圳股票VSAT网的设计;参与中国资源二号卫星设计,实现了星地一体化设计;第一个实践把电测与总体分开的总师;第一个提出在卫星进入发射场前要进行整星可靠性增长试验。

这诸多的“第一”充满艰辛,一次又一次考验着这个勇于创新、“爱吃螃蟹”的人。

嫦娥四号落地月球背面也是叶培建据理力争的结果。

嫦娥四号原本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三号任务执行得非常成功,作为备份星的嫦娥四号做什么用呢?当时有专家认为嫦娥四号就没有必要冒险,在月球着陆还是落在正面保险系数更高一些。

“我当时提出了反对意见,嫦娥三号已经落在月球正面了,为什么嫦娥四号还要落在正面,我们搞科学探测,不应该怕失败,每一步都要有创新。

”最终,嫦娥四号降落在月球背面的任務被确定。

关键词赤诚热血人为我用总有人问:“去月球干什么?能带来多少GDP?”叶培建说:“宇宙就是个海洋,月亮就是钓鱼岛,火星就是黄岩岛,我们现在能去我们不去,后人要怪我们。

致敬中国航天人作文600字5篇

致敬中国航天人作文600字5篇

【导语】有人说航天是最浪漫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其实这背后也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汗水与艰辛。

致敬我国的航天英雄们,永远以你们为荣。

《致敬中国航天人作文600字》是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致敬中国航天人作文600字“3!2!1!点火!”海南文昌的发射场上,一道耀眼的光闪过,长征五号像一条洁白的巨龙,嘶吼着,喷吐着烈焰向上飞去,眨眼间就刺入云端。

助推器的火光点亮了黑夜,把几片云染成了黄昏色。

火箭载着“嫦娥”,顺利进入了地月转移轨道,此时大家都在尽情欢呼,但他知道,困难还在前面。

他是杨孟飞,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是为嫦娥五号保驾护航的人,最后他带领团队成功了。

2020年12月17日凌晨,赴月“出差”的嫦娥五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

这五项中国首次,听起来让人无比骄傲,它们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杨孟飞院士这样的航天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

这些航天工作者们是“可上九天揽月”的勇士,他们在向更深更远的太空迈进,一次次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中国航天人,奔向你们的星辰大海吧!向你们致敬,我心中的英雄!2.致敬中国航天人作文600字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祖国幅员辽阔,解放军叔叔把边境守卫的固若金汤,让我感觉,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

从“东方红”一号拉开中国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序幕开始,中国人民不断进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航天成就。

20_年4月24日,我国将迎来第_个中国航天日,在这特殊的一年,让我们学习航天精神,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不怕困难、战胜疫情!在那一穷二白的年代,航天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

擎科学家精神,扬兴国之火炬作文

擎科学家精神,扬兴国之火炬作文

擎科学家精神,扬兴国之火炬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科学家,对于我们小朋友来说,这个名词听起来好像很陌生、很遥远。

可是,科学家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用专业的知识和钻研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

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几位了不起的中国科学家,让我们一起了解他们的精神,去传承和发扬光大吧!首先,我要说的是全世界最有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著名的航天员杨利伟。

在太空中待了331天,他创造了中国人太空飞行的最长时间纪录。

太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遥远、很神秘的地方,可是杨利伟不畏艰险,他通过刻苦训练,终于有机会登上太空舱,开始了他的航天之旅。

在太空中,他每天都要学习和工作16个小时,也要适应失重的环境,生活非常艰苦。

可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完成了各项科学实验和太空操作任务。

虽然太空中看不到家人,杨利伟还是时刻记挂着亲人,他给地球上的妻子和孩子写信,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太空视频和地面探亲,分享了自己的太空生活经历,激励了无数学子爱国、爱民、敬业的情怀。

正是凭着这份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杨利伟才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真应该向杨利伟学习quit不了坚强、刻苦、勇敢、专注的品德啊!除了杨利伟,我国还有很多其他杰出的科学家,比如农业专家袁隆平。

他花费几十年心血培育出了杂交稻,帮助中国从温饱走向了小康。

袁隆平从小就品学兼优,上大学后更是勤奋好学。

他深知中国人口多、口粮紧缺的现状,立志要通过科技为国家解决吃饭难题。

于是,他放弃了高薪酬的工作,来到农村,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杂交稻育种之路。

在实验田里,袁隆平常年风里来、雨里去,用尽心血钻研;回到家中,他又夜以继日地工作至深夜。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袁隆平终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两袖清风"的科学家精神,成功培育出了杂交稻新品种,使我国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谁能想到,这位普通的农村出身的科学家,竟然造福了全人类?科学家给了我们太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用执着的探索、创新的智慧,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总目录

《科技创业月刊》2010年总目录
( — 3) 2
武汉城 市 圈金融 创新 : 问题 分析与 对策 研究/ 许传华 ( —6 2 ) 区域 品牌忠 诚影响 因素及 其理 论模型 构建/ 李亚 林 ( —9 2 ) 西安地 区军 工行业 分析及 对策 研究, 王喜媛 王 庆毅 叶 明 (— 1) 2 2 山西省 产业 结构 发展分 析/ 新桥 高 飞 李 俊 钟 (一 1 3 ) 信息化 条件 下的武 汉商 贸流通 业 的品牌建设 和功 能提 升研究 ( )曾翔 曼 二 ,
( — 4) 3
行业生 命周期 的技 术选 择研 究, 贯 中 王 论 技术创 新价 值系 统, 易显飞 区域创新 系统 构建 的理论 基础 / 吕国辉 王海翔 周 传蛟 等 基于城 市均衡 发展 的创新 政 策导 向, 张永 奇 论 公安科 技创 新系 统主体 的界 定及 其功 能定位, 邵祖峰 论 中 国妇女非 政府 组织 的发展 、 作及 挑战, 苗 运 叶 环境 监测 体制 创新 思考/ 明朝 何 华 刘 玉梅 等 董 生 态文 明视野 下绿 色技术 创新 的原 则与 动力, 娜 秦 书生 马 公 安科技 创新 主体 能力影 响 因素分 析, 知音 邵祖峰 刘 建设 创新 型 国家与创 新型 高校 师资 队伍 的内涵 及特征 , 宙 左 守 志 梁 燕 平 施 市 场引 导下 的产学 研联盟 运行 机制研 究, 璐 刘 电子政务 中 的商务 服务研 究, 玲 盖 高新 技术 产业集 群 可持续 发展力 影响 因素 及构成 研究/ 俊 谢 政府 职能 转变 视域下 的大 部门 体制改 革/ 宇 刘 霞 丁 档案 在农 业科技 创新 岗位 中实践 初探
2 0 总 目录 1 0年
特载
我国程 控交换 机诊 断与测 试理 论的奠 基者 小记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 国工程 院院士 陈俊 亮 中 f一O 1 ) 从“ 工地小 兵” 桥 梁 院士” 到“ 小记 中国工程 院院 士 、 中铁 大桥局 集团有 限公 司总工 程师 秦顺 全 f一O 2 中阚航 空用钛 开拓者 记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 航空 材料科 学家 曹春 晓 f 一O 3 ) “ 数苑从 来思不 停” 小 记国家 最高科 技奖 获得者 , 中国科 学院 院士谷 超豪教 授 ( —0 4 ) 我 国人 工 关 节 领 域 的 先 驱 者 小 记中 国工程 院院士 卢世璧 f 一O 5 ) 在祖 国的天 空领航 记 中国科学 院院 士 、 国际 宇航科 学院 院士 、 运载 火箭 与卫星 技术 专家 孙 家 栋 ( 一 O) 6 开掘生 命之 泉 记 中国科学 院院 士 、 实验 血液学 家 吴 祖泽 ( 一O 7 ) 探微无 穷尽 炼石 著新篇 小记 中国科 学院 院士 、 清华 大学教 授 薛其坤 (一 O 8 ) 卓 尔 不 群 探 科 学 i 己中国科学 院院 士 、 中国工 程院 院士 路 甬祥 (一O) 9 持续发展 的动力 之源 记著名 能源专 家 、 国工程 院院士 、 华大学 倪维 斗教授 (O ) 中 清 1—O 万 千变化 任从容 小 记 中国科学 院院 士 、 学工 程学 家 费 维扬教 授 化 (1 ) 1一O 中国信息 高速公 路 的奠基 者 记中 国科学 院院 士 叶培 大 ( 2 O 1一 )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砥砺前行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 砥砺前行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中国卫星之父”孙家栋:砥砺前行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文/云兮“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嫦娥”,写下了航天的传奇。

作为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名字从未间断地闪烁着光芒。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从1958年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研究开始,就将60多年的岁月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如今,为了中华民族的航天梦,他仍然在呕心沥血、奋斗不息。

太空奏响“东方红”孙家栋于1929年4月出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

18岁的时候,他从家乡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俄语,那时他最大的愿望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

现在看来,如果命运顺从了他的最初理想,那么中国无疑少了一位出色的航天专家。

偏巧,那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增设汽车专业,造汽车似乎比修大桥更有意思,他便转入了汽车系。

然而在他还没碰上汽车时,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于是,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孙家栋被派往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留学7年后,孙家栋带着“斯大林金质奖章”登上了归国的列车。

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回国后,向中央建议,要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

在他建议的基础上,中央决定由聂荣臻元帅挂帅,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孙家栋便被抽调进来。

1958年4月,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震动世界。

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在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的建议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启动了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于此,孙家栋迎来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钱学森亲自点将,孙家栋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

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

建党百年湖湘先锋贺艳花刘骄九天揽月——记﹃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特别关注·先锋“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1965年,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慷慨赋诗,抒发豪情、寄寓理想。

50多年后,伟人夙愿一一达成。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如期完成。

岁月峥嵘,玉汝于成。

几代中国航天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许多湖湘儿女奋战在航天战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杨孟飞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结缘航天1962年10月,杨孟飞出生于湘阴县。

父亲是生产队的会计,杨孟飞从小听着父亲拨拉算盘的声音长大,耳濡目染,渐渐对计算产生了浓厚兴趣。

1978年,杨孟飞考入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填报志愿时,杨孟飞并不清楚计算机系是学什么的,只因为专业名称中有“计算”两个字。

大学毕业考研时,因对“空间”感兴趣,他报考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空间计算机应用专业。

从此,杨孟飞与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期间,杨孟飞勤奋钻研,广泛阅读计算机专业书籍。

读研期间,凭借对计算的敏锐性和扎实的专业功底,他在卫星姿态和轨道控制计算机研制方面的才能很快显现出来。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工作。

1992年,杨孟飞第一次来到卫星发射场。

要实现载人航天,就必须解决返回式飞船技术难题。

为了提高返回式卫星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负责该系统容错设计的杨孟飞不断探索,通过和团队不断试验,最终提出并实现了“三机冗余TMR/S 可变结构高可靠控制计算机容错方案”。

通俗地说,就是三台机器共同工作、互为备份。

该系统具有可靠性高和瞬时故障处理及恢复能力,为返回式卫星研制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并推广应用到神舟飞船系统中。

1993年,杨孟飞因研制该系统获得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

我与共和国共成长·70年70人27孙家栋 六十载不变航天报国心他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大总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在新中国的航天史上,有太多“第一”都与他紧紧相连: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他是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工程总师。

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等称号的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又荣获“共和国勋章”。

他,就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

“我们能做一颗卫星在天上生存”1950年,孙家栋被派往苏联茹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进行为期7年的学习。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音乐堂亲切接见中国留学生,他就是受接见的留学生之一。

第二年,从苏联学成回国后,孙家栋被安排至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1967年7月,钱学森点将,让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搞了9年导弹的孙家栋开始“转向”。

“当时我们做事情根本不需要动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并且要做好。

”孙家栋提出,要对过去的方案进行简化,去掉卫星上的很多探测仪器,不追求高难技术,只要做到“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用他的话来说,这种简化是把一辆汽车变成了平板车。

当时卫星直径只有1米,反光也很差。

孙家栋和团队想了一个“借光”的办法,在三级运载火箭上做一个球体,这个球体鼓起来以后,直径能到三米。

上天以后,三米球起到一个引导作用,看见它之后,就能在周围找到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大鹏展翅高飞──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

大鹏展翅高飞──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

大鹏展翅高飞──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大鹏展翅高飞──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钱学森在浩瀚的太空,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又出现了一颗“钱学森星”。

钱学森,这位开辟中国航天之路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名载星空,闪耀着熠熠光辉。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师大附小和附中完成初级学业。

他不仅爱好学习,爱动脑筋,而且爱做各种游戏,特别喜欢假日到大自然去远足郊游。

有一次父亲带他到香山游玩,钱学森躺在草地上,看见一只苍鹰在白云之中矫健地飞翔,不禁对父亲说:“我想变成一只大鸟,到蓝天上翱翔。

”于是父亲给他讲了大鹏击水奋飞万里,麻雀安于蓬蒿生活的寓言。

钱学森听得入神,觉得大鹏有远大抱负,勇往直前;而麻雀则鼠目寸光,不思进取。

他对父亲说:“我决不当小麻雀,我要当大鹏,到太空去遨游。

”1955年钱学森乘船回国1935年,钱学森以优异成绩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并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飞机设计,踏上科学救国的道路。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第二年即取得航空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后慕名到加州理工学院深造,师从著名空气建树的火箭专家,美国空军赞扬他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

1947年,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年轻的终身教授,在航空系大楼作了题为《飞向太空》的演说,用简洁科学的语言描述了利用火箭技术探索太空的远景。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毅然决定回国,要为新生的共和国服务。

为了争取早日回国,他要求退出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辞去了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职务,整理移交了在古根海姆实验室的实验报告和档案资料。

国旗下讲话航天报国筑梦神州--钱学森

国旗下讲话航天报国筑梦神州--钱学森

国旗下讲话 | 航天报国筑梦神州--钱学森.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这是中国首次在火星留下印迹,也是我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的事件。

曾经有这样一位科学家,美国人曾经形容他“一个人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就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

今天让我们一起讲述“两弹一星”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继续“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系列国旗下讲话,回顾历史,面对未来,汲取前行的勇气与力量。

总有一种信念,能够跨越时空,铸就世界科技的高峰。

总有一种精神,能够归于永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

曾经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他放弃在美国的大好前程,毅然奔赴祖国,为祖国效力。

这个人,就是为我国导弹和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钱学森。

他以杰出高超的才能,坚定不移的信念,坦荡宽广的胸怀,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

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中国导弹之父”。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便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

1950年,钱学森上港口准备回国时,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丹尼·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从此,钱学森受到了美国政府的迫害,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自由。

美国政府的迫害和监禁限制了他的自由,击垮了他的身体,令他在一个月内瘦了三十斤左右,可这些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

人在美国,却心怀祖国。

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陈叔通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身份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决定给这位父亲的好朋友写信求救。

后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钱学森从大洋彼岸寄来的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的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