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上册湘版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4导体与绝缘体 湘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4导体与绝缘体 湘教版

4 导体与绝缘体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各种材料是否容易导电。

2.多次经历猜想、实验检测是否容易导电的探究活动。

3.能够认识一个电器的各部分由哪种材料组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够有序地展开检测活动,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成。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能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小组准备:学生身边的材料,一组电路检测器,一张记录单。

教师准备:一组电路检测器课时安排建议本课建议安排2课时。

1课时完成前面两个活动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后面两个活动的教学。

教学导入1.我们前面学过简单电路,连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就能点亮小灯泡。

若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你能想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学生说,教师演示)金属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塑料接在一起小灯泡不会亮。

总结: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

(板书: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身边的材料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演示:打开电路的开关,拿出一块铝片。

不合开关,用铝片连接电路,通过演示,教给学生基本的实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正确独立地操作。

3.讲述:小灯泡亮了,说明电确实能从铝片流过,铝片是容易导电的物体。

(板书:容易导电的物体。

)4.出示易拉罐:那么我把这个易拉罐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怎样?(翻转手腕)活动一:易拉罐的秘密1.预测易拉罐接入电路之后的情况。

(1)两根导线都接在易拉罐的金属部分;(2)两根导线都接在易拉罐的油漆部分;(3)一根导线接在易拉罐的金属部分,另一根接在它的油漆部分。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完整)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第1 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 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 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 了解呼吸的路线与呼吸的意义。

(3) 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 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与作用进行推测(5) 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呼吸实际上就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 : 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 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 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瞧能憋多长时间?( 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 谈感受。

(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 一) 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 我们来放松一下, 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 您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 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完整)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就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与肺组成。

肺就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其余的器官就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 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 它的作用可大了, 我们吸入与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您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就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 感受吸气与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家园——地球》教案6篇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我们的家园——地球》教案6篇

【导语】地球(Earth)是太阳系⼋⼤⾏星之⼀,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排为第三颗,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的类地⾏星,距离太阳1.5亿公⾥。

地球⾃西向东⾃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地球的故事 教学⽬标 科学探究 1.能⽤简单实验来验证前⼈的猜想并做出结论。

2.进⼀步学习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科学探究活动的长期性与艰苦性,逐步培养学⽣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是⼀个巨⼤的球状星体。

2.了解⼈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教学准备 篮球、橡⽪泥、⽕柴、课件(与地球形状、“神⾈5号”、“神⾈6号”等有关的资料)。

教学重点:体验科学探究中运⽤想象建⽴假设及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导⼊ 提问:我们⼤家有⼀个共同的家园——地球,⽽作为这个⼤家庭中的⼀员,你是否知道⾃⼰的“家”是什么形状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我们现在通过上、看书、询问,也许1分钟就可以轻松知道答案,可你们是否知道在这个答案的背后,⼈们经历了⼀个多么复杂、⾟苦的探究过程。

⼆、探讨⼈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活动1关于地球形状的猜想与探索 谈话:⾸先让我们⾛⼊远古时代,了解最初⼈们把地球想象成什么样的?(课件展⽰) 提问:“天圆地⽅”的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也许有⼏分可笑,但是,我们想想当时的条件,⼈们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认识呢? 学⽣交流,评价。

⼩结:那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们只能凭⾃⼰的直觉光靠⾃⼰的眼睛来判断,尽管结论是错误的,但他们毕竟也是在仔细观察之后作出猜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

讲解:慢慢地⼈们对⾃⼰的这种想法产⽣了怀疑(课件展⽰)。

希腊⼈通过观察船只进港和出港提出了假设:⼤地不是平的,可能是⼀个⼤圆球。

活动2观察进港的帆船 谈话:接下来我们做⼀次模拟实验,看看是否也能观察到古希腊⼈看到的现象。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美版)

湘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美版)

学校电子教案科目科学年级五年级上册课题总课题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分课题1、我们在呼吸课时第(一)课时总(一)课时执教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1.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案)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1.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教案)
(2)感受皮肤对冷热的反应
提问1:把冰块放在手臂上,你有什么感觉?
提问2:观察冰块周围的汗毛,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分析。(板书:冷 汗毛竖起来)
提问3:观察汗毛遇冷热图,你发现什么?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4:你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身体总是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吗?
全班交流、分析。
小结:皮肤感受到刺激后做出相应的应的反应。夏天,出汗后会感到凉快,是我们的身体接收到信号后作出的反应,调节我们身体的冷热平衡。
1.√ 2.√ 3.× 4.× 5.√
五、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六、板书设计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皮肤
A.流口水 B.要喝水 C.太酸了 D.太热了
2.小明游泳上岸,一阵风吹过,皮肤汗毛竖起,这是( )。
A.感觉 B.对热的反应
C.对冷的反应 D.与感觉无关
3.小敏闻到饭菜香,口中出反应
B. 舌头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C. 眼睛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2.没有感觉器官会怎样
谈话: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如果缺少某个感觉器官会怎样呢?
蒙眼活动。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1:如果没有眼睛,你有什么感受?
全班交流、分析。
提问2:想象一下,如果缺少了某种感觉器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便?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分析。
D. 皮肤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4.小玲看到红灯,立刻停止了脚步,这是( )。
A. 鼻子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B. 舌头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C. 眼睛受到刺激,身体做出反应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在斜坡上 |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在斜坡上 |湘科版

《在斜坡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湘教版教材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简单机械第五课P33-P35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斜面不同与拉力关系的问题。

2.能发现和分析生活中运用斜面的事例。

知识与技能:1.认识斜面。

2.探究斜面能省力。

3.探究斜面省力大小不同,在斜面高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

4.了解生产、生活中斜面省力作用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3.关注身边的斜面省力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斜面能省力。

教学难点:能在探究活动中发现斜面省力大小不同,在斜面高相同的情况下,斜面越长越省力。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PPT和同学生材料一份。

学生准备:搭斜面的材料(铁架台、长短不同木板),小车,测力计。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师:同学们,老师这有两个很重的油桶,你们能帮我想想办法,怎样轻松的将它搬上货车吗?(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1、几个人抬上去-货车有点高哦;2、起重机-成本太高;用木板搭一个斜面-你的想法很好,经济实惠)【你的想法真好,奖励你们小组一面红旗】,(学生说不出来时:老师这有一块木板,你们会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呢?-搭木板将油桶推上去,)其实像这种斜搭的木板也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斜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探究的——在斜坡上(教师板书),师追问: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生:省力【你的想法真不错,送你们小组一面红旗】师: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大家想不想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呢?(生:想)师:我们用小车代替油桶来试一试。

二、探究一探究斜面是否省力?师:看看桌上摆放的实验器材(课件)对照清点一下,清点完毕,摆放好。

(木板,铁架台,小车,测力计)师:根据这些实验器材,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用木板搭建的斜面比直接提小车更省力?小组讨论。

(3分钟)师:(击掌结束)好了,讨论结束,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设计的。

2021年春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1 燃烧 教学设计

2021年春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4.1 燃烧 教学设计
3。 我们要注意用火安全,万一不小心失火,用湿毛巾覆盖灭火!
4。点燃蜡烛、大家仔细观察蜡烛在燃烧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5.黑烟,发光、发热,有蜡油流下,变短。
过渡语:同学们,变短的这部分蜡烛哪儿去了呢?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它变成蜡油流下来了。那也就是说它的质量和原来的是一样的。是这样吗?那,我们再把它放到天平上看一看。
好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但认识到燃烧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还认识到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好啦,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蜡烛、火柴、天平、蒸发皿、干冷的烧杯、澄清的石灰水、湿毛巾。
2。 为了证实的它是否变轻的猜想,我们先来称量一下蜡烛的质量,为了便于操作,需要把蜡烛放在蒸发皿里,所以,我们把蜡烛放在蒸发皿里一起称量.(称量)先把天平调节平衡,把蜡烛放在左侧托盘,右侧托盘施加砝码。天平再次平衡,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视频1:
1。同学们,这是1张纸,撕下三分之一,让它燃烧,请大家仔细观察纸在燃烧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燃纸,给特写。)(伸手感受)感觉到热乎乎的.
2.我们可以观察到纸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完全燃烧后的纸变成了纸灰。这是纸的一种变化,我们再来看纸的另外两种变化—-撕纸和折纸。我们再撕下一半,大家看,我们用这张纸折一架纸飞机,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折)看,我们折成的纸飞机与刚才的纸相比有什么变化?他的形状、大小变了。我们再把剩下的这部分纸撕成纸片,它的形状、大小与原来的纸相比不一样了.
科学态度STSE:
根据燃烧实验,认识到科学实验是对事物区分和认识的主要方法。通过石灰水浑浊实验,理解对事物的认识要以科学事实为依据。
教学重点:通过对纸和蜡烛的燃烧,认识到燃烧是一种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

湘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简单的机械》教案6篇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教学重点: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教学准备:木板、羊角锤、拧紧的螺丝钉、未开的汽水、瓶起子……。

电子演示文稿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出示汽水瓶,如何将它打开?出示钉有螺丝钉的木板,怎样取出这些钉子?2.生活中工具的作用⑴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类似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使工作更有效,人们发明了很多工具,这些工具成为了人们的“好帮手”。

你还知道哪些“好帮手”,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⑵分组讨论,完成表格。

我找到的好帮手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我猜想它能……⑶全班交流。

(“注意倾听,补充发言”纪律保证效率,教师得加强组织引导)在交流活动中对学生发现的以下一些问题应该给予明确的肯定:①一种工具能干好多事情,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

(比如榔头能拔钉子又能钉钉子,一字螺丝刀能拧螺丝,又能打开奶粉盖)②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

(比如老虎钳能夹小东西,镊子也能夹东西,剪刀有时也行)④一种工具做某件事特别专业。

(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钳夹指甲来得容易)3、体验:“好帮手”的作用。

⑴、明确任务:选择不同的工具,在木板上钉上铁钉和螺丝钉,然后再把他们取出来。

⑵、分组活动。

⑶、全班交流。

(小组完成情况,感受:工具的确能提供方便)4、科技史阅读交流P21页指南车信箱,以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悟科技发展之快,知道现代工具都是在简单机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人们还在不断改进身边的工具,以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

(教师也可以下载一些图片,制作成简单的演示文稿,配合图片进行讲述:桔橰的介绍;纯粹人力-简单机械-现代工具的对比)他能撬动地球吗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

制作航道浮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制作航道浮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教学内容及进程︵续︶(三)活动 3:制作航道浮标3. 实际制作:现在,我们要开始制作航道浮标啦!你们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呢?老师可以提供一些常见的材料,如塑料瓶、泡沫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些材料制作出能够漂浮在水上的航道浮标。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分享创意,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用这些材料进行实际制作。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将前面所学的关于漂浮性质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制作中,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在这部分内容中,通过有趣的问题引导,讨论,实际制作等环节,让学生在探究中深入理解航道浮标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2.观察外部特征。

观察人们往水中投放航道浮标以及投放后的图片资料,观察其外部形状、颜色等特征。

3.合理推测。

“想一想,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4.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上轻下重、重心低,水面部分才能直立。

如果是金属材料,中空才能漂浮。

锚系才能稳定。

”5.明确学习需求。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

”教学内容及进程︵续︶(二)活动 2: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 设计(1) 选择材料:首先,我们要选择制作航道浮标所需要的材料。

大家想想,是不是应该选择那些本身漂浮能力强的材料呢?为什么呢?请说说你们的想法。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选择漂浮能力强的材料来制作航道浮标。

(2) 结构设计:接下来,我们要想一想,制作好的航道浮标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画一个结构设计图,表示我们的想法。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纸上画出他们想象中的航道浮标的结构,引导他们考虑航道浮标的整体形状和组成部分。

(3) 流程设计:好的,我们已经有了结构设计图,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下制作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我们可以画一个流程设计图,展示制作的步骤。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次想象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步骤,然后在纸上画出流程图,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制作的顺序。

(4) 汇报交流,初步完善设计:让我们现在分享一下我们的设计吧!每个小组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设计,然后我们一起讨论,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脑》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脑》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脑》教学设计本单元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聚焦人脑,采用观察、实验游戏等活动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探究脑的功能。

教材依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单元采用递进的认知结构。

以“刺激与反应→脑的结构与功能→保护人脑”的顺序来组织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引领学生感受人体刺激与反应的发生,知道我们人体通过一些感觉器官能够感受刺激,并会产生反应;而人体的反应,由人的脑来指挥;进而初步认识脑的功能,了解保护脑的措施,从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单元安排了“1.人体对刺激的反应”“2.人体指挥部——脑”“3.保护我们的脑”3课,12个活动。

本单元实现以下思维目标:科学知识点、科学探究、科学态度、STSE。

第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人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会产生反应,这样可以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探究活动中能主动合作,乐于交流与分享。

教学准备包括镜子、一杯(瓶)冰水、眼罩、教学课件、记录笔和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为1课时。

在教学导入环节,可以出示酸枣图片,让学生交流他们吃过酸枣或类似的食物时的反应和感受。

接下来,进入新课研究,让学生了解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及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的重要性。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对身体施加光、湿度、气味等刺激,观察对应的反应,以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同时,学生还需要意识到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以趋利避害的重要性,并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合作,乐于交流与分享。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存在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进行删除和改写,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和准确性。

1.在生活经验回顾中,我们展示了三种人体受刺激后做出反应的图片,比如感到寒冷时打冷颤,闻到怪味时呕吐,阳光直射时眯眼睛。

这些反应都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保护机制。

2.在交流环节中,我们探讨了人体受到刺激时是否会产生反应。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人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反应,这些反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应对机制。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

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沉与浮》教案(教学设计)册中。

3.小结:物体放人水中,出现两种情况,即有的沉、有的浮。

4.引发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浮起来的物体——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1)学生思考、讨论时给予引导和提示,促使学生关注到:①怎样判断漂浮能力——看露出水面的部分的多少。

②当物体的材料、形状、体积大小各不相同时,去比较其漂浮能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从而导入下一活动的教学:比较不同材料(相同形状、相同体积)的漂浮能力。

(二)活动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初步设计。

(1)明确比较对象:漂浮的物体(2)明确比较方法:漂浮能力强弱是物体在水面上部的体积与浸没在水中体积的比较;水面上体积大的(相对就是水面下体积小的)漂浮能力强。

我们实验只看物体在水面上的高度,这样要选择确定能够浮起来的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

(3)确定比较的问题: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教材中呈现的材料分别是松木板、泡沫塑料板、白色聚丙烯塑料板(纯DD板),2.案例示范,完善设计。

(1)说一说你的想法?①用手往水里按,试试自己的感受……②别用手按,用这些完全一样的回形针……(2)参照教科书,完善设计。

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

需要的器材: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镊子。

实验的方法:对比实验。

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

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

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

实验的步骤:1.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

2.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

3.开展实验,记录数据。

(1)提醒学生规范操作:用镊子夹取重物,轻轻放置,注意平衡,避免倾覆。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地球的内部,|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地球的内部,|湘科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3地球的内部,|湘科版3.地球的内部教学目的科学探究 1.能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传递出的信息,对地球内部的情况做出自己的猜测。

2.能用资料来验证自己关于地球内部的猜测。

3.能制作出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地球内部的探究、开发利用进展大胆的想象。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内部是一个运动着的高温、高压的环境,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2.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是由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局部组成。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教学难点:根据自然现象做出有关地球内部环境的猜测教学准备有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的视频课件,牙膏、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煮熟的鸡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地球的外表图片。

2.谈话:请看,这是地球的外表,有什么?我们知道了地球外表的样子,那地球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3.提醒并板书课题:3.地球的内部。

二。

新课。

〔一〕理解地球内部的环境。

1.引导学生领悟理解球内部环境的方法。

〔1〕过渡:同学们,我们的眼睛能直接看见地球的内部吗?那么,我们要采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地球内部的样子呢?〔2〕教师:有些物体,我们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得到。

例如:我们身体内部的心脏,我们能看见吗?但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感觉到心脏的存在?〔用手紧紧的按住胸部中间偏左边一点点〕如今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呀?那是什么在跳动?由此可见,我们通过身体外表跳动这种现象就可以感觉得到身体内部心脏的存在。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地球的哪里就可以感觉到地球内部的样子呢?地球外表又常常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小结:我们通过地球外表所发生的火山喷发、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就可以感觉得到地球内部的样子。

〔二〕理解地球内部的环境。

1.过渡:这些自然现象又会告诉我们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2.根据火山喷发现象引导学生推想地球内部的环境。

〔1〕出示课件:火山喷发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五年级上册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

- 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 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惯和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五年级的研究- 研究目标:了解五年级上册的科学课程内容,明确研究目标。

- 教学重点: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二单元:水的探索- 研究目标:探究水的性质、来源和用途。

- 教学重点: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培养。

-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水的认识和理解的能力。

第三单元:生命的多样性- 研究目标:了解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分类方法。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 教学难点:理解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 研究目标:了解食物的组成和消化的过程。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食物和消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消化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3. 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

4.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课堂内容,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注意事项-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差异化教学,提供个性化辅导。

- 营造积极、活跃的研究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和问题,进行实践探究。

- 及时反馈学生的研究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进步。

以上为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大致内容和教学安排,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5.4制作保温装置(教案)

2024年湘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5.4制作保温装置(教案)

的( )。
A.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全员参与,分工明确
B.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效果,还要兼顾成本和外观
C.设计一次到位,不用做任何改进
D.设计过程中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
4.往大小、形状、厚薄相同但是材料不同的杯子里倒入100毫升95℃
的热水,最早能喝的是( )中的水
A 塑料杯 B 纸杯 C 玻璃杯 D 不锈钢杯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上课 教师自我介绍:
仪式 同学们好!
……
一、聚
观察导入[材料准备:PPT]
焦(预
谈话:冬天保温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你知道哪些保温物品呢?
设5分
钟)
1.观察保温物品 [材料准备:PPT] 提问1:这些保温物品为什么能保温呢?观察它们的结构并思考
二、探 它们是如何保温的。
索(预
传递,就能达
2.做一个保温装置 (1)设计保温杯 谈话:我们也来做一个保温装置,让一杯热水的温度下降变慢。 设计要求: ①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 ②杯外包裹物的厚度不能超过3厘米 ③15分钟内温度降低在5℃以内。 提问1: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什么材料合适呢? 出示材料:不锈钢杯、反光纸、毛巾、气泡膜、珍珠棉、纸巾、 防水布、报纸、陶瓷纤维纸等。
四、练 A.泡沫 B.铁皮 C.纸 D.皮革
一练
2.保温杯能起到保温的作用,是因为保温杯( A.能产生热或产生冷 B.是热的不良导体,减缓了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C.是热的良导体,加快了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
D.是热的不良导体,不会产生任何热传递
3.在设计制作一个产品的过程中,你认为以下哪个做法是不值得提倡
三 、研讨 和交流 (预设
5分 钟)
1.提问:保温杯的原理和结构能给我们哪些提示? 2.提问:你设计的保温杯应用了哪些科学原理? 3.提问:自制保温杯还能进行哪些改进优化吗?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5-3.6塑造地表的巧手、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学设计

湘科版(2017秋)五年级上册同步教案3.5-3.6塑造地表的巧手、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湘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选择题1.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

A.铁水变钢锭B.压扁饮料罐C.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D将白糖加热至熔化2.太阳的热是通过()方式传播到地面上来的。

A.热辐射B.对流C.热传导3.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岩浆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

A.石灰流B.泥水流C.熔岩流4.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A.地壳B.地幔C.地核5.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

()A.温泉,小岛B.温泉,海岛C.温泉,小山6.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火山喷发时,岩桨会从火山口流出来,易形成()。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岩7.不是地球内部运动造成的是()。

A.火山B.地震C.冰川8.从火山的喷发情况和喷发物不能推断出的事物是()。

A.沉积的石、砂胶结与压合B.地球内部温度很高C.地球内有炽热的岩浆D.地球内部压力很大9.下列自然现象中由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是()。

A.暴雨B.风化C.地震10.地球内部构造中最薄的一层是()。

A.内核B.外核C.地幔D.地壳11.地震和火山是()引起的。

A.太阳和月球运动B.地球外部运动C.地球内部运动12.()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A.潮湿B.干燥C.接触空气D.盐水13.下列情况下,铁钉最容易生锈的是()。

A.B.C.D.14.火山是从地球内部()喷出来的。

A.地幔的薄弱地带B.火山通道C.地壳的薄弱地带15.铁生锈后,会变()。

A.坚硬B.松软C.银白色16.关于火山喷发,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由于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纹中喷出B.喷出物全是高温岩浆C.喷出的岩浆冷凝后,常形成圆锥形的火山丘或火山岛D.火山喷发也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17.皮皮在家做铁钉生锈的实验,他设置了以下四个实验环境,请推测,()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

A.B.C.D.18.关于燃烧,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B.燃烧有利也有害C.燃烧的过程是可逆的D.燃烧的过程是不可逆的19.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玻璃杯中,细木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在呼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2、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教学难点]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教学准备]“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感知呼吸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

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

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二)体味呼吸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

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呼气——→胸廓腹部缩小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三)、制作活动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学生讨论分析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三、课堂总结;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四、课外延伸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吸气——→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呼气——→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二《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学设计万州区枇杷坪小学李勇[教学设计意图]:用资料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初步的探讨,在学生对空气这一混合物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发现与问题进行交流,以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阅读资料及实验分析,初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变化。

2、学习对比探究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与分析推理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含量变化的发现和推理。

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难点]:对比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理解呼出的气体比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多,而氧含量少(不是没有)[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水槽、容积相同的两个集气瓶、两片毛玻璃、等高的两根蜡烛、火柴、大小一致的气球、打气筒、等量的两份澄清石灰水。

演示材料:呼出与吸入气体对照表。

[教学过程]:一、资料引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做实验吗?(2) 实验可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办法,我们先来看看英国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请同学们阅读P5普里斯特利的发现,思考普里斯特利做了一个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拉瓦锡又有什么发现呢?学生阅读,汇报,小结(3)谈话:在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呼吸离不开周围的空气,可人把空气吸进去又呼出来了,那为什么还要呼吸?(引导学生推测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变化)(4)今天,我们就来用实验的方法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1.讨论收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方法(1)我们吸进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你能收集一瓶这样的气体吗?(2)我们再来看看呼出的气体, 你能收集一瓶我们呼出的气体气体吗?(3)分组讨论:这样收集来的气体怎么保存?你能利用桌上的这些材料收集到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吗?(4) 生汇报讨论情况,师引导学生利用排水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气体)2、对比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讨论:我们有了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 ,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1)阅读教材P3,实验中那些条件相同呢?不同的条件是什么?(2)交流实验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3)学生实验,汇报讨论:蜡烛在哪一种气体中燃烧得久?原因是什么?(二).探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氧气与二氧化碳含量(1)请同学们观察P4中间的图,紫色气球里面打进的是什么气体? 橙色气球呢?那么,我们把他们分别放进澄清的石灰水里,你要注意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实验, 师检查指导。

汇报观察到的现象,(3) 谈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三、课堂小结(1) 我们已经能够对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比较出示:下面是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表(附后)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2) 观察上面的表,你又有那些收获呢?学生汇报,对比,填写p5的实验结果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板书设计]: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资料]新疆年会: 福建省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华珠运动与健康教学设计/YXKT/200708/3341.html湘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我们自己》单元之三《测量我们的肺活量》教学设计重庆市万州区枇杷坪小学李勇[教学设计意图]以比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利用简易的工具和材料测试自己肺活量的大小,组织讨论肺活量的大小跟自己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运动可以使人的肺活量增加,让身体更加健康,指导学生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经历测量自己肺活量的过程,对肺活量大小进行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2、知道什么是肺活量,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认识到清新的空气,合理的运动,有助于我们的健康,意识到个人对自身的健康负有责任。

[重点难点]分析比较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上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准备]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电子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1.游戏:吹气球比赛。

要求: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比一比谁吹的气球大(1)谈话:刚才,同学们猛吸一口气,全部吹入气球的气体总量就是你们的肺活量(板书: 肺活量)(2)你能比较谁的肺活量大吗?谈话:根据上面的活动你还有那些问题呢,?(凭什么我的肺活量小呢?到底小多少?)为了更好的进行比较,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肺活量,今天就来我们测量肺活量(板书:测量)二、探究过程(一)测量肺活量,(1)谈话:要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就必须有一个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在日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5L油瓶一个,水槽,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制作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计;我们怎样做呢?(2)指导学生制作,用我们”先-----在----“汇报(3)指导学生一组,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计测量,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a、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b、卫生c记录时,视线与水平)(4)介绍电子肺活量测量仪使用, 强调(尽力吸,尽力吹完一口气)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P7记录表上,反复测几次?怎么计算肺活量?为什么这样计算?(二)统计分析(1)抽一小组汇报(2)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 统计全班数据。

(3)请同学们用统计图知识,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4)汇报,全班评析。

(5)小节(三)、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全班肺活量排在前面的同学与排在后面的同学站立一排进行比较。

1.排在前面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点,后面的同学呢?(抓住体育锻炼,进行保健教育)2.你认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汇报。

三、课堂总结;请同学汇报课堂收获四、课外延伸(实验操作和课外活动)课外阅读,或上了解网肺活量大小及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板书设计]:测量我们的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可能与体育锻炼有关第二单元简单的机械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用的简单工具,能对这些工具的作用提出它们的猜想。

(2)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

(2)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从而能开动脑筋利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敢于创新。

3、科学知识知道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一些简单机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杆、轮轴、滑轮、传动……。

第1课生活中的“好帮手”一、教学目标:1、能应用已学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解决生活中带见问题的方法。

2、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能对生活中简单的工具的作用提出猜想。

二、教学重点:认识利用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寻找生活中的其它“好帮手”并猜想它们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