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它以皇帝为中心,通过君主专制的方式来统治国家。
这个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几千年,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封建制度的起源封建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这种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分配,它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人们被分为不同的阶层。
在最顶层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他们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特权。
其次是贵族,他们通过封地和领地来获得财富和权力。
然后是士人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政府官员的行列。
最底层是农民和工人,他们是社会的劳动力和生产者。
三、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是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皇帝被视为天子,认为他是天地间的连接者。
他制定法律,任命官员,领导军队,管理国家事务。
皇帝的权力是世袭的,传给皇帝的儿子。
这种世袭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延续到清朝。
四、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官僚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官僚制度是指政府官员按照等级和职责来组织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
官员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他们被分为九品官员,每个品级都有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官员的等级决定了他们在政府中的地位和权威。
五、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农业。
农民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阶层,他们种植粮食和其他农作物,为社会提供食物和财富。
农民向地主交纳租税,地主则向皇帝和贵族交纳赋税。
这种农业经济体系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运行了几千年,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封建社会的衰落封建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长时间,但随着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的增加,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最终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终结。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用官制度。
中央行政制度中,秦始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组成,其中丞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御史大夫兼理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为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是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六部即吏、户、礼、兵、形、工六部,是尚书省的下设机构。
这种制度在唐初得到完善,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草拟政令和审核政令、封驳政令之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在秦朝实行郡县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置令、长、君等职官。
此外还有乡、亭等基层行政单位。
选官用官制度方面,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在汉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如中书省和尚书台的设立等。
在唐代,实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导,以官僚制度为组织形式,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这些制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之服务。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向知识梳理一、皇帝制度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
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从秦始皇起,皇帝的特权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
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
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思想家黄宗羲针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
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二、中央官制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宋太祖将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总揽中央行政权力。
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元世祖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健全了中央统治机构。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制度在
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
度的简要介绍:
1. 君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为核心。
在早期,
封建制度被建立起来,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
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
权力,拥有治理国家和决策权。
2. 官僚制度:官僚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僚系统由一系列的官员组成,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官员的职位和权力是按照严格的等级制度来划分的。
3. 户籍制度:户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这个制度用来管理和统计人口,记录每个家庭的人口和属性。
户籍制度在政府统治、税收征收和兵役征召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封建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封建制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封建制度建立了君主和贵族之间的特殊关系。
君主将土地赐予贵族,贵族则向君主效忠并提供军事和政治支持。
5. 考试制度:考试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举考试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
这种考试制度通过选拔最有才能的官员,为政府提供了一种公正和公正的选拔方式。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君主制、官僚制、户籍制、封建制和考试制为核心。
这些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 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分析郡县制在全国推行的原因,了解郡县两级地方行政 机构的设置及职能。 推行原因: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为加强对
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作用: ①相互配合,彼此牵制,集权于皇帝。 ②臣议君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
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史料分析
材料一: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称号;皇 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 万世,传之无穷。”──《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宰相 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从选官依据的角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概括中国古代 选官制度的变化。理解科举制实行的影响。
1、汉朝: 察举制 选拔标准 品行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选拔标准 门第
材料三“(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 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分封权制体制……与秦以后郡一县统制的君 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些地方行政制度?
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一)唐朝:三省六部制 概述唐朝三省六部的分工与职权。分析其影响。 分工与职权: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历史总结与笔记)——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夏朝: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公共权力和王位世袭制度。
商朝:内外服制度。
特点:商王有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有限;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一.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前提),周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2.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3.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异姓贵族。
4.分封内容:土地、人口、物资和武装。
5.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周王与各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加强。
④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⑤易形成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和国家统一,埋下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祸根。
6.分封制瓦解原因及表现: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受封的诸侯力量日益强大,王室衰微。
表现:出现了春秋争霸,战国兼并的混乱局面,商鞅变法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开始否定分封制,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实行郡县制。
二.宗法制:1.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2.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②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③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4.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③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前提和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
6. 西周的宗法制对今天依然有影响主要表现:①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认祖归宗,提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世官制:在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在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制是主要内容,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西汉通过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依据个人才能和品德。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依据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随着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实行。
起初家世才能并重;西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唐朝加以完善。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
知识框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文明
1.王位世袭制 (1)确立:从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最高统治者以“天下为家”,以 个人意志取代众人的意志。 (2)影响: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 国家机构体制随之建立起来;王位世袭体现了权位的不可转移,后来成为封建君主 专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语点拨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历史解释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
不断削弱
发展演变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
2.分封制 (1)目的:加强和巩固周朝统治。 (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等。 (3)评价:该制度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春秋 以后,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社会动荡。 3.宗法制 (1)内容: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小宗服从大宗;形成森 严的社会等级。 (3)作用:它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和团结;影响深远,其内涵仍然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4.隋唐(完善) 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 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5.宋元(加强) 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三司掌管中央财政,削弱 了相权。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 事机构。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影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④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局限: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 关系。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紧密,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 基础,分封制基于宗法制而产生,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从根本上说,分封制就是宗法制作用于国家地方政治 制度的重要举措和体现。
6、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1)分封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 和经济制度。 (2)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 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 家强盛的政治保证。 (3)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 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与中央的 关系
影 响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 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 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的地方独立性
易形成分裂割据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D、颁布秦律
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修驰道 ③思想上: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④文化上:书同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 2、政治根源:(2)完成和巩固统一 (3)加强对人民控制
3、理论来源: 法家“集权”理论(君主以法治国,君主的绝对权威
(四)演变过程:
1、萌芽——战国时期:
(1)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 (2)实践上,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重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六、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背景: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措施:①军事上收精兵: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实行原因: •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 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 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 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 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 集权制的建立。 •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 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 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 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私有制度 •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 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 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 理由:秦朝设丞相短期而亡;设丞相容易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3) 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 导致权臣专权。 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 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 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4)趋势:丞相权力削弱,君主权力加强。 当。” 作用:不一致。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鼎盛 • (3)根据材料三,明太祖废丞相的理由是什 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 么?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 (4)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反映了何种 而明朝以后我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 趋势?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 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 么? 会进步。
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解除统兵大将兵权 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文官担任, 文官担任,死刑上报
6、新发展--元 、新发展--元 --
中央机构: 中央机构 (1)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关 ) (2)枢密院 掌管军事 ) (3)御史台 掌管监察 ) 措施 (4)宣政院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西藏 ) 地方机构: 地方机构 (5)行省制度 影响后世 )
四、发展过程
1、初步形成--战国 、初步形成--战国 -- 2、正式建立--秦 、正式建立--秦 -- 3、空前加强--西汉 、空前加强--西汉 -- 4、完善--隋唐 、完善--隋唐 -- 5、强化--北宋 、强化--北宋 -- 6、新发展--元 、新发展--元 -- 7、顶峰--明清 、顶峰--明清 --
八.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朝: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 秦朝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焚书坑儒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明清:八股取士 明清 八股取士 清: 文字狱
九、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如何评价专制主义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1)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作用: 前期-- --积极作用为主 ①前期--积极作用为主 后期-- --消极作用为主 ②后期--消极作用为主 (2)积极作用表现: (2)积极作用表现 积极作用表现: 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①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②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③有利于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建设活动 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消极作用表现: (3)消极作用表现: 消极作用表现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①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 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②专制容易产生暴政和腐败;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专制钳制思想,阻碍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 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 ④后期严重束缚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宏观综合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演变趋势(1)发展历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2)特点:①君权对相权的削弱: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②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
(3)演变趋势: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2.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绵延两千年之久,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1)君主专制:一方面,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渗透着宗法制的原则。
另一方面,皇权至上,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于一身,从而保证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2)中央集权制:最根本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政令。
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
(3)官僚政治:这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派生物。
一方面,中国官僚政治的特点是官为君设,即所有官员都要听命于皇帝,从而赋予官僚政治浓厚的人治而非法治色彩。
另一方面是从选拔官员的程序、内容和对象来看都是与皇帝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了选拔的封闭性。
3.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演变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可以兼理全国监察事务。
②汉朝:汉武帝后期,把全国分为13个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③唐朝:唐太宗把全国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
④明朝在地方设置按察司,掌管地方的监察事务。
(2)认识:纵观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古代监察官是为皇权服务的,当一个王朝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作用,甚至会催生吏治的腐败。
高三历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详解】1、分封制:(商-西周-春秋)根本目的:巩固统治,保证周王室的稳定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异姓(功臣[齐]、姻亲、殷商降族[宋]、先代贵族)权利与义务:周王对诸侯授土、授民;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作用:使周人势力X围扩大;形成天下共主的地位;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
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目的:(主要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直接原因)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上的矛盾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②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礼乐制度:推行和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政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②秦朝正式建立中央:皇帝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长官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三公)太尉:协助皇帝管理政务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九卿三公九卿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地方: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秦朝全面推行。
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1)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机构,三公九卿分工细密,各司其职,军政大权由皇帝一人操纵(2)充分体现了“家天下”的特点。
(3)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免,官位不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以封建专制主义为核 心,皇权至上,凸显人
治和专制色彩;中央集 权和地方分权是中央集 权的基本矛盾之一,斗
争的趋势是中央集权不 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 矛盾是中央政府内部一
对基本矛盾,斗争的趋 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 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主题 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文明的重 要内容,其核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形成、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或世官制。这是一种贵族政治, 战国之后逐渐被废除。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出现新的政治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郡县制,以及按军功授爵 (秦国)。
► 考点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形成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
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
(5)作用: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世卿
世禄”的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 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 产生了深远影响。(说明它是一种贵族政治)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贫民 奴隶
【探究活动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 它们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
第2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特点)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郡县制 4)选官制度:保举、军功、吏道、征士等 5)严苛的法律制度:
皇帝制度的确立 有什么特点?
确立“皇帝”称号;皇帝自称“朕”;命令称 “制”或“诏”,印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4.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
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
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1.世袭制:国家领导人由父亲世袭给儿子。
2.封建制:国家领导人将土地分封给亲信和功臣,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3.分封制:国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国对中央政权有一定的忠诚义务。
二、秦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郡县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郡和县,设立郡守和县令分别管理。
三、汉朝的政治体制1.郡国并行制:国家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封建制,郡县和诸侯国并存。
2.推恩令:皇帝下赐土地和封号给功臣,以换取他们的忠诚和支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体制1.三国鼎立:魏、蜀、吴三个政权并立,各自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
2.南北朝:南朝和北朝分别实行不同的政治体制,相互对立。
五、隋唐时期的政治体制1.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2.府兵制:国家设立府兵,由地方豪族和士兵组成,参与国家军事事务。
六、宋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路府州县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路、府、州和县,设立路官、府官、州官和县官分别管理。
七、元朝的政治体制1.行省制:国家将领土划分为行省,设立行省官管理。
2.蒙古统治:蒙古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实行蒙古族特有的政治制度。
八、明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九、清朝的政治体制1.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有严格的控制。
2.科举制: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实行人才选拔的制度化。
总结: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经历了世袭制、封建制、中央集权制等多个阶段,同时实行了科举制、府兵制等特有的制度。
这些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方式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习题及方法:1.习题:夏商周时期,国家领导人的继承方式是什么?解题方法:根据知识点一,夏商周时期的国家领导人采用世袭制,即父亲传位给儿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了封建君主****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极易形成暴政、****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
(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
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
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
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形成了王国问题。
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
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
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
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
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A、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B、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
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C、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
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
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