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记承天寺夜游 2015 宽屏 详细版

合集下载

八上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八上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有味地欣赏
1.美在文字的精湛。 2.美在内容的丰满。 3.美在结构的灵动。 4.美在月色的描写。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有味地欣赏
以苏轼和张怀民的当时的心境和处 境为出发点,用“闲闲人”这两个字里品味出了苏轼 的什么心情?
“闲人”的意蕴
资料2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 流放至湖北黄州。
资料3
(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 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 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 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 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承天寺 人物: 苏轼 张怀民 起因: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经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看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的自然美景,悟到“何夜无月?何处 结果: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人生哲理。
赋闲之人——贬谪的悲凉; 悠闲之人——漫步的自在; 闲适之人——赏月的欣喜; 闲淡之人——人生的感慨。
旷达乐观 “最豁达”
清闲 空闲 闲逸 安闲 闲淡 闲情
其实,苏轼一点都不闲:他是中国文学史罕见的 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肯定不 空闲 ;他一 生数次被贬,历典八州,辗转万里,他肯定 不 安闲 ;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肯定 不 清闲 ;但是,在这样坎坷不平的人生之中,面 对仕途得失,他 闲淡 处之;一生辗转万里,他不 辍 闲情 ;生活穷困不堪,他 闲逸 自在;这样的 人,命运打不倒,挫折折不弯,即使时间的流转千年 万年,也黯淡不了他的熠熠光辉。932年前的昨天晚 上,也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个有月亮的晚上, 苏轼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篇字约义丰的日记,更是 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古诗词PPT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古诗词PPT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 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 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 的样子。 行:出行。
作者简介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转任湖州(今浙 江吴兴)知州。苏轼离开徐州时,百姓送行数十 里,感激他在防洪中做出的贡献。四月,苏轼到 达湖州,按照惯例,苏轼上表进谢,苏轼在表中 发了一些牢骚,嘲讽了一些支持变法的幸进之人。 这份《湖州谢上表》引发了王安石一党的何正臣、 舒亶、李宜之、李定对苏轼的弹劾,并从当时流 传的苏轼诗集中挑选出一些“诽谤君上”的文字 作为证据。宋神宗一连接到四份状纸,只好命御 史台将苏轼拘捕入京审问。
基本内容
字词注释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 (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 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 与,共同、一起。步,散步。 于:在。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 (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 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 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与志同 道合的友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 此文。
诗词赏析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 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 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 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 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 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 看,月光至美,竹柏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 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 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 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 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27记承天寺夜游(2)

27记承天寺夜游(2)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 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提示:画出疑难,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内不能解决 的,举手质疑,全班交流
清丽 淡雅 竹柏影
品读课文 体悟情感 面对如此美景,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欣然
高兴
无与为乐 孤寂
闲人
悠闲
疑难探究: 与文本对话
1.领悟“闲”之意 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
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与怀民于庭中散步.
欣赏月下美景.

达 乐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 闷,想出去走走,找人谈心;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 去赏月。
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积水空明 皎洁 空灵 藻荇交横
拓展延伸
请你联系课文内容及背景展开想象, 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两 人会说些什么?
示例:苏轼:今晚月色如此美好,唯 有你我两个闲人欣赏,实在令人感慨 啊!
张怀民:世人都在追名逐利,是没有 这个闲情雅致的。
小结
苏轼虽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 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 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 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 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 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

27记承天寺夜游 2015 宽屏 详细实用版

27记承天寺夜游  2015 宽屏 详细实用版

抽查翻译,并解释黑色词语
1、念 无 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 如 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 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走近苏轼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 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 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 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 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 (1073)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 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 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 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1、庭中的“积水”是什么?可见 月色具有什么特点? 月色 皎洁、空明、澄澈 (静) 2、“水中”的“藻、荇”是什么?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动)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用连续的比喻 手法写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清丽 淡雅、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品味“遂”“亦”字的包含的信息?
(共同赏月的人应当是志同道合之人,有着高雅志 趣,浩然正气,心胸坦荡的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 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作者只寻张怀民,一方面表பைடு நூலகம்他志趣高雅,而世上 庸俗之人太多,少有志同道合者 ;另一方面也暗示 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

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共41张PPT)

27课《记承天寺夜游》-(共41张PPT)
•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 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
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 美丽的竹柏倒影。
第17页,共41页。
•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
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
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第1页,共41页。
教学目标
•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 出韵味.
•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 品味写景的句子。
•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与感 悟作者的情感与人生态度。
第2页,共41页。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 和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而
已,罢了”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13页,共41页。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你能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吗? 2、想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所描绘的情景,并简 要分析其妙处。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说说给你的感受。
” 李 白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第38页,共41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 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
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 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 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 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 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抒情:愉悦苦闷 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赏月的欣喜、 何夜无月?何处 (xì ng) 交横,盖竹柏影也。 贬谪的悲凉)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① 此句中,把 “月下中庭 ” 比作 “积水空明”,运用明喻的修辞手法,是 正面描写;把比“竹柏影也 ”作“藻、荇
的悠闲。表达了作者寄情于景,以排
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 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 -1101):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 苏” 。
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欧阳修、王 安石、曾巩。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熙 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 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 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 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 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 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 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元 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于城南承天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交横”,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是侧面烘

【精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精心整理

【精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精心整理

月色
侧面烘托 比喻手法的运用 写月而无月 虚实相生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月夜静谧 月色澄澈
一切景语皆 情语.
王国维
品读赏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情:
心如“积水”, 体现了内心的宁静; 心如“积水”般的“空 明”, 体现了内心的旷达与明亮.
细读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 填写表达情感的词语:
记》)
• 林语堂《苏东坡传》
制作不易 尽请参考
谢谢
一声“闲人”,几多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
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 说他以诗讥谤朝廷,八月,将他逮 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 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 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宋 神宗元丰六年(西元一0八三)被贬 黄州,做主簿之类的小官,开始时寄 居在承天寺(今湖北省黄冈县南方)。 张怀民为人心胸坦然,公务处理的闲 暇,便游山玩水来怡情养性,身在逆 境但很少悲伤难过,是位品格高洁, 心胸开阔的人。
细读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填 写表达情感的词语:
一声“闲人”,几多

欢欣 满足 释然 …
怅惘
不平
郁闷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赏景之乐 失意之痛 旷达之怀
苏承 东天 坡寺 心月 底下 乐清 观幽 豁淡 达雅
承 笑傲人生 御


















怀

【最新审核】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

【最新审核】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3

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 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孤寂、凄凉, 无所归依的心境和仕途不 得志的抑郁以及他乐观、 旷达的态度。
结尾画龙点睛,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赏月的欣喜, • 漫步的悠闲, • 被贬的无奈和寂寞, • 乐观豁达的百感交集的心境。
品味“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苏轼被贬黄州,做
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 地点:承天寺 • 人物:张怀民、作者 • 起因:月色入户 • 经过:寻张怀民 •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找出描写月影的句子, 并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重 点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 光比成积水,把松柏的影子比成水
承天寺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 被贬黄州所作,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 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 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 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 旷达。
读准字音
遂( suì) 寝( qǐn) 藻( zǎo) 荇( x)ìng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扩、删、 补、换、调、变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 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 高兴地起来散步。想到没有可与自己 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 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 起在庭院中散步。
译文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空明,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 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 了。
着有职无权的官,所以十分清闲,自称“闲
人”。)
------联系时代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2)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新人教版 (2)

朗读课文,注意准确字音、词义、句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关于“月亮”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记承天寺夜游:
地点:贬谪流放地
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时间、事情: 心情苦闷、悲伤
1.是谁夜游承天寺?----作者:苏轼幻灯片 7 2.承天寺在哪里?----湖北黄冈
3.为什么要来承天寺?----贬谪流放幻灯片 9
4.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心情苦闷
5.他原来在哪里?----京城 6.写本文时,他在哪里? ----湖北黄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月色—积水空明 •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体会情感:
1.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3.“闲人”指谁?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 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

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学32页

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精品教学32页

考虑,想到 于是
共同,一起
睡觉 原来 只是
• “念”了什么?为何“无与为乐者”? • 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因何“亦未寝”? • 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为何发出
1.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 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 黄冈市南,南唐初 年建寺,初名“南 禅寺”。北宋景德 四年(1007年)赐名 承天寺,其规模仅 次于开元寺。因寺 宇第一山门横匾上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 随笔式小品文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和《答谢中书书》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 想感《记情承有天寺所夜不游》同表,达的试感加情是以微说妙而明复。杂的,贬谪
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 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 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 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 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 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 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 “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 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第四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
板书设计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
个人反思: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情感,整个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背景理解“闲”字的含义。启发学生揣摩叙事、写景的文字中寄予的情感。
5、研读及赏析。
1、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3、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
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字词,准确翻译,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资源与策略
PPT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给“闲”字组词,比一比谁的积累更丰富。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一位闲人的闲事,共同体捂闲人的闲情逸致。
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
⑴月色入户窗户
⑵欣然起行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四、品读明意
1.作为一篇游记,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每一段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此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游记的文体特点,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叙事——写景——抒情)
苏轼笔下那空灵明澈的月光正是他豁达,纯净的内心的写照,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诗词,更在于他达观、豁达的情怀,最后让我们,记住“何夜无夜?何处无竹柏?”让我们用乐观、豁达的胸襟面对生活,让我们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列举
笔记
学生活动:
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六:感悟
学完本文,你想对乐观旷达的苏轼或者对自己说些什么呢?请用2——3句话表述出来。
七:小结
(六)小结
初中部教师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5年年11月日星期累计课时()授课人: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2课时)
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学生认知的心理需要。本环节中我运用游戏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以专注而饱满的精神走进文本。
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