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优秀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上下文语境理解课文大意。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3.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突破重难点。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写景小品文,需要从“言”的角度来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但从文章的中的“文美”“文人”“文化”的角度理解可能还太少。

重点难点:品味朴素而含有深长意味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微妙心境。

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月亮,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

面对明月,有人思念故乡,有人感叹人生,有人怀念故国。

今天当《记承天寺夜游》的文字慢慢向我们走来时,请同学们用心品味面对明月___抒发的人生感慨,品味他被流放黄洲时精神的高贵,品味他的淡泊镇定、清雅空灵。

活动2【讲授】读美文知文意1.范读:这是一篇描写月夜___的文章,老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我想把文章朗读一遍。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揣摩感情。

提示:读音——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柏bǎi节奏(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___。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___也。

2.自由朗读课文。

3.译读(结合注释、工具书、同学合作)重点字词提示: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欣欣然)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3)月色入户:(门)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5)怀民亦未寝:(睡)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___也:原来(盖一癞蛤蟆)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口技)重点语句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这是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重点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

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

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5、“盖”字可否删掉呢?五、感其人,悟奇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4.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

然后学生讨论。

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实录

句子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和月夜的静谧美妙,营造出一种 幽静、淡雅的氛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通过反问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和友人张怀民的清闲自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 俗繁忙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
教师答疑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 苏轼对当时社会价值观的不满,同 时也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师答疑
积水空明形容月光清澈透明,藻荇 交横则比喻竹柏倒影之美,整个画 面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
课堂讨论与交流
课堂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其对 后世的影响。
课堂交流
课堂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其他写景的句 子,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体会其意境之 美。
03
深入探讨
作者情感表达
苏轼的情感表达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 达了自己被贬官后内心的苦闷和 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情感表达手法
苏轼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以及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自己 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情感表达 更加丰富和深刻。
文章主题思想
月夜之美的赞美
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苏轼表达了 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02
课文解析
文章结构分析
01
02
03
开头部分
描述作者夜晚无眠,看到 月光照进屋内,决定出门 散步。
主体部分
描述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 承天寺散步,欣赏月夜景 色。
结尾部分
抒发作者对月夜景色的感 慨,表达超然物外的人生 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实录【课例实录】一、检测预习,明确目标师: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同学们预习的效果如何,请大家进行自我检测。

生1:我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准几个字音:怀民亦未寝(qǐn),藻荇(x ìng)交横(h éng)。

(生齐读)生2:我想考考大家几个词义: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生3:“户”就是门,这里指门窗。

生4:“念”的意思是考虑,想到。

生5:“遂”,于是、就。

生6:“相与”的意思是一起,共同。

生7:“但”,只是;“如”,像。

生2:大家预习得挺好,请跟我一起巩固一遍。

(齐读,识记)生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对句读。

(生齐读)师:朗读字正腔圆,停顿准确,若情味再浓些会更佳。

那么这节课我们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呢?(屏显目标)生:解读记叙,了解背景;欣赏描写,想象美景;品析议论,感悟情怀。

二、自主探究,对学解惑师:让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向第一个目标进军。

(屏显自主探究要求,默读课文:1.根据记叙、描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划分文章结构层次;2.从记叙部分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生默渎,自主探究;师用SMART课件屏显全文。

)师:踊跃分享自主探究成果,让智慧的碰撞启迪我们的思维。

生8:1~3句是记叙,第4句是描写,其余是议论。

(生9在屏显上划出层次)生10:我从记叙部分了解到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在承天寺,人物是苏轼和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

师:抓住了记叙的要素,很好。

生11:我补充一下,从时间上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

师:知识储备丰富。

生12:我还从记叙郎分了解到苏轼“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他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为乐者”。

师:探究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思维方式值得睢广。

师:接下来我们对桌互学,先相互指导朗读,夜游要卖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得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通用6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1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随同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

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思乡之情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生3:但愿人持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不错,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也是写人的雅兴,什么雅兴呢?”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师: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片文章?用自身的话概括。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测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痛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方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师:用文章的原话就是──”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生1:愿意。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

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

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师:好,准备开始!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师:谁来帮帮他?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导入新课: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勾起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诗情吟咏之情。

今天我们研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配乐朗读,让同学们跟随作者游览承天寺,感受他的心境。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点名朗读,全班齐读。

结合注释,译读课文: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有疑问的同学可以提出来,教师解答。

修改后的文章:月亮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勾起了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诗情吟咏之情。

今天我们研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老师范读,配乐朗读,让同学们跟随作者游览承天寺,感受他的心境。

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点名朗读,全班齐读。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有疑问的同学可以提出来,教师解答。

新世纪教育网是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今天我们将一起研究如何朗读一篇文章,以及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写景语句。

首先,我们来听听老师朗读这篇文章。

在朗读时,我们需要注意情绪的变化,例如在这篇文章中,开始是平静的,后来是高兴的。

这种情绪变化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来表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文章中的写景语句。

例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要读得欣喜、愉悦。

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朗读来达到这种效果。

另外,“念无与为乐者”这句话要读出孤单的感觉,而“怀民亦未寝”则体现了作者高兴的心情。

最后,我们要品味文章中的佳句。

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中的“如”字不能删去,因为它表达了作者的想象。

通过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写景语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水呢?是月光的照射。

月光照射下的庭院,静静的月色比作水,用了比喻的修辞,以此体现月色之美、清明、空明。

作者还联想到月光照射下的竹柏的影子像水草,这么清晰的画面,多么清理淡雅的景象,以此来体现月色。

因此,“如”字是不能删去的。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第一篇:赛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2、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3、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猜字谜繁体字“閒”字引出“月色入户”导入。

二、认读,读准字音和节奏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

2、强调几个字词的读音:起行、荇、柏、横.3、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4、齐读,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三、解读,品味语言和情感通过反复的品读,感悟文中情感,读出文章的味道。

1、解题,哪个字表明了文体特征?记的是件什么事?夜游。

什么季节夜游?深秋。

作者夜游的起因呢?为什么到承天寺去呢?相机插入写作背景和怀民其人。

2、看叙述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3、点名读,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4、重点品析写景的句子。

体会月色描写的精妙,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写作手法、“盖”字的妙用,竹柏的象征意义。

5、反复品读,读出月色描写的美,读出作者情感的寄托。

教师配乐范读。

四、赏析,感悟态度和人生1、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身闲,心闲——闲——閒。

2、那为什么作者要用一个“但”字?你还能体会到作者那些感慨?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被贬谪的淡淡孤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对世人追名逐利的讽刺,对自己能够身处逆境仍能欣赏到大自然之美的自豪。

3、视频欣赏4、课上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苏轼有了更多的理解,请你告诉我,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豁达乐观5、导入苏轼其他诗词,和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文字,加深对苏轼豁达乐观精神的体会。

6、让我们满怀崇敬的再次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吧。

学生配乐齐读。

五、拓展延伸: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身闲有时间,心闲有慧眼,《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无限豪情;也有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国一等奖)李娜一、导入新课师: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

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的诗情与吟咏之情。

平凡的月光,牵动着文人的清肠,每每提起月,我们总会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会吟的吗?和老师一起吟。

(师生齐吟)是啊,这洒满人间的银灰色的月光,勾起了人们多少期盼。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苏轼的颂月佳作——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课题。

二、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读师:老师很喜欢这篇文章,也很想很想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可以吗?(生答可以)那好,老师就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注意字音及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课件:配乐画面。

老师朗读。

师:朗读课文,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游览了一次承天寺,老师看到了那清明皎洁的月光,体会到了诗人复杂的心境。

同学们做好朗读的标记了吗?生答:做好了。

师:嗯,不错,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式。

2、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点名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5、全班齐读。

师:读得很流畅,吐词也很清楚,可是总觉得缺少点韵味。

同学们想不想声情并茂地朗读。

(生答:想)那得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学生根据注释译读,教师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1:欣然起行。

生答:高兴地起来走。

师:“欣然“是什么意思?朱自清《春》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

生:高兴的样子。

师:我们学过生:……的样子。

生2:盖竹柏也。

生答:遮盖住竹柏。

生答:大概是竹柏。

师:我们学过《童趣》、《狼》,里面有“盖”,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原来。

生3:最后一句。

生答:只是缺少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注意“但”字。

还有疑问吗?生4:庭下如积水空明。

学生回答。

师:这里的“如”的意思是——生答:像,空明意思是——水的澄澈。

庭院为什么会像水一样呢?谁来翻译一下这个写景句?生翻译:庭院在月光的照射下像水一样澄澈,水中的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翻译重要句子。

(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理解。

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

2.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 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反复朗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诗词的韵律美,进行背诵。

2. 词语和句式理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闲步”、“徘徊”、“月色”、“竹柏”等,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3. 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如家族、仕途等,分析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主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作品《记承天寺夜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表达技巧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 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掌握课文大意。

3.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复杂情感。

2. 难点:领悟文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大家先把课文读一遍吧。

(学生朗读课文)师:读得不错,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个啥呀?生:好像是苏轼晚上去承天寺玩。

师:对,那他为什么大晚上要去承天寺呢?生:因为他睡不着。

师:非常好,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生:有月光,还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师:嗯,那你们觉得苏轼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有点悠闲。

生:还有点高兴。

师:很好,那大家再仔细读一遍课文,找找文中能体现他心情的字词。

(学生再次朗读并思考)师:谁找到了?生:“欣然”能体现他很高兴。

师:不错,还有吗?生:“亦未寝”也能看出来,他的朋友也没睡,好像很巧。

师:太棒了,那大家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带着感情朗读)师:真不错。

那大家想想,苏轼通过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生:他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吧。

师:对呀,他虽然被贬了,但还是很乐观,这种精神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呀?五、教学反思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效果较好。

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难点的引导还可以更加细致,让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同时,要多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学实录第一部分课前热身Ppt播放苏芮演唱的《一样的月光》并配以歌词: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一样的月光一样的照着我和你一样的笑容一样的泪水一样的日子一样的我和你师:孩子们,谁能告诉我?你们能告诉我!我们爱疯了的乔布斯乔帮主曰:“活着,就要--”生:改变世界!师:是的,改变世界!孩子们,作为成都人,你一定知道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献给世界的厚重名片,那么,诗圣杜甫是不是古代文人里在后世拥有最多粉丝的人呢?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杜甫太沉重了,让人不敢和他并肩而立。

那么,会不会是诗仙李白呢?生:大多表示肯定。

师:非也!非也!李白太飘逸了,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究竟会是谁呢?生笑答:苏轼!(孩子们知道要上《记承天寺夜游》)师:然也!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后世拥有粉丝最多呢?让我们一起游进他的《记承天寺夜游》,解开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密码。

Ppt展示课题图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一样的月光,不一样的人生。

师:一样的月光,生:不一样的人生。

师:就让我们首先简单了解苏轼的人生。

Ppt展示,生读:• 苏轼字子瞻,东坡为号焉。

• 生于北宋间,家乡在眉山。

• 唐宋八大家,苏家竟占三。

• 随意写微博,篇篇都好玩。

师:看来,苏轼还是微博的鼻祖呢!我们现在就走进这篇85字的微博,好好地品玩他的文章的好玩。

玩之前,我们先要清楚玩的三部曲。

Ppt展示:玩的三部曲玩品闲趣→玩悟写法→玩赏情怀第二部分初级玩读师:为了玩好,我们先要--生:读懂文意。

师:对!大家用1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孩子们,题目中哪个词暗示了我们朗读本文的语速和语调?生:“夜游”!师:对!那么该用什么语速和语调呢?生:舒缓、柔和。

师:对,就像在月光下,对好朋友说悄悄话。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市优质课一等奖教学实录发布时间:2010-03-01 浏览:412 人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青州市偶园回中马宁师: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

(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生大声朗读课文)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诗文对抗赛。

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

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

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

(生翻译,合作交流。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师:同学们好 ! 我来自山东,虽然是第一次来湖北,但我早就知道荆楚大地人杰地灵,还是鱼米之乡。

来到这里后,我被茂林修竹、亭台楼阁和淼淼江水深深感染。

我国古代有一位文学家生在四川,成名于湖北,在距离我们这里三百公里的黄州,他留下了生平最瑰丽的篇章。

他就是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轼。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因为,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

下面,同学们挺直腰,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还很动情。

哪位同学愿意自告奋勇读一遍这篇文章?(一生朗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挺流畅,有的句子还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一句读得有感情?他读出了怎样的感情?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一句,他读时的语气很强烈,有点清高的感觉。

师:他读得这一句确实有味道,你的点评也很到位。

现在,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过程中获得的启发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要想真正读出文章的情味,必须走进文本,理解和揣摩作者笔下的情感。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运用《古代汉语词典》,试着翻译一遍课文,读懂文章大意,不懂的词句用笔标画出来。

(生自主通译全文。

)师:现在,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自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生分组讨论,师参与其中。

)师:刚才各小组的讨论都很有效。

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也很有收获。

哪位同学还有不理解的词句需要解决,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 月色入户”中的“户”的意思是“门”还是“窗户”师:哪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生 : 我查《古代汉语词典》了,“户”应该是“门”的意思。

师:《古代汉语词典》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益,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借助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

(屏显“户”字的演变。

)师:这是“户”字的发展演变历程,下面同学们结合“门”字的古字,判断“户”字的意思。

(屏显“门”的古字。

)生:“户”字是“门”字的一半。

师:你的观察能力很强。

户的古义就是带转轴的半扇门,现在泛指门。

(屏显。

)户,护也。

半门曰户。

师:《说文解字》中说:“户,护也。

半门曰户。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所学,说出一些我们初一学过的含“户”的文言语句。

生:“木兰当户织”。

师: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和迁移,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

谁能说出既含“户”字且其含义是“门”的成语?生:夜不闭户。

生:足不出户。

生:家喻户晓。

师:家喻户晓的“户”的意思不是“门”,而是“住户”“人家”。

现代汉语中,有些成语中的字还依然保留着古字的含义,平时加强成语积累对丰富同学们的语言非常有好处。

理解了文意,同学们就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情味了。

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这篇小品文。

(师生齐读。

)师:我们常说“言为心声”。

朗读就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心声”。

文言四字句在古诗文中有独特的表现力,朗读时要读出其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美感。

作者苏轼在文章第一句话中,连用了三个文言四字句,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看每一句应该读出什么感觉。

(屏显。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生自读。

)师:第一句是交代时间。

全文共 84 个字,却用 10 个字交代时间,可见作者是如何的郑重其事。

第二到第四句要读出怎样的感觉?生:第二句要读出闲散无聊的感觉,因为作者要脱衣服睡觉了。

生:第三句要读出惊奇的感觉,因为作者想睡觉时月光却照进门来,令他惊奇并睡意全无。

生:文中作者说他是“欣然起行”。

“欣然”就是高兴的样子,所以第四句要读出欣喜之情。

师:短短的 12 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微妙的心境变化。

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手势和老师一起完成朗读。

老师读第一句,同学们齐读后面三句。

(师用手势体现情感的起伏变化,师生共同完成朗读。

)师:在月光的招引下,苏轼起身寻友,夜游承天寺。

在静谧的承天寺里,他的心弦又被什么景色轻轻撩动了?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屏显。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动情地读一读这个写景句。

(生自读。

)师:读着这么空灵的文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发挥想象,试着描述出来。

生: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月光铺满寺院的地面,像积水一样空明,仿佛什么都没有似的,那竹柏的影子随着微风轻轻拂动,像藻、荇一般交错纵横。

师:两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的想象力。

第二位同学的描述更具有画面感。

阅读文章一定要深入文字,才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读。

(师配乐朗读。

)师:现在,请调动你们的生活体验进行感受。

荆州和黄州同在湖北,十月十二日的深夜,月在中空,面对“如积水”一般的月光和如“藻、荇”一般交错纵横的竹柏影,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意境?生 : 我感受到了那如水的月光从空中轻轻洒落,铺满整个承天寺的庭院,一片银白、皎洁、空明、澄澈。

师:是啊,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境界!可以说,这清朗的月光,空明的庭院,就是此时此刻作者心境的写照。

生:我感受到了竹柏的影子在随着清风舞动,好像悠游的水草在飘摇。

师:真有文采,很有徐志摩的味道。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欣赏月光时入了神,好像完全忘我了,当他醒悟到水中的藻、荇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后,内心充满了恍然大悟的喜悦。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恍然大悟”的喜悦的?生“: 盖竹柏影也。

”师:你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要读出这种喜悦的感觉。

(生试着朗读。

)师:“盖”字后面的停顿再稍长一些,喜悦的意味要再浓一些。

(生再读)师:这样一读,喜悦的味道就出来了。

想那承天寺里,未必只是种了竹柏,可为什么作者只单单写竹柏的影子呢?生:寺院里都种竹柏显得寺院更加肃穆和宁静。

生:我认为竹柏的叶子形状和藻、荇更加相似。

生:我想是因为苏轼更喜欢竹子和柏树的高洁气质和精神。

因为,苏轼的为人就像竹柏一样。

师:说得真好!竹子是苏轼的最爱。

他曾在诗中这样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柏树也是苏轼所敬之物。

他敬其坚贞高洁。

“月光如水”的比喻已经不新鲜,作者却能自出新意,不着一字,形神兼备,尽得风流,堪称妙笔。

(师板书“空明之景”。

)师:我们再齐读一遍这一写月的名句。

(师生齐读。

)师:苏轼看着如此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美丽月景,内心又涌起了怎样的波澜呢?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表露作者的心声?生:“闲人”。

师:你怎么理解“闲人”一词?生:闲人,指清闲的人。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作者的“清闲”生:“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句话,写的是苏轼没有事情可做便想早早地睡觉,可一看到月光就又起来去散步。

只有清闲的人才会这么做。

生:“相与步于中庭”,是说作者和张怀民一起散步,这也让人感觉很清闲。

师:清闲之中还有悠闲 ! 苏轼当时确实很清闲。

(屏显。

)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坐牢 103 天,几次面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团练副使是一个闲职,实际上是以罪之人的身份被闲置在黄州,近于流放。

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住在城南承天寺。

师:在这样被“闲置”的处境中,作者自称“闲人”,言语之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味呢?生:包含了被贬的悲凉和无奈。

生:还有作者的自我解嘲。

师:读书要“含英咀华”,不能只读出“一望可知”的东西,而要读出文字背后的韵味。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句话。

(生齐读。

)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两句,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生:是两个反问句。

师:所以,要读出诘问的语气。

作者是在诘问谁呢?生:诘问自己。

生:诘问张怀民。

生:诘问全天下人。

师:你的回答更有深度。

苏轼也是在问前世的每一个人,夜夜有月光,处处有竹柏,为什么千百年来他们都没有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呢?请你替苏轼作答。

生:因为他们太忙碌了——都忙碌于官场和名利之中。

生:因为他们都没有能欣赏美景的眼光和雅致。

师:我们又读出了苏轼内心的解脱和满足。

只有超越功利和世俗得失的人,才会有闲情雅致欣赏如此美景。

这正如作者在《临皋闲题》中所写:“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师板书“闲雅之情”。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愫,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句。

(师生齐读最后三句。

)师:苏轼的一生饱经忧患和贬谪之苦。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是一个掉在阴沟里也要仰望星辰的人,是一个一身蓑衣任平生的乐天派。

(屏显。

)贬官黄州,看兰溪溪水西流,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流放蛮荒之地,他自得其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儋州,他以这样的心态面对生活:“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师:难怪他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总能从生活的困境中突围,用他的成熟和旷达向我们诠释什么叫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这么美的作品,若是不能背诵岂不辜负了苏轼,辜负了文学。

同学们平时怎么背诵文言文呢?生:先理解文章的意思,再背诵。

生:反复把文章读熟,再逐段背诵。

师:这两位同学的方法都值得借鉴。

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背诵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背诵文言文,就是“抓层次,抓关键字词”。

(屏显。

)叙述:元丰 _____,解,月色 ______,欣然 ______。

念,遂 ______。

怀民 ______,相与______。

描写:庭下如 ______,水中,盖 ______。

抒情:何夜 ______何处____但 ______。

(生自主背诵, 3 分钟。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饱含感情地齐声背一遍这篇美文。

背完后下课。

(生背。

下课铃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