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 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 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 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真理与价值
目录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制约。
2.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3.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4.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 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 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 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 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 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 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 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正确, 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真理和价值
【真理和价值】(一)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1.真理的客观性(1)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即都是客观真理。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2)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并不是两个真理。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或者说绝对真理,有两方面的含义: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这点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或者说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即真理的条件性。
主要表现为:从认识的广度上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有这个特点的只有社会实践。
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的“桥梁”,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因此,只有实践验证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一点是确定;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是有条件的。
2 3真理与价值
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
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
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
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要正确地把握认识的真理性必须正确
对待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关系。在哲学上有两种对待二者关系的错误态度,即相对
主义和绝对主义。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在相对真理
中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实际上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从而最终导致否认人认识
来、成熟起来的。对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一个政党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
不在于它没有犯过错误,而在于它能及时自己起来纠正自己的错误。犯了错误及时改正,做
到知错必改,对个人有利,对人民有利。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相互转化。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与之相符的特定的对象、时间和范围,一旦
认客观真理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第二,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
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陷入神秘主义。所以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
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恩格斯指出:“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
与客体即认识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
真理与价值的相关原理内容
真理与价值的相关原理内容
真理与价值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以下是真理与价值的相关原理内容:
1. 真理和价值的区别:真理是指描述或揭示客观事实的正确性或准确性,是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和逻辑关系的正确反映。
而价值是指对事物的评价、意义或目标的重要性,涉及主观诉求和情感价值。
2.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真理对于价值的评判具有指导作用,而价值对于真理的追求具有动力作用。
对于价值的追求必须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而真理是否被认同常常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3. 真理相对论与价值相对论:真理相对论认为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适用的真理存在,真理是根据不同的视角、文化、历史条件等而不同的。
类似地,价值相对论认为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普遍适用的价值标准,价值是根据个体、社会、文化等而不同的。
4. 真理和价值的主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它存在于独立于我们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中。
而价值具有主观性,它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
5. 真理对于价值的指导作用:真理是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对于价值的评判
和选择提供了客观的标准和规范。
通过科学研究和理性思考,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真理,进而对价值进行判断。
总之,真理和价值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它们在人类认知和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真理对于价值的评判具有指导作用,而价值对于真理的追求具有动力作用。
真理和价值的具体关系会随着不同的哲学观点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但它们的相关性对于我们的理解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什么,如何证明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人们为什么要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最求真理能带来什么价值?一、对真理与价值的理解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指人的意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或者说,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也可以说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
第一,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如你把瓜的种子种下去了却想得到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真理的客观性还有于它的检验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二,真理具有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第三,真理具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有条件性、有限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二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关系与意义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它是对各种特殊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价值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性:其一,价值的客观性。
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都是客观的: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客观上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同一种食物或药品被食用后,对不同的人或人群所产生的效果会是不同的,这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真理与价值的名词解释
真理和价值是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真理是指对于客观事实的正确描述或表述。
在哲学中,真理是相对于主观和客观而言的,即真理是客观的、普遍适用的、不受主观意识干扰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统一性等特点。
价值是指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重要性或好恶程度。
在哲学中,价值是主观的、个体性的、的。
价值是人们对于事物或行为的评价和感受,具有主观性、个性化、情感性等特点。
真理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述,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价值是人们对于事物或行为所赋予的意义、重要性或好恶程度,是主观意识的反映。
真理和价值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真理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评估和评价事物或行为的价值,而价值也可以影响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和追求。
真理与价值
有关真理与价值关系的探讨行管1202 xxxx一、真理与价值的含义(一)真理是什么?人类对真理的探讨自古希腊时期便有。
例如德谟克里特认为,真理和现象同一,真理和显现于感觉中的东西毫无区别;柏拉图认为,真理只能在心灵世界中寻找,是对理念世界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事物的真理与该事物必然相符,最高真理是思维和理念形式的一致;伊斯兰教神秘主义苏非派哲学认为,真理是指派内信徒在追求与真主融合为一的旅途终结并蒙真主启示其本质时所获得的知识;英国的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德国的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它的先验形式的一致;黑格尔则突出强调真理就在于客观性(#绝对真理$的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最简单!最经济的复合;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同个人获得成功的意图相符合;存在主义认为,真理是个人心理状态的一种形式;在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同“非”相对立的“是”来表述认识的真实性,先秦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曾提出“知有所合谓之智”的观点。
(二)价值是什么?与真理相比,人类对价值的探讨则晚得多。
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第一次使用“价值”一词,主要指经济上的交换价值。
19世纪时,在新康德主义者洛采和里奇尔以及提出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学说的尼采等影响下,价值的意义被延伸至哲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
进入20世纪,佩里在《一般价值论》认为价值是任何有益的事物。
(三)马克思主义对真理与价值的界定如今最广为接受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对真理与价值的界定。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理是实践基础上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一致,是实践认识活动领域的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正确反映;真理是与外界的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识,故在真理的认识中包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中不应含有同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份,因此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而价值则是实践认识活动中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一种事物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属性或性能,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这种事物对于主体就具有积极的肯定的意义,就被主体认为是有用的,即有价值的!两者含义上的区别,用现代的观念简单来说,真理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价值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意义上出发,满足人的利益需要。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简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
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试解释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及其意义
试解释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及其意义一、引言真理与价值是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和争论。
本文将从辩证角度出发,探讨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意义。
二、真理与价值的概念1. 真理: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体意志所左右。
2. 价值:指人类在实践中赋予事物的重要性或意义。
价值是主观赋予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
三、真理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1. 真理和价值相互依存:没有真理就无法确定正确的价值观,而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对真理的认识。
2. 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在实践中,人们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特征和重要性评判得出真实性和合理性。
同时,这种评判也受到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影响。
3. 真理和价值相互转化:在实践中,人们常常根据自己对事物的价值评判得出真理,也可能根据自己对真理的认识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四、真理与价值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1. 指导实践:真理和价值相互依存,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指导人们选择正确的行动方向,而对事物特征和重要性的评判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真相。
2. 促进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更新自己对真理和价值的认识。
这种不断更新和完善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
3. 引领思想潮流: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人们对真理和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
正确把握这种变化趋势可以引领思想潮流。
五、结论本文从辩证角度出发,探讨了真理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及其意义。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种关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对真理和价值的认识。
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
马原第三章之真理与价值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真理与价值考点14 真理及其客观性1.真理的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1)含义: 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主观真理论: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有两种典型表现: 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它们共同的错误都是否定真理的客观性。
3.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它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考点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作为真理,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指真理的无条件性。
(1)任何真理都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人类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点拨: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以及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真理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马哲)第十一章 真理和价值
三、知识的客观有效性与人的生存实践
• • • • • • • 1、人的认识价值问题思考 (1)认识要客观 (2)认识应有效 2、认识的客观有效性对人的生存实践的价值 (1)使人真实地了解和理解自身的生存实践。 (2)能够合理地规范和引导人的生存实践。 3、真理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真理作 为具有客观有效性的知识对于人的生存实践具有 保障、规范、引导作用。
二、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性
• 1、真理和价值为何能统一? • (1)作为同一人类活动两方面内容的精神 实质,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相互补充的。 • (2)真理和价值都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 人类需要而且能够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 解决二者的对立,使之以某种方式达到一 定程度上的统一。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的突出表现
2、真理和价值统一的真实境界
• (1)真——是获得或达到真理的境界,是主体在思想和 行动上充分接近和适合于客体必然性的状态。求真与守真 是人类第一个理想的目标和境界。 • (2)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善是指人在自然 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个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 狭义的善是指道德上合乎待人处世的规范。总之,善是以 主体尺度为依归的主客体统一的状态,是最典型的价值形 态,具有强烈的主体性。 • (3)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是人 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 通过人的美感表现出来。 • (4)自由——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形态
4、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真理性过程中的作用
• (1)逻辑证明的含义——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一 定的推理,从理论上确定另一个判断的正确性的逻辑方法。 • (2)逻辑证明的作用 • A、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人的实践经验由个别、特殊提高到普遍、 一般,从而把握实践的总合,以便通过这种实践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 B、有的理论需要通过逻辑思维来证明。 • C、逻辑思维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 (3)正确看待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的作用再重要,也不可 能取代实践的地位和作用。 • A、逻辑证明所使用的前提、概念、原理和逻辑规则要通过实践加以 检验。 • B、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正确性要通过回到实践中去作最后 的检验。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推动科技进步
真理的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提高人类生产力和生活质 量。
促进文化交流
价值的实现有助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增进各国人 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推动社会进步
追求真理与价值的和谐统一,有助于推动社会公平正 义和民主法治的进程。
谢谢观看
真理的普遍性
真理具有普遍性,它适用于所有事物和所有时代,不受地域、民族、 文化等限制。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人们只能通过实 践去发现和认识真理。
真理的特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相对性则是指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一 定范围内认识真理。
相互影响
经济发展中的真理与价值相互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揭示有助于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和 发展战略;另一方面,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约束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成果的分配。
社会生活中的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追求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追求的是对 事实的客观认识和真相的揭示, 如公正、平等、自由等基本价值 的实现。
价值制约真理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变化,真理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性
真理与价值相互依存
01
没有脱离真理的价值,也没有脱离价值的真理。
真理与价值相互促进
02 追求真理的过程也是实现价值的过程,价值的实现也
需要不断探索和追求新的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本质要求
03
人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实现
二者的统一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真理与价值——精选推荐
真理与价值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
——德国莱辛经典名言警句真理:真理是宇宙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客观逻辑和基本规律。
有人将“真理”定义为:“永恒不变唯真正理”,违背逻辑学概念定义不能违反的概念循环规则——“真理就是真理”。
真理的多种观点:融贯论,符合论,冗余论,构造论,履行论。
价值:价值有多种观点,有抽象说,奥妙说,关系说,本性说,情感说,意义说或需要说,属性说与效用说,劳动量说,主体性说或态度说。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真理和价值各有不同的规定和特性,又有统一的基础和形式,并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真理与价值的区别: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而哲学范畴的价值,是对各种具体价值形态的抽象与概括,泛指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或者是指客观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符合或相接近。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真理侧重于客体性,价值侧重于主体性。
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对象的规定性和规律,即按照客体的尺度来规定主体的活动,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客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价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即按照人的内在尺度使客体为主体服务,体现了一切对象性关系中主体尺度的存在和作用。
2. 其次,真理在人的活动中具有条件性,价值在人的活动中具有目的性。
真理所包含的对象和环境的客观规定性及其规律,不仅是主体活动的对象,而且是主体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尊重和服从这种前提条件,人的有目的的活动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价值是具有目的性的,目的性是价值的核心。
价值高于真理辩论稿
价值高于真理辩论稿【原创版】目录1.引言:真理与价值的关系2.真理的重要性3.价值的重要性4.真理与价值的统一5.结论:价值高于真理正文尊敬的评委、尊敬的各位观众,大家好!在这里,我作为一名辩手,将和大家探讨一个关于真理与价值的问题。
真理与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然而,在两者之间,哪一个更重要呢?在这里,我将为我方的观点——价值高于真理,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谈谈真理的重要性。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没有真理,我们将无法正确地认识世界,无法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无法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从这一点来看,真理无疑是重要的。
然而,与真理相比,价值更为重要。
价值是人类对事物价值的评判,是人们行为的导向。
价值引导着人们去追求美好的生活,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文明。
价值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充满活力,促使人们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价值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真理与价值是相辅相成的。
有了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价值;有了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求真理。
真理与价值在实际生活中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然而,在两者之间,价值应当占据更高的地位。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例子证明价值高于真理。
比如,在教育领域,我们倡导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这正是价值高于真理的体现。
再如,在企业发展中,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等价值观的践行,往往比追求利润最大化更能带来企业的长远发展。
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价值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我们应当认识到,在真理与价值的权衡中,价值应当占据更高的地位。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有助于我们创造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2真理与价值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实践标准是无可替代的 任何认识成果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最终知其是 否是真理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
• 实践检验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须经多次检验 • 每次的实践检验总是有限的,只能部分地检验真理 • 任何时候都有暂时无法检验的认识成果
既要坚信实践标准的唯一性、权威性;又不能将实践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统一。
含义 哲学上的“价值”世界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
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 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主体
(需要)
实践 价值关系
客体
(属性)
客观性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有用无用?
是好是坏? 大学期间谈恋爱是好还是坏呢? 孰利孰弊? 建三峡工程是利还是弊? 是善是恶? 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苏格拉底 殉道
是什么 怎么样 认识 和 实践
真理 问题
目 标
为什么
好、坏 利、弊 价值 问题
价值及其特征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
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
甚至可能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
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行为取
向。
正确的评价观是现今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 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2 真 理 与 价 值
实
践
证
明
哥
白
尼
的
日
地心说
心
说
是
真
理
日心说
2、逻辑证明和实践标准的关系
(1)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概念和判断,通过推
理来证明待证命题的思维过程,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一种 重要手段。
就一切可能“来任看何,真我理们,还如差果不把多它处说在得人类 历史的开端,‘而过将火来’会…纠…正加我以们夸的大,错把误它的运后代
用到实际适用的范围之外,便可 ,大概比我们以有弄可到能荒经谬常绝以伦极的为地轻步,视而的且态在度纠
正其认识错误这的种前情代形要下多,得甚多至。必”然会变成荒
谬绝伦的东西。”
(2)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不能代替实践 标准: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检验。
实践标准的补充:逻辑证明
水果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哺乳动物是胎生的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梨含有维生素
鸭嘴兽是胎生的
卵生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
——《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 页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 价值 含义: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 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 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 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真 理 判 断 的 标 准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什么 有哪些不同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什么有哪些
不同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下面是二者区分的详细分析,供大家查阅参考。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分
(1)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熟悉真理时按世界原来面目及其规律从事实践活动,而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体现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意。
(2)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听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什么
所谓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需追求、坚持和听从真理。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同时也是详细的有条件的。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学问结构、熟悉
力量水平和方法各不同,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熟悉,但真理只有一个。
价值原则亦称“价值联系原则”。
德国李凯尔特用语。
价值指事物和现象的意义,价值原则即是用事物是否具有意义这一原则作为区分文化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标准。
是李凯尔特历史哲学的基本原则。
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提出。
李凯尔特认为,对文化现象的考察须从价值的观点动身,撇开文化现象的固有价值,这些现象就成了自然现象。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
真理与价值辩证关系原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指真理和价值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思维内容。
价值是人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所建构的客观规律,是反映事物对人类利益的关联性和作用价值的思维内容。
真理与价值具有相互关联性。
真理的存在和发展需要通过人类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而人类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追寻和实现的价值目标,必然基于对客观事物真实性的认知。
真理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步揭示的,而实践则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和认识过程。
因此,真理的存在和发展与人类的价值目标密切相关,真理是实现人类价值目标的必要条件。
真理与价值相互制约。
真理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实验,逐渐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过程又受到人类主体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的制约。
人类的实践活动往往是为了实现自身的生存需要、发展需求和幸福追求等价值目标,而真理的认识只有符合这些价值目标,才能得到人类主体的认同和接受。
真理与价值相互补充。
人类在实践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实验,逐渐形成对事物的理论体系和规律。
这种理论体系和规律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真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在实践中,人类主体通过对事物本身的改造和运用,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
这种实践活动既需要真理的指导,也需要价值目标的驱动。
真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主体对事物的认识和掌握。
在现实生活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通过各种方式得到具体体现。
例如在法律和道德领域,真理的认识和价值目标的实现相互交融。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基于对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的评判,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追求和社会公平正义。
而道德的要求则基于对人类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尊严。
真理的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法制和道德规范,从而实现人类的价值目标。
运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关系:真理与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不同又统一。
1、与价值的区别。
表现在:
(1)真理原则体现了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理解真理时不应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价值原则体现了主体尺度的要求,需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来保证需求和利益满足主体的利益。
(2)真理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客观制约上,价值原则主要体现在人类活动的目的上。
(3)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的统一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4)真理是统一的,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价值是多元的。
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表现为:
(1)价值追求建立在对真理的追求之上。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客观真理,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有效地影响和改造客观世界,实现预期的现实目标或价值追求。
(2)追求真理就是追求价值。
认识世界就是改造世界,追求真理就是追求价值。
与其他人类活动一样,以追求真理为特征的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3)真理与价值的联系与统一不是抽象的理论意义上的,而是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的。
3、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它们之间的矛盾不断出现和解决,促进了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哲学研究·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拓论万俊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是哲学视域中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课题, 它几乎支配了人类哲学思维的整个流变过程和理论定向。
本文力求从历史与逻辑的交叉视境中, 对这一课题作出新的解释, 以期对此有所献益。
一、历史的理解: 人学价值论与科学真理论1. 1 , 历史地看,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lb] 题只是到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时期才变得明朗和尖锐起来。
18 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大师休漠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真理与价值的不可通约性间题, 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休漠法则‛ : 他以‚是‛与‚应当‛标明真理与价值两大领域的界限, 指出我们不能在逻辑上合理地从前者推出后者, 从而第一次把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间题尖锐地摆在哲学家面前毋。
‚休漠法则‛的提出, 是西方哲学从自然字宙本体论~ 伦理价值论~ 近代科学认识论这一历史进步的重大成果。
近代以来, 哲学思考的重心由宇宙本体论移向哲学认识论或知识论, 其思路不再停留在人与自然或人与人关系的直观层面, 而是进至‚主体与客体‛这一对逻辑抽象性范畴为轴心的认知层面. 、虽然各哲学家(或哲学派别)在主客体关系的两极偏倚有别, 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作为认知本质的真假问题与作为行为本质的善恶间题同时成了哲学思维的两大焦点。
作为西方古典哲学的总结者, 康德曾经从休漠和卢梭的哲学成就中领悟到了这一哲学进程的重大意义。
他无限感叹于‚头上的星空‛与人‚内心的星空‛这两个充满意味的领域, 并认为它们构成了哲学家必须作出解释的两个世界。
因此, 他终生成就的三大哲学批判才有如此奇妙的主题组合和追求: 《纯粹理性批判》的主题是人类知识何以可能或人类能够认识什么? 其解答是: 人为自然立法, 以求真理汉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人类道德(价值)行为何以可能或人应当做什么? 其解答是: 人为自己立法. 以求至善; 《判断力批判》的主题是人类审美判断何以形成? 其解答是: 自然向人生成, 以求完美. 由是,人类理性便一分为三(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理性) , 同时又归宗如一(人的理性或理性化的人) .休漠和康德构成了西方哲学发展链条上的关键一环: 休漠通过‚是‛与‛应当‛逻辑隔离提出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而康德则力图通过人类理性的‚批判‛—即探讨人类理性能力的构成和界限—来解决这一间题. 休漠的结论是否定的,‚是‛与‚应当‛在逻辑上无法沟通; 康德的结论却是‘先夭综合性的‛ , ‚理论理性‛ (以真理为目标) 与‚实践理性’( 以价值为目标) 在形而上假设的框架内是相通的(尽管有先天假设的限制性条件)。
然则, 康德也未能最终解决两种‚理性‛的统一间题, 三种假设( 自由上帝和灵魂不朽)的规定证明了这种局限。
就此而论, 他和休漠一样, 更多的是给后来的哲学家们提出了问题, 而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本身。
这不仅给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两极发展格局埋下了伏笔, 而且在根本上成为了20 世纪西方哲学内部两极裂变的主要导火索.1 . 2 .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极发展态势是这样形成的: 从19 世纪末叶的新康德主义巴登学派之价值哲学开始, 到20 世纪前半叶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 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康德思想的启发, 寻求一种人本的或价值(意义) 本体论的价值真理(意义)论解释模式, 而肇始于20 世纪伊始的各种现代分析哲学流派则从休漠的‚发现‛中引伸出一种逻辑实证的或科学分析的真理论解释模式; 前一个解释模式以‚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文德尔班、季凯尔特等人)、‚现象世界‛与‚生活世界‛ (胡塞尔、舍勒、哈特曼等人) ‚世界存在‚与‚人的存在‛或‚存在‛与‚此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 (海德格尔、萨特) 为基本解释图景, 后一种解释模式则以‚事实陈述‛一3 3(命题)与‚价值判断‛、‚元理论‛与‚规范理论‛ (摩尔、罗素、维也纳学派、艾耶尔)、‚语言陈述‛与‚情感表达‛或‚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 (维特根斯坦、艾耶尔、史蒂文森, 为基本解释图景, 前者最终倒向了以‚价滇‛攀译‚享理‛的冬掌价填诊, 后者却倒向了以‚寡粤‛珍尽‚价填‛的秒掌寡理诊。
1.3.两种解释模式的形成不仅有着不伺的理论根据和文化背景, 也沿着不同的哲学思路展开, 因之得出了迥然不同的结论。
人学价值论解释模式执着于人学本体论和价值目的论, 认为唯有人、人性和价值才是世界意义的根本, 科学及其客观规律性描述只是‚人为的‛或‚为人的‛工具。
因此, 这种解释得出的结论往往倾向于人道主义和非科学主义、甚至是反科学主义。
与之相反, 科学主义哲学家们似乎从科学文明的胜利和近代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 的理论失败中, 发现了拯救传统哲学的新出路, 这就是寻找哲学与科学的联盟, 以科学的方式重新改造哲学。
因此, 他们更注重哲学方法论上的革命, 把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和人生价值哲学当作‚无用的热情‛和‚主观的臆想‛弃之不论。
罗素说: ‚·‚⋯关于‘价值, 的问题完全在知识以外. ’,。
维特根斯坦通过人类语言表达界限(‚可说的‛与‚不可说的‛ )的分析指出, 作为以绝对价值为目标的伦理学不可能陈述真理, 因而永远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现代科学主义哲学家这里, 真理间题是与‚事实‛、‚知识’,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来加以解释的, 而价值间题则往往被归诸于‚伦理‛、‚宗教‛和‚形而上学‛一类的命题, 两者截然分离, 不可调和。
1.4 综上所述,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间题贯穿于西方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整个进程, 各派别、乃至各思想家提出问题的方式、解释和结论各不相同。
如果说, 古希腊哲学是以善(价值) 统摄一切的一体化方式来解释真善美的朴素统一的话, 那么, 近代经验主义哲学(休漠为其典型)是以真(知识)善(道德)的两分化方式来解释这一关系, 而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则是以真善美统一为特征的联系性方式来解释这一关系的, 前者表现出知识论倾向, 后者表现出价值论倾向。
·休漠和康德所预设的以科学真理论为基本思维定向的两分化模式和以人学价谊论为基本思维定向的统一化模式, 又分别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推向极端, 最终导致唯科学主义真理论与唯人本主义(或唯主体性人学)价值论的两极运动格局。
我们可以总结性地说, 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上, 古希腊哲学的思考方式是知识与美德(苏格拉底) 、理智与善(柏拉图净、自然与人性(斯多噶派)等关系式提出间题, 以关系双方在价值基础上的朴素一体化为最终答案, 近代经验主义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以知识与德行、真理与人性、‚是然‛与‚应然‛等关系式提出间题, 答案是关系双方的相互分离乃至隔绝; 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以理性与德性、综合与分析、经验实在与形而上学假设、理论与实践等关系式提出间题, 答案是关系双方的抽象同一或统一, 现代科学主义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以科学与评价、真理与价值、逻辑与情感、经验事实与价值表达或判断、事实理论与规范理论、纯理论(元)分析与实践行为规范等关系式提出间题, 答案是截然的两分和对立, 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思考方式则是以事实世界与价值世界、现象界与生活界、世界与人、实存与意义、存在与价值、认知与行动、操作与评价(实用主义)等关系式提出间题, 答案是以人、主体(性)和价值统摄真理。
然而, 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没有达到对真理与价值关系问题的彻底解释, 而毋宁是解答了问题的某一方面, 它们共同反映的核心主题依旧是: 真理与价值及其关系的本质究竟何在? 它反映了怎样的哲学精神? 如何克服各种解释的矛盾和对峙? 这才是它们留下的理论课题, 也是间题之问题所在.二、问题的问题: 两种意义2. 1 .要回答上述间题, 必须首先弄清真理与价值本身的含义及其内在沟通的可能性。
按照科学真理论的基本解释, 所谓真理, 即是人类科学知识或认知的肯定意义。
它是能够为经验事实或通过逻辑证明程序所证实为真的意义(其反面是虚假或谬误) , 这种意义可以通过事实陈述或逻辑命题明确地表述出来(‚维也纳学派‛ ) , 或能为人类语言亨拿冬毕表达(维特根斯坦) 。
反之, 一切既不能诉诸于事实陈述或命题, 也不能诉诸逻辑证明. 又不能为语言传达所容纳的东西, 都不具备真假的科学意义, 而只能是诉诸人类情感, 心态、欲望、意志和想象的‚心灵状态‛或‚情绪表达‛ , 这就是一切价值判断的表达的基本特性。
应该说,这种典型的真理论解释在形式上正确地揭示了‚真理‛范畴的基本内涵, 指明了‚真理’,意义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即事实真理与逻辑真理。
所谓事实真理, 简单地说就是可以通过经验效果得到证实的肯定性意义。
哲学上一3 4 一一般通过经验事实的因果必然性来解释这种真假意义。
所谓逻辑真理, 也就是可以通过合理的逻辑程序加以证明的肯定性结论, 或基于科学推理而合理证实的公理、公式、规则或原理。
如数学原理或公式等等. 逻辑真理往往以自明概念形式表现出来, 具有某种明确、既定和公认的特征。
无论是事实真理, 还是逻辑真理, 其基本关系表达式均是通过肯定与否定、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真与假来表达的。
‚实事求是‛这一命题很恰当地表达了真理及其求证的认知涵义。
2 .2. 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表明, 关于真理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进展。
传统的看法是将真理定义为‚主观符合客观‛。
通过对现代科学发展和现代哲学认识论成就的总结, 特别是经过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有了新的进步。
较具代表性的成果表现为以下三种见解: 第一, 从‚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入手, 探讨真理的认知本性、过程、特征、检验标准和之于主体活动的意义»。
第二, 正视现代西方哲学的挑战, 从‚事实‛或‚科学认识‛与‚价值‛的联系入手, 通过探讨前者的内在意义揭示真理的特性、表现_____?形式、标准等问题¹。
第三, 在‚认识一实践‛的‚广义认识论‛视境中, 从主客体之间的多重关系中规定和解释真理, 力求以‚真理是主体向客体的接近‛这一定义取代u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这一‚经典定义’,.) 。
三种见解既有共同点, 又有侧重点, 均具有新的探索和可解释性, 其主要新意在于: ( 1) 一定程度地吸收了现代西方哲学有关真理研究的前沿性成果, 深化了对真理内涵的理论解释。
( 幻主客关系的解释视角使真理内涵的动态性解释成为可能, 淡化了关于真理本质的机械主义消极反映论色彩。
( 3) 三者都表现出对真理形成和探索过程中主体的或‚人化的‛因素的重视, 并从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中解释这种因素, 从而为真理与价值关系之解释本身提供了不少新的视境和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