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直观操作领悟概念的内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精选6篇)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分享。
《认识周长》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它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
所以,学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
在课堂上,首先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再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自己喜欢的树叶及课本上习题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从而使学生得到图形的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例子来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长,拓展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最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让学生运用周长的知识,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及知识的拓展延伸。
这节课虽说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有就一处的设计对教材内容挖掘得太过深彻了。
我一共设计了六个图形让学生判断那些图形有周长,那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在学生作答后我引出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还有两个是不封闭的图形,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感受图形边线具有封闭的特性,从而使他们知道在指物体表面周长的时候一定要指完整,不能断。
其实后来的几个环节都是叫学生指周长,都在暗示着让学生体会周长的这一特征,所以前面强调边线的首尾相接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效果也不太好。
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6篇)
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发言稿,发言稿特别注重结构清楚,层次简明。
大家知道发言稿怎么写才正确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经验交流发言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互相交流和学习机会,也非常感谢学校对我们高三教学工作的肯定。
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全体老师,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我们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欢迎指正。
一、仔细研究新课标,了解高考新动向大家都知道新课标对高三备考的参考价值,它是高考的导航灯和牵引线,给我们明确了考试的范畴和重心。
因此当我们在拿到《20xx 年考试大纲》后,备课组进行集体研读,让每名成员对大纲内容至少有整体的把握,然后,将其与20xx年的宁夏的考试大纲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的差异与变化,同时也借鉴宁夏、海南四年高考题。
实践证明,我们的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或许这也算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吧。
二、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把握复习备考方向一年来,我们备课组都认真积极的参加阳泉市组织的教研活动。
能虚心聆听各位主讲老师的真知灼见和宝贵经验,从中获益匪浅!让我们整个备课组在备考能力方面有一定提升。
同时,在校内的科组教研和集体备课中,我们也能积极的进行研讨,发表自己的见解。
内容主要是进行试题研究,尤其是在“山西省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后,主要针对各地“新鲜出炉”的模拟题进行解读,希望能从中找出些对研判高考重难点方向有所帮助的“支撑点”,从中筛选、改编试题,给学生进行训练。
通过以上工作,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备考工作。
三、认真做好三轮复习的合理规划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们主要进行了三轮的复习。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夯实基础,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将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有机的串联,构建成知识网络。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
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探讨[摘要]化学概念反映化学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性,因此概念的讲解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
新学习的概念能否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概念建立联系是影响概念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本文就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概念,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5-0094-01引言高中化学概念是高中化学学科基本结构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学好这部分知识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更一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通过学习方式的改变、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这正是新课程理论所倡导的。
一、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一)运用直观形象,让学生获得化学概念的感性知识1、实验直观化学实验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
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化学现象和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典型、更生动、更深刻、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的感性认识。
尤其对许多化学概念,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只有通过实验,刁能让学生掌握充分可靠的感性材料,并进一步透过实验现象深入里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抽取本质,形成正确概念。
2、语言直观概念的特点之一是抽象性,而且许多化学概念涉及到微观的物质结构。
因此,对中学生而言,理解有一定困难。
因此,概念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恰当的举例、确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等手法,用学生熟知的、典型的事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事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例如,在“物质的量”概念教学中,关于阿佛加德罗常数,学生没有任何体验,如果通过语言直观告诉学生,1mol水滴假设让50亿人使用,大约能用666万年,学生就会切身感受到1mol所表示的微粒数目是多么巨大,并且领悟到摩尔只能适用于微观粒子,而不能用于宏观物质。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有理解了概念,才能牢固地掌握概念。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doc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1 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我口常教学中普通的一节概念课,授课对象为塘沽一中理科班高二学生,针对学生理解力的特点,以及椭圆在解析几何中的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我对本节课的概念引入给予了强化,目的是引领学生掌握概念的研究思路,为后续的双曲线及抛物线的概念引入作铺垫。
二、概念教学活动过程师:请同学们回忆圆的定义,你能说出定义中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吗?生: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关键要素:一个定点、定长。
师:这两个要素就可以吗?前提是什么?生:在平面内。
师:好的,那么,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又是什么样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一下。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1)动画演示,利用几何画板描绘出椭圆轨迹图形,让学生直观感知椭圆的形状。
(2)实验演示,借助教具当堂演示,让学生近距离体会椭圆的形成过程。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椭圆的形成,下面我们来亲手实践绘制椭圆。
实践中请大家思考: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呢?2.实验探究,形成概念。
(1)动手实验:学生分组动手画出椭圆。
实验探究:保持绳长不变,固定一条细绳的两端,用笔尖将细绳拉紧并运动,在纸上绘制图形。
(2)概括椭圆定义: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概括椭圆定义。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距离的和等于(大于)常数的点的轨迹叫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关于大于的条件,学生会补充到位,课上教师不必急于补充。
)师:大家在绘制的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无论怎样都能画出椭圆吗?有需要注意的吗?我们各组交流一下。
3 .小组合作,深化概念。
师: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一独立思考一小组讨论一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 得出这样的结论:(1)平面内。
高三经验交流发言稿
高三经验交流发言稿高三经验交流发言稿1各位老师:一.分析大纲与历年考题把握备考方向大纲是高考考查的方向,准确分析大纲能极大提高高三复习效率。
同时加强年轻老师与老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前辈的复习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二.认真做好三轮复习的合理规划三.重点知识,易得分知识重点复习我校学生根底比拟差,数学水平、学习能力不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参差不齐,对数学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的能力差距很大。
针对我校的生源状况,我们备课组认为哪类题目学生可以拿到分,我们就重点复习哪一块。
在高中的几大模块中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③立体几何,④数列不等式,⑤导数及其应用,⑥解析几何,前四个模块我们复习得很细,力求把这局部的分数拿到手,而对后二个模块的要求适当降低,除了个别学生意外,其余大局部学生主要是掌握这两局部内容的根底知识的应用和常规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四.重点模块循环重现第一轮复习前后横跨的时间很长,就会出现学习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而模块知识循环重现那么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对已复习的知识点的回忆,月考中重点考点反复出现,并且培养学生解这写题的知识体系与条件反射。
日常教学活动中,适当布置已复习完毕的知识点,这点对于某些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重视小题的限时训练,加强解答题的得分能力对于我校大局部学生,选择填空的得分已经占了其总分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对客观题的训练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在训练的时候,我校一般采用限时训练的方式,以20分钟或者40分钟为一个单位时间,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题,及时批改订正,培养学生应考能力。
我们的要求是:要不断积累解选择题的经验,尽可能小题小做,除直接法外,还要灵活运用特殊值法、排除法、检验法、数形结合法、估算法来解题;解客观题不能仅仅满足于答案的正确,还要学会优化解题过程,追求解题质量,少费时,多办事,以赢得足够的时间思考解答题。
解答题局部,对于有能力完成解答题的同学,关注其解题过程,培养良好的答题习惯。
小议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小议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247-01摘要:数学概念是反映某类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思维形式,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准确、有效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概念的外延。
关键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数学概念是学生开始学习一个新知识的起步,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加强概念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一、数学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所以数学概念是靠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的。
1.用实际事例或实物模型引入概念。
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注意创设情境,让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富有生命力的。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数学概念、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能促进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关问题时自觉地运用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形成新概念。
如“集合概念”的引人:a.所授课班级的所有学生;b.学校中的所有班级等,从而归纳出集合的概念。
如果不从客观需要人手,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就是一个抽象的文字表述。
2.在学生原有基础上引入新概念。
任何数学概念都有与之相关的概念,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探求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例如,在引入偶函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函数f(x)=x2,g(x)=|x|的图像,学生很容易看出图像关于y对称。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从数的角度说明它为什么关于y对称吗?学生根据初中对对称的认识,利用自变量x的值对称取值,观察他们的函数值。
于是,学生计算了f(1)、f (-1)、f(2)、f(-2)、f(3)、f(-3),学生猜想,x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值,它们的函数值相等。
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认识底和高》评课稿
巧用变式教学深化概念理解——《认识底和高》评课稿概念是认知的基础,是数学思维的胞。
而概念的内涵又是丰富的,需要学生多层次、多维度进行领悟:从直观到抽象,从具体到一般,从内涵到外延。
变式教学,通过改变问题的非本质属性而进一步达成对本质的理解,促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培养多角度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的重要途径。
曾春霞老师执教的北师大五年级上册《认识底和高》,或许我们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一、概念引入变式:感知原型,形成表象概念引入是进行教学的第一步,引入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概念学习的效果。
小学数学中的几何概念往往有丰富的现实原型,学生的经验以及这些现实原型是构建抽象概念的源泉和基础。
因此,概念引入变式就是在教学抽象概念时,先将概念还原到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再通过变式移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现实情境数学化,以促进概念的形成。
曾春霞老师通过熟悉的“限高”情境引入,揭题“认识底和高”之后,给学生呈现出一个梯形桥洞,问“限高”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一条线段的长度?学生能够通过情境图直接指出限高指的是哪条线段的长度,并能正确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让学生身边的情境出发从感性上先来认识梯形的高,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接着,曾老师又问:只能从这一点画吗?经过观察思考,学生们发现还可以在平行线上任取一点作垂直线段。
紧接着,曾老师用红线勾勒出桥洞的轮廓,从中抽象出一个标准的标有底和高梯形。
并指出梯形中平行的两条边都是“底”,其中较长的那条叫“下底”,较短的则叫“上底”,“高”是指上底和下底之间的垂线段。
在对梯形的“底”和“高”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在对“高”的理解容易出现障碍。
而曾老师基于“最近发展区”,从学生所熟悉的量身高情境入手,初步获得“高”的感性经验。
为了让凸显梯形的本质属性,使干扰因素的刺激降低到最小限度,又有意识地选择了生活中的与梯形相似的直观材料,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导向,先让学生找出“限高”,帮助建立能突出事物共性的清晰表象,而后再隐去直观实物,以表象为中介,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引出梯形的“高”,通过抽象思维达到对概念的理性理解。
指向数学素养 理解概念本质--《分数再认识》教学例谈
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3数学JIAOXUEYUEKANXIAOXUEBAN指向数学素养理解概念本质——《分数再认识》教学例谈□周蓉蓉邓双英【摘要】分数认识教学横跨两个学段。
《分数再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再次认识分数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时应基于学情前测,抓住分数意义学习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
具体可从“数形结合,唤醒经验,再认识‘34的特征’”“理性思辨,深化内涵,再认识‘一个整体’”“从点到面,抽象概括,再认识‘分数意义’”“充分体验,借助推理,再认识‘分数相对性’”四个方面实施教学。
【关键词】分数再认识;分数的意义;概念本质;数学素养【课前思考】目前,国内各版本教材都将分数安排在两个阶段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主要内容为借助直观模型,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操作,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并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第二阶段一般安排在五年级,将学生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3.结合课始比赛数据,说说多位小数产生的必要性练习中,通过数轴让小数和整数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个个问题串,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说说0.099与0.1的关系,谈谈对1.76米的感知等,既渗透了极限思想,又感受了小数的大小,发展了数感。
观察百米赛跑成绩数据,反思多位小数产生的实际意义,既是对小数精确性的解释,又是课始的延续,证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回顾“小数的意义”的教学,教师首先通过前测了解学情,保证教学从儿童的立场出发;接着从实际生活情境开始,通过一组图形材料的有机整合展开新课,在观察、比较不同计数单位的过程中建构整数、小数与分数间的“十进”数体系;最后通过寻找数轴上的小数来沟通新旧知识、感悟数学思想。
正如弗赖登塔尔所说:“好的数学概念课,不应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应对整个数体系的建立也采取这样的策略——学习组织一个题材,带领学生理解过程,让他们有机会组织并发现各种结构和体系。
教育技术学重要考试试题
教育技术考试题1单选题,答案C关于教育技术的以下说法中,你最赞同的是 ;A.教育技术就是在教育中应用计算机技术”B.教育技术就是在教学中使用媒体C.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教育过程产生重大影响D.教育技术只能用在学校教育中2单选题,答案B关于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你认为正确的说法是 ;A.教育技术从属于信息技术B.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是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础C.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必定高D.教育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技术3单选题,答案A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你不赞同的说法是 ;A.代替教师的角色 B.展示教学内容C.创设学习情境 D.支持师生交流4单选题,答案D分析学习者特征属于教育技术的方面的范畴;A.开发 B.利用 C.管理 D.设计5单选题,答案C根据您对教育技术及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下例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技术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B.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促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C.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涵义是一样的,只是用不同的名词来表述而已D.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6单选题,答案D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有助于丰富学习资源,改善学习环境,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B.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多样化教学工具,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课件、教学游戏、网络平台等C.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自动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D.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基本上都是正面的7单选题,答案C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以下列哪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的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网络技术应用C.电化教育 D.虚拟教育8单选题,答案D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始于下列选项内容的是 ;A.计算机辅助教育 B.网络技术应用C.程序教学法 D.视听运动9单选题,答案A在视听教学运动背景下,对教育技术基本内涵表述错误的是 ;A.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B.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开发和教学设计C.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D.在教学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体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10单选题,答案A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中,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非常重要,是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环节; 对自主学习的具体实施措施和程序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支持;A.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论B.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D.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1单选题,答案B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教学技术和教育技术是同一概念B.教学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下属概念C.教学技术应用范围广,包含了宏观、中观与微观不同层次D.教育技术是微观层次的教学实践12单选题,答案C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 ;A.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B.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C.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D.学习策略和教学资源13单选题,答案B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理论是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14单选题,答案C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学习资源的是 ;A.信息和人员 B.材料和设备C.设计和制作 D.技巧和环境15单选题,答案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下列教学实施行为最符合建够主义学习理论的是 ;A.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于具体的实际任务中B.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学生理解这个标准答案C.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反思D.要为学习者提供思考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最后给出正确答案16单选题,答案A“教师不应一味以传统的集体传授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应使用能够让学生进行操作或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来学习;”,这反映的是的学习观;A.建构主义 B.行为主义C.认知主义 D.人本主义17单选题,答案B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指的是 ;A.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个学科的教学B.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的教学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教学18单选题,答案C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C.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19单选题,答案A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你不同意的说法是 ;A.现代教育技术的任务就是研究教育与教学手段的改革B.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既包括现代教育思想,又包括现代教育媒体,现代教育方法,教学技能与技巧,现代教学设计等诸方面的内容C.现代教育技术的“现代”体现在它更多地注重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并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为教育服务D.现代教育技术应当着眼点于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对有关资源和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20单选题,答案C奥苏贝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 ;A.探究性的B.研究性的C.接受性的D.发现性的21单选题,答案A对于“教育技术”一词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恰当的是 ;A.既包含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又包含方法与技能等B.只包含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如投影机、计算机、摄象机等硬件设备C.发展机器与设备的性能和功能,使其在应用于教学时更方便 D.只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帮助22单选题,答案D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信息技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B.教学中所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则教学效果越好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D.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并恰当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23单选题,答案B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关于信息技术在整合中所起的工具性作用,有一项不够全面的提法是 ;A.教师教学的工具 B.教师编写文本教案的工具C.学生认知的工具 D.教学环境的构建工具24单选题,答案C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为新课改提供的支持是 ;A.技术方面的支持B.智力方面的支持C.技术方面的支持+智力方面的支持D.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支持25单选题,答案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用刺激——反应——强化来解释学习过程,它不太适用的学习类型是 ;A.技能性训练 B.作业操练C.行为矫正 D.意义学习26单选题,答案C在以下所列的四项特征中,不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变量特征的是 ;A.可利用性 B.可分辩性C.陈述性 D.稳固性27单选题,答案C关于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就其能力结构而言,所强调的是 ; A.读、写、算方面的能力比信息能力更重要B.信息能力比读、写、算方面的能力更重要C.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与信息能力同样重要D.读、写、算方面的能力与信息能力都不重要28单选题,答案D考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否恰当时,不应过分关注的是 ;A.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促进了学习者积极的情感体验B.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拓展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C.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益于学习者深层次的认知体验D.教师是否围绕着信息技术运用来开展教学活动29单选题,答案D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性或研究性综合教学实践活动,下列不符合其一般特征的选项是 ;A.以项目或问题为单位,而不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组织实践教学活动B.打破常规,对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C.在实践教学活动的分组安排上,学生实行异质分组,而不是同质分组D.教师严格控制学科课程界限,不能突破30单选题,答案A教育技术中的“技术”是指 ;A.用于教育中的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两个方面的技术B.在教育中所能看到的实体形态的技术C.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形态的技术D.在教育研究中归纳出来的知识形态的技术31单选题,答案A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强调的是 ;A.学生的“学”B.教师的“主导”作用C.“学教并重”D.讲授形式的设计32单选题,答案B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突出强调的是 ;A.学生的“学”B.教师的“主导”作用C.“学教并重”D.自主学习设计33单选题,答案C“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突出强调的是 ;A.学生的“学”B.教师的“主导”作用C.“学教并重”D.媒体使用设计34单选题,答案A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即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本质上看是 ;A.以课程目标为核心B.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C.课程目标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双核心D.以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为核心35单选题,答案A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是 ;A.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和实践B.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理论研究C.运用技术手段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教学实践D.本题答案中所给出的其它3个选项都不对36单选题,答案A教育技术的范畴涉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A.协同作用的 B.线性的C.顺序排列的 D.互为倒置的37单选题,答案D国家实施的新课改,要求在教育教学中 ;A.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B.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C.重视良好道德情操的养成D.本题答案中其它3个选项之和38单选题,答案D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可以充当的工具是 ;A.资源工具B.协作工具C.情感激励工具D.本题答案中所给出的其它3个选项之和39单选题,答案D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经常需要考虑情境创设问题,关于“情境创设”下列选项中其中一项不准确的说法是 ;A.要使学习者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并赋予其在问题情境中的角色B.应该把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呈现于情境中C.问题情境应该力求简单化,避免复杂性D.问题情境的表征形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问题设计方面的考虑则为次之40单选题,答案A尽管诸多研究者们总结了多种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这些模式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要素是相似的,都是 ;A.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五个要素B.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四个要素C.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和反思六个要素D.分析、设计和实施三个要素41单选题,答案C教学设计的具体产物可以是 ;A.①课程、教学方案 B.②教学软件、教学资源C.①+② D.①-②42单选题,答案A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分析教学需求为 ;A.基础 B.目标 C.规划 D.结果43单选题,答案D教育信息化的特征是 ;A.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B.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C.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D.本题答案中其它3个选项之和44单选题,答案B开展教学设计时,应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 ;A.基础 B.目标 C.规划 D.结果45单选题,答案A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A.布卢姆 B.布鲁纳 C.加涅 D.奥苏贝尔46单选题,答案A美国心理学家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了解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从认知的复杂性和难度上来看是 ;A.依次提高的 B.平行并列的C.依次降低的 D.线性无关的47单选题,答案B在课堂上,教师进行了某一概念的教学,在后继的教学效果检查环节,教师发现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概念的内涵,这说明所达到的教学目标层次是 ;A.了解识记 B.理解C.分析 D.综合48单选题,答案B当前,人们常将教育技术称为现代教育技术,它是以作为基础;A.视听教育 B.信息技术C.电化教育 D.电影教育49单选题,答案A“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持这一观点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50单选题,答案B把学习过程看做是对信息进行心理加工的过程,持这一观点的学习理论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51单选题,答案B“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这主要体现的是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影响;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52单选题,答案C“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这反映的是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A.行为主义 B.认知主义C.建构主义 D.人本主义53单选题,答案A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经常提及“新型教学结构”这一术语,它指的是 ;A.“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B.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C.以“教”为主的教学结构D.以资源整合为主的教学结构54单选题,答案A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施中,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这体现的教学策略是 ;A.多种感观参与学习策略B.自主探究学习策略C.寓教于乐学习策略D.习作强化学习策略55单选题,答案A关于推广与应用教育技术的意义,以下说法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教育技术素质与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关系不大B.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C.推广教育技术,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人才D.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56单选题,答案C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是 ;A.:桑代克的联结主义B.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C. +◎D.-◎57单选题,答案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理论是 ;A.:布鲁纳的发现学习B.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C. +◎D.-◎58单选题,答案A根据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方式,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划分为 ;A.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三种形式B.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C.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D.信息技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策略三种形式59单选题,答案A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有 ;A.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B. 情境、协作、会话三大要素C. 情境、意义建构两大要素D.协作、会话两大要素60单选题,答案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中的要素构成为 ;A.:情境、协作B. ◎:会话、意义建构C. +◎D.-◎61单选题,答案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其典型特征是 ;A.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B. 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C. 刺激提问-反应回答-强化确认D.在学习的每一小步骤给出及时反馈62单选题,答案A常见的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有 ;A.集中授课、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三种形式B. 集中授课、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三种形式C. 集中授课、协作学习、策略研究三种形式D.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策略研究三种形式63单选题,答案A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上的学习,它具有 ;A.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异步性三个基本特点B. 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同步性三个基本特点C. 自主能动性、异步性、可控性三个基本特点D. 独立性、异步性、统一性三个基本特点64单选题,答案A关于自主学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B.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C.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D.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65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开展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分析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其自身教学中的不足B. 教学评价只能由教师来进行C. 学生测验成绩是获取教学评价数据的唯一来源D. 教学评价量表都是教师自己制订的66单选题,答案A教学反思的主要方法有 ;A.撰写教学日志、观看教学录像和教师间交流讨论等方法B. 撰写教学日志、观看教学录像和课后测验讲评等方法C. 撰写教学日志、教师间交流讨论和课后测验讲评等方法D. 观看教学录像、教师间交流讨论和课后测验讲评等方法67单选题,答案A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 ;A.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等三个环节B.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C. 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D. 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三个环节68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施”环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节B. 相对其它环节而言,它是一个最复杂的环节C. 它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D. 它是师生围绕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开展有意义的交互活动的环节69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策略,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教室里的多媒体硬件设施属于教学策略B.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C. 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D. 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不同的看法70单选题,答案A关于学习理论,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A.各种学习理论都非常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B. 各种学习理论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学习本质的不同理解C.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D. 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71单选题,答案A教学媒体选择的目标控制原则主要是指 ;A.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B. 不同的教学策略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C. 不同的学生年龄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D.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72单选题,答案A教学媒体选择的内容符合原则主要是指 ;A.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B. 不同的教学策略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C. 不同的学生年龄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D. 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选择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73单选题,答案A教学媒体选择的对象适合原则主要是指 ;A.教学媒体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B. 教学媒体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相适应C. 教学媒体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对象的非智力因素相适应D. 教学媒体的设计应该与教学对象的动机水平相适应74单选题,答案A一般认为,教学设计的首要的基本环节是 ;A.学习需要分析B. 评价方案制定C. 教学媒体选择D. 教学策略选择75单选题,答案A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方式中,常用的协作教学策略有 ;A.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B. 课堂讲授、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C. 课堂测验、课堂讨论、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D.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竞争、协同、和伙伴等五种76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为教学目的服务B.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目的的关联性不强C.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涉及教学媒体因素的考虑D. 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涉及学习者特征方面因素77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评价中收集数据的工具与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结构化观察不是教学评价中使用的方法B. 在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态度量表C. 形成性练习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D. 总结性测验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78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评价中收集数据的工具与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教学评价中无需使用态度量表B. 结构化观察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C. 形成性练习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D. 总结性测验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79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评价中收集数据的工具与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形成性练习不是教学评价中使用的方法B. 结构化观察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C. 在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态度量表D. 总结性测验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80单选题,答案A关于教学评价中收集数据的工具与方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总结性测验不是教学评价中使用的方法B. 结构化观察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C. 在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态度量表D. 形成性练习是教学评价中经常使用的方法81单选题,答案A教学评价中的绝对评价,评价基准制定的依据是 ;A.教学目标B. 教学对象C. 教学策略D. 教学媒体82单选题,答案A进行教学评价时,需要进行教学测量,测量的主要内容是 ;A.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B. 教学活动的过程C. 教学活动的结果D. 教学媒体资源的质量83单选题,答案A关于讨论法教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讨论法特别适合于低年级的小学生B. 讨论法特别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C. 讨论法特别适合于成人学生D.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讨论法;84单选题,答案A若教学目标是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动作技能,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A.示范—模仿方法B. 实验法C. 讲授法D.讨论法85单选题,答案A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由教学原则指导,借助教学手段工具,媒体或设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 ;A.活动方式B. 教学理念C. 教学思想D、组织形式86单选题,答案A就相对评价的特点而言,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评价的“基准”能较好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因而能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依据B. 通过相对评价,可以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便于比较个体学习成绩的优劣C. 相对评价的“基准”会随学生群体的不同而变化D. 编制相对评价的试题时,它的试题取样范围相对广泛87单选题,答案A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为“常模参照测验”,由于“常模”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往往形成 ;A.正态分布B. 标准正态分布C. 二项分布D. 均匀分布88单选题,答案A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为“标准参照测验”,由于它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评价“基准”,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往往形成 ;A.本题所给的其他选项都不对B. 标准正态分布C. 双峰分布D. 均匀分布89单选题,答案A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被称为“标准参照测验”,它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评价“基准”;关于测验结果的利用,不准确的一项说法是 ;A.容易分辨出学生之间在学习方面的真实差异B. 可以直接鉴别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C. 每个被评价者清楚地看到自己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D. 为改进教学指明方向90单选题,答案A课程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考试依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试题范围,采用纸。
入乎其感 出乎其理——例谈高考作文如何说理
·80·杨红兵,任教于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南通市天星湖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十多家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70余篇。
杨老师多次参加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多次荣获“优秀评卷老师”称号,是高考作文复查组专家、南通市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南通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
——例谈高考作文如何说理入乎其感 出乎其理■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杨红兵不少同学在写议论文时,总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议论文只要把道理说清楚就可以了,有没有自己的灵感、感觉、感情、感想、感悟无关紧要。
殊不知,说理是否清晰、深刻、生动、有趣,能否说出个性化之道,关键在于能否切入自己的真切之“感”:切入灵感,说直观之理;汇入感觉,说生动之理;融入感情,说个性之理;介入感想,说独特之理;深入感悟,说深刻之理。
作文时,大家对一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容易分析,如果能将材料中核心词与平时学习积累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突破,产生对概念的直观认知,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不仅有助于对核心概念内涵的解读,而且往往能让读者产生直观性的共鸣。
如:作为一名学子,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究竟何为智慧?难道试卷上那鲜亮的分数就是智慧的象征吗?我听到过许多的回答,其中不乏振振有词、摄人心魄的那个字:“是”!于是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成了我们奋斗不懈的“战时”回忆录,因为上着最好的学校、读着最好的班级,理当向社会索取那印着“智慧”的一纸契书。
可反观现实,我们真的成了智慧之人吗?过度地追求“智慧”反而使我们落入了俗套,本来明亮的眸子却被蒙上阴翳,再也看不到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点滴小事。
古人曾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古人真真是把深浅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深也罢,浅也罢,妖娆多姿的荷花、凌波盛放的菱叶、蛙声一片的稻田,均以最适宜的水土来保障,等待那个收获的季节,粮仓俱满,菱藕飘香。
对比于时下许多人的汲汲于名利,古人越发显示出可爱的智慧:让万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少几分强求,多几分天然。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3篇
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3篇教学方法经验交流发言稿1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某某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感谢市教研室领导某某老师等对47中数学教学工作的肯定。
同时,我也感谢某某中校领导一直对我们数学组的关心和支持。
还有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各位同仁,正是大家辛勤的劳动和团结一心,让我们在去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代表备课组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加强两纲研究,紧扣课本复习,注意新课程与大纲之间的关系。
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与《考试说明》、高考试题。
仔细琢磨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变化趋势。
了解高考命题的题型与要求,明确题型分布,知识点的覆盖规律。
让学生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
要让学生把主要精力首先放到中档及其以下题目上,要在“会、熟、快、准”上下功夫。
通过研析每年高考试题,我们发现源于课本的考题总在100分左右。
那怎样研究教材,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呢?1.钻研教材,追根溯源。
一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话不断在重复。
事实上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延伸与交错、再生与裂变,在教材中早有它的脉络和雏形。
这些课本上的例题、练习、习题就像散落的珍珠,只要经过老师的发现、打磨、提炼,它们就会变成学生所需要的项链。
2.就地取材,锐意开发。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就是考查教师的研题水平。
研题一类是对他人试题的鉴赏,另一类是改题编题。
不懂得鉴赏,教数学就丢失了味道。
不学会创新,教数学就失去了活力。
紧扣课本复习问题上,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四点:1)复习每一个专题时,必须联系课本的相应部分。
不但要让学生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方法,还要弄懂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训练中,如遇到障碍,要学生有查阅课本的习惯。
通过课本,查明学生在知识和方法的缺陷。
3)有关答题表述,要求学生以课本为标准,通过课本来规范。
4)注意通过对课本题目改变设问方式,增多或减少变动因素,推广题目的训练功能。
知识的理解类型
知识的理解类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知识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所获取的信息和经验的总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一直被认为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知识的理解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认知边界,增加人生的乐趣和成就感。
下面将来探讨一下知识的理解类型。
一、逻辑理解逻辑理解是指通过逻辑推理和思维分析的方式来理解知识。
逻辑理解强调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和逻辑原则,保持思维的清晰、连贯和合理。
逻辑理解有助于人们在解决问题、分析事物、总结经验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果。
通过逻辑理解,人们可以建立逻辑思维模型,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直观理解直观理解是指通过感觉、直觉和想象等非理性方式来理解知识。
直观理解重在感受、体验和领悟,强调直觉和情感的作用。
通过直观理解,人们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直观认识,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非理性的乐趣和魅力。
直观理解有助于人们在审美、艺术、文学等领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和领悟,增加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三、经验理解经验理解是指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的方式来理解知识。
经验理解包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来深刻理解知识,通过反思和总结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经验理解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的积累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通过经验理解,人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经验库,积累宝贵的经验财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启发式理解启发式理解是指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激励等方式来理解知识。
启发式理解注重对人们的潜能、创造力和独立思维的培养和发展,通过启发式教育和引导式讨论等方式激发人们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领悟和创造能力。
通过启发式理解,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自己的潜力和激情,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完善。
五、综合理解综合理解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理解方式来理解知识。
综合理解强调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理解方式的优势,灵活运用逻辑、直观、经验和启发等方式进行思考和分析,全面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
语文新课标核心概念及内涵解读编辑:黄再洋发布时间:2012-11-21 17:36:46点击次数:40文章作者:成尚荣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2年3月尽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修订稿》)是对原《实验稿》的完善,但深入学习也会发现其修订后所彰显的基本思想和精神。
其中,有的是坚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这样的表述,我以为,就会把大家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争论中摆脱出来,又引导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去关注和研究语文的特质。
无疑这是重要的,又是智慧的,当然首先是正确的、科学的。
叶圣陶先生早就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两个观念,其一便是“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可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
他进一步指出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
王尚文教授将此称作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
所谓“独当之任”,就是基于特质的特殊任务,我愿意称其为“核心目标”。
正是这样的“特有的任务”,揭示了语文的特质。
所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当统一于此——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之中,舍此,还有什么特质可言?还有什么语言可言?如果我们的讨论再拓宽一些,往深处走一走,不难发现,课程是个结构。
在课程的同”。
,是其美”上吗?他说,在”核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
还自然想到了海德格尔。
他说:“诗人让语言说出自己。
”其实,何止是诗人呢?他继续说:“人这个在者正是以说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
”我们常经受语言的体验,而“那随着语言所经受的一种体验,就会触及我们此在最内在的结构”。
显然,语言文字关乎人的“最内在的结构”,关系人对自己的“揭示”,语文世界实质是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如此有深意。
可以这么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不断彰显着语文的特质,让语文成为语文。
但长期以来,直至现在,语文教学只重视内容而忽略方法,忽略形式,忽略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2篇
认识面积评课稿通用12篇认识面积评课稿1一、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在课开始部分,教师就设计有效活动,安排了两个同学分别擦洗大小黑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二维空间的认识,由此积累认识面及认识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
再接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身体物体的面,引导学生感知面的大小,进而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
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为了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教师让学生摸摸桌子的侧面,球面,看看湖面、钟面,从而丰富了“面”的表象,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面积概念。
三、精心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需求。
教师精心选择了两个长方形,使学生用已有的观察、重叠方法都不能方便地进行比较,产生认知冲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如何借助另一个图形来比较?从而激发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意四、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逐步内化对面积概念的认识。
第一个练习题比较国家、省份面积的大小,用目测法。
第二个练习是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来确定图形的'大小;第三个练习则是提高练习,从中渗透了面积与长、宽、边长间的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建议与改进:1、在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时,教师最好用数学书来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书在横放、竖放、斜放时的现象,从而渗透“图形的面积不会因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守恒规律。
2、教师的过渡语还不够精炼。
例如,在学习完物体表面的面积后,教师可如此过渡:“物体的表面的大小,那我们学习的图形有大小吗?好,现在,我们一起用手来比划出几个图形。
”认识面积评课稿2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
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结合学情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结合学情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作者:吴曼丹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1期【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第七册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一、对教材和学情的认识1. 教材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部分内容,属于图形和几何领域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四边形的认识,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垂直与平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打下基础。
先来看看两册教材的对比,出示三上和四上教材的对比图(图略)。
从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三上《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教材中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重在感知,是一种非文字的呈现。
四上《平行四边形面积和梯形的认识》是这样呈现的:画四边形——标名称——分类——整理图形——概括特征——集合图表示关系。
这一流程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平行四边形学生已初步认识,而梯形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
2. 学情分析根据学情调查,发现学生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表象,能认出和区分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但当问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时,多数学生说不知道,无法用语言表述清楚。
因为学过的时间过长忘记了。
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来,但也只是零星地表述,如: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但也无法从平行的角度来下定义。
对于梯形的表述就更少了。
3. 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①在猜测、验证、交流、概括等活动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总结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并用集合图直观表示出各图形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等实际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总结概括及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渗透集合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理解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板书单、练习单。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去探索发现
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去探索发现操作是指人用手活动的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技能,含义很广泛。
一般是指劳动、劳作,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
在数学教学中操作可以理解为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学具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我听到的,我忘了;我看到的,我记得;我动手做,我理解了。
”我国也有一句古语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这些都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并使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有效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一年级《认数》教学,谈谈对操作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操作影响课堂教学吗?一年级是孩子身心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一只脚迈进童年,另一只脚还在幼年,身体进了学校,心理还依恋着幼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生活。
他们好奇、好胜、好动、好玩、好模仿和富于想像,常常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都新鲜、好奇和不理解,课堂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差。
因此,好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会影响教学。
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正确的。
正是由于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动手操作才更容易吸引他们的参与,课堂上适当的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的单一讲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因为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总是只看到事物直观形象的一面,对一些直观形象的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却缺乏对事物抽象的认识。
可以说动手操作活动是架起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一座桥梁。
动手操作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
如在《认数》教学中“小棒、计数器”引进课堂,紧紧抓住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发现孩子们在动手操作中乐此不疲,思维能力显著提高,让原本抽象的“数”在一定程度上具体而鲜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变的有声有色充满生机,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周长的熟识》教学设计及反思《熟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周长这个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度量单位有了肯定熟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周长的熟识》教学设计及反思,期望大家能够喜爱!《周长的熟识》教学设计及反思1教学内容:周长的熟识。
课本44页什么是周长及第45页练一练中1、2、3题。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熟识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描一描,摸一摸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熟识,在体验、沟通活动中使学生的感性熟识升华为理性熟识。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树叶、长方形纸一张。
学具预备:卷尺、小棒、彩笔、直尺、长方形纸一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出示图片)问:(!)这些花坛是什么形状?(2)假如有3只甲虫以同样的速度分别绕花坛走一周,你们猜哪一只先到?2、学生观看、思索、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看多媒体演示,思索:为什么(3)号先到?老师指出:看哪只甲虫先到,要比较花坛的周长。
(板书:周长的熟识)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1)你认为周长是什么意思?能举例说明吗?(2)假如花坛是圆形,你知道它的周长吗?(3)(出示树叶)谁能指出这片树叶的周长?(课件演示蚂蚁运行图) 2、视觉再次感知(课件演示):(1)多个图形的周长。
(2)辨析:蚂蚁图3、操作感知(1)描一描:学生用彩笔描44页和45页题1图形边线,老师巡察,指学生操作。
(2)摸一摸:你能指出桌面、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吗?你还知道那些物体的周长,和同桌说一说。
(3)量一量:用卷尺测量自己的头围和腰围,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小组沟通。
4、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全部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专业讲解 生动实践 传授 深刻理解 领会 掌握
专业讲解生动实践传授深刻理解领会掌握生动实践:探索知识的真谛导语:生动实践是获得深刻理解、领会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通过专业讲解和实践的结合,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动实践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生动实践的定义与意义1. 生动实践的定义生动实践是指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
它使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生动实践的意义生动实践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动实践,我们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
二、生动实践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 生动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科学研究是生动实践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和记录现象,进而从中发现规律和模式。
在物理实验中,通过观察运动物体的轨迹和测量其参数,科学家们可以验证和探索物理定律,从而加深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
2. 生动实践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生动实践在职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情景演练,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和临床实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并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三、生动实践的案例分析1. 案例一:生物学实验在生物学实验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亲自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2. 案例二:编程实践在编程教育中,学生们可以通过编写代码和实际编程项目来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编程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编程语言的语法和逻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
四、生动实践的个人观点与反思个人观点:生动实践是获得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关键。
借助几何直观 深化分数理解——以《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教育实践教海寻理湖北教育·2021-03几何直观是深化分数理解的有效手段。
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如何依托数形结合、建模、抽象等数学思想,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本质上正确认识分数,深入理解分数的内涵。
一、数形结合,认知分数的多重内涵教材从揭示分数产生的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领会分数的基本含义:分数14可以表示一个物体4等分中的1份,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4等分中的1份。
这是教材借助直观的实物和几何图形对分数“外显”意义的呈现,揭示出分数是部分与整体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与表征。
在此基础上,笔者设计以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比较关系。
师(课件出示下图):看这幅图,你能想到哪些分数?怎么想的?生1:这幅图中有34。
师:谁是谁的34?生2:阴影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34。
师:还能找到不同的分数吗?生3:我还能找到14,空白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14。
师:还有不同的分数吗?同桌之间商量一下。
生4:老师,我认为白色部分是阴影部分的13。
师:刚才这位同学能够想到13,你为什么没有想到呢?生5:因为他是把整个长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6:我没有想到可以把大长方形中的一部分看作单位“1”。
生7:我没有想到分数除了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是的,不管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是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白色部分是阴影部分的13,反过来可以怎么说呢?生8:阴影部分是白色部分的3倍。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用“倍”表示两部分之间的关系,现在又学会了用“分数”来表示,以后还会学到用“比”来表示。
以上设计,借助直观的几何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在充分体验中联通了分数与除法、倍、比的关系,主动完善了对分数的意义从“外显”到“内隐”的认知再建构。
二、借助单位“1”,凸显分数的“均分”本质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教师在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上设置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实现自主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直观操作领会概念的内涵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有感
赤壁市实验小学涂春芳
《面积与面积单位》是一堂超经典的课,从我们小时候好像就是这么学了。
全课有三大知识点:面积的概念、面积比较的方法、三个面积单位。
一堂课知识含量很多,而且教材编排似乎也没有给老师更多的自主教学的空间,好像我们都是按教材的样子教下来就行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推陈出新呢?似乎很难。
在我们学校举行的一堂课活动中,我和年级组的教师对这节课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这节概念课的教学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就是:加强直观操作,才能切实让学生领会概念的实质内涵从而进行拓展延伸,不至于形成知识的断层。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而概念的教学是其奠基石,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
《面积与面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面积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而且基于前面已经学习周长的定势作用,学生特别容易混淆面积和周长。
因此在课前,我创设了比赛涂色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涂一涂、摸一摸感知物体的面有大有小,给学生一个定义: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让学生
感悟周长与面积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第一次试讲时,我只让学生看那两张纸说选择哪张纸的理由,没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也有纸上谈兵的感觉。
不利于学生面积概念的建构。
后来,我们进行了改进。
上课前师出示两张面积相差较大的纸片: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进行一场比赛:黑板上有两张纸(一大
一小),如果要在纸的面上进行涂色比赛,看看
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谁愿意上来和老师进行
pk.你会选择哪张纸,说说理由。
生1:选小的那张,小的涂得快。
生2:选大的那张涂得多些,慢些。
师:都选小的这张是吗?小的这张涂得少些理所当然选这张。
师:你们所说的大小指的这两张纸片哪个部分的大小?
生:要涂色面的大小。
师:比赛涂色。
谁能用一个数学名词表示这个面的大小。
生:面积。
(板书:面积)
师:谁能再说一下,这两张纸片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生:两张纸片的面积都是指它的涂色部分的大小。
生:两张纸片的面积都是指它的面的大小。
(板书:面的大小)
2、师出示两张圆形和三角形的纸片,谁来指出这两张纸片的面积。
(用重叠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三角形的面积大)。
学生正是在这样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理解物体面的大小叫面积。
二、摸一摸实物的平面,初步感知面积。
以往面积概念的教学我们一般都只是通过认识实物的一个面,告诉学生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学生没有真正建立面积的概念,特别是在高年级学习长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时,学生觉得很吃力。
这样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的断层,也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这次的教学设计,通过试教验证了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拔高了教学要求,我们通过让学生摸一摸课本的封
面、桌面、黑板面、叶面等。
认识了物体的一个面。
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摸一摸等活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六个面的大小也就是它的面积,圆柱体的面积、特别是通过认识球所有的面就是球的表面,学生对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概念的内涵和延伸也有较深的感知,也利于学生学习长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特意将这部分的内容实录下来:
摸一摸,观察立体图形,认识物体的表面的大小是物体的面积。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请小组长将长方体的盒子放在桌子中间,想一想:这个盒子有几个面?请小组讨论一下:这个盒子的面积指的是什么?
生1:上面是面积,下面是面积····
生2:上面的大小是上面的面积,下面的大小是下面的面积·····(引导学生有序表述)
生3:它的六个面大小都是它的面积。
师:你们认为谁的表述准确?第一个同学没有说清楚每个面的什么是它的面积,第二个同学是一个面一个面说的,第三个同学是综
合起来说的。
所以第三个同学表述最完整。
那什么是这个盒子
的面积。
小结:这六个面的面积就是盒子的面积,它的面积就是将这六个面的大小。
(2)出示一个圆柱形的杯子,谁能指出这个杯子的面积?
生1:这个杯子上面和下面的圆面是它的面积。
生2:我觉的杯子的身子也是它的面积。
师:杯子中间这个弯曲的部分叫做曲面,也是杯子面积的一部分。
那么杯子的面积就包括了上下两个圆面和一个曲面。
(3)出示一个球,这个球有面积吗?谁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学生边摸边说)这个球上下左右弯曲的面就是它的面积。
师:所有的面就是球的表面,球表面的大小就是球的面积。
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观察平面图形,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是面积。
面积的含义包括两
层:一是物体表面的大小;二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示范涂色
直观形象的让学生认识没有封闭的图形无法确定面的大小也没法确定面积
我们知道了物体是有面积的,那我们以前学习了的封闭图形,它们有面积吗?实物展台出示:这些图形有没有面积?图1三角形
图2正方形图3平行四边形图4心形
师:这些图形有面积,它的面积指的什么?(封闭线段围成面的大小)教师示范演示涂色的过程
4、这些图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三角形的面积最小,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师:出示图5没有封闭的梯形,图6没封闭的圆,这些图形没有面积,他们为什么没有面积?
生:没有封口,找不到面积。
师:图5可以形象演示涂色,无法确定面的大小,只有加一条线段将它封闭起来,才能确定它的大小也就是面积。
师:那我们要判断一个图形有没有面积关键看它的什么?
生:是不是封闭图形。
师:同学们现在知道面积指的是什么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面积。
(整理板书:物体表面的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面积大小的比较
师:我们知道了面积的概念,知道物体的面积有的大些,有的面积小些。
那这组图形呢?出示3号长方形16*8厘米4号正方形12*12厘米
生:可以用小正方形来进行比较。
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一下,测量面积的时候,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哪种图形最合适?指名上展台操作,用正方形比较合适。
实物展台演示。
师:现在请同桌合作,用学具袋中的小正方形来摆一摆。
看看3号4号正方形各有几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比较的结果。
刚才两个小组分别用1号正方形、2号正方形比较出4号正方形的面积大。
那为什么还有小组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3号长方形有32个一号正方形、4号正方形有9个2号正方形的面积,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3号长方形的面积大呢?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不一样。
师:看来,测量的时候我们要统一测量的标准,也就是要统一面积单位。
这一部分的教学开始让我忽略了,我认为直接告诉学生测量面积时只需用正方形就行了。
但是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测量周长用的是尺子,为什么测量面积不用尺子。
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我意识到教材的安排确实是有道理的,我们教师不能用讲解代替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学生只有在利用不同面积大小的小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来测量大的图形时,才能真正体验为什么要统一测量的标准,那么统一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也就呼之欲出了,而且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不需要教师过多的讲解,学生也不只是死记硬背计算公式。
在教学实践中,我吸收同行的先进经验。
首先用直观的材料——给纸涂色初步感知面,通过摸封面、桌面、叶面等,形成面积的表象,引入面积的概念,通过摸长方体的六个面,圆柱体的表面、球的表面,观察封闭图形的面积与不是封闭图形进行对比;通过操作学具,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实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表象,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面积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这一科学的概念。
这节课,我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实验、猜想证明等活动,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只有加强概念教学,在挖掘概念的内涵和拓展概念的延伸方面下功夫,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才能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种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