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齐忠慧;斯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预后差,但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获得可观改善.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围绕PD-1单克隆抗体、CTLA-4单克隆抗体、免疫联合治疗展开.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单用、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以及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均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该文概述了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前景及挑战.【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997-1003)【关键词】恶性黑色素;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联合治疗【作者】齐忠慧;斯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恶性程度极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1]。

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OS为24%~29%,ⅢC、Ⅳ期患者5年OS仅10%~19%。

传统化疗单药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小于20%,BRAF抑制剂的ORR虽达50%,但存在爆发性耐药问题。

白细胞介素2、肿瘤疫苗、过继T细胞疗法因为不良反应重或疗效欠佳未得以推广[2-3]。

相比之下,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OS,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白种人比肤色较深的人种发病率高5-10倍
日光中的紫外线(UA)灼伤皮肤诱导DNA突变
分型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不同分型
结节型 蔓延型 特殊型
恶性程度高、转移发生早,复发率高,死亡率 高,预后差。 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
二、诊断
诊断要点: A:asymmetry:不对称性 B:border:边缘参差不齐 C:color:颜色在棕色、黑色的基础上参杂各种 颜色 D:diameter:直径常常超过5mm。
Keijzer R,Bril H,van der Loo EM,et a1 Importa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 sentinel—node biops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melanoma[J].Ned TijdschrGeneeskd,2004,148(18):884—888. Morton DL,Thompson JF,Cochran AJ,et a1.Sentinel— node biopsy or nodal observation in melanoma[J].New Eng[J] Med,2006,355(13):1307—1317.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价 M0 无远处转移 M1 远处转移 M1a 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 M1b 肺转移 M1c 其它内脏转移或任何伴LDH升高的远处转移
转移途径
淋巴道转移:恶性黑色素瘤最主要转移途径
血行播散:可转移至肺、肝、脑、骨等部位
直接扩散:直接侵犯周围和深层组织
(一)TNM分期:AJCC(2008) T——原发肿瘤
pTX 原发灶无法评价 pT0 无肿瘤证据 pTis 原位癌 pT1 厚度≤1.0mm伴或不伴溃疡 pT2 厚度1.01-2.0mm伴或不伴溃疡 pT3 厚度2.01-4.0mm伴或不伴溃疡 pT4 厚度≥4.0mm伴或不伴溃疡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责编:龙华电话:(010)64036988-329E-mail :longh@ 版式:罗建国美编:冷姗思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展——2010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北京站报道肿瘤B 9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郭军教授作为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和我国治疗经验及成果。

郭军教授指出,亚洲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与欧美白种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病理类型不同,亚洲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高达70%,而在白种人中仅占5%左右;其次,亚洲人原发黑色素瘤病灶的厚度明显厚且多伴有溃疡;再次,前者的基因变异主要集中于CKIT 和BRAF ,而后者更多表现为BRAF 突变。

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化疗仍以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为主,虽有效率只有8%~15%,但仍是金标准。

生物化疗虽能提高反应率,却不能改善生存,借用Eggermont 教授的话说已是“远去的记忆”。

多药联合(如Dartmouth 或CVD 方案)被证实增毒不增效。

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上报道的新药Ipilimumab 。

它通过阻断Treg 细胞膜表面的CT⁃LA-4,调动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伤肿瘤目的,被定义为靶向免疫治疗,是近10余年来被证明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首个药物。

在个体化靶向治疗中,针对BRAF 和CKIT 的靶向药物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针对黑色素瘤BRAF (V600E )突变的药物能达到约70%的有效率。

另外,我国首次在ASCO 年会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CKIT 变异的多次治疗失败晚期黑色素瘤,能达到60%的疾病控制率。

这也引起国际黑色素瘤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先进行基因筛查,再选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黑色素瘤治疗正呈现出如孙燕院士所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趋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根据郭军教授报告整理)2010年9月12-14日,国际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举行。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一、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M)是皮肤肿瘤的一种,与鳞癌和基底细胞癌不同。

后两种起源于表皮的角质细胞,预后较好。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是由位于表皮基底部的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一旦进入快速生长期,则预后差、死亡率高。

恶性黑色素瘤90%发生于皮肤,最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腿部,足底、指趾、甲下、头皮等部位也不少见;少数发生于外阴、消化道和眼内。

早期恶性黑色素瘤经外科扩大切除术后95%-100%可治愈。

因此早期发现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皮肤MM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颜色改变、局部形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通过淋巴管转移)和远处转移1。

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包括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有文献报道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处转移2。

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与性别、年龄、部位、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个数及LDH等相关3。

通常来说女性预后好于男性,四肢最好,躯干其次,头颈部预后最差;分期越早预后越好,LDH越高预后越差。

淋巴结有1个转移的5年生存率为75%,有3个转移的为15%;浸润深度<1mm的10年生存率>90%,浸润深度>4.5mm的10年生存率为30%;2008年ASCO会上报道LDH<0.8正常值的患者较LDH高的患者总生存明显延长4。

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恶性黑色素瘤是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3-5%5。

英国近5年来MM男性发病率增加了28%,女性增加了12%。

据报道美国2007年估计MM新发病例59940人,死亡约8110人。

澳大利亚昆士兰和美国的南亚利桑那州为MM的高发地区,发病率分别为40/10万,30/10万。

白种人发病率高于其他肤色人种。

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发病率低,但是增长迅猛。

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切 除边 界 并不使 复发率 和生存 率获
益 。T o a (h m s J , N w o — h m s T oa M e tn
Bi h p J ’ e R,0 1 2 0 s o ,f H m ta . 0 4)
e 1 2 0 ),外科 医 )  ̄’ 各 期 t .0 7 a J t O 对
② 两 绀 生 存率 差 异无 显 著性 。W O 及 皮肤软 组纵 病理要 求较 高,一 定 H 程度 } : 阻碍 了此项技术 的推广 。 骨 与软 组织 肿瘤 外科 对于 伴
有 转移 的 I、 I期病 变治疗 原则 I
期 病 变 , 外科 治 疗 有 机 会 存 安 仝 性 的 研 究 表 明 , 过 火 的 切 除 范 围 边 界 下 彻 底 切 除 ; 对 于 I 、Ⅳ 期 I I 对 丁总生存 率没有 提高 ( e o e i V r n s
U, Ca Ci 1 N, A a S J, s ne li d mu
病 例 则 能够 在 外 科 评 估 后 有 效 减
轻 肿 瘤 负荷 , 有机 会 继 续 接 受 内 科 的系 统 治疗 。本 文 拟 就 恶 性 黑
r安全 的外科 边界 以达到肿瘤 复 发 为 日的 ,凶此 住 临床 上经 常丽 临 将 病 变 累及 的 解 剖 结 构 t 除后 组 / j
的 重视 。 『 足 基 于 对 外 科 切 除 边 F
对于 同样深 度 的颜 面部 病灶 ,不得
不尽 量 缩 小切 除范 围。S b s i n P 1 9 ) :肿 瘤 直径 大于 2 m e a t a . 99 ;肿 c
( e a t a G 2 0 )认为 I S b s il . 06 l 期病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

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不高,但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一般在就诊时往往已为时太晚,治疗效果不满意。

本病好发于30~60岁。

年龄小者一般其恶性程度较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一外科治疗1.活检手术对疑为恶性黑色素瘤者,应将病灶连同周围0.5~1cm的正常皮肤及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后作病理检查,如证实为恶性黑色素瘤,则根据其浸润深度,再决定是否需行补充广泛切除。

一般不作切取或钳取活检,除非病灶已有溃疡形成者,或因病灶过大,一次切除要引起毁容或致残而必须先经病理证实者,但切取活检必须与根治性手术间隔时间越近越好。

2.原发病灶切除范围对薄病变,厚度不足lmm者,仅切除瘤缘外正常皮肤1cm,对病灶厚度超过1mm者应距肿瘤边缘3~5cm处作广泛切除术。

位于肢端的恶性黑色素瘤,常需行截指(趾)术。

3.区域淋巴结清除术(1)适应证①病变厚度不足1mm者,转移率甚低,预防性淋巴结清扫术不能指望其能改变远期预后。

②病变厚度在3.5~4mm之间者隐匿性远处转移的可能性高,远期存活率也相对的低(20%~30%),即使做了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存活率也没有意义的提高。

③厚度介于上述两类之间的病变,是做预防性淋巴结清除术有望提高生存期的最佳对象。

(2)区域淋巴结清除的范围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作颈淋巴结清除时,原发灶位于面部者应着重清除腮腺区,颏下及颌下三角的淋巴结;如病灶位于枕部,重点清除颈后三角的淋巴结。

发生于上肢的恶性黑色素瘤需行腋窝淋巴结清除。

发生在下肢者应做腹股沟或髂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发生于胸腹部的恶性黑色素瘤则分别作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

4.姑息性切除术对病灶范围大而伴有远处转移等不适于根治性手术者。

为了解除溃疡出血或疼痛,只要解剖条件许可,可考虑行减瘤术或姑息性切除。

二放射治疗除了某些极早期的雀斑型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有效外。

对其他的原发灶一般疗效不佳。

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肢体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手术治疗的疗效评价

o efs, eo da dti er rset e n edf rn ew s i icn ( 0 0 1 . o c s n Po hl — f h rt scn n r yas ep c vl a dt ie c a g f a t P< . 0 ) C n l i : rp y c t i hd i y h fe s ni uo a
肢 体 皮 肤 恶性 黑 色 素瘤 手 术治 疗 的疗 效 评 价
赵 志勇 , 东梓 , 江华 , 宇 霞, 永 宏 庞 卫 史 房
( 山西省肿瘤医院 , 山西 太 原 001 ) 30 3
[ 摘
要 ] 目 的 : 究 肢 体 皮 肤 恶性 黑 色 素 瘤 手 术 治 疗 中 预 防 性 淋 巴 结 清 扫 对 患 者 生 存 率 的 影 响 。 方 法 : 山 研 对
山 职 Z 压 亏 院 学 报 20 年 1 月 第 1 卷 第4期 08 1 8
J un lo h n iMe ia olg o niun u ain Vo. 8 No 4 No . 0 8 o r a fS a x dc lC l efrCo t igEd cto e n 11 . v20
i r p ya tc l mp o e d s e t n.M e ho n p o h l ci y h n d is c i o t ds:Twe t —i te t t o me a tsswe e r n o y s l ce r m 9 n y sx pain swi n t sa i r a d ml ee td fo 4 h c s s o x r miy c a e usma in n l n ma i h n iT mo s ia o 1 98 t 0 8 t ii e it wo go p a e fe te t utn o lg a tmea o n S a x u r Ho p tlf m 9 o 2 0 o d vd n o t r u s r fro e ain.Th a e n t e frtg o r e fr d b x e sv b cs in o rma y l so n r p y a t o p r to e 9 c s si h s r up we e p ro me y e tn ie a s iso fp i r e in a d p o h lc i i c lmph n d s e to Th 7 c s s i h e o d g o p we e o l e o e y e tn i e a c si n o rma e in. y o e dis cin. e 1 a e n t e s c n r u r n y p r r d b x e sv bs iso fp i r lso fm y Re uls:Co s t mpae t h u aie ef c ewe n t e t r u s,t e ewa fe e c n r e re c ae a d mo tl y r d wi t e c r tv fe tb t e h wo g o p h h r sdi r n e i e u r n e rt n ra i f t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长期控制效果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长期控制效果

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长期控制效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皮肤癌,常常具有快速生长、早期转移和不良预后的特点。

传统治疗方法对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有限,质子重离子治疗因其在局部肿瘤控制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一种日益受关注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探讨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长期控制效果。

一、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原理质子重离子治疗是一种放射治疗技术,采用质子束精确照射到肿瘤组织,能够更准确地将辐射剂量投放到肿瘤区域,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与传统的X射线治疗相比,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肿瘤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由于其高度恶性和早期转移的特点,质子重离子治疗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消灭肿瘤细胞,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二、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具有较好的长期控制效果。

一项针对20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显示,质子重离子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65%,远高于传统放疗的效果。

另一项针对7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质子重离子治疗后的3年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和87%。

三、质子重离子治疗的优势和挑战质子重离子治疗相比传统放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质子重离子治疗能够更精确地照射到肿瘤组织,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降低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其次,质子重离子治疗在肿瘤控制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质子重离子治疗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质子重离子设备的建设和运行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普及。

其次,质子重离子治疗的疗程较长,需要患者进行多次疗程,增加了治疗的时间和成本。

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挑战,推广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是下一步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质子重离子治疗的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设备的逐渐普及,质子重离子治疗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前景被广泛看好。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质子重离子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以提高肿瘤控制的效果。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
数字人体摄影常用于有多量痣和 或 非典型痣患者。照片可用于医务人员的随访检查,以此帮助识别新发或有改变的病损。皮肤镜、连续性数字皮肤镜成像和数字人体摄影通常以互补的方式一起使用。针对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结合使用这些技术可早期发现黑色素瘤,并减少良性皮肤病变活检率。
组织标本的突变分析为黑色素瘤的重要信号通路的定位提供了重要信息。例如 BRAF 抑制剂 如 vemurafenib 或 dabrafenib 或 MEK 抑制剂 trametinib 或 cobimetinib 可用于 BRAFV600 基因突变的黑色素瘤。新兴分子诊断手段还包括市售的基因表达分析 Myriad myPathTM Melanoma,美国麦利亚德基因公司 ,其鉴别黑色素瘤和痣的敏感性为 90%,特异性为 91%。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独立研究确定这种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
CLND 完全淋巴结清扫 是一种扩大的外科手术,该过程涉及到切除全组淋巴结。该手术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包括感染、神经损伤和淋巴结水肿。据作者报道,2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淋巴结水肿,且在5~10%的患者会长期持续。 该研究被认为是结束常规推荐前哨淋巴结阳性患者行完全淋巴结清扫时代的开端。
今年ASCO会议中英国学者报告了一项1cm切缘和3cm切缘对于厚度>1 mm黑色素瘤患者的对照研究。随访时间历时8.8年,入组了1000例肿瘤厚度>1mm的早期患者,分别入组1cm扩切组 453例 和3 cm扩切组 447例 ,结果显示3cm扩切组在局部复发率、黑色素瘤特异死亡率均低于1cm扩切组。这项研究虽再次验证了宽切缘的重要性,但是否3cm要优于现有的标准处理模式中的2cm 需要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远处转移的局部治疗:
晚期转移性黑色素瘤不像局部黑色素瘤,通常不选择外科手术。然而,对于软组织或单个内脏器官的局限性转移,多学科治疗小组应讨论确定肿瘤特性 如肿瘤动力学 后的转移灶完整切除是否可行。然而,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远处转移灶手术是姑息性治疗,仅在罕见情况下是治愈性的。姑息性手术或放疗常见的适应证是脑转移瘤、小肠转移后出血或梗阻、有症状的病变 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或骨 。孤立转移 包括大脑 患者偶可获得术后长期控制。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概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发生于来源于神经嵴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最常发生于皮肤,也可发生于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的粘膜,眼球的睫状体、虹膜、脉络膜,脑膜的脉络膜等处。

约9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很多病人可以治愈。

但本病恶性程度高,对肿瘤的直接刺激可引起肿瘤转移,易于发生血行播散,预后差。

一、发病情况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白色人种,在我国和日本的发病率较低。

其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3%,呈逐渐上升趋势,在过去的40-50年间其发病率每10-15年便增加一倍。

除女性肺癌外,没有一种肿瘤有如此快的增长速度。

其死亡率每年呈5%递增。

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地区和美国西南部地区是恶性黑色素瘤高发地区。

恶性黑色素瘤好发于成年人,中位就诊年龄为50—55岁,男女性别比为1:1,男性者多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女性者多发生于肢体上。

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

日光(紫外线B)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就宿主而言,原先的病损(如发育不良痣、良性痣)、皮肤表型(蓝眼睛、红色或金色头发)、太阳灼伤引起水泡的病史(尤其在儿童期)、过度暴露于日光下、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及个人恶性黑色素瘤史是发生恶性黑色素瘤的重要危险因素。

特殊基因的突变(尤其是CDKN2A/p16)在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中起重要作用。

二、病理特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主要有以下4种病理类型:①浅表播散型,约占70%;②结节型,约占15%,预后最差;③雀斑样型,约占10%,预后最好;④肢端雀斑样型,约占3%一5%。

由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率、手术治愈率密切相关,为了正确估计预后,1969年Clark等提出了镜下肿瘤浸润深度的检测方法,将其分为5度:I度:肿瘤局限于表皮的基底膜内(原位恶性黑色素瘤);Ⅱ度:肿瘤侵及真皮乳头层,但未达真皮乳头与网状层交界;Ⅲ度:肿瘤侵满真皮乳头层并在其内扩展,但未超出真皮网状层;Ⅳ度:肿瘤穿透真皮网状层,但未达皮下组织;V度:肿瘤侵达皮下组织。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 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 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 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
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 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 。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
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 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 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 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 状。
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 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 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 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 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 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 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 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
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 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ⅠA 或Ⅰ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 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 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MM病 Nhomakorabea分级(期)
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 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 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 (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 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 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α-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 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尽管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数量庞大。

与国外皮肤型为主的特点不同,我国色素瘤以肢端型为主,皮肤型也并不少见。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基石,及时、规范的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但许多临床医师对黑色素瘤认识不足,或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临床上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的现象经常发生。

国外针对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已有相应的治疗指南,但我国的黑色素瘤患者亚型不同、分期偏晚,完全参照国外的指南可能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另外,随着近年来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外科治疗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国内的学者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在不影响肿瘤控制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为了推动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学组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我国国情,并对国内外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和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和总结,制订本专家共识。

一、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治疗总则外科手术治疗是迄今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唯一的根治手段。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灶的活检、原发灶或瘤床的扩大切除、区域淋巴结的评估和清扫、局部复发和转移灶的切除及部分可切除远处转移病灶的切除等5部分内容。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外科治疗的总原则如下。

1.治疗前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制订合理的外科及综合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患者现有的肿瘤病灶,或姑息性地切除破溃感染、出血或疼痛等病灶,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预防性的切除、清扫和灌注等创伤性操作,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3.外科治疗的另一目的是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评估,确认患者的最终分期,并了解其基因突变状况,以作为后续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皮肤交搭跨越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护理

皮肤交搭跨越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护理

04
谢谢
恶性黑色素瘤具有侵袭性,可转移至其他器官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和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分期、患者身体状况等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类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皮肤、黏膜或眼色素细胞
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其他器官,如肺、肾、脑等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皮肤,是最常见的类型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黏膜,如口腔、鼻腔、食道等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面对疾病,配合治疗
05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
01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
02
运动护理:鼓励患者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03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定期检查皮肤状况
x
皮肤交搭跨越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及护理
01.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02.
03.
目录
皮肤交搭跨越的恶性黑色素瘤治疗
皮肤交搭跨越的恶性黑色素瘤护理
1
恶性黑色素瘤概述
恶性黑色素瘤的定义
STEP4
STEP3
STEP2
பைடு நூலகம்
STEP1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皮肤癌,起源于黑色素细胞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在皮肤、黏膜、眼睛等部位
放疗副作用:皮肤损伤、脱发、恶心呕吐等
放疗注意事项: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阳光直射、注意饮食等
3
2
1
4
5
化疗
01
化疗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
03
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
02
化疗周期:根据病情和药物反应,制定合适的化疗周期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近展(文献综述)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近展(文献综述)

Si n g h G
n
t
l
J Ta r
n
ma
,
,
19 9 3 : 3 6 ( 6 ) : 8 0 3 一 8 0 8
.
18 19
.
.
g
ZM
a n o
e
t
e
a
l
t
An
.
Su rg
1 9 9 3 : 2 1 7 ( 2 ) : 17 5 一 18 4
,
.
病 人 并 发 症 和死 亡率
Se d m 20
260
`
.
国外 医 学 外 科 学 分册 肠 道营养的病人很
5 12
10

t 养补 充 引 起 商 脂血症 的 处理
, ,
1
.
G
a r
d in 2
.
e r
K R
g
e
e
t
e
a
l l
.
B A
r n n
J
Su r g Su r
g
,
,
1 9 9 3 ; 8 0 (4
):
少 发 生 脂血 症 见 求

但 肠 外 营 养 病人 发 生 脂 血 症 就 较 常
.
g
,
1 9 9 6 ; 8 3 ( 9 ): 1 1 8 6 一 1 1 9 6 4 : 3 4 3 (8 8 8 9 ): 1 5 5 一 1 5 8 1 9 9 2 ; 2 1 5 (5 ) : 5 0 3 一 5 1 1
.
.
12
13
.
产生脂肪代 谢改变
一 些 被 认 为 与 激素 有 关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策略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策略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策略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5%,具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占皮肤癌相关致死病因的90%以上。

目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领域中应用皮肤镜、前哨淋巴结活检等新兴的诊断技术。

同时扩大切除、淋巴结清扫等外科技术进一步规范。

为总结和分析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的进展情况,本文对各种诊断、手术方法和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标签: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扩大切除;淋巴结清扫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来源于皮肤黏膜上皮基底细胞教案的黑色素细胞,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5%。

MM为多发病因素致病,可能与家族史、多发临床不典型痣和发育异常的痣等多种因素相关。

紫外线可破坏细胞内的DNA修复基因而诱发。

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己成为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肿瘤,年增长率约为3~5%。

据统计全球2010年MM新发病例达199627例,死亡例数为46 372例。

美国在2014年MM新发病例数达到76 100例,而死亡病例数约有9 710例。

亚洲国家的MM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发病率增长较快。

据国内资料统计,2007年我国城市人口MM发病率为0.27/10万人,死亡率为0.26/10万人;农村发病率为0.71/10万人,死亡率为0.10/10万人。

MM的发病具有种族差异性。

不同于高加索人种,我国以原发于皮肤的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居多,约占50%~70%。

CMMI临床病理分型主要分为4个亚型,其中高加索人种以浅表扩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最常见,约占其MM的65%~70%,而我国以肢端雀斑样黑色素瘤(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最多见,据统计该型占我国黑色素瘤的41.8%,原发部位为手、足及甲下。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生物治疗进展

生物化疗
生物化疗指化疗与IFN和/或IL-2联合应用。
生物化疗 Vs 化疗
Oncology (Williston Park). 2009, 23(6): 488–496.
Meta分析: 生物化疗是否优于化疗?
Meta分析:包括2621名患者的18个临床试验。
Ives NJ, et al. J Clin Oncol, 25:5426-5434, 2007.
索拉非尼
Int J Oncol. 2009 Jun;34(6):1481-9.
联合化疗药物
达卡巴嗪/替莫唑胺
Ⅱ期
卡铂/紫杉醇
Ⅲ期 (E2603) OS
Ⅲ期 PFS
一线
二线
索拉非尼+达卡巴嗪
安慰剂+达卡巴嗪
中位 PFS
21.1w
11.7w
HR,0.665 P=0.068
中位 TTP
抗CTLA-4抗体
Ipilimumab
Tremelimumab
Ipilimumab
J Clin Oncol 2008, 26(15s): abstract 9025
剂量摸索试验:ipilimumab 治疗不可手术的Ⅲ/Ⅳ期患者。
CR+PR(%) P=0.0015
Ipilimumab
ASCO, 2009, abstract 9038
ASCO, 2010, abstract # 8521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一线治疗III期和IV期无法切除的患者
ASCO, 2009, abstract # 9061
初步的结果表明: –白蛋白结合紫杉醇与贝伐单抗联合治疗与过去的研究对比显示对延长PFS和OS具有优势。 – 安全性好。 – 由于病例数较少以及较短的随访时间,无法对安全性和疗效做进一步的评价。

怎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怎么治疗恶性黑色素瘤

怎样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摘要:怎样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呢?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皮肤癌,常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其死亡率也是皮肤癌中占了首位。

患上恶性黑色素瘤要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下面就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霈主任医师来为我们介绍一些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知识。

怎样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呢?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皮肤癌,常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其死亡率也是皮肤癌中占了首位。

患上恶性黑色素瘤要及时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治疗恶性黑色素瘤,下面就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黄霈主任医师来为我们介绍一些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知识。

临床上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为常用的方法有四种,即手术方法、放射疗法、化学疗法、免疫疗法。

(一) 、恶性黑色素瘤外科治疗手术是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因本病的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故当临床怀疑为恶性黑色素瘤时,不要直接在肿瘤部位做局部活检,而应将整个原发病灶连同周O.5—1.0c m的正常皮肤和皮下脂肪整块切除,因为任何刺激均能引起肿瘤发展和播散。

如果病理证实为黑色素瘤,应尽快酌情补充广泛切除,手术切缘的宽度取决于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

(二) 、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但分次大剂量放疗与传统的每周5次,每次2Gy放疗方式相比有较好疗效。

因此当病变位于放射耐受组织时可考虑放疗。

对I、Ⅱ期病人,除病人拒绝手术或一般状况差不能手术外,极少用放疗治疗原发灶,而且根治术后不需进行术后放疗。

对病变位于头面部且病变厚或年龄小,因手术可极大影响面容而拒绝手术的病人,可考虑放疗。

对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转移或复发的恶性黑色素瘤病变也可进行放疗,尤其适用于有骨转移或脑转移者。

此外,快中子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三) 、恶性黑色素瘤化学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对化疗药物不太敏感。

单药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效率多不超过20%2—3药联合有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胡露;郑德义;李伟人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2(28)9
【摘要】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临床及病理表现复杂,早期难以诊断。

CMM早期可发生血液和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手术切除是CMM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目前在手术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方面还存在一定争议。

此外,肿瘤扩大切除后创面修复也应兼顾功能与外观,需要根据创面情况选择个性化的修复方案。

相信未来随着临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结合分子靶向、免疫治疗等有效治疗手段可取得更好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页数】6页(P1695-1700)
【作者】胡露;郑德义;李伟人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28
【相关文献】
1.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外科治疗策略
2.下肢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3.170例下肢肢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
4.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淋巴结阴性病人的外科治疗
虽然大多数 CMM 都无临床可触及的局部淋巴 结, 但至少 20% ̄30%的病人发生了局部淋巴结的转 移。围绕淋巴结引流区域的处理问题存在着较多的 争论。在了解了 CMM 常常是扩散至区域淋巴结流 域要早于远处广泛转移后, 一些外科医生倾向于选 择性淋巴结清扫( 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 EL- ND) , 因为他们认为早期局部淋巴结流域肿瘤沉积 处的清除有助于阻止随后出现的远处播散和提高生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李 涛 综述, 谢尚闹 审校 ( 浙江省肿瘤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2)
Progress in Surgical Treatment for Cutaneous Melanoma∥LI Tao, XIE Shang-nao
摘 要: 外科治疗仍然是目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大希望。外科切 缘通过多个前瞻性随机试验后取得了一定的共识。前哨淋巴结活检已成为评价区域淋 巴结状态的一种重要手段。 关键词: 皮肤肿瘤; 黑色素瘤; 外科学; 前哨淋巴结 中图分类号: R7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0242( 2008) 02- 0129- 04
4 卫星病灶和中途转移的外科治疗
黑色素瘤肿块厚于 1.5mm 的病人, 其中途转移 及卫星病灶的发生率大约为 5% ̄8%。组织学上将卫 星病灶定义为距离原发病灶 2cm 以内皮肤累及区, 而中途转移则是指位于原发肿瘤和区域淋巴结流域 之间, 但距离原发肿块大于 2cm 的病灶。这两者概 念并不一样, 治疗方法也相互独立。但是 Singletary 等[16]在 135 例有局部皮肤转移病人的回顾性研究中 发现, 将病灶根据离开原发肿瘤的距离分为卫星病 灶和过境转移灶对判断预后并没有显著性差别。两 者都预示着预后不良。AJCC 分期系统将两者都包括 在Ⅲ期内,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病灶放在一起考虑。 当病灶的数目较少, 并且受累区较局限时, 最佳的方 法是完整外科切除。当过境转移病灶的数目或位置 不能进行外科切除, 那么也可以采用病灶内的治疗 方法, 可在病灶局部注射卡介苗或干扰素-α或者采 用区域肢体热灌注化疗等, 但是其反应率及作用时 间一般比较短。
收稿日期: 2007- 11- 20; 修回日期: 2007- 12- 29
中国肿瘤 2008 年第 17 卷第 2 期
安全切缘, 厚度为 1 ̄2mm 之间的 CMM 患者, 切缘 为 1cm 者局部复发率为 2.7%, 而切缘为 3cm 者局 部复发率为 0, 但两者无生存期的差异。黑色素瘤外 科协作组研究[5]中等厚度( 1 ̄4mm) 的 740 例患者, 将 其中的 470 例患者随机分为 2cm 或 4cm 切缘组, 结 果两组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法国黑 色素瘤协作组[6]将 326 例厚度≤2mmCMM 患者随机 分为 2cm 和 5cm 切缘, 结果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也 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及其他随机试验的结果, 对于 中等厚度的恶性黑色素瘤超过 2cm 的切缘被认为 是不需要的。英国黑色素瘤协作组[7]对 900 例厚度≥ 2mm 的患者进行 1cm 和 3cm 切缘比较, 1cm 切缘较 3cm 切缘的局部复发率高, 但总生存率相似。建议对 于厚度≥2mm 者, 切缘应在 2 ̄3cm 较合适, 对于厚 度≥4mm 者, 切缘应大于 3cm, 因为这些患者有较高 的局部复发率。鉴于以上几个大样本及其他试验的 结果, 推荐的 CMM 外科切缘见表 1。手术切除的范围 应包括病变或活检的区域, 每个病变方向的边缘均 应被测量, 而不是从中心出发一样的距离。
皮 肤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 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 CMM) 是发生于表皮基底层的黑色素细 胞的恶性肿瘤,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球均有升高 的趋势[1]。外科治疗仍然是该病原发灶治疗的基本原 则, 也是进展期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
1 原发病灶的外科切缘
超过 85%的新发 CMM 是通过原发灶诊断的, 切缘为阴性而切除范围过窄造成的局部复发率达 60%[2]。切除正常皮肤的范围一直是近百年来外科治 疗关注的焦点。1907 年, Handley 提倡切除 1 英寸的 皮肤和 2 英寸的皮下组织以防复发[3], 在 20 世纪后 半叶, 由于在推荐的切除范围外发现有卫星病灶出 现, 故建议行更大的切除范围( 4 ̄5cm) , 这个切除范 围作为 CMM 的治疗标准已有数十年。但这些较大 的切除范围是否能够降低死亡率并不明确, 最小的 但充分的切缘为多少也不大清楚。有几个大样本前 瞻性试验来研究不同厚度 CMM 的切缘问题, 第一 个评价厚度小于 2mm 的 CMM 外科切缘的随机试验 是世界卫生组织黑色素瘤研究组[4], 这个试验将612 例患者分为 1cm 和 3cm 切缘 2 组, 长期的结果表明 两组无生存差异, 其中厚度≤1mm 的患者不管切缘 是多少, 均无复发, 因此建立了对薄恶性黑色素瘤的
近来, 绝大多数肿瘤外科医生已经将 SLNB 作 为原发皮肤黑色素瘤厚度>1.0mm 患者评价区域淋 巴结分期的一个标准。而肿块较薄<1.0mm 患者, 由 于发生局部转移的可能性很低, 因此前哨淋巴结活 检并不被推荐常规使用。但对有某些预后不良因素 的原发肿瘤较薄的患者( 溃疡型, Clark 分期, 高有丝 分裂率, 年轻患者, 淋巴管侵犯, Clark 分期Ⅳ或Ⅴ期 病人) 建议采用 SLNB。
对其行全淋巴清扫术 ( complete lymph node dissec- tion, CLND) 。暂时的结果提示对前哨淋巴结阳性患 者行 CLND( 包括假阴性病人: 虽然 SLN 阴性, 但局 部复发) , 其 5 年生存率显著比那些单纯广泛切除出 现复发再行 CL02) 。这一试验结果也对 CLND 能提高隐 匿性转移患者生存率提供了更进一步的证据。
SLNB 加后续的淋巴结清扫是否能够真正提高 预后?多中心选择性淋巴结清扫试验- Ⅰ[15](MSLT-Ⅰ) 已经在进行有关这一问题的试验, 该试验将病人随 机分入单纯广泛切除组和广泛切除并前哨淋巴结活 检组, 对于后组, 如果患者发现前哨淋巴结阳性, 则
中国肿瘤 2008 年第 17 卷第 2 期
黑色素瘤远处转移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远处的皮 肤和软组织, 包括引流区域外的淋巴结。这些病人常 常比出现脏器转移的患者预后要好, 如果可以切除 的话, 那么切除孤立的真皮层或者皮下的转移是不 容置疑的, 因为这些病人有相对较长时间的生存期,
文献报道 5 年生存率在 15% ̄50%[18]。 5.2 肺转移
15% ̄30%的黑色素瘤会转移到肺。一些研究报 告了肺转移灶切除的可行性以及生存率的提高 。 [19] 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对于 945 例出现肺部转移 的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中, 99 例进行了部分或完整 切除。其中全肺切除患者其存活率明显高于未进行 手术的病人。对于孤立的肺部转移灶, 不切除组患者 的 5 年生存率为 4%, 而全转移灶切除组患者的 5 年生存率要比前组高 20%[20]。Andrews 等[21]对 86 例 单发的肺转移患者进行手术切除, 5 年的生存率是 33%, 中位生存时间为 35 个月。 5.3 肝转移
表 1 恶性黑色素瘤推荐的外科切缘
恶性黑色素瘤厚度( mm)
切缘( cm)
原位 ≤1.0 1.01 ̄2.0 2.01 ̄4.0 >4.0
0.5 1.0 1.0 ̄2.0 2.0 至少 2
129
2 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
所有的 CMM 都应该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尤 其要留意局部引流区域的淋巴结。有 5% ̄10%的病 人在首次诊断时有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8]。当临床 怀疑有淋巴结转移( 一般>1cm, 质硬, 固定于邻近组 织) 的 CMM 或者有黑色素瘤病史的病人, 建议做细 针抽吸活检。因为该检查有很高的准确性且不会影 响继后的解剖。目前,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PET) 在恶性黑色素瘤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也具有 较高的价值。开放性活检的并发症( 感染或者血肿) 和需要切除反应性疤痕不仅会增加最终手术的死亡 率, 而且会增加局部复发的机会。当腋下的病变可明 显触及时, 腋下淋巴结清扫术应清扫全部的 levelⅠ 和 levelⅡ水平的淋巴结和至少一些 levelⅢ水平淋 巴结。在最小肿瘤负荷的病人中, 清扫 levelⅠ和 levelⅡ水平已经足够了。如果临床上 levelⅢ水平淋 巴结受累, 则有必要分离胸小肌进行清扫。腋窝淋巴 结清扫最常见的长期并发症是淋巴水肿, 它在 10% 的病例中可以不同程度地致残 [9]。当腹股沟有病变 时, 淋巴结清扫术的范围是有争议的。一些外科医生 建议: 如果发现腹股沟韧带和股静脉的夹角处淋巴 结( Cloquet’s 淋巴结) 有转移, 则应该在浅清扫术的 同时深清扫。但值得注意的是, Cloquet’s 淋巴结阴 性并不总是代表髂窝淋巴结阴性[10]。深清扫术的其 他的选择标准有 CT 显示盆腔淋巴结肿大和在浅部 清扫时发现有 3 个或 3 个以上的淋巴结有转移, 更 广泛的清扫是否有利于生存仍然不清楚。在一个回 顾性调查中, 104 个腹股沟淋巴结触诊阳性的病人 或者浅部清扫加深部清扫, 或者单纯浅部清扫, 对比 结果显示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影响生存率和局部控 制率[11]。
5 转移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
大约 1/3 的黑色素瘤病人存在远处转移, 这时 治疗方法常常有限, 并且预后常常不佳, 5 年生存率 不到 10%。一般对于出现转移性软组织肿块者, 不推 荐外科切除, 但黑色素瘤是个例外, 已经有切除转移 病灶后患者长期生存的病例报道[17]。大多数病人并不 推荐切除, 但对某些特殊的病人可以考虑手术。 5.1 软组织转移
130
存率, 但人们更关心它是否真正能够带来益处。 虽然回顾性的数据表明 ELND 确实能够提高生
存率, 而上述四项前瞻性试验却不能证明这一观点。 但是, 一些数据确实证实对于某些亚组的患者确实 有益。黑色素瘤外科协作组[12]随机将Ⅰ期和Ⅱ期共 740 例病人分入 ELND 组和观察组, 虽然总的生存 率两组之间没有差异, 但是对于非溃疡型肿块亚组 及肿块厚度 1 ̄2mm 亚组, 选择 ELND 其生存率得到 了提高。世界卫生组织黑色素瘤研究组的试验 14[13], 给出了更多的证据, 它将躯干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 成两组, 一组选择广泛切除加 ELND 术, 另一组选择 广泛切除术加术后观察, 如果患者随后出现复发, 选 择淋巴结清扫。在这组试验中也发现两者之间总的 生存率并无差异, 但如果将通过 ELND 手术切除发 现存在显微镜下转移组与那些局部复发组进行比较 时, 就会发现 ELND 组的生存率显著提高( 48.2% vs. 26.6%, P=0.04) 。这些数据都提示淋巴结清扫可能会 提高存在潜在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但这并未得到证 实, 因为在这些试验中并没有准确的方法可以找出 那些有存在隐匿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但是根据淋巴 显像法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 (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SLNB) 的引入, 很显著地改变了这一点。SLN 在反映整个区域淋巴结流域的病理状态精确性方面 已经得到了多重研究的证明 , [14] 并且 SLNB 的并发 症要比淋巴结清扫要低得多。除了避免不必要的淋 巴结清扫外, SLNB 也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分期。将 SLNB 进行连续逐层切片并 HE 染色, 如果没有发现 转移, 再行免疫组化染色找黑色素瘤标记物, 如 S- 100, Melan-A和 HMB-45。SLN 的状况已经成为提示 黑色素瘤病人复发和生存率的最重要预后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