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方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对新闻的喜好上,也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两则新闻吧!模块一:预习反馈1、资料准备(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B.特点:C.要素:E.结构:(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简介(3)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3、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芜()湖荻()港溃()退歼()灭杜聿()明锐不可当()......要塞()星宿()绥靖()阌()乡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七年级语文(下)锐不可当:击溃:要塞: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模块二:合作探究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 重点: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 难点: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温馨提示】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就应该看看,增加知识嘛。
1,看新闻可以增长知识。
学到很多东西。
2,看新闻可以增广见闻。
3,看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有话题可以聊,即使是陌生人。
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
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学习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两则》 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一)课型:主题阅读主备:任道成授课人:序号: 1备课日期:2011.2.19 授课日期:一审:二审::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导学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案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溃退()锐不可当()业已2.新闻的六要素:3.新闻的结构:月4.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三大战役5.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导学案一、导入: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三、合作探究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
②“突破”表明。
③“渡至”:。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⑤“不料”有意味。
练习案一.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课题:录音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停泊()áo()翔锚()自力gēng()生shuò()大参数()瞬间()欢呼què( )跃潜艇()瞄()顷刻()2.选词填空。
(1)它是全船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中心,带动着各种电子、光学测量设备,严密________(寻找、搜寻、搜索)着目标。
(2)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________(情况、情景、场景)的实况。
(3)这一个个兴奋的报告,打破了机房内的________(沉寂、沉默、寂静)。
3.通过收音机听1—2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4.收集有关录音新闻的知识。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①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②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3.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②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③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④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⑤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5.交流反馈①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②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
《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
给新闻添加标题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词语,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
注意寻找并提取关键词,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
第二步:规范表达。
答案的表达形式通常为:“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类似缩句中的主干,时间、地点等要素如无必要一般不出现在答案中。
第三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
概括要点或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
如果有其他限制条件,也一定要遵守。
素材积累:
一纸吓退十万兵
1948年10月,党中央驻西柏坡。
傅作义探知情报以后,准备出动近10万大军和骑兵突袭中共首脑机关。
当时国共主要战场在东北和西北,而党中央周围卫戍部队仅一万多人,形势十分危急。
26日,毛泽东办完大事以后,自言自语道:“要给傅作义一点厉害看看。
”周围的人不明白:“我们身处险境,还要给别人厉害看?”只见毛泽东拿起笔,很快以新华社记者的名义写了一篇评论:《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见毛泽东文选第5卷)。
评论中把傅作义侵犯石家庄的种种计划予以揭露,包括敌军各部队番号、将领以及作战计划予以公布,号召解放军和民兵在3天内做好歼灭敌人的准备云云。
这篇文章马上由新华电台广播,傅作义见我方对他们的计划什么都知道了,还做了准备,生怕遭到埋伏,只好偷偷将刚开出来的部队撤回北平。
这出由毛泽东唱的“空城计”就这样结束了。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新闻两则》导学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新闻两则》导学案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 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
①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1. 《新闻两则》实验中学:杜娟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及新闻的六要素。
2、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3、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介绍新闻的有关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
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
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3、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4、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第1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预习检测:1、加点字注音:荻.港溃.退要塞.阻遏.杜聿.明锐不可当.2、填空: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
三、依案自学,小组研学1、朗读课文,理清新闻中六要素和标题、导语、主体的内容2、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3、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4、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西路军?5、品味语言。
新闻两则 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
学校:蔡中备课:许龙艳段小艳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初步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
2.学习文章语言精练、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一、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及作品,给课后的生字词注音并完成导学案1、2、3小题。
(2)读课文,找出两则新闻的六要素(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罗列在下面的空白处:
(3)结合课后第一题的介绍,了解新闻的结构,试着找出两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提示:在文中标出来)
二、合作探究
1、新闻一中描写与敌我双方交战情况有关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课后第二题。
(把讨论结果写在书本上,做好交流的准备)
三、知识链接
作者作品: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画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代表作有《将革命进行到底》《论十大关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诗歌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等。
他的诗词收集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的讲话稿收集在《毛泽东选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消息收集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新闻: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结构分为:标题、导语(副标题)、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两则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快速搜索信息,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2、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读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铜陵()狄()港古宛()县二十八宿()锐不可当()阻遏()绥靖()区阌()乡杜聿()明2、解释:锐不可当:击溃:二、速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探究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特点。
1、请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请用文中几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3、文中哪些段落具体叙述了课文内容?小组总结:1、记叙的六要素包括:、、、、、在文中找出两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2、新闻一般包括、、、、五部分3、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三、速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找出这篇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
四、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既已度过三十万人。
”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既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好不好?为什么?2、把文中“至发电时止“换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把“现已占领”换成“现在已经占领”好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文章语言的什么特点?3、九江(不含),括号里的词可否删去?为什么?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西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五、作业:看新闻,准备新闻播报。
提示:要介绍清楚它的标题、导语、主体等。
八年级语文教案-《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âyùsuíjìnɡkuì jiān xiáâdànɡ dānɡ sài sāi sâsâ2、负隅顽抗: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隅:山势弯曲险阻的地方。
悍然拒绝:果断的,毫不犹豫的的拒绝。
比喻没有商量的余地。
锐不可当: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业已:业经;已经。
3、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标题、导语、主体。
主体4、B5、D6、时间——从20日夜起24小时内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分三路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全线告捷。
7、泄气厌战 8、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
9、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B、D第二课时1、人物——中原我军地点——南阳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结果——自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其余部分为主体。
合作探究1、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守敌为什么弃城南逃。
2、作者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争战,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蒋军走上节节败退,我军走上节节胜利的道路。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新闻两则》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新闻背景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新闻报道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通过两则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新闻报道的重要意义和影响力。
二、新闻案例分析1、新闻案例一:中国常德现一座“东方太阳神殿”,世界最大“雕花砖”墙面震撼亮相中国湖南省常德市一个城中村旧址上,一座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湖南东方太阳神殿,近日正式开放。
作为世界最大的“雕花砖”墙面,它的造型和图案堪称惊艳,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媒体的关注。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件以旧址为背景,借仿古砖木结构的园林打造出的建筑物的事情,传递给人们的是创意、美学,文化价值的无尽可能性。
这种美的表达,以及文化价值的传递,正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方向。
2、新闻案例二:全球首例!中国降低车载L5自动驾驶技术门槛人民网北京3月3日电 3月3日,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2021年中国自动化大会上,全球首个L5级别车载自动驾驶标准发布并实施。
这一标准降低L5级别车截止车速、最小转弯半径以及识别和重构精度等关键技术的要求,有效降低L5级别车的研发、试验以及应用门槛。
分析:这则新闻报道了一项关键的技术突破——自动驾驶技术的L5级别车的标准被发布,并实施。
这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为中国汽车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这种具有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新闻,让人们了解到新技术、新成果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市场前景,启示我们实现技术自主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三、结语新闻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它能及时传递重要信息,指导公众对社会大事、人生发展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知。
两则新闻案例中,从美学和文化价值到技术突破,体现了新闻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新闻报道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传递和引导社会意识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人们的交流与了解,促进人类进步和发展。
中学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时间:主备:组长审核: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难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2、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新闻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1)内容真实准确。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具体说明主要事件;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对事件的评论。
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6、此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世界著名通讯社名称:中国:新华社法国:路透社日本:共同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俄罗斯:塔斯社俄通社二、背景知识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总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新闻两则》导学案学科:八年级语文备课人拾克敏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并能进行简单分析2、体会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2、体会本文准确简洁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速度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前自学1.走近毛泽东(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有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
2、走进新闻新闻: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来讲,就是指消息。
①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②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③新闻的基本结构:从结构上说,一则新闻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就是消息的题目,通常是概括消息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导语:就是消息的第1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主体:就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
另,还有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背景:介绍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阅读时注意分清消息中标题、导语和主体这三部分。
23、读课文①给下列字注音鄂()豫()绥靖()阻遏()()泄气()溃退()歼灭()管辖()锐不可当()上当()要塞()瓶塞()阻塞()堵塞()②解词锐不可当——业已——绥靖——4.根据所学的新闻文体知识,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组成(标题、导语、主体)5、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二、自学检测1.默写生字词2.提问新闻问题知识三、小组合作1、自由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钓渭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主备人:刘淑红教研组签字:教务处签字:课题:1、新闻两则上课教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授课时间:学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新闻的相关知识(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基本要求: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一课时【自主学习-预习检测】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负隅.( )顽抗撰.( )写区域.( ) 芜.( )湖歼.( )灭要塞.( ) 溃.( )退荻.( )港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负隅顽抗:悍然拒绝:锐不可当: 业已:【自主、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二)整体把握课文: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电头:导语:。
主体: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当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憾(hàn) 舆论(yú) 胸脯(pú)B.泄气(xiè) 溃退(kuì) 覆灭(fù)C、歼灭(jiān) 区域(yù) 阻塞(sài)D.封锁(suǒ)大厦(shà) 纤维(xiān)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英勇善战兴高彩烈放纵奔流B.负隅顽抗息了灯火语速缓慢C、横渡长江当人不让隐隐约约D.不堪一击料敌如神锐不可当3、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4、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二、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
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
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
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三、课堂反馈1、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锐不可当()歼灭()阻遏()溃退()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回肠荡气2、用正楷抄写上面的词组三遍3、任选其中3-5个词组,组成不少于50字的语段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今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第三课时1、复习新闻的有关常识。
2、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精练,感受我军所向披靡、不可抵挡之气势。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2、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3、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二)整体把握课文: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三)合作探究1、这则新闻,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回顾南阳的历史?(理解)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3、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两文的不同点:四、堂上检测:1、阅读下列对话,用一句话概括对话的主要意思。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
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基础训练题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40分)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要求书写规范。
(8分)dū ( )战kuì ( )退xiè ( )气消hào( )2.文体知识填空。
(10分)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和________有时可以暗含在________中。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5~11题。
(60分)(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全),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安庆、芜湖线,________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这是一篇新闻(或消息),它属于________文体。
6.(1)指出这篇新闻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新闻的导语。
(3)这篇新闻的主体是从“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
(4分)7.结合西路军渡江情况,找出以下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波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背景内容,指出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说“此种情况”“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