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快江西水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科技创新加快等多重挑战,如何有效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产业转型的背景、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县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一、产业转型的背景及影响因素1.背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传统产业的市场空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且,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产业面临的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

经济新常态下,县域传统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需求不足、技术更新滞后、产品同质化严重、环保压力加大等方面。

2.影响因素(1)市场需求变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产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一些产品可能会受到新兴产业的冲击,需求减少;而一些新兴产品可能会对传统产业的市场份额产生冲击,市场竞争加剧。

(2)科技创新不足传统产业往往存在技术更新滞后、生产方法落后的问题,导致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较弱。

缺乏科技创新,使得传统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往往存在能源消耗大、排放高的问题,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产业必须要面对环保压力加大的问题。

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形势,县域传统产业必须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高技术含量和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

可以通过引进外部先进技术、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加强研发投入等途径来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县域传统产业要致力于提升产品品质和技术含量,采取更高效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

可以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作者:邓新东来源:《财讯》2019年第31期摘;要:自由经济由于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完全依靠市场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加以推动和促进。

本文首先明确了地方政府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常见问题,又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如何促进和扶持当地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新兴产业;产业政策;体系构建一、地方政府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常见问题一是忽视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对某一新兴产业实施重点扶持策略,虽然能在短期内增加产业投资,但由于缺乏人力资源、原材料、技术等重要的产业发展基础,长期来看该产业将面临发展后继乏力,难以持续的问题。

二是政策措施发力不准,未能真正解决产业发展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为扶持当地某一新兴产业发展,密集出台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特定产业的发展,但忽视了新兴产业多样发展的需求,在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出现支持不完善、不精准,未能解决发展瓶颈的问题,导致该产业难以实现突破性增长。

三是扶持政策普惠性较低,偏爱大企业、大项目,忽视了产业发展生态打造和产业链建设,政策覆盖范围小,中小微企业受惠较少,导致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新形势下地方政府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首先,应对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科学、系统、充分的调查研究,摸清自身家底,明确当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其次,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选择重点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统筹推动、协同发展的要求明确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再次,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包括产业规模发展目标、产品产能提升目标、企业培育集聚目标、创新能力建设目标等。

制定地方政府的新兴产业发展目标是产业政策的重要前提。

如1993年克林顿政府倡导的KII行动计划为美国发展信息产业提出了纲领性文件,为其日后的发展制定了基础。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城镇化和经济增长是当前中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国家有关部门一直在研究的工作,也是对国家在推动社会发展是的良好参考。

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作用毋庸置疑,是绝对推动力,反过来说,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置可否的。

所以如何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产生一个平衡点,使得两者可以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最后使得两者产生良性的互相作用。

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江西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首先,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和书籍,大致了解和梳理两者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从历史进程和如今现状,对建国之后和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镇化率,速度和效果进行较全面的描述。

除此之外,大致分析江西省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城镇化发展可能的原因。

其次,选取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相关数据,构建模型,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得到大致两者的数量关系,得到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以及相关结论。

为江西省更有力地推进城镇化提出有关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环境分析江西省Abstract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re the two main theme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two promote each other and coordinate with each other, have long been the focus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object.A steady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s the motive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growth is the fundamental impetus to urbanization level enhances unceasingly.How to maintain steady economic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steadily advancing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o keep the benign interaction. This needs u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jiangxi province. First of all, we book, and organize related literatures both overview and combing the basic theory of interaction and influence mechanism.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from the history and status quo of nowadays, on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rate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speed and the effect of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In additio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roughly to restrict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urbanization.Second, the selection of urbanization rate and the per capita GDP data, build the model, using the dynamic econometric analysis method, get roughly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of the two,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Finall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so on, to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Keywords:urbanization;economic growth;situation analysis; jiangxisheng目录摘要 (1)Abstract (2)第一章绪言 (4)1.1选题背景和意义 (4)1.2研究现状 (4)1.3研究方法 (5)1.4论文结构安排 (5)第二章城镇化理论和问题的概述 (6)2.1 城镇及城镇化的内涵 (6)2.2 城镇化水平的衡量 (6)第三章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7)3.1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历史进程 (8)(一)城镇化开始起步阶段(1949年~1957年) (8)(二)城镇化震荡停滞阶段(1958年~1977年) (8)(三)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978年~2000年) (9)(四)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9)3.2 江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10)第四章江西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原因 (11)4.1 江西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4.2 制约城镇化的原因 (12)第五章江西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4)第六章推进江西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15)致谢 (17)第一章绪言1.1选题背景和意义经济增长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的持续增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陈小青同志在全市政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小青同志在全市政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小青同志在全市政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抚州市市委办公室发布时间:2004-08-27 00:00:00 【浏览字号选择:大中小】(2003年5月20日)这次全市政研工作会议是市县(区)机构改革后第一次政研工作会议,许多同志都是新到政研室主任这个岗位上工作,我来参加这次会议,并把各县(区)委分管政研工作的领导同志也请来参会,就是要为我们政研工作鼓劲、加油,为大家做好政研工作排忧解难。

省委政研室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余副主任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并作了热情洋溢的重要讲话,这是对我市政研工作的关心和指导,是对我们做好政研工作的鞭策和鼓舞,我谨代表市委向省委政研室及余副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崇辉同志传达了全省政研室主任座谈会议精神,特别是省委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李晶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去年以来的全市政研工作,对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政研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希望大家结合省委政研室余副主任的讲话精神,一并抓好贯彻落实。

会前我专门听取了市委政研室的工作情况汇报,刚刚又听了李晶同志的工作报告,对全市政研系统的工作情况有了更新的印象。

总体感觉是,近年来,全市政研工作在市、县(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党委工作大局,充分履行岗位职能,决策服务取得了新的成绩,课题调研迈出了新的步伐,社会服务拓展了新的领域,队伍建设有了新的加强,各项工作上了新的台阶,一大批优秀成果进入领导决策层,形成了科学的决策成果,促进了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应该说,市委是满意的。

在此,我代表市委向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的全市政研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孟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做好全市政研工作讲四个问题:一、适应新的形势,充分认识搞好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孟书记在全省政研室主任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政研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重视调查研究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做好政研工作是提高党委决策水平的重要保证,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促进各级领导转变作风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农村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水平下降、农村劳动力外流、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农业结构问题在新形势下,农业结构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农业结构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导,而这种结构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显得不够适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大量外流,农业生产的特色化和多元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相对的农业劳动力短缺也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针对农业结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调整需立足地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推动农业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市场。

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示范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技术化水平,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农民收入问题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民收入水平下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外出务工的比例逐年增加,而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下降。

由于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推动,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收入来源,导致了他们的经济困难。

针对农民收入问题,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是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村发展、服务农业、支持农民的方向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应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加他们获得更高收入的机会。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新时代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应对措施及对策。

一、问题分析1.产业结构问题我国农业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生产要求,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附加值较低,难以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2.农业生产环境问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土壤污染、水资源紧缺等问题的影响,产量波动大,品质不稳定,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3.农村经济结构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来源狭窄,农村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压力较大。

4.农村基础设施问题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村人口问题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外流加剧,留守儿童和空心村现象日益严重,加剧了农村社会问题。

二、对策探讨1.调整产业结构应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服务业、农业龙头企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推进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应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3.多元化农村产业发展应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鼓励农民从事养殖业、旅游业、家庭手工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5.实施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创业扶持等政策措施,帮助农民就业和创业,减轻农村就业压力。

6.实施留守儿童关爱政策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减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差距。

挑战杯选题参考

挑战杯选题参考

2012年度“挑战杯”学术科技论文竞赛选题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学1、学校德育教育研究2.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研究3.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4.学雷锋常态化研究5.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包括虚拟社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哲学6.诚信与当代中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7.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与对策研究8.社会公德研究9.职业道德研究10.家庭美德研究11.个人品德研究政治学12.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功能研究13.妇女组织在公民权利保障和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研究14.共青团组织在政治文化发展和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15.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互动关系研究16.我国政务诚信与社会诚信的关系研究17.反腐倡廉的政治文化建设研究18.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政治经济研究19.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与路径研究20.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监督和改进制度研究21.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节约型政府研究22.基层社会治理中维护公民正当权益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相互促进机制研究23.基层政府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机制研究24.我国公民利益表达和聚合机制研究25.我国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调查研究26.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的衔接与互动关系研究27.城镇化发展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联动机制研究28.我国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治理研究29.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和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30.我国公共资源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31.我国城乡贫困扶助与治理研究32.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与职业流动的关系研究33.强化和完善村民自治中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研究34.政务诚信建设研究社会学35.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研究36.日常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37.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38.青少年对时尚文艺接受的实证与文化研究39.海外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研究4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41.社会征信系统研究42.社会学在中国本土化的历程与经验研究43.民生政策体系建设研究44.社会秩序安排的形式、功能及内在要求研究45.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46.旅游社会学基础理论研究47.中国公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48.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文化问题及其对策研究49.中国社会政策的转型方向研究50.GDP增长、收入分配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51.市场交易秩序的道德基础研究52.市场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53.产业转型升级的社会学研究54.企业社会学理论与实践研究55.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培育机制研究56.后单位社会及其运作机制研究57.劳资关系调整的多方参与机制研究58.虚拟社会综合管理的学理基础与实践模式研究59.网络化时代的社会认同研究60.网络化时代的交往方式变迁研究61.信息化与虚拟组织的运作机制研究62.群体事件中的网络助燃作用研究63.社会各阶层民生需求的调查与比较研究64.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个体化趋势研究65.民政事业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66.家庭和社会德育建设研究67.青年社会学视角下的我国青年民生问题研究68.完善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研究69.弱势群体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权利保障问题研究70.农民工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71.产业更新形势下的再就业问题研究72.社会转型期的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研究7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社会心理研究74.新形势下的群体意识形态研究75.社会平等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76.中国婚姻家庭的现代化转型与性别平等研究77.女性职业发展与幸福家庭建设研究78.城乡社会管理的社会参与路径与机制研究80.群体事件中的社会认同研究81.社会转型过程的社区治理研究82.农村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社会学研究83.社会转型期的农村贫困问题研究84.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研究85.农民阶层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86.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87.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研究88.农村新型社区化与城乡一体化道路研究89.农民进城相关制度问题研究90.社会变迁视角下当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研究91.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相关问题研究92.企业社会工作研究93.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长效机制构建研究94.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社会秩序的民族志研究95.现代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及机制研究96.民俗资源的动员与乡村发展研究人口学97.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调查研究98.流动人口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99.人口城市化与住房保障研究100.农村劳动力转移潜力和政策研究101.中国超大城市人口调控与“城市病”防治研究102.城乡统筹发展的人口城市化研究103.人口素质、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104.老年健康保障跨学科研究105.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研究106.我国老龄化高峰期养老金缺口应对研究107.老龄人口贫困化研究108.老龄人口消费研究109.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学研究110.“居家养老”问题研究111.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政策(家庭发展政策)研究112.老龄产业发展问题研究113.青少年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干预研究114.中国人口与民生政策仿真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115.家庭结构与婚姻关系研究116.独生子女社会心理研究117.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118.当代女性人口新问题研究管理学119.基于优秀文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20.文化产品评价和激励机制研究121.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研究122.特色文化城市的国际比较研究123.文化消费商业模式创新研究124.商务诚信建设研究12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推进机制研究126.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县级文化设施建设研究127.中国企业战略转型理论与实践研究128.国有企业跨国投资与政府监管问题研究129.小企业融资环境改善与小企业财务战略选择问题研究130.企业供应链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31.企业知识资本理论问题研究132.网络新技术新业态发展趋势研究133.企业投资者保护与财务控制研究134.企业劳动关系与管理民主化问题研究135.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研究136.低碳经济下中国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研究137.信息化时代企业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138.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的探索研究139.中国居民幸福指数构建与应用研究14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141.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对策研究142.建立多元化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研究143.我国学校制度改革与学校管理问题研究144.我国医院制度改革与医院管理问题研究145.我国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146.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147.减灾防灾能力建设研究148.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研究149.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的水资源保障对策研究150.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标准体系及政策保障研究151.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及治理研究152.我国金属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战略研究153.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与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研究154.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研究15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与市场秩序规范问题研究156.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157.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研究158.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供给和就业问题研究159.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产业发展研究160.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及体制机制研究161.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协调发展研究162.铁路管理体制改革与铁路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63.我国民间借贷相关问题研究164.中国城市居民家庭金融研究165.通货膨胀与预期管理问题研究166.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对策研究167.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168.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及政策研究169.物联网服务新业态研究170.我国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研究171.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及融资模式研究172.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研究173.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模式研究17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175.气候框架公约下我国农业碳减排政策研究176.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77.进城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研究178.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问题研究179.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子化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理论经济180.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研究181.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182.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发展模式研究183.文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机制研究184.农业合作制等新型公有制形式的发展研究185.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研究186.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研究18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88.解决收入差距拉大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189.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研究190.资源密集型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191.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192.中国农村人口变动趋势研究应用经济193.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调查研究194.城市文化资源和特色文化产业研究195.文化产业科技带动战略研究196.个性化、分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研究197.文化旅游的模式及特点研究198.红色旅游研究199.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200.重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问题研究201.我国重要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202.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研究203.中低收入群体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研究204.城乡统筹进程中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整合机制研究205.城乡统筹与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206.资源、环境及气候因素与产业发展关系研究207.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208.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09.物流成本与产业发展、价格水平的研究210.我国粮食国际贸易战略研究220.中央与地方政府财税体制优化研究22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研究222.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研究223.失业保险政策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研究224.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等地区劳动力市场研究225.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226.农业水价改革与节水战略研究227.农村集体土地确权与流转问题研究228.现代农业支持体系评价与优化研究229.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研究230.发展牧区水利问题研究231.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及其对我国粮食供需平衡影响研究232.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研究233.农村消费对扩大内需、提振经济的潜力研究234.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与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研究235.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研究236.促进节能环保的阶梯定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237.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贸易政策转型研究238.老工业基地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研究239.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240.我国低碳消费模式研究法学1.食品安全战略立法研究2.基本公共服务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国际问题研究1.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建设研究2.面向外国青年文化交流机制研究民族问题研究1.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研究2.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研究3.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研究4.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6.少数民族地区灾后重建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变迁研究7.少数民族山区(牧区)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研究8.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仪式的文化创新研究9.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学保护与媒体传播研究10.少数民族历史遗址保护、文化典籍收集、口传采集研究1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村寨依托与保护研究12.西部地区民间乡土文化(含生态知识)及其现代意义研究13.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及其就业取向和特点研究14.少数民族山区(牧区)生态移民与职业培训研究15.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定向、定技能、定岗培养研究16.对口支援(援藏、援疆)与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研究17.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现状与前景研究(区域、族别)18.少数民族山区贫困人口的现状与因地制宜脱贫政策研究宗教学1.宗教和谐与社会文化建设研究2.宗教文化艺术研究3.宗教与基层社区建设4.边疆民族地区多元宗教和谐关系研究5.宗教与礼仪、民俗研究6.宗教与公共外交研究7.佛教寺庙与道教宫观经济文化研究8.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研究文学1.网络文学研究新闻学与传播学1.“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媒体发展战略研究2.文化体制改革与媒体经营管理研究3.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方式研究4.微博研究5.网络社群组织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6.网络实名制实现路径研究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研究2.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3.社会参与图书馆公共服务研究4.农家书屋管理、使用及发展问题研究5.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现状、问题与政策研究6.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公共信息服务权益发展研究7.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新趋势、新进展、新问题研究8.信息产业全球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应对战略研究9.城市新移民日常生活信息获取行为研究10.新媒体阅读研究11.全民阅读活动机制问题研究12.社交网络与即时通信工具的引导和管理研究体育学1.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效益研究2.社会体育需求与需求结构研究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4.体育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体制机制研究5.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6.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7.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关系研究8.体育休闲方式研究9.学生体质健康与教育制度改革研究10.老年人体育研究11.残疾人体育研究12.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研究教育学:1、0—3岁婴幼儿社区早教公共服务体系研究;2、“0—6岁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研究;3、0—6岁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康复研究;4、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建构的研究;5、区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的研究;6、学前教育办学体制多元化的研究;7、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建设研究等。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农产品供给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水平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

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还应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经营管理能力。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另一大挑战。

当前,很多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农村产业支撑,导致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机会有限。

应该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可以引进现代服务业进入农村,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乡村休闲度假等产业,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提高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劳动力稀缺,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逐渐加剧,这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吸引农村人口留在自己的家乡。

还可以通过实施农村产业振兴计划,提高农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降低农民转移的意愿,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良性发展。

农产品供给和质量不稳定也是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着种植技术不稳定、生产成本高、市场供求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农产品供给和质量波动较大。

需要通过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产品生产水平和质量水平。

还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农产品质量达标,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新形势下江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及建议

新形势下江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及建议

新形势下江西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估及建议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展迅猛,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新形势下,面对城镇化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给出了未来发展思路。

通过分析当前江西省城镇化发展质量,发现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是城镇化明显的短板。

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应以质量为重心,加快人口城镇化、落实人口市民化、促进“产城融合”。

城镇化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紧密相关。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步伐,包括江西省在内的许多地区出现诸如“产城融合”程度不高、城中村与棚户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面对新形势下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挑战,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是使城镇化真正改变百姓生活的关键。

随后首次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等六项主要任务。

因此,新形势下江西省城镇化工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心是城镇化发展质量,抓手是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

一、江西城镇化发展现状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率为47.51%,GDP总量为12948.88亿元,人均GDP 为28800元,三次产业比为11:54:35。

从图1可知,1992年至2012年江西省城镇化与CD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00年后均呈加速增长趋势,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江西省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几点较为明显的不足。

第一,城镇辐射能力不足。

2012年江西省11个设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南昌、景德镇、萍乡、新余四市,城镇人口过300万的仅有南昌。

城市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发展水平较低、缺少特大城市等直接导致江西省城镇的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首先,江西省大城市存在产业水平低、优势产业偏少、上市企业较少等问题。

关于发展江西特色产业集群的探讨

关于发展江西特色产业集群的探讨

第 三,由历 史传统 和资 源优势共 同作用产 生 的产业集
聚 。在源远流长 的制瓷历 史中,景德镇 陶瓷海纳百川, “ 集
据此,江 西的特 色产业集聚有 以下五种形式 :
名窑之大成 ,汇特技之精 华” ,逐渐创立 了 自己的品牌 ,形
维普资讯
成 了享誉天下的景瓷特色。 经过近5 多年的建设和 发展, O 逐 步建成 了包括陶瓷制造、地质 勘探 、矿 山开采 、原料加工、 石膏模 具 、陶瓷机械 、陶瓷窑具、窑炉建造、瓷用化工 、原 、
增长 。 全球 经济中, 一国或一个地 区欲获得 竞争 优势, 不能 只靠本国或本地区的大企业, 重要 的是那些在扎根于本土 更 的中小企业集群。 在竞争 日 趋激烈 的开放经济 中, 企业需要 建立 密切 的伙伴 关系。 通过伙伴关系的建立, 促进信息流动
和创造性 思维 的传递,使企业获得竞争 优势。由客商 、 供应
已经成为离子型稀土原料——混合稀土氧化物的主要供应基
地,全省矿 山年产量约 为 6 0 8 0 0 0至 0 0吨, 占据全 国近 7 % 0
商、 竞争者以及诸如大学、 专业学校、 顾问团、政府等支持
性机构所构成 的集群会降低成本并促进创新。 “ 集群 ”这一
的市场份额 ;稀 土分 组分离能力达到 年处理稀土矿 5 0 多 00 吨 ;稀土金属产量 占全 国单一 稀土金属生产量 的6% 0, 0  ̄7% 是我国重要的稀土金属 出口基地 。 另外 , 还有大 量赋 存的铅 、 锌、 、 金 银等伴生金属 。 而且在 地域分布上有 明显的分 区集 中产 出特点 ,有 利于集 中规划开 发。 第二, 由计划经济 时代 形成的 由大型 国有 企业为主导 的 产业集 聚。 汽车行业 中围绕着江铃 、 昌河 的产 业集 聚是这种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左右下降到6-7%左右的新阶段。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稳定经济增长。

本文将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开放和提高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宏观调控方面,中国经济面临着GDP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通胀压力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

对于GDP增速放缓,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资,提高消费水平,以拉动内需;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减少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资金供给,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

对于产能过剩,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企业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减少过剩产能。

对于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物价稳定。

对于金融风险,政府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

结构调整方面,中国经济需要从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消费和创新驱动。

对于出口依赖,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和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来减少对外出口的依赖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投资驱动,政府需要减少过度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开放方面,中国需要深化开放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步伐。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壁垒,鼓励竞争,增加市场活力。

其次,政府可以加大财税力度,优化税收体系,减轻企业负担。

同时,要推进金融体制,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此外,政府还应积极开展跨国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拓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中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脚步逐渐逼近,扶贫攻坚工作迎来了关键时期。

然而,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脱贫攻坚工作也面临着很多难点和挑战。

为了打赢当前的脱贫攻坚战,需要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探索解决对策。

一、转移就业和产业扶持难对于一些因生态恶化、地域贫困等问题难以实现扶贫的地区,转移就业和产业扶持成为一种常见的脱贫方式。

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方式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对策:一方面,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同时鼓励发展一些适合当地的第二产业和服务业。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转移就业人员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推进现代农业和生态保护的发展,为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脱贫攻坚精准性不足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精准扶贫的力度,但是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一些贫困户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救助,另一方面,不少非贫困户也“顺风顺水”地享受到了扶贫政策。

对策:一方面,加强扶贫工作的统筹规划,建立精准扶贫的数据库和监管机制;另一方面,要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的实效进行评价,同时深入贫困地区进行现场调研,摸清家底,针对性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三、扶贫资金管理不善近年来,扶贫资金的规模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不足却是很多地区的现实问题。

同时,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地方的财务资金管理和审计不够严格。

对策: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尤其是对财务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审计,防止财务资金流向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全过程的监管、指导和控制。

四、外部影响因素依然较大当前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的波动也对我国扶贫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对策:加强国际经济和政治风险的研判和预警,及时进行应对,同时发挥地方和基层的积极作用,推进脱贫攻坚战的综合经济发展。

新形势,新挑战,新对策,新发展——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研究

新形势,新挑战,新对策,新发展——关于新时期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研究

政治工作 ,可 以使每位 职工都 能了解 自己在企 业 中的工作 关系和隶 属关系,并能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好群体思想政治工作 ,可以 使每位职 工不仅 明确 完成 工作任 务的职责和义 务 ,而且 了解 自己应 有的权 力,并能正确地运 用 ;做好群 体思想政 治工作 ,还可 以及时 调整与改善企业群体结构 ,使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更明确 合理 ,以适 合企业生产 的变化和发展 。主要应 该围绕 以下 两个 方面 开展工作 : 首先 ,增强 国有企 业凝 聚力 。凝聚 力越 强 。职工 之 间的关 系 越融洽 ,企 业 的整体 目标和职 工 的个体 目标 越 容易 实现 。首 先 , 要加 强 职 工 之 间 的沟 通 。职 工 间的 沟 通包 括 信 息 沟 通与 情 感 沟 通。通 过沟 通 。可 以促使信 息 在职 工之 间 的流动 ,使职 工之 间加 强了解 ,增 进友 谊 ,进职 工之 间 的相互 接纳 ,提高 企 业职 工之 间 的相容 性 。职 工之 间沟 通的 方式很 多 ,既 可 以通过公 开 的方式 , 如 召开 座谈 会 , 也 可 以通过 一些 非公 开 的方式 。 如谈心 等 。 其次 。 要 及 时 了解 职工 的 需求 。具体 来说 ,要 根据 职工 的生理 需 要 ,应 结 合企 业情 况 。适 当增加职 工 收入 、缩短 工作 时 间 、定 期进 行体 检等;根据职工的社交需要 。开展经常性的各种娱乐活动,建立 企 业互 助金 制度 等 ;根 据职 工 的尊 重需 要 ,建 立健全 人 事考评 制 度 、晋 升制度 、奖励 制度等 ;根 据职 工 的 自我 实现 需要 。努 力为 其 提供 合适 的工 作 岗位 以及继 续学 习的机会 .安排 一些 具有 挑战 性 的工 作 ,吸收 其参 加企 业发 展研 究 、制定 工作 意见 等。 其 次 ,正确 处理职 工 间冲 突 。企 业 内部 冲突 ,大抵可 以分 为 建 设性 冲突 和对抗 性冲 突两类 。建设 类冲 突一般 都 是 由于 目的一 致 ,采取 的手 段或 途径 不 同而 导致 的冲 突。建设 类冲 突是 由适 当 竞 争产 生 的 ,对企 业 的发展 是 有着积 极 的意义 。而 我们 需要 关注 的是如何避免和解决对抗性冲突。这类冲突,主要是由于职工双 方 目的 不同而 造成 的。对抗 性 冲突会 导致 职 工之 间沟通 中 断 ,进 而殃 及 整个企 业 的绩效 。预 防 和解决 这类 冲突 ,可 以采取 设立 共 同竞争对象等措施 ,此时。冲突双方必须共同把精力集中到目标 的达 成 , 从 而 缓解 互相 之 间的 对立情 绪 ,在工作 或娱 乐活 动 中多 安排 职 工之 间的交 流 。 增加其 沟 通 的机 会 。 增进职 工彼 此 的 了解。 总 之 。企 业思 想政 治工 作 直接 影响企 业的 长远利 益 ,关系 到 企业 的稳 定 与发展 。在 以后 的思想 政 治工 作 中务 必要 谦虚 谨慎 戒 骄戒躁 。面对 不 断变化 的新 形势 ,在这 片 新天地 下 ,我们 必须 把 企 业的 思想政 治 工作 与企业 的 管理 结合起 来 , 及 时 改进思 想政 治 工作 的 方法 ,寻 求新 的路 子 ,推进 企业 的新发 展 。圈

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张君华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第07期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产业转移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其对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我国产业转移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发展趋势,然而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矛盾与问题。

因此,本文在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就我国产业转移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传导效应;问题;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经济的快速崛起,世界产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调整,这一系列新变化、新趋势引起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加速。

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已成为区域经济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及实践热点。

从我国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来看,产业转移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在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地区比较优势,找出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明确产业转移发生机理,创新产业转移模式,针对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引导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持续升级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理论综述(一)产业转移理论基础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演化而来的,该理论将产业发展分成四大发展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且该理论注重从技术层面分析产业周期发展过程,明确了产业梯度转移发生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转移发生在存在经济梯度差异的地区,包括经济梯度差异与技术梯度差异;二是产业转移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发展趋势,这为研究区域间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指导。

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对策

江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对策



要: 全球经济从 2 0 0 1年开始经历 了一轮强劲的增长 , 20 年 以来 , 但 08 由于原材料、 粮食 、 能源价格上涨 , 美元走软 等
多方面因素 的影响, 进入 了经济增长 的调整期 , 出现回落态势。 幸运 的是 , 为一个外 向经济依存度 较低 的内陆省份 , 作 江西受到 这次 国际金 融风暴 的冲击相对较小 , 在省 委省领导 的正确领 导下, 沉着应对 , 管遭遇 了一系列不利 的外部 因素, 尽 我省经济运
扩 张。于是, 自然和人力资源需 求大增 , 对 出现争 夺, 当前 出
家企业参展 ,2家企业签订 贸易合同和意 向 1 1 5个,总金额 为 33 9 2万美元, 以预见, 可 下一步 承接的不 仅是贸易 订单, 而是 资本和企业的实体转移 。目前 , 江西 已有 国家级开 发区 3 省级开发区 1 个, 个, o 有着极好 的承接基础 。 另一方面 , 国家启动 “ 中部 崛起” 战略 已有数年 , 而年 初

霞 济现越发的对 实跨式展新策 西 经 越 跨 现 实 济
T e C u t r e s r s o r a - e p f r a d D v l p e t n J a g i h o n e m a u e f G e t l a - o w r e e o m n i i n x
薛 华
X e Ha u u
发 式


新 对
( 西省社会科学 院,江西 南 昌 3 0 7 ) 江 307
(in x c dm f Sc a c ec s in x a c a g 3 0 7) J a g iA a e yo o i lS i ne ,J a g iN n h n 3 0 7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

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问题形势及战略对策分析一、问题与形势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其他资源要素不匹配,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天然来水与用水需求过程不匹配,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大,水资源安全保障相较世界其他国家更具复杂性、长期性、严峻性和紧迫性。

(一)存在问题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水资源调配与供水保障基础设施体系,以有限的水资源支撑了经济社会长期较快发展,但现状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与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水资源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稀缺的水资源和不利的演变形势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100m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格局很不匹配,北方地区以占全国19%的水资源量,支撑64%的国土面积、60%的耕地和46%的人口。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约500亿m³,可持续的水资源供给与高质量需求不适配,全国70%以上的城市群、90%以上的能源基地、60%以上的粮食主产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其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已严重超载或临界超载。

水资源情势演变呈现出不利态势。

依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水资源短缺并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海河区、黄河区和辽河区等水资源衰减突出。

2001—2016年系列与1956—2000年系列相比,西辽河、乌力吉木仁河、滦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滹沱河、滏阳河等流域的河川径流量减少超过30%,水资源紧缺形势进一步加剧。

2.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经济总量对有限的水资源构成巨大压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来看,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会带来用水需求的刚性增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保持农业农村用水持续稳定,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退减挤占生态用水提高生态用水标准。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贫困程度已经减轻,在稳步推进解决大规模绝对贫困和全面小康过程中,脱贫攻坚工作成为关键性议题。

然而,当前脱贫攻坚中还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对此,需要着重思考对策,以下是其中的重点问题及时应对方案:一、远程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

远程贫困地区因为交通不便、自然灾害等因素,致使该地区人民的脱水贫困难度加大。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交通设施、住宅等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强、渐进性轻的扶贫政策,不断完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确保他们逐渐摆脱贫困。

贫困地区普遍缺少人力、资金等发展资源,从而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发展经济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扶持农村经济、振兴产业等措施,鼓励居民在本地开拓小微企业、种植农作物等,同时也可引进外部资源,增加这一地区的发展动力。

三、选拔工作人员理解较少、精力不足。

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往往需要大量中层干部、基层干部等配合实施,因此若干领导人员的素质及执行力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脱贫攻坚的质量。

为此,政府可以通过改善人才选拔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培养培训等多种形式,保障他们理解脱贫攻坚方针,同时提高工作质量。

四、人民群众参与意识较低。

贫困地区居民的绝大部分人们在传统思维中认为脱贫攻坚与他们的生活并不直接相关,无法主动参与到脱贫攻坚中。

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可以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的认可度和参与度,通过调查研究、策划策略等多种形式,发动居民广泛参与进脱贫攻坚,让他们了解到脱贫攻坚是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从而引导居民自觉参与。

总之,解决贫困问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各级领导人员都应该深入贫困地区实地调研,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策略,切实谋划实施科学的措施,不断加大力度,确保脱贫攻坚战取得最终的胜利。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一)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一)

新形势下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考(一)摘要本文在分析产业转移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江西省域划分为重点承接区、优化承接区、限制承接区、禁止承接区,提出江西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本思路,即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对接工业园三个平台,健全项目发现、项目布局、项目推进三种机制,进而分别提出承接资源型产业、现代制造业、高新产业、传统产业的目标和办法。

关键词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思考一、沿海产业转移概况(一)产业转移的特点1、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主动性增强。

当前,中西部地区各省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高度关注,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招商,现场决策。

相关部门为项目落户提供全程服务,代办(或指导办理)各种手续i各地普遍成立了集中办证中心,实行限时办结制;重大项目调度会议、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协商会议、领导挂点重大项目等制度,显著提高了推进项目的能力。

江西省近年蓬勃发展的新余赛维LDK、鹰潭铜产业基地、宜春和景德镇陶瓷产业都是地方领导和相关部门主动招商、亲商、安商的结果。

2、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速。

2007年江西省实际利用省外资金(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增幅比2006年提高18.7个百分点。

2007年,江西省亿元投资以上计划新开工项目为33个,比上年增加13个,2008年计划新开项目为85个,比上年增加52个,加速增长的态势比较明显。

由于产业发展较快,2005-2007年,全省用电量年均增长14.6%,全社会货物运输量年均增长8.7%,增幅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由于运输量上升,当前萍乡、新余、宜春、南昌、上饶等地同时申请规划建设11条铁路专用线,建设规模空前之大。

3、企业集群式转移日趋显著。

经过近几年发展,我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了由单个项目向产业链和企业群的转变。

依托产业基础、资源优势,江西省从沿海发达地区承接了陶瓷企业群、铜材加工企业群、盐化工企业群,一年发展超过几十年的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 , 产 品 价 格 从 19 水 97年 开 始 下 跌 , 19 至 99
年, 、 、 鲢 鳙 草鱼 、 、 、 等常规 品种跌 幅都 鲤 鲫 鳊
在 2 —4 % 之 间 , 种 水 产 品 也 有 不 同程 度 3 o 特
35 元 , 37 比同期 全省 农 民人均 纯收 入高 11 15

构调整 。全省 渔业 固定 投 资完成额 达 2 1 . 亿 元, 为水产业 的持续 发展奠定了 良好的基础。
3产 业 化 发 展 速 度 加 快 , . 区域 特 色逐 渐
显 现.
2 ・
维普资讯
总第 9 o期
江 西 水 产 科 技
势 , 何 抓 住 机 遇 , 快 江 西 水 产 业 发 展 进 行 如 加 了一 些 研 究 , 整理 如 下 , 现 以备 参 考 。

五 ” 间 , 西 特 种 水 产 品 产 量 由 19 期 江 95年 的
67 .8万 吨 增 加 到 2 0 0 0年 的 2 .8万 吨 ,0 1 63 2 0
元 和 12 15元 。显 然 , 产 业 在 整 个 大 农 业 中 水
下跌 , 别 特 种 水 产 品 种跌 幅 高 达 7 % ( 个 6 甲 鱼) 。上 涨 的 仅 黄 颡 鱼 、 鳝 等 少 数 几 个 品 黄
种 。20 00年 虽 然 止 跌 , 进 入 20 但 0 . 亿元 , 0 年又增加 到 14 2 亿 元 , 2 1 0 0 .7
年 均 增 长 率 分 别 为 1 .2 和 4 1 % 。渔 民 53 % .7 人均纯 收入 由 21 46元 分 别 增 加 到 35 20元 和
吨, 年均增 长率 分别 为 8 6 %和 4 o %。 同 .3 .4
1 水 产 品 产 量 快 速 增 长 , 价 持 续下 跌 . 鱼
“ 五 ” 间 , 西 水 产 业 在 连 续 5年 快 九 期 江 速增 长 的 基 础 上 , 续 保 持 增 长 势 头 。 水 产 继
品产 量 由 19 9 5年 的 8 . 4万 吨 增 加 到 2 0 4o 00 年 的 17.2万 吨 ,0 1 又增 加 到 12 2 2 1 20 年 3 .6万

江 西 渔 业 发展 现 状 分 析
年又增 加 到 3 .6万 吨 , 均增 长 率分 别 为 16 年
3 .2 12 %和 2 .2 。 由 于 特 种 水 产 养 殖 业 的 00% 快 速 发 展 , 一 定 程 度 上 抵 御 了 鱼 价 下 跌 对 在 渔 业 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渔 业 产 值 仍 保 持 增 长 势 头 , 19 由 95年 的 4 .8亿 元 增 加 到 2O 9O OO年
产 品 价 格 , 水 产 业 推 向 市 场 之 后 , 产 业 欣 将 水
养殖 技 术 和 系 列 操 作 规 程 以及 产 品 质 量 标 准, 控制 或禁止易残 留药 物和激 素 的使用 , 使
鱼 药 和饲 料 等 投 人 品 逐 步 向 无 公 害 化 方 向发 展; 建设 以 省 病 害 防 治 、 业 环 境 和 水 产 质 量 渔 综 合 检 测 监 督 中心 为 龙 头 的 病 害 防 治 网 络 和 渔 业 环 境 与 水 产 品 质 量 检 测 监 督 体 系 , 展 开 无 公 害水 产 品 生 产 基 地 和 绿 色 食 品 认 证 等 ; 推广 生 态 渔 业 技 术 , 重 渔 业 资 源 与 环 境 的 注 保护 , 展 休 闲渔 业 、 赏 渔业 和 垂 钓渔 业 , 发 观
比较效益 的优势仍很 明显 。在农业 结构 调整 的大潮 中 , 多 的农 业 资源 转 向水 产业 。仅 更
20 年 , 年 水 产 养 殖 面 积 就 增 加 1 . 01 全 1 6万 亩 , 中 1 亩 来 自于 低 洼 田改 造 和 产 业 结 其 O万
再次快速 下跌 , 年零 售 价 格指 数 为 9 .8 全 20 。
维普资讯
江西水产科技
20 年第 2 02 期
新 形 势 下 加 快 江 西 水 产 业 发 展 的 若 干 对 策 研 究
官少 飞
( 江西 省 水 产 局 )
20 年 1 01 2月 1 1日 , 国 正 式 成 为 WT 我 O
难。
成员 , 志 着 我 国 已 融 入 全 球 化 经 济 之 中 , 标 WT O的 有 关 规 则 随之 逐 步 影 响 我 国 的 经济 生 活 , 其 中 有 关 渔 业 的 法 律 规 则 也 必 将 对 我 而
“ 五 ” 间 , 其 是 19 九 期 尤 97年 鱼 价 持 续 下
跌 之 后 , 水 产 业 者 在 饱 偿 自 18 使 9 5年 放 开 水
挂 牌 的 3个 ; 后 制 定 了一 批 种 子 标 准 和 技 先 术 操作 规 程 , 其 是 正 在 推 广 实 施 的 无 公 害 尤
市 场 供 求 关 系 已 发 生 根 本 性 转 变 , 转 折 点 其 就 在 19 96年 , 半 年 涨 , 半 年 跌 , 产 品 由 上 下 水 卖 方 市 场 转 变 为 买 方 市 场 , 供 不 应 求 , 供 由 到 求 平 衡 和 供 大 于 求 , 出 现 季 节 性 、 域 性 卖 并 区
… …
欣向荣 , 济效益蒸蒸 日上 的甜 头之后 , 一 经 第 次品到市场 经济激烈 竞争 之苦 。众 多水产 业
国水 产 业 产 生 深 远 的 影 响 。 笔 者 就 面 对 新 形
2. 产 业 结 构 调 整 成 效 显 著 , 业 比 较 水 产
优 势仍 很 明显
面对 水 产 品 市 场 供 求 关 系 的 转 变 , 产 水
养殖 向 品 种 多 样 化 、 色 化 方 向 发 展 。 “ 特 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