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七年级下册《19人类的第一次环球旅行》word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第六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
探险过程中的任何艰难险阻,都抑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的脚步。
而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和科幻方面的文章,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们对“探险”这一过去被人们相对忽视的人类文化活动的价值倾向,旨在引导学生从中触摸到探险者的精神世界,并激发出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和想象力。
《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队员们在南极探险归途中悲壮覆灭的描写,歌颂了他们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太空一日》这篇自传的作者是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他在文章中讲述了自己进入太空一日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太空探索的神奇与艰险。
《带上她的眼睛》这篇科幻小说讲述了“我”带着一位被困地心的女地航员的眼睛旅行的故事,呼唤人们关注生活,要时刻让眼睛探索到世界的美好,表达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思考。
《河中石兽》这个文言故事用僧人、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主观臆断。
本单元“写作”的主题是“语言简明”,旨在让学生懂得写作中语言简明的重要性,学会修改、锤炼语言,写出简洁明了的好文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我的语文生活”,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懂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机会无处不在,自觉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本单元“名著导读”的主题是“《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名著,完成相关的专题探究任务,训练并掌握“快速阅读”这种基本的阅读技巧。
本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安排了《泊秦淮》《贾生》这两首唐诗以及《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约客》这两首宋诗。
上海版沪教五四制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7青春万岁word教案
27.青春万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所洋溢的歌颂青春、赞美青春精神的火一般的激情;2、体会这首诗精巧的结构和形象的比喻;注意节拍和重音,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诵感受诗歌中所洋溢和赞美的青春的激情。
【教学过程】一、背景简介:王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描写了五十年代初,一群女中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建国初期年轻一代的天真烂漫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诗歌《青春万岁》是作者以诗的形式为小说所作的序。
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搬上银幕。
这首诗是众多诗歌朗诵会的保留篇目。
二、导入: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感受到的这首诗的整体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三、朗诵全诗,整体感知1、运用比拟手法、仿写第一段。
2、小组讨论:描述第二段的诗句所展现的画面例:初雪的早晨行军一个冬天的早晨,在一片白茫茫的野外雪地里,一群女中学生排成行,像军人一样, 背着背包,行走在雪地里,她们看起来那么的英姿飒爽。
3、请圈画三、四段中表现年轻人情绪与性格特征的词语。
明确:年轻人快乐、充满遐想;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渴望生活,渴望飞翔;单纯、多变;好奇、深思,当然有时也会“迷离”,也有眼泪。
但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快乐是主要的,“兴高采烈”是主要的,冷漠和迷茫只是偶尔的情绪。
四、再读诗歌,探究主题结尾的“所有的日子都去吧”与开头写“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有怎样的联系?有了前四节的铺垫,第五节的感情更加昂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是指小说写完了,里面提到的美好日子也都结束了。
然而青春的日子可以走,可以消逝,但青春的精神还留在我们心中,始终鼓舞我们快乐地前进,始终激励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去战胜困难,勇敢的面对挑战。
而且经常“想念”“招呼”他们,并且怀着骄傲,深情注视着它们——青春是美丽的,回忆是永恒的!只要心不老,我们都将永远年轻,我们都将青春万岁!这首诗歌是歌颂青春的,但真正歌颂的是青春的精神。
读者通过全诗看到了青春鲜明的形象,听到了诗人激情澎湃的歌唱,感受到了青春精神巨大的鼓舞力量。
第4课《芦花》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4课《芦花》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初一下)doc初中语文芦花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宁静和谐的意境。
2.体会纯朴传神的笔墨中包蕴着的作者对自然深切的感情,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讲明:本文选自德富芦花的散文集«自然与人一辈子»,该散文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一辈子的写生文字。
〞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烈火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
德富芦花的散文,篇幅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能够讲是不分行的诗歌。
本文的语言更是具有一种恬淡纯朴的美,将读者带入漂亮怡神的大自然。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章营造的美好意境,真正〝靠近自然〞,在作者如诗般的文字中使心灵得到如在山泉中刷洗一样的净化。
«自然与人一辈子»中的散文,描写了大自然的景色,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嘲笑和批判。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包蕴的感情〔专门是文章结尾〕,以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感知德富芦花伟大之所在。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品读文章基础上,透过淳朴传神的语言,体会作者寄寓的感情。
2.难点:体会芦花荡的恬淡、和谐、宁静和盎然的动气。
讲明:本文如一幅恬淡优美的山水画。
在学生通过了散文单元和〝唐诗精华〞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是可行而必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深入感受文章包蕴的作者的深沉感情。
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能够介绍冷酷的现实使作者的思想急剧变化,使学生明白得文章隐含的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嘲笑和批判,对学生的认识深度不必强求而去拔高。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语言纯朴恬淡,营造了美好的意境;宁静和谐与尖利的枪声所带来的失魂落魄,形成鲜亮的对比。
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依照文章内容画二、三幅画;结合画的观赏,品味文章词句的表现力;用表现芦苇荡宁静和谐与鸟儿失魂落魄的画分析不同的意境合作者的对比写法〔教师要注意巡视学生的绘画,幸免画作集中于某一个方面〕,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38课《生命的舞蹈》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生命的舞蹈楚女【自学指导】1. 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2. 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3. 培养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悯mǐn 络绎luòyì谙ān【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大吃一惊词不达意恰如其分童心无邪不谙世事繁衍生息【朗读课文】【课文简析】课文共7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写一对残疾夫妇和他们的朋友用舞蹈表现生命的魅力。
一对残疾夫妇,面对残疾的身体,没有顾影自怜,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舞蹈来回答生命中的不幸。
课文用“火的舞蹈”作喻,借“火”象征他们的热情,表现他们生命之火的热烈。
“舞蹈”在这里也应该理解为一种隐喻:一方面,是指现实中的舞蹈;另一方面,指乐观、健康、积极的生活心态。
第二部分(第5-7段),指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作者由残疾夫妇联想到三十年前,在下放时见到的一个小姑娘,面对生活的艰辛,她用舞蹈来回答苦难。
由此,作者追问生命的本质:生命从一出生就穿上一双像火一样红的舞鞋,生命不止,舞蹈不息,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本质。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哲理,通过两件事情的记述,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的主题。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1. 为什么说“只有用火的舞蹈”来形容这群残疾人的生活才恰如其分?“火的舞蹈”能形象地形容残疾人舞蹈的忘情、热烈,也能极形象地表现出残疾人积极、欢乐的生活张力。
)2. 如何理解下列句子?①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
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燃体”比喻人的生命;“火的舞蹈”比喻蓬勃、欢乐的生活,人只有全身心投入到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生命不息,蓬勃、欢乐、火热的生活就不会停止。
健康的人的舞蹈,也许不会让人动容,但是一个残疾人的舞蹈却不同,他可以给人无尽的思索。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1.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较长的句子和生词。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教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环球航行”一词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
2.出示图片:展示当时的船舶和航海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社会背景(10分钟)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2.师生互动:给学生看一段视频,展示当时的航行装备和杰出的航海家。
3.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人类会尝试进行环球航行?环球航行有什么意义?三、阅读课文(20分钟)1.讲解生词: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并进行读音和例句讲解。
2.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师生对话: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课文解析:逐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五、课文运用(10分钟)1.词汇运用: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总结并进行归类,分组进行造句。
2.句型运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型,自己编写几个相关的句子。
六、展示交流(10分钟)1.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2.学生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展示的同学,并给予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1.讲解重点:总结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重点知识,并进行提问。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概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扩展:1.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环球航行的知识。
沪教版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科书目录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初一上册:
第 1 课:表哥驾到
第 2 课:顶碗少年
第 3 课:我父亲的儿子
第 4 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第 5 课:伤仲永
第 6 课:周处
第 7 课:自述苦学
第 8 课:夏天最后一朵玫瑰
第 9 课:画里阴晴
第 10 课:石头记胜
第 11 课:鸟
第 12 课:踢毽子
第 13 课:难忘的游戏
第 14 课:鲁迅放学回来做些什么
第 15 课:社戏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第 16 课:滹沱河和我
第 17 课:故乡情
第 18 课:藕与莼菜
第 19 课:故乡的杨梅
第 20 课:故乡在远方
第 21 课:杜甫诗三首(一)、 (二)、(三)
第 22 课:白居易诗二首(一)、 (二)
第 23 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第 24 课:题破山寺后禅院
第 25 课:无题
第 26 课:消息三则
第 27 课:通讯两篇
第 28 课:多角度报道
第 29 课:密室日记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第 30 课:你是我的辞典
第 31 课:孙冶方印象
第 32 课:生命之线
第 33 课:石缝间的生命
第 34 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 35 课:寒松赋
第 36 课:卖油翁
第 37 课:核舟记
第 38 课:口技林嗣环
第 39 课:口技蒲松龄
第 40 课:明湖居听书
第 41 课:可爱的地球
第 42 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第 43 课: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第 44 课:警惕生物入侵
第 45 课: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山中访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想象、联想、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在本文的作用。
2.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领略和欣赏作品展现的自然美。
3.通过学习,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课文提示】1.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联想则是由甲事物的触发,自然想起乙事物的心理过程。
想象和联想追求的不仅是“形似”还要“神似”。
2.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即把物当作人来写。
【正音正字】1. 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栀zhī憔悴qiáocuì湛zhàn禅chán漾yàng2. “和”有几种读音?hé(我和你)hè(和诗)huó(和面、和稀泥)huò(和药)hú(和牌)【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德高望重一去不返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患难兄弟【朗读课文】【课文分析】作者把一次山中之旅变成了愉悦的精神之旅。
全文就像一篇美丽的童话,又像一首精巧的小诗。
最精彩的是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株树:“我的头发长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全文的层次大意是:第一部分(第1-2段),开篇点题,写“我”一早“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访友。
第二部分(第3-7段),详细描写“我”遍访山中好友。
第三部分(第8段),照应开头,再次点题,写“我”月夜告别山里的好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①选材详略得当。
课文对老桥、树林等进行详写,而其它部分则略写,即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特别是第5段一句一景,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看似随手拈来的景物,其实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布局,如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表现了山中飞瀑的壮观。
②文章首尾照应。
首尾以“好心情”呼应:出门时“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而归来时因为相逢诸多好友,它们向“我”问好,给“我”启示,“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教案1 上海五四制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教案
1 上海五四制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
2、体会人类第一次登月的重要意义。
说明:
这篇课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新闻体裁的文章,教学前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新闻的类型,新闻的结构,新闻的各个部分等有关新闻的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课文内容。
可介绍我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这一重要事件,在增加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人类第一次登月对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体会新闻“新”、“奇”、“特”的特点。
2、难点:对新闻标题凝练的语言和导语扼要的内容的把握。
说明:
本篇课文虽然是新闻体裁,可是却是1969年的新闻,与现在相隔的年代较远,因此在教学之前有必要提示学生,新闻的首要特点是“新”,本文的“新”是就当时的年代而言的。
体会标题、导语语言的凝练和内容的扼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简明准确的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新闻对读者的吸引在于“新”、“奇”、“特”。
它的作用是让人们了解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可由此入手教授本篇课文。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本文的学习提供了绝好的辅助材料,教师可从更多角度设计问题。
练习举隅
1、美国人登月在1969年,我们国家无人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是在xx年,这三十八年的差距让你有何感想?作为中国的少年我们该怎么做?
2、宇宙是广袤而神秘的,你对太空星际有何了解?
3、你有航天梦吗?谈谈你的航天梦。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七年级上册《21永远执着的魅力》word教案
《永远执著的美丽》教案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永远执著的美丽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语言,理解题目的含义,提高语言的赏析能力、概括能力。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理解“执著的美丽”的含义,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重点难点】1.重点:抓住关键语,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领会文章的主旨。
2.难点:理解“美丽”就是袁隆平的精神即袁隆平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课文提示】1.“执著”可以写成“执着”,二者同义。
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
后来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本文的“执著”意为“坚持不懈”。
2.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
有“杂交水稻之父”、“神农”等特殊称呼。
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4月29日,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在华盛顿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出席世界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正音正字】睿ruì勋xūn瘠jí疮痍chuāngyí憧憬chōngjǐng蕴yùn翱áo【积累词语】享誉世界功勋卓著横空出世风华正茂风雨飘摇国是艰难不解之缘大失所望家常便饭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梦寐以求风尘仆仆不善言辞功成名就有生之年古稀之年【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文章的主人公是谁?3,划出能够表现袁隆平精神的句子。
4,袁隆平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分析】文章以“美丽”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历程,从孩提时代立下美丽的誓言到古稀之年放飞美丽的梦想,他的高尚人格和执著追求、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溢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从而揭示了一个科学家不断成功的原因:永不满足,永远把人民利益当作人生最大的追求。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五四制)沪教版语文七下《你一定会听见的》word教案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 、仿写语段,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3 、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说明:这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小品文,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并品味声音传递出的情味,告诉人们只要用心听,并且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就一定能听见这个奇妙无穷的有声世界。
在教授这一课时,可以采取“以读为本,品读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读出情感,读中感悟。
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快乐,使他们在富有情味的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趣;在细腻的品味赏析中,领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在合作探究当中,学会聆听有声世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初步学会如何把声音写得生动。
2 、难点:学会运用自己的耳朵聆听,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说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生活,在阅读中欣赏语言,在阅读中学会表达。
让学生有一双“自己的眼睛”,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咀嚼课文,作出自己的解释,这就像数学的一题多解一样;还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从周围世界中发现并汲取,用手中的笔表达感受和体验。
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而科学的良性语言刺激,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使语文能力、人文精神和多方面的智能潜力得以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看来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很善于运用自己的耳朵,而且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今天,我们将走进《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1、蛐蛐的鸣叫声,海浪和海鸥的声音,以及婴儿无邪的笑声。
2、“嗯……春天终于到来了,我要伸伸腰,好好打扮一下了,柳哥哥去年和我约好……”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挑选这三种声音,因为这三种声音的任何一种都是美好的,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这从风格上而言,是与课文的优美生动的语言相吻合的。
把婴儿的笑声放在最后一个,因为这个笑声定然能引发学生会心的微笑,感受到这种声音所带来的快乐,再由有声转入无声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把学生领入了预设的情景当中。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山中访友》教学设计沪教版五四制
“你好,”写一段话,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
3、再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画面呢?
童话般的世界
从表面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山中景物画,而实际上是作者的好心情,作者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之心赋予了这些景物以情感。
一、山中访友
课题
一、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学习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充分朗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高尚的审美情操。
古桥——老朋友——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大哥——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爷爷——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2、课外延伸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作业布置
1、抄写并解释词语。
2、假若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不限。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归鸟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一、导入
1、古人对地球形状想象的图片——“地球是圆的”背后,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充满艰辛、勇气的漫长科学史
2、一同了解“地球”成为“球”形的.科学史的同时,学习科学史类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二、麦哲伦旅行在文中的作用
1、阅读课文,依据文中信息在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航线,验证麦哲伦的航线是否成为了“环形”?他的航行能否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2、你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实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和启示?
3、从全文的角度看,写麦哲伦航行的事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我们应当学习他在科学探索中反映出的可贵的品质吗?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放在整个科学史中来看麦哲伦航行的意义
三、科普小品文的详略安排
1、阅读课文1-7小节,说说人类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在介绍人类发现并证实地球是球形的整个科学史的过程中,作者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略安排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详,次要略;
代表性强详,代表性弱略;
重大转折详,中间过程略;
实验证实详,理论阐释略;
3、结合文体特点和写作目的,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科普小品:向大众普及科学常识,需要兼具科学性和入门性。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初航》
初航笛福【学习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1.寻找情节发展的线索,追踪鲁滨孙的成长经历,探寻反映时代背景的语义信息。
2.从细节入手,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行为描写,理解主人公成长的意义。
3.总结人物的性格,学习主人公机智、聪明、敢于冒险、永不言败的精神。
【课文提示】[来源:学.科.网]1.笛福,英国著名小说家。
他59岁开始写小说。
2.《鲁滨孙漂流记》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
作品塑造了一个18世纪“真正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鲁滨孙,要求个性解放,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精神。
【正音正字】写出下列汉字的拼音,记住每个字的书写要点:猖chāng獗jué【积累词语】找出文章中的成语和好词语,并认真抄写:毫不费力无以复加随波逐浪九牛二虎之力大声疾呼自寻绝路【朗读课文】[来源:学科网]【课文分析】本文属于长篇小说的节选部分,描述的是主人公鲁滨孙个人奋斗史的初始阶段。
第1段,通过对水手和船主的正面描写,反衬出鲁滨孙的成上征途。
当时风急浪高,水手的脸上都露出恐怖的神情,这场风暴可能是他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船主不停地祈祷,说着:“主啊!慈悲吧!”而鲁滨孙却对当时极为危险的处境浑然不知。
第3段,描写了更为糟糕的情形,“只听见水手们不断地喊叫着它要沉了”,而鲁滨孙当时竟然连“沉”是什么意思都不明白。
他听到船主放枪求救的讯号,可是他“不懂得放枪的用意”,以为是船破了。
作为一名船员,鲁滨孙连最简单的航海知识都不了解,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直到大船完全沉下去之后,鲁滨孙才明白“沉船”是怎么回事。
笛福创作《鲁滨孙漂流记》时,正处在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时期。
鲁滨孙身边汇集了资产者、殖民者、商人和冒险家等诸多人物,他们喜欢通过航海来开拓海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财富成了他们追逐的主要目标。
【朗读课文】【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海上风暴来势凶猛,船上的人表露出极度的恐怖和惊奇。
第二部分(第2-6段):写举船竭力抗争,寻求救助,最终脱险的艰难过程。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初航》PPT课件 (二)
“我的心好像突然停止了跳动,……” “于是我便打起精神来,走到抽水机旁边,十
分起劲地工作起来。”
“我不懂得放枪的用意,大吃了一惊……就吓 得跌在甲板上,晕了过去。”
我的心脏好像停止了跳动,想到自己前途茫茫, 万分恐惧。
谈谈体会
本文所描写的大海,波涛汹涌,风暴肆 虐,主人公在这种境况下,自然是紧张、 惊慌、不知所措。
而拓展文章中所描写是海港的自然风貌, 是平静的海港景象,所以,主人公的思 绪必然也是放松、祥和、宁静。
所以在我们的平时写作中,也要注意环 境描写的运用。
学生辩论
现在的少年儿童,大多为独生子女,长 期生活在“温室”之中,受到家长的百 般呵护。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缺少 战胜困难的勇气。
2、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的长处?又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 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 老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 明。 —— 屈原
陈尧咨(善射)
神态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睨之
汝亦知射乎 语言 吾射不亦精乎
尔安敢轻吾射
动作 笑而遣之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性格: 自矜(骄傲)
取置覆酌沥
对比
谦虚
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不必骄傲自满。
课外延伸
1、联系生活、学习,说说熟能生巧 的事例。
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七年级下册《21使人伤脑筋的鸭嘴兽》word教案
3、思考回答故事的启示。
用朗读促进理解和思考,在文章语言的启示下体会文本真正的思想。
教师的点拨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作业
1.仿照本文写一篇题为《使人伤脑筋的蝙蝠》的小短文,可查阅蝙蝠的相关资料。150字左右。试着运用本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人们了解蝙蝠的特点。
“若与爬行动物相比,鸭嘴兽显然是比较高等的动物,因为它虽属卵生,却是哺乳的。但在
2、生可齐答:卵生哺乳类
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并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哺乳动物中,它却是最低等的。”——与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相比,说明其动物进化中的等级特点。
实践练习
1.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图中的两种动物。
引出作比较的作用: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具体形象地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
文中通过这些比较最终要突出鸭嘴兽既有哺乳动物的特点,又结合了鸟类和爬行类的特点。
2.具有鸭嘴兽的这种特点的动物现在生物学上归为哪一类?
1、圈画并用批注形式写出作比较的作用。
“说它是兽类吧,它却是靠下蛋繁殖后代,说它是爬行动物吧,可它孵出的后代都是靠哺乳喂养的。”——与兽类和爬行动物相比较,说明它在繁殖方法上的特殊性。和一般兽类、爬行类都不完全同。
探究文本
“鸭嘴兽有一个平而扁的阔嘴巴,短而钝的粗尾巴,还有一对蹼。乍看起来,同家鸭差不多。而它那身漂亮而柔软的灰色绒毛,又可与我国的特产水獭媲美。”——将鸭嘴兽与家鸭水獭相比较,说明它兼有家鸭的外形与水獭的皮毛的特点。
1、课文在介绍鸭嘴兽时多处与其它动物作比较。找出这类句子,并说说这样比较为了说明鸭嘴兽什么特点。
2.本文作为科普类文章,在用词上具有准确、科学的特点。(教师举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丑石》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丑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章主题,激励学生学习进取心,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恒心,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2、掌握阅读三步法教学难点:美与丑的辨证关系【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教学用具】【教学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要学习贾平凹的一篇题目为《丑石》的文章,看一看这世间万物中一块普通的、丑陋的石头,又会向我们讲述怎样一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二、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1、注音錾(zàn )掮(qián)浣(huàn )庇(bi)覆繁衍(yăn )绿苔(tái )翘(qiáo )望膝(xī)盖陨(yŭn )石憧(chōng )憬2、解释下列词语:錾:凿石头或金属的小凿子掮:用肩扛浣:洗翘望:抬起头来望憧憬:向往庇覆:遮蔽、掩护3、作者借“丑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四、研读课文1、丑石之“丑”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丑石”之“丑”的相关语句,再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语句分别是从哪些角度出发去刻画“丑石”之“丑”的;由此得出结论课文一开始是从两个角度出发刻画丑石之“丑”:从外观上直接描写它的“丑”:它的颜色“黑黝黝的”,“牛似的模样”;从实用的角度间接写它的“丑”:它“极不规则,没棱角,也没平面”,盖房子、垒山墙,甚至铺台阶都不行。
【最新精选】上海五四制语文七下《19人类的第一次环球旅行》word教案.doc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2、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3、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2、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一、导入课文(ppt)同学们,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拍摄回来的照片,这湛蓝的星球,是不是很美?(是)杨利伟自己也说,从月球看我们的地球,真的很美。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呈现圆弧形,现在科技先进,我们通过卫星图片能很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人类最开始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呢?学完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二、初读感知1、首先看看课文题目,从标题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预设:写的是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关注哪个词?第一次);写的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关注哪几个词?发现和证实)。
追问:到底哪个是主要的?这两个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恰恰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小结:所以主标题可能会写一个故事,副标题可能写科学知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
2、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又是怎么证实这一点的?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自读课文,圈划归纳。
(人们对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错误认识)盖天说和盾牌说2(发现)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柏拉图提出“地圆说”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3(证实)15世纪初,葡萄牙人西非航行支持了这一学说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三、细读体会1、对于这次航行,文中第9节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最冒险的环球远航”,为什么说它“最伟大”?“最冒险”又体现在哪里?→“最伟大”:(第13节)麦哲伦的这次环球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至此结束(那么文中哪一段又体现了这是一次“最冒险”的航行?)→“最冒险”:齐读第12节,看看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觉得最艰难的是哪一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为什么你认为这里最冒险、最艰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困难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
2、把握作者写作意图,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3、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体会人类在探索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2、难点:把握作者写作意图,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课文
(ppt)同学们,这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拍摄回来的照片,这湛蓝的星球,是不是很美?(是)杨利伟自己也说,从月球看我们的地球,真的很美。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呈现圆弧形,现在科技先进,我们通过卫星图片能很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人类最开始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呢?学完今天这篇课文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二、初读感知
1、首先看看课文题目,从标题中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预设:写的是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关注哪个词?第一次);写的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关注哪几个词?发现和证实)。
追问:到底哪个是主要的?这两个标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恰恰证明了地球是“球”形。
小结:所以主标题可能会写一个故事,副标题可能写科学知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中一个重要事件。
2、人们是怎么发现地球是“球”形,又是怎么证实这一点的?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自读课文,圈划归纳。
(人们对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1(错误认识)盖天说和盾牌说
2(发现)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柏拉图提出“地圆说”
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
3(证实)15世纪初,葡萄牙人西非航行支持了这一学说
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三、细读体会
1、对于这次航行,文中第9节说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最伟大、最冒险的环球远航”,为什么说它“最伟大”?“最冒险”又体现在哪里?
→“最伟大”:
(第13节)麦哲伦的这次环球远航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
的争论至此结束(那么文中哪一段又体现了这是一次“最冒险”的航行?)→“最冒险”:
齐读第12节,看看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觉得最艰难的是哪一次?用自己的话说说看,为什么你认为这里最冒险、最艰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并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困难过程。
注意追问)
遇到的困难:
自然考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的海峡”
“同行的五艘船中,一艘不幸触礁沉没”
人员考验:“一些船员因对前途感到畏怯而哗变”
“另一艘带有大部分给养的船背叛离去”
疾病饥饿:“断粮和坏血病使许多船员相继死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与当地人冲突:“麦哲伦因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而被杀死”
补充: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刚开始上课时说过,“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我们要关注“第一次”,第一次意味着什么?是未知的一切。
先不说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困苦,单说能够开始就已经很不容易。
想想看,5艘单薄的帆船航行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上,船上的船员们不知道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也许是大风大浪,也许是鲨鱼海鲸,他们显得那么渺小。
也许下一秒一个大浪扑过来,自己就被吞噬;也许一条海鲸撞过来,帆船就被掀翻;甚至假如地球不是圆的,他们会不会走着走着,掉到下面的无底深渊……
想想看,从遭遇湍急的海峡-船只触礁沉没-船员哗变-给养船只背叛离去-断粮、坏血病-麦哲伦被杀,所有这些困难,但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没有挺过去,最终的结局也许就是失败。
但是麦哲伦和他的航队最终成功了,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吗?(不是)
2、那么,如此艰难困苦的旅行,为什么最终能够成功?麦哲伦航行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追求真理(志向远大):(第10节)在贫病交加、备受冷落、伤心至极的情况下,他“却一心想去干一番大事业……这也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目标”
勇于实践(准备周密):(第11节)“他到图书馆查阅了最新的地图和海图,请教了专家学者,逐渐相信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有一个海峡……”
信念坚定(毫不动摇):(第12节)“在这种情况下,麦哲伦毫不动摇,坚持前进,宣称即使要吃船上的帆和皮革也绝不回头”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其实人类历史上许多个“第一次”都是这样,在看似偶然的表面背后藏着成功的必然。
比如哥伦布,他发现新大陆纯属偶然,他自己都以为那是印度。
但是在这之前,他做过多少百折不挠的努力。
为了出去航行,他曾经先后向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多国国王请求自助,国王们都以为他是江湖骗子。
最后西班牙国王愿意自助,他们为此开了个审查委员会,会上别人质疑,即使地球是圆的,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爬上来呢?这么多的质疑,他都没有放弃;例如牛顿,看起来被苹果砸中发现万有引力多么偶然,但在这表象之后,他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例如爱迪生,更不是偶
然,当人们都质疑他对灯丝的研究毫无意义时,他仍然实验了1600多种材料……我们从这些开拓者身上可以学习什么精神?不畏艰险、敢想敢做、勇于实践、坚守信念等等。
四、拓展深入
1、麦哲伦作为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主人公,其实课文中作者对他个人的描述并不多。
老师从《麦哲伦历险纪》中节选了一段文字。
我们看看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不久,饥饿开始威胁这支远航探险的船队。
他们先是吃饼干,饼干吃完后,只好吃长满蛆虫,发出鼠尿臭的饼干屑。
他们喝的是变质发臭的腐水。
到后来,这些东西也难找到了。
有的人就把包帆索的牛皮撕下来,这些牛皮坚硬如石,要放在海水里浸四、五天,然后在炭火上烘烤后,才能吃下肚。
还有人在船上找锯末屑吃。
如果有谁在船舱里捉到一只老鼠,可以向别人换一块金币,有时甚至这样的高价也买不到哩。
由于长期缺乏新鲜食物,许多船员得了坏血病。
这种病使牙龈发黑肿胀,牙齿脱落,骨节无力,使人难以站立,后来有19名船员得了坏血病死了。
麦哲伦对船员们十分关心。
每天早晨,他都要拖着虚弱的身体,护理昨夜幸存下来的病人。
许多体弱不支的般员,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对前途失去信心。
一天,在研究航向的例行会议上,有人提议返回西班牙,麦哲伦坚定地说:“即使船上的牛皮统统吃光了,也要前进!”
预设:材料详细,课文简略;
材料渲染困难、突出麦哲伦,课文重在写过程;
材料中有描写,课文只有叙述;
2、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文体和写作意图导致。
材料是传记,重人物和情节,需要运用描写等写法详尽描述过程和刻画人物;而课文是科普作品,不是为了讲一个故事,告诉大家麦哲伦航行多么艰苦卓绝,而是要向人们科普知识,这就决定了在麦哲伦航行的写法上——叙述简明、重在科普性(文体特点)。
【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过程,体会了航海家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探险精神;也理解了科普作品叙述简明、重在科普性的特点。
五、作业布置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麦哲伦航海纪(探险史上最寂寞的壮举)》,或查阅其他航海家资料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