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科教学中影响知识转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
动态能力理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
动态能力理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动态能力理论是一种关于组织和个人行为的理论模型,它强调了组织或个人在历史上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对其未来行为和表现的影响。
知识转移是指通过共享、交换、学习和沟通等方式将知识从一个个体或组织传递到另一个个体或组织。
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对于组织创新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许多研究探讨了动态能力理论与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1. 技术特征技术特征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是在跨组织或跨部门之间的知识转移中,技术特征对于转移的可行性和效率影响很大。
例如,当两个组织使用的技术和软件不同,知识转移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增加。
如果技术特征相似,或者存在可以转移的技术和工具,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质量就会提高。
2. 语言和沟通语言和沟通是知识转移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两个个体或组织使用的语言不同,沟通和理解就会变得困难。
此外,沟通的质量和方式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
如果沟通效果不好,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3.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影响知识转移和适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方式。
因此,在知识转移过程中,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或者影响接收方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
4.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个体和组织对于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学习能力强的个体和组织更容易理解、吸收和转移外部知识,也更容易总结和应用内部经验和知识。
5. 管理支持管理支持是促进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组织在管理上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鼓励,例如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提供培训和激励机制,就会促进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的转移和应用。
总之,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转移是组织和个体行为研究中热门的话题之一。
了解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有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促进组织创新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知识转移的定义与意义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不同因素对知识转移产生不同影响,从而提出了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启示。
在总结了研究结论,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实践建议,以促进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有效实施。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为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组织绩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定义与意义、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结果分析、启示、结论总结、局限性、展望、管理实践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是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通过交流、分享和学习等方式将知识和经验进行传递和共享的过程。
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知识转移的有效性对团队绩效和项目成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项目团队之间存在着知识转移的差异,有些团队能够高效地进行知识转移,而有些团队却存在知识孤岛的问题,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下,甚至失败。
了解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团队绩效和项目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项目管理实践中,尽管有许多理论和模型对知识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实际项目中的影响因素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有必要对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实证研究,以提供更为直观和实用的指导原则。
本研究旨在探讨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为项目团队提供有效的管理策略和实践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提高团队绩效、推动项目成功和组织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项目管理中的知识转移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_知识管理_[共11页]
41第2章 知识共享 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受体开始使用获得的知识新知识运用以后,受体根据使用后的绩效,决定是否保留该新知识和是否将新知识的运用制度化;如果得到满意绩效,受体决定将新知识的运用形成惯例,然后就开始进入知识转移的整合阶段。
这4个阶段如图2-4所示。
图2-4 知识转移4阶段Myrna Gilbert 和Martyn Cordey-Hayes 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知识转移5步骤的概念模型,如图2-5所示。
图2-5 知识转移5步骤模型第一步是知识获取,组织通过过去的经验、实践、外借或者从具有新知识的员工那里不断搜索得到新知识,获取的知识类型随着影响知识源的概念的不同而不同。
第二步是交流,交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第三步是应用,获取和经过交流的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来加以保持。
使组织进行学习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应用后的结果。
第四步是接受,受体通过从实践、历史、指导中学到知识、控制知识并加以反馈后,会判断这种知识是否值得接受和将其同化。
第五步是同化,知识转移过程的关键是结果的同化和应用获得的知识的影响。
知识转移5步骤模型表明组织内大部分成功进行的改变都发生在接受阶段,所以成功地应用知识即使不是意味着可以同化至少也表明可以接受。
2.5.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1.知识的默会性知识转移过程会受到知识内隐、外显特质的影响,即受到知识的可成文性、知识的可教导性、知识的复杂性和系统依赖性的影响,并且着重研究了隐性知识的不易转移性,认为知识的隐性特征是阻碍知识转移的重要原因。
内隐性和可表达性,在给定的知识转移过程中比其他因知识管理素更能影响转移的难易度。
知识的类型是嵌入在行为、惯例、任务、规则、社会网络中的知识,这种类型的知识是最难发生转移的。
知识的隐性化或结构化程度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深度,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别人。
2.知识转移主体能力转移主体指的是知识传递方和知识接受方,包括动机、吸收能力、知识源的可信度和沟通能力。
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此举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也降低了创新成本,形成了多方共赢的局面。 该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实现了知识和技术 的共享和协同创新。
2、不足案例分析——以知识产 权保护为例
知识产权保护是知识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很 多企业和个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导致知识转移难以顺畅进行。某 高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付出 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但研究成果却往往无法得到充分的保护。
知识转移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01 引言
03 方法 05 结论
目录
02 背景 04 案例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移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知识 转移是指将一种知识体系中的知识和经验转移到另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以实 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本次演示将介绍知识转 移的相关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自秦汉以来,炼丹术在中国历史上已有千年传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汉 时期的炼丹家魏伯阳。他所作的《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对 后世的炼丹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魏伯阳通过研究和实践,发现了众多化学反应 的原理,并首创了诸多炼丹术的概念和术语,为后世炼丹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炼丹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逐渐从道家走向民间。这一时期,出现 了许多著名的炼丹家,如孙思邈、陶弘景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论,丰 富了炼丹术的内容,使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艺。
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炼丹术开始与道教结合,形成了所谓的“道教炼丹”。 此时的炼丹术已经不完全是为了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宗 教意义。同时,随着中医的发展,炼丹术还逐渐被应用于医药领域,成为制药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课堂教学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及过程分析
转 移 动 机 、 识 识 别 能 力 、 识 转移 能 力 、 知 知 自身 的科 研 能 力 、 影 响着 知 识 转 移 的效 果 。 1 识转移投入水平和动机 . 知 知 识 转 移 的投 入 水 平 是 知 识 转 移成 功 的 必 要 条件 。课 堂 知 识 转移 的投 入 包 含 两 个 方面 : 是 知 识 转 移 实 施 所 需 要投 入 一 的 客 观 条 件 等 资 源 , 教 学 环 境 , 学 设 备 等 : 是 教 师 的 重 如 教 二
视 程 度 以及 为 此 所 做 的相 关 准 备 , 如果 知 识 转移 主体 对 于 这 些 资 源 的投 入 越 充 分 ,实 施 过 程 中 各 项 工作 就 会 做 得 越 细 越
揭示 了知识转移 的影响 因素 ,但他们 的主要 目的是在企业管
理 方面 通 过 知识 转 移 实 现 企 业 学 习 , 现 企 业 创 新 。 实
好' 而能够提高知识转移 的效果。现在有 的教师将教学 当成 从 应 付性差事 , 课前缺 乏充 分准备 , 课堂上 照本宣 科 , 头到尾 从 幻灯 片演示 , 乏与知识 受体 ( 缺 学生 ) 的互动交流 , 课后不 闻不 问, 自然 教 学效 果不 好 。这 也 和 教 师 把 握 教 学过 程 的能 力不 足 和 缺 乏 内部 激 励 有 关 。
二 、 堂教 学 中知 识 转 移 过 程及 影 响 因 素分 析 课
知 识 转 移 涉 及 的 要 素 有 四 类 , : 识 转 移 主体 、 移 的 即 知 转 知识、 知识受体 、 知识主体与知识受体之 间的距离。知识主体 是 要 转 移 的知 识 的 拥 有 者 , 识 主 体 的 转 移 意 向 、 护 意 识 、 知 保 对 知 识 受体 的信 任 程 度 都 会 影 响 到 知 识 的 转移 ;知 识 受 体 是 转移知识 的接收主体 , 吸收意识 、 其 吸收能 力和知 识挖 掘能力 将 影 响 到 知 识 转 移 ;知 识 主 体 与 知 识 受 体 之 间 的距 离 有 三 层
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是现代组织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优化这些因素以促进组织的学习和创新。
一、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知识转移是指个体或团队将其掌握的知识传递给其他个体或团队的过程。
以下是影响知识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1.1 知识的特性知识的特性对于知识转移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易于形式化和标准化的知识更容易进行转移,而非形式化和隐性的知识则更难以转移。
此外,知识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也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
1.2 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知识转移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鼓励知识分享和学习的文化能够促进知识转移的发生。
相反,缺乏知识共享文化的组织通常会面临知识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问题。
1.3 个体因素个体的态度、动机和能力也是影响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个体态度和高度的动机将有助于知识转移的发生。
而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则直接决定了他们参与知识转移的能力。
二、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组织学习是指组织通过获取、共享和应用知识来适应环境变化和提升绩效的过程。
以下是影响组织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2.1 领导力领导者在组织学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他们的价值观、行为和决策方式会直接影响组织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动机。
具有鼓励学习和创新的领导者能够有效地推动组织学习的发展。
2.2 组织结构和流程组织的结构和流程也会影响组织学习的效果。
扁平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流程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提高组织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相反,层级过多和刚性的流程会限制知识的交流和学习。
2.3 学习资源和机会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对于组织学习至关重要。
例如,培训、导师制度和知识共享平台等可以帮助员工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同时,组织还应该提供创新和实验的机会,鼓励员工在工作中进行试错和学习。
三、优化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的建议为了优化知识转移和组织学习,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组织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知识获取、共享和应用的过程和工具。
知识转移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及进一步建议
知识转移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及进一步建议作者:史戈黄丞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2年第05期摘要:知识转移是现代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知识转移是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希望通过知识在组织间和内部的流通,提升生产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但知识本身的特性、情境因素、转移方和接受方等4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
文章通过对4个方面影响因素研究的介绍,认为在建立利益统一的组织的前提下,采用多种转移手段可以提高转移效率,同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使知识转移顺利进行的保障。
关键词:知识转移;影响因素;联盟;转移过程一、知识转移的概念所谓知识转移,Szulanski将其定义为跨越组织内部机构或者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
很多学者都对知识转移进行定义,Kogut和Zander认为知识转移是组织内或组织间有系统地进行信息和技能交换的过程,Szulanski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知识转移是在一定情境中的交换过程,而Davenport和Prusak则把知识转移明确的划分为知识传递和知识接收两个过程进行研究,这个定义也把知识转移的研究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之前,学者对知识转移的重点都集中在转移方的转移方式上,在这个定义诞生之后,学者开始重视知识接收方对转移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过程。
Argote和Ingram就把知识转移定义为一个组织受到其他组织知识影响的过程,Darr和Kurtzberg强调了只有知识被接收方使用时,知识转移才算真正发生,Ladd和Ward则把不同主体间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发送和接收过程都包括在知识转移中,Dong-Gil以及国内学者许强和郑胜华强调了知识要能被知识接收方学习和应用,学者左美云引入势能概念,把知识转移描述为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
研究证实,有效的知识转移有助于企业或组织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Nonaka认为,只有对组织进行学习型改造,能够持续创造知识并进行知识有效转移的组织,才能在技术和产品上领先,并进一步获得相对优势和成功。
国内外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_刘春艳
国内外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刘春艳王伟【摘要】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热点研究问题,其研究视角经历了由传统的信息网络视角向社会网络视角的转变。
信息网络视角下,学者们主要从知识源、转移的知识、知识受体、转移媒介、转移情境五个维度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社会网络视角下,学者们更多地是从网络关系和网络结构两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虽然该领域的研究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较为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信息网络社会网络Abstract:The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have been the hot research topic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and the research on them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network to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network,the scholars carry out the research from knowledge source,knowledge of transfer,knowledge receptor,transfer media,transfer situation and achieve fruitful resul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twork,the scholars carry out the examin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and network structure and achieve certain results.Although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ut a high value on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obtained more gratifying results,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 influence factors information network social network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相比于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等传统生产要素,知识已经成为极具竞争力的新兴生产要素,知识的大量产出及其广泛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综述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综述[摘要]:知识转移是战略研究与组织研究的重要主题。
基于知识转移的内涵分析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从知识特点、组织特点及网络特点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关键词]:知识知识转移1引言竞争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使得组织的知识成为公司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公司需要获取新的知识来谋求生存与发展,知识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学习理论、演化理论、网络理论等视角来考察知识转移相关的问题,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于知识转移的层次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但对于影响知识转移因素的文献,还需要区分组织内与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的异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等。
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2.1 知识转移的内涵teece(1977)从成本转移的角度首次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概念,认为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大量的跨国界的应用型知识。
此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企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在此基础上,后续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转移的内涵进行了一些深入分析。
inkpen等(2005)在分析网络中社会资本对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是一个网络成员受其他网络成员经验影响的过程;bou-liusar等(2006)在分析战略性知识资产转移问题时,认为知识转移是指公司的单元间(内部转移)或不同公司间(外部转移)的知识交换;easterby-smith等(2008)将知识转移定义为一个组织学习其他组织经验的实践(event);wijk等(2008)认为,组织的知识转移是一个过程,指的是组织的行为者(如团队、单元或组织)交换与接受其他组织的经验和知识,并受之影响,因此需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吸收和消化。
2.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组织的知识是嵌入在组织的个体、组织、群体和网络中的,以往研究得出了许多影响组织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所转移的知识特点、特定的组织特点、社会关系以及网络特征。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
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及管理策略摘要:知识正日益成为企业所依靠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知识联盟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和知识经济环境挑战而做出的战略反映。
从知识提供方、知识接收方、知识本身、知识转移通道、联盟成员的文化距离与信任关系等方面分析知识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提出要提高知识提供方的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增强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吸收意愿和吸收能力,选择合适的知识转移通道,缩小联盟成员间的文化距离,建立和完善联盟成员间的信任机制。
关键词:知识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管理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最关键的资源。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资源。
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内部知识的增长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知识联盟逐渐成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的主要途径。
企业建立知识联盟是为了共同创造新的知识或进行知识转移,联盟内的企业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联盟的目标是通过合作共同学习和创造知识,提高自身的核心专长和竞争力,达到联盟内企业“双赢”的结果。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组建知识联盟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知识联盟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否通畅。
一、知识联盟与知识转移(一)知识联盟的概念与作用战略联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或组织之间,通过各类协议的签署约束而形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松散型组织。
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高级形式,知识联盟的基本动机和主要目的是通过结盟的方式连接企业与企业或者企业与其他机构,使得彼此之间进行知识转移,并且创造新的知识。
知识联盟的存在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并能分散行业的经营风险。
尤其是能让企业通过获取新知识进而不断发展,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
组建知识联盟主要是基于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互补性,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即联盟一方具有另一方不具有的资源、知识、能力,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共同受益。
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探讨
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探讨学习迁移是指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或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能力,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学习迁移不仅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动机等个体因素相关,也受到教师指导方式、学习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针对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首先,个体因素在学习迁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学习迁移的有效性直接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学生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是学习迁移的基础。
具有丰富背景知识的学生更容易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实现有效迁移。
研究表明,先前知识的适当组织与表征可以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更快速地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提升迁移能力。
此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在迁移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具备良好元认知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对新情境的适应能力。
学习动机同样是影响迁移的重要个体因素。
内在动机较强的学生通常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使他们在面对新情境时更愿意主动尝试将所学知识进行应用。
相较之下,动机不足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往往缺乏持续性和专注力,因此对于学习迁移的积极探索也会受到限制。
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环境中。
另外,情感因素对学习迁移也具有显著影响。
学生的情感状态如焦虑、压力、幸福感等,都可能影响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接受程度和迁移效果。
情绪积极的学生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这种积极的体验能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与迁移能力。
为了创造良好的情感环境,教师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建设,建立积极的师生互动,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迁移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师的教学策略与风格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
教师的指导方法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直接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迁移能力。
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及解决方法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环节,而知识传递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知识传递不畅的问题。
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等等。
接下来,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教师是知识传递的主要承载者,而学生是知识接受的主体。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却经常出现问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 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有的教师表达能力一般,无法清晰地传达知识内容,导致学生理解困难。
2.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些教师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法:1.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强对语言教学的关注。
2. 推广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课堂教学是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有时候我们会面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有:1. 教学内容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有时候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能过于枯燥,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有的教师习惯于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
为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
2. 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知识传递不畅的解决方法总结综上所述,教育中存在的知识传递不畅问题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不畅以及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佳等方面。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广互动式教学、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和推广多元化教学方法等途径。
AIGC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知识问答转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AIGC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知识问答转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3. 研究范围与限制 (5)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三、研究方法 (7)1. 研究设计 (8)2. 数据来源与采集 (9)3. 分析方法 (10)四、高校大学生知识问答转移行为分析 (11)1. 知识问答行为特点 (13)2. 转移行为类型与过程 (14)3. 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5)五、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7)1. 教育背景对知识问答转移的影响 (19)2. 个人能力对知识问答转移的影响 (20)3. 环境因素对知识问答转移的影响 (21)4. 情感因素对知识问答转移的影响 (22)六、结论与建议 (23)1. 研究结论总结 (25)2. 对高校教学的建议 (26)3. 对相关研究的展望 (27)一、内容描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高校大学生中,他们作为新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对于新兴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普遍较高。
在AIGC环境下,大学生的知识问答转移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既包括个体差异,也涉及环境因素。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AIGC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知识问答转移行为的影响因素。
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个体的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先前知识水平以及AIGC环境的可访问性、交互性和智能化程度等都是影响知识问答转移的重要因素。
学校教育理念、教师角色定位以及家庭社会背景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对大学生的知识问答转移行为产生着深远影响。
学习动机是个体进行知识问答转移的内在驱动力,对于具有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他们在AIGC环境中的知识问答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认知风格则决定了个体在知识问答过程中的信息处理方式和策略选择。
先前知识水平的高低也会影响个体在问答过程中的表现,高知识水平的学生往往能够更快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而AIGC环境的可访问性、交互性和智能化程度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知识问答。
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共126页文档
浙汪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个人向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因变量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转移效果
参考学者
Kin&Nelson(2019);Dixon(2019);Hakanson&Nobel(2019);
Staikam(1981);
徐芳(2019)
49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TransferRevenue)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之欧阳音创编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年龄特征;智力水平。
如何促进学习迁移?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合,提供应用机会;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遗忘产生的原因?生理原因;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如何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复习;过度学习;记忆术。
教师怎样才能合理地组织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时间,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应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
强调复习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组合。
组织者策略的意义:(奥苏贝尔)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支点”;便于在学习初期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后期则不易忘记;学生借助于组织者将学习材料的本质部分整合于已有的知识系统,非本质部分则可不去记忆。
学习里理论在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学习是心理学,特别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多、最活跃的一个领域;学习理论是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论。
只有教育心理学将学习理论作为自己学科的理论内核。
学生学习的特点:见解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有效性;年龄差异性;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相似点:1、两者的实质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2、两种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都是需要通过强化;3、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对两者都起作用。
区别:经典条件反射,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从个体反应的性质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及其相似,但在操作条件反射中,这两种反射却截然不同;从条件反射的发生看,经典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是诱发性反射,而操作条件反射中的条件反射则是自发性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0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0No.10收稿日期:2009-10-27,修回日期:2009-12-09文章编号:1000-7695(2010)10-0076-03本科教学中影响知识转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马海英1,郭钰2,孙利峰1(1.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2.华东理工大学产业处,上海200237)摘要:自1977年Teece 提出知识转移的基础理论以来,知识转移在商业组织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而知识转移在大学这一传统的知识传播组织中,尚未得到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文章结合大学本科教学这一特定的组织环境,来探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影响知识转移质量的相关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构造出相应知识转移模型。
通过该模型来提高知识转移的有效性,最终提高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知识转移;本科教学;转移成本;转移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自从1977年Teece 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以来,管理学界引发了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热潮。
在国际范围内,有大量的学者都在进行商业机构组织内部的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也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转移理论。
但同时,大多数学者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传统的商业组织等研究对象上。
而对于教育机构的内部知识转移,目前还没有相关理论支持。
在经历了20多年教育改革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所谓的精英教育,而是大批量的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基地。
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大举扩招后急剧增加的学生数量,如何能够有效的维持甚至提高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已是一个难题。
这将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合格和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专业人才。
教育之于企业,虽然知识转移的背景不同,但是其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论是可以借鉴的。
如何借鉴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系统,来强化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转移效率,是两者的有效契合点。
1本科教学知识转移分析在以前的文献中,为了研究为什么人们在有些情况下能有效转移知识,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却不转移知识,学者们针对知识来源(即知识提供者),提出了由于知识转移存在不同难度,从而产生了知识的选择性转移现象[1],也就是知识发送者由于知识转移存在的难度不同而产生这种选择。
这就引申出了“知识转移成本”的概念。
提出知识转移成本,即能够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从知识接收者的角度,而非以往研究中的知识来源或者说知识发送者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转移问题。
[2]本文以知识接收者的视角,从知识转移成本入手,应用Szulanski 的理论来寻找大学本科教学知识转移的“知识转移成本”。
通过模型,来分析导致本科教学过程中知识转移成本增加进而阻碍知识有效转移的一系列相关因素。
大学,毫无疑问是一个组织,但同时,它也具有独特性,不能与一般的组织一概而论。
本科教学中的知识转移,亦不同于公司企业内部的知识转移。
在这方面,相关的知识转移研究还不是很多,根据Szulanski 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知识转移可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实施阶段,蔓延阶段和整合阶段。
下面就根据次模型分析本科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转移成本。
1.1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知识转移的机会开始萌芽,组织或个人发现知识缺口和弥补该缺口的知识,并做出转移决策。
对应大学本科教育,即学生发现了自己知识体系上面存在的不足和知识的缺失,产生了希望能够通过课程教学,从导师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的意愿,这是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在这个前提下,知识转移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有:潜在知识接收者对于该知识的兴趣程度,该知识对于潜在知识接收者未来使用上的实用程度,该知识的获取是否符合潜在知识接收者的未来规划,以及由主动获取知识而产生的面子问题,此面子主要是由于害怕暴露自己不足而产生的“面子”问题。
1.2执行阶段进入执行阶段时(最为重要的阶段,执行知识转移),知识源和受体之间建立起转移关系,进行信息和资源的交流。
在这个阶段,出于对于知识的渴望,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接受导师的讲课及知识灌输,并根据自己的需求程度进行互动,以期获得更为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知识。
这是一个信息接收者和信息源的知识转移。
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成为障碍从而导致知识转移成本上升的因素有:信任度,开放度,理解难易度和背景、知识传递的方法和手段。
首先,Szulanski 验证了不信任对于知识转移的消极作用,Szulanski 实证证明了知识提供方缺乏可靠性是造成知识转移在前三个阶段中出现困难的主要因素。
在现实中,要验证所获知识的可靠性,接受方必须付出额外的时间、精力、资金等等,况且也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是可以进行验证的,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方对提供方的能力和善心的信任就同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知识转移接收者对知识来源的信任越高,知识转移成本越低。
本文将信任定位到两个维度,分别是基于能力的信任(Competence -based Trust )以及基于善心的信任(Benevolence -based Trust ),基于能力的信任是指一方相信另一方具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既定的行动,而基于善心的信任是指一方相信另一方足够善良,以至于不会故意伤害自己。
其次,开放度,一般来说,学生和导师之间互相的开放度越高,那么知识转移的成本也就越低。
因为彼此都很坦诚的进行交流,分享对于知识的一些看法并且没有保留,这对于快速的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三,难易度。
在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源之间进行转移的知识的难易程度,也是制约知识马海英等:本科教学中影响知识转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导师所传授的知识过于高深,超出了知识接收者的理解能力,那么这样的知识转移有效性必然大大降低。
为之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了高昂的知识转移成本。
第四,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源的背景。
背景包括语言,经历,思想等多个方面,甚至于包括知识源的年龄因素、相貌等。
比如对于外教,如果学生没有很好的外语沟通能力或者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进行交流,那么这就导致了知识转移的高成本,另外,具有相同文化背景,价值观,能有效地增进知识转移双方的沟通,从而产生一个良好的知识转移环境。
甚至于对于年轻学生,相貌英俊,年龄相差不大的年轻一代教师更具亲和力,那么这无疑能大大地降低知识转移的难度。
第五,知识传递的方法和手段。
现在科技下的大学教育,知识传递的方法和手段和以前已经大大不同,多媒体教学,电脑作业等新兴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对比之前传统的板书口授教学,其知识转移的效果是不同的。
1.3实施阶段知识受体接收到知识后,转移过程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受体开始使用获得的知识;新知识运用以后,受体根据使用后的绩效,决定是否保留该新知识和是否将新知识的运用制度化。
简而言之,在学生接受了知识源所发出的知识之后,就会把刚接收到的知识应用,比如作业,实验等。
如果运用良好,那么无疑会增加他对于知识和知识源的信任,为下一次的知识转移作准备。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能否得到有效验证就成了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因素,如果所吸收的知识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实,那么知识的转移吸收有效性就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知识的可验证性对于这一阶段的知识转移成本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实施阶段,学生用来验证知识转移效果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主要的知识转移成本。
1.4整合阶段如果得到满意绩效,受体决定将新知识的运用形成惯例。
那么此时就开始进入知识转移的整合阶段。
对大学生而言,如果经过知识转移之后验证了其有效性,那么他就基本掌握了这个知识,剩下的就是将其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整合起来,融会贯通。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转移成本来自于知识的隐含性,因为知识隐含性越高,知识接收者想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并发挥作用就越困难,也就是说要费很多的精力才能够真正吸收运用这些知识。
根据隐性知识的本身的特征,隐含性高的知识通常是可以理解加大了转移成本。
此外,被转移的知识隐含程度越高,知识接收者就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努力去寻找、获取、吸收、运用这些知识,这使知识接收者向外部寻求知识的成本增高。
1.5组织外因素还有就是组织外部因素,它贯穿在整个知识转移过程中。
因为知识转移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包括在整个组织、整个社会这个外延当中的。
没有孤立的知识转移,正如没有孤立的知识转移成本一样。
从组织内部外延到整个社会来看,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因素还有很多,如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等等。
比如,在金融热中,金融专业成为很多学生报考大学的优先选择,同时,在大学内,以往门可罗雀的证券选修课,一下子人满为患,学校分分加开此类课程。
难道学生一下子都对证券研究很有兴趣?难道以前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特长?不是的,这更多的是在社会大环境下对于当前热点的盲从。
那么这里就很明显的反映出来,抛开内部因素不谈,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因素也包括组织外部因素。
正是外部社会因素,导致金融类知识在大学校内的热火,从而改变原有的知识教学资源配置,为知识转移过程提供更好的机会。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初步分析得出,相应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种:知识接收体特性,具体又可分为:面子、兴趣、知识获取欲望等;知识转移的信任度、开放度、理解难易度和背景,具体有:知识转移双方契合度,知识传递方式、知识转移双方之间的差异等;知识转移验证,包括:可验证性、时间和精力;知识本身的内隐性等,以及组织外部的因素。
2实证研究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知识转移的度量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主观的度量方法是让被调查者对转移结果直接打分的方式,在评估知识转移结果上用的比较多,是一种定性的评估方法[3]。
客观的度量方法就是通过实际的数据来说明转移的结果。
这是一种可以定量的评估方法[4]。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主观度量方法即用5级量表法让被调查者从知识转移效果、知识接收体收获和组织间接收获对转移绩效直接打分的方式进行评估。
2.1因变量根据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决定选用知识转移成本作为因变量。
同时将知识转移成本分为两个具体的指标:知识转移直接成本,知识接收间接成本。
其中,知识转移直接成本包括在知识转移的效率、转移的途径和内容等方面产生的成本,这是一种外在的,偏“硬件”的转移成本;知识接收间接成本就是知识接收体在接收知识源所发出的知识后,深化自身所得的收获,包括将其引入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扩充和完善、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等引起的成本,这是一种非直接性的,偏“软件”的,需内在挖掘的成本。
2.2自变量根据之前的理论分析,结合大学本科教学这一特定组织环境,影响本科教学知识转移成本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见表1:表1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相关因素影响因素知识接受体的知识获取欲望知识转移过程知识转移的背景转移知识吸收知识本身特性自变量知识兴趣度个人发展性因素“面子”问题信任度开放度难易度知识传递方法和手段知识转移双方知识背景契合度知识传递方式知识转移双方的差异性可验证性时间精力内隐性2.3知识转移问卷调查根据表1设计了相应的问卷,本问卷所有问题都采用五分制,其中5表示非常符合实际情况、非常同意或非常满意,4表示符合实际情况、同意或满意,3表示一般符合、一般同77马海英等:本科教学中影响知识转移质量的相关因素研究意或者一般满意,2表示比较不符合实际、比较不同意或比较不满意,1表示非常不符合实际、非常不同意或非常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