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需求:常见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单元货币需求

常见问题

1.应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是交易媒介,能够与其他任何商品相交换。因此,从主观上讲,每个人都会对货币产生无限的占有欲望,似乎可以说,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无限的。有些早期的经济学者也从这个角度研究货币需求,如英国的约翰·洛克就曾提出“货币需求无穷大,货币价值单方面由货币供给决定”的观点。但随着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确立起其基本的假设前提,即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将其配置到最能发挥其效用的地方,成为经济学研究的最核心问题。由此,经济学中研究的货币需求就不应是主观的、纯粹心理上对货币需求的无限欲望,而是指在一定的资源(如财富拥有额、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制约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对执行交易媒介和资产职能的货币产生的总需求。正如教材中所说,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有能力而不愿意就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愿意而无能力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

研究对货币的需求,还要明确货币的外延,即对什么样货币的需求。教材中的货币与货币制度部分讲述了经济发展进程中货币形式的历史演进。现代经济中,银行券(现金)、存款货币都是货币的外在表现形式,货币的范畴已不再局限于现金,更主要指存款货币。既然货币需求是由商品流通以及预防动机产生的,那么,除了现金能满足这种需求外,存款货币同样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了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2.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分析货币需求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

宏观和微观视角是理论界研究货币需求的两种不同角度。

宏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是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在分析市场供求、收入及财富指标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发展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该视角的货币需求理论强调一国商品流通对发挥交易媒介职能货币的需求,由此,决定该国一定时期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同一时期该国生产的待实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这些规模变量成为决定货币需求量的主要因素,规模变量的特点进而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特点。

微观视角的货币需求分析是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分析各部门(个人、企业等)的持币动机和持币行为,研究一个经济单位在既定的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其他经济条件下,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该视角的货币需求理论不仅关注收入等规模变量对人们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还关注利率等机会成本变量对发挥资产职能的资产性货币需求的影响,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总需求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陷。

3.应如何把握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把握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梳理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会发现,早期的货币需求理论侧重于从宏观视角研究货币需求,20世纪30年代之后,理论界开始侧重于从微观视角对货币需求展开研究。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和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是从宏观视角对货币需求进行的分析与描述。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古典学派对流通中货币数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从宏观角度的精炼表述。该必要量公式强调的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商品价格是决定货币必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相反。这深刻地反映了商品流通对货币需求的决定性作用:货币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产生,并随商品交换进入流通,因交换的需要而调整自身的数量。

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关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认为决定一定时期名义货币需求数量的因素主要是这一时期全社会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交易量与同期的货币流通速度。

典型的微观货币需求理论有剑桥方程式、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等。

剑桥方程式关注的是发挥资产职能的货币。剑桥方程式认为,人们的财富与收入有三种用途:(1)投资以取得利润或利息;(2)消费以取得享受;(3)持有货币以便利交易和预防意外,形成的现金余额即是对货币的需求。这三种用途互相排斥,人们究竟在三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必须权衡其利弊而决定。

如果感觉到保持现金余额所得的利益较大而所受的损失较小,则必然增加现金余额;否则就会减少现金余额。

权衡观点的提出对后来的货币需求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利息是持有货币的代价,人们在权衡持有货币丧失利息和获得交易便利的对比中,确定了其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例,即货币需求。显然,剑桥方程式中,利率的作用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只是在方程式中没有明确地表示出来。

在剑桥方程式的基础上,凯恩斯提出了流动性偏好说。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着流动性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而人们偏好货币的流动性是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基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被凯恩斯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基于预防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被凯恩斯称为预防性货币需求,这两类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影响,是收入的递增函数;基于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被凯恩斯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受利率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利率的多变性导致投机性货币需求的不可预测性,进而导致货币需求总量的不稳定性,而这会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和资产组合理论是分别针对凯恩斯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而发展的货币需求理论。平方根定律、立方根定律分别修正了凯恩斯提出的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的影响,而与利率无关的观点;从持币成本入手,论证了这两种货币需求也受利率的影响,是利率的递减函数的观点。资产组合理论在说明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反方向变动的同时,解释了凯恩斯理论没能解释的货币与债券资产同时被持有的现象。

弗里德曼在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理论,更加深入、细致地发展了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永恒收入、利率、债券收益率、股票收益率、物价变动率、持有货币给人们带来的效用等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但经过实证分析,弗里德曼提出,永恒收入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具有最重要的作用,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弗里德曼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从中可以论证货币需求的相对稳定性:永恒收入自身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虽然利率经常变动,但货币需求对其变动不敏感,因此,货币需求是可测的,且相对稳定。由于收入、价格水平等变量都是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旦论证了货币需求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就说明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供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