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大连理工,逯宇铎)

合集下载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 学
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 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 只不过程度有所差异。 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 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 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 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 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
二者之间存在一条无限的宗主-卫星链,外围国 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沿这条链流入发达国家,导致发达 的核心国家与落后的外围国家的二元结构。外围国家 必须通过革命从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中摆脱出来。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 学
(二) 相互依赖理论
布鲁克菲尔德的相互依赖观点: 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比不发达国家更依 赖于资源和资本密集的技术,而且也依赖不发 达国家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受依赖关系的 影响,不发达国家的内部变革也使得它们越来 越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源和资本。所以,很难区 分出它们谁依赖谁,实际上是相互依赖。在世 界范围内,没有相互依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就无法进行下去。
PPT文档演模板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 学
•图9.1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1986.423)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经济地理
PPT文档演模板

PPT文档演模板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 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化。
连接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 支持,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信息效应和心理效应常常与主导效应相伴 随,而现代化效应则与连接效应和生产效应密 切相联。在这些效应的作用下,中心不断地成 长。相比之下,外围的发展将处于不利地位。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教学课件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教学课件

旅游区规划案例
总结词
旅游区规划案例主要展示旅游区的空间布局和旅游资源整合的实践。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国内外著名旅游区的空间规划案例,探讨旅游区规划的原则、方法和实际操作。例如,黄山、九寨沟等 旅游区的规划实践,以及主题公园、度假村等旅游项目的规划实践。
绿色发展
绿色建筑
绿色交通 绿色能源
智慧城市
智能交通系统
运用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等景观 设计要素,营造丰富多样的空间景观。
设施布局
设施分类与需求分析 设施布局原则 设施布局方法
城市规划案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乡村规划案例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乡村地区的空间 规划案例,探讨乡村规划的原则、方 法和实际操作。例如,田园综合体、 特色小镇等乡村地区的规划实践。
在可持续性原则的指导下,应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应注重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高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
人文性原 则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在区域之间的空间组 织中,应注重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 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
VS
在经济性原则的指导下,应优化资源 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 集聚和升级。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 建设,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 力,吸引投资和人才流入。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教学课件
•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未来发展趋
区域定 义 01 02
空间组织定义
空间组织的目的是优化空间资源配置, 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效益。
区域与空间组织的相互关系
功能性原 则
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在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中,应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 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2)共17页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2)共17页

—234
23.11.2019
12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涵义
1、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方式比较
1)调整依赖全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特别 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只要区域经济差异程度 不到危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地步,就应 该优先发展经济基础好的区域,而不应限制 它们的发展.然后,通过它们对次发达区域的 辐射来带动后者的发展,逐步缩小经济发展 水平的差异.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23.11.2019
8
(三)区域合作的类型
1、行业合作——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 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方式 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行业合作类型:区域性的生产合作;商业合作; 运输合作;物资合作;金融合作和综合的行业合 作。
23.11.2019
4
(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3、干扰机会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通过实地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 量进行调查而进行测算。用模型来估算P226公式。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 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 动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 水平;有利用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 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出现分工和贸易的主要原
因。资本丰富的区域(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
低于工资水平;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国家)工资
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如果各区域(国家)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珠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01
02
总结词:港澳融合
详细描述:珠三角地区依托香港、澳门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优势,加强与港澳在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融合发展。
成渝经济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协同创新
详细描述:成渝经济区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 作,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其他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实现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降低 能耗和减少排放,促进经济与环
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补偿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 保护和建设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 ,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
作。
05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长三角地区空间组织实践
总结词
一体化发展
详细描述
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城市间交通、产业、环保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 发展,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课件
目录
•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 区域空间组织的要素 • 区域空间组织的原则 • 区域空间组织的策略 • 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践案例
01
区域空间组织的概念
定义与特点
01
02
定义
特点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空间要素的优化组合 ,旨在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空间组织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地域性,它涉及到自然、经济、 社会、人口、资源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总结词:特色发展
详细描述:其他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空间组织策略,推动特色化发展 。
THANKS
促进区域一体化
统一规划
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 ,明确区域发展目标、重 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推动 区域一体化发展。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
不少学者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
01
03
02
我们认为,后一观点是可取的。因为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并不完全是倒U字形的,而是表现出多样性。影响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它们对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影响的组合也不同,所以,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存在多种可能性。完全有可能通过改变影响因素的组合方式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进行控制,使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每个区域都有比较优势产品
发达国家——产品优势有许多种,其中一种是最优势的;欠发达国家——大部分产品(全部)发展的劣势产品,但总有一种是有相对优势的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P242) 每一个区域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要素优势;用优势要素组织生产(资本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并参与国际商品交流 低价产品(生产)出口,获得高价回报;进口(本国区域高价生产产品)以低价购入,这样就会促进每一区域的经济发展,获得合作性利益 新贸易理论(P243) 竞争优势理论(P244)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235)
前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素的差异性(北方—优越、南方—较差) 主要观点
极化效应
南北方的差异导致北方首先开发、发展起来,形成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样就会使南、北方之间产生经济联系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经济地理学讲义第9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第九章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理论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olarization-Trickling down effect)由德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 O. Hirshman)提出,用来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相互作用及影响。

(一)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涓滴效应(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也称作“涓滴理论”(Trickle-down theory,又译作利益均沾论、渗漏理论、滴漏理论),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这被称作是“涓滴效应”。

由此还有“涓滴经济学”(trickle down economics),常用来形容里根经济学,因为里根政府执行的经济政策认为,政府救济不是救助穷人最好的方法,应该通过经济增长使总财富增加,最终使穷人受益。

(二)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赫希曼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作用。

赫希曼把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称为“北方”,欠发达区域称为“南方”。

北方的增长对南方将产生不利和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1、极化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北方的发展,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上涨,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

由此导致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2、涓滴效应体现在:✧北方吸收南方的劳动力,有利于南方解决失业问题;✧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向南方购买商品和投资的增加,会刺激南方的经济增长。

✧特别是,北方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向南方的涓滴,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DAX
DBX SB 1 SA
式中:DAX,DBX分别为X点距A,B的距离, SA,SB分别是商店(市场)A,B的质量(规模、 营业额)。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无约束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引力模式 产出约束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吸引约束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双重约束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应用中的问题:
信息效应:中心内部潜在相互作用的增加。
心理效应:创新的成功对更多创新的刺激作用。
现代化效应:中心为适应创新而发生的社会价 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
连锁效应:一个创新引起新的创新的趋势。
生产效应:为创新而提供有吸引力的结构支持, 包括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专业化。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促成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 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 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地理学
张 伟
第九章: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1.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2.区际经济联系
3.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1.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基本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先在某 个区域发生,那么它就会对其它区域产生不利和 有利的作用,分别称之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极化效应:
部门的一种无规律的扩散。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根据距离衰减原理和牛顿万有引力方程形式,可
以构造出两个区域(点区域)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式:

绪论大连理工逯宇铎

绪论大连理工逯宇铎

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梳理,可以直观地用图1—1表示 图1-1
第二节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研究对象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二)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 法 (三)我国学者的相关讨论 (四)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书观点
(一)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 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大致可分为 史志描述 商业地理研究 经济地理学研究
史志描述



国内的《山海经》 《禹贡》 《山海经》 《五藏 山经》 希腊的《地理学》 春秋战国以后东汉史学家班固(32—92)主编的 《汉书》中包括《地理志》和《食货志》 《宋 史》和《明史》编写时,所列食货志子
主要观点

学者及出处


1.经济地理学集中研究生产、批 发和消费活动的分布 2.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类生存的 社会和物质条件的利用和再生产 的学科,它强调人类生存的环境 和技术条件的产生和利用。 3.经济地理学专门研究经济系统 的空间方面。 4.经济地理学关注经济系统的空 间组织,即经济系统的不同要素 位于何处?它们如何联为一体? 以及经济过程的空间影响如何?
(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
本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 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在研究区位论的基 础上,开始了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研究。 50年代以后,始于法国学者皮鲁的增长极理论,一些学 者表现出对区域之间发展问题的关注,并提出了相应的 理论。 近20年来,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日益增强,经济地理 学家对此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

区域间的空间组织大连理工逯宇铎
第8页/共46页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 (一)依赖理论 • (二)相互依赖理论
第9页/共46页
(一)依赖理论
• 依赖是指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以另一个事 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系。早期的国际贸 易和经济关系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 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少学者指出,在发 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 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方面 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 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 经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 位,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
第31页/共46页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
展的影响
第32页/共46页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 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 等化现象
第33页/共46页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 原因如下: • 第一,区域是全国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
• 区域合作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 它的经济意义在于,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 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 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 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通过合 作所获得的经济综合优势所产生的经济效 益是分散条件下所难以取得的。
第27页/共46页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第12页/共46页
(二)相互依赖理论
• 现在,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 程度有所差异;二是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 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三是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 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 即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 的双向作用、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 一般采用以下指标:其一,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的比值;其二,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比率变化;其三,国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 和间接投资)的指标。

石大经济地理学课件09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石大经济地理学课件09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创新活动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扩散效应的作用下, 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
➢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 传递的。
梯度推移的动态效应
迈达尔认为梯度发展中同时起作用的 有三种效应: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使生产进一
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
扩散效应:表现在 ➢ 使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的初级产品、
初级产业得到发展。
➢产业变迁与转移在动态发展中丧失比较效 益或因过度集聚而不经济的产业会逐步向 经济不发达的低梯度地区转移。
➢低梯度地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高梯度地区税收增加,国家通过税收财政 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
➢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外流”或分散到低 梯度地区。
回波效应 是扩散效应的负作用,表现在 • 阻碍不发达地区的资本积累,即在扩散效应的
四 、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一) 依赖理论
依赖——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 以另一个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前提的关 系。
依赖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与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之 间存在着一种依赖关系。前者利用其经济、技术 方面的优势以及制订游戏规则的优势而对后者产 生控制作用,进行剩余价值的剥削。后者由于经 济的落后而在贸易和经济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 发展上形成对前者的依赖或称之为依附。特别是 那些殖民地国家,这种依赖关系就更为明显,依 赖程度就更深。
图9.1 弗里德曼的经济发展中心-外围模型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 London: Brian Knapp,1986.423)
图9.2 欧洲的中心-外围
箭头表示战后主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 (资料来源:Allen, Unwin .Systematic Geography.London: Brian Knapp,1986.432)

区域之间空间组织 共55页

区域之间空间组织 共55页

Ai,Bj——Wi和Wj的权重。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30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 区域分工的意义
◆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挥资源、要素、
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
◆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提
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
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益。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36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二) 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37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三) 区域合作的类型

1.区域行业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 或几个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 织原则与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 发展。
5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二、梯度推移学说
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梯度——区域之间经 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 差异。
1.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2.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 与梯度推移有关的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主导论。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6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
35
无以成江海 友友情分享
3.区域合作的经济意义
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 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 活力激发出来,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
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 够存在和发展。
通过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 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 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 体性和协调能力。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区域之间的空间组织
• 不完全竞争市场有两个典型的特征:市场中 的产品不是同质产品。市场中的厂商或多或 少都有一定的垄断力。由于垄断的存在,厂 商就能够运用自己的垄断力,扩大产量,获 得规模报酬。
• 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 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 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 品差异。
• 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 生产规模报酬仍然不变,市场结构仍为完全 竞争。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
论” 。
新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 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
• 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是产业内贸易和发达国 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产 业内贸易具有主要集中于规模经济的行业和 少数大公司支配的行业的特征。
经熟阶段
衰退阶段
经济部门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退部门
梯度推移学说在我国的发展
• 反梯度推移论(跳跃式推移); • 并存论; • 主导论。
三、中心-外围理论
• 中心-外围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发展经济 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 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中心、 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 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念,形成 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 心-外围理论。
• 斯密认为,各国间生产技术上的差异会造成劳 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在某种 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 就称为“绝对优势”。
• 各国应该发展具有绝对优势的某种产品,并且 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 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葡萄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ij Ai Wi B j Wjf (d ij )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 (二)成本学说 (三)要素禀赋学说

(一)区域分工的意义

区域分工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各区域充分发 挥资源、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专 业化生产;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生产技术的 提高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有 利于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益和国民经济发展 的总体效益。
(一)依赖理论

在60年代和70年代,许多学者对第三世界国家与西 方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个激进主义经 济发展学派。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是上述的第三世界 国家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指出,西方资本 主义国家就是宗主国,它们在向第三世界国家扩张 和渗透时使后者成为卫星国,造成卫星国经济的贫 穷和对宗主国的依赖。依赖是不发达的根源,所以, 必须打破造成剩余价值转移的宗主——卫星链,第 三世界国家才能政治上独立,经济上走向发达。
(二)相互依赖理论

依赖理论虽然揭示了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 达国家之间贸易和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些特征, 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即只从不利的 角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另 一面。所以,后来一些学者从双向作用的分 析角度来进一步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 之间的经济发展关系,提出了相互依赖的观 点。
(二)成本学说

成本学说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 分工的一种理论。这里,主要介绍亚当· 斯密 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 说。
(二)成本学说

斯密在1776年出版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 因的研究》一书,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 认为每个国家都有适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 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根据 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就 可以使成本绝对降低。然后,彼此进行产品 交换,则对有关国家都有利。
(二)相互依赖理论

相互依赖对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 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相互依赖的变化对于 不同的国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对某 些国家有利的变化,对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不利。此 外,相互依赖的影响并不完全表现为积极或消极, 而可能是这两种影响同时存在、交织。积极的相互 依赖有利于推动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合作和一体 化,相反,消极的相互依赖则会引发国家之间的经 济冲突和矛盾。
经济地理学
第九章:区域间的空间组织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
目录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 区际联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主要探讨区域之间是如何 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即它们建立发展关系的方 式和对各自影响的机制。在这方面,形成了比较多 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大多是探讨区域之间的资源、 要素流动,产业的集聚、转移或扩散,经济增长的 区域传递等的方式和过程,以及对相关区域的产业 结构和经济增长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空间格局所 产生的影响。它们主要来源于对国家之间的经济、 贸易问题的研究,后被引入区域经济问题研究之中, 并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展。
二、梯度推移学说


,所谓梯度是指区域之间经济总体水平的差异,而 不仅仅是技术水平的差异。梯度推移说的基本观点 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 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具体的梯度推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 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 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 推移,依次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 有的区域。
第二节 区际联系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二、区域分工理论 三、区域合作理论

(一)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
第一,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第二,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第三,干扰机会。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区域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可以通过实地 对商品、人口、技术、信息等的传输量进行 调查而进行测算。另外,也可用空间相互作 用模式来估算。空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模式如 下:



极化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北方的发展, 南方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了南方的经济发 展能力,导致其经济发展恶化。 二是,在国内贸易中,北方由于经济水平相对高,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是,南方本来可以向北方输出初级产品,但是, 如果南方的初级产品性能差或价格有所上涨,那么, 北方就有可能寻求进口。这样,就使南方的生产受 到压制。
三、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在若干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 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 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中心与外围之间存在着 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统治地位, 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中心对外围之所以 能够产生统治作用,原因在于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贸 易不平等,经济权力因素集中在中心,同时,技术 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都集 中在中心。中心依靠这些方面的优势而从外围获取 剩余价值。对于外围而言,中心对它们的发展产生 压力和压抑。
(二)相互依赖理论

现在,西方学术界对相互依赖的理解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 度有所差异;二是相互依赖意味着依赖是双向的传递和影响, 而不是只作用于某一方;三是相互依赖的内容和程度在不断 地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相互依赖,即国家之间 在经济发展上(包括经济行动和政策)所发生的双向作用、 影响的过程或现象。衡量相互依赖的程度,一般采用以下指 标:其一,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比值; 其二,各种出口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变化;其三,国 家之间资本双向流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指标。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原因如下: 第一,区域是全国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经 济利益主体,因此,要比较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应 该是考察它们的总体上的差异。 第二,各区域在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方面相差很大,如果简 单地比较各个区域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的差异,结论就具 有片面性。如果用人均指标就可避免这方面的问题。 第三,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各区域 的人民都享有追求和获得同等生活水平的权利。因此,研究 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就应该考察对人民生活水平变化 有着直接、密切联系的人均经济总量增长的差异。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有时也称之为核心-边缘理论或中心-边缘理论, 是本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 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 不少学者都使用了“中心”和“外围”这一对概念来分析世 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格局,并提出解决它 们之间不平等关系的政策设想。如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中 心边缘国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中心、外围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后来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研究之中,融入了明确的空间关系概 念,形成了解释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和空间模式的中心外围理论。其中,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 Friedman)在 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中心-外围理 论较具代表性。
(三)要素禀赋学说

要素禀赋学说是由赫克歇尔(E.Heckscher) 和俄林(B.C.Ohlin)提出的。1919年,赫克 歇尔就提出了要素禀赋的有关论点。在此基 础上,俄林在1933年出版的《区际贸易与国 际贸易》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要素禀赋 学说。所以,后人也把要素禀赋学说称之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或H-O学说。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前者是用绝对指标衡量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 的差异,反映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实际差 距。后者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 间经济发展的差别,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 发展的速度差异。
从形式上看,区域合作主要有行业合作、区 域全面合作 行业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同一经济部门或几个 经济部门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与 方式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区域全面合作是指区域之间在有关政府的推 动下,相互之间开展多方面或全面的经济合 作。

(三)区域合作的类型

此外,从区域的层次看,我国的区域全面合 作有三种类型:若干省(区)之间的全面经 济合作;省(区)比邻地区之间的全面经济 合作;省(区)内部部分地区之间的全面经 济合作。
Qij Ai Wi B j Wjf (d ij )
(二)空间相互作用的测度

其中 :Qij 为i与j区域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 Wi, Wj分别是i,j区域产生作用力的因子(如人口、 经济规模等); dij 是i,j区域之间的距离; f( dij )是距离摩擦函数; A i 和 B j 分别是 Wi和 Wj 的权重。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二、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概述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影响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 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 现象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赫希曼(A. O. Hirshman)是世界著名的发 展经济学家,他对一个国家内各区域之间的 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极化-涓 滴效应学说(也有人译为极化-淋下效应), 解释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 相互作用及影响。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二)区域合作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相互竞争是主流, 合作是为了最终竞争胜利的需要。所以,区域合作 就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合作就无从产生 和继续。一般地,区域合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