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历史八年级上人教版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知识

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

方法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
学生回答: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2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教师提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三次运动。
引导学生从这三次运动的性质、结果方面分析。
布置学生阅读40——4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课题
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1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思考问题——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维新派鼓吹变法图强,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以上活动的结果如何?中国的前途在哪里?(学生回答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于是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找学生朗读《学案》中“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学生边阅读,边填空,师巡视一、阅读课文第一个子目——“《新青年》的创办”,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完成填空。

(学生介绍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再回答填空)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

3、新文化运动的四位代表人物及其论著:陈独秀《警告青年》,鲁迅《狂人日记》,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李大钊《孔子与宪法》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看教材“引言”部分及“小字”内容,使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和四位代表人物加深印象;学到“鲁迅”这一代表人物时,联系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同时简介《狂人日记》,加深学生对重点人物及作品的记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和四个反对”强调记忆,并指导背诵,当堂抽测,强化课中训练。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1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把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要紧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进程与方式: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转变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熟悉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要紧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方式】;启发念书,问题式,讨论探讨式和讲述相结合.【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1:(提问)辛亥革命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愿望是什么?为实现这一愿望,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又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追求民主共和的同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则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场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为要紧内容的新文化运动.(二)自主学习一、阅读讲义绿题目及正文,快速写出本课要紧讲述的两个要紧问题是什么?问题:(1)(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二、认真阅读课文正文部份,能在讲义上标注把握下列知识要点,试探完成下列问题:新文化运动(1 )时刻______;代表____、 _____、 _____ 、_____;阵地《_____》杂志;(2)内容: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 提倡_______,反对________;进展:宣传____主义,前驱是________(3)评判:新文化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展现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展现,互评教师点评(四)合作探讨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要紧标志吗?3、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要紧阵地是什么?新文化运动的大体内容有哪些?4、阅读4讲义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爱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五、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六、你明白昔时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7、你如何熟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示:要一分为二的分析)(五)检测点评一、学生总结谈收成,感想2选择1.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它的全然目的是()A.提倡民主B.提倡文学革命C.提倡科学D.反对爱惜封建制度的孔教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刻和地址是()年,上海年,北京年,北京年,上海3、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口号是()①民主②自由③平等④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震动了二十世纪初的中华大地,先进的知识分子高举“科学”的大旗,其直接目的是()A.反对专制专制B.反对迷信盲从C.反对旧道德D.反对旧文学5.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增加的新内容是()A.将思想运动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主张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C.否定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D.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六、新文化运动中,率先写文章颂扬十月革命胜利的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7.新文化运动的作用有()①启发了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制造了条件③新文化运动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确信的偏向,这一直阻碍到后来④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切人心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④D.③④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课题名称八年级上册第 9 课新文化运动科目初中历史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者分析初中生学习能力有差异,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对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兴趣,对一些概念性知识理解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1)呈现史料,让学生从史料中获取信息,形成认识。

(2)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活动 11.导入新课师: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学生复习回答。

教学活动 2师: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中国的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大事件?这一事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提供史料,学生从中分析。

讨论:新文化运动是不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呢?教学活动 3师: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请做出客观评价。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片迅速回答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内容。

学生介绍陈、李、胡、鲁四位人物。

师: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教案第9课《新文化运动》

说课教案《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抗争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近代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和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思维特点而确立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情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反对封建独裁的统治。

第二个阶段讲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分子大转型,逐渐成为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抽象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将要实现教学目标具体如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对学生进行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孔子思想。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学习基本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探讨。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

新文化运动说课稿第9课新文化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下午)好!我是05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文化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六大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结构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9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2、教学内容本课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1、《新青年》的创办;2、“新世纪的曙光”。

《新青年》的创办是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鲁迅和胡适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世纪的曙光才得以出现。

3、教材地位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4、教学重、难点根据对以上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依据是只有通过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以及它的精神实质;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新世纪的曙光”?,依据是这个问题太抽象,又直接涉及到了学生对新世纪的曙光意义的理解,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逐步分析,学生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我所要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普遍突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喜欢怀疑和讨论,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近代化探索中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有了一定的自学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对于近代化运动中很多抽象的概念较难把握。

因此这就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在课堂上我会尽可能的去顺应学生的这些特点。

人教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上《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的文章.2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2).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新发展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十月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促使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3能力培养目标:(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能力.(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难点:对前期新文化运动口号的分析理解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1重点突破“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发展要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四个问题解决本课重点内容。

①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②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③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④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革命实践结合,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哲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难点突破、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及评价,提出以下问题:①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积极: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消极:前期未结合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绝对褒贬、资本主义范畴。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运用比较法,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

(3)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的解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新文化运动吗?你们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教师提问: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和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分享自己的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家人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2.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综合等方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

2.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代化的探索,这些探索为什么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呢?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提问:新文化运动是如何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原因、过程和结果。

(2)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贡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结合新文化运动,思考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和特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变革,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3)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3)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思想大解放运动,感受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胡适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
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所谓坏的就是绝对的坏;所谓好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怎样的态度?
学生: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否定东方文化。
教师:这种态度科学吗?
学生:不科学。
教师:对待不同文化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
学生:促使人们向传统思想和文化发起了进攻。
教师:除了提倡民主和科学以外,新文化运动的斗士们还从哪些方面向旧的文化发起了挑战和斗争?
学生: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展示: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
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
——胡适
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教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如何宣传的?
学生:李大钊。他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还创办了《每周评论》。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三、不停探索不断进步
学生: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文化运动》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3)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提炼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双重性。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于追求真理,提倡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与融合。

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授: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实例,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吗?它发生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运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4. 课堂讲授:(1)教师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实例,如陈独秀、鲁迅等人的事迹,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悟。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实行的斗争。

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个知识点。

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展开的启蒙运动。

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

所以其性质是封建斗争。

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水平,提升分析问题的水平。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水平。

【师生互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零九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案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法1: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要求学生阅读 40——43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 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9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设计理念从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体系、学生身心开展程度和学习才能的实际出发,补充适当材料,降低教学内容难度,让学生可以理解所学内容,让学生在思维程度能承受所学习在历史概念,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有效发挥老师在主导作用,充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言,大胆想象,锻炼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开展。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向西方学习进展近代化探究的总结篇,中国人民从洋务运动陆续开场从物质、制度、思想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探究先后失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场反思,为什么有了先进的装备还会惨败,为什么先进的政治制度在中国迟迟建立不起来,于是他们对西方学习进展近代化探究的侧重点调整到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本课内容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新青年?的创办。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前期的主要内容;第二局部,新世纪的曙光。

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才能和理解才能,但学生的知识储藏和抽象思维才能仍然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采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深化浅出的方法不断的启发、点拨、纠正。

●教法与学法1.联络讲解法。

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究的最高阶段。

因此,必须联络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化理解近代化探究的历程。

2.讲述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

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

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展有机的整合,以进步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才能。

5.切入评价法。

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2)通过探究历史事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学会阅读,提升从历史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方法1: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方法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是怎样被袁世凯窃取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这一斗争表现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情况怎样呢?以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要求学生阅读40——43 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 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1、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兴起的?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是什么?
3、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做了哪些努力?
4、新文化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新青年》的创办”。

(1)要指导学生观看本课导入框中的《青年杂志》封面,可加以放大,让学生对《新青年》杂志有一直观印象,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主要讲清三点: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

这里,教师要说明孔子个人的思想与后来逐步形成的儒教有区别,并指出被袁世凯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子之道”,主要指的是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等说教。

教师可以小字课文及插图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说明当时的思想界,由袁世凯为首的国内外反动势力掀起了一股文化逆流。

③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课中动脑筋题:“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了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以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叶中国人民探求救国救民道路、进行不屈不挠民主革命的必然产物。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他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起积极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败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

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这里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书中人物画图,并作必要的人物介绍,以突出地说明这是在《新青年》旗帜下聚集起来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知识群体。

(4)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应讲清楚: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这里,教师应强调两点:①要说明新文化运动包括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两个方面,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

②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小字内容,归纳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章及主要思想,进而指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二)“新世纪的曙光”。

教学过程中,应讲清两点:(1)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资本主义文明虽然优越于封建社会制度,但其自身的弊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日益暴露,特别是一战把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人们对西方文明价值产生了怀疑。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李大钊热情宣传社会主义。

教师应通过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文献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李大钊先生对于十月革命的热情赞美和对于社会主义的坚强信念,另一方面说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而为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本课最后一个自然段,主要叙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新文化运动作出客观评价,以真切理解“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在。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

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引导】不对。

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

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

2、阅读分析: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且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

请阅读下面胡适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引导】从两段文字材料可以看出,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首先强调文体形式的革命:“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精神的运输品”。

同时也注意到文学内容的革命:“新文学必须要有新思想做里子”,第二段文字材料即为明证。

只是胡适对于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1.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2.教师小结:
新文化运动歌谣
新旧思潮起冲突,
《青年杂志》运动搞。

民主科学摇大旗,
陈李胡鲁做代表。

十月革命送曙光,
马克思主义响中国。

新文化运动载史册,
人们思想大解放。

板书设计
一、《新青年》的创办
1、背景:
2 时间:1915年
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口号:“民主”“科学
主要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二、“新世纪的曙光”
1、“新世纪的曙光”
2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精挑细选:
1、创办《新青年》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2、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
①民主②平等③博爱④自由⑤科学
A、①②
B、②③D
C、③④
D、①⑤
3、把反封建内容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人物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胡适D、鲁迅
二、问答题: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七、教、学后记
附:练习答案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一1、A2、D3、D
二主要内容:①提倡民主,反对专制,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