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财务管理是其重要的职能之一。
然而,事实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问题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相对较为简单,往往缺乏科学规范,无法及时反映财务状况及经济效益。
有些单位甚至没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制度和规章制度。
这使得会计核算缺乏基本的法制和科学性。
对策一: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行政事业单位需根据实际情况,覆盖各个方面,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并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和更新。
同时,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会计核算素质,使其更好地执行会计制度。
问题二:会计核算流程不规范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流程都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例如,一些单位存在记账不及时、凭证制度不完善、财务账务不清晰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令财务管理无法及时反映财务状况,也会影响机构的财务稳定性和效率。
对策二:规范会计核算流程规范会计核算流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要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应采用现代化的财务信息化系统,规定明确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指南,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流程。
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会计核算流程规范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问题三:会计核算质量不高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质量不高问题。
其中原因包括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足、信息不真实、内部控制制度松散等。
这些导致了财务信息无法准确、及时地反映经济状况和效益情况,难以为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
问题四:会计信息披露不足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由于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不公开,导致很多单位被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认为存在隐患和不正常情况。
这不仅影响了机构的信誉度,也会造成社会不良影响。
对策四:加强会计信息披露加强会计信息披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组织,具有固定经费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实践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将重点研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一:资源收入核算不规范问题描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可能存在经费来源不明确、财政拨款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对经费来源的核算不规范。
解决对策:要加强对资源收入核算的管理,建立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经费来源和使用渠道,健全经费收入凭证、核算流程和账务记录。
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经费拨款及时到位。
问题二:资产管理不完善问题描述:行政事业单位拥有大量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但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如资产登记不准确、资产使用、处置不规范等问题。
解决对策: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登记台账和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加强资产盘点和清查工作,及时更新资产信息,规范资产使用和处置流程,确保资产的安全和财务信息的完整。
问题三:预算管理混乱问题描述: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中存在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力等问题,导致预算管理混乱。
解决对策:加强预算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制度,制定详细的预算执行计划,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及时调整预算安排,确保预算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问题四:财务报表编制不规范问题描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编制在经济责任制改革后面临很大的挑战,存在报表编制不规范、披露不及时等问题,导致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
解决对策:加强财务报表编制制度建设,明确报表编制责任和流程,规范报表编制的时间节点和内容要求,完善财务报表披露机制,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问题五:内部控制不健全问题描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相对薄弱,存在着授权不明、岗位职责不清、审批流程不畅、内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内部控制效果不佳。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VV陶洁秋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体系的重要构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事业单位面临新的发展挑战。
为此,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然而,结合现实情况来看,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后续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受到阻碍。
因此,事业单位应当明确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重要性,立足工作现状,主动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工作的有效性,为自身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事业单位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概述(一)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概念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指的是事业单位为了提高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有效性,组织财务人员对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产生的原始凭证进行复核、整理与保存,对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以及对事业单位会计资料、会计档案进行保存的工作活动。
与此同时,会计基础规范工作还包括根据会计需要优化会计岗位设置、完善会计流程和明确会计权责。
随着国民经济转型发展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实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受到更多的重视,在增强会计工作有效性、提升财务工作水平,以及优化事业单位内部财务资金配置方面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
(二)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会计档案管理、会计数据核算、会计电算化、会计资料整理、会计监督、会计工作管理和会计基本行为规范执行落实等方面,确保上述方面准确无误,能使会计基础规范工作高水平开展,为接下来的财务工作和业务活动提供相应保障。
二、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重要价值首先,准确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推动事业单位内部资源配置,使其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职能。
具体来看,事业单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转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而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情况关系到单位能否有序开展业务活动,为经济发展、社会运转提供相应服务。
因此,加强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可以使事业单位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资产状况,而后根据下一阶段的业务活动需求和发展目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使资源切实投入相关业务之中,确保事业单位有效履行职能,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事业单位逐渐从旧的会计制度向新的会计制度转变。
新旧会计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问题新的会计制度相对于旧的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对象、原则和程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新的会计制度强调会计核算应以经济业务作为认定和计量的依据,而旧的会计制度更加注重实物资产和财务往来;新的会计制度取消了事业单位的过度积累和过高储备等概念,强调基金管理,而旧的会计制度则相反;新的会计制度加强了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适当性要求,也提出了对外披露的要求,而旧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报告的要求相对较低。
二、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对策为了解决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事业单位需要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1. 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在事业单位转换新的会计制度过程中,培训会计人员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会计人员要了解新的会计制度的调整和要求,学习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表编制要求,掌握新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流程。
这样,会计人员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会计制度并正确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2. 建立过渡期制度为了顺利过渡到新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过渡期制度,即在转换新的会计制度前,同时保留新旧会计制度,让会计人员适应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报表编制要求。
过渡期制度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并行运行,以减少由于新会计制度的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3. 协调旧财务报表和新财务报表在转换新的会计制度前,事业单位可以编制旧的财务报表和新的财务报表,以对比和核对两个制度之间的差异。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准确、完整和真实的财务报表。
4.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对策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程序,提高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准确性,避免会计处理的错误和失误。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 财务监管不到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般由财务部门或者专门的财务人员负责,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监管能力,导致财务监管不到位,容易出现财务违规行为。
2. 财务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
实际工作的需要,导致财务管理效率低下。
3. 资金管理不规范: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透明,容易导致资金
浪费、滥用等问题。
4. 财务信息不准确: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不准确,财务报表编制不规范,会计记录
不全面,导致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质疑。
5.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知识和实际操
作经验,无法胜任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对策:
1. 加强财务监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职责和权力,加强对财务
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财务监管的水平和能力。
3. 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使用审批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止资金浪费和滥用。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
平和能力,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现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行业的蓬勃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运作。
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存在的问题1. 资金使用不规范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规范的情况,部分财务人员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挪用公款、私存公款等现象,导致财务资金使用不规范,对单位财务安全构成了一定的风险。
2. 财务管理不规范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规范性,一些财务人员对财务政策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导致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不规范和混乱。
3. 财务数据不真实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存在着财务数据不真实的情况,存在着虚假交易、虚假开支等现象,导致了财务数据的不真实,影响了单位的经营决策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4. 财务人员素质不高5.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对单位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空白和漏洞,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对单位财务安全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以上所述,就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单位的经营发展和发展前景。
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对策1. 加强财务监督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违规行为,加强对公款使用、资产处置等环节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安全。
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财务管理流程和相关规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政策法规的了解和认识,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和透明。
加强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监督,建立财务数据监督机制,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进行全面检查和核实,杜绝财务数据造假,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初探
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及存在的问题初探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滞后的问题日渐凸显出来。
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报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务一、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1.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存在的缺陷部分预算单位没有形成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特别是不能熟练地处理改革后的资金收支的会计核算,基层预算单位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指标调整的程序。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预算单位对会计核算方法的掌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不能充分理解单位“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在核算方法上容易出现错误。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后,事业单位在运用授权支出方式时,核算都是运用的“零余额账户”,在支出过程中主要存在代理银行垫付其他项目、现金提取保管以及资金要归垫核算等问题。
相关业务都是通过计算机完成的,仍有个别单位不能正确地处理会计业务,就导致了账务出现错误,并且财务的报表也不平衡。
例如,在使用“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时,根本就没有余额,但是个别单位却有余额问题。
另外,各预算单位不能正确地处理本单位每月的零余额账户结余,并且事业单位没有积极主动性,主要表现为:不按时记账、没有树立和财政及代理银行对账的意识,所以就造成了单位本身就不清楚自己家底的现象。
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后,必须要注销年底在零余额账户上没有用完的额度。
实际上,有一些没有结算完的单位虽然注销了跨年度使用的项目剩余资金,但单位账面上存在结余还是有可能的。
例如,有一些工程项目在没有验收完工之前,支付时通常是挂“暂付款”、“预付账款”以及“在建工程”等科目,待到项目真正验收完工之后,施工单位才结转相关支出。
所以,当年的支出与收入相抵后账面仍会出现差额(即结余),但实际上这个结余已经是不存在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不断扩大,会计核算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
在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不及时、内部控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可能会对政府的决策和社会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和有效进行。
一、存在的问题1. 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尚不完善,导致各单位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存在会计虚假记载和不合理的财务处理行为;而另一些单位则由于对会计核算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2. 信息披露不及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信息通常需要向上级部门、税务机关、社会公众等多方披露,因此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有的单位由于内部管理不善或者缺乏必要的会计技术支持,导致财务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披露,影响了相关各方的决策和信任。
3. 内部控制不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具有一定的行政性质,内部管理机制相对比较僵硬,因此内部控制往往不够完善。
一些单位存在财务管理混乱、缺乏制度约束、内部监督不力等问题,这样既容易造成财务风险,也容易导致不正当行为的出现。
二、对策建议针对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组织内部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和适用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把握和运用会计核算标准。
相关主管部门可以加强对会计核算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确保各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能够依法依规进行。
为了解决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各项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和时间,确保财务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向相关部门和公众披露。
相关监管部门也可以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信息披露不及时的问题,提高其透明度和可信度。
科学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KUAIJIYANJIU73科学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庞红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摘要:新政府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实施。
笔者所在单位是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就新制度执行的具体情况走访调研了十几个下属研究所(中心),通过调查发现,新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执行问题;对策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科目体系设置不够全面新政府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基础、账务处理、会计报表等方面与以往的制度相比变化很大。
新制度执行首先面临的是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套科目如何设置,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数据的需求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而言,主要的核算业务是大量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多样,研究领域各不相同,对核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平时要监控项目经费执行情况,年末还要编制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新制度刚开始执行,科目设置(主要是费用和支出)到哪一级次才能满足各方需求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有的单位采取财务会计设置简单、预算会计多级次设置。
本单位属于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经费大部分为财政拨款,经费拨入是按经济科目分类和项目支出分类逐条拨入,因此经费支出时也需要按照经济分类逐条使用,财务人员要定期与银行账、财政支付系统、账内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多角度对账,如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科目设置差异太大,首先不利于账内数据比对,再者如果以后财务报告需要数据细化,再想把科目细化调整就会比较困难。
2.预付、待付款项的支出确认问题(1)待摊费用的归列支出问题。
制度规定待摊费用发生时财务会计做分录:借记业务活动费等,贷记银行存款(零余额用款额度等);预算会计同时做分录:借记事业支出等,贷记资金结存。
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待摊费用发生了,支出却无法确认属于哪个课题(项目)或部门,一般是一个季度或半年管理部门做出待摊费用分摊明细表,才能确认支出归属。
分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分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它关乎着单位的财务管理和经济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及时分析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
本文将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问题1.会计准则不规范。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以国家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事业单位可能对相关会计准则不够了解,导致会计核算不规范。
2.核算流程不清晰。
由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很多单位在会计核算的流程上存在问题,比如审批流程不清晰、会计记录不规范等。
3.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在会计档案管理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一些单位对会计凭证、账簿等档案管理不力,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和不完整。
4.经费使用不透明。
一些事业单位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不透明情况,导致会计核算中的数据真实性受到质疑。
5.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一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存在人才不足的问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不高,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对策与解决办法1.加强会计准则培训。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对会计准则的了解和运用能力,确保会计核算符合规范要求。
2.优化核算流程。
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财务审批流程,规范会计核算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加强对会计凭证、账簿等档案的管理和保管,确保会计核算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加强经费使用监督。
建立健全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和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的透明和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也日趋规范和专业化,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中的核心问题。
在会计核算方面,尽管我国在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1.账务记载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记录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对经济事项生起的所有应收(应付)款,应当在确定额度和期间后及时分类别计入应收(应付)科目,但有些单位会在未按规定办理手续情况下,未能按照经济性质和法律关系的实质进行准确分类与核算。
2.会计处理效率低行政事业单位中,由于工作流程长、门槛高,加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托管资金,通常会委托外部机构审核、核查和审批,导致会计处理效率低,会计报表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障。
3.会计核算管理不严格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已经建立了相应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但实行程度不足,制度约束不到位,且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低,导致了账务管理失当,财务风险得不到预防和控制。
二、对策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账务规范性的要求,建立正确的经济分类核算体系,及时记录所有经济事项并按期入账。
同时,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准则,确保会计记录符合事实和税务法规,防止出现账务处理不规范的情况。
2.优化会计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应优化会计流程,实现内部流程的合理衔接和外部合作的科学协同,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简化会计处理流程。
此外,也应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财务知识和税务法规的学习,提高会计处理效率。
3.加强管理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规范日常的财务操作,防止出现不规范的财务活动。
此外,也要建立健全的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加强对风险的分析和识别,及时开展风险处置工作。
最后,加强会计核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规范化、合理化的会计工作,才能保证机构的经济效益和财务风险控制,让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凭证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的情况,例如缺少必要的会计凭证,凭证填制错误等。
2.资金管理混乱。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存在混乱的现象,表现为预算编制不科学、取得和使用资金不规范、资金拨付和使用不符合预算等。
3.财务报表不真实。
由于会计记录不规范,导致财务报表不真实,无法反映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
4.会计信息公开不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公开不透明,导致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无法被社会各界了解。
二、对策建议1.加强会计凭证管理。
着重加强会计凭证的规范性管理,明确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要求等,并建立凭证填制、审核、归档等程序,确保会计凭证规范、准确。
2.加强资金管理。
建立科学、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
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资金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其对资金管理规范的认识和理解。
3.规范财务会计记录。
加强对会计记录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会计记录制度,确保会计账簿、凭证等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他们的会计操作水平。
4.加强财务报表监督。
建立财务报表监督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和监督,确保财务报表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5.加强会计信息公开。
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会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途径,及时公开单位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状况,增强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信任和监督。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公众的要求。
只有加强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才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科学管理和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分析事业单位会计是指为公共利益而设立并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单位,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其会计监督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会计监督是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是防范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会计监督的认识不够重视。
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工作认识不够深入,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措施不严等问题。
二、监督措施不完善。
在部分事业单位,由于监督措施不健全、监督措施执行不到位,导致会计监督效果不佳,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会计违规行为。
三、监督手段不够先进。
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新技术应用不够重视,会计监督手段滞后,导致监督效果不理想。
四、监督人员能力不足。
一些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会计监督工作水平不高,监督效果不佳。
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容易造成会计违规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甚至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严重危害。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效果和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措施:一、加强会计监督的理论学习。
各级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监督理论学习,提高对会计监督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重视程度。
二、完善监督措施。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措施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加大对会计监督事务的投入,提高监督力度。
三、推广先进监督技术手段。
事业单位应积极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和先进监督手段,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自动采集,提高会计监督的全程全面性。
四、提高监督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监督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增强监督人员的监督能力和水平。
五、加强会计违规行为惩处。
对发现的会计违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和惩处,依法依规处理,对于严重违规行为,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以震慑和警示会计违规行为。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与对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各级政府逐渐明确了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和标准。
而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常常面临一些衔接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效率和质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衔接问题的现状、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衔接问题的现状1. 会计政策衔接问题政府会计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会计制度,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而事业单位往往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会面临一些与自身管理特点不符合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折旧、成本费用的确认和计提、存货计量、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分类等,这些问题会造成事业单位的会计数据和政府会计数据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出现问题。
2. 会计核算衔接问题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事业单位常常会遇到会计核算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可能因为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而造成资产的重复计量或漏计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的质量和真实性。
3. 内部控制衔接问题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往往还需满足政府对内控制度的要求。
由于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特点和制度设置与政府会计制度不完全相符,因此在内部控制方面也会出现衔接问题,资金的来源、使用及归还等问题会影响到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衔接问题的原因分析1. 制度差异性政府会计制度是国家法定的会计制度,其制度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较强,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与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导致了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时常常出现衔接问题。
2. 管理体系不完善一些事业单位在进行政府会计制度执行时,其管理体系可能还比较粗放,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这就会导致内部监管和管理能力不足,从而难以满足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
3. 人员素质不高在事业单位内,一些会计人员可能缺乏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操作,他们对政府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执行不够到位,从而出现了较大的衔接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公益性财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执行对于保障财务资金安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和完善。
本文将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权责不清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着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的现象。
即不同部门之间对于财务会计工作的责任认识不清晰,导致工作岗位不明确、责任推诿,影响了财务会计工作的高效和规范执行。
2. 资金管理不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资金的使用、分配和监管方面,存在着管理混乱、财务制度不健全等情况,导致了资金的流失和浪费。
3. 财务信息披露不足在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信息披露不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财务信息的披露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了外界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了解不清晰,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4. 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管理水平整体较低。
包括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不佳。
5. 内部控制不够严密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内部控制不够严密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包括对于资金使用的控制不足、财务流程的监督不够等,都增加了财务风险和安全隐患。
二、完善措施1. 健全权责制度对于权责不清的问题,应当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的权责分配制度,明确不同部门和人员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责任和权限,同时加强对于工作岗位的监督和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2. 加强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方面,应当加强对于资金流动的监管,建立健全的财务审批和管理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和分配,同时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与对策
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
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较大差异,新旧制度之间的衔接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衔接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的改变: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基本会计制度、核算政策、报表格式和内容等。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提供了更加详细和规范的要求。
但由于长期使用旧制度,事业单位在新旧制度间的衔接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和适应新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会计档案的转换和整理: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会涉及到会计档案的转换和整理工作。
旧制度的会计档案有其特定的格式和内容,新制度对会计档案的要求可能与旧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在衔接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对旧制度的会计档案进行梳理和整理,将其转换为符合新制度要求的档案,以便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的会计制度。
3. 人员培训和转岗安排: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需要具备新会计制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
在新旧会计制度衔接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
还需要对已有的会计岗位进行调整和转岗安排,使其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
1. 制定详细的衔接方案:事业单位需要根据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制定详细的衔接方案。
方案应包括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的调整、会计档案的转换和整理、人员培训和转岗安排等内容。
通过制定详细的方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衔接问题,确保顺利过渡到新的会计制度。
2.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
可以通过邀请会计专家进行培训,组织内部培训班等方式,为会计人员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会计核算方法的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实务园地行政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王代琨摘 要: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为了会计改革的重点之一。
新《政府会计制度》产生的影响体现在:提高政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推动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化以及规范化,降低财务资产管理风险。
文章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财务管理;问题;对策0 引言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在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
新制度的实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管理中收支资产数额模糊以及固定资产来源不清晰等问题,是市场经济管理完善中的关键一步。
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计制度的改革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新的考验,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制订全新的财务管理计划,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过程中的透明度以及工作质量,引导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若单位财务人员对制度不够了解,则会影响新制度的落地实施,所以财务人员应对新制度进行解读,全面强化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良好发展。
1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办公的普及,传统的会计制度存在管理不当、人员浪费等情况,也暴露出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漏洞。
实施新会计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优化,以解决传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在向政府部门进行汇总报告时,因传统制度中单位会计科目制度不同,财务数据分析也会受其影响,新制度可以有效提高各单位同种信息对比的效果,在财务汇总时为政府提供精准的基础信息数据。
另外,新制度可以完善财务管理中的负债类科目、核算资产科目,增加预算财务核算科目,优化财务管理中的两大体系,即预算会计体系以及财务会计体系,使二者基于同一核算系统,进而实现两者的相互分离和连接,而平行记账则构建出一种“双基础、双报告、双功能”的全新会计核算模式。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前言事业单位属于我国特有的名词,是指不直接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流通,直接或间接地为生产建设、上层建筑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单位,但它并不具有国家管理职能。
事业单位不仅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事业单位会计是各类事业单位对其资金运转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全面和连续地核算以及监督的会计。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一)会计报表体系不够完善报表编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规定会计期间的会计总账、明细账,要做到账目内容与事实相符、账目内容与报表相符,但现行会计报表的编制与会计制度的实施还存在一定距离。
具体表现在:首先,在基建拨款上,基建拨款的使用情况在报表中不能得到真实反映;其次,决算报表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在报表上不能全面反映,如会计制度中规定要求收入、支出类科目中包括拨人专款、专款专用的核算内容,但在决算收入、支出报表中没有反应出两科目内容,所以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体系存在问题。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间点的报表,用来反映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内容,它所反应的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一个时期。
但是,“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的财务资料,却被记录在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这张表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二)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事业单位应该确立固定资产的预计折旧年限时间与计提折旧,很多事业单位没有做到这一点,甚至在获取固定资产时忽略了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变化,按实际成本经济价值计入到固定基金中,以致在表面上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没有相关变化趋势的波动,固定资产的账目价值明显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单位实际资产价值与固定资产的价值在本质上会发生较大改变,而且,固定资产的核算内容并没有根据改变做出相应调整。
最后,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了对固定资产支出的相应规范管理的现象,相对重视采购、选购等,来满足事业单位相关需求。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组织形式的单位,其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往往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例如资金管理不规范、会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等。
为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解决相关问题,本文将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资金管理不规范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不规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会出现资金占用不当、资金使用不透明等情况,导致财务管理的混乱和不稳定。
这种现象使得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可能引发资金浪费和滥用的问题。
解决办法:针对资金管理不规范的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以解决。
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的来源、去向和使用范围,严格规范资金管理流程。
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定期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检查和核对,及时发现并解决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对资金管理不规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震慑各级人员的不良行为,保障资金管理的规范和透明。
问题二:会计制度不健全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由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限制,会计制度常常存在不健全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不准确,财务报表不真实,会计政策不规范等问题会随之产生。
这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也给社会公众和政府监管部门带来了不便和影响。
解决办法:针对会计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事业单位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以解决。
加强对会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确保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准则。
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原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会计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确保会计工作的规范和准确。
问题三:内部控制不完善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内部控制不完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制度和人员组织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盲区和漏洞,容易导致财务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称新制度),于2013 年1 月1 日开始实施。
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财政改革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行为,也解决了旧制度中存在的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反映、不适应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等问题,但其在部分经济业务处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使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感到困惑与不便。
下面,笔者就新制度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提出个人肤浅看法。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一)部分会计核算无法准确反映预算执行情况新制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我国新《预算法》规定,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基础仍然是收付实现制。
按照新制度规定,如某事业单位购买材料或预付账款时,按权责发生制借记“存货”或“预付账款”,而不记支出,单位资金已支付,但无法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按收付实现制借记“事业支出”,而不计“存货”或“预付账款”,则出现反映了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却无法反映单位资产和负债情况。
另外,如“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虚提折旧,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贷记“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虽解决了资产的消耗问题,但无法解决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费用问题。
(二)“固定资产”科目部分账务处理欠科学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规定欠科学新制度规定,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在建工程”。
如:某事业单位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为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按新制度的规定应做如下账务处理:当支付首期租金、运杂费和安装费取得需安装的设备时,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 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如上所述,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为43 万元,而转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仅13 万元,借贷双方金额明显不等,若要使借贷双方相等,只能在安装期内将余款全部付清,这显然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设备的工作实际相矛盾。
2.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欠妥当新制度规定,购入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
取得固定资产全款发票的,应同时按照全部支出金额,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科目,并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
如上所述,扣留的质量保证金在计入“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价值的同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但新制度对于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的规定则是款项未付的部分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
(三)笔者认为,同一会计制度在同一会计科目的账务处理上应保持一致原则,这样“一事一议”的处理方法欠妥当。
基建与财务会计双轨运行未得到根本解决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的日常运行和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作为两个会计主体,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仅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于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之外。
新制度规定基本建设投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支出成本按月并入单位会计“大账”。
笔者认为,基建支出并账虽然能让基建投资财务信息定期在事业单位会计“大账”上反映,但其实质仍然是执行两种制度设两套账,未从根本上解决基建支出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
这种双轨运行机制不仅增加了会计人员核算的工作量,而且也不符合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四)部分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不明确在收支类科目核算方面,新制度规定: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的核算内容中,对因购货退回等发生国库直接支付款项退回的,属于本年度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事业支出”、“存货”等有关科目;属于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项,按照退回金额,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贷记“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存货”等有关科目。
但在“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等收入科目核算中均未提及对支出收回做如何处理。
另外,新制度对于收入退还也没有明确规定,导致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处理此类业务时无据可依。
(五)财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新制度借鉴国际惯例建立了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进行了调整,还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同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使其更加接近企业会计的财务报告格式,旨在为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
但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依然没有反映单位的现金收支增减变动情况,如资产负债表只反映期末时点的资产负债情况,收入支出表仅反映收支的变化、结转和结余、结余分配的形成过程和结果,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仍然无法了解单位的现金增减变化、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等方面情况。
二、进一步完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对策(一)增设会计科目,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为了全面、准确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笔者建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一是增设“流动资产基金”科目,对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科目实行“双分录”核算。
如某事业单位购入存货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同时,借记“存货”,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而领用存货时,借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贷记“存货”。
当购买物资需预付账款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同时,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
当收到所购物资时,按照相应预付账款金额,借记“流动资产基金———预付款项”科目,贷记“预付账款”;同时按照收到所购物资的成本,借记“存货”科目,贷记“流动资产基金———存货”科目。
二是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累计折旧实行“双分录”核算。
如某事业单位以前年度购置一项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价格为12 万元,款项一次性付清,预计可使用10 年,无残值,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其会计分录应为:当发生购置支出时,借:事业支出12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 120000同时,借:固定资产12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20000每月计提折旧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贷:累计折旧1000同时,借:事业支出———累计折旧1000贷:财政补助结转结余1000扩大“双分录”应用范围的目的在于,准确反映单位负债、资产及资产使用成本费用等财务状况的同时,能够及时反映单位预算执行情况。
(二)规范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和扣留质量保证金购买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方法(1)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在固定资产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应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才符合借贷记账法的规则。
如:融资租入(或分期付款购入)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租赁协议约定设备价款40 万元,首期支付10 万元租金,其余分三年等额支付租金,同时支付运杂费和安装费共计3 万元,应做如下会计分录:借:事业支出13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 130000同时,借:在建工程430000贷:长期应付款30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当设备安装完毕交付使用时,借:固定资产430000贷:在建工程430000同时,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13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30000当定期支付租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100000同时,借:长期应付款1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0(2)购买固定资产扣留质量保证金部分,不管其是否取得全额发票,都不应计入“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而是在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金额,从而体现同一会计制度下账务处理方法一致性原则。
如购入不需要安装的专用设备一台成本10 万元,扣留质量保证金1 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当购买设备支付款项时,借:固定资产100000贷: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90000同时,借:事业支出9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 90000当支付扣留质量保证金时,借:事业支出10000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 10000同时,借:其他应付款———扣留质量保证金1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10000。
(三)基建资金账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为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简化会计核算,笔者建议取消基本建设资金账,将基本建设资金完全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设“基本建设支出”“基建拨款”“基建借款”和“工程物资”等科目,用来核算基本建设投资业务,使事业单位各项经济业务适用一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保证会计核算的完整性。
(四)完善收支科目核算内容规定参照新制度对国库直接支付方式下购货退回业务的处理原则,建议对所有支出收回区分本年度和以前年度。
如收回本年度的支出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银行存款)等,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其他支出)等;收回以前年度的,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贷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存货)等。
同时,对所有收入退还也要区分本年度和以前年度。
如退回本年度的收入做相反分录,借记“财政补助收入”(或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 等,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或银行存款)等;如退回以前年度的收入时,借记“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等,贷记“财政应返还额度”(或银行存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