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血液凝固、血型
血液凝集反应是什么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血液凝集反应是什么呢
导语:血液是在人体中流动的液体,因为血液流动,人们的生命才会继续,血液的血型也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abo三种血型,当然也有熊猫血,当几
血液是在人体中流动的液体,因为血液流动,人们的生命才会继续,血液的血型也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abo三种血型,当然也有熊猫血,当几种不一样的血型遇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有血清免疫功能。
血液凝集其实就是凝固在一起,那么血液凝集反应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了解。
血液凝集反应
当人体有些异型血液相遇时,一方血液中的血清凝聚素会导致另一方血液中血细胞表面相应的凝聚原发生免疫反应,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液中的血细胞会发生相互粘连成团的现象。
血液凝集反应属于血清免疫的现象。
因此输血前一定要检查双方的血型,并进行配血试验。
原则上要输入相同血型的血液,如果只有异型血才可以使用时,则要注意使用量。
在ABO血型系统中,O型血是危险的异型血。
因为在O型血的血清中同时具有可使含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凝集的两种凝集素。
血液凝集反应是不同血型的血液相遇时可能发生的血清免疫反应,而血液凝固是一个人的血液在自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作用下发生的酶促反应。
当人体血管破裂或血液遇到粗糙面时,血液中的凝血机制即被激活,血小板、血清中的纤维蛋白等一起在创面相互凝聚,阻止血液继续流出。
如果人体缺少血小板或某种凝血因子时血液将不会凝固。
血友病及时凝血机能有缺陷的遗传病。
医学上也常用加抗凝剂的方法去除血液中参与凝血的钙离子而达到阻止血液凝固的目的。
血清中因。
关于不同血型的血液凝结情况的研究
关于不同血型的血液凝结情况的研究
——赤色行动写在前头、
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即为血液凝固。
目前的研究指这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少有探究影响不同血型的血液凝结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一、课题意义
研究影响不同血型的血液凝结情况的条件可促进对许多出血性疾病的认识以及研究应对方法。
此外,在实验室或临床工作中,可按需要针对凝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采取不同措施,达到延缓凝血或有效止血的目的
二、目的
之一:观察正二价钙离子和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增加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解
三、原理
血液在心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不发生凝固,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后,很快就会凝固,形成血块,这一现象称为凝血。
凝血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与纤维蛋白形成三个步骤
研究计划
1、活动步骤
阶段时间主要任务
1 第八周前第一次实验
2 第十一周前实验结果反思
3 第十三周前二次实验
4 第十五周访问专家
2、计划访问的专家
校内:兰文琦易诗白
校外:杨嘉利
3、活动所需的不具备条件
实验室器材:显微镜
4、活动结果展示
以实验结果为基础,辅以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研究报告形式呈现
PS:实验的具体操作仍在计划当中
课题组成员:冯浩阳陈逸群罗闵文
王盈盈张晨灏
组长:冯烨彤
导师:兰文琦
班级:高一(12)班。
2血液凝固、血型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酶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 Ⅲ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二)凝血过程
X
内源性凝血
PF
3
X a Ⅴ
Rh血型系统的生理意义: 1.输血方面 Rh阴性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不会 发生凝集反应,但会产生抗Rh凝集素。第
二次接受Rh阳性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2.妊娠方面 Rh阴性妇女孕Rh阳性胎儿时,产生抗
Rh凝集素,引起胎儿发生溶血反应。
思考题:
1. 无偿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健康?
2. 某医生血型为B型,与一位病友进行交叉配
AB型
O型
AB
无
无
抗A 抗B
血型的鉴定
原理:用已知的凝集素来测未知的凝集原
2. ABO血型系统与输血(blood transfusion)
输血原则: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 红细胞
(次侧)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主侧)
受血者
血清
血清
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
配血相合: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可以进行输血。 配血不合:主侧凝集。绝不能输血。 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输血, 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
Ca2 +
外源性凝血
X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
③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因子Ⅹ的激活的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 完全依赖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 子Ⅹ激活而发生凝血的途径。 由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外源性凝血: 需要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 参与因子Ⅹ激活的途径。 只有Ⅲ、Ⅶ、Ca2+ 参与。
血液凝固与ABO血型系统的红细胞凝集
血液凝固与ABO血型系统的红细胞凝集湖北省枣阳市第二中学邮编441200作者代文占张瑜流出血管的血液逐渐由溶胶状态转化为凝胶状的血块,这种现象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的本质是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纵横交错,网罗大量的血细胞,形成凝胶状的血块。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连锁反应过程,参与此过程的凝血物质很多,统称为凝血因子。
目前被公认的血浆和组织中的主要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还有12种,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Ca2+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凝血因子,都以无活性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凝血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是由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的,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可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
(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在正常血浆中存在无活性的凝血酶原,在Ca2+参与下凝血酶原激活物可催化凝血酶原转变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
凝血酶的重要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Ca2+和因子Ⅷ的催化下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呈细丝状,相互交织成网,把血细胞网罗在内,于是原来处于流体状态的血液便逐渐变成胶冻状的血凝块。
随后血小板收缩,使血块回缩变硬,挤出清澈的液体——血清。
血液凝固的这三个阶段是连续进行的,速度很快,任何一个环节的受阻都会引起血液凝固的障碍。
如新鲜血液中加入少量的柠檬酸钠,由于柠檬酸钠可与血浆中的Ca2+结合,从而使凝血反应不能进行,因此柠檬酸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剂。
当一个人的血细胞同另一个人的血清混合时,有时可看到红细胞彼此凝集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反应。
发生凝集反应是因为在红细胞膜上存有不同的抗原性物质,统称为凝集原;而在血清中则含有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总称为凝集素。
凝集原有不同的种类,凝集素也有相应的不同种类。
当含有某一种凝集原的红细胞和抗该凝集原的凝集素相遇时,即发生凝集。
血液学知识点
血液学知识点血液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相关疾病的科学领域。
本文将针对血液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展开讨论,包括血液成分、血型、血液凝固与止血机制以及常见血液疾病。
一、血液成分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运输,白细胞则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负责抵抗外来病原体。
血小板则起着止血和血液凝固的重要作用。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包含水、蛋白质、激素、养分和废物等。
二、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表面的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人类主要有A、B、AB和O四种血型,根据红细胞的抗原性质进行分类。
此外,人们还需要关注Rh血型系统,其主要根据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来分类。
正确了解血型对于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至关重要,以避免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
三、血液凝固与止血机制血液凝固是维持血盘内外平衡的重要机制。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集在损伤区域形成血栓,同时凝血因子也会被激活。
凝血因子之间的级联反应最终导致血浆中的溶血酶原转化为溶血酶,凝血酶进一步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停止出血。
四、常见血液疾病1.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的状态。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贫血可能引起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
2. 白血病:白血病是一种由白血病性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和特征,可以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白血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出血、淋巴结肿大等。
3. 血栓性疾病:血栓性疾病是指由血栓形成导致的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
血栓形成主要由于血液凝固路径异常或者血液流变学改变所引起。
4.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现象。
五、总结血液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学科,掌握血液学的知识对于正确诊治血液疾病、进行输血和器官移植等操作至关重要。
生理学基础习题-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2.血浆渗透压3.血沉4.血液凝固5.血型6.交叉配血试验二、填空题1.血浆pH值的正常值范围是____,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___ _。
2.血浆中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____,具有免疫功能的是____。
3.血浆渗透压包括__ __和_ ___两部分。
调节红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是___ _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交换的是__ __渗透压。
4.红细胞主要的生理功能是__ __和_ ___,这些功能都是靠__ _实现的。
5.在临床上,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常用_ ___来表示,影响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包括__ __和__ __。
6.红细胞生成的基本原料为__ __和_ ___,成熟因子主要是__ __和__ __,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__ _和__ __的调节7.在红细胞生成的过程中,铁缺乏可引发__ __贫血;叶酸和维生素缺乏,会引发___ _贫血。
B128.青春期后,男性的红细胞数比女性____,主要是由于__ __水平较高。
9.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_ ___增多所致。
10.化脓性细菌急性感染的病人血中_ __细胞增多;在某些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时,血中的__ __细胞数目增多。
11.血小板的生理功能有_ ___和__ __。
1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__ __、__ __和__ __ 三个步骤。
___。
14.人体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_ ___和__ __。
15.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__ __,即每千克体重有___ _,包括__ __血量和__ __血量两。
16. ABO血型系统凝集原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红细胞膜上;凝集素有__ __和__ __两种,存在于血清当中。
17.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_ ___不被受血者的__ __所凝集。
18. Rh血型系统的凝集原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五种,其中以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
2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02 血栓与止血、血型
【方法学评价】P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72。
【质量保证】血液标本采集和处理、仪器 和试剂、检测温度等各种因素都对PT的检测结 果产生影响。因此,全面质量控制对保证PT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1.检测前 包括患者准备、血液标本采 集、转运和处理等,其要求见表2-73。
2.检测中
(1)测定:无论是手工法还是仪器法,都要严格按照规 程规范操作。 (2)组织凝血活酶的质量:PT的灵敏度依赖于组织凝血 活酶的质量。必须使用标有国际敏感指数(ISI)的PT试剂。 (3)ISI和INR:WHO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作为标定不 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ISI的参考品,其ISI确定为1.0。ISI值越接 近1.0,表示其灵敏度越高。 (4)正常对照值:商品化参考血浆常用100名健康男女 各半的混合血浆作为正常对照用的标准血浆。 (5)IQC: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EQA的结果可作为
PT是常用的外源性 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 径的筛检指标之一。 【检测原理】 凝血
酶原时间检测原理(图258)。
图2-58 PT检测原 理
目前,PT测定已普遍使用并将这些变化信号转变成数
据,用计算机收集、处理数据后得出检测结果。血液凝固仪对 PT测定的3种方法与检测原理见表2-71。
【检测原理】
【方法学评价】 FDP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77。
【质量保证】
【参考区间】阴性(<5mg/L)。 【临床意义】 FDP阳性或FDP浓度增高 见于原发性纤溶亢进,或继发性纤溶亢进,如 DIC、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恶性肿瘤、 肝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溶栓治疗等。
(七)D-二聚体
高时,则更有诊断意义。
(四)监测抗凝与溶栓治疗 1.抗凝治疗监测 常用的监测指标为INR、
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
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血液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液体之一,它在体内承担着多种功能。
准确理解血液的各个相关术语和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血液的名词解释大全。
1. 血浆(Plasma):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约占血液体积的55%。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和其他溶质组成,其中包括激素、酶、免疫球蛋白等。
血浆负责运输物质,维持体液平衡和免疫功能。
2. 红细胞(Red Blood Cells,简称RBCs):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
它们富含血红蛋白,使得红细胞呈现红色。
红细胞通常由骨髓生成并在体内寿命约120天左右。
3.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简称WBCs):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主要参与免疫反应和维护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抵御病原体感染和清除废物物质。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
4. 血小板(Platelets):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从而帮助身体止血。
当血管受损时,血小板会聚在伤口处形成血栓,起到封堵伤口的作用,防止过多出血。
5. 血型(Blood Type):血型是衡量一个人血液特征的分类系统,通常根据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种类来决定。
常见的血型系统有ABO血型和Rh血型,人们可以将其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等。
不同的血型之间会对特定类型的输血和器官移植产生免疫反应。
6. 血型配型(Blood Typing):血型配型是指将一个人的血型确定或与其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这通常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来确定。
血型配型是实施输血和进行器官移植的重要步骤,以确保患者和供体之间的血液兼容性。
7. 血常规(Complete Blood Count,简称CBC):血常规是一个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可以提供血液中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和其他指标的信息。
生理学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3.主动转运: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转运的过程。
5.阈电位:阈电位:引起Na+通道突然开放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7.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刺激:刺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11.兴奋性:兴奋性是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13.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等长收缩是指张力增加,长度不缩短的肌肉收缩过程;等张收缩指长度缩短,张力不增加的肌肉收缩过程。
15.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
它是肌肉缩短的阻力。
17.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的复合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值,称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正常值,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
由于血细胞中绝大多数是红细胞,故血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比容。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一特征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力越大,红细胞渗透脆性越小。
渗透脆性试验可反映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大小,正常红细胞在0.45~0.40%NaCl溶液中开始出现部分溶血,0.35~0.30%NaCl溶液中出现完全溶血。
5.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称趋化性。
体内具有趋化作用的物质包括人体细胞的降解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细菌及细菌毒素等。
白细胞可按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梯度游走到这些物质的周围,将异物包围并通过入胞作用吞噬异物。
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9.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回缩,析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称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某些在凝血过程中被消耗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增添了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所释放的化学物质。
血液和血型知识点总结
血液和血型知识点总结一、血液的组成1. 血浆血浆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占整个血液的55%。
它主要由水、蛋白质(如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糖类、脂类和盐类等组成。
血浆在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提供抗体和凝血因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多的一类血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白细胞在免疫和抵抗外来病原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血小板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二、血型的分类根据人体红细胞表面抗原的不同,将血型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
另外,根据Rh抗原的有无,又可以将血型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
1. ABO血型A血型的人体内有A抗原,B型血里有B抗原,AB型血里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而O 型血里没有A和B抗原。
在输血和配型方面,ABO血型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A型血的人只能接受A型和O型的血液,不能接受B型或AB型的血液。
而O型血可以作为紧急输血的临时备用血液,因为O型血可以给其他血型的人输血。
2. Rh血型Rh抗原是一个独立的血型抗原,正常人的红细胞表面有Rh抗原被称为Rh阳性,没有Rh抗原的人被称为Rh阴性。
Rh阴性的人输注Rh阳性的血液后,有可能产生抗体而导致输血反应。
因此,对Rh血型的匹配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血型的遗传规律血型的遗传是由父母双方的基因决定的。
A、B、O三种血型为等位基因,A和B都是隐性基因。
当A和B两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AB血型。
当父母双方都为A和B的等位基因时,孩子的血型可能是A型、B型或AB型;当父母双方有O型等位基因时,孩子的血型一定是O型。
四、血型问题与健康1. 血型和饮食有些人相信不同血型的人需要不同的饮食方式,但科学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血型和饮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营养学的假说,至今尚未得到科学的验证。
2. 血型和性格一些人认为不同血型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
但这种观点也缺乏科学根据,血型和性格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人教版初一下册《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血液的“凝固”与“凝集”
人教版初一下册《体内物质的运输》教学——血液的“凝固”与“凝集”为了使同学理解输血和血型的关系,就要给同学们讲血液的“凝固”与“凝集”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但是很多同学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一致使输血和血型关系难易从实质上理解。
在人教版初一下册《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输血和血型》这一节时,为了使同学理解输血和血型的关系,就要给同学们讲血液的“凝固”与“凝集”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但是很多同学对这两个概念混淆不清,一致使输血和血型关系难易从实质上理解。
1 血液凝固血液在心血管中处于流动状态,但当管壁受到损伤,血液流出血管时,就会凝固成块,血液之所以能够凝固。
乃是血液中发生了一系列化学变化,最后导致纤维蛋白形成缘故,可见,血液凝固是当血液流出血管外,本来是透明的液体血浆中,渐渐出现了许多粘性、丝状的纤维蛋白,而且越来越多,这是纤维蛋白丝重叠交错构成一个海绵样的网,把血细胞的血清网络在里面,这样一来液体的血液就构成了血液凝固。
2 血液凝集在人类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的表面含有一些特异的抗原物质,为凝集原。
A型血含A凝集原,B型血含B凝集原,AB型血含A、B两种凝集原,O 型血不含凝集原。
在人的血清中,则含有两种不同的凝集素,抗A和抗B凝集素,A型血的人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B型血的人血清中有“抗A”凝集素,AB 型血的人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没有;O型血的人血清中两种凝集素都有。
如果当含有“A”(或“B”)凝集原的红细胞同含有“抗A”(或“抗B”)凝集素的血清混合时,由于相对抗的凝集原和凝集素的相互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的凝集反应,凝集是抗原与抗体间的一种免疫反应。
凝集使许多红细胞成团地凝集在一起,再也不能分开,堵塞血管,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三从广义上说:“凝集”与“凝固” 似乎都具有“聚集”在一起之意,然而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它们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凝集”发生在血管内的红细胞中,是由于红细胞的凝集原与血清中的凝集素相对抗而引起的。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及血型鉴定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目的和原理]目的:观察Ca2+和纤维蛋白原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增加对血液凝固机制的理解。
原理:血液在心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不发生凝固,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后,很快就会凝固,形成血块,这一现象称为凝血。
凝血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与纤维蛋白形成三个步骤。
[实验对象]家兔[实验器材和药品]烧杯、毛刷、2%CaCl2溶液、3.8%枸椽酸钠溶液。
[实验步骤](一)家兔颈动脉取血,方法同实验三。
(二)烧杯内加入枸椽酸钠溶液0.5 ml,放血4.5 ml于烧杯内混匀。
(三)放血5 ml于烧杯内,用毛刷慢慢搅拌,血中出现丝状物缠于毛刷上,直到血中无丝状物为止。
[观察项目]1、取载玻片两片,分别滴加枸椽酸钠血和去纤维蛋白血5滴,10分钟后用大头针挑是否有丝状物,如有丝状物表示血液凝固,观察两种血是否凝固。
2、在两种血中各加2%CaCl2溶液1滴,约15~20分钟后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思考题]1、用毛刷搅拌血液后,血液为什么不易凝固?2、Ca2+在血液凝固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实验八血型鉴定[目的和原理]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混合,在含有一定浓度电解质的环境中,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大小不等凝集块的现象叫凝集反应。
红细胞表面有A和B两种凝集原(抗原),血清中有相应的两种凝集素(抗体),当两种不同血型的血球与血清混合时,会发生凝集,根据血液与标准血清的凝集情况,可以判定血型。
[实验材料]1、人外周血红细胞2、抗A及抗B标准血清3、生理盐水4、载物玻片,毛细吸管[实验方法]1、取清洁载玻片一张,用蜡笔划为三格,并注明号码。
于第一格和第二格内各加一滴抗A及抗B标准血清,第三格滴加等量生理盐水。
2、用无菌采血针刺破耳垂,用3支牙签取外周血分别加入1、2、3格内。
3、轻轻摇动玻片,经1~2分钟后用肉眼观察结果,出现红细胞凝集颗粒者,即为阳性反应;仍为均匀混悬液者,为阴性反应。
如结果不够清晰,可将玻片放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血沉、血凝、血型浅论
•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 (3)应用促凝剂
• (4)局部适宜加温 2.延缓凝血
(1)除钙剂:①柠檬酸钠②草酸铵或草酸钾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意义:
①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 ②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也
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 五、测定方法
血型的鉴定
血液凝固
•
பைடு நூலகம்分类 • 凝血过程 • • • • •• • • •
••
••凝
血小
内源性凝血
结
•外源性凝血
•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激活因子Ⅻ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 结合因子Ⅶ
•↓•••• 因子X
↓
激活因子Ⅺ→ ← 凝血因子Ⅶ-Ⅲ复合物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
•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血沉、血型、血液凝固
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
RBC在静置血试管中单位时间(1h)内的沉降速率, 为红细胞沉降率,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沉降率的正常标准:
如成年人血液的正常沉降率,韦(Westergren)氏法: 男0—15mm/h、女0—20mm/h;
潘氏法:男5—10mm/h、女6—12mm/h。
《生理学》-血液-名词解释
《生理学》-血液-名词解释1.红细胞比容2.血浆蛋白3.血清4.血量5.血浆晶体渗透压6.血浆胶体渗透压7.等渗溶液8.等张溶液9.红细胞渗透脆性10.红细胞叠连11.红细胞沉降率12.白细胞趋化性13.血小板粘附14.血小板聚集15.生理性止血16.出血时间17.纤维蛋白溶解18.血液凝固19.凝血因子20.血型21.造血微环境2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3.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
24.血清: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淡黄色液体25.血量: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
26.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27.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的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28.等渗溶液:在临床和生理实验中所使用的各种溶液,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为等渗溶液。
29.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如0.85%NaCl。
30.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31.红细胞叠连:在某些疾病时,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现象。
3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33.白细胞趋化性:白细胞朝向某些化学物质运动的特性。
34.血小板粘附:血小板和非血小板成分表面的粘着现象。
35.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
36.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
37.出血时间:用采血针刺破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的出血延续时间。
38.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39.血液凝固:血液从流动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血块的过程。
40.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41.血型:血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输血检验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输血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血液凝固、溶血等检验技术的操作步骤。
3. 提高对输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输血检验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血液凝固、溶血、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
通过这些检验,可以判断血液质量、防止输血反应,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抗凝剂等。
2. 仪器:离心机、凝血分析仪、血型鉴定仪等。
3. 样品:新鲜血液、抗凝血、血清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液凝固检验(1)P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P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2)APTT检验:取抗凝血,加入APTT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凝固时间。
(3)纤维蛋白原测定:取血清,加入纤维蛋白原试剂,用凝血分析仪测定浓度。
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凝剂,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2)间接溶血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溶解。
3. 血型鉴定(1)ABO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A、抗B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Rh血型鉴定: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D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2)抗体鉴定试验:取红细胞悬液,加入特异性抗体,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
五、实验结果1. 血液凝固检验(1)PT:15秒(2)APTT:30秒(3)纤维蛋白原:3.0g/L2. 溶血检验(1)直接溶血试验:阴性(2)间接溶血试验:阴性3. 血型鉴定(1)ABO血型:A型(2)Rh血型:Rh阳性4. 抗体筛查(1)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2)抗体鉴定试验:阴性六、实验分析1. 血液凝固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的PT、APTT、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良好。
2. 溶血检验结果显示,患者无溶血现象。
血型鉴定方法
血型鉴定方法血型鉴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输血。
目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凝集法、血凝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血清凝集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型鉴定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患者的血清与不同类型的抗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血型鉴定方法。
另一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是血凝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患者的全血与不同类型的抗血清混合,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来判断血型。
血凝法通常用于紧急情况下的血型鉴定,操作简便,结果迅速,对于急需输血的患者非常有用。
除了传统的血型鉴定方法外,分子生物学方法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方法是通过PCR扩增技术或基因测序技术,直接检测患者的DNA序列,从而确定其血型。
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尤其适用于一些特殊的血型鉴定,如Rh血型亚型的鉴定等。
在进行血型鉴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污染,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试剂和设备,确保实验条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要及时记录和报告结果,确保医生能够及时获取到血型鉴定的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总的来说,血型鉴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学检查,它对于临床治疗和输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常用的血型鉴定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凝集法、血凝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它们各有优缺点,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血型鉴定。
在进行血型鉴定时,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选择合适的试剂和设备,并及时记录和报告结果,以确保血型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海南专升本-生理学名词解释5
海南专升本-生理学名词解释5奥赛培训:血液名词解释1血清:血液凝固后因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淡黄色液体2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红细胞)占血液的容积百分比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4红细胞沉降率:是指将血液加抗凝剂混匀静置一分学计中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简称血沉5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6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会引起破裂出血但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的现象.7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8血型:指红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一般所说的血型常指红细胞血型.9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称之为等渗溶液.血液循环名词解释1自动节律性:心脏在去除神经和体液因素以及其他外来刺激的条件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能力或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2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房室交界传导性很低,其中结区最低,传导速度仅0.02M/S 导致兴奋在交界区延搁一段时间(可长达0.1S)才能传至心室,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3心动周期: 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4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5射血分数: 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6心输出量: 又称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7心指数:指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8异长自身调节: 在一定限度内,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愈大,心脏前负荷愈大,搏出量愈多.这种通过心肌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变化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称为异长自身调节9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泵功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搏储量储备10动脉血压: 动脉血管内流动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一般指主动脉血压11收缩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收缩射血使主动脉血压上升至最高的值称为收缩压12舒张压:在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下降至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13平均动脉压: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时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约等于舒张压+1/3脉压14中心静脉压: 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15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到尾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 管 激 活 物
组 织 激 活 物
激 肽 释 放 酶
纤溶酶原激活物 (+)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抑制物 (-)
纤溶酶
纤维蛋白及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一) 纤溶酶原激活物 1.血管激活物 2.组织激活物 以子宫、肾上腺、甲状腺、淋巴
结、肺、前列腺等组织含量较高。
3.依赖因子Ⅻ的激活物 (二)纤维蛋白降解 (三)纤溶抑制物
因子Ⅰ
因子Ⅱ 因子Ⅲ 因子Ⅳ 因子Ⅴ 因子Ⅶ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 组织凝血激酶 Ca2+ 前加速素 前转变素
因子Ⅷ
因子Ⅸ 因子Ⅹ 因子Ⅺ 因子Ⅻ 因子Ⅹ Ⅲ
抗血友病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 Stuart-Prower因子 血浆凝血激酶前质 接触因子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二)凝血过程
X
内源性凝血
PF
3
X a Ⅴ
Gan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2th edtion. Stamford, Connecticut: McGraw-Hill, 2005
网络资源:
1. /jpkc/shenglixue/index.htm 2. /sl/ 3. http://202.116.65.193/jinpinkc/shengli/index.htm 4.
(三)抗凝系统 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 肝素
抗凝血酶Ⅲ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 而使其失活,还能封闭Ⅶ、Ⅸa、Xa、Ⅺa、 Ⅻa的活性中心抗凝。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后,能使抗凝血
酶Ⅲ和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约100倍,使凝 血酶立即失活。
二、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 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 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国际输血协会认可的血型系统有23个。
(一)ABO 血型系统 1. ABO 血型的分类依据 依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的有无与种类划分的。 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 A凝集原 B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
ABO血型系统的凝集原、凝集素 血型 红细胞膜凝集原 (blood group) (agglutinogen) A型 B型 A B 血清凝集素 (agglutinin) 抗B 抗A
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 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 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一)凝血因子(blood coagulation factor)
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统称凝血因子。
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
编号 同义名 编号 同义名
症状出现。
血量和血液的主要成分恢复较快。水和电解质可由 组织液回流加快在1 ~ 2小时内,血浆蛋白一天左右,红 细胞在一个月内都可得到补充而恢复。
若失血达总量的 20% 时,机体功
能难以代偿,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加快、
四肢厥冷、眩晕等症状。如超过 30%,
可危及生命。
二、血型 血型(blood group):
5. /
6. / 7. /physiology/davies
8.
9. /silverthorn/
第四节
一、血量
血量与血型
血量(blood volume):指人体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 7% ~ 8%, 即每公斤体重有70 ~ 80ml 血液。 一个60kg的人,血量为4200~4800ml。 血量相对稳定,是维持正常动脉血压及
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循环血量: 安静时,大部分血液在心血
血,结果主侧不发生凝集,次侧凝集,判断
该病友的血型。
主要参考资料:
姚泰主编. 生理学.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3
朱大年主编. 生理学. 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8 Guyton AC, Hall JE.Textbook of Medicine Physiology. 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2000
血液凝固和血型
Blood Clotting and Blood Group
怀化医专生理学教研室
授课内容: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授课对象:
护理专业
授课时间:
2学时
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三个步骤 及体内、体外抗凝方式。 2.重点掌握ABO血型的分类原则及类型 3.掌握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
Ca2 +
外源性凝血
X
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②凝血酶原
③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因子Ⅹ的激活的两条途径: 内源性凝血: 完全依赖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 子Ⅹ激活而发生凝血的途径。 由因子Ⅻ的激活开始。 外源性凝血: 需要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 参与因子Ⅹ激活的途径。 只有Ⅲ、Ⅶ、Ca2+ 参与。
Rh血型系统的生理意义: 1.输血方面 Rh阴性人第一次接受Rh阳性血,不会 发生凝集反应,但会产生抗Rh凝集素。第
二次接受Rh阳性血,会发生凝集反应。 2.妊娠方面 Rh阴性妇女孕Rh阳性胎儿时,产生抗
Rh凝集素,引起胎儿发生溶血反应。
思考题:
1. 无偿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健康?
2. 某医生血型为B型,与一位病友进行交叉配
血液凝固过程
内源性凝血
Ⅻ Ⅺ Ⅸ Ⅻa
外源性凝血
Ⅲ
Ⅺa
Ⅸa PF3 Ⅷ Ca2+ PF3 Ⅹa Ⅴ Ca2+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 Ⅲ Ⅶ Ca2+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Ⅹ
Ⅹ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体外抗凝: 枸橼酸钠与血浆中的Ca2+结合成不易 离解的可溶性络合物。 草酸盐可与Ca2+结合成草酸钙沉淀。 枸橼酸钠、草酸盐只能用于体外抗凝。
四种 A 亚型的凝集原和凝集素
血型
A
亚型
A1 A2
凝集原
A和A1 A A、A1和B A和B
凝集素
抗B 抗B、抗A1(1%) 无 抗A1(占25%)
AB
A1B A2B
(二)Rh血型系统 Rh阳性:红细胞膜上含有Rh因子。 Rh阴性:红细胞膜上不含Rh因子。 Rh血型系统的特点: 人类血清中均不存在与Rh抗原起反应 的天然抗体。
管中流动的血液。
贮存血量:
小部分滞留于肝、肺、腹
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等处的血, 流动缓慢,红细胞含量较多。 当机体需要时,贮存血量 释放出来,补充循环血量。
无偿献血为什么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一次献血200~300ml,不超过全身血量的10%时, 由于心脏活动增强,血管收缩和贮血库中血液释放等功 能的代偿,血管充盈度不发生显著变化,可无明显临床
AB型
O型
AB
无
无
抗A 抗B
血型的鉴定
原理:用已知的凝集素来测未知的凝集原
2. ABO血型系统与输血(blood transfusion)
输血原则:避免在输血过程中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红细胞 红细胞
(次侧)
交叉配血试验
供血者
(主侧)
受血者
血清
血清
交叉配血试验示意图
配血相合: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可以进行输血。 配血不合:主侧凝集。绝不能输血。 配血基本相合: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可以输血, 但必须谨慎,不得已时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