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选址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选址适宜性分析(新学校和新道路)

选址适宜性分析(新学校和新道路)

实习2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选址适宜性分析(新学校和新道路)班级专业学号姓名得分一实习内容和意义1.1.内容(1)学校选址背景:合理的学校空间位置布局,有利于学生的上课与生活。

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娱乐场所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要求:1)新学校选址需注意如下几点:A、新学校应位于地势较平坦处。

B、新学校的建立应结合现有土地利用类型综合考虑,选择成本不高的区域。

C、新学校应该与现有娱乐设施相配套,学校距离这些设施越近越好。

D、新学校应避开现有学校,合理分布。

2)各数据权重比为:距离娱乐设施占0.5,距离学校占0.25,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势因素各占0.125。

3)实现过程运用ArcGIS的扩展模块(Extension)中的空间分析部分功能,具体包括:坡度计算、直线距离制图功能、重分类及栅格计算器等功能完成。

4)给出适合新建学校的适宜地区图,并作简要分析。

(2) 最佳路径要求:A新建路径成本少。

B新建路径为较短路径。

C新建路径的选择应该避开主干河流,以减少成本。

D新建路径的成本数据计算时,考虑到河流成本(reclass_river)是路径成本中较关键因素,先将坡度数据(reclass_slope)和起伏度数据(reclass_QFD)按照0.6:0.4权重合并,然后与河流成本作等权重的加合并,公式描述如下:Cost=reclass_river +(reclass_slope *0.6 +re_classQFD*0.4)E寻找最短路径的实现需要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中距离制图中的成本路径及最短路径、表面分析中的坡度计算及起伏度计算、重分类及栅格计算器等功能完成。

F提交寻找到的最短路径路线图。

1.2意义通过练习,熟悉ArcGIS栅格数据距离制图、成本距离加权、数据重分类、多层面合并等空间分析功能;熟练掌握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和处理类似学校选址、寻找最佳路径等实际应用问题。

校区选址调研报告

校区选址调研报告

校区选址调研报告校区选址调研报告一、引言校区选址是建设一所新的学校或大学时的重要决策环节。

校区选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影响。

为了更好地服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对校区选址进行调研,并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在相关的教育统计数据和研究文献中查阅了大量资料。

其次,进行了实地考察,包括考察了几个潜在的校区选址地点,并参观了附近的学校和大学。

最后,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师生和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 必要的基础设施:学校选址时必须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例如道路交通、电力供应、通信网络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运作和发展。

2. 人口分布与生活便利程度:校区选址时应考虑周边的人口分布情况和生活便利程度。

社区的人口数量与质量将对学校的招生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生活便利程度可提供更好的交通和日常生活条件。

3. 自然环境与资源:校区选址时应考虑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丰富程度。

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如临近公园、湖泊或其他自然景点,有助于丰富学校的学术与文化氛围。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 选择学校旁边交通便利的区域,靠近主要道路和公共交通站点,以方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出行和校园管理。

2. 重视人口集中的地区,以确保学生的招生和教育质量。

同时,应考虑社区的安全性和发展潜力,以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 考虑选择周围自然环境好、自然景点丰富的区域,以营造良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户外学习和娱乐的机会。

4. 选择选址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土地供应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优先选择土地所有权清晰、土地规划灵活的地区,以降低后期的开发和管理成本。

五、结论校区选址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影响。

合理的选址能为学校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并为师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报告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报告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报告
学校选址规划报告
选址规划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利益相关方的考虑。

本报告将主要探讨以学校选址规划为背景的一些重要因素和决策依据。

首先,环境因素是学校选址规划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学校应位于相对安静、无污染、空气清新的区域,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学校附近的环境状况应符合卫生标准,并需要保证学生的安全与健康。

其次,交通便利性也是学校选址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校应尽可能位于交通主干道或重要道路的附近,以供师生及家长的出行方便。

此外,公共交通工具的便利性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以满足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和家长的通勤需求。

另外,学校选址规划还需要考虑人口分布和需求量。

学校应位于人口密集、发展潜力大的地区,以满足当地居民及周边地区学生的需求。

人口密集的地区通常意味着更多的学生数量,因此学校选址规划需要考虑到当地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情况。

此外,学校选址规划还需要考虑到基础设施的配套。

例如,学校附近是否有商业设施、医疗机构、体育设施等,这些设施的存在将对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选址周围的安全设施也是一项重要的考虑因素。

最后,成本效益分析也是学校选址规划的决策依据之一。

学校选址需要考虑到土地成本、建筑物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以保证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最佳利益。

总体而言,学校选址规划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交通便利性、人口分布和需求量、基础设施配套和成本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科学、全面地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够制定出最佳选址方案,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学校新建大楼选址调研报告

学校新建大楼选址调研报告

学校新建大楼选址调研报告根据学校新建大楼选址调研报告要求,我们小组前往了市区进行了调研。

我们首先考察了市区内几个可能的选址,并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

在市区的东部,有一个空旷的地块,环境优美,但交通条件较差,周边设施也不够完善。

在西部,有一个商业区,交通方便且周边设施齐全,但价格较高。

南部的地块环境和周边设施都比较一般,但交通较为便利。

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西部的商业区是较为理想的选址。

该地段交通便利,周边设施完善,学校新建大楼可以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同时,商业区的规划和发展也将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因此,我们建议学校新建大楼的选址应选择市区西部的商业区。

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并给予支持。

我们进一步对西部商业区进行了调查,与当地政府和商业园区管理部门取得了联系,并了解到该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未来发展规划。

商业区的基础设施完善,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等,符合学校新建大楼的需求。

另外,商业区内还有许多商业综合体、娱乐设施和餐饮场所,能够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校外生活选择。

我们还考察了该地段的安全情况,了解了当地的治安状况和应急救援措施。

调研结果显示,该地段治安良好,邻近的消防、医疗等救援资源齐全,能够保障师生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综合来看,该地段符合学校新建大楼选址的综合条件。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了该商业区的拓展计划,未来还将引进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孵化基地,这将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这一区域建设学校新大楼,也将有助于学校与当地企业和社会资源的融合,为师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最后,我们也特别考虑了学校师生的通勤和生活便利问题。

商业区周边的交通网络发达,不仅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还有地铁站和交通枢纽,对于来自各个方向的师生来说,通勤很为便利。

此外,商业区周边还有丰富的生活配套设施,包括超市、餐饮、医疗等,能够满足师生们的日常需求。

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我们再次强烈建议学校新建大楼的选址选择市区西部的商业区。

学校选址分析实验报告(3篇)

学校选址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选址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合理的学校选址不仅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还能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育质量。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为某地区一所新学校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分析影响学校选址的主要因素;2. 通过数据分析,确定最佳学校选址;3. 为学校选址提供决策支持。

三、实验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学校选址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2. 实地调查法:对目标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学校选址所需数据;3. 数据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最佳选址。

四、实验内容1. 影响学校选址的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学校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周边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教师和家长出行;(2)人口密度: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人口密度,以保障学生来源;(3)教育资源: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教育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等,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4)交通便利性:学校选址应考虑交通便利性,方便学生、教师和家长出行;(5)安全因素:学校选址应考虑周边安全因素,确保师生安全。

2. 数据收集与处理(1)收集目标地区的人口密度、交通便利性、教育资源、安全因素等数据;(2)运用Excel等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数据分析(1)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学校选址因素进行分类;(2)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3)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确定最佳学校选址。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影响学校选址的因素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各因素的权重如下:地理位置:0.25人口密度:0.20教育资源:0.15交通便利性:0.20安全因素:0.202. 最佳学校选址根据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经计算得出最佳学校选址为:某地区A镇。

3.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发现地理位置、人口密度、教育资源、交通便利性、安全因素是影响学校选址的主要因素。

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后,我们确定了最佳学校选址为某地区A镇。

高校选址调研报告

高校选址调研报告

高校选址调研报告高校选址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近年来,我国高校数量迅速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各地政府纷纷加大高校建设力度。

然而,高校选址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选址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高校选址调研。

二、调研目的1.了解目前高校选址的主要情况2.分析高校选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3.提出改善高校选址的建议和措施三、调研方法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高校选址的政策和标准。

2.对现有高校选址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选择了若干所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北大、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

3.开展在线调查问卷,获取广大师生和普通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四、调研结果和分析1.高校选址政策和标准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高校选址应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交通便利程度、土地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2.现有高校选址情况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现有高校选址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首先,部分高校选址离市区过远,交通不便利,给师生的出行带来不便。

其次,部分高校选址环境条件较差,周边缺乏生活配套设施,不利于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另外,一些高校选址考虑的重点更多放在土地资源和经济发展上,忽略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

3.调研结果分析高校选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现有高校选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选址过程中,有些地方对于某些因素的重视不够。

政府应在选址过程中更注重平衡各种因素,提高高校选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五、改善高校选址的建议和措施1.加强政策制定与指导。

政府应制定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的高校选址政策,同时加强对高校选址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2.优化选址程序和流程。

在选址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选址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权重,确保选址的公正和公平。

3.加强社会参与和意见征集。

应主动征求广大师生和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各方意见,避免选址过程中的偏见和疑虑。

4.促进选址结果的透明公开。

选址结果应及时公布,并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说明,增加选址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高校新校区选址优化研究

高校新校区选址优化研究
如 果 能在 定性 的意见 之外 , 除 情感 因 素 、 益 驱 使 、 排 利 短 期效 应 等方 面的干 扰和 影响 ,量化 地确 定高 校新 校 区最 佳方案 。这样 的结果 是较 为科学 的 , 它容 易为各 个方 面所
要 的 。 注重 选址 的科 学分析 , 建校 区间互 助平 台 , 校 “ 搭 新
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 j
高校新校 区的选址 既受 客观 条件 的制 约 ,又 体现 着 地 方政 府 、 高校领 导部 门 、 校 自 的倾 向意 见 。 学 身 因此 , 常 常 出现 这样 的局 面 :各 方面对 高校 新校 区地 址 方案 的优 劣 见仁见 智 。
在着许 多复 杂 的因素 和制约条 件 。 综上 , 多方 比选 、 复推 敲 , 现科 学 决 策 是非 常 重 反 实
的是 高校新校 区 的最佳方 案 。 者认 为 , 论是 权力 意志 笔 无 决定下 的方 案选 择 , 还是 高校 主管 部 门的倾 向意 见 , 者 或 是 高校 自身 的坚持 , 或许 都有 合理 的成分 和一 定 的道 理 。
设 新校 区难 度极 大 ,只能 在离 老校 区较 远的地 方 建设新
校 区 。由于新老 校 区之间有 一定 的距离 , 因而新校 区 的地
址 往往有 多个 方案 可供 选择 ,它 们是 各种 因 素 、各 种矛 盾、 各方 力量妥 协 和交锋 的初步 结果 。
新 校 区建设 的地 址一 旦确定 就 极难 更 改 。它 意 味着 将 来会 有 大量 的师生 员T 在此 学 习 、 一 和生 活 , 作 大学 是 否 能融入 城市 , 址起着 基础性 、 校 根本性 的作用 。
实 现新校 区优化选 址 , 确定 新校 区最佳 地址 。

新校区选址情况汇报

新校区选址情况汇报

新校区选址情况汇报近期,我们公司对新校区的选址工作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现将选址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新校区选址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明确定义,一是交通便利,二是周边配套设施完善,三是环境优美,四是土地资源充裕。

经过多方考察和比较,我们最终锁定了位于市中心的XX地作为新校区的选址。

该地区交通四通八达,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站,方便员工和学生的出行。

同时,周边有多家餐饮、购物中心和医疗机构,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此外,该地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周边绿化覆盖率高,适宜办公和学习。

最重要的是,该地区土地资源充裕,能够满足公司未来的发展需求。

在确定选址后,我们立即展开了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以确保选址的顺利推进。

我们已经与当地政府进行了初步接洽,就后续的规划和建设事宜进行了初步协商。

同时,我们也与周边的企业和居民进行了沟通,就新校区建设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协商,确保新校区的建设不会对周边环境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新校区选址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争取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新校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确保新校区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公司和员工带来更好的发展和生活条件。

总的来说,新校区选址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确保新校区的建设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公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将不断优化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新校区的建设能够按时完成,为公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以上就是对新校区选址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配合,共同推动新校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谢谢!。

新校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校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校区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选址背景(一)新校区规划需求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校已经面临着教学场所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决定规划建设新校区。

新校区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通便利性、自然环境优美和发展潜力,以支撑学校未来的发展。

(二)新校区选址要求1. 交通便利:新校区需靠近公共交通干道,在周边有多条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2. 自然环境:新校区周边环境要求优美,空气清新,周边生态环境良好;3. 开发潜力:新校区选择的地段应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未来有望成为教育产业发展的新热点。

二、选址范围确定(一)选址范围划定根据新校区建设规划要求,选址范围划定在城市郊区,以避免城市中心拥堵和限制条件,同时便于未来新校区的扩建和发展。

(二)选址范围内条件评估在选址范围内,对周边交通、自然环境和开发潜力进行评估,评定各条件对新校区建设的影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三、选址条件评估(一)交通便利性评估1. 公共交通便利性:根据选址要求,在选址范围内评估公交线路和地铁线路的覆盖情况,以及乘坐时间和频次情况。

2. 道路交通情况:评估选址周边道路通行情况,是否有交通拥堵或者限行限行情况。

3. 自驾交通便利性:评估选址周边道路是否便于自驾车辆进出,停车是否便利。

(二)自然环境评估1. 空气质量评估:通过对选址范围内的空气质量监测情况进行评估,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段。

2. 自然风景评估:评估周边自然环境是否优美,有无绿地、公园或水域等自然景观。

3. 生态环境评估:评估选址周边的生态环境情况,是否有植被覆盖、动植物资源丰富等。

(三)开发潜力评估1. 土地供给情况:评估选址周边土地供给情况,是否能够支持新校区的规划建设。

2. 教育产业发展潜力:评估选址地段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否有可能成为教育产业的新热点。

四、选址建议综合考虑交通便利性、自然环境和开发潜力等因素,结合选址范围内的实际情况,为学校提出选址建议。

最后,对选址建议进行论证,说明选址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学校未来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学院选址实验报告

学院选址实验报告

学院选址实验报告学院选址实验报告一、引言学院的选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它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发展和影响力。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分析不同选址的优劣势,为学院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址因素分析1. 交通便利性交通便利性是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院的选址应尽量靠近主要交通干道,方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出行。

同时,附近的公共交通设施也应该完善,以方便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通勤。

2. 周边环境周边环境直接影响学院的学习氛围和生活质量。

一个安静、安全、绿化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附近是否有商业设施、医疗机构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 土地成本土地成本是选址的重要经济因素。

学院的选址应尽量选择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以减少投资成本。

然而,低成本的土地可能意味着地理位置较偏远,需要权衡土地成本和交通便利性。

4.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院应选择人口密集的地区,以便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

人口分布还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相关,需要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进行选择。

三、实验方法为了评估不同选址的优劣势,我们采用了以下实验方法:1.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和教职员工,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不同选址因素的重视程度和偏好。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利用GIS技术,我们分析了不同选址的交通便利性、周边环境和人口分布情况。

3. 经济评估:我们对不同选址的土地成本进行了经济评估,以衡量投资成本和收益。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交通便利性和周边环境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土地成本的重视程度较低。

这表明在选址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

2. GIS分析结果显示,选址A地交通便利,但周边环境较为拥挤;选址B地周边环境良好,但交通不便;选址C地交通便利且周边环境优越。

综合考虑,选址C地最为理想。

3. 经济评估结果显示,选址C地的土地成本相对较高,但由于其交通便利和周边环境的优势,预计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职员工,从而带来更高的收益。

选址因素分析

选址因素分析

二、高校选址影响因素分析高校新校区的选址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选址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下面将对影响高校选址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1)政策因素在推进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初期,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

因此,当高校考虑建立新校区时,必然离不开当地政府力量的支持和政策的扶助。

首先,要了解各级政府及相关领导对学校新校区建设的态度,对教育事业支持的程度。

政府的政策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征地、基本建设的各种相关手续及建设投资的财政支持上,了解这些,将有利于校方预估新校区建设需投入的费用。

学校要尽量争取到政府倾斜的政策,处理好与地方(区县、乡镇)一级政府的关系,了解地方能否适应项目的实施与发展,如不适应,要采取哪些措施解决。

(2)城市和区域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主要是对城市进行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过程。

因此,大学新校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方向,只有在相符合的城市功能规划区域内,大学才能与城市互动地发展、提高。

在选址时要准确了解城市和地区发展规划的内容,以及校址位置是否符合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规划。

高校应向当地建筑规划部门咨询潜在地点的城市规划,了解和掌握商业区、文化区、旅游区、交通中心、居民区等区域规划的详细资料。

分析拟选校址的坐落位置是否符合当地发展规划,与周边村镇、工业企业等关系是否协调,当地群众和政府对项目选址能否接受,以及场址能否满足项目建设和生产运营的要求。

(3)建设费用及运营费用高校新校区建设所需费用也是选址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具体包括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

建设费用又包括前期征地费用和建设投资费用。

征地费用只要体现在征用土地的价格上,但同时也要考虑征地范围内的各种补偿费用,如池塘补偿、林果树木补偿以及拆迁补偿等。

建设投资费用即实际建设成本,其包括的内容较多,大体内容如下:①项目可行性研究、勘察及总体规划等费用;②三通一平或七通一平费用,这是进行建设施工准备的基本条件;③单体工程设计费用及工程监理费;④校舍建设费用,主要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中心、学生宿舍、食堂等建设投资;⑤基础设施费用,用于校园道路、供水、供电、供暖、通信、网络、排污、围墙等基础设施;⑥校园环境绿化费用,为改善校园环境而进行的花草树木等绿化及景观营造费用;⑦办理基本建设手续费用,主要有规划用地许可、单体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图纸审查、质量监督、安全监督、劳保费等,上述费用大致占到工程造价的20 %左右;⑧教学科研设备投资费用,是指为服务教学、科研特别是实验室建设所需设备的费用;⑨生活福利及后勤保障系统的投资费用,用于职工生活及后勤保障工程的费用,如医院、幼儿园、教工住宅、变电站等;⑩其他与建设投资有关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投资利息、施工辅助费及不可预见费用等。

新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新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过对新校区可行性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报告:
1. 空间需求:当前校区已经无法满足学生数量的增长,新增校区可以解决学生入学的问题。

根据预测,在未来五年内学生数量将进一步增长,因此新校区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必要的。

2. 土地选址:新校区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交通便利度、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还要充分考虑距离城市中心的距离以及学生的居住区域。

通过权衡这些因素,我们建议在离城市中心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进行选址。

3. 财务支持:建设新校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必须确保资金来源充足。

我们建议学校与政府、企业等进行合作,寻求资金支持和合作项目,为新校区的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4. 教育资源:新校区应该提供与当前校区相同的教育资源,包括教育设施、教师队伍以及学科设置。

此外,新校区也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增加一些特色的课程和教育资源,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5. 迁移规划:迁移过程可能会对学生和教职员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迁移规划。

迁移规划应包括学生入学安排、教职员工的工作安排以及物资的搬迁等细节。

此外,还应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合作,确保迁移过程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建设新校区对学校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充分
的空间需求分析、土地选址、财务支持、教育资源配置以及迁移规划,新校区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学生数量增长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提纲:新校区选址的量化路径研究

提纲:新校区选址的量化路径研究

新校区选址的量化路径研究1.新校区选择的一般原则1万(1)经济性(节约土地,尽量利用荒地.劣地)2千也就是说,建立新校区时,从经济学上来说,必须成本低,这就要求新建校区的土木等便宜。

(2)科学性(与学校规模发展同步性)2千新学校建设必须与高校发展规模相适应,否则就是浪费资源。

(3)环保性(周边污染低,良好的自然环境)2千(4)基础设施完善性2千新建校区周边最好要有店基础设施。

(5)与城市发展规划一致性2千新建校区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

2.优化新校区选址的量化类别1万(1)土地成本2千土木成本应该是新建设校区投资较大的一块,另一块,可能就是建筑建设。

(2)服务保障2千在人口密度较高的校园内,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物业管理、饮食起居、医疗卫生、商业零售、银行保险、安全保卫等服务要有充分的保障。

无论是哪方面提供服务保障,都有一个效率问题。

比较起土地成本而言,也许服务保障的初次投入并不很大,但新校区一旦建成,此后的服务保障费用将是学校、教职工、学生的长期支出。

所以说,服务保障的效率与新校区的选址密切相关,因此,建设新校区必须考虑服务(3)自然环境2千新建校区的周边环境要好,不能建在工业区等。

(4)校区间距离2千新校区建设也考虑与老校区之间的距离,节约管理成本等。

(5)人文环境2千新建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人文气息较为淡薄,缺少历史积淀,缺乏文化底蕴。

除了应有意识地、全方位地把老校区的精神、文化资源引入新校区外,在新校区的选址讨论中还应顾及其人文环境。

不同的新校区地址方案,周边环境的人文气息,和校区文化共振的力度,是有所不同的。

在新校区方案的比选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人文环境这一准则。

新建教学大楼选址调研报告

新建教学大楼选址调研报告

新建教学大楼选址调研报告新建教学大楼选址调研报告一、前言教学大楼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寻找合适的选址,建立一座新的教学大楼,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1. 调研目的:了解学生分布情况、交通情况、场地条件等,为教学大楼选址提供依据。

2. 调研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与信息。

三、调研结果1. 学生分布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附近几个区域,其中以周边小区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主。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学生来自不同区域,但主要分布在学校周边区域,方便交通和接送。

2. 交通情况(1)公共交通:学校附近有多条公交线路,交通便利,方便学生和教职工前来。

(2)道路情况:学校周边道路宽敞,并有足够的停车位,能够解决学生家长接送问题。

3. 场地条件通过实地考察,选取了几个潜在选址的空地,对其进行了评估和分析。

(1)选址一:位于学校旁边的空地,面积较小,将对学校周边交通造成一定影响。

(2)选址二:位于学校后方的空地,面积适中,交通便利,但周边环境较为嘈杂,不利于学习。

(3)选址三:位于学校对面的空地,面积较大,交通便利,且周边环境相对较好,适合建设教学大楼。

4. 学校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和综合评估,我们建议选择选址三建设教学大楼。

这个选址不仅交通便利,而且周边环境较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结论和建议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新建教学大楼的选址应考虑学生分布情况、交通情况和场地条件等因素,以便为学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 选址三是最合适的选址,具备了交通便利、周边环境好的优势,适合建设教学大楼。

3. 当进行选址决策时,还需综合考虑土地成本、建筑规划等因素,确保选择最合适的选址。

五、参考资料1. 学校调查问卷数据2. 学校周边道路交通数据3. 实地考察记录以上是新建教学大楼选址调研报告的内容,根据调研结果得出了建议和结论,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

学校选址调研工作方案

学校选址调研工作方案

学校选址调研工作方案一、引言。

学校选址是学校规划建设的重要环节,选址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环境。

因此,对学校选址进行科学、全面的调研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调研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等方面,提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学校选址调研工作方案。

二、调研目的。

1. 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依据。

2. 调查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为学校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3. 调研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便利条件。

4. 调查当地的人口结构、教育资源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依据。

三、调研内容。

1. 综合调研,包括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依据。

2. 自然环境调研,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为学校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3. 基础设施调研,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便利条件。

4. 人口结构调研,包括当地的人口结构、教育资源等情况,为学校选址提供依据。

四、调研方法。

1. 实地调研,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3. 数据分析,收集当地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学校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五、调研步骤。

1. 确定调研目标,明确学校选址调研的目的和范围。

2. 制定调研计划,制定学校选址调研的具体计划,包括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

3. 实地调研,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4.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

5. 数据分析,收集当地的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为学校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6. 撰写调研报告,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学校选址调研报告。

六、调研报告内容。

1. 调研目的和意义,明确学校选址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2. 调研范围和方法,介绍学校选址调研的范围和方法。

3. 调研结果和分析,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学校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方案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方案

调研学校选址规划方案1. 选址规划背景在进行学校选址规划前,要先对选址背景进行调研。

选址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为繁多。

选址规划需要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市政管网规划、环保规划、国土资源规划等多项规划的要求。

学校的选址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1 市政建设配套选址应充分考虑学校周边能否满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市政供水、供电、通讯以及道路交通等方面。

1.2 周边环境选址旺盛的环境能够优化教育生态,使学校的发展更加有利。

校园周边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考虑到学校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周边环境对学校的影响。

1.3 居住环境学校的选址应当考虑周边居住环境,包括居住的舒适度、居住人口密度、住宅类型及人口稳定性等因素。

1.4 交通情况周边交通情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因为交通是学校周边环境中最基本的一项要素,是学校进行各类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

选址需要考虑交通便利性、交通路线、交通流量等因素。

2. 选址方案的调研对于学校选址,需要建立完善的规划方案,这包括选址的相关调研工作。

调研的步骤如下:2.1 确立选址调研目标与任务在进行学校选址前,应制定选址方案的调研目标与任务。

选址方案的调研目标应明确具体,尽量量化,同时具体考虑时间、地点等方面。

选址方案的调研任务需要详细阐述所要考虑的问题。

2.2 制定调研方案根据调研目标,制定调研方案。

选址方案的调研方案需要考虑人员安排、调研方法、数据采集等多个方面。

2.3 确定调研的具体范围确定选址调研的具体范围,包括学校周边的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等因素。

2.4 实施调研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具体的调研与实地走访。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取有用的数据和信息。

2.6 选址方案方案的编写根据观察与调研所得到的数据,编写选址方案,包括选址地点、用地面积、周边环境的优劣分析、交通联系情况、市政建设配套等方面。

3. 选址方案的评价与制定完成选址方案的撰写后,需要进行评价与制定。

学校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学校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

学校选址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学校选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选址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

为了充分了解学校选址的可行性,本文对学校选址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希望为学校的选址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二、研究范围本次选址可行性研究主要针对学校的选址进行详细的深入分析,包括选址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交通条件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学校选址的可行性。

三、研究方法1、地理位置分析:通过对学校选址地理位置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否合适,包括地理位置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周围环境是否适合学生学习和生活。

2、周围环境分析:通过对学校选址周围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学校选址周围环境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包括周围环境是否安全、舒适、宜居。

3、交通条件分析:通过对学校选址交通条件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学校选址的交通条件是否合适,包括交通是否便利、交通是否拥堵。

四、研究内容1、地理位置分析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地理位置是否合适,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地理位置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地理位置是否有利于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

在地理位置分析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否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距离城市中心是否合适,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

其次,我们考虑的是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否有利于学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否安全、舒适、宜居等,这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在地理位置分析中,我们对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最终确定学校选址的地理位置是合适的。

2、周围环境分析学校选址的周围环境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周围环境是否合适,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围环境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周围环境是否安全、舒适、宜居等。

在周围环境分析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校选址的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调研 学校 选址方案

调研 学校 选址方案

调研学校选址方案引言学校的选址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合适的选址方案可以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师生提供舒适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调研,提出学校选址方案的相关考虑因素。

1. 社会因素调研1.1. 人口分布调查目标地区的人口分布情况。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了解目标地区是否存在人口流动情况,以及人口的总体规模和结构。

1.2. 经济发展了解目标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当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率以及人均收入水平等。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资源配置和人才吸引力。

1.3. 教育需求分析目标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情况,包括学龄人口的数量及其教育需求程度。

了解当地现有教育资源的供应状况,判断市场空缺是否存在。

2. 地理环境调研2.1. 交通便利度研究目标地区的交通便利度,包括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和便捷程度,道路网络是否完善等。

交通便利度对家长和学生的日常出行有着重要影响。

2.2. 周边设施评估目标地区周边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医疗机构、商业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等。

周边设施的完备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学生招募和师资引进。

2.3. 自然环境考察目标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水资源、气质环境等。

自然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教育市场调研3.1. 竞争对手分析分析目标地区的竞争对手,了解其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和资源优势等。

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可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竞争优势。

3.2. 潜在学生数量评估目标地区的潜在学生数量,包括学龄人口数、中小学入学率等。

潜在学生数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规模和招生能力。

3.3. 人才资源供给情况调查目标地区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人才资源供给情况,包括本地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外来教师引进的机会和条件等。

4. 政策调研4.1. 教育政策了解目标地区教育政策的规定和倾向,包括对学校办学类型、规模和质量要求等。

教育政策对学校选址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与经济2010年第1期高校新校区选址优化研究彭怀祖(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07)摘要: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大招生,为了适应需要,必须扩大校区面积。

由于高校原校区周边基本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此,另辟地址建设新校区已成必然。

一般地,新校区的地址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

优化高校新校区的选址,是事关高校当前和未来的全局问题。

通过层次分析法,引入数学模型,以土地成本、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等为准则,确定新校区地址,是优化高校新校区选址的量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新校区;层次分析法;选址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10)01-0014-04收稿日期:2009-12-08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多校区高校运行成本节约研究》DFA090361作者简介:彭怀祖(1956-),男,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及管理.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但是,大规模地扩招,也使高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除了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等严重短缺外,校区土地面积、建筑面积也呈现严重不足的态势。

由于1998年以前,高校的发展总体缓慢,校园变化不大,而城市发展迅捷,校园周围已被各类建筑包围,另外开辟新校区已成为必然。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管理体制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

”[1]高校新校区的选址既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又体现着地方政府、高校领导部门、学校自身的倾向意见。

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各方面对高校新校区地址方案的优劣见仁见智。

各方面的意见,都会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选中的是高校新校区的最佳方案。

笔者认为,无论是权力意志决定下的方案选择,还是高校主管部门的倾向意见,或者是高校自身的坚持,或许都有合理的成分和一定的道理。

如果能在定性的意见之外,排除情感因素、利益驱使、短期效应等方面的干扰和影响,量化地确定高校新校区最佳方案。

这样的结果是较为科学的,它容易为各个方面所接受,具有说服力,起码能为科学选址、优化选址提供量化的路径和思考。

在确认存在若干新校区被选方案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引入数学模型,以土地成本、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等为准则,以量化的方式实现新校区优化选址,确定新校区最佳地址。

一、利用层次分析法优化高校新校区选址的意义高校新校区建设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必然。

由于老校区已被各种建筑所包围,在老校区周围或附近建设新校区难度极大,只能在离老校区较远的地方建设新校区。

由于新老校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而新校区的地址往往有多个方案可供选择,它们是各种因素、各种矛盾、各方力量妥协和交锋的初步结果。

新校区建设的地址一旦确定就极难更改。

它意味着将来会有大量的师生员工在此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学是否能融入城市,校址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

新校区和老校区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等教育大扩张时期,也是高校合并重组的时期,因此多个老校区的现象普遍存在。

各个老校区与新校区之间的联系,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和制约条件。

综上,多方比选、反复推敲,实现科学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注重选址的科学分析,搭建校区间互助平台,新校区的选址应进行预评估。

”[2]不能简单地认为,新校区选址的决策者会不循科学原则,会不顾大学师生员工的意见。

问题的关键是,各方利益的代表者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看待问题,得出各自的结论是很正常的。

例如,高校所在地政府提供土地资源,这是政府的巨大投入,新校区与城市中心地段的近远,决定着土地价格的高低。

政府当然希望在新校区地址14的选择中,以较少的投入为重要原则。

作为高校会更多地考虑新老校区之间的衔接,把学生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对未来的新校区运营成本会加以较多地关注。

如果决策的各方不能够先从宏观上理清校区选址优化的若干要素,得出趋同的意见,如果不利用量化的方法对候选方案进行比选。

那么,有可能是决策权重较大者的意见占主导地位,也有可能各个方面都执一词,形成选址的僵局,延缓甚至错失了新校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因此,具体讨论候选方案熟优熟劣时,各个方面应基本确认新校区地址的影响和制约要素,以及各要素的权重,然后利用量化的方式,计算出各个方案的得分,比选出方案之间的高低,作为选择新校区地址的重要参考。

毫无疑问,这是科学抉择的思考和实践。

利用什么方法建立何种模型,才能完成上述构想的任务呢?笔者认为,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得出层次总排序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使人们的思维过程层次化。

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通过逐层比较多种关联因素,就每一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的全体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并通过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层次分析法为分析、决策、预测或控制事物的发展提供定量依据,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用定量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一种简便实用的方法。

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与人们对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思维过程基本一致,最突出的特点是分层比较,综合优化。

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目标层,第二层为准则层,第三层为方案层;第二,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判断矩阵),对于同一层次的各因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目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第三,由比较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每一准则的相对比重,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第四,计算方案层对目标层的组合比重和组合一致性检验,并进行排序。

[3]二、明确高校新校区优化选址的准则层面利用层次分析法解决各类问题,首要的任务是明确目标、确定准则、选定方案,对任何一所大学的新校区选址而言,它的目标都是一个问题,即新校区选址的优化研究,方案层面也是明确的,即若干个初选出来的新校区地址方案,需要讨论的是,应选定哪些准则层面?各个准则的权重是多少?影响新校区选址决策的因素和准则是较多的,但是,各种因素和准则有着主次之分,有些因素对新校区选址的影响十分重大,对新校区选址能起到促进或制约作用;有些因素对新校选址有一些影响,但并不重要和关键;还有一些因素和新校区选址有一定关联,但是它们可以为其它因素覆盖。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优化新校区选址的研究,必须确定若干准则,这些准则必须对新校区选址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它的因素或重要程度远不如这些准则,或起的作用能为这些准则所覆盖。

“对新校区选址来说,土地的征地费用和拆迁费用,是选择新校址时首先要面对的,也是备选方案中区别较大的方面。

”[4]新校区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中土地成本占了较大的比例,如果不考虑土地成本,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是越近越好。

因为老校区一般在城市中心或城郊结合部位,新校区和老校区距离较短,大学对城市的辐射、引领,城市与大学的互动、交融,都会便捷许多。

然而,离城市中心愈近,土地成本就愈高,学校、高校主管部门、所在地政府都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因此,土地成本是新校区备选方案优劣的重要准则。

“由于新校区的选址大都在城郊结合部,地理上属于城市边缘地带,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公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社会文化氛围、政策法规环境等外部环境,都无法与成熟的老校区相比,新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校的建设与发展。

”[5]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学生生活的居住区。

除学生外,高校还有广大教职员工在工作。

在人口密度较高的校园内,水电供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物业管理、饮食起居、医疗卫生、商业零售、银行保险、安全保卫等服务要有充分的保障。

无论是哪方面提供服务保障,都有一个效率问题。

比较起土地成本而言,也许服务保障的初次投入并不很大,但新校区一旦建成,此后的服务保障费用将是学校、教职工、学生的长期支出。

所以说,服务保障的效率与新校区的选址密切相关,因此,建设新校区必须考虑服务保障这一准则。

每一所大学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特定的校园文化和品牌资源,以精神、信仰、价值观和办学理念为特征的校园文化,以大师名家、优良学风教风为代表的品牌资源,是非常重要、珍贵的精神财富。

“校园环境既是一种显现,又是一种隐性的课堂,对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6]“大学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沉淀的育人场所,其环境本身就是对人的熏陶。

”[7]一般而言,新建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底蕴,人文气息较为淡薄,缺少历史积淀,缺乏文化底蕴。

除了应有意识地、全方位地把老校区的精神、文化资源引入新校区外,在新校区的选址讨论中还应顾及其人文环境。

不同的新校区地址方案,周边环境的人文气息,和校区文化共振的力度,是有所不同的。

在新校区方案15的比选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人文环境这一准则。

实行多校区办学必然导致运行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教师交通耗时,师生交流困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难以共享等等。

在选择新校区时,必须充分考虑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缓解运行成本。

既然建设了新校区,必须面对多校区办学的现实。

“如何处理新老校区的关系问题,也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目前新校区建设来看,普遍存在新老校区距离过远,对高校的整体发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8]多校区办学,无论是以“横切”的方式安排学生,即以学生的年级为单位在各校区布局,还是以“纵切”的方式安排学生,即以若干学院的集合为单位在各校区布局,均存在“硬伤”。

前者,低年级学生难以感受大学生的学术氛围,后者,文、理、医、工等学科的学生,在学科特长互补、相互交融等方面有所欠缺。

显然,校区间距离短一些,上述缺陷会少一些。

因此,优化高校新校区的选址,必须考虑校区间的距离。

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单位,大学生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教学、科研需要宁静、优雅的环境。

必须对新校区地址的周边环境提出要求,它应和校园的环境和谐,应有一个安静的氛围,空气等环境质量应该比较高,周边环境总体上应适宜学生学习、教师教学。

所以在新校区地址的选择中,必须充分考虑校区的自然环境问题。

通过以上初步分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实现高校新校区优化选址这个目标,准则层面应该为土地成本、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等。

新校区选址是从若干个(本文设为个)新校区备选方案中依据上述准则确定最佳新校区选址方案。

由此,可以构划出层次结构模型:图1层次结构模型三、构造判断矩阵及确定准则层面的权重关于土地成本、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等五个准则的互相比较,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调研了若干已确定新校区方案的高校,征询了政府官员、高校领导、相关专家的意见,并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后,笔者认为,新校区选址首先应考虑土地成本,其次先后考虑服务保障、自然环境、校区间距离、人文环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