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黄宾虹学笔法

合集下载

怎样学中国画——黄宾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

怎样学中国画——黄宾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
化 ,并不 等于 西画式 的对 景写 生 。
师 今 人 师 古 人
黄 宾 虹 提 出的 “ 今 人 ,师 师
二 市 井 。 此 等 恶 陋 笔 墨 ,不 可 令 其 人 眼 ;因 江 湖 画 近 欺 人 诈 赫 之
技 而 已 ,市 井 之 画 求 媚 人 涂 泽 之
的古 今 书 画 “ 效 涂 抹 ” 仿 ,仅 沈周 画册就 “ 之数年 不 间断 ” 1 学 。 3岁
之作 。
格 调 高华 ; 不大 提倡 临 摹 明清 画 , 认 为 明画 “ 梗 ”清代 画 “ 枯 , 柔靡 ” 。 他 又 提倡 临 摹 “ 人画 ” 士 ,反对 临 摹 “ 史画 ”( 庸 或称 “ 文人 画” 。 )
说 “ 史之 画有二 种 : 江湖 , 庸 一
他 走 的 是 什 么 路 ? 他 的 主 张 是 什
么? 这 条路 、这 些 主 张 对 今 天 的 中 国画教育 ,还有 没有 意义 呢? 黄 宾虹 一生 用 力最 勤 的事情 , 也 许 就 是 对 传 统 绘 画进 行 研 究 临 摹 了。他 从 六 七 岁 就 开 始 对 家藏
他走 的是一 条 先临摹 古 人 , 后 师法 造 化 的路 。 而 所谓 师 法 造
百 年 来 ,学 校 教 育 取 代 了 师 徒 相
授 的传 承 方 式 ,走 了一 条 以 西 画 改 造 中 国 画 的路 。 学 中 国 画 ,就
太 湖 ,远 者则 有 两广 、四川 诸 省 , I
如 桂 林 、阳 朔 、广 州 、香 港 ,雁 荡 、 天 台 、 青 城 、 峨 嵋 、乐 山 , 以及长 江 沿岸 的 景色 。每 到 一处 ,
后 ,在 家 乡歙 县 得 见 董 其 昌 、查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书法用笔研究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书法用笔研究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书法用笔研究作者:韩沧海来源:《大观》2017年第09期摘要:黄宾虹绘画作品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座中国山水画新高峰。

要想研究其笔墨,首先必须把美术史推远到一定的距离,看清黄宾虹在山水画整个历史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关键词:黄宾虹;山水画;笔墨黄宾虹是个有着美术史自觉的画家,他对宋元以来中国山水画流变的这一主脉络十分清晰,他接过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的“接力棒”。

通过进一步的“破碎”实现进一步的“浑沦”,将笔墨线条简化为长短大小浓淡枯湿不同的各种点,用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点,贯穿和替代原有的勾勒、皴擦、渲染等整个技法体系,使画面达到“浑厚华滋”,近视之几无物象,唯远观使景物璨然。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书法用笔,简洁、洒脱、又不失传统,特别是他晚年的山水作品,自然从容、天真烂漫,看似毫不经意,其实厚重而密实,在笔锋接触纸面的瞬间,即使是细微的笔触,也如同钢铁般不可移易。

这是中国绘画中先贤理学画路强调的理想境界,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到达。

黄宾虹将厚重、灵动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他在绘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中国艺术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说“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正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远树如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颜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上必有云,欲其流行自在而无滞相也,故吾以钟鼎大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下必有水,欲其波之整而理也,故吾以斯翁小篆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隐者,或相语,或独哦,欲其声之不可闻而闻也,故吾以六书会意之法行之。

凡画山,山中必有屋,屋中必有人,屋中之人,欲其不可见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象形之法行之。

凡画山,不必真似山;凡画水,不必真似水,欲其察而可识,视而可见也,故吾以六书指事之法行之。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

黄宾虹经典作品13幅欣赏及技法分析湖山晴霭这是黄宾虹描绘江南秀丽景色的佳作。

他一反常用的重墨画法,先以淋漓的水墨任意泼写,然后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用花青勾勒皴擦,再以淡赭色作适当铺垫,使之色墨交融,浑然一片,传神般地呈现出江南晴霭胜景。

霜容点碧岚此作无年款,画面章法大致出自黄氏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皴法以披麻为主,只是杂树草木施以点染,用力处在讲求“笔笔分明”,笔墨风格已从明人的“枯硬”向学习元人后的松秀转变,略现腴润;款书则稍带出锋,平整间见婉转秀逸。

拟孙雪居笔意这是黄宾虹八十六岁时的佳作,标志着他绘画风格从清逸疏朗向浑厚华滋的转变。

此图虽取材于常见的自然景色,然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相叠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

技法上,以斑驳凝练的墨线勾勒山石树木的形质,再用湿笔晕染;在着色上,已从渍墨法发展到渍色画法,从而合画面色渍漫溢、流彩飞扬,使色墨浑然一体,加上那几笔淡墨勾勒而成的远山,以渍色铺垫,具有一种超越视觉的美感。

画中点景人物精致准确,形态生动,起到了“画眼”的效果。

这种以情定景,以情写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令山水意蕴的生命散发出大自然无限的活力。

江行图此画最能体现黄宾虹扎实的传统功力与独特的审美个性。

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

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

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全图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之”字型的构图法,把沉郁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态分别画出,产生了一种纵深、突兀、幽然的神韵。

••雨过云犹湿•此画描绘的是山村野渡的景致,几丛小树,几重山石,几间茅舍,独木桥横卧两岸。

两位山野逸人在坡坪上热切交谈,一条溪涧直贯画中,悄然无声地向远处流去。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

无极而太极
阴 静
万物化生
北宋周敦颐太极图
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大哉易 也,斯其至矣!"
二、天地笔法
朱熹在评论周敦颐太极图时说:“圣人谓 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丿J物之根也。”' 黄宾 虹“太极图秘诀”在《画法简罰隅举一反》课稿 已经露岀端倪,太极图右上注明“笔法图”,并 写有“向左行者为軌向右行者为钩”。黄宾虹 认为,“太极图是犬地图像的概括;概括的不只
—、经学立身
黄宾蛀仃着深厚的经学修养,他的“太极 图秘诀”说在美术界的影响,堪比易学家周敦 颐“人极图说”在经学界的影响。
黄宾虹父亲黄定华是清代太学生,也是位 儒商,黄宾虹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读经科举教 育。根据《自撰年谱稿片段》《洪儒夫人行状 略述》《九十杂述》《黄宾虹年谱》等记载,黄 宾虹出生于1865年1月270,农历是正月初5 岁(1X70)开始正式聘请蒙学老师,7岁(1872) 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岁(18-5)四书五经学习 毕业,11岁(1876)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12岁
宁國围閏•「述,研究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
◊周利明
黄宾虹1舁專雷为知己。傅雷先生仃位表姐 顾19h年就拜在黄宾虹门卜学叽19心年, 黄宾虹给她闽了一张《画法简言隅举■•.£»课 稿,因在屮心位置绘有太极图,并在太极图中 写明“太极图是书両秘诀”,历年来备受海内 外同道关注,影响颇为深远。黄宾虹在世时,对
'9
是一些表象,还包括天地的动静及其生化"。黄宾虹山水画教学时还指出:“一勾为天,-勒为地; 一勾一勒可以成方圆,然后千变其状。”"黄宾虹这种“勾天勒地”的笔法,被称为“天地笔法”。
黄宾虹谈山水画曾联系到八卦,他在1929年为上海昌明艺专编写的《画学讲义》指出: “六十四卦的变化,大夫可用于医理,武林中人可用于武术,吾人书画,亦可取用以为法 《易经》八圭海卦由二爻构成,上中下三爻分别代表天、人、地,也就是三才之道。《易经》六十四卦

从黄宾虹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看中国画学习

从黄宾虹对临摹与写生的主张看中国画学习
关键 词: 黄宾虹 写生 临摹 中国画
视 。在现在这 样一个追逐 新奇 的时代 , 要得传 统之精 神必从理
法规矩入手 , 黄宾虹先 生的这 四个字依 旧值得我们 细细品味。 要 学 习中 国画, 师古” 一个 必经 的阶段 。那 么如何 “ “ 是 师 古” 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 的问题 。在 黄先生看来 , 师古人必须严 格选 择 , 时又要兼 收并蓄 , 同 也就是 说学 习绘 画要广取 博采 , 不 局 限于一家, 又要善 于总结 与发 现。黄先生说过 :大人达 士, “ 不
如何 学习 中国画, 这个 问题看似 简单却 又含有深 意。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 古老 的师徒 传授 的教 育形 式 已经逐渐 消失 了。中 国画的学 习方法逐渐 变为西画的学 习方法 , 即首 先要学 习素描 ,
要去写生。然 而, 著名 画家黄宾虹先 生却有 着与之相反的观点 ,
局 于一家 , 必兼 收并揽 , 议博考 , 广 以使 我 自 一家 , 成 然后为得 。
此可为善 临摹 者进 一解 矣。 关 于古代 的绘画 , ” 黄先 生不提倡 临
摹 明清时期 的画 , 为明代 画“ 认 枯梗 ”清代 画“ 、 柔靡 ”他 提倡 临 ;
摹 宋元 时期 的画作 , 他说宋元 画格调高 华而又“ 厚华滋” 此 浑 。 外, 他认 为应该 多多临摹“ 士人 画” 还是少 临摹“ , 文人 画” 为好 。
传授形式已经逐渐消失了。在 学国画方面, 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却有不同 看法 , 他认为要学国画, 首先要 临摹古人 , 然后再 师法造化。也就是说 , 要 学习中国画, 必须首先懂得笔法和 中国画的道理 , 然后再去面对 自然 , 即先
t摹后写生。事实上 , 宾虹先 生一生在对传 统绘 画的研究、 临 黄 临摹上最为 用力 , 但他认为临摹与写生并不是对立的, 二者是 可以相结合 的。

黄宾虹的作画方法和步骤

黄宾虹的作画方法和步骤

黄宾虹的作画方法和步骤黄宾虹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他的作画方法和步骤。

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

其作画大致分三个步骤九个方面: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

画石,往往一勾一勒。

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例如字横直”。

对于用笔,他讲究中锋,注重收笔调头。

偶尔用侧锋。

他以为中锋圆稳,并使所画山、石沉著不高傲。

他建议用笔例如“屋漏痕”,意即下笔时领得居住,并使线条着力不轻浮。

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建议图画得轻,例如“高山坠石”。

线条起至迄明晰,意到笔至。

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来画出马的大势。

绘画稿也就是这样一勾一勒图画变成。

一勾一勒,不但必须展毛形,还要展毛势,更必须彰显出意。

如海画者来说,这就是一局图画的TNUMBERG50SX,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确切.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

所谓分后确切,一是分后石块、山形的大小,二就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并使浑沌。

上墨以淡墨居多,但也可以用浓墨。

上墨时,必须心存有全局,眼见全面,否则难顾此失彼,为小失大。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

这些淡墨,由和暖相同,整体表现的效果也相同,必须根据萨兰勒班县对象的实际回去采用。

比如干活淡墨用在将近山处,则烫淡墨需用在远山处。

若以烫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活淡墨需用在画水。

反之,倘以干活淡墨画山地坡脚,烫淡墨需用来画水。

即是说道,同是画水,却必须看看实际情况而的定。

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和暖对照,全然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

齐白石学画的名人故事

齐白石学画的名人故事

齐白石学画的名人故事1. 引言齐白石(1864年-1957年),字梦白,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

他是中国画坛上的泰斗级人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成就享誉世界。

在学画的过程中,齐白石得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启迪,这个启迪来自于一位名人。

本文将为大家揭开这位名人是谁,以及他如何帮助齐白石学习画画的故事。

2. 齐白石与名人的相识在齐白石年轻时,他曾多次到北京求学。

一天,他偶然遇到了一位身着朴素衣袍,神态安详的老人,便主动上前与他搭话。

这位老人名叫黄宾虹,是当时中国画坛上声名显赫的大家。

齐白石向黄宾虹请教了许多关于绘画的问题,黄宾虹不仅毫不吝啬地给予了他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还经常带他参观名画,让他领略艺术的深度。

3. 齐白石学画的艰辛之路在与黄宾虹的接触中,齐白石逐渐认识到学画的艰辛之处。

他发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不仅需要天赋和细心,还需要刻苦的学习和独立思考。

齐白石常常整夜思考和练习,他坚信自己只有用心去学习和推敲,才能在绘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勤奋地临摹名家作品,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观察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风。

4. 黄宾虹的指导和鼓励在学画的过程中,齐白石时常向黄宾虹请教,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指导和鼓励。

黄宾虹愿意与齐白石分享他多年来的绘画心得,并一直鼓励他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力。

黄宾虹告诉齐白石:艺术的创作不仅需要技巧和技法,更需要艺术家深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表现力。

他鼓励齐白石要坚持原创,不断探索,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 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学习,齐白石终于成为了一位世界知名的画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鲜明的色彩,深受观众的喜爱。

他擅长画花鸟、山水和人物,作品兼收并蓄,既有传统中国绘画的气韵,又具有现代艺术的风格。

齐白石的画作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他的作品中富有诗意和哲理,给人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思考。

6. 齐白石的影响齐白石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道家辩证美学思想解读黄宾虹绘画的用笔用墨特征

从道家辩证美学思想解读黄宾虹绘画的用笔用墨特征

从道家辩证美学思想解读黄宾虹绘画的用笔用墨特征道家的哲学思想是极富辩证法色彩的,而与哲学息息相关的美学观也具有极强的辩证色彩。

如老子所谓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倾”[1]等辩证哲学命题。

而老子比较突出的辩证美学则是“守常达变”和“知白守黑”,这对黄宾虹的绘画在用笔、用墨等技法形式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使黄宾虹的绘画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

1、守常达变与用笔:一波三折枯而润滑《老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2]这段话简单来讲,就是指世间万物是运动变化的,然而这运动变化又是有规律的,而且认识这自然规律很重要,也即是所谓的“知常曰明”。

从对绘画艺术影响来讲,这就要就我们在绘画创作时既要明白山水人物的运动变化,更要表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抓住这恒定的内在规律。

黄宾虹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特别懂得“常”与“变”的重要性。

他曾说“力学,深思;守常,达变。

”[3]而黄宾虹在绘画的用笔方面特别注重“守常达变”的思想,懂得“变”与“常”的用笔经营。

(1)“平、圆、留、重、变”五笔关于笔法,黄宾虹提出了著名的五种“五笔”,即“平、圆、留、重、变[4]。

所谓“平”黄宾虹的解释是“如锥划沙”,“一波三折,起讫分明,此之为平。

”所谓“圆”,黄宾虹说: “所谓‘如折钗股’,圆之法也。

”所谓“留”,黄宾虹说:“用笔如‘屋漏痕者’,留是也。

”所谓“重”,黄宾虹说:“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

”所谓“变”,黄宾虹说:“变就是不拘于法”、“法依活,不宜死板。

”而又说:“用笔如古人,无一而非变也,惟能变者不拘于法,参差离合、大小斜正、齐而不齐,是为内美。

”从黄宾虹的五笔法中不难看出他的“守常达变”思想,他不但直接提出了“变”这种笔法,而且“平、圆、留、重”四笔法实则也充满了变的思想。

黄宾虹将“守常达变”美学思想运用在绘画艺术中,也即是根据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变化笔法,在变化中做到绘画的起承转合、一波三折、轻重适合等,从而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实质。

习中国山水画必学《黄宾虹画语录》

习中国山水画必学《黄宾虹画语录》

习中国山水画必学《黄宾虹画语录》秋思(古筝独奏)要画好中国山水画,有一本书不可不读。

这就是《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最为著名、重要的画家之一。

《黄宾虹画语录》由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所记录、整理。

从1947年12月到1955年3月的七年多时间里,王伯敏对黄宾虹日常的大部分教学和传授作了笔记。

恩师逝世后,据平时的所集所录,他依照黄宾师的论画性质,分画理、画史、画法及杂论四个部分加以选辑、分类、整理成此册,于是便有了《黄宾虹画语录》。

《黄宾虹画语录》第三部分——画法,其中涉及中国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章法……甚至具体到一棵树的枝桠,如同身临其境感受黄宾虹先生手把手教学。

山具浓重之色,此吾人看山时即可领会,清初四王画山不敢用重墨重色。

所作山峦几乎全白,此是专事模仿,未有探究真山之故。

——1953年对编者语山以其时光的不同,可分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

朝阳山与夕阳山,因阳光斜照,所以呈半阴半阳。

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山反浓黑,即是此理。

如画夜山更宜用重墨。

——1954年对编者语北宋人写午时山,山顶皆浓黑,为马、夏所未及。

——八十八岁题画(作画)不难为繁,难为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应减之以笔。

——1948年《论明季三高僧》减笔山水,顿有千岩万壑之思。

以少许胜多许法也。

然较繁密为尤难。

——见杂论稿古人言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曰: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见《画法要旨》作画落笔,起要有锋,转要有波,放要留得住,收要提得起。

一笔如此,千笔万笔,无不如此。

——八十九岁题《湖上晓烟图》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1948年对编者语元气淋漓,笔须留得住纸,而墨无旁沈,力透纸背是为上乘。

图文详解黄宾虹作画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及画法步骤

图文详解黄宾虹作画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及画法步骤

图文详解黄宾虹作画用笔、用墨、用色、用水及画法步骤黄宾虹在毕生的艺术探索实践中,致力传承、发展、光大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总结出:“五笔七墨”、“二色六水”、以及以书入画的“三步九面”画法。

用笔:五笔平、留、圆、重、变一曰'平',运笔时,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又以全身之力,运用于臂,由臂使指,用力平均.做到如'锥划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柔弱,不轻浮.即使是灵动用笔,也不能'油腔滑调',毫无风骨。

二曰'圆',落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如'折钗股',不妄生圭角.即使是欲其曲折,亦当圆而有力.'刚中有柔'和'柔中见刚'都在于用笔要圆。

三曰'留',用笔不疾不徐,有如'屋漏痕',不能使笔画放诞狂野,全无含蓄.黄宾虹诗云:'我从何处得粉本,雨移墙头月移壁.'雨淋墙头就是'屋漏痕'的另一说法.雨淋到墙头,墙壁上有石灰,吸水后很强,流到哪里,吸到哪里,而且自然有其痕,这痕迹,就是'留'。

四曰'重',笔力既'能扛鼎',也如'高山坠石'.还要做到举重若轻,虽细也重,犹如齐白石画的蟋蟀的触须。

五曰'变',是说'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做画时既要有变化又要有呼应,没有变化不能灵动活脱,没有呼应不能协调整体.做到笔有回顾,上下映带.既要意在笔先,又要自自然然,无造作之风. 中锋圆浑,用笔沉着,与'平''留''圆'都有关系.元赵松雪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就是指塑造山石与树木形态的线条与篆书的笔意一样. 用中锋,也不排斥用侧锋.但用得要恰到好处.用墨: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一、黄宾虹及其画学理论简介黄宾虹(1865 - 1955)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

他的画学理论极为丰富深邃,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绘画理念的核心- 黄宾虹强调师法自然。

他认为画家应以自然为师,深入观察山水的神韵、气象等。

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像黄山、九华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游历中,他仔细体会山川的不同风貌,如黄山的奇崛、九华山的清幽等,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 重视笔墨。

他的笔墨理论是其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和技法,更是画家表达情感、体现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对笔墨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笔下的线条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

2.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黄宾虹深入研究传统绘画。

他对古代画家如董源、巨然、倪瓒等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

他从传统绘画中汲取了构图、笔法、墨法等多方面的营养。

-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创新。

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他对墨法的创新,创造出了“五笔七墨”法。

“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

这种创新的墨法使他的画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着现代的艺术气息。

释文:- “唐画刻画如缂丝”:唐代的绘画在表现上如同缂丝工艺一样精细入微。

唐代绘画注重写实和细节的刻画,画家们以精湛的技艺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

例如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的形态、服饰等细节都描绘得十分准确细致。

- “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要画出雄浑有力、浑厚而又华美的画作,需要画家有健劲的笔法。

这里强调了笔法的重要性,只有笔法强健有力,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浑厚的质感,同时又能展现出华美的艺术效果。

就像黄宾虹自己的绘画,他用苍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山水轮廓,再用丰富的墨色晕染,使画面既雄浑又富有韵味。

- “粗而不犷细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绘画时,线条或笔触粗犷但不能野蛮粗糙,细致之处又不能过于纤细柔弱。

用笔五法(黄宾虹)

用笔五法(黄宾虹)

用笔五法(黄宾虹)
用笔五法(黄宾虹)
一曰平: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全身之力,运之与笔,由臂使指,用力平均。

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之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之处,方可谓平,平非板实。

水有泼折,固不害其为平。

笔有泼折,更是显其流动。

二曰圆;书法无往不复,无垂不缩,所谓如折杈股,圆之法也。

日月星云,山川草木,圆之为形,本与自然,否则僵直枯燥妄生圭角,则拧恶可憎,率意纵横,全无弯曲,乃是大病圆混润的亦不能流于柔媚,舍刚劲而言婀娜,多失之柔媚,皆未是以语圆也。

刚健中含有婀娜劲利中带有厚之气,询称入妙。

三曰留:笔有回顾,上下映带,凝神静虑,不疾不畜,善射者盘马弯弓,引而不发。

善书者,笔欲向右,势先逆左。

笔欲向左,势先逆右。

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中如屋漏痕也。

画亦有点成线,是在于留也,笔意贵留,似碍流走,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乃轻忽不遒,滑乃柔轻无劲。

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四曰重: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

然重易多浊,浊则淤混不清,重又多粗,粗则顽笨难转。

善用笔者,何取于此?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如金与铁。

言用笔者,当知金之重而取其柔,如铁之重而取其秀。

金刚杵法当化为绕指柔
五曰变: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

用笔有辣字决,使笔如刀金舌利。

从顿挫而来,非深于此道者,不知其味。

用墨之法,至元代而大备,墨色繁复,即一点之中,下笔时内含转折之势,故墨之华滋,从笔尖而出。

黄宾虹金文书法初探

黄宾虹金文书法初探

黄宾虹(1865—1955),生于浙江金华,籍贯安徽歙县,原名质,字朴存,晚号宾虹,别署为予向、虹叟,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金石学家。

黄宾虹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其在金文书法上的成就却是为画名所掩。

黄宾虹的金文书法成就不是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得,而是其综合学养的完美体现。

他精通各类古文字,进而发现金文书法之内美,大胆地将山水画的笔意融入金文书法创作,形成古雅奇崛的风格,终臻化境。

通过梳理黄宾虹的金文书法研习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金文取法的多样性,感受其书法的内美特质。

一、黄宾虹金文书法的风格演变(一)探索与创作:工整有余,奇趣不足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一阶段是从20多岁到59岁这段漫长的岁月。

在20多岁时,有人送他《师簋》拓片,他如获至宝,不忍释手,遂将其装裱成册,随身临习,自此打下良好的金文基础。

尔后,其入世渐深,看过的各类金石器物亦多,对其热爱至闻韶忘味。

黄宾虹不间断地临习金文,先后临写过《师簋》《大盂鼎》《散氏盘》《龙盘》等“三代”钟鼎铭文。

他凭着金石学功底,以及对“三代”古文字的认识,直接把大篆审美范畴定格在“三代”金文中,直取其为金文书法创作的根基。

黄宾虹早期的金文书法作品字形方正,章法较为单一,用笔拘谨,个人面貌尚不明显。

如他46岁所书《联鄂楼》题额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隐居北京期间,是黄宾虹研习金文书法困而知、勉而行之时,也是其金文书风慢慢沉淀,进而产生渐变的阶段。

(二)积淀与成熟:刚柔并济,雅致醇厚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60岁到87岁。

到了耳顺之年,黄宾虹的大篆已粗具个人面貌。

他从清代“使笔如刀”的刚健婀娜笔法中悟出抑扬顿挫的浑厚用笔。

在这一时期,他留下很多临习作品,如《临〈大盂鼎〉》《临〈卫肇鼎〉》《临〈免盘〉》等,金文书法功力日益精深。

他在取法上不局限于所临金文,先秦的古玺印文也为其所用,字体瘦长,行笔虚实相间,用墨浓淡有致。

如其60岁所书《青水嫩苔留鸟篆,绿杨残叶带虫书》一联,风格上接近《虢季子白盘》,线条粗细中等,结构瘦长,用笔较凝练,墨色厚重,空间布白已有灵动舒展之态。

黄宾虹:作画20个技法集锦

黄宾虹:作画20个技法集锦

黄宾虹:作画20个技法集锦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

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

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一、用笔一涉图绘,则有关乎全局,不可不慎笔乃提纲挈领之总枢纽,遍于全画,以通呼吸,一若血脉之贯注全身。

意存笔先,笔外意内,画尽意在,像尽神全,是则非独有笔时须见生命,无笔时亦须有神机内蕴,馀意不尽。

以有限示无限,至关重要。

二、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

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三、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也;抹,横拖直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所用。

四、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露出笔之外锋要藏,不能露,更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五、赵孟頫谓“石如飞白木如籀”,颇有道理精通书法者,常以书法用于画法上。

昌硕先生深悟此理。

我画树枝,常以小篆之法为之。

六、吾尝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作画凡山,其力无不下压,而气则莫不上宣,故《说文》曰:“山,宣也”。

吾以此为字之努;笔欲下而气转向上,故能无垂不缩。

凡水,虽黄河从天而下,其流百曲,其势亦莫不准于平,故《说文》曰:“水,准也”,吾以此为字之勒;运笔欲圆,而出笔欲平,故能逆入平出。

凡山,一连或三峰或五峰,其气莫不左右相顾,牝牡相得;凡山之石,其左者莫不皆左,右者莫不皆右。

凡水,其波浪起伏无不齐,而风之所激则时或不齐。

吾以此知字之布白,当有顾盼,当有趋向,当寓齐于不齐,寓不齐于齐。

凡画山,其转折处,欲其圆而气厚也,故吾以怀素草书折钗股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向背处,欲其阴阳之明也,故吾以蔡中郎八分飞白之法行之。

凡画山,有屋有桥,欲其体正而意贞也,故吾以颜鲁公书如锥画沙之法行之。

凡画山,其远树及点苔,欲其浑而沉也,故吾以鲁公正书如印印泥之法行之。

深度解析黄宾虹的用笔技巧五笔七墨有那么神秘么?(上)

深度解析黄宾虹的用笔技巧五笔七墨有那么神秘么?(上)

深度解析黄宾虹的用笔技巧五笔七墨有那么神秘么?(上)五笔法篇中国传统书画的用笔技法诞生、发展、流传于各个时代,经过百千年的积累碰撞,早已有了传统正规的用笔技法,又在近现代书画家黄宾虹于晚年总结性提出"五笔七墨"之说,为开创中国画笔墨境界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影响深远。

黄宾虹1919年黄宾虹在《新画训·美术变迁》中也提到:西方古典绘画与中国院体绘画一样,因为过于崇尚写实,周密不苟,虽得其貌似而失其神,属于下品。

由此为每一位学画之人指明了道路:从线条入眼进门,五笔七墨入手基础,方可有金石入画,气息斑驳之美,是为大成之道。

其中金石指的就是有金石趣味的线条,也是使用"五笔七墨"中的"五笔"法所写出来的线条。

好的作品用笔技法的"五笔"包含了什么?一为"平",气息要平稳,心境要平坦,要平稳的进入状态,不可轻浮狂躁。

二为"重",下笔稳健,出来的线条要给人充满力量的感觉,不能柔弱无力。

三为"圆",线条饱满即是"圆",这样的线条不能主侧锋,要走中锋。

四为"留",线条两头要有藏锋,不能破笔露锋芒,要懂得藏头忽尾。

五为"变",也是最关键的点。

"变"在线条上的表现为"苍润、拙朴、松劲、流畅、厚重、粗细"等等,"变"也是个人情绪产生的各种线条表现,深入状态的情绪甚至会产生出"空灵、虚无"等有味道的线条。

“变”个人用笔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变"去提升自身气质。

"变的延伸"下方“笔笔断”有空灵感其中"笔笔断"也是"变"的延伸技巧,即作画不能一笔到底,要主动使用"笔笔断"技法,意为交代笔路清晰,使线条更加生动充满趣味。

"变"的延伸技巧还有"无一笔不曲",意思是没有一根线条是笔直僵硬的,直中有曲,曲中有变;此外线条不能都是干的,更不能都是湿的,要有干有湿有变化。

创造、感受线条好的线条当你会看线条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到线条的性格和变化,不再如门外汉一般光看表面的像不像,而是能通过线条的状态去看作画人的内在,从而引发共鸣。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解析
黄宾虹是中国现代画坛的巨匠之一,其山水画作品以其别具一格的画风和独特的画技备受推崇。

本文将从黄宾虹山水画的构图、笔法、色彩运用等方面对其画技进行解析。

构图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着重表现大自然的气韵和景象,常以大气磅礴的山峰、流水为主题,在画面中巧妙地组合形象和空间的关系,塑造出富有立体感和深度感的画面效果。

此外,他还善于利用“留白”和“点缀”等手法,使画面更具韵味和生动性。

在笔法方面,黄宾虹山水画笔触丰富多样,有浑厚有力的顿挫笔法,也有柔和流畅的勾线笔法,还有精细入微的点、线、面的组合运用。

他在笔法上的变化和运用,营造出丰富的形态和质感,使画作更富有变化和生命力。

色彩运用方面,黄宾虹山水画以灰、绿、蓝、白为基调,运用明暗对比营造出深邃的山水氛围。

他还善于运用“色彩互补”和“色彩渐变”等手法,使画面色彩更加鲜明、柔和和协调,呈现出独特的色彩美感。

综上所述,黄宾虹山水画具有独特的构图、丰富的笔法和协调的色彩运用,其山水画作品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

黄宾虹山水技法分析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中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中,“平、留、圆、重、中博变”是其五种基本笔法华中;“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华物渍墨、焦墨、宿墨”是其七博种用墨技巧。

中国画宣纸和毛笔是非华博常简单而且又十分难以驾驮的材料媒博物介。

说简单是什人都可博中以信手涂抹,困难到甚至穷尽毕生精力也中华难入堂奥。

用笔是中国画线条艺博术的精髓,而墨法则是物博中国画水色气韵的灵魂。

中华笔法也就是写字的工夫物。

传统文人书法的功底,有个性华博天赋的颖悟,也有毅力师承的运物中气,是日久天成的修养,也是一种可欲而华不可求的非常个人化的手画心迹。

但墨法博不同,用墨用色用水是纯粹技巧,本物文拟就宾虹五笔七墨的具体方法步骤博做一些分析,以祈更好地品味黄宾虹博中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艺术魅力物。

一、勾勒即物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

“画笔勾勒中博,如字横直。

”对于用物华笔,他讲求中锋,重视中博收笔回转。

偶尔也用侧锋。

他以为中博锋圆稳,使所画山、石华博沉着不轻浮。

他要求用华中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能博物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

所谓“折钗中物股”,又不妄生圭角;中华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中博石”。

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

黄华中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华物用以画出山的大势。

写生稿中博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华中。

中国画称用笔勾线为“骨”博中,五代荆浩认为“骨线”对图画起“中物生死刚正”的作用。

一勾一勒,华物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博华意。

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博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中二、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中华,然后将每块石,每座山分中清楚,上墨即起这个作用。

博物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中华,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中博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中物主。

但也可以用浓墨。

中博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物中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博华。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博物淡墨。

这些淡墨,由于干湿不同中物,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中华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着黄宾虹学笔法黄宾虹(1865—1955),原籍安徽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书法家、编辑出版家,并一生致力于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

曾主编《政艺通报》《国画月刊》《美术丛书》等。

1926年发起“金石书画艺观学会”。

先后任上海昌明艺专、新华艺专、上海美专等校教授。

1936年任北京故宫古物鉴定会委员,1937年任北平艺专教授及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1948年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1949年任中国美协华东分会副主席、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及全国政协委员等。

著有《虹庐画谈》《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宾虹诗草》及辑本《黄宾虹话语录》等。

后人编成《黄宾虹文集》(六卷本)出版。

除山水外,工诗,善书,金文尤精,兼能篆刻,于金石书画文物鉴定颇有造诣。

书法初筑基于魏碑和唐碑,又遍习欧、褚、颜诸家,尤对颜书临习不辍,后对篆籀书法用力最勤,晚年将古印、篆刻识见导入篆籀书法,孕育出“清刚浑厚”的书风。

本期配图以黄宾虹平素较为少见的信札、手稿为主,多来自于浙江省博物馆和浙江省美术馆。

黄宾虹草书手稿浙江省美术馆供图观念与趣味——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黄宾虹陈振濂关于黄宾虹,是一个巨大的学术研究课题库,但是在目前,这项研究并不平衡。

大量的讨论研究,是在不断重复提示黄宾虹如何伟大,如何了不起。

其实黄宾虹是大师这一点已经是常识。

从黄的画论、作品出发,以自己的解读角度去证明黄宾虹的大师地位,对初学者自然是有益的,但在学者层面上高手过招,则会显得百无聊赖——视角是重复的,方法是欣赏式的,学术规范上则是个人感受式的,这样的研究,缺乏原创性、前瞻性和无可替代性。

所以我今天不取这种角度。

在几次研究讨论李白诗歌和苏轼书法的研讨会中,我曾经表示:目前大家的讨论,很多都将重点放在李白、苏轼如何伟大并努力去重复证明他们的伟大上。

其实,他们的伟大已经是文学史、书法史的一个结论与常识,不需要再费力气去不断重复。

我们应该倒过来发掘他们为什么会伟大、伟大由哪些因素构成的来源。

换言之,讨论黄宾虹(李白、苏轼等)作为大师的来源、构成过程与构成因素,研究他在成为大师以前(而不是成功以后)的人生与艺术发展过程中与众不同的特征,哪些曾经起过重大作用后来又消退了?哪些经历最后成了他的核心力量,促成了他的成功?然后才是讨论他的作品和特定图式,他开创的独特的山水画图像世界。

这种图式和创造应该是在中国绘画史研究尤其是近代绘画研究中最重要的要素。

但它是静止的结论,而不是动态的随机的成形过程探究。

浙江博物馆所举办的“高山仰止——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展”,是一个大动作。

我们先从“观念”清理开始做起。

黄宾虹行书论金石学与治印之关系手稿浙江省美术馆供图一要确定“现代知识分子”的定义和概念,首先要考虑提出这个概念的针对性。

我的理解是,先要找到与“现代知识分子”对立的概念是什么?从古代到近代,应该是古典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

比如,文人画的图式是宋元明盛行,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这个时候文人画图式比较稳定了,成为横贯七百年的稳定的传统了。

黄宾虹当然是被列入其中的代表性大家。

但如果认识仅仅局限于这个层面,那他只是几百年文人画大师中的一位,历来被画史和评论家已经定位了无数遍,我们的讨论如果仅仅停留在此,那不是这个大展与浙江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这样的顶级学术机构所满意的目标,那是一场社区鉴赏会或市民文化讲座的水平定位,没有一点新意和突破。

但是,提出“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与“文人画家”相对立,这就引出了学术上的观念激荡与认识冲撞。

只要是高手同行之间的切磋,人人都想了解探究一下,对黄宾虹大家都很熟悉,是传统文人画大师,我讲“现代知识分子”是什么意思?是要解读黄宾虹的什么新发现?试图改变既有的传统成说?他有足够的史料支撑吗?是强为之说还是有理有据?黄宾虹的文化意识与知识结构,本来是纯正的文人士大夫类型。

如果从他最后的大师成就尤其是本次大展的书、画、印来看,这个结论毫无疑问。

他从安徽歙县起家,深受徽派篆刻及夥山派、绘画史上的新安画派与四僧的影响,对古印章有着浓厚的兴趣。

尤其编古印谱,刻印章,伴随着他的前半段革命生涯。

后来专注于画山水画,研究金石学、鉴定学,当然也属于这个文人画类型无疑。

尤其是他二十岁、二十二岁两次参加科考,更证明他是典型的旧式文人士大夫的成长途径。

但我们又注意到,不久他就参加了反清、反袁世凯的政治运动,成为其中的一个斗士,成为货真价实的“革命党”。

比如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与陈去病等组织“黄社”,以黄宗羲的非君思想为号召,明显带有推翻帝制的革命意图,至于后来加入“南社”成为中坚骨干,更是清晰地表明了他的政治理念。

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中,除林风眠曾经以文化倡导过“艺术革命”的准政治理念,可以追美于黄宾虹之外,无论是推扬新艺术的蔡元培,还是倡导“美术革命”的陈独秀、吕澂……乃至更早的康有为,都是文化学者、理论家,而不是创作实践家即画家。

黄宾虹的“革命家”身份和立场以及他所具备的绘画意识,从一起步就体现出了与当世其他画家完全不同的特质。

这种特质,其他画家都不具备。

“革命家”的身体力行,反清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政治家立场的拈出,对我们而言,具有什么含义?第一是黄宾虹这个人物并不限于艺术,而在当时也是政治的。

它宣示了年轻的黄宾虹从青年时即有治国平天下、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情怀(他自己还区别文人画与士夫画的区别,后面将有分析),它和许多绘画大师从小在绘画专业上苦练童子功津津笔墨终成大家的成长过程显然不同。

“现代知识分子”的定义,即是以对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进步都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术,最后都会聚焦到这个最高的终极目标。

这样来看黄宾虹,发现黄宾虹创立的山水画图式,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构图方式,但他笔墨的表达,他很多意念传递的方式,甚至他在四川时的寥寥数笔的写生,这些东西其实都隐含着对于文人画图式的解脱,一种距离感,一种与传统“四王”图式和民国山水画轨迹完全相反的“革命性”的反叛与拓展——对于自然山水,他完全有他自己独特的“革命家”兼“艺术家”式的解读,而不是沿袭传统平远高远深远勾皴点染程式的习惯性解读。

这个“距离感”对于黄宾虹本人来说,如果站在画家的立场上看,可能是他个人的创新,但是如果放在“现代知识分子”的标题之下,我们能找到他更深的作为“革命家”的独特人文历史、时代背景和内涵。

我想做的工作,是在面对几百件黄宾虹的精品力作图像时,反过来论画及人,了解一下黄宾虹在民国前后做了哪些事,并因此对他的绘画成就、地位与他的图像创立的历史意义,提出传统解释以外的另一种解释。

黄宾虹行书信札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龙瑞、梅墨生主编《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诗稿作品集》第一个阶段:黄宾虹“革命家思维养成时代”。

我收集了一下资料,发现黄宾虹在出道以前,其实经历过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投入科举。

他当时在安徽小乡镇生活读书,生活理想是怎样应试成功,谋取功名,当然,也不废他的画学兴趣。

比如据他的《自叙》,十三岁即在故家背摹董其昌、查士标的山水画,总之,是在科考应试过程当中奠定了他传统国学、金石学、画学的根基。

因此,在这个时期,黄宾虹与任何一个画家的成长起步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也是从私塾读书再进入科举。

第二个时期,黄宾虹的蜕变。

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基于时代的变化,那个时候要革命,反清反帝制。

很多读书人不满于清政府的迂腐贫穷落后挨打,更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民主国家的体制,黄宾虹正好在这个时候参与了革命。

我们现在能找到很多的资料,是黄宾虹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始终站在当前时代的最前面。

这个时期的黄宾虹,已经不甘于去做科举谋一个小官职,以这样的方式成为清朝庞大国家统治系统里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分子。

本来,这样的腐朽体制对年轻的黄宾虹来说肯定不满意,整个国家丧权辱国,民不聊生。

他和所有有志青年一样,很反感当时的封建王朝体制,看透了帝国内部的腐败。

我们看到在二十至二十二岁之间,他参加过两次科举。

这是一个最早的记录,此后他进入了革命救国的第一段人生历程。

黄宾虹行书致顾飞札(局部)选自河北教育出版社龙瑞、梅墨生主编《双星辉映:齐白石、黄宾虹册页、信札、诗稿作品集》到了1904至1905年之间,开始有黄宾虹活跃于政坛的记录。

早在1895年春,他在安庆拜会谭嗣同,受其意气风发之砥砺,精神为之大有提升,其后,又因积极参与革命救亡而被地方告到省里,罪名是“叛国”,遂致连夜去歙,逃至上海,年余才返。

他在《自叙》里写道:“逊清之际,士夫谈新政,办报兴学。

”很显然,他自己是引为“士夫”族群的一分子的。

有一个回忆录叫《安徽歙县革命党人活动》,谈及当时黄宾虹起了什么作用,云他在支持、参加、投身于革命党时,为了要印刷发行自己鼓吹革命的报纸—当时革命最大、最可行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自己创办报纸,看看典型的如梁启超,都是自己办报纸,撰写文章,鼓吹反清。

梁启超还因此一举成名,创造的既不是古文又不是白话文的“新文体”,风靡一代甚至几代人。

安徽的革命党人文献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办报。

为了要办报,黄宾虹甚至自己开办小型造纸厂。

这个造纸厂不是为了营业,而是政治的。

这样的记载表明,黄宾虹当时年少气盛、正义感强,投入革命义无反顾,在那场反清的辛亥革命运动当中,他虽然在歙县一隅,但其实陷进去的程度很深。

而艺术或更具体的山水画,从早年的兴趣爱好渐渐脱离他的视线。

那么接下来的推断则是,其他大师在二十多岁的最好年华中,孜孜以求笔墨技巧,以求打好基础时,黄宾虹则以全副精力专注沉湎于政治,成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再后来的纪录是兴办铁路。

安徽要办铁路公司,大家知道武昌起义之前的赫赫有名的四川保路运动,在历史学家看来,中国兴建铁路及后续的一连串事件,是压垮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的革命党人都曾经是洋务运动中兴办铁路乃至如四川保路运动的骨干。

热血青年黄宾虹也参与了安徽的铁路公司筹办。

从张之洞开始,整个清廷洋务派希望改革腐朽的政治,但希望从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坚船利炮引进开始,而不是废皇权倡共和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路。

当时希望改革现状的维新志士也共同赞成兴办铁路。

革命党人认为,兴办铁路引起铁路组织制度的各种改革,就是对革命烽火点燃的出发点。

黄宾虹参加了安徽创办铁路公司运动,他还似乎是当时的歙县革命党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歙县革命党人有几百成员,与兴办铁路休戚相关的更是数以万人计。

但与清廷地方政府谈判被选举出的是两个代表,其中一个就是黄宾虹。

黄宾虹在里面起什么作用?相当于在当时地方上的革命党领袖。

这个出任“铁路代表”的阶段,以及他办报纸办造纸厂的种种行为表明,他要以安徽歙县为起点,他希望把革命的理念传播出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