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故事
福州之旅——三坊七巷
福州之旅——三坊七巷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年历史的古城,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名人,书写了福州文化。
福州一个不得不去的地方。
在这里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抗清,马尾海战……等等,因此留下众多的历史古迹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像“三坊七巷”这样保存这么完好的古建筑群,还是令人惊讶的!“三坊七巷”形成于唐代,盛于明清,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里光国家级重点保护建筑就有9座。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均留名于此。
还未走进“三坊七巷”,一处小桥便吸引了我,走进桥上的亭楼坐坐,发现这个居然就是“双抛桥”,这桥始建于唐朝,现在尚存的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单孔石拱桥。
桥上有桥亭,桥边围绕着古榕树,树荫遮天蔽日。
双抛桥旁边,便是林觉民和冰心的故居,两个名人出自一门这种现象,在中国还是挺多的。
比如天津的庆王府,就是晚晴大太监小德张和庆亲王先后居住过,还有一会儿将要提到的“小黄楼”。
院落正门中央摆放着林觉民的雕像,这位黄花岗72烈士之一为了中国寻求光明牺牲于敌人的枪口之下,他最有名的就是《与妻书》,大家不妨找来读读。
此故居林家在先,冰心的谢家在后,院落中间是厅堂,林家谢家接待客人的地方,左侧开辟成林觉民的事迹展。
林觉民虽为72烈士,但他确才学过人,精通日语英语德语,曾有人曰“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
在这里,古朴、凝重、喧闹、嘈杂混合成了来自几百年前的场景和声音,就连国际名牌也要入乡随俗了。
这里修建了一些过去特色店铺门面,为了烘托气氛用的,里面当然不会有真的当铺。
过了黄巷没多远就是安民巷了,黄巢起义军进入福建,在此发布了安民告示,因此得名安民巷,后来,新四军驻闽办事处就设在此巷。
安民巷对面就是文儒坊,顾名思义,这里走出过很多文人,曾经有一家姓陈,叫陈承裘,一家出了五代进士。
其中一位陈宝琛还是溥仪的老师。
您瞧这一家子。
三坊七巷的由来
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锦还乡而改坊名。
坊中16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为阁楼。
于此观看戏剧演出,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
宋祭酒郑穆、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世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袭故居皆在坊内。
陈承袭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
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
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高约2米、宽1米的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
这是光绪辛已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据有关人士认为,在全国城市小街巷中刻碑立约,尚属罕见。
光禄坊[郁达夫在此居住和写作]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
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
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
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
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最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一、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在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许多文化名人。
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其文化底蕴深厚,更是拥有众多文化名人。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许多知名文化名人的故居就坐落在其中。
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意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街区,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福州市传统的居民区,也是福州市政府的重点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街区,也是国内少有的具有明清街区特点的城市传承文化遗产区,因此,它被誉为中国江南地区的“窗棂之一、三坊之盛、福州之大观”。
三、名人故居介绍1. 严复故居严复,清代文化名人,散文家、诗人等。
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严复故居坐落于三坊七巷中的五凤派巷,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故居建筑狭长、深邃,布局紧凑,是中国古文化传承的典范。
2. 郑成功故居郑成功,明朝时期的名将,著名的海上抗清英雄。
他被尊为“海上之神”,是台湾民族英雄之一。
郑成功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泉秀巷,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保存完好。
郑成功故居的建筑格局严谨,建筑风格独特,由此,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精髓。
3. 黄宗羲故居黄宗羲,明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化名人,他的理论为“天心说”、“人心说”和“性命守道”等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黄宗羲故居坐落在三坊七巷的郑家大巷中,是福建省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4. 冯雪峰故居冯雪峰,著名的诗歌、散文、小说作家,影响了一代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诗人王子”。
冯雪峰故居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精致,保存完好,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四、结语福州的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的文化名片之一,更是中国古文化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中的多位文化名人故居,见证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概述福建省福州市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约有40公顷。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
“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
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
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
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
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
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
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
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
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
三坊七巷的历史故事嘿,大伙儿听听,今儿咱们聊聊福州那地界儿的三坊七巷,那可是个有故事的地儿,跟您平时逛的商场、公园可不一样,它里头藏着的是几百年的老底子和满满的文化味儿。
一走进三坊七巷,嘿,您就像穿越了似的,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老宅子一排排,就像是岁月老人精心布置的画卷儿。
您可别小看这些房子,它们里头住过的,可都是些大人物,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一个个故事多得跟那巷子里的石板一样,数不清。
咱们先说这“三坊”,坊啊,就是古代人住的街区,跟咱们现在的社区差不多。
三坊里头,最有名的得数衣锦坊,为啥?因为这儿出了个“林则徐爷爷”,您知道不?就是那位虎门销烟的大英雄。
想当初,林爷爷就是从这儿走出去,一身正气,硬是把那害人的鸦片给烧了,给咱中国人长了脸。
每次走在这衣锦坊,我就感觉像是能闻到那股子历史的硝烟味儿,还有林爷爷那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再来说说“七巷”,七巷里头的光禄坊,那可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您想啊,以前那些个书生,每天就在这巷子里头摇头晃脑地背诗文,晚上还得挑灯夜战,准备科举考试。
据说啊,这光禄坊里头的空气都带着书香味儿,让人一进来就觉得心里头特别安静,特别想读书。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的就是这巷子里头的那些老手艺人了。
您要是赶上好时候,还能看到他们在那儿做糖画、捏泥人,手艺那叫一个绝!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那些老师傅们做糖画,一根竹签,一勺糖浆,在他们手里转啊转,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现在眼前了,馋得我直流口水。
而且啊,三坊七巷还是个美食的天堂。
您要是走累了,随便找家小吃店坐下,来一碗热腾腾的鱼丸汤,或者尝一尝地道的福州肉燕,那味道,简直了!我保证,您吃了这一口,还想下一口,根本停不下来。
最让我感动的是,每次去三坊七巷,总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老居民还是游客,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像是认识了好久的老朋友一样。
这种氛围,在其他地方可真不好找。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一个景点,它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记录着福州的点点滴滴,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和梦想。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
说说福州的“三坊七巷”1991年3月,时任福建省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林觉民故居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从“拆”到“修”,一字之变,改变了“三坊七巷”的命运,“三坊七巷”这一古街巷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笔者有幸于2019年12月去过福州的“三坊七巷”,今天就说一说它们的故事。
(图1)“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说的就是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
这是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全国最大的古街坊,里面有林则徐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林徽因故居、冰心故居、小黄楼、二梅书院、水榭戏台等数十处经典建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是福建的省会,闽都的故事,从鼓楼开始生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凝聚,汇成一部伫立而又充满底蕴的历史,见证着这座千年古都的斑驳与显赫。
“三坊七巷”临闽江、怀西湖,三山鼎立,双塔对望,坊巷之中,藏着半部中国近代史,无人不为之倾心。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简称。
向西3片称“坊”,向东7条称“巷”。
福州是一座千年古城,自汉始,先后建成冶城、子城等6次城垣,老城保护做得相当到位。
在福州的老城区,至今还保存了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坊巷,这些坊巷成为福州重要的历史标志。
这些历史标志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三坊七巷”街区和朱紫坊街区了。
文/张渊学“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三坊”很有历史感。
这“三坊”就是衣锦坊、文儒坊和光禄坊,它们和这里的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简称“七巷”),以及附近的朱紫坊一起,2006年5月25日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也很有当时的历史特色。
它形成于唐王审知罗城,是当时福州的繁华商业区。
以安泰河为界,罗城南部地区一分为二,城北是当地的政治中心,贵族居住区也坐落于此,城南则是平民文化疆域青春期健康82图1 福州“三坊七巷”图3 福州第二坊——文儒坊图2 福州第一坊——衣锦坊居住区和商业区。
福州三坊七巷
福州三坊七巷福州建城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而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
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
"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
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
“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衣锦坊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
这让人联想到宋代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千家沽酒户垂帘"的盛况,并且记起古城区的内河是通海感潮的。
大海的广博、渊深与外向,时时引人上下求索、奋发有为。
这个巷于是不断有人出人头地,得享锦衣玉食,并赢取外界无数艳羡的目光。
而觥筹交错、掸冠相庆时,最易激发的是雁过留声的雅兴。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
”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蕴、陆藻兄弟才华横溢,名重一时,兄官至御史中丞,后任福州知府,弟以列曹侍郎出知泉州,二人相会故乡,命名居地为棣锦坊。
南宋淳熙年间,王益祥任江东提刑,仕归居此,才正式命名为衣锦坊。
三坊七巷
喜看家乡新变话——三坊七巷大家熟悉的三坊七巷,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三坊七巷总面积611亩,始建于西晋末年,这里是福州这座千年古城最具文化气息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建筑,被誉为一座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时,称“冶城”,统治者是勾践的后裔无诸。
两百多年后,西晋时期的福州已经稍有规模了,新置晋安郡首任太守严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称为“子城”。
到了唐天复元年,即公元901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了“守地养民”,又在子城之外,以钱纹砖砌筑起一座“罗城”,据说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砖城。
我们所熟知的三坊七巷就在罗城的西南部。
三坊七巷,一个古老的名字,虽然古老,但不苍老。
望着高大的墙,冗长的巷子,斑驳的老树,头上的一道蓝天,不时掠过的微风,整个世界仿佛都变小了。
巷子里很安静,只有那时不时传来一两声孩子们的嬉笑。
虽说后人改造了石板路、矮墙,但我依旧可以看见那些古老木制的门庭。
一律的暗红,虽然不如俏丽女子的裙摆红得妩媚,也不像带刺的玫瑰红得颓败,但是它有一种平和,让人感到温暖的气息。
身临其境,不禁被三坊七巷这种气氛所感染。
雕栏石砌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而留下的,是一片宁静。
慢慢地,仿佛整个世界只有宁静。
坊与巷,这是两个古老的词,时间已经在上面镀了一层厚厚的铁锈,锈色下,它们渐渐变得狭小、泛黄、淡远。
似乎它已经缩在角落里。
似乎已经像一片脆弱的枯叶。
似乎连呜咽声都渐渐凝噎。
回想,我们仿佛看到了,看到它们曾经花朵般绽放的时代。
纵与横,方与正,井然有序,宛若训练有素的军队,宛若中规中矩的棋盘。
现代都市轰隆隆行进的步伐,也奇迹般从它身边一次次绕过,没有踩下,是侥幸吗?还是因为这座古老的建筑里走出来的英雄豪杰暗中庇佑。
翻动历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大串在中国近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像:严复、沈葆桢、林旭、林觉民、林徽因、谢冰心、庐隐、郁达夫、郭化若……他们的生活的痕迹都或多或少映现在三坊七巷里。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介绍三坊七巷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典型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代表之一。
三坊指的是三个相连的胡同,七巷指的是七条与之相连的巷道,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之一。
而在这些胡同和巷道之中,隐藏着许多名人故居,这些名人故居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来介绍一位重要的名人故居——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在三坊七巷中有一座宅院,被称为“曾府”。
这座宅院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积广阔,建筑风格独特。
曾国藩故居的主要建筑有正厅、左右厢房、后花园和书院等。
曾府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代和清代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我们来介绍另一位名人故居——林则徐故居。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尊孔反法”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林则徐故居位于三坊七巷中的一条小巷里,宅院虽不算大,但建筑精致典雅。
故居内有林则徐的书房、起居室、客厅等,这些房间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装修和陈设,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再来介绍一位名人故居——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和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的故居也位于三坊七巷中的一条巷道里。
郭沫若故居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相结合的形式,文化融合的特点十分明显。
故居内有郭沫若的书房、卧室和画室等,这些房间展示了他的创作过程和艺术成就,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
除了以上介绍的名人故居外,三坊七巷还有许多其他名人故居,如濂园、翰林府、唐代文学家杜牧故居等。
这些故居不仅是名人的居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中的名人故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参观这些名人故居,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
简述三坊七巷的历史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最有名的历史街区,也是中国南方传统城市布局的代表之一。
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城区内一条长约1.5公里、纵贯南北的巷道,由东至西穿过三个坊,南北沿路分布着七个小坊。
一、三坊三坊是福州古城的商业中心区,包括于文达坊、云飞坊、南台坊三个坊落。
三坊区在明代初期已经具有完备的布局和繁荣的商业活动。
随着士绅地主经济的发展,三坊区逐渐成为福州乃至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业中心,其古街道便是广大民众商贸往来的核心区域。
二、七巷福州“七巷”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因其别有韵味的古美而享誉全国。
七巷分别是:广巷、福巷、东巷、半巷、南巷、工巷、后巷。
七巷依山而建,而巷内则是一片现代化和繁华的商业街,既有商品批发市场,也有服装、饰品、化妆品等专营店。
同时,还拥有各类餐厅、咖啡厅、书店等文艺小店。
三、历史三坊七巷的历史可追溯至唐朝,起初是当时的福州城区。
明朝中叶,福州成为东南沿海最大的商业港口,三坊已经成为福州商业的中心,七巷则是居民聚居的区域。
清朝时期,三坊的商业地位得以进一步提高,同时,七巷也因其风貌独特而名扬天下,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20世纪之前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三坊七巷都成为了战争的中心之一,它承载了福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四、现状如今的三坊七巷是福州名副其实的旅游景点,游客能够看到历史文化底蕴的厚度和现代化的城市气息。
为保护福州的历史文化,三坊七巷在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修缮,建筑外观彰显出了古老的建筑技艺。
在它们保留和复兴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它,也让福州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领域里越来越有影响力。
此外,三坊七巷还被当地政府视为福州文化节日活动场所之一,在某些季节,将不时举行传统节日活动。
五、结语三坊七巷已经成为了福州人热爱的历史文化之地、旅游、休闲、拍摄的好处所,它注定将继续沿着更加繁荣的轨迹前行。
虽然三坊七巷的路径并不宽敞,人也很多,但是,这儿依然保留着过去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三坊七巷——名人
三坊七巷——名人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
1866年,严复考入了家乡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
林则徐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积极的了解和吸收并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
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林旭林旭(1875—1893):“戊戌六君子”之一。
少年即颖绝秀出,为特达奇才。
他追随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历时百日,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杀害,年仅24岁,其英名永载史册。
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
汉族。
福建福州人。
1900年入福建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
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
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
三坊七巷的故事和传说
三坊七巷的故事和传说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约45公顷,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
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以下是部分坊巷的信息:
1. 光禄坊:因宋代光禄卿程师孟而得名。
2. 文儒坊:因宋代祭酒郑穆得名。
3. 衣锦坊:据清《榕城景物图》载该地有“小天安门”之称。
4. 杨桥巷:原有杨树矗立于街巷之中故得名杨桥巷。
5. 郎官巷:因宋代刘涛居住于此,其子被征为郎官而得名。
6. 塔巷:据传古时该处有宝塔一座而得名。
7. 黄巷:因宋代宣德门东侧的护城河呈黄色而得名。
8. 安民巷:据传因宋代黄潜善住此街得名,后改其名为安民巷。
9. 宫巷:因明代闽王继宫入居此条小巷得名。
10. 吉庇巷:原名“鲫鱼背”,后因明代抗倭名将张经和抗倭英雄戚继光被冤杀,当地人民怀念二人,更名“吉庇巷”。
在三坊七巷的南后街上,还有许多福州特色的小吃和历史建筑,如肉燕、佛跳墙、同利肉燕老铺、赵化地貌、高楼米线等美食和建筑。
南后街以南的坊巷被称为“三坊”,而北面的坊巷则被称为“七巷”。
坊巷内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历史遗迹,其中不乏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的来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福州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象征之一。
一本关于“三坊七巷”的电影书
一本关于“三坊七巷”的电影书“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三坊七巷电影书三坊七巷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
俯看三坊七巷,它的形状方方正正左右对称,就像一本摊开的书。
其中有许多动人故事被搬上过银幕。
今天晚报君带你边游览“明清博物馆”边找寻电影的浮光掠影。
林觉民故居林觉民的故居,也是冰心的故居,当然两家没有亲戚关系。
林觉民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后,他的父亲林孝颖为逃避追杀变卖了宅院。
这座房子被谢家买下,冰心(谢婉莹)小时候在这里生活过。
林徽因是林觉民的侄女,也曾经在这里住过。
在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的房间里,现在用一面墙来展示《与妻书》的内容。
这封被称为“中国最感人情书”的信是林觉民托朋友带回福州,悄悄塞在门缝里。
在林觉民就义之后,陈意映才发现了这封信。
当时她怀着身孕,因为过分悲痛早产。
她在两年后抑郁而死。
林觉民和陈意映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林伯新九岁夭折,小儿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
现在,在福建省博物馆里保存着林仲新捐赠的《与妻书》原本。
1980年,林觉民的事迹被拍成电影《碧血黄花》,由林青霞扮演林妻陈意映。
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林青霞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7年,齐豫演唱了一首《觉:(遥寄林觉民)》,是站在陈意映的角度写给林觉民的回信。
2012年《与妻书》许晴佟大为郎官巷严复故居坐落在郎官巷。
“郎官”可不是“新郎官”的意思,而是古代可以在皇帝身边进言的侍郎。
宋朝的郎官刘涛出生于此,并且子孙数世都是郎官,因此得名。
三坊七巷进行改造的时候,管委会把所有出自清朝的青石板都集中铺设在郎官巷内,所以我们现在脚踏的郎官巷的青石,就是严复当年踏的哦!2013年,上海纪实频道的《大师》节目,展示了从现在往前推100年里的100位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前辈,其中分上中下三集演绎近代大思想家严复。
今年,讲述严复如何挽救近代中国的30集重大历史剧《天演惊雷》开拍。
郎官巷还有一处不得不看的宅院——二梅书屋。
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朝,是清代凤池书院山长林星章旧居,占地2000多平方米,院共五进,后门通塔巷。
三坊七巷名人林则徐介绍
林 则 徐 虎 门 销 烟
林 则 徐 虎 门 销 烟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 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 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 林则徐名诗与名句 1.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 而多财,益增其过。 2.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林则徐 说: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 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4.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七律二首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四、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调任江苏巡抚 。 五、道光十七年(1837年)正月,升湖广总督 。
六、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 七、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 ,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林则
烟。
徐领导禁烟运动的胜利 。 八、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到新疆 。
三坊七巷的名人 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 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 幢。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 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 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 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 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 博物馆”。 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近百位历史风云人物,他们在神州舞台 上有声有色的作为,大大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著名的有: “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 “近代陆军之父”,曾宗艳;“世纪老人”,冰心; “戊戌六君子” 之一,林旭等,这次的研究性学习 ,本小组研究的是林则徐。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第一篇:三坊七巷名人故事宫巷的沈家大院福州建城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修建者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
100多年后,西晋战乱,中原望族衣冠南渡。
不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贵胄,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福州,选在三坊七巷落脚了。
当然,那时的三坊七巷还远远不是现在的样子,也就是部分中原大姓的家族聚居点。
福州特色的马鞍形封火墙后来经过数百年几代人的经营,到了唐末,公元十世纪初,福州城已经颇具规模,三坊七巷的坊巷格局在那时初步形成;宋代三坊七巷完善定型,而且一如既往成为高官显贵们的住宅区。
岁月更迭,出入坊巷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朱门深院,锦衣华服,琴韵书香却一直流传下去。
宫巷11号的大房子应该在明嘉靖年间就出现了,因为这样的雕刻门楣是典型明代建筑的式样。
1855年,这里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就是沈葆桢。
宫巷当时只有35岁的沈葆桢刚刚被破格提升为九江知府。
由于为人清正,加上时常接济亲友,沈葆桢并无多少积蓄,据说,他是举债才购买了这个宅院。
房子装修好了,父母妻儿都住进去了,沈葆桢却仍旧远在江西任职。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上疏朝廷,建议在福州设立船政局。
20天后,朝廷准旨。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形势告急,左宗棠接到谕旨要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马尾船政厂区母亲死后,沈葆桢不是只有100天的假期吗?百天期满后,“以孝治天下”的沈葆桢说什么也要在原籍守孝满27个月,他向朝廷力求继续辞职在家守孝。
234 去,直伸到海里的样子。
而那些锈迹斑斑的电缆则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向人们展示着沈葆桢逝去的思想和功绩。
三坊七巷保护故事
三坊七巷保护故事话说在福州城啊,有这么一个宝贝地方,叫三坊七巷。
这就好比是福州的一个超级大宝藏,藏着数不清的故事和记忆。
以前呢,三坊七巷可有点“落魄”。
就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老古董,房子破破旧旧的,好多年轻人都不太在意这个地方,觉得它就是一片老旧的街区,没什么特别的。
但是啊,有那么一群热爱家乡的人,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一样站了出来。
这些人里有专家学者,眼睛里闪着智慧的光,他们深知三坊七巷的价值,就像知道一颗蒙尘的明珠其实是价值连城的。
还有一些老福州人,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对待自家的传家宝一样。
有个老伯伯,在三坊七巷住了大半辈子。
他看着周围的房子一点点变老变破,心疼得不行。
他就到处跟人说:“这可是咱福州的根儿啊,不能就这么没了。
”他每天都在巷子里溜达,看到有谁破坏一点老建筑的小角落,就像护崽的老母鸡一样冲上去阻止,说:“你可不能这么干,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那些专家们呢,就开始研究怎么保护这个地方。
他们可不像那些只知道拆了盖新楼的人。
他们小心翼翼地测量、记录,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不放过。
就好比是对待一个娇弱的小婴儿,一点点查看哪里有问题,该怎么修复。
可是保护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
钱就是个大问题。
就像要给一个大病的人治病,没有钱怎么行呢?于是啊,政府也出马了。
政府就像一个大家长,开始四处找钱。
找来了钱就开始按照专家们的方案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
在保护的过程中,也有不少有趣的事儿。
比如说,有一个施工队在修缮一座老房子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墙皮弄掉了一点,露出了里面的一幅老画。
这可把大家都惊到了,就像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宝藏地图一样。
大家围过来,一边惊叹一边小心翼翼地研究,最后决定把这幅画完整地保留下来,还成了这个房子的一个独特的小景点。
还有啊,为了让三坊七巷重新焕发生机,一些年轻人也加入了进来。
他们把一些老房子改造成了很有特色的小店。
有个姑娘开了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面的桌椅都是那种老福州风格的,墙上还挂着三坊七巷的老照片。
三访七巷爱心树的故事
三访七巷爱心树的故事在咱们这儿有个三坊七巷,那可是个充满故事和韵味的地方。
在三坊七巷的一个小角落里,有一棵特别的树,大家都叫它爱心树。
我第一次去拜访这棵爱心树,那完全是误打误撞。
我正像只没头的苍蝇在三坊七巷里乱逛呢,就突然瞅见前面有好多人围在一块儿。
我这人就爱凑热闹,赶紧小跑过去。
哟呵,原来是一棵大树,不过这树可不一般,树干的形状就像个大大的爱心,怪不得大家都叫它爱心树呢。
树的周围还有一些小花小草,像是一群小跟班,围着爱心树这个老大。
我当时就想,这树可真有意思,就像老天爷在这儿画了个爱心给大家看呢。
过了些日子,我第二次去了。
这一次我可是带着目的去的,我想看看这爱心树在不同季节里有没有啥变化。
还真有!春天的时候,这爱心树上冒出了好多嫩绿嫩绿的小芽,就像树给自己穿上了一件带小点点的绿衣裳。
那些小芽就像是一个个小娃娃,从树妈妈的怀里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
我在树下站了一会儿,感觉自己就像是被一群小娃娃包围着,心里那叫一个舒坦。
旁边还有个小姑娘,她对她妈妈说:“妈妈,这棵树是不是有魔法呀,怎么能长得像爱心呢?”她妈妈笑着说:“宝贝,这是大自然的魔法呢。
”我听了,也忍不住笑了。
第三次去的时候,就更有趣了。
那是个夏天的傍晚,三坊七巷里的人比平时还多。
我到爱心树那儿的时候,发现树下有一对情侣。
那男的正拿着个小本子,在爱心树前给女的念着自己写的诗呢。
那女的眼睛亮晶晶的,就像星星掉进了她的眼睛里。
我心里想,这爱心树可真是个浪漫的地方啊。
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在旁边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就滚到了爱心树的树根那儿。
小男孩跑过去捡球的时候,突然抬头看着爱心树说:“大树大树,你是不是也在听叔叔念诗呀?”我和周围的人都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这三访爱心树啊,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惊喜。
这棵爱心树就像三坊七巷的一个小宝贝,默默地站在那儿,给每一个来这儿的人带来温暖、欢乐和浪漫。
三坊七巷的千年回眸
三坊七巷的千年回眸作者:宋立中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3期偏居东南一隅的福州,2200年来从未像中原王朝的都城那样,在历史上轰轰烈烈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喜剧,它僻处海陬,不显山露水,这倒使其成了中原板荡、天下扰攘之时世家大族避乱南迁的世外桃源,无意间给后人留下了一处千年不变的建筑格局——三坊七巷。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它如今成为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符号。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里坊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千百年不变的稳定格局。
它像巨大躯体中的一个个细胞组织,运转着城市的生命律动。
历史的沧桑巨变,不少城市曾经的里坊制度格局荡然无存,人们只有在尘封的古籍中想象其风貌。
然而,在喧嚣的现代都市群落中却有这样的“独一处”——福州三坊七巷保留了下来。
三坊七巷始于唐末五代,历经千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坊巷格局;但三坊七巷并非一朝而就,而是逐渐完善的。
南宋梁克家的《三山志》已提到了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
清中叶林枫的《榕城考古略》谓,“俗有三坊七巷之名”。
民国初年,郭白阳《竹间续话》亦云:“会城内有‘三坊七巷’之称,皆缙绅第宅所在也。
”三坊七巷的形制,有人将其比喻为鱼骨与鱼刺,有人则形容为菩提树叶,或直呼为“非”字形。
笔者觉得,它倒更像一片优美的棕榈树枝叶,南后街似叶片的主脉,向西伸出的三条支脉为三坊,向东生出的七条细脉是七巷。
由北向南的三坊依次为衣锦坊、光禄坊、文儒坊,七巷的顺序依次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和吉庇巷。
三坊七巷面积虽不大,却被世人称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其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陈承裘故居、欧阳氏花厅。
如果以单体建筑而言,三坊七巷中的建筑也许并不起眼。
论规模,它不如执商界牛耳之徽商徽派建筑;论体量,它不如山西晋商大院,更无法与江南世家大族的府邸相较;但它有它的优势、它的神韵和它的品位。
三坊七巷的名人作文600字
三坊七巷的名人作文600字
说到三坊七巷,嘿,这可是咱们福州的一大名胜啊!这个地儿,自古
以来就是名人辈出,各种才子佳人、文人墨客都在这儿留下了足迹。
今天,咱就来摆摆龙门阵,聊聊三坊七巷里的那些名人。
说起三坊七巷,首先得提提那林则徐。
这林公啊,可是咱们福州人的
骄傲,他禁烟的事儿大家都知道吧?那时候啊,洋人卖鸦片给咱中国人,
害得大家身体垮了、家也败了。
林公看不下去,就带头禁烟,把洋人给惹
毛了。
可林公他不怕,硬是挺着脊梁骨,给咱中国人长脸。
三坊七巷里头,就有他的故居,每次去那儿看看,都觉得心里头暖暖的,有股子劲儿。
再来说说严复吧。
这严复啊,可是个大学问家,他翻译的那些西洋书,让咱们中国人开了眼界,知道了外头世界的新鲜事儿。
他的学问啊,真是
深不可测,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坊七巷里头也有他的故居,每次走进去,都觉得那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好像能听到他当年翻译书时的沙沙笔声。
除了他们,三坊七巷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名人,像什么冰心啊、林徽因啊,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们在这儿留下了自己的故事,也让三坊七巷变
得更加有味道。
每次走在这儿,都觉得好像能和他们打个照面,听他们讲
讲当年的事儿。
所以啊,三坊七巷不仅仅是个地名,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
每
次去那儿逛逛,都觉得心里头特别舒坦,好像回到了过去,和那些名人一
起生活过。
这就是咱们福州的三坊七巷,一个有故事、有味道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沈葆桢这才不得不在居丧期间出任“马尾船政大臣”。
1866年12月23日,福建船政主体工程在马尾全面动工。
“扬武”号巡洋舰,福建船政第一艘完全自产的大型远航巡洋舰下水时,两岸无声,大家屏息静气,眼睛随着“扬武”号轮下的波涛转动。
直到“扬武”号安全靠岸,人群才响起欢呼声---这意味着中国在装备上已经具备了与国外先进国家抗衡的实力!在沈葆桢主持船政的8年多时间里,共有5艘商船和11艘兵舰成功下水。
船厂由最初的200亩地发展到600多亩,拥有包括造船、驾驶等30多个工厂,3000多工人。
在他手中生产出来的轮船,后来装备起了中国第一支海军舰队。
在他手中培养的船政学生,后来成为中国海军甚至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中坚力量,影响了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比如邓世昌、刘步蟾、萨镇冰、林永升、林增泰等海军舰长,晚清外交官陈季同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有影响的中国人,他将《红楼梦》、《聊斋志异》译成法文,还有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
那时的马尾造船厂,据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
1874年5月,11艘日本兵舰,载着3500名士兵开到台湾,杀人抢物。
其时“台地千余里竟无一炮”,只能任由日本兵践踏。
5月29日,清政府急命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海防。
54岁的沈葆桢率领船政生产的船只开赴台湾,做好了与日本作战的一切准备。
针对台湾问题,沈葆桢站在未来的高度,提出了四点以外交和实力相结合的对日斗争方针:一联外交,获得国际同情;二储利器;三储人才,做好准备;四通消息,取得长远便利。
1874年12月20日,日军全部退出台湾,沈葆桢却没有走,他上奏朝廷,建议开发台湾。
沈葆桢为开发台湾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热忱,使得清政府的政策从以防内为主转到以防外为主,奠定了今天台湾发展的基础。
至今台湾对沈葆桢一直眷眷难忘,在台湾岛很容易就能找到沈大人的遗迹。
从1866年主持船政开始,沈葆桢一直在福州附近公干,因此在宫巷11号,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办公场所。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恩爱,他当船政大臣时有很多公文,就出自林普晴之手。
这位名门望族的千金小姐,嫁入贫寒的沈家后,一生追随丈夫的足迹,相夫教子,伺奉公婆。
1875年,朝廷任命沈葆桢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时,他却再次上书拒绝。
他担心已经病痛缠身的自己是否能肩负如此重任。
而且他想家,想念天伦之乐。
可是朝廷催促紧迫,“海防要紧,自应迅速到任”。
沈葆桢只好动身,前往南京。
1877年1月13日,他再次会同李鸿章联名奏请清政府派遣海军学生赴法英,于是这一年的3月31日,38名船政毕业生启程出国。
这是中国政府公派的首批赴欧留学的“官费留学生”。
在两江总督任上,沈葆桢呆了4年。
1879年7月,久受病痛折磨的沈葆桢给儿孙留下遗嘱:叮嘱儿孙不要写任何关于他生平的文字,而他自己的书稿也绝不可印刻发行。
他还告诉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
”衷心耿耿效力于大清王朝的沈葆桢死在异乡南京。
他的灵柩在这一年底千里迢迢运回福州,葬在福州西郊梅亭麓山。
●严复与郎官巷三坊七巷中,郎官巷现在的长度最短,只剩100多米。
据说当年它的长度列七巷之首。
1921年9月3日,大学者严复在郎官巷自己的寓所写下了遗嘱。
54天后,严复去世。
其实,这只是严复晚年的住处,他的老家在福州郊外的阳岐村。
严复从小入私塾读古文,14岁那年,父亲染病去世,家境变得困难,只好中断了走学优致仕的道路。
1866年,像当时许多贫家子弟一样,严复报考了福州船政学堂,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经过5年的学习,严复1871年又以最优等的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然后很自然地登上那时还是稀罕物的船舰。
1877年,严复与刘步蟾、萨镇冰等38位船政学堂毕业生一起去了英国,那一年他只有23岁。
1880年,从英国回来不到一年,严复即被另一个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招至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其教学能力得到李鸿章“造诣精进”的评价。
虽然能力受到认可,但由于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迟迟得不到升迁,思想主张难以实施。
中国传统社会有句老话叫“学而优则仕”,严复虽然到国外留过学,但没有科举的正途出身,所以被人看做是野狐蝉,不正统。
为改变人微言轻的局面,这位曾大声疾呼废除八股、又留学西洋的大学者决定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
然而,严复的四次科举考试,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1894年中日海上发生的那场恶战--甲午战争,彻底让严复清醒了。
从那以后,他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像一名斗士一样跃上战场。
1897年,一个注定要影响几代中国人思想发展的文化巨著--《天演论》破茧而出。
该著作一经发表,便迅速在维新人物中间流传,乃至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都弥漫着严复《天演论》的思想。
《天演论》之后,严复又马不停蹄地翻译了另外7本西方著作。
这些书令严复声名鹊起,没有人能够忽视他,即使是高高在上的满清王朝的皇帝。
清朝覆灭,民国成立。
1913年,袁世凯指使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鼓吹反对共和,恢复帝制。
杨度三次走访严复,邀他做发起人。
8月,“筹安会”成立,严复名列第三,成为“筹安六君子”之一。
对此,严复没有申明反对。
严复跟袁世凯之间的瓜葛很复杂,他跟袁世凯相识近30年,袁对严复比较赏识。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2年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令人信服的显赫地位。
为着这份旧情,严复把袁世凯亲信送来的4万元支票退还,没有参与筹安会的活动,却又对未经他同意就被人冒列筹安会一事三缄其口。
这成了严复继参加科举之后又一件令人唏嘘的事。
1918年12月9日,严复回到了福州。
他想在晚年时候落叶归根,于是选择了福州。
福建省督军李厚基则非常有眼色地为他奉上了郎官巷的房子。
当时严复已经60多岁了,身体状况非常糟糕。
为了减轻病痛,医生给他开了“特效药”,他病不择医,一口吞下,谁知竟是鸦片,而且一次成瘾,病情更是每况愈下。
1921年的10月27日,严复死在郎官巷家中。
其墓志铭由他的好友、儿媳林慕兰的舅舅陈宝琛所写。
●笔墨文章满坊巷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100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并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
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其中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
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
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组织了诗社。
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他们同陈家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
郑孝胥13岁时,背诵四书五经流畅得如瓶中泻水;22岁高中福建省举人考试第一名,31岁随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出使日本,并在驻日使馆留任。
1895年11月,从日本回国后,35岁的郑孝胥马上被两江总督张之洞召为幕僚,参与策划了那期间张之洞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
1923年,郑孝胥入宫成为溥仪的老师,被任命为总管内务大臣。
此时的郑孝胥以干练著称,他为没落的清廷处理了东陵盗宝和淑妃离婚两件棘手大事,深得溥仪信任。
在三坊七巷,除了郑孝胥,还有一人也曾担任皇帝的老师,他便是陈家的长子陈宝琛。
陈宝琛的曾祖父陈若霖,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祖父陈景亮,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父亲陈承裘,咸丰时进士,入选翰林。
陈宝琛自己则在1868年20岁时成为进士。
其后,陈宝琛的5个弟弟先后考中举人、进士;陈家成了声贯乡里的名门望族。
1890年,因为有两个兄弟同时出现在金榜上,陈家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1882年,就在郑孝胥考中全省举人第一名的那一年,陈宝琛出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次年晋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1885年,中法海战,中国战败。
陈宝琛因荐人不当受到牵连,被朝廷连降五级贬回乡里。
就在那一年,陈宝琛的父亲陈承裘去世。
他索性借着为父亲守孝的理由,辞官回到福州。
不想这一呆竟有25年之久。
25年光阴飞速流逝。
1909年,61岁的陈宝琛终于再次被重新起用。
两年后,他成为小皇帝溥仪的“老师”。
皇帝很喜欢这位须发花白的老者。
辛亥革命以后,他以帝师的身份,追随溥仪,谋求复辟。
1935年,拒绝高官厚禄的陈宝琛远离他的皇帝,带着他略带感伤又别具一格的诗华,独自在北京辞世。
义军灭炬过黄巷官桂铨曹州人黄巢(?-884)于唐僖宗乾符中响应王仙芝反唐,后王仙芝败亡,黄巢被推为首领,号冲天大将军。
攻掠州郡,夺取洛阳,破潼关,进陷京都。
唐僖宗逃往蜀中,黄巢称帝,国号大齐。
唐乾符六年(879年),黄巢率军南下,进入福建,曾驻兵福州北峰,此地因此名"黄巢寨"。
黄巢军队到达福州城内,路经古老的黄巷。
黄巷因硕儒黄璞(字德温)年少即善作诗,而传诵一时。
黄巢士兵来到黄巷,黄璞依然书声琅琅,啸傲自如。
黄巢得知,对这位读书人肃然起敬,告诫兵士说:"此儒者之宅,勿毁屋伤人也。
"并立即传谕兵士,将手中的火炬一律熄灭后通过黄巷。
黄璞故居先后为清代名臣兼大学者梁章矩、琉球国册封使赵新等名人居住,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崇佑三伸大义中青刘崇佑,福州侯官人,祖居光禄坊,从其祖父刘齐衔起,移居宫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