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实验六 专题针对训练
中考科学浙教版总复习 专题训练 6 生物实验和探究(含答案)
专题6 生物实验和探究类型一使用显微镜的实验1小华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利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如图所示),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制作该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c→d→b→aB.该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是400倍C.观察图像由甲到乙时,若视野模糊应调节1D.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载玻片上所滴液体与c所滴液体相同【变式1】请回答制作和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几个问题:(1)如图中几个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标号)。
(2)如果要把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应将载玻片向移动。
(3)假如你所用的显微镜只有四个镜头,如图所示,若想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你认为应选用的镜头组合是。
(4)某学生按正确的操作步骤观察到口腔上皮细胞,非常激动地把显微镜推到同桌面前看,结果视野变暗,要想在同桌面前看清物像,最应进行的操作是。
(5)正确地盖盖玻片是成功制作临时装片的关键。
如图所示制作临时装片时最不容易出现气泡的是______________ (箭头代表盖盖玻片的方向)。
类型二有关酶的探究活动2[2021·杭州滨江一模]为探究面包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并进行了探究。
他们把面包粉碎模拟食物在口腔中的咀嚼,用玻璃棒搅拌模拟口腔中舌的搅拌。
实验过程设计如下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试管编号①②③④加入物面包碎屑面包碎屑面包块面包碎屑2mL唾液2mL唾液2mL唾液2mL清水处理步骤a充分搅拌A充分搅拌充分搅拌b37℃水浴保温5分钟c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注:“+”多少表示蓝色深浅,“-”表示不变蓝)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兴趣小组若要探究舌的搅拌对面包的消化作用,应选用①②号试管进行对照,那么A处填写的处理步骤是。
(2)如果选用①④号试管进行对照,则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
(3)①号试管内颜色不变蓝的原因是淀粉被分解成了。
分析实验结果,④号试管内蓝色最深,说明在面包的消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2013年高考一轮:第五章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2)根据CD-AB=2aT2,CD=OD-OC,AB=OB-OA, 代入数据得a=9.75 m/s2<g。 实验中重锤受空气阻力,纸带受限位孔或打点计时器振针 的阻力作用,导致a<g。 [答案] (1)7.62 (2)9.75 小于 7.57 重锤受空气阻力,纸带受限位孔或打
点计时器振针的阻力
[例3] (2011· 海南高考)现要通过实 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装置 如图实-6-5所示:水平桌面上固 定一倾斜的气垫导轨;导轨上A点
处有一带长方形遮光片的滑块,其
图实-6-5
总质量为M,左端由跨过轻质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一质量 为m的砝码相连;遮光片两条长边与导轨垂直;导轨上B
点有一光电门,可以测量遮光片经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
t。用d表示A点到导轨底端C点的距离,h表示A与C的高度
差,b表示遮光片的宽度,s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将
D.0~12 V的交流电源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因)
[解析] 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
原理的理解,并能正确分析实验误差的来源。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故应选取0~12 V 的交流电源,D正确;利用米尺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 A正确。本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作为计时工具,所以不 需要秒表,B错误。 (2)实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由于纸带在下滑的过程中需要克
七、误差分析
(1)本实验中因重物和纸带在下落过程中要克服各种阻力(
空气阻力、打点计时器阻力)做功,故动能的增加量
ΔEk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ΔEp,即ΔEk<ΔEp,这属
于系统误差。改进的办法是调整器材的安装,尽可能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项复习(五) 实验操作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专项复习(五) 实验操作训练简介本文档旨在为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学生提供实验操作训练的专项复资料。
通过实验操作的练,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培养科学实验的思维和方法。
实验一: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流来了解电流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流表、电源和电阻依次串联连接。
2. 调节电流:调节电源电压,使得电流表的指针能够在刻度盘上正常运动。
3. 读取电流:读取电流表上的刻度值,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下来的电流数值,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同时,根据电流表的量程,可以判断是否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档位进行测量。
实验二:测量电阻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电阻的电阻值,加深对电阻概念的理解,并掌握测量电阻的方法。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电阻和电流表依次串联连接。
2. 选择电阻:选择不同大小的电阻,并依次连接到电路中。
3. 测量电阻:读取电流表上的刻度值,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下来的电流数值,结合所使用的电源电压,可以计算出不同电阻的电阻值。
同时,根据读取到的电流数值,也可以了解到不同电阻对电流的阻碍程度。
实验三:测量电压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电压,了解电压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压表、电源和电阻依次串联连接。
2. 调节电压:调节电源电压,使得电压表读数在适当范围内。
3. 读取电压:读取电压表上的刻度值,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记录下来的电压数值,可以得出电路中的电压大小。
同时,根据电压表的量程,可以判断是否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档位进行测量。
实验四:串联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实验目的通过进行串联电路的实验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实验步骤1. 连接电路:将电源、电阻、电灯泡和电流表依次串联连接。
2. 调节电源:调节电源电压,使得电流表显示适当的电流。
3. 观察电灯:观察电灯泡的亮度变化。
第五章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
机械能
法三:图象法.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 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 h, 并 1 2 2 计算各点速度的平方 v ,然后以 v 为纵 2 1 2 轴,以 h 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 v 2 -h 图线. 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 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 g 的直线, 则验证了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
机械能
【解析】
由于每两个相邻计数点之
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每两个相 邻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同 时可求得:
第五章
机械能
AB =86.00 cm-50.50 cm=35.50 cm =0.3550 m BC =130.50 cm-86.00 cm=44.50 cm =0.4450 m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 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得:
示. 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1
第五章
机械能
实验器材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 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 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第五章
机械能
过程分析导引
实验步骤 1.安装置:按图5-5-2将检查、调 整好
第五章
机械能
图5-5-2
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 好电路.
第五章
机械能
第五章
机械能
而因为摩擦阻力的影响,机械能应该减 小 ,所 以速 度应从 纸带 上直接 测量计 算.同样的道理,重物下落的高度 h,也 1 只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 而不能用 hn= 2
2 vn 2 gtn或 hn= 计算得到. 2g
第五章
机械能
实验改进 物体下落过程中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 可以用光电计时器测出来,利用这种 装置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能消除纸 带与限位孔的摩擦阻力带来的系统误 差;也可以把电磁打点计时器更换成 电火花式计时器,以消除计时器的振
实验六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考点 突破 题型 透析
典型例题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考点三 对实验误差分析的考查
解析
【答案】 (1)1.02 (2)1.96 m 1.92 m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机械能守恒,由于空气阻 力对小球做负功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目录
ONTENTS
1 知识梳理 基础深化 2 考点突破 典例透析 3 课时训练 高分在握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考点一 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的考查
典型例题
解析
利用图1实验装置探究重物下落过程中动能与重力势能的转化问题. (1)实验操作步骤如下,请将步骤B补充完整: A.按实验要求安装好实验装置; B.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接着先________,后________,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知识 梳理 基础 深化
知识梳理 考点突破 课时训练
自主梳理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专题六 凸透镜成像的综合探究实验
6.(2021·南京月考)小亮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在图1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由图1可知此时光屏上成放__大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凸透镜焦距范围是_B___(填序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f<7.5 cm
B.7.5 cm<f<15 cm
C.15 cm<f<30 cm D.f>30 cm
(2)若将图1中蜡烛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则应将光屏向_右___(选填“左”或“右”) 移 动 适 当 距 离 可 再 次 在 光 屏 上 成 清 晰 的 像 , 此 时 像 的 大 小 比 原 来 的 像 要 _大___( 选 填
“大”或“小”) 些。 (3)若保持图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4_0__cm刻度线处,
(4)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成实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像的 大小就越大;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__小__(选填“增大” 或“减小”);当物距等于_两__倍_焦距时,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
(5)将蜡烛放在C点,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烛焰的像,此实验现象可说明 _放__大__镜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4)若将图1中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在蜡烛和透镜之间 放置一个合适的__凹__透__镜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的像又变清晰了。 __近__视__眼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原理与此相同。
(5)如图2所示,把烛焰置于凸透镜焦点以内,在图中__b__(选填“a”或“b”)点处可以 观察到放大的虚像。若将一不透明的光屏置于图中虚线处,则烛焰的像C____(填序号)。
2021年高考物理必考实验专题突破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版)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解析版)1.实验原理(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mv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计算点n速度的方法:测出点n与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和x n+1,如图所示,由公式v n=或v n=算出。
2.实验器材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3.实验步骤(1)安装置: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①用m=mgh n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1、2两点间距离小于或接近2 mm的纸带。
若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这是由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②用m-m=mgΔh验证时,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这样纸带上打出的第1、2两点间的距离是否为2 mm就无关紧要了,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就可选用。
4.数据分析方法一:利用起始点和第n点计算。
代入gh n和,如果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gh n=,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法二:任取两点计算。
(1)任取两点A、B,测出h AB,算出gh AB;(2)算出-的值;(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情况下,若gh AB=-,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方法三:图象法。
从纸带上选取多个点,测量从第一点到其余各点的下落高度h,并计算各点速度的二次方v2,然后以v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v2-h图线,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图象是一条过原点且斜率为g的直线,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中考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九年级化学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2. 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针对中考题型进行专项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得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复习内容:物质的组成、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2. 第二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算复习内容: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计算的方法、物质的量的计算、溶液的计算等。
3. 第三章:氧气与燃烧复习内容: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类型、灭火的方法等。
4. 第四章:金属与酸碱盐复习内容: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制取、酸碱盐的性质、酸碱盐的制取、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
5. 第五章:化肥与农药复习内容:化肥的分类、化肥的作用、农药的性质、农药的使用方法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针对不同章节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小组讨论、习题训练等。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2. 定期进行章节测试,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 中考模拟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复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五、教学时间:1. 每章复习时间安排为2课时,共计10课时。
2. 每章课后安排1次作业,共计5次作业。
3. 安排1次中考模拟考试,时间为1课时。
教学评价:通过本复习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九年级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应试能力。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中考要求,教学方法多样,既注重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维训练。
高考物理总复习 第五章 机械能 第1课时 功 功率 动能定理课件 教科版
高考考纲
备考建议
内容
要
1.抓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主
求 说明 线,多角度、多方面理解功的概念.
功和功率
Ⅱ
动能和动能定理
Ⅱ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
Ⅱ
2.动能定理是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 规律,复习中应结合牛顿运动定律, 以动能定理和功能关系为依据分析 、解决与实际生产、生活和现代科
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 Ⅱ 及其应用
2F
这个过程中力
F
做的功
W=Fl,把
l
的值代入可得
W=
1 2
m
v22
-
1 2
m
v12
.
3.动能定理 (1)内容: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 动能的变化 .
(2)表达式:W=
1 2
m
v22
-
1 2
m
v12
=
Ek2-Ek1
.
(3)物理意义: 合外力 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
(4)适用条件
①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 曲线 运动.
工人将料车拉到斜面顶端时,拉绳子的长度为 2L, 工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 W1= 1 mgsin θ·2L=2 000 J.
2
答案:(1)2 000 J
(2)料车的重力做的功; (3)料车受到的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解析:(2)重力做功W2=-mgh=-mgLsin θ =-2 000 J. (3)由于料车在斜面上匀速运动,则料车所受的合力为0,故W合=0. 答案:(2)-2 000 J (3)0
(2)该公式只适位用移于方向
.
恒力做功
4.功的正负 物体沿固定的粗糙斜面下滑时的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
实验六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TOC仪测定法
实验六 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TOC仪测定法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掌握利用TOC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的方法2. 了解土壤有机碳在环境科学研究的意义二、实验原理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体中的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包含多种物质,从简单的糖类,到复杂的大分子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等。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一般在5%以下。
土壤中有机碳还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
土壤有机碳的复杂组成使其具有许多特性,例如,它与重金属离子和水氧化物相结合,既而形成水溶性和不溶性复合体;可以与粘土矿物和颗粒物相结合;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和释放植物营养元素;保持土壤水分等。
因此,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的性质以及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歉意和转化有很大的影响是环境分析测定的基本项目之一。
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碳循环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固定或释放有重要影响。
在环境演化研究中,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是重要的气候替代指标。
因此,准确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过程包括样品氧化合检测两部分。
样品氧化可有干法氧化合湿法氧化,本实验采用干法氧化,即燃烧法。
干烧法是将土壤样品置于炉中通过高温燃烧,使其中的有机碳氧化成CO2,然后通过滴定法、重量法、热量法、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技术测定CO2量,并最终计算出TOC的含量。
有机质燃烧不充分时可能产生一定量的CO,为将其完全转化成CO2,经常需要借助一些过渡金属,如Pt、Cu、Ir、Ni等的氧化物进行催化氧化。
当燃烧温度过高时,诸如碳酸盐类矿物会发生分解释放出CO2,因此,在测定前,通常需要去除土壤样品中的所有碳酸盐矿物。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 仪器及设备TOC仪、天平、分析筛(100目)、烘箱、样品舟(陶瓷舟)2. 主要试剂盐酸溶液(1 M)量取85ml浓盐酸,边搅动边缓慢倒入500ml水中,用水稀释至1000ml,混匀。
2021春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课件 专训6 实验探究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专训6实验探究提示:点击进入讲评答案呈现6 7111D2384 59 101.【中考·荆门】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理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D ꢀ)选项实验事实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反应物浓度A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双氧水在常温下缓慢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B C D 反应温度有、无催化剂反应物的种类【点拨】由于氧气浓度不同,所以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而在空气中不能燃烧,A对;由于常温下温度低,不能达到碳的着火点,所以常温下碳不能燃烧,而在点燃时,温度升高,达到了碳的着火点,所以碳燃烧起来,B对;催化剂能够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速率,C对;不管是铜片还是铜粉都是铜,物质的种类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反应物的形态不同,使得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从而造成了在空气中燃烧的难易不同,D错。
2.【中考·仙桃】有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化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红色固体残留并产生大量气泡,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________铜__粉__、__铝__粉。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
则生成蓝色溶液的Cu +2AgNO ===Cu(NO )+2Ag 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蓝色332Cu(NO )、Al(NO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两种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33(3)取(2)中的滤渣于试管中,_加__入__足__量__稀__盐__酸__,__滤__渣__部__分__溶_说明该添加剂中含有氧化铝粉末。
专训6 实验探究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3.【2019·黄冈】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学校兴趣 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 探究。兴趣小组查询资料,得知通常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 CO2、CH4等气体,为确定该气体是否含有这三种气体中的一 种或几种,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玲同学在小明同学所 做实验后的溶液中,滴 入足量的Ba(NO3)2溶液
_溶__液__仍__为__红__色__
猜想一成立
【反思与拓展】
(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的性质,可用氢氧化钠固体 作某些气体的___干__燥__剂____。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交流与解释】 (1)氢氧化钠固体表面出现液体是因为氢氧化钠吸收空气 中的水分而潮解。 (2)电子天平示数增加的原因除了吸收水分以外,还有另 一个原因是____2_N__a_O_H__+__C_O__2=_=__=_N_a_2_C_O__3_+__H_2_O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教师安排兴趣小组同学对烧杯 中的溶液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进行了以下探究。
(已知:CH4+4CuO==△===4Cu+CO2+2H2O)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1)甲同学认为,氧化钙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 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乙同学认为,若装置C中CuO变红,则除了甲烷与CuO 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__C_O__+__C_u__O_=_=_△=__=_=_C_u_+__C__O_2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期末高频考点专训
【实验探究】步骤一:取少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没有嗅到强烈 的氨味,加入适量水溶解得到无色液体,选用图中的 __H__C_l__溶液滴入试管中,无气泡放出,则猜想③不成立。 步骤二:在步骤一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图中的Ba(NO3)2溶 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则猜想____④____不成立。
实验六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四、实验产率的计算:
从反应方程式中各物材料的摩尔比,可 看出乙酰酐是过量的,故理论产量应根据水 杨酸来计算。0.045mol水杨酸理论上应产生 0.045mol乙酰水杨酸。乙酰水杨酸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180g/mol,则其理论产量为: 0.045(mol)×180(g/mol)=8.1g
实验六 乙酰水杨酸的制备
三、实验操作:
1.在100ml锥形瓶中放置干燥的水杨酸6.5g及乙酰酐10ml,充分摇动 后,滴加10滴浓硫酸(足量)。(注意:如不充分振摇,水杨 酸在浓硫酸的作用下,将生成付产物水杨酸水杨酯。) 2.水浴上加热,水杨酸立即溶解。如不全溶解,则需补加浓硫酸和 乙酰酐。保持锥形瓶内温度在70℃左右。(注意:用水浴温度控 制反应温度。水浴温度控制在80℃-85℃即可。)维持反应20 分钟。 3.稍微冷却后,在不断搅拌下将其倒入100ml 冷水中。冷却析出结 晶(只要瓶内温度和冷却水温度一致即可,不一定需要15分 钟)。抽滤粗品,每次用10ml水洗涤两次,其作用是洗去反应生 成的乙酸及反应中的硫酸。 4.粗品重结晶纯化,用95%乙醇和水1:1的混合液约25ml左右,加冷 凝管加热回流,以免乙醇挥发和着火,固体溶解即可。(重结 晶时无须加活性炭,加活性炭的作用是除去有色杂质,因粗产 品没有颜色,加热煮沸即可) 5.趁热过滤,冷却,抽滤,干燥,称重。
(羧酸酯的制备)
注意:
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将增加副产物的生成:
OH
COOCH3
C O
O COOH
C O
பைடு நூலகம்
O COOH
水杨酸水杨酸脂
乙酰水杨酰水杨酸脂
实验注意事项:
1. 为了促使反应向右进行,通常采用增加酸或醇的浓度, 或连续的移去产物酯和水(通常是借形成共沸混合物来进行) 的方式来达到。至于是否醇过量和酸过量,则取决于原料来 源的难易及操作上是否方便等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常常是 两者兼用来提高产率。 2. 由于水杨酸中的羟基和羧基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反应必须 加热到150℃~160℃。不过,加入少量的浓硫酸或浓磷酸 过氧酸等来破坏氢键,反应温度也可降到60℃~80℃,而 且副产物也会有所减少。 3. 乙酰水杨酸易受热分解,因此熔点不是很明显。它的熔点 为136℃ ,分解温度为128℃ ~135℃ 。在测定熔点时,可 先将载热体加热至120℃左右,然后放入样品测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实验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物质量的称量不准会造成较大误差
B.重物质量选用得大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C.重物质量选用得较小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D.纸带下落和打点不同步会造成较大误差
解析:从需要验证的关系式gh n=v n2
2看,与质量无关,A错误.当重物质量大一些时,
空气阻力可以忽略,B正确,C错误.纸带先下落而后打点.此时,纸带上最初两点的点迹间隔较正常时略大,用此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其结果是重物在打第一个点时就有了初动能,因此重物动能的增加量比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D正确.
答案:BD
2.(2010·新课标全国卷)图实-6-9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
图.现有的器材为:带铁夹的铁架台、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带铁夹的重锤、
天平.回答下列问题:
(1)为完成此实验,除了所给的器材,还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填入正确选图实-6-9
项前的字母)
A.米尺
B.秒表
C.0~12 V的直流电源
D.0~12 V的交流电源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因)
解析:(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为交流电源,故应选取0~12 V的交流电源,D正确;利用米尺测量纸带上各点间的距离,A正确.本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作为计时工具,所以不需要秒表,B错误.
(2)实验误差的来源主要是由于纸带在下滑的过程中需要克服摩擦力做功,以及用米尺测量数据时读数有误差.
答案:(1)AD
(2)纸带和打点计时器之间有摩擦;用米尺测量纸带上点的位置时读数有误差.
3.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查得当地重力加速度g=9.80 m/s2,测得所用的重物的质量为1.00 kg.实验中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如图实-6-10所示),把第一个点记作O,另选连续的四个点A、B、C、D作
为测量的点.经测量知道A 、B 、C 、D 各点到O 点的距离分别为62.99 cm,70.18 cm,77.76 cm,85.73 cm.根据以上数据,可知重物由O 点运动到C 点,重力势能的减少量等于________ J ,动能的增加量等于________J(取三位有效数字).
图实-6-10
解析:根据测量数据,重物从O 点运动到C 点下落的高度h =0.7776 m ,故重力势能减少量
ΔE p =mgh =1.00×9.80×0.7776 J =7.62 J
重物动能的增加量ΔE k =12m v C 2-12
m v 02 根据实验情况,重物在O 点的速度v 0=0,C 点的速度v C 等于重物从B 点到D 点这一
段时间Δt =2×150
s 内的平均速度.由实验数据可得 v C =BD Δt =0.8573-0.7018 2×1/50
m/s =3.8875 m/s 重物的动能增加量
ΔE k =12m v C 2=12
×1.00×3.88752 J =7.56 J. 答案:7.62 7.56
4.(2011·武汉模拟)某同学在应用打点计时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中,获取了一条纸带如图实-6-11所示,但测量发现0、1两点间距离远大于2 mm ,且0、1和1、2间有点漏打或没有显示出来,而其他点都是清晰完整的,现在该同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2、3、4、5、6、7六个点到0点的长度h i (i =2,3,…,7),再分别计算得到3、4、5、6四个点的速度v i 和v i 2(i =3,4,5,6),已知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T .
图实-6-11
(1)该同学求6号点速度的计算式是v 6=________.
(2)该同学将计算得到的四组(h
i ,v i 2)数据在v 2-h 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的
坐标点,将四个点连接起来得到如图实-6-12所示的直线,请你回答:接
下来他是否能够判断重物下落过程机械能守恒?(说明理由)
解析:(1)根据“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
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知,第6号点的速度等于5、7两点之 图实-6-12
间的平均速度,即v 6=v 57=s 572T =h 7-h 52T
. (2)从0点到任意i 点,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m v i 2=12
m v 02+mgh i . 化简后得v i 2=v 02+2gh i
由此可见,v i 2与h i 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在v i 2-h i 图上图线是一条直线,斜率为2g .因此,只要在直线上取相对较远的两点,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再与2g 进行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等即可.
答案:(1)h 7-h 52T
(2)能够.v i 2与h i 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在v i 2-h i 图上图象为一条直线,斜率为2g .因此,只要在直线上取相对较远的两点,计算出直线的斜率,再与2g 进行比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相等即可.
5.(2011·广州模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可以采用图实-6-13所示的甲或乙方案来进行.
图实-6-13
图实-6-14
(1)比较这两种方案,________(选填“甲”或“乙”)方案好些,理由是________.
(2)图实-6-14是该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测得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已知每两个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T =0.1 s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该纸带是采用________(选填“甲”或“乙”)实验方案得到的.简要写出判断依据________.
(3)如图实-6-15是采用甲方案得到的一条纸带,在计算图中N 点速度时,几位同学分别用下列不同的方法进行,其中正确的是( )
图实-6-15
A .v N =gnT
B .v N =x n +x n +12T
C .v N =d n +1-d n -12T
D .v N =g (n -1)T 解析:(1)机械能守恒的前提是只有重力做功,实际操作的方案中应该使摩擦力越小越
好,所以甲方案好.
(2)处理纸带数据时,为减小误差一般采用逐差法,得a =4.8 m/s 2(4.7 m/s 2~4.9 m/s 2均可).该纸带是采用乙实验方案得到的,这是因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比重力加速度小很多.
(3)匀变速运动中某一段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因为所取计时起点O 的速度不一定为零,所以A 、D 错,B 、C 项对.
答案:(1)甲 见解析 (2)4.8 m/s 2 乙 见解析
(3)B 、C
6.光电计时器是物理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一种精密计时仪器,它由光电门和计时器两部分组成,光电门的一臂的内侧附有发光装置(发射激光的装置是激光二极管,发出的光束很细),如图中的A 和A ′,另一臂的内侧附有接收激光的装置,如图中的B 和B ′,当物体在它们之间通过时,二极管发
出的激光被物体挡住,接收装置不能接收到激光信号,同时计时器就开始计时,直到挡光结束光电计时器停止计时,故此装置能精确地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现有一小球从两光电门的正上方开始自由下落,如图实-6-16所示.
图实-6-16
(1)若要用这套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则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每个物理量均用文字和字母表示,如高度H ).
(2)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关系式为________.
解析:本实验是围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验证设计的,关键是速度的测定,本题改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为光电门测量.由于本装置可记录小球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 ,则将小球的直径D 除以Δt ,即可求出小球经过光电门的速度,若再测出两光电门间相距的高度H ,即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小球直径D ,两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H ,小球通过上下两光
电门的时间Δt 1、Δt 2.则小球通过上、下两光电门处的速度分别为D Δt 1、D Δt 2
. (2)验证守恒关系式为:
12m (D Δt 2)2-12m (D Δt 1
)2=mgH , 化简得:D 2Δt 22-D 2
Δt 12=2gH .
答案:(1)小球直径D、两光电门间的竖直高度H、小球通过上下两光电门的时间Δt1、Δt2
(2)D2
Δt22-D2
Δt12=2gH。